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朱元璋只好无奈地摇了摇头,看着张必先的背影消失在了自己的视线之中。
第二个不为所动之人就是邹普胜。
陈友谅死后,邹普胜就有了归隐之心。
这一回陈理都出降了,邹普胜就更没有留下来的理由了。
就在祭祀陈友谅兄弟的前夜,也就是朱元璋入城受降的当晚,由于刘伯温的极力推荐,朱元璋在刘伯温的陪同之下,亲自召见了邹普胜。
朱元璋再次发挥了自己能忽悠、善于讲故事的特长,对邹普胜许以高官厚禄,让其与自己共治天下。
可是这一次,朱元璋的忽悠神功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邹普胜在认真倾听了朱元璋的劝降之辞后,只是淡然地告诉朱元璋,他现在对当官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只求就此归田,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朱元璋见无法说服邹普胜,只好作罢。
祭祀完陈友谅,邹普胜离开了武昌。
据民间传说,邹普胜从此更名为何野云,取闲云野鹤之意。
后来,何野云向南一直云游到潮汕一带,因其通晓天文、地理,为当地居民做了许多好事。
何野云死后,潮汕人在当地建了许多庙宇纪念这位“神人”。
第三个不为所动之人就是张定边。
朱元璋入了武昌城后,连张定边的面都没见着。
因为就在陈理出降的前一夜,张定边就趁着夜色潜逃了。
以张定边的身手,偷偷溜出武昌城,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何况是在双方已经言明,第二天将举行受降仪式的情况之下潜逃。
陈理既然已经宣布投降,城外的西吴军也可以稍微放松一点儿了,哪里会想到这会儿还会有人偷偷溜出城呢?进入武昌城的朱元璋得知张定边逃走的消息后,只好摇了摇头,说道:“希望这人今后不要再与我作对了!”对于朱元璋这个期望,张定边还真是没有辜负他。
张定边出城之后,逆江而上,在荆襄大地遇上了自己的旧部。
虽然陈理宣布投降,但还是有一些残余势力并不想归附于朱元璋,仍然打着大汉的旗号,实际上却成了一股匪兵。
张定边遇上的这支旧部,其实就是这种情况。
这些旧将想让张定边来当老大,继续带着他们打天下。
张定边很清楚朱元璋的实力,连陈友谅都败在了朱元璋手里,他现在这点人马、这点地盘,根本没办法跟朱元璋斗。
况且当初张必先也说过,只要今生不与朱元璋作对,朱元璋是不会对他们斩草除根的。
张定边本想着就此归隐,不问世事。
但看看这些旧部,张定边不想看到他们就此走上了不归路,便假意答应了他们,当他们的老大,不过仍旧尊崇大汉的旗
号。
张定边统领了这支残部之后,开始渐渐给这些旧部做工作,让他们放弃为匪的念头。
如果有想继续当兵的,可以去投降朱元璋。
如果不想继续当兵的,可以解甲归田。
再后来,张必先经过多方打听,也找到了这支队伍。
这些旧部看到朱元璋果然说话算话,并没有杀害张必先,有很多人就去投奔朱元璋的部队了。
解散了这支残部之后,张定边、张必先这两个结拜兄弟也就此分道扬镳。
张必先回老家沔阳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而张定边安顿好家小之后,在福建灵源山削发为僧,就此遁入空门。
三月底,朱元璋率领大军,并带着陈理、陈普才他们返回应天。
离开武昌之前,朱元璋特意交代朱文正,让其继续坐镇洪都,接下来的任务主要就是肃清大汉的残余势力。
朱元璋还替朱文正定下了十二字方针——剿抚结合,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朱元璋特意叮嘱朱文正,眼下灭了大汉,咱们的地盘扩大了许多。
下一步,他自己要在应天全力对付张士诚,至于这西边的事情,就交给朱文正了。
朱元璋着重强调,西边原来都是陈友谅的地盘,要注意安抚人心,千万不要做为祸于民之事。
朱元璋说到这里,朱文正心中猛地一紧。
叔叔为什么要跟自己说这些?难道是自己之前在洪都的所作所为被叔叔知晓了?其实朱文正的猜测没错。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朱文正在洪都的所作所为,朱元璋还是略知一二的。
因此,朱元璋班师之前,才亲自跟朱文正谈了这一番话。
朱元璋当初听到了朱文正在洪的劣迹,心中本是十分恼火的。
朱元璋甚至有治朱文正的罪的想法,但是这一切都让马氏给拦下来了。
马氏告诉朱元璋,朱文正是他亲侄子,是他值得信赖的人。
而且朱文正能当上大都督、节制诸将,也是朱元璋一手提拔起来的。
如果现在治朱文正的罪,一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另外也相当于是打了自己的嘴巴。
朱元璋赞同马氏的说法,另外他也认为朱文正就是因为太年轻,所以犯了些错误。
对于年轻人犯了错误,要想办法帮他们改正,不能一棒子打死。
用现代的说法,那就叫做要建立“容错机制”嘛!正是因为马氏的话起了作用,朱元璋才放弃了处治朱文正的想法。
不过,朱元璋也是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帮助朱文正再次回到一个“模范青年”发展的正确轨道上。
朱元璋对朱文正这番语重心长的谈话,就是要告诫他,不可恣意妄为。
要想人生取得成就,不仅要有“武功”,还得学会“文治”。
朱文正面对朱元璋这番敲打是唯唯诺诺的,
一个劲儿地表示,自己坚决维护吴王的权威,坚决服从吴王的指示,吴王让他向东,他绝不向西……战战兢兢地送走了朱元璋之后,朱文正在心中将可能向朱元璋告密之人的祖宗都问候了一遍。
因为朱文正在洪都干下的这些事儿影响着实是太坏了,而且知道的人也太多了,他根本无法精准锁定目标。
否则,可有人要遭殃了。
总之,朱元璋的这一番敲打,不仅是没有感化朱文正,反而是加速了朱文正向罪恶深渊滑落的速度。
朱元璋为了帮助朱文正改过自新,自然不会仅仅是找他谈一谈话这么简单。
朱元璋决定派一个人去洪都,管一管朱文正。
朱文正当时是大都督,总制军务、节制诸将,而且他奉命镇守洪都,在以洪都为中心的西吴西部版图上,朱文正就是名副其实的老大。
谁有这么大的能耐,能管得了朱文正?这种在我们看来似乎无解的问题,朱元璋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
朱元璋决定给朱文正派去一位按察使,首先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这个按察使又是个什么东西呢?按察使设立于唐朝,主要职责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
相当于现代的监察机构。
也就是说,朱元璋决定专门派出人员、成立一个机构,去监督朱文正,其用心可谓良苦。
但是还是有个问题,这按察使虽然是一个监督机构,但到了洪都,他还得接受朱文正的领导。
要是这人与朱文正同流合污,或者因为忌惮朱文正是他朱元璋亲侄子的身份,不敢履行监督的职责,那又该怎么办?因此,这选派到洪都去的人选就相当重要了。
这个人必须有不怕朱文正的底气。
经过一番思量,朱元璋决定将这个任务交给李饮冰。
李饮冰是何许人也?他难道有三头六臂,不怕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朱文正?这李饮冰是李贞的堂弟,就是李文忠的堂叔。
李文忠素来与朱文正不和,李饮冰自然是要支持自己的堂侄李文忠的。
如果由李饮冰去监督朱文正,就不怕李饮冰与朱文正同流合污,或者是李饮冰因惧怕朱文正隐情不报了。
政治制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可是有些无师自通、登峰造极的味道。
朱元璋回到应天不久,就让李饮冰带着盖有自己吴王印玺的任命文书及几名随行官员上路了,目标:洪都!一场朱文正与李文忠之间的暗中较量马上就要上演了!此事暂且打住不表。
且说回到应天的朱元璋并没有因为灭了大汉,就有了松一口气的思想。
朱元璋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反而是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他迅速就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倾听了群臣的意见

经过充分论证之后,朱元璋决定率先攻取庐州。
自从在去年攻取了张士诚的大片淮北之地后,张士诚大将吕珍只得将兵力收缩在庐州至徐州一线。
由于北边元军的步步紧逼,徐州也被元军攻克。
吕珍只好凭借着庐州牢固的防御工事,死死守住庐州。
本来,张士诚在江北只剩下庐州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了,如果北边的元军继续紧逼,吕珍是无法继续在庐州坚持的,毕竟孤军在外,后勤保障难以为继。
但是,元军攻下徐州之后,反而停止了南下用兵,未对庐州采取任何攻势。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零五章 争当“黄雀”
元军攻下徐州之后,为什么不乘胜追击,继续向南用兵呢?
其实元廷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元军攻克了徐州,总算就张士诚再度反叛称王之事,对广大人民群众有了个交代。这下,大家就不能说咱们的元顺帝同志没有任何作为了嘛!至少张士诚称王之后,咱们可是攻占了其战略要地徐州嘛!
前线的元军将领,有了这一大成绩,自然是可以吹嘘上好一阵子了。既能升官、又能领赏,何乐而不为呢?何必继续冒着生命危险去攻打庐州呢?
当然,元廷之中还是有少数正直官员要求继续向南用兵的。不过这种意见,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特别是遭到了前线将官的反对。
那庐州城易守难攻,如果继续攻打,可能得死不少人。而且那吕珍名声在外,是张士诚麾下仅有的几员悍将之一,与这种人打仗,不仅难以讨到便宜,反而一个弄不好,就把自己陷进去了。
虽然前线的将官是这么想的,但是在朝堂之上,他们可不能这么说,他们必须编排出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
于是,以前线将官为首的休战派列出了两大理由,让少数主战派不得不放弃进攻庐州的想法。
这第一条理由就是,由于连年用兵,朝廷财政紧张,兵士们疲惫不堪。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要继续攻取庐州,那就得继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眼下的财政状况,哪里支撑得了继续向庐州用兵?
要说这第一条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那接下来的第二条,站位就更高了,是战略性地把握全局的问题了。
第二条理由认为,就算攻下了庐州,那会是什么后果?那咱们的防御前线就是直接面对朱元璋了。
朱元璋比起张士诚来,以更加骁勇善战著称,跟这么一个喜欢打仗之人在前线对峙,咱们的一线部队以后就有得受了。
而且咱们一旦与张士诚开战,朱元璋很可能就扮演“黄雀在后”的角色。他先让咱们与张士诚的部队在庐州打得不可开交,然后不管是谁最终取得了胜利,必定是疲惫不堪。这个时候,要是朱元璋再出手,咱们辛辛苦苦打了一阵,很可能就是帮他做了嫁衣裳而已。
假如咱们留着庐州这块地盘儿不去攻打,正好是在与朱元璋之间设置了一块缓冲地域。如果朱元璋想北上攻击我们,必定会顾忌庐州的这股张士诚的人马。在没有拿下庐州之前,朱元璋是绝对不会跟我们开战的。
假如朱元璋攻取庐州,此时我们就成了最有利的一方,咱们可以趁着朱元璋与张士诚打得不可开交,来扮演那个“黄雀在后”的角色……
不管怎么说,休战派的这两条理由
都是无懈可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正好就给了朱元璋从容攻取庐州的机会。
为了攻取庐州,朱元璋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吸取上次进攻庐州失利的经验教训,朱元璋认为这次攻取庐州必须速战速决。也只有速战速决,才不会给北边的元军当“黄雀”的机会。
朱元璋先是派康茂才、俞通海率水军入巢湖,并随军运送了大量的战略物资。俞通海当年就是在巢湖起家的,对这里可是相当熟悉。
等到一切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六月中旬,朱元璋命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将,在康茂才、俞通海的巢湖水军的全力配合之下,直取庐州。
大军于七月初抵达庐州城下,采取了围三阙一的策略,包围了庐州城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唯独对庐州的北边不予理会。
由于庐州几乎已成为一座孤城,南边是朱元璋的地盘儿,北边是元军的地盘儿,吕珍的大军根本得不到任何有效的后勤保障。面对来势汹汹、水陆并进的西吴军,一向以强悍著称的吕珍这次也“阳痿”了。
在庐州城坚守了三天之后,吕珍带着大军打开庐州北城门,从北边迂回逃跑,在损失了大部分人马之后,终于是在三个月后回到了张士诚的怀抱。
由于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攻下了庐州,加上吕珍忌惮徐达、常遇春的部队,避开他们先向北逃跑,正好就与北边的元军也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作战。等到北边的元军想来当“黄雀”取庐州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徐达、常遇春早已布置好庐州的防御,就等着元军来送死呢!
就在徐达、常遇春的大军再次从应天开拔,去攻取庐州的时候。我也再次带上陈维林、马悦、张天赐、吴成照四人前往苏州。
此番前往苏州,我可是让众人都随身携带了大量的金锭子。因为此行苏州,我主要是准备去办两件事儿。第一件事儿,就是与沈大哥谈谈陈维林与陆可馨的婚事儿。这件事儿如果能谈拢,肯定是要花费不少钱的。
当时的至正钞几乎快成为废纸了,带上也不顶用,而且咱们手中几乎也没有了。银子咱们当然也有许多,但同等重量的金锭子肯定是要比同等重量的银锭子要贵重得多了。
这第二件事儿,就是顺便去妙智庵给道衍留下一封书信,让其回到妙智庵后务必来应天一趟,我有要事找他。其实就是想让他来应天,帮助马悦参透那本《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
当然,我对众人只是明说了第二件事。这第一件事还是待我与沈大哥充分交换意见之后,如果这事儿能成,咱们再公开。如果不能成,只当大家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事儿,也免得日
后陈维林在众人面前难堪。
七月初七,我们到了沈家。这还真是巧了,在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我来替陈维林商讨婚事。我当时就心想,这事儿成功的机率应该是挺大的哟!
当晚,虽然沈大哥一个劲儿地劝酒,但我告之他有要事与他相商。沈大哥估计心中也明白,我这才离开苏州几个月,又突然上门,肯定是有事儿找他。
既然我说有事儿要谈,虽然沈大哥准备的晚宴很丰盛,但是我们并没有贪杯。吃完饭后,我就跟着沈大哥去了他的书房。
既然是结拜兄弟,说话就不用绕那么多弯子了。我直接讲明了此次到苏州的来意,沈大哥听闻我是来商讨陈维林与陆可馨的婚事,也是点了点头。
沈大哥告诉我,上次我们走后,陆可馨在沈家又待了近一个月才回去。不过,从那之后可以明显地感到,陆可馨没有往日活泼了,显得心事重重的。沈大哥的二夫人陆氏也问过她的亲妹妹,但陆可馨始终坚称没有什么,就是自己有点累了。
至于陆可馨回到陆家之后,也就没有了任何音讯,也不知道近况如何。
我告诉沈大哥,我们上次离开沈家的前一晚,陆可馨送给陈维林一个碧玉葫芦。虽然我对玉器不太精通,但我感觉这件玉器还是挺贵重的。而且这个碧玉葫芦的底部还有一个“馨”字,据我推测,这应该是陆可馨的贴身之物。陆可馨将如此珍贵的贴身物品送给了陈维林,很可能她是中意陈维林。
另外,再联想到当初陆可馨天天缠着陈维林学功夫的情景,我觉得这事儿应该是八九不离十。
沈大哥听我这么一说,也是点了点头。他告诉我,让我先稍安勿躁,今晚他就去问问二夫人陆氏。如果这个碧玉葫芦真是陆可馨的贴身贵重物品,那陆可馨应该就是对陈维林有意了。
既然沈大哥如此说了,那我就只能安心等待了。期望沈大哥明天一早,能给我带来好消息。
第二天一早,沈大哥果然是给我带来了好消息。据陆氏讲,这个碧玉葫芦可是陆可馨很小的时候,她爷爷花重金买来的。葫芦底部那个“馨”字也是爷爷专门请匠人刻上去的。葫芦象征着平安,爷爷就是希望可馨平安长大、一生平安。
按照陆氏推测,陆可馨竟然将如此贵重之物送给了陈维林,很明显她是钟情于陈维林了……
听了这个消息,我当即就兴奋得快要蹦起来了。我问沈大哥,下一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谋划着如何去陆家提亲了?
沈大哥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让我安心在此等消息,十日之内,必有结果。
这我就不懂了,这事儿既然现在已经很明了了,我们应该赶
紧去陆家呀!还在沈家等什么?难道还等着陆家的人主动上门来找我们吗?
沈大哥笑着告诉我,陆家毕竟是江浙一带的名门旺族,陆可馨又是陆家最小的女儿,对于她的婚事,陆家肯定是高度重视的。如果我们现在贸然上门,很可能让陆家的人觉得我们办事太唐突了。
沈大哥这么一说,我觉得倒是这个理儿。但是我们就这么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呀!
沈大哥见我着急的样子,跟我开玩笑道:“三弟,我看你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呢!陈维林都没有任何反应,你倒是着急上火成这个样子!”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零六章 可馨思春
我告诉沈大哥,这事儿陈维林还蒙在鼓里,他根本就不知道这碧玉葫芦有多贵重,他还以为陆可馨送给他的就是一件普通饰物呢!
沈大哥这才告诉我,他昨晚为了这事儿跟陆氏商量了半夜。今天一早,陆氏就回娘家了。陆氏这次回娘家,当然不是为了回去串门儿,就是为了陈维林与陆可馨这事儿。
按照沈大哥与陆氏的想法,由陆氏先回去跟小妹陆可馨交换一下个人意见,以确定陆可馨是不是真的钟情于陈维林。
如果陆可馨真的有非陈维林不嫁这种想法,那陆氏接下来要探一探父母的口风。在这里,关键是要弄清她父亲的态度。因为陆氏的母亲如果得知陆可馨有了意中人,只要这个人不是什么歪瓜裂枣,或者品行不端之类的,陆氏的母亲绝对是会支持的。
但陆氏的父亲考虑的问题肯定就不一样了,他肯定是想将陆可馨许配给当地非富即贵的旺族,通过这种联姻,使得陆家在江浙一带的地位更加稳固。
如果陆氏的父亲不支持陆可馨与陈维林的婚事,那就得让陆氏的母亲慢慢做他的思想工作。与此同时,陆氏的母亲还得与陆家之中支持陆可馨与陈维林婚事的人,一起游说可馨的父亲,力求通过这种众人的集体语言轰炸,让陆氏的父亲改变自己的想法。
如果这还不行,关键时刻,就得陆可馨亲自出马,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什么的。总之,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让陆氏的父亲不得不同意这门婚事。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顾虑,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冒冒失失地跑去陆家。如果陆氏的父亲赞同陈维林与陆可馨的婚事,那倒还好说,就算我们现在就赶过去,也没什么打紧的。假如他是不同意这门婚事的,我们现在就跑到陆家去,那就可能坏了大事儿,陆氏母女根本就没有充分的运作时间。
听了沈大哥这一番话,我终于是明白了他为什么老是让我稍安勿躁,为什么让我就在苏州静候佳音了。
既然沈大哥将一切都替我们谋划好了,我就只能耐心等待了。不过正好,可以利用等待的这几天时间,咱先去把另一件事情办了。
第二天一早,我带上陈维林、马悦等人直奔妙智庵。果然,道衍还没有回来。我只好给道衍留下一封书信,交给了住持老和尚。并让住持老和尚转告道衍,回来后务必抽时间去一趟应天。
如果道衍到了应天,而我不在应天,也不打紧,我让他就直接去应天的联络点找马悦。至于联络点及我家的地址,我已在信中做了详细说明。
陆家就住在嘉兴,离苏州也不远,正常情况下也就两天的路程。七月十五日,陆氏就风尘仆仆地赶了回
来。
沈大哥立即将我叫到他的书房,我与沈大哥和陆氏就这事儿在他的书房是好好商讨了一番。
陆氏告诉我们,她妹妹陆可馨正是钟情于陈维林,自从陈维林走后,她一直是茶不思、饭不想的,当初她还未离开沈家时,陆氏就发觉她有些不对劲儿。
回到陆家后,陆可馨就更是整日无精打采的,母亲也询问过原因,可陆可馨始终不肯讲。直到这次陆氏回了娘家,母亲才知道了女儿是因为有了意中人,害起了相思病。
看到女儿自从从沈家回来之后,人都瘦了一圈儿,母亲哪有不心疼的。当母亲了解到陈维林的基本情况之后,表示愿意支持女儿追求自己的幸福。
不过,陆可馨父亲那一关,可就不好过了。因为陆父始终是想将女儿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以此来巩固陆家在江浙一带的地位。至于陈维林嘛,恐怕难入他的法眼。
1...255256257258259...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