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第三世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碧海思云
“绝对不可能!死守太原城没有半点意义,我们根本没有夺回并州的实力!”
李建成先是果断的下了定义,然后道:“杨侗独占天下四分之一人口,只要他想,随随便便就可以组建三四十万大军!而我们没有天时、地利,军队士气萎靡,哪怕集中全国之力也打不过他,而薛举、梁师都、朱粲等人被我们得罪了个遍,如果他们趁虚而入,我们怎么挡?到时候并州没有得到半寸土地,关中便已丢得干干净净了。”
“殿下言之有理!但殿下觉得如何才能撤出大原军?”
“无忌有何高见?”
“赎!”
“赎?”
“对!”长孙无忌点头道:“太原尚有军士数万人,赎回之后,于国增加几万力量,于殿下而言,便会增加几万的忠诚之士。”
“不仅要赎回太原军,宗室外戚、裴寂的裴氏、太原王氏都要赎!就算圣上不同意,亦或赎不回来,也要让满朝文武知道殿下提过,坚持过。”
李建成默然。
自从李世民迎娶独孤明秀以后,李世民独孤氏、窦氏、韦氏等关陇世家的支持下,一直不安分,用意何在?一目了然。
而他李建成除了一个太子之名,只有太原王氏这一层关系,但王氏的影响力在太原,哪怕有人在关中任职,那也仅是文官!如果他主张赎回太原军,那么,必将获得这支孤军的效忠。同时宗室、外戚、裴氏、王氏也将会成为他的臂助。
不等李建成开口,有侍卫禀报道:“太子殿下,圣上宣召殿下速往甘露殿议事!”
大隋第三世 第115章:和谈
甘露殿!
此时此刻,与其说怒火万丈,不如说是恐惧万端。
并州尽失,只剩下龙兴之地太原,但一个孤城,落入杨侗之手是迟早之事。这本就让李渊心头颤栗!
谁知薛举又在西部闹了这么一出,如今薛举的西秦军士气高涨,分兵两路杀向驻扎在襄武县的两万唐军,李世民独木难支,被迫向关中撤退,西秦军一鼓作气,收复前些日子失守的陇西郡、金城郡和天水郡,向大震关发动了攻势。
而进攻梁师都的柴绍、进攻上洛郡朱粲的李孝恭也无功而返,
东南西北四面的不顺使李渊焦头烂额、形容憔悴,时常于梦中惊醒。
想当初!
入关时踌躇志满!
当时,关陇权贵都在全力支持他,各大家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仅独孤氏和窦氏就各献粮三百万石、钱三千万吊,使李渊府库丰盈,兵精粮足。
当时的他在关中的兵力高达二十万之众,其中关陇子弟便占了一大半,加上并州军队,他的大军已近四十万,势力强大、声势浩大。
登基之后,更是意气风发!
浑然不听二子及众臣反对,狂妄的三面进军!
哪想到,转眼之间……
一切如太子所言,危机接踵而至,一个又一个惨败的消息令他气都喘不过来。
到这个时候,李渊终于从天下第一势力的迷梦中醒了过来,他李渊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别人也不是任他宰割的羊羔,但现在醒得似乎迟了一点。
现如今,薛举被遏止于大散关之外,关中暂时无碍。
关键的是并州,那是他的根本啊。
并州!
如何收复?
怎么收复?
打得过吗?
能收复吗?
与杨侗硬硬又是什么结果?
……
并州失守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李渊食宿不宁、坐卧不安。
最后,所有问题归结于打还是不打这两个选择。
打还是不打,其实已经在朝会上议过两次了,但朝中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争吵得非常激烈。
这一次,李渊只打算与李建成、刘文静商议!
因为两人在大殿上,一直沉默不言。
李渊见到李建匆匆而来,不待他行礼,便开口道:“皇儿,坐吧!”
李建成谦恭如往常的行礼,然后又向刘文静行了一礼,这才就坐,接着旗帜鲜明的直言:“父皇,儿臣反对反攻!”
“军事方面,我军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也不占优势,因为我们占领并州全境的时日太短,从来没有认真治理过,而杨侗重百姓之名早已深入人心,他一旦执行冀州政策,我们没有半点希望。”
“没半点希望?”李渊皱眉道。
“至少目前是这样!”李建成道:“父皇,认为我们要正对现实!因为我们的军队在人数上并不占有优势,精兵也已损失惨重,哪怕正面对决也不是北隋之手。如果我们倾国之力与之交战,薛举、梁师都等人来攻,我们怎么办?父皇觉得我们承受得了这个后果吗?”
甘露殿鸦雀无声!
李建成说的是铁的事实,只不过以前大家都拐弯抹角,不敢直说,如今李建成却开诚布公地说了出来。
沉默半晌,李渊开口问道:“那皇儿认为太原如何解决?”
“与杨侗和谈,我们让出太原!军队通过离石郡孟门关,走水路南下到冯翊。”
“圣上,臣赞成太子殿下的方案!”
刘文静躬身行一礼道:“圣上,太子殿下之言虽然让人无法接受,但我们如今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收复得了并州,当务之急是撤回太原军!只要军队在我们就有机会!刚才臣就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为了不切实际幻想,赌上整个关中。”
“刘公言之有理!”李建成接着说道:“大唐兵力来源严重失衡,如果太原军尽丧!后果不堪设想。”
刘文静暗道一声:漂亮。
果然不出二人所料,
当李渊一听李建成之言,心头登时毛骨悚然一片。
他是不想弃放并州,更不想放弃太原这个龙兴之地,但他更在意他的皇权!正如李建成所言,如今唐军主力全是关中子弟兵,而这些人,差不多都是源自各大世家门阀的子弟、家奴!若是关陇世家在反了自己,那是随时的事儿。
“如果他们占了太原,却不肯放过太原军,那又该如何?”
李建成知道李渊心动了,连忙道:“我们军队从容而退,北隋不费一兵一卒拿到太原!这是两全其美之事,儿臣觉得杨侗会同意的!”
李渊问道:“理由是什么?”
李建成侃侃而谈道:“如今杨侗的领土扩大了一倍,但防御的力量也涨了一倍,于他而言,关内梁师都,黄河以南的南隋、瓦岗、王薄、窦建德、宇文化及等人都是他的敌人!因此,他也迫切希望结束这一场战役,重新布防,太原城久拖下去,对他百害而无一利。”
旁边的刘文静接道:“圣上!臣以为可以派遣使臣前往邺城一谈。”
“何人可以为使?”
“裴矩!”
当初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裴矩也被抓个正着,但因为他当初向杨广提出以江南寡妇、少女许配骁果军将士为妻,众多骁果军将校认为他在功,这才幸免一难。宇文化及立秦王杨浩为帝,任命裴矩为即侍中,但是宇文化及北上与瓦岗军作战时,他策反了许多江都官吏和将士,辗转逃到了长安,李渊赞其忠贞,授为殿中侍御史、封安邑县公!
李渊道:“裴矩?他行吗?”
李建成道:“裴矩的能力不容置疑,而且如今闻喜裴氏全被杨侗打入天牢,裴寂又是他的族弟,他一定会尽力促成和解。”
“与此同时,要不惜一切代价赎回宗室与大唐文武家眷,此事传将出去,父皇仁慈、仁义之名,必将传遍全境!否则会寒了将士们之心。”
李渊道:“好!就按皇儿说的去办吧!册封裴矩为礼部尚书,主和谈事宜,至于怎么谈,皇儿与他商定。”
大隋第三世 第116章:全力西进
甘露殿内。
定下了议和的基调以后,李渊向一边默不作声的刘文静询问:“肇仁,还有补充的吗?”
刘文静思考了很多天,心中有一点想法,“微臣认为,并州固然失守了,但也全非坏事。”
李渊奇道:“此话怎讲?”
刘文静道:“圣上从太原起事,到入主关中,我军经历大战少之又少,以前我们不知道军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并州战役中,却全部暴露出来了,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对于我军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蜕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惨败是好事,能够有助我军夯实根基。”
李渊和李建成的眼睛同时一亮,刘文静果然目光独到,别人从并州战役看到的是灾难,他却看出是好事。
“肇仁,接着说。”
“首先分析败因,然后对症下药,这次失败之因其实在兵强将弱、主将轻敌、主将缺乏大局目光。”
李渊登时沉吟不语,李神符已经阵亡,他不想把过错都推到忠诚战死的族弟身上,因为这里涉及到用人不当的问题,那最后的过错就是他李渊了
“神符能力稍弱,但肇仁应该看到北隋军武备、战力,都是我们难以应对的。这个问题不能回避。”
刘文静道:“北隋军的确厉害,但就算厉害,也不应该败得这么惨。”
李渊长叹一声:“我明白肇仁的意思了,如果神符放开胆量往南打,即使最后败了,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我只考虑神符善守,不善攻,这是我的责任,和神符无关。”
刘文静道:“从战报上看,其实神符将军做得非常好!治内,民心安定,人心向唐;治军,上下同心;任用李仲文守霍邑、段纶守阴地关也没错!从他的人事任命,以及种种成绩上看,圣上任用李神符将军是非常英明的决定。”
李渊的神色顿时好看了起来,如此一说,没他责任了。
一旁的李建成道:“对于神符叔父,理应褒奖。”
“应当如此。”李渊和颜悦色的向刘文静道:“还有呢?”
刘文静道:“责任全在裴寂,圣上没有发现吗?”
李渊愕然:“为何?”
刘文静道:“裴寂到了太原以后,以圣命为由,架空了李神符将军,将一切合理军政、民政全部推翻,并擅自广征民夫,修缮所谓的防御线,从而闹得全郡百姓怨声载道,百姓将我大唐斥为暴唐!反之,视北隋如同再生父母,北隋军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呼,自发自愿的为北隋军收集情报!”
“军事上,裴寂犯了三大错误,一、以行骗手段,征五万青壮入伍;谣言一破,军心士气一落千丈,全军上下动荡不安;二、北隋军尚未合围之际,李神符将军本打算吃下一路北隋军,但因为裴寂专权逾权,他连城都出不去,最后眼睁睁的错过了致胜战机;三、裴寂任用贪婪的亲信取代李仲文,从而让北隋军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霍邑、阴地关,乃至整个雀鼠谷这战略要地。李神符将军明知太原到介休的四五百里路是一条死亡之路,但因为雀鼠谷太过重要,不得不冒险营救,最后兵败身亡!”
李渊脸色又有点不好看了,刘文静说的这些一点都没有冤枉裴寂,但裴寂是谁派去的?是他李渊;
裴寂是怎么夺兵权的?是他李渊故意模糊了圣旨,让裴寂与李神符相互肘制。这也没错,因为权衡之道向来是帝王之学。
“肇仁,现在不是讨论是谁的责任,眼前困局才是我们要想的。”李渊的语气中透出一丝不满,刘文静执着追究责任,令李渊心中不悦,他召刘文静来,不是要他追究责任。
刘文静极有谋略,一直是李渊的军师,但他狂生意气重,只想就事论事,从失败中找方法,却没有意识到李渊不想承担责任,李渊已经提醒他此事到此为止,这件事和主将无关、和他李渊无关,也不是唐军无能,只怪隋军太狡猾。
可刘文静却认为不是,这使得李渊的脸色越来越阴沉。
李建成见势不妙,连忙道:“刘公,我以为关中兵力不足,理应集重兵专打一路,你以为打谁合适?”
刘文静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惹来李渊的不满,铺垫道:“我们之前要对付薛举、要对付李轨、要对付朱粲,还要南下取巴蜀……致使兵力捉肘见襟,最后,知道杨侗发动并州战役的时候,居然无精兵可用。如果当初还有一万骑兵给史万宝,河东城一战的结果就是杨侗死于城下。”
李渊脸色更黑。
李建成心中苦笑,这回,刘文静是真的惹下麻烦了。
刘文静又说道:“专打一路的话,我认为薛举合适。”
李渊见他终于不再追究兵败责任,脸色稍微和缓了一点,强笑道:“为何不是梁师都?”
“梁师都失去了突厥的支持,已经不堪一击!我们什么时候都可以,他的存在,避免我们与杨侗的地盘有太多接触!可以帮我们分担一些压力,等到军队彻底强大起来,一战可定。”
“薛举是我们的大敌,浅水原一战过后,已经彻底撕开伪和的面具,虽说他胜了,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此时正是一举击溃的大好时机,绝对不能让他缓过气了。薛举之后我们又有李轨,而李轨占据的河西地区,乃是天然的养马之地,只要我们夺了下来养马,就可以组建大量的骑兵。”
“而我始终认为杨侗是我大唐的最强之敌,他不仅拥有辽东马场,还有臣服于的两个突厥可汗提供,他的战马源源不断!如果我们没有与之相应的骑兵,很难打败他。圣上以为如何?”
李渊点头道:“这我同意。”
刘文静接道:“李轨和薛举有怨,而我又听说河西大旱,我们不妨先与李轨接触,达成以粮换马的协议,然后再鼓动他从背后给薛举一击,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减轻正面对决薛举的压力,还能借此战事消耗李轨的实力,为以后夺取西河提供便利。”
“好,此事就让礼部接洽,要快。”
(第四更到位!请书友以收藏、票票支持!!打点小赏,更兴奋…………)
大隋第三世 第117章:喜讯传来
“册封裴仁基为河东郡守、尧君素为郡丞、率领五万大军坐镇河东郡;麦孟才为文城检校郡守,统兵一万;薛万述为龙泉郡守,统兵一万;钱杰为离检校郡守,统兵一万;王琮为楼烦郡守,统兵一万;高君雅为马邑郡守,统兵二万……王威为太原郡守,统兵二万……杨善会迁河内郡守,统兵三万;王辩迁汲郡郡守,统兵二万……!
“并州绛郡、长平、临汾、上党、西河、雁门五个内郡郡守从冀州通守选拔,并州全境通守、郡丞从冀州县令、县丞选拔!全境县令由冀州各县主薄担任,各级佐官从预备官员选拔。”
“冀州空缺郡守由通守担任!郡丞升为通守,郡丞由从各县令选拔!县份空缺官员,由剩下正式官员依官阶上升一级,不足者,从预备官员选用……”
“到并州履职官员就职以后,立刻执行民团训练政策,立刻统计全境人口、土地,以冀州政策进行重新分配,并执行‘摊丁入亩’税制!但有不从者,驱逐出境,反抗者,杀无赦。”
一声杀无赦!
充满了睥睨气势,令人生寒。
随着河东城战役的结束,并州战事已经结束,太行两侧、黄河北岸的北方大地,终于在杨侗手中完成了一统。
杨侗在河东城颁布了一系列人事任命后,率领补充完毕的嫡系五军,以及剩余军队押解着李神通、李叔良、李德良、段纶等重要俘虏返回邺城。
从贼的闻喜裴氏,一干重犯尽数斩首,余者男女老少全部送给了黄河对岸的杨倓,至于累百世积蓄的家资财产、名人字画、奇珍古玩自然是落到了杨侗之手。
裴氏能不能再次复兴,一切只看天意。
目前的南隋内斗非常厉害,杨倓与郑王王世充的关系十分紧张,而裴氏又是杨倓的坚定支持者,若是王世充决胜而出,估计下场好不到哪儿去,以那杀人狂魔的作风,不屠尽裴氏才是稀奇了,不过,这一切都跟杨侗无关了。
在那滚滚东流的黄河之边,沿着黄河东进的杨侗,望着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水,一股豪情壮志涌上心头。
“夫君,要吟诗一首么?”并骑而行的水天姬脆声笑问。
“好啊!”杨侗大笑。
水天姬、房玄龄、秦琼、罗士信、尉迟恭、沈光、张镇周、王辩、薛万淑等人表示期待。
“黄河之水长又长,还真tn的黄又黄…长又长,黄又黄,你到底有多狂?看得老子想骂娘。”
一首‘黄诗’
让众人呆滞片刻!
接着是轰然大笑。
“禀报殿下!”这时,一队信使策马奔来。
“说!”诗兴正浓的杨侗一挥手,气势慷慨。
“李尚书急报!”斥候将一封急报奉上。
杨侗拆开一看,却是李靖攻克太原的捷报。
“好,好一个李药师,把太原城也打下来了!并州战役圆满结束!并州彻底收复。”
对着黄河,杨侗纵声大吼:“太原收复,大隋威武!”
“太原收复,大隋威武!”
短暂的沉默后,众将军,以及近处的将士同声欢呼。
“太原收复,大隋威武!”
“太原收复,大隋威武!”
一声声,由全军相互传递,最终,汇集成一阵惊天动地的狂吼。
并州第一重城太原,称得上是一战而定。
虽说太原沦陷在李唐之手,但城中依然有一千多名王威、高君雅旧部,他们受命潜伏于太原城中,为收复太原作准备。
三天前,李靖、李景集重兵于太原城东、城北!这些忠于大隋的将士趁机夺下了防守力量最为薄弱的城南。
守军内讧,裴行俨、苏定方率轻骑杀入城中。
太原城南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半个多时辰后,薛万彻率领两万骑兵赶到,给予顽抗唐军以重创,这才真正的拿下了太原城。
这一战,打了半天一夜,太原城中死于战乱的士兵百姓多达四万六千多人,城中大火烧掉了太原半个城池。
而这些损失,则是由忠于李唐的太原王氏、温氏等士族领袖造成的。
对于这些人顽抗者,杨侗当然不能让他们好过。
信使道:“殿下!尚书大人需要您回信。”
“好!”杨侗见他非常年轻,瘦得像个竹竿一样,真不知李靖打哪找来的“奇才”,而随行的将士一个个也是一脸一身的泥浆,于是对左右吩咐道:“给这些兄弟干粮清水,换上战马……”
“多谢殿下!”信使们激动道谢。
杨侗见房玄龄已经下马准备笔墨纸砚,迅速给了李靖一道命令:把裴寂等贼首,以及李渊的妹妹、妹夫、外甥押来邺城,其他负隅顽抗的太原王氏、太原温氏士族,全部杀无赦。
写完之后,拿出随身携带的传国玉玺砰的盖了上去。
传国玉玺这玩意,现在都成了他的私人印章。
看着诏令上的内容,房玄龄嘴角一抽,想不到刚拿下太原,杨侗就有对太原王氏和诸多士族下辣手了,这太原王氏可是五姓七宗之一呢,并州最大的士族。
然而,杨侗却没半点顾忌的意思。
士族最大的武器是多不胜数的治理地方郡县级的人才,而寒士由于散布各地,比之集中到一起的各大士族,的确不显眼,但大隋有几千万普通老百姓,在这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下,十万个郡县之才总会有的。
有这级别才华的寒士,杨侗现在多的是,邺城里养了大把大把的,所以,一切以家族为重的士族支不支持,对杨侗来说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太原大战中。
太原王氏、太原温氏等与李家关系密切的士族、世家门阀抵抗很坚决,导致太原城被烧了一半,军民死了四万多人。虽说承军伤亡不多,可杨侗依然很恼恨这些破玩意。
他本来就要秋后算帐,现在理由更充分了。
其实这所谓的五姓七宗,在强权面前根本就是不堪一击。
就好比北魏时的崔浩,既是元老重臣,又是崔氏家主,又与其他五姓联姻,可谓是高贵到了极点,但皇帝说杀就杀,还夷他九族。其他人屁都不敢放一个。
在杨侗看来,五姓七宗就跟五岳剑派是一个鸟样,在生死之间,个个都会选择自保,一旦杨侗干掉了太原王氏,治下各郡谁敢替他们说话?至于其他地方的人说就说呗,反正又不会死。
所以说,只要朝廷有取代五姓七宗为首的士族的法子,他们就拿朝廷没有半点办法。
“殿下,太原王氏是数百年的老字号,发展到如今支系众多,真要追究下来,并州王姓估计全死绝。臣建议殿下只追究抗拒的人,其它人要么驱逐出境,要么打散开来,发配到边疆各郡,接受三十年级别的劳动改造,修长城、修路都行。”房玄龄建议道。
“除了李渊的妹妹、妹夫、外甥、外甥女,其他恶徒全部斩首示众!各家子弟打散流放至襄平、双辽、白檀、旅顺四郡为官奴,修路一辈子,除了衣服一切都被剥夺充公,不得回中原,三代以内不许为官、为兵,三代以后给予官籍,恢复自由身份。至于女的,让李靖许配给未婚将士!来他个集体婚礼……”
这是对太原王氏、太原温氏等并州士族最重的惩罚,有意让并州的士族看看杨侗对他们的厌恶!下一步,将是地方官吏对并州世家、士族土地上的没收!到那时候,他们不想走杨侗也会逼他们走。
一句话,老子就是不欢迎你们这些吃里爬外的东西。
重新写好回信,大家继续沿河东进。
大隋第三世 第118章:整顿官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