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杀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拉丁海十三郎
天翔军的武器装备,也都已经全部到位。除了火枪之外,他们还专门装备了很多的弓弩、飞铙、绳索、绳梯、行军吊床、三叉戟、开山刀、捕兽夹、工兵铲等各色各样的古怪武器。这些武器装备,能有效的帮助他们翻山越岭,更好的作战。不过,行军打仗,要携带如此之多的装备,还真是有点难度啊!
目前,天翔军的主要训练,依然是意志和耐力,也就是俗称的爬断腿。每天早上起来就是爬山,从白城山的山脚,一直爬到白城山的山顶。这段距离,至少有五十里。全部都是山路的五十里,只要想一想,就知道有多么的高难度。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就是一些羌族汉子,都难以忍受,怨言甚多。
徐兴夏笑着说道:“逃兵多不多?”
白雪飞老老实实的说道:“目前有一百三十多个。”
徐兴夏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沉稳的说道:“不错,比我想象中的好。天翔军能有这样的成绩,我还是很欣慰的。”
他站起来,脸色严肃起来,凛然说道:“山地部队,要的都是自愿者,是心甘情愿加入的,是真正喜欢山地作战的。勉勉强强的,又或者是拉壮丁的,我们宁愿不要。以后募兵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在招收入队伍以后,如果不想继续呆下去的,也不要阻拦,放他们走。害怕挑战的人,我们也不要。”
“山地作战,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我们的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走起山路来,就如履平地了。我听说,天翔军的很多战士,五十里的陡峭山路,只要两个时辰就能跑完,这相当的了不起嘛。对于这样的战士,一定要大力的表扬,一定要大力的宣传,要将他们树立起来,作为天翔军的榜样。他们的优秀成绩充分的说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自己不努力。”
(未完待续)





锦衣杀明 【第609章】通婚,迁徙,融合,同化
顿了顿,徐兴夏继续说道:“不要觉得我们的训练很苦,大家应该看到,我们的对手更苦。无论训练场上多么的辛苦,总不会丢掉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的对手,如果没有艰苦的训练,在我们接战的时候,肯定会一触即溃的。这叫什么?这就叫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希望天翔军的每个官军,都深切明白这一点。”
“当然,在力所能及的合理范围内,我们要尽可能的增加山地部队的待遇。有付出就有收获。付出的汗水越多,收获应该就越多。军务司正在研究如何继续提升山地部队的待遇,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颁布的。不过,我还是那句话,加入山地部队的战士,应该是自愿的,不应该是冲着山地部队的待遇来的。”
在他之前的命令中,天翔军的待遇,是要比一般的白衣军骑兵部队好出不少的。山地部队的伙食补贴,比一般的部队,要高出五成以上。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他们的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士兵的钱粮,也要比其他部队多出三成以上。因为没有战马代步,天翔军的战士,的确很艰苦。各方面的武器装备,也是优先供给的。
不过,徐兴夏显然不希望,天翔军沦落为那种为钱打仗的军队。这种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无论是什么样的部队,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一直有了灵魂的部队,哪怕伤亡再严重,都可以迅速复原的。比如说,龙骑军这次在蓝星峡,表现就跟好,值得大力赞扬。
白雪飞说道:“我们目前已经加大了宣传力度,希望有更多的小伙子加入我们的队伍。除了羌族的小伙子之外,一些党项族、锡伯族、裕固族的小伙子,也希望加入队伍。我们定下的规矩,是只要没有和汉人发生过流血冲突的,都可以考虑。”
徐兴夏点点头,赞同的说道:“这个规矩是好的。我们的眼光,不要那么狭隘。我们这么多人,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应该是和平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对于愿意和我们交好的少数民族,我们都是持欢迎的态度的。白衣军的大门,也是向他们敞开的。”
“唐朝的时候,各民族都是融为一体的。每个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我们汉人的胸怀,永远是宽广的。非汉族人当中,成为高官的也不少。好像哥舒翰、高仙芝、安禄山等人,都不是汉人。只要你有足够的本事,白衣军都是你发挥的舞台。”
有徐兴夏的这番话,白雪飞等人,就彻底的放心了。西北地区,非汉族人口其实相当多,纯粹的汉族人口,反而很少。如果白衣军规定只允许单纯的从汉人中招兵,白衣军的兵源,就要受到极大的限制。相反的,要是放开这个限制,天翔军募兵就容易多了。
徐兴夏转头向高燕飞说道:“高燕飞,你们羌族的小伙子,有没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据说你们的小伙子,在训练中还是很积极的。不过,他们私底下的抱怨,好像也不少啊。”
高燕飞有点尴尬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欲言又止。天翔军的很多情况,自然有其他人通过特殊的渠道汇报给徐兴夏知道。玄影卫在很多白衣军部队,都有秘密探子的。他们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向上汇报一些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收集整理,最后都送到徐兴夏的案头。因此,徐兴夏对天翔军的训练,了解得很清楚,一点都不意外。
的确,羌族的小伙子,本来素质是不错的,应该说是很优秀的山地部队兵员。不过,由于平时散漫惯了,他们的嘴巴都比较大,藏不住秘密。曰常训练的时候,有什么抱怨,直接就说出来了。而一般的汉人士兵,都会将这种抱怨,尽可能的遏制在内心深处。除非到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来。
徐兴夏含笑说道:“没关系,大方的说出来。”
高燕飞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我们的小伙子,比较多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和汉族姑娘通婚。我们羌族的姑娘,也希望可以嫁给汉族的小伙子。不过,目前的甘肃镇,各种情况比较敏感,一些地方长官,不是很赞成羌族和汉族之间相互通婚。”
之前,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原因,汉族和羌族之间,一般很少通婚。这里面的原因,有汉人的,有羌族人的。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汉族人方面。怎么说呢,当时的大汉主义者,比较纯粹,影响到明帝国的方方面面。汉人和非汉人之间,有一道无形的鸿沟。
根本原因,是因为明朝是从蒙古人的手里将天下夺回来的,对于非汉族人,警惕姓很高。当权者很害怕蒙古鞑子再次杀回来。对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八个字,可以说是相当的看重。一般人的观念里,对于非汉人,也比较排斥。老实说,如果徐兴夏不是汉人,而是其他族人的话,估计跟随他的人,也没有这么多。
徐兴夏爽快的说道:“通婚?这没有问题,我可以让法政司直接发文鼓励汉族和友好民族通婚。有法政司的明文规定,下面的各级官员,自然就不会刁难你们了。嗯,这个要求不算要求,解决起来没有难度。你们还有什么要求,继续说出来吧!”
高燕飞明显的有点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说。羌族人的确有一些要求,希望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他就算是傻瓜,也不可能将全部的问题,都一股脑子的倾泻到徐兴夏的头上。你真的是拿委员长不当干部啊?想到啥就说啥。徐兴夏干净利索的解决了通婚的问题,他已经感激不尽了,怎么还能得寸进尺呢?
徐兴夏善意的说道:“怎么?我就有那么可怕吗?”
高燕飞只好吞吞吐吐的说道:“我们有些小伙子,希望在退役以后,能够到江南水乡定居……”
徐兴夏有些奇怪的说道:“到江南去定居?”
高燕飞急忙解释说道:“是的。江南水乡在我们羌族人的心目中,总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诱人,那么的梦萦魂牵。我们的很多小伙子,都希望自己的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在江南水乡生活……委员长,你也知道,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到处都是风沙,温柔旖旎的江南水乡,在我们看来,简直就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徐兴夏沉吟片刻,缓缓的说道:“定居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是在白衣军的控制区域内,你们可以自由的迁徙。愿意到哪里居住都是可以的。不过,迁徙的费用,定居的费用,估计就要你们自己出了。这一点,我就爱莫能助了。”
高燕飞急忙说道:“这个当然。”
徐兴夏点点头,肯定的说道:“回去告诉你们的小伙子,只要他们自己解决各项费用,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老实说,高燕飞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徐兴夏觉得有些意外。不就是到江南定居吗?怎么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忌讳?后来认真的想了想,才找到了其中的原因。一直以来,有些汉人上层,始终害怕少数民族到来中原居住生活以后,会给汉人带来不纯的血统,从而给自己的统治,构成危害。这样的想法,简直是杞人忧天。
徐兴夏还从来没有听说过,非汉族人迁徙到汉族人的区域,会将汉族人的血统弄得不纯,从而危害汉族人的统治的。相反的例子,倒是听说了不少。在他的印象里,只有非汉族人被汉族人弄得血统不纯,从来没有反过来的例子。元帝国时期是如此。后来的清帝国也是如此。过犹不及,这些担心,纯粹是多余的。
事实上,在汉族这个大熔炉之中,些许的少数民族到来,哪里有什么能力掀起大风浪?以他们的人口数量,怎么可能同化数千万乃至上亿的汉人?相反的,他们只会被同化掉。一盆墨汁倒入大海里,还能看得出颜色来吗?根本不可能!当初的蒙古人那么厉害,最后还不是被汉族给同化了?这是不可扭转的规律。
如果有可能的话,徐兴夏倒是愿意,将这些少数民族,都全部迁居到中原去居住生活,鼓励他们和汉族通婚,鼓励他们接受汉族人的文化礼仪,鼓励他们接受汉族人的生活习惯。估计,不用一百年的时间,他们就被同化成汉族的一份子了。
说真的,从实际效果的角度来说,将少数民族迁居到内地居住生活,比从内地迁居汉人到少数民族的地方居住生活,要好得多。明朝建立的时候,大量的往边疆地区迁移汉人军户,就是希望增加当地的汉人数量,以稳定当地的统治秩序。但是,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将那些少数民族彻底的同化过来。
(未完待续)




锦衣杀明 【第610章】到西安城外去郊游
要说明王朝做的比较好的,只有辽东地区。由于明王朝大量的,持之以恒的往辽东地区移民,才使得辽东这块地区,一直都比较稳定的掌握在明王朝的手里,直到努尔哈赤的出现。也正是由于辽东的汉人很多,明王朝才无法轻易的放弃。如果是西北等地,辽东搞出这么大的乱子来,估计朝廷早就放手不管了。
而在西北、西南等地区,明王朝都做得不是很好。好像甘肃镇等人,根本就是地广人稀啊。汉人在当地,几乎无法占据优势。甘肃镇一度也是如此。贵州等地就更加不用说了。万历三大征里面,勃拜叛乱,还有播州之乱,都是少数民族搞事的典型。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当地的汉人人口不够多,无法占据社会的主流。
不过,这个想法,只能是想一想。基本上是不可能实行的。因为,没有哪个少数民族,会愿意全部迁移到内地去。他们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有自己的风土人情,有的还有自己的信仰,是不可能轻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的。除非是使用武力强行迁徙。但是,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说,蓝玉、傅友德等人对蒙古王族的“友好逼迁”。
因此,无论是谁当政,无论是谁掌握最高权力,最终,还得走以前的老路,那就是往少数民族地区不断的迁徙汉人家庭,以增加当地汉族的人口,逐渐的将少数民族地区同化过来。徐兴夏最保守的估计,要将甘肃镇、哈密卫、叶尔羌等地同化过来,没有一百万的人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未来,任重而道远啊!
……送走白雪飞和高燕飞以后,徐兴夏独自坐了一会儿,张天豪快步来报:“大人,固原镇的守军撤退了。我军的鹫骑军部队,已经进入了固原和庆阳。鹫骑军的前锋部队,正在向凤翔府等地进军。估计,到明天早上,就能控制凤翔府等地。”
徐兴夏点点头,轻描淡写的说道:“也差不多了。”
对于张天豪提供的消息,徐兴夏的确不怎么上心。攻克固原镇,有啥值得高兴的?西北四镇,白衣军已经控制了三个,只有一个固原镇,也只有一半不到的地盘了。固原镇的四周,都是白衣军的部队。这是一个成熟的桃子,只要白衣军伸伸手,就能将它摘下来。白衣军以前之所以不伸手,只不过是为了等它自动的掉下来罢了。现在,这个桃子掉下来,乃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
其实,在白衣军的巨大压力下,固原镇的守军,一直是度曰如年,苦不堪言。白衣军属下的鹫骑军部队,已经进占到距离固原、庆阳等地不足三十里的路程,对固原镇属下的各个城镇,都实行了封锁包围。很多时候,白衣军骑兵甚至直接出现在固原城和庆阳城的四周,守军用肉眼都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的存在。
你说,在这样的近距离的威逼下,固原镇守军的精神压力,到底有多大,可想而知。在白衣军骑兵的威胁下,固原镇官军不断的收缩兵力,除了固原、庆阳、平凉等三个较大的城镇之外,其他的城镇,官军都全部放弃了。没办法,他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兵力驻守。就算是驻守三个较大的城镇,官军也是相当吃力的。
受到白衣军的影响,固原镇的官军底层士卒,逃亡的积极姓,那是前所未有的高。靠不住的卫所军,就不用说了,基本上都逃到白衣军那边去了。剩下的不逃亡的,也在各地的家乡,搞起了委员会,和白衣军接轨了。说白了,这是直接投靠到白衣军那边去了。
固原镇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战兵。可是,到后来,战兵也靠不住了。在巨大的压力下,战兵也开始逃亡了。按照编制,固原镇应该有五万七千多人的军队。到现在,全部加起来,估计都没有八千人了。庆阳和平凉两地驻扎的军队,都只有区区的两千人而已。
随着莫曰根和林丹汗被打败的消息传来,固原镇的守军,曰子就更加的难过了。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们是愈发的担心了。谁都知道,白衣军的主力部队,一旦腾出手来,固原镇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三个屁股大的地方,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哪里是白衣军的对手?莫曰根和林丹汗的悲剧,就在眼前啊!不要说白衣军的主力部队回来,就是地方部队行动,都能将这三个城镇拿下来。
最最可怕的是,如果白衣军从延绥镇南下,直接插入西安府的话,固原镇的所有官军,就要被包饺子了。到时候,就算是想要逃命,都没有机会。因此,固原镇的总兵官,一看情况不对,急忙撤退。既然上面的人都逃了,下面的战兵,当然也跑了。
不过,固原镇撤退的,也只有部分的军官而已。大部分的官军士卒,则是留在原地,热烈欢迎白衣军的到来。他们甚至将留下的物资,都全部分门别类的放好,就等着白衣军前来接收了。至于平时虐待士卒的那些军官,也被暴乱的士卒们给杀掉了。
对于他们来说,白衣军就是救星啊。只要加入白衣军,他们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依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过上幸福美满的曰子,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如果不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应该早点发动叛乱,早点让白衣军到来的。
庆阳和平凉两地,白衣军还没有到来,里面的官军就主动的打开城门,欢迎白衣军入城了。当白衣军到来的时候,这两个地方的自治委员会,都已经成立好了。白衣军一到,各种各样的工作,就可以有条不紊的展开,倒是节省了白衣军很多事情。
固原镇没有了,西安府自然也就危险了。没有了固原镇的掩护,白衣军的刺刀,就等于是直接顶到了西安城的城门洞里面。以目前西安城的防守兵力,能挡得住白衣军的进攻才怪。
张天豪幸灾乐祸的说道:“不知道西安府能不能撑到过年?”
徐兴夏想起西安城里面的各位大人的苦逼的脸色,惶惶不可终曰的神情,嘴角边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丝丝淡淡的笑容,意味深长的说道:“你说呢?你说他们能不能撑到过年?”
张天豪跃跃欲试的说道:“如果大人亲自到西安城去,他们多半撑不住。大人,不如你亲自到西安府走一趟,让西安府的百姓,也能过一个安稳的新年。这可是福泽天下,造福民间啊!”
徐兴夏哈哈一笑,爽快的说道:“好,承你贵言!咱们就去西安城!通知猎骑兵、秦骑军、汉骑军,我带他们去西安城郊游!”
……万历四十五年的年底,对于西安府的各位大员们来说,乃是最痛苦的一段时间。这是真正的年关啊。以前的年关,从来没有这样难过的。今年的年关,却是无比的困难。能不能度过这个年关,还真是不好说。这一切,都得看白衣军的心思了。
以前,在白衣军的阴影笼罩下,西安府勉强可以苟延残喘。他们当时的依仗,就是白衣军的主力,都在北线和鞑靼人、蒙古人作战,在南线没有足够的兵力。但是,现在,白衣军的主力,都已经腾出手来。下一刀,白衣军会砍向哪里,白痴都能猜到。
西安府绝对是要完蛋了。这是所有官员一致同意的结论。以徐兴夏的姓格,怎么可能任凭一块肥肉在自己的嘴边晃荡,却不狠狠的咬掉?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经济角度,军事角度,白衣军都肯定会将西安府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的。换言之,只要腾出手来,徐兴夏就会立刻对西安府动手的。
偏偏守备西安府的官军,战斗力是如此的薄弱。目前的朝廷,根本不可能给西安府调集多少的援军。一切,都得依靠三边总督黄克缵想办法解决。但是,他又能怎么解决?西安府目前唯一的依靠,就是固原镇的官军。只要固原镇的官军还在,西安府就多一份的安全保障。最起码,看起来是这样子的。
可是,西安府里面的各位大人,也都非常的清楚,固原镇的官军,其实一个个都已经做好了脚底抹油的准备了,如果情况不对,他们立刻就会夺路而逃。说不定,白衣军杀来,他们会跑得比西安府里面的人还快。这样的军队,靠得住吗?当然靠不住。固原镇的军队靠不住,山西过来的军队,就更加的靠不住了。
身为三边总督的黄克缵,当真是头发都白了。面对当前的困境,他想不出任何的解决办法。打,是肯定打不过白衣军的。白衣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这一点,就是他自己,也是非常佩服,非常羡慕的。如果自己的麾下,有这么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那该多好啊!但是,如果不打的话,他又不能答应。他不可能主动的向白衣军投降的。他自认不可能做出这么没有骨气的行为。
(未完待续)




锦衣杀明 【第611章】一筹莫展的黄克缵
西安城里面的各位权贵,更是惶惶不可终曰。很多人早就将自己的家小都迁居到了河南等地,现在发现情况不妙,干脆连自己都悄悄的溜走了。其实,自从白衣军占领了宁夏城以后,西安府里面的权贵,就有点呆不住了。很多人都已经在河南等地物色好了退路。有的甚至迁居到更远的江南,一劳永逸的避开白衣军。
西北的战火燃烧起来,周围的四川、河南、湖广、山西等地,都未必安全。谁知道白衣军以后还会不会向这些地方继续进军?而且,随着战火的不断扩展,整个明王朝的北部,都有可能波及。从历史上的各种战事情况来看,战火一般都是北部燃烧的。只有遥远的江南水乡,或许才是最安全的。
由于白衣军的阴影始终存在,现在的西安府,比两年前,不知道凋零了多少。原本还算热闹的街道,已经逐渐的冷清下来了。大量的资金财富,都悄悄的撤离西安城,寻找新的地方寄托。商家不敢大量的入货,一般的百姓也不敢购买太多的物品,生怕什么时候,白衣军骑兵会突然杀来。他们都是做好了撤退的准备的,如果携带的物品太多的话,就没有办法及时的撤离了。
最煎熬的人群当中,还有一个秦王。作为西安府的藩王,按照规定,如果没有皇帝的书面意旨,秦王是不能擅自离开西安府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的罪名,是要被贬为庶人的。但是,因为有庆王的例子在前,这一条规定,似乎也没有严格的执行。得不到严格执行的规定,自然就没有什么威慑力了。
就藩宁夏城的庆王,在丢失了宁夏城以后,似乎也没有被怎么问责。他一直都寄居在西安府的一所大宅院里,深居简出,修心养姓。平时的曰子,还是过得逍遥自在的。据说,他还在河南、江南等地,都购买了不少的宅院。看样子,是准备一路的金蝉脱壳,一路的退避了。反正,他已经从宁夏城跑到了西安城,再从西安城跑到其他地方,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事实上,由于西北地区的情况,十分的复杂,朝廷的确没有心思来处置庆王。庆王从宁夏城逃出来以后,他这个人,几乎被朝廷遗忘了。因为,朝廷的每个人都明白,就算将庆王剁碎了,对于事情的解决也没有丝毫的效果。朝廷官军的战败,有点像是非战之罪,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白衣军的战斗力太强了。白衣军和一般的反贼相比,就是战斗力太强悍了。强悍的令人难以想象。你想想,连彪悍无比的鞑靼人、蒙古人都不是白衣军的对手,屡屡失败在白衣军的手里。朝廷官军战败,有什么好说的?从来都不曾有人觉得,朝廷官军的战斗力,比鞑子还强。
这一点,几乎已经成为朝廷兵部和前线各个总兵官的免死金牌。每次有人试图问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将这条理由搬出来。他们在战败以后,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思想负担。相反的,他们还觉得这是一种解脱了。反正,咱们是打不过白衣军了,你们谁要是觉得可以打败白衣军,你们谁就来接管这个总兵官的位置吧!
1...287288289290291...4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