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战神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风中啸
黄尚奏道:“荆州刘景升,本系汉室宗亲,忠心为国,不曾与反贼勾结。今当选派朝廷重臣,去荆州宣诏,并好言抚慰刘景升,以安其心。”
少帝点头道:“黄尚所言甚是。依你看,谁可当此任?”
黄尚微笑道:“司徒杨大人,才学广博,素有声望,刘景升一向敬仰司徒,若有司徒亲去颁诏,刘景升必然上书朝廷,与朝廷共讨反贼。”
少帝点头道:“很好。杨司徒,你可愿去?”
杨彪忙回奏道:“臣愿前往。”
何后问道:“益州刘君郎,亦是汉室宗亲,不知可遣何人前往宣诏?”
黄尚微笑着看向朝中群臣,一眼便从人群中找出左中郎将刘范和奉车都尉刘璋,都是刘焉的儿子,派在天子身边伴驾。如果派他们去宣诏,也算合适。
看见刘璋,他忽然心中一动,想起一事:“刘璋刘季玉现在洛阳,上次梅干煮酒论英雄时,刘备为什么要说‘益州刘季玉’,而不是‘益州刘君郎’?”
他心中正思念间,却不能置太后问话于不答,便随口道:“太尉黄大人,天下人共相敬仰,若能去益州宣诏,定有收获。”
黄琬心中一凛,暗道:“黄尚要把我们都派出去,想要做什么?他现在已经是把持了朝政了,难道还要提防我们吗?”
看着自己这副老身子骨,想想蜀道之难,只怕不到成都就被颠散了。只得上奏道:“老臣身体虚弱,只怕不能成行。刘君郎现有二子在朝,何不遣其子前往宣诏?”
黄尚回过神来,看着他花白的胡须,心道:“这老胳膊老腿,确实撑不到见着刘焉,如果硬要他去,最好还得备上一副棺材让他睡到成都。可是刘范、刘璋也不能派去,不然就没法制约刘焉了。”
他目光一转,看向旁边的王允,心中暗恨:“这老小子,上次拦住我杂七杂八地说些废话,其实是想跟鲍信合谋暗害老子,还用女儿做诱饵,真不知羞!要不是看在你女儿的面上,早就一刀把你挥为两段!这苦差事也别便宜别人了,干脆就让你去吧,最好你能累死在那上天的蜀道中,直接送你上天堂得了!”
想到此处,黄尚上奏道:“陛下,黄太尉年迈德高,确实不能成行。王太仆身体健壮,德高望重,可代其职,去益州宣诏。”
王允心中正在忐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当成乱党抓去砍头。幸好自己和曹操、袁绍密谋时无人知道,不然此刻自己的头已经悬在城门上了。忽听此言,吓得浑身一抖,却又想道:“离开洛阳也好,先避过这阵风头,再回来谋诛国贼!”
他忙出班奏道:“微臣愿往益州宣诏!”
此事便定了下来,随后黄尚又指派了往其他州郡宣诏之官员,一一分派完毕。
黄尚忽又想起一事,长叹道:“今日之事,坊间早有童谣流传。近日街市中有儿童唱歌谣道:‘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说的便是此事了。”
何后奇道:“这是何意?”
黄尚叹道:“西头一个汉,指的便是我大汉朝廷;东头一个汉,却是指关东反贼拥立陈留王为伪帝,在关东立国了!”
“那‘鹿走入长安’,又作何解?”何后问道。
黄尚笑道:“依小臣推算,这‘鹿’指的不是鹿,而是江东陆氏,其家繁盛,人才众多,若能命其举家迁到长安,为国出力,国运定然无碍。”
众臣大奇,却无人敢违拗其意,何后也觉好奇,便依他言,下诏召陆氏迁居长安。
黄尚又道:“陛下,这童谣之意,乃是国之有难,当广为召集贤才为国分忧。臣闻益州处有二贤才,一名吴壹,一名严颜,现为益州校尉。陛下可宣其入朝随侍,为国尽力。”
少帝自然应允,令王允顺道召此二人入都伴驾。
无良智脑心中暗喜:“江东陆逊虽然年幼,也不可小视。天下贤才甚多,最优秀的那些,可不能落到别人手中。”
想到此处,他又杂七杂八地推荐了一些贤才,少帝都允了,答应召入朝中。
封沙上奏道:“关东叛逆,以袁绍为首。其谋刺天子,拥立伪帝,罪大恶极,若不挥军讨伐,无以警戒效尤。臣愿率一支兵,出关讨贼!”
少帝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只等黄尚的电波传来,才道:“准奏。即日起,卿可率十万大军,出关讨伐反贼。”
封沙摇头道:“我军虽多,只是兵粮紧缺,况且大兵一时难以调齐,洛阳城防卫也不可太空虚了。臣可率二万人前去进攻,若多了,只怕军粮供应不上。臣此去,先渡过黄河,打下河内郡,夺其粮草,再调大军一同进攻邺城,定要斩袁绍首级,以谢天下!”
少帝自无不允,珠帘后那佳人看着他那英武身形,虽是芳心不舍,却也只得让他去了。
下了朝,黄尚揪住王允,道:“太仆此去,一定要把严颜、吴壹带来,还要他们举家迁到洛阳,以免他两地分居,心中悬念。此外还有一事,巴郡临江有一勇士,名为甘宁,字兴霸,年约十六七岁,甚有勇力,太仆可细加寻访,一定要请他做朝中校尉,带其归朝。”





三国战神 第九十五章 兵临河内
王允一一答应下来,黄尚拍着他的肩膀,笑道:“太仆放心地去吧,你的家人,自然有我照顾!”
王允心中忧虑,明知一家老小已经成了他手中的人质,还得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恭敬地叩拜太傅的恩德。
无良智脑昂然下殿,心里嘀咕:“老大出兵,我是不是要跟去给他出主意呢?唔,还是不去了吧,反正老大也应付得来。这洛阳城中没有我们两个,那些乱党又要兴风作浪了。只是初次跟老大分开,各干各的,还真有点不习惯。”
陈琳写的诏书,说服力甚强,令人见而叹服。此诏后来传于天下,各州郡长官见了,与刘协的诏书相比较,还是信洛阳的诏书多一些。于是天下州郡,除了幽州牧刘虞与袁绍互通声气、拥护刘协之外,其他各郡太守大都上表宣誓效忠洛阳朝廷,声讨关东反贼。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功夫。实际上,各州郡太守都是拥兵自重,汉室天下早从多年前便已名存实亡。袁绍、刘虞据了关东数州之地,与朝廷相抗,各郡太守实是幸灾乐祸,只盼他们能斗个两败俱伤,自己好从中取利。
※※※
在河内城的政厅大堂上,一个相貌平庸的中年人头戴束发金冠,身披盔甲,满脸的焦虑表情,在堂上忧心忡忡地走来走去,正是河内太守王匡。
他刚离开酸枣回到河内,没过几天,便得到消息,洛阳城中的大将军刘沙已率二万士兵,渡过黄河,前来攻击河内郡。
王匡又惊又怕,立即命人紧闭城门,并招募民兵,努力拼凑之下,却只召到一万五千兵卒。
虽然敌军并不比河内城的士兵多多少,但王匡却深知,有那骁勇善战的大将军亲自率军,再加上传说中的“雷神相助”,要攻取河内小城,简直比探囊取物还要容易。
没有办法,王匡只得在城中散布流言,道那大将军刘沙凶残狠毒,每过一城,必然要屠尽满城,男女老幼,都不放过,想以此来激发百姓的决战之心。
百姓信以为真,嚎哭连天。本想携家带口逃出城去,却被王匡紧闭四门,禁止任何人出入。没有办法,只得让家中青壮参加守城,都道只要咬牙守住河内,便可保一家大小平安。
第二天,河内城居民便见到那支大军来到城下,在离城十里扎下营寨,又派了万余人到城下高喊,只道:“反贼王匡,谋刺天子,十恶不赦!只拿王匡,余人不问!河内百姓,秋毫无犯!”
河内城上防守的民兵闻听,都半信半疑,疑惑的目光看向王匡。
王匡站在城头之上,见势不妙,忙举刀大呼道:“刘沙逆贼,惯会以谎言欺人,如此谎言,怎么能信?”
民兵们听了这话,仍不肯信,眼中都有犹疑之色。
刘沙带来的那万余兵丁也不攻城,只是派出弓箭手,将一封封的信绑在箭身上,射入城中。
有民兵、百姓捡到信,悄悄打开来,央认识字的先生来看,却见上面写的都是声讨反贼王匡的布告,道是王匡狼子野心,意图谋反纂位,先联结袁绍入宫行刺天子,又劫夺陈留王反出洛阳,欲要另立伪帝,以遂其野心。河内百姓,本是无辜受害,又被逆贼蛊惑,天子仁德宽厚,不治其罪,只要擒拿王匡出城献与大将军,便可免一城祸乱。
百姓们听先生念了公文,议论纷纷,本不敢深信,那识字的先生却认得在公文下面,盖了玉玺和建威大将军的金印。既然盖了大印,天子总不会说话不算数,说到此处,百姓便信了大半。
流言迅速在城中传播开来,一城百姓都深恨王匡欺人,本是他要谋反,却要拖满城百姓殉葬。
王匡听说此事,又急又怒。虽已令人去城中收缴布告,却知民心已乱,军心浮动,想要守住此城,那是难上加难。
天色渐晚,城下那万余兵丁都回营寨去安歇。王匡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忽然心生一计,手按佩刀,狠狠咬牙,深知胜败便在此一举,若此计不成,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此时,在河内城外十里处的大寨中,一身戎装的建威大将军封沙正骑在黑色骏马之上,默默地看着部下军队井然有序地撤出大寨,只留下一个空营。
在他身后,孙坚带着黄盖、程普、韩当骑马而立,信任的目光紧紧落在他身上,并不发出什么疑问。那孙策虽然是满腔疑虑,但在父亲面前,也不敢多问。
在另外一边,立着一个年轻先生,相貌清般,气质儒雅,拱手笑道:“大将军何以知道敌军必来劫寨?”
这先生,正是刚从颖川赶来的郭嘉。
前些日,他考虑再三,终于跟着马玩离开家乡,向洛阳行去。
无论如何,那太傅终究是掌握朝廷大权的重臣,若能得其重用,自己也可为天下人尽一分力量。
谁知行到半路,忽然遇到乱兵逃窜,马玩率兵保着他一路前行,竟然遇到了袁术等各镇诸侯。
袁术被马腾、韩遂等人杀了两个同伴,本就是满腔怒火无处发泄,忽然看到马玩,认得他是刘沙的部将,旧恨新仇一时涌上心头,便喝令部下众军将其团团围住,要取他的性命。
马玩保着郭嘉,拼死杀出一条血路,逃到乡间,将追杀来的军兵一一斩除,自己也受了重伤,由部下残余的亲兵带着他躲在乡间养伤。
养了十几日,马玩见自己伤势沉重,一时不能便好,就派了几个亲信士兵护送郭嘉前去洛阳,以免让太傅大人等得焦急。
在路上,郭嘉一行人却遇到了建威大将军刘沙的大军。见那军前一将,相貌堂堂,身材魁伟,那凛然神威竟让郭嘉也忍不住为之心折。




三国战神 第九十六章 劫营计中计(上)
护送郭嘉的亲兵上前跪拜,道是马玩将军受伤,命他们送郭先生来都城,封沙眉头微皱,忙命人去找了医生,让他带上太傅秘制的伤药,跟随亲兵去关东救治马玩,待养好伤后,再回洛阳。
郭嘉也上前拜见大将军,封沙一见他自报姓名为郭嘉郭奉孝,面有喜色,将他留在军中,一同向河内进发。
在渡过黄河时,封沙亲自指挥工兵营搭建浮桥,郭嘉见了,咋舌不已。那么宽的河流上,一座稳固的浮桥迅速搭起,此等本领,在任何军中都未听到过。
郭嘉本是好学之人,忙上前请教,封沙也不藏私,将工兵营构筑工事的一应知识倾囊而授,听得郭嘉目眩神摇,简直不敢相信天下竟有此等博学之人,对机关之学,研究得如此透彻。自己从前学的那些机关之术,在他面前,便如小孩子的玩艺一般。
封沙见他好学,心中也喜,索性将工兵营交与郭嘉掌管。郭嘉见他如此信任自己,不由感动,自此便有竭诚投效之意。
这一次,他见封沙扎营城外,却只是虚扎空营,只教士兵伏兵在外面,以待敌军偷袭,心下奇怪,便开言询问。
封沙淡然道:“此事易知耳。那王匡本是胆小之辈,前日一见我,未及交战,掉头便逃,便知他决不敢正面对我。他又怕我军有雷神相助,必不敢全力守城,若不是弃城而逃,便要前来偷营劫寨了。”
郭嘉叹服,道:“大将军之才,嘉实不及!”心中却在思量,待要看那王匡是不是真如大将军所料,前来偷营。
待得士兵都已撤出,郭嘉又在封沙的命令下,在营中挖了陷阱,只待敌军来劫寨了。
到了夜间,那王匡果然便如封沙所料,带了万余兵丁悄悄出城,向封沙的营寨摸来。
天色漆黑一片,星月无光。王匡心惊胆战,却也喜老天帮忙,让他偷袭之计,更容易得手。
万余士兵们默默地走着,想起那建威大将军的威名,心中都有些胆怯。漆黑夜色中,没有人注意到,在后面,跟上来十几骑,渐渐混入河内军中,缓缓地向太守王匡靠近。
河内军渐渐接近敌营,见敌营全无动静,王匡拔出佩刀,举刀放声高喊道:“杀!谁能斩了敌将人头,赏八千户侯,赐钱八千万!”
如此重赏之下,河内军中士兵个个热血沸腾,争先恐后地向敌营中杀去。
忽然,惨叫声接二连三地在前面响起,随即响成一片。河内军乱成一团,有士兵从前面跑来,回报道:“禀告使君,敌营中空无一人,只有满地陷阱,伤了我们不少兄弟!”
王匡正骑马立于营门前,不敢入内,随时准备转身逃走,闻言大惊,狂呼道:“快撤!敌人有埋伏,我们快撤!”
这声音在夜空中远远传播开去,话音尚未落下,忽然一阵狂暴的杀气如飓风般迅速涌起,直向王匡这边蔓延而来。
王匡霎时便感觉到了这股杀气,惊得心胆俱裂,浑身冰冷:这杀气如此熟悉,当日在洛阳城太傅中,他就亲自感觉到了这股气息。
看着张邈、刘岱死在那恐怖杀神手下的惨状,这些日子,他一旦想起,便吓得睡不着觉,如此刻骨铭心的感受,让他怎么能够忘怀?
那杀气离他如此之近,似在咫尺之间。王匡手足发抖,明知已落入圈套,今日有死无生,佩刀当啷一声,脱手落在马下。
在他身后十余步的地方,一名骑兵抬起头来,在那遮住大半张脸的头盔下面,一双眼睛闪闪发光,手中挺着方天画戟,催动战马,闪电般地向前驰去。
只一眨眼间,那将便已来到王匡身后,挺出方天画戟,架在王匡肩上,冷然喝道:“或降,或死!”
王匡霎时感觉到那狂暴杀气来到自己身后,左肩一沉,那巨大的戟端已架在肩上,压得他几乎垮了下来。月牙刃的下缘就在面前,看起来如此锋利,只要自己敢说半个“不”字,那刃锋便要划断自己的咽喉了。
他耳中听到大将军那冰冷的声音,不惧反喜,知道自己这条命勉强算是保住了,忙嘶声道:“大将军饶命!小人愿降!”
封沙将锋刃离他咽喉稍远一些,喝道:“还不快命部下众军投降!”
王匡不敢怠慢,扯开嗓子,大声高喊道:“大将军已到,尔等快快投降,以免杀身之祸!”
封沙身后十几名亲兵已摆开兵刃,将二人团团围护在中央,那些河内士兵见这阵势,早就吓呆了,此时一听王匡的命令,近处的士兵便扔下兵刃,远处的军兵却仍在迟疑观望。
忽然,喊杀声四面响起,无数军马从四面八方杀来,黑夜之中,不知道有多少敌军。最外围的士兵首当其冲,被骁将悍兵闯入阵列,大砍大杀,惨叫声震天响起。
见同伴惨状,其他的士兵再不敢迟疑,脱手将兵刃扔下,跪地乞降。那些攻来的士兵也不杀俘虏,将他们赶到一处,由骑兵看管起来。
前后不过小半个时辰,大局已定。孙坚驰马走过来,在马上向封沙躬身施礼,看着被绑缚于地的王匡,叹道:“公节,何至于此!大将军待我等甚厚,你又怎能反叛,谋刺大将军!”
王匡痛哭流涕,只道:“小人该死!误信匪人之言,对大将军起了反心,实是猪狗不如!只求大将军饶小人一命,小人必终生感念大将军恩德!”
封沙淡然道:“你去叫河内献城,便可饶你性命,并保全你的家人。”
王匡喜出望外,连声道:“大将军放心,小人这便去叫城,决不敢欺瞒大将军!”
孙坚带部将押着他向河内城去了,远处,那郭嘉却走过来,来到封沙马前,深深一揖,道:“大将军才华盖世,嘉深深叹服。只是大将军本是一军主将,怎能孤身犯险?若有不测,岂不教军心涣散,让所有兵将都落入险地么?”




三国战神 第九十六章 劫营计中计(下)
第九十六章 劫营计中计(下)
封沙一愕,倒没有想到他竟如此责备自己,只得点头道:“奉孝说的对,是我太过冒险了些。”
郭嘉拜倒在地,叹道:“大将军真吾主也!胆略超人,才华盖世,又有容人之量,天下豪杰难有及者!嘉愿以此身报效主公,助主公平定天下,主公若有差遣,嘉百死不辞!”
封沙整天听着无良智脑在耳边念叨,也了解了一些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深知郭嘉素有大才,见他拜倒投顺,心中也喜,跳下马来,亲手扶起郭嘉,温言抚慰。
※※※
孙坚押着王匡来到河内城下,漆黑夜色中,王匡望着紧闭的城门,泪如雨下,哀声高叫道:“韩元嗣,快开城门,迎接大将军与孙将军入城!”
城中将领韩浩来到城头上,喝道:“外面是谁?”
王匡擦了一把眼泪,颤声高喊:“元嗣,是我!我现在已经投了大将军,大将军命我等迎天子之师入城,你快开开门,让我们进去!”
韩浩心中大惊,却不敢深信,只道:“天色太黑,看不清楚,待天亮时,再请使君进城!”
孙坚也想:“这么晚了进城,若有埋伏,怕不稳妥。”便与众军守在城外,搭起帐篷,耐心等待。
韩浩看着外面黑漆漆的,隐隐似有大军活动,心中焦躁,无数的念头涌了出来,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既然敌军已来,韩浩也知道太守必然已败。打又打不过,若弃城而走,城中的家小又该怎么办?
他看着城外,想道若要冲杀出去,趁夜可望击破敌军,却又怕敌人防守严密,只怕便会吃亏。
他又想开开城门,设下埋伏以歼灭入城敌军,却又怕此举不能击溃敌军本阵,反倒会激怒敌人,到时自己一家老小,便要被一心报复的敌人杀得干干净净了。
左思右思,天色已明。韩浩看着城外面嘶声哭喊的太守王匡,想起平日他待自己的恩义,一咬牙,命部下:“打开城门,迎接大将军!”
此时封沙也已率军来到城外,挥军入城。韩浩跪于大街之上,叩首道:“罪民无礼,求大将军海涵!”
封沙骑在马上,淡然道:“免礼。你能献城,便是有功,此城的郡丞之位,还是你来做。”
韩浩喜出望外,连连磕头,引着封沙及众将向政厅去了。
※※※
坐在政厅之上,封沙看着案上户籍簿子,随口发令,叫部下出榜安民,并约束众军,不得骚扰百姓。又令孙坚接收本城守卫之职,在四面布下哨探,以防袁绍派军来袭。
他又命传讯兵回归洛阳,以传捷报。心中却在思量:“无良智脑早就说要命人去矿山采集原料,制造一个远距离电波传送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造好?若造好了,就不用这么麻烦,用人来传信了。”
郭嘉在一旁协助封沙做事,见他指挥若定,行政才能也是非同一般,心中钦服,尽心尽力地辅佐他处理城中事务。
大军在城中驻扎,秋毫无犯,城中百姓惊魂稍定,尽皆称颂大将军之德。
这一日晚间,郭嘉坐在政厅中,好奇地看着封沙。
大将军之才固然超众,有些想法却与众不同。例如对待商人的看法,本来商人重利轻义,素为士人不齿,大将军却命鼓励工商,在河内城中宣布一系列对工商有利的政令,令得商人大喜,消息传开,远处的商旅也想要到河内来经商。这样过不了多久,河内城中便会遍布商旅了。
郭嘉虽然不是很能理解大将军之意,却也尽心去办。幸好大将军也不是只重工商,轻视农耕。他挥军来攻河内时,便已带上了许多种子、根茎,此时已集合起百姓,要他们在城外屯田,种植野菜、苜蓿,以御饥荒。那些东西虽然不好吃,可是只要能让百姓勉强活下去,他们便是深感大德了。
郭嘉看着封沙沉静的脸庞,想起关东诸侯污蔑大将军之言,不由心中气愤。看大将军这几天日夜操劳政事,累了就独自睡下,连一个女子也没有找过,就连在街上看到美貌少女对他眉目传情,也只作不见,哪有什么强抢民女的事发生?
在政厅外大街上巡逻的孙策却是倍感焦躁。等了多日,后面的援军还是没有到,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去征讨袁绍,让自己成就大功,扬名天下?
正思量间,忽见一骑飞驰而来,来到政厅门前,那传讯兵滚鞍下马,拿着公文跑了进去。孙策心中大喜,知道那是洛阳的公文传来,说不定便是说援军即日可到,要大将军准备出兵讨贼了。
政厅中,封沙看着手中公文,眉头微皱。
无良智脑在公文里写道,敌人卑鄙无耻,竟然使出下作伎俩,命审配去说服河东白波贼,一路向西劫掠,就快要打到长安了。本来可以派马腾等人去征剿的,但是想到老大在河内无事可做,就想要请老大过来,去征伐白波,反正我军也凑不够东征的军粮,不如不做,也好省点粮食来救济饥民。
1...4344454647...1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