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李经述准备先大力推动法律方面的改革。那天,参议院的议长容闳还专门登门拜访李经述,就《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内容征询他的意见。
李经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说:“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社会,性别歧视作为一种落后的文化观念和习惯势力,要彻底消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儒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形成男女平等的价值观,需要我们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在社会层面,应着力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它以承认和尊重男女生理差异为前提,主张男女在社会层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机会与责任,在人格和精神层面享有平等的价值和尊严。”
“放心。”容闳说:“我会尽力在国会转达大总统的意思。”
当世界大战的脚步越来越近,李经述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备战上。李经述想检查一下中国的备战情况,他最担心的,还是中国的海军,便于1909年9月10日,到中国大连港视察。
中华帝国一向重视造船业的发展,当时大连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造船基地,站在港区码头,随时都能看到来往穿梭的商船。在大连港区南部,深水海岸上,中国第一造船厂坐落在这里,这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包括国外技术和工程人员,总的员工达到三万人,主要负责中国海军的大型军舰制造。
金秋九月,阳光明亮而柔和,海鸥不时在大连港的天空飞起又落下,在中国第一造船厂主干道的尽头,是一个建在礁石上的观景塔。李经述站在观景塔上,从空中俯瞰,一条笔直宽阔主道沿着海岸修建,将中国第一造船厂的厂区划作两大部分:靠近海岸的部分是造船区和维修区,工人们围着船台和船坞忙碌着;靠近内陆的部分是制造区,各种各样的厂房林立其间。从这里不仅可以俯瞰整个厂区,而且还能将大连港的碧海蓝天尽收眼底。
李经述将目光投向第一造船厂的造船区,五艘巨型战舰的骨架已经铺设完毕,他问站在身后的海军总长刘步蟾:“中国战舰的增造计划进行怎么样了?”
“放心,大总统。”刘步蟾笑着回答说:“目前我们有九艘一万五千吨级的战舰完工,还有三艘两万吨级别的在建,估计年底就能完工。”
李经述点点头,说:“很好,果然我们国家有制度优势,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战舰的增造计划一定要按时完成!”
按照中国海军的战舰增造计划,中国海军到1909年还要增加10艘战列舰,10艘轻型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虽然中国现在已经是个大国,但是一下子造这么多战舰还是要勒一下裤腰带。中国刚开始并不打算参加世界大战,刘步蟾不太理解为什么中国要造这么多护卫舰。此时,看李经述的脸色很惬意,刘步蟾趁机小声提出了心中的疑问:“大总统,我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该问不该问?”
李经述说:“但说无妨。”
刘步蟾说:“我们不参加战争,为什么还要如此大规模扩充巨舰?”
李经述笑道:“接下来马上会有一场世界大战,我们中国刚开始不参加战争,不代表到了末期也不参加,到时候我们加入战胜国一方,可以有大便宜啊!而且,战争打响之后,中国的军工厂都在开足马力生产,马上就要财源广进,有了这些护卫舰我们才能安心赚钱啊。想要在战争中赚到钱,除了能够拿回订单,还要有能力保护商船的安全。而且,英国在南亚次大陆吃了大亏,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而且,对付日本人,主要还是靠海军,我们要做多手准备!”
这时,陪同李经述视察的外交梁士诒说:“大总统预料得没错。我打探到消息,中国设立大西藏区之后,英国拉拢了法国和美国,对日本解除了武器封锁,还卖了二十艘战舰给日本。看来,他们是想扶持日本抗衡中国。另外,英国、法国、美国已经免除了沙俄的战争赔款。将来沙俄肯定也会是中国的一大劲敌。我们吞并远东那么多国土,天生对土地贪婪的斯拉夫人不会就此罢休。”
李经述说:“沙俄现在有德国牵制,没有能力和中国翻脸。但是日本,我们要格外注意了。我知道自从中国和德国结盟瓜分沙俄,英国和美国等就暗中扶持日本了,当时英国、美国、法国一起干涉,给中国压力,让中国从日本退军。养虎为患啊,现在日本海军的实力怎么样?”
刘步蟾说:“这三年日本人勒紧裤腰带,买了不少英法的战舰,组建了海上自卫队,好在当年我们分裂了日本,日本的经济现在也就亚洲二流水平,暂时还不敢和中国公开对抗,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李经述点点头,严肃地说:“日本大正天皇,有病在身,性格偏激,加上日本军人很多不怕死,我们不得不防。不过,日本要是敢轻举妄动,中国就趁着世界大战,彻底灭了日本这个弹丸小国,划归台湾省管辖,永绝后患!”
穿越1879 第208章 德法宣战
塞尔维亚族的激进青年们刺杀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件大事,刚开始并没有引起英国和法国政府的多大注意。当时,英国当局和法国政府都在集中精力处理国内的棘手问题。当时伦敦正面临着爱尔兰要求自治的危机,巴黎正在关注一桩涉及*和政治的凶杀案。
在二十世纪初,刺杀显贵似乎是一种时髦,并不少见。报纸上经常当花边新闻处理,比如被刺杀的各国领袖有:美国总统、法国总统、墨西哥总统。被刺杀的总理有:俄国、西班牙、希腊等,被刺杀的王室成员包括意大利、塞尔维亚、葡萄牙、希腊等,欧洲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刺杀事件,认为刺杀不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大西洋对面的美国人甚至说,斐迪南大公遇刺,这不过是一个没有听说过的人在一个没有听说过的地点被刺杀的新闻,根本没有什么重要后果。时任美国国务卿詹姆斯·布赖恩认为:“美国必须做一件事,就是要为全世界树立削减军备的光辉榜样。”他在有影响力的杂志《意见评论》上充满自信地告诉读者:“世界正远离尚武精神;一个和平、勤奋、友谊的世界已经在黎明中显现。”
但很快,事态就恶化了!世界大战迅速提前爆发,比李经述想象的都还要快,这跟急切复仇的费迪南大公大力策划和推动有关。
在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后,奥匈帝国的外交部实际上是保持沉默的。奥匈帝国虽然是欧洲五大列强之一,但内部却是一个比较松散的联盟,有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中央政府三个不同的政治体系,匈牙利和奥地利还有各自的议会,并不是每一个奥匈帝国的政治派别都想战争。连奥匈帝国的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的侍从官帕尔伯爵都说,他的君主对任何说要指望一场战争的暗示,都置之不理,皇帝本人也认为这不过是又一次悲惨事件而已,它在皇帝的一生中是经常发生的。比如1889年在迈尔林的悲剧。当时皇储鲁道夫开枪打死了他的十七岁情妇费特泽拉女男爵,然后自杀,他还提到九年后伊丽莎白皇后被一名无政府主义者所暗杀的事。
但费迪南大公这次刺杀没有死,他还是相当强势的。在费迪南大公的指使下,许多奥地利的报刊和其他机构也鼓动奥匈帝国反塞尔维亚人的情绪。维也纳街头甚至出现广告牌宣称:“所有塞尔维亚人必定灭亡”。在维也纳,除了费迪南大公,奥地利外交大臣莱奥波尔德·冯·贝尔希多尔德伯爵也对战争充满了渴望,他长期以来,就想伺机消灭塞尔维亚。还有奥地利参谋总长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男爵,三年前,康拉德就怂恿约瑟夫皇帝对塞尔维亚打一场预防性战争,但碰了钉子,他们和费迪南大公一起,推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战争。
德皇威廉二世向费迪南大公保证,奥匈帝国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国将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作后盾。于是,费迪南大公派康拉德将军谒见奥地利君主约瑟夫,要他对开战点头。但是这位七十六岁的老皇帝仍旧能充分控制他的理智,回答说:“如果英国、法国、俄国全都向我们猛扑过来,我们怎能开战呢?”
康拉德将军回答道:“德国将是我们的盟友。
约瑟夫这位谨慎的君主用怀疑的眼光望着康拉德将军的眼睛问道:“你对德国这么有把握吗?”
奥匈帝国的康拉德将军递给皇帝一封威廉二世的亲笔信,信是写给费迪南大公的:“即使事态发展到奥匈帝国同俄国开战的极端,德国保证出于它通常作为一个盟国的忠诚,将站在奥匈帝国的一边。”
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看了德皇威廉二世的亲笔信,他的和平感化为乌有,喃喃自语说:“现在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
费迪南大公为了给妻子报仇,代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通牒内容包括要求塞尔维亚制止一切反奥匈帝国的活动,惩办进行反奥匈帝国宣传的民众和官员,由奥匈帝国派员共同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凶手。在四十八小时限期届满之前十分钟,一个颀长、尊严、飘垂着白胡子的人出现在奥地利大使馆,他竟然就是塞尔维亚的帕西茨总理,他带来了他的政府的答复,对于一位总理来说,尽管他的国家小,充当信使是肯定不合外交惯例的。当递交文件的时间到来时,帕西茨求助于他的大臣们,但是由于他们都悲痛欲绝,这项任务无疑只有他来担当了。塞尔维亚政府的答复是力求和解和充满希望的。帕西茨总理提醒维也纳它在巴尔干战争期间爱好和平的态度。塞尔维亚准备正式谴责那些反奥地利的人的行动,但它不能接受侵犯其主权的两项要求,如果奥地利不满足,贝尔格莱德建议提请海牙法庭仲裁。
德皇威廉二世建议,奥地利应当把塞尔维亚作为“质押领土”,抵押给奥匈帝国,直到它履行了保证为止。俄国外交大臣谢尔盖·萨佐诺夫也接受了塞尔维亚的答复,并建议塞尔维亚同维也纳谈判。
费迪南大公已经伤心欲绝,决心消灭塞尔维亚,在最后通牒限期四十八小时届满之前,就指挥奥地利部队在塞尔维亚边境动员了。
这引起了欧洲大陆的惊慌。俄国通知奥地利,奥匈军队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的立即军事动员。圣彼得堡感到无可奈何的愤怒。那时,沙皇政权由于在中俄战争中败于中国,接着又非常困难地镇压了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起义,仍处于筋疲力尽中。但英国和法国承诺,沙俄出兵帮助塞尔维亚,两国就免除沙俄的战争赔款,并且支持俄国和德国作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赌一把国运。
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参加进来,提议德、法、英、意开会调停奥、塞不和,他还说,如果拒不同意,会导致世界舆论以为奥地利和德国在故意发动一场战争。作为答复,奥地利立即对塞尔维亚宣战。为了使奥匈帝国的皇帝在宣战书上签字,费迪南大公指使奥地利外交大臣贝尔希多尔德伪造一份报告交给自己的叔叔,声称塞尔维亚士兵已经向多瑙河上奥地利的部队运输船舶开火,更有甚者,塞尔维亚部队已经袭击在特梅斯·库宾的帝国皇家部队的一支分遣队。翌日,贝尔希多尔德答复英国,他未能考虑格雷的建议感到抱憾,因为它“已被塞尔维亚攻击奥匈军队的事变所压倒了”。
三天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费迪南大公亲自带着40多万奥匈帝国的军队,攻打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当时虽然只是300多万人口的小国,却动员到40万军队,迎战奥匈帝国的军队。作为塞尔维亚的铁杆小兄弟,除了山还是山的贫穷小国黑山也派来了5万黑山军,帮助塞尔维亚抗击费迪南的40万大军。战争的局面,就变成了40多万奥匈帝国的军队对峙45万塞黑联军,流血的战争开始了!
德国和法国也不甘寂寞,很快也宣布加入这场战争。德国政府对法国宣战,英国宣布对德国宣战,欧洲的其他国家,也被迫选择站队,世界大战在欧洲一触即发!
法国对德国宣战,是要拿回属于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自从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从德国手中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已经成为法兰西整个民族坚定的怨念。正是在这种从强烈渴望演变而来的心理驱使,法国人一直将他地所有兵力都集中到南部的德法边境,以待有一天能够收复失地,甚至攻入柏林。于是,和德国开战以前,法国的军事工程师于是以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准备德军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而凡尔登以北约二十英里,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面对着这种难以克服的棱堡,德国参谋总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比利时这个小小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在施利芬那份著名的“施利芬战略”计划中,他正是利用法国人急于夺回失地的心理,故意在阿尔萨斯·洛林一线部署较弱兵力,改用右翼重兵一侧包抄的方式,从马斯河两岸铺天盖地越过整个比利时,像一把可怕地大草耙那样横耙全境,而后沿整个比法交界线进入法国,再循瓦兹河流域直攻巴黎。
施里芬这位能干的战略家,是军事史上博览群书的人之一,他从坎尼之战中得到许多启示,汉尼拔用包围两翼和后卫击败了较强的罗马人,因而施里芬拟定了相似的计划集中在梅斯,这是一个最靠近法国边境的德国城市,距离巴黎一百七十八英里。以这个筑垒地区为枢轴,由七十九个师组成的右翼,将以闪电战经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马上由战时后备军之类的第二后备军跟上来。由八个师组成的较小的左翼,将留在法德边界。这个战略像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军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转向东面。如果法国士兵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这样就更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德国人将从后面来攻打法国人。法国的要塞炮只能面对德国,不能转向西面来对付从法国方面进攻的德国人。
施里芬制定的战略,还包括应对一支十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和法国人协同作战”在内。考虑到俄国的原始铁路系统会造成蜗牛般步伐的动员,施里芬只在东线安排十个师以推迟沙皇部队的前进,直到法国被压倒为止。
对于德国人实行右翼包围的战略,法国人是知情的,法国甚至还有情报人员得到过施利芬计划的一部分副本,并报告给法军总参谋部。但法国人依然不愿意将一兵一卒调到北方战线防守,而是执着向阿尔萨斯挺进。法国总参谋部认为,德国人在他们的右翼投入的兵力越大,他们在左翼和中路的兵力就要相应地减弱,法军就可以计划在这一带突破。法国的战略是背靠比利时边界面对莱茵河,只要德国人远道迂回包抄法军翼侧,法国就计划动钳形攻势。在德军设防的梅斯地区的两侧突破德军中路和左翼,并乘胜切断德军右翼和它地基地的联系,使其无法出击。
基于这种的战略构想,法国人制定了17号计划:“法国5集团军全部集中在南部的德法边境上,而北部时地防务则由比利时6个师负责。后来法国还将英国人也拉入了这个计划,并让英国陆军协助防守比利时。”
开战之初,德军只在东线部署了第八集团军,以防范俄国人可能的进攻,另外七个集团军则在西线从北向南一字排开:部署在比利时列日城以东的是德军阵线右翼顶端的第一集团军,部署在阿尔萨斯的左翼末端的第七集团军,第六、七两集团军组成德军左翼,计十六个师,他们将担负起阻挡法军进攻的重任;第四、五两集团军组成中路,计二十个师,负责卢森堡的突破;而第一、二、三集团军组成右翼,计三十四个师,按计划将穿越比利时,直接攻入巴黎郊区。
于是,战争开始后,德国人开始进攻比利时,而法国人开始向阿尔萨斯进攻。如果将双方的行军路线同时绘制在地图上,宛若一个太极图案:德国人在北方从东向西迂回,而法国人则在南方从西向东挺进。关键问题是,此时的“阴阳双鱼”,并不是匀等运动,哪一方主力先突破对方的防线,哪一方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总统李经述往欧洲战场派了一千名军事观察员。当时,战争中立国派军事观察员到前线,是国际惯例。历史上,美军史上军阶最高的军事家约翰·约瑟夫·潘兴——美利坚合众国特级上将,1905年就是任驻日武官兼日俄战争的军事观察员。蒋百里、蔡锷等一批青年将领,被李经述派往了欧洲战场当军事观察员!
每天早晨一醒来,总统李经述就要看中国派往欧洲的观察员收集回来的战报,召集段祺瑞、刘步蟾、袁世凯等人商议战况。欧洲的战报通常由李经述的夫人容雪领导的情报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好,她毕竟当了多年的报纸编辑,干这事得心应手。加上容雪早年在欧洲游历,精通这些国家的语言,熟悉他们的历史,所以李经述在这段时间经常和她在一起。容雪也很开心。能和自己喜欢的人朝夕相处,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中华帝国总统李经述之所以这么关心欧洲的战争,除了因为中国企业要发战争财,他还预料到战争结果很可能会跟历史上的一战不一样,因为费迪南大公没有死,奥匈帝国的军队可能在塞尔维亚不会惨败而归,德国的总参谋长施利芬本来应该已经退休,但德皇威廉二世为了在1909年发动战争,又把他召了回来,他绝对不会像历史上小毛奇那样背离“施利芬计划”,肯定会集中优势兵力打右翼的战争,那么德国未必会在一战中遭到失败。而沙俄帝国已经奔溃,乌克兰和波兰已经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分裂后的俄国在1909年已经虚弱不堪,虽然有法国和英国的支援,要跟德国作战,是以卵击石。所以,历史已经改变,一旦德国在欧洲战场取得胜利,说不定意大利这墙头草会倒向同盟国。德国一旦称霸欧洲,德皇威廉二世甚至可能派德军奇袭美国纽约和波士顿港口城市,扶持墨西哥攻打美国,中国就可以趁机攻下整个亚洲,到时候夏威夷、澳大利亚都可以拿下。
总之,历史上的“蝴蝶效应”已经太大了,李经述不得不靠每天收集大量情报,来判断未来的世界发展趋势,看中国参战的时机什么时候成熟,以及如何参战。
穿越1879 第209章 列日要塞大战
在世界战争初期,西线是德国与法国的主战场。根据德国参谋长施利芬的估计,西线战斗大约39天就能结束。施利芬信心十足跟奥匈帝国的皇储、司令官费迪南大公说,“39天之后,英勇的德军就会去东线支持奥匈帝国的军队,你们只需要坚持39天。”
一开始,战场上的形势,对德国人有利。一百二十多万德国的军队发动闪电战,几乎不废吹灰之力,横扫了卢森堡。面对百万装备精良的德军,卢森堡政府直接投降了。但在比利时,德军碰到了一个巨大阻碍,那就是列日要塞。列日要塞位于默兹河与乌尔特河汇合处,北邻荷兰边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军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咽喉。不攻克列日要塞,德军侵入比利时是难以成功的。
李经述让军事观察员蒋百里中将密切关注德军的动向,得知德军大部队向列日进发的消息,不得不佩服德军参谋长施利芬的谋略,因为,在列日这个坚固设防的入口另一边,横着广阔的法兰德斯平原和法国,德军如果攻克列日,接下来将一马平川。失去列日,法国则基本无险可守。
1909年8月的一个早晨,默兹河上笼罩着一层薄似轻纱的雾气。凉风习习,大约三万德国先头部队“默兹河军团”逼近默兹河上的维塞,这个军团指挥官是奥托·冯·艾米赫将军,统率两个骑兵团和六个步兵旅,是个久经沙场的陆军中将。注意,他的名字中有个“冯”字,这在当时的德国,是普鲁士容克贵族的身份。比如德国总参谋长施利芬的全名就是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后,整个德意志帝国打上容克的烙印,帝国的国会中,德意志保守党和国会外的农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军队中的军官也多出身于容克。
德国的艾米赫将军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发现维塞的桥已被比利时人炸毁。比利时士兵都聚集在西岸,警惕地望着对岸的德军。他迅速派出两个骑兵团向南疾驰三英里,涉水过河,维塞的比利时守军生怕被围,迅即朝南向列日撤退。傍晚,德国步兵在维塞度过了默兹河,向坚固的列日堡垒进发。
列日要塞建在横跨默兹河的一个高高斜坡上,所有的通道都一览无遗。十二座威力强大的炮台把一块直径约十英里的地区围了起来。它们相互支援体系,受到各座炮台之间三英里缺口的限制,但在需要时可派出机动部队。列日的大小堡垒,都用水泥进行了加固,可以抵挡重型火炮的直接攻击。
面对军容整齐的德意志大军,比利时的士兵气势矮了一大截,毕竟,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愿意成为炮灰。但年迈的比利时列日指挥官莱曼将军没有退却,他指挥八千士兵隐蔽在堡垒中抵抗德军,外加一个机动步兵师,拥有二万四千步兵、五百骑兵、七十二门野战炮。因为德军的闪电战太快了,他要守住列日堡垒半个月,英国的十万远征军才能赶来支援比利时。
德军三万人,比利时一方人数加起来三万二千人,实力似乎旗鼓相当,但德军的重火炮,世界无敌。但德国的艾米赫将军查看了一下地形,马上命令德军架舟渡河,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同时向列日要塞发动总攻。
列日的筑垒,是由一位杰出的军事工程师亨利·布里亚尔蒙特将军设计的,它由装有装甲炮塔的,形状象平坦的三角形小孤山的钢筋混凝土构成,三角形的每一角,都装备着较小口径的速射炮的炮塔,一个炮塔拥有四百件武器,从机枪到八英寸大炮都有。于是莱曼将军命令堡垒里的比利时守军抢先开火,用大炮和机枪向德军猛攻。德军纷纷落水,死伤无数,鲜红色的血染红了默兹河清澈的流水和夕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