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德国知道中国海军胜利的消息后,也是非常震惊,虽然英国的远东舰队实力不是很强,但是英国海军的作战经验还是比中国多。而且近年来,英国的战舰可是横行全球,这也增强了德国和英国一争长短的信心。美国看到中国的军事胜利,依然保持中立。
整个英国都震动了,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竟然败给了中国,一时间大量的民粹主义者上街游行。
“自由党滚下台!”
“出兵南亚次大陆!”
“我们要战争!”
伦敦的游行示威,让地面交通都瘫痪了。英国警察迅速出动,一边维持秩序一边防止破坏,那些趁机搞破坏的,被迅速投入监牢。
他们还到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前静坐,以示抗议。一些被中国俘虏的士兵家人在游行示威。人数越来越多,场面几乎要失控。
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站在窗边,看着下面愤怒的民众,他很忧心,因为他知道很多保守党议员在背后鼓动民众游行示威。
那天阿斯奎斯首相在一帮警卫的保护下,走到门口,他一出现。很多记者就冲了过来,于是他发表了即兴演说:“亲爱的朋友,先生们,女士们,我们一定会尽力解救帝国的勇士。帝国不会抛弃他们的,但是现在欧洲的情况,不允许我们出兵南亚次大陆,我们一定会和中国政府谈判,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南亚的问题!”说完,不顾记者的提问。他就快速钻进了一辆黑色专车离开了现场,赶赴白金汉宫,请国王爱德华七世出面安抚民众的情绪。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恳求爱德华七世道:“陛下,现在的情况对帝国非常不利,希望陛下能够出面安抚一下国民的情绪,中国崛起已经影响到了整个远东。为了避免中国加入德国的同盟阵营,我们不能派欧洲舰队去远东,希望陛下谅解。”
爱德华七世闭上眼睛想了一会儿,拒绝了阿斯奎斯的请求,说:“根据英国宪法,英国国王应该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这是我们民主的既有原则,王室地位超越政治,政界人士有责任确保这个传统。所以我不会发表任何讲话,首相大人还是在谈判桌上争取大英帝国的利益吧。”
阿斯奎斯首相又找了几条其他的理由,邀请国王出门,但是爱德华七世还是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阿斯奎斯首相不得不起身告辞:“陛下放心,接下来我们绝对不会再辜负陛下的重托。”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出了白金汉宫,马上给驻华大使朱尔典发电报,让他邀请琅威理一起,去和中国政府谈判。
在北京的朱尔典收到伦敦的电报,心里也很无奈,当初他力阻英国和中国交战,但是现在,英国战败了,还要他出面谈判,外交工作太难做了。
谈判的大臣,其实最吃亏了,打了败仗去谈判,他很可能就会成为帝国的罪人,他终于明白了,以前清国李鸿章那些外交人员的痛苦。
朱尔典寻思了半天,决定联系法国、美国驻华大使,希望他们帮忙,能够做中间调解人。中国也早就准备好了,邀请德国、意大利驻华大使来做公证方。
朱尔典去总统府找老朋友李经述,李经述没有直接见他,派人出来传话:“如果你今天来,是出于私情,那我热情接待。如果是公事,就去找伍廷芳,这次中英谈判由外交部全权处理。”
朱尔典没有办法,只好去外交部找外交总长伍廷芳。
伍廷芳决定在“共和”号上进行谈判,至于为什么在军舰上谈判,这是以牙还牙,当年中英屈辱的《南京条约》,就是在英国的“康华丽”号军舰上签订的。
在“共和”号的甲板上,那天风和日丽,海风阵阵,一个用五六张桌子连在一起组成的长桌,中国和英国的谈判人员面对面地坐下,另外两侧坐的是美德意法四国的驻华大使。邀请的各国记者拿着巨大的照相机器在“嘭…嘭”地对着各国代表拍照。
都是熟人,朱尔典先入为主,拿出一份文件,然后递给伍廷芳,也给了双方的调解员各一份复制品。伍廷芳看了文件,哈哈大笑,对朱尔典说:“朱先生是在开玩笑吧,这就是英国人谈判的诚意吗?中国的军队退回到麦克马洪线?你们这是妄想!看来英国实在是没有诚意谈判。你们觉得,世界上有这么傻的国家——打了胜仗还不要割地赔款?如果真是这样,那怎么对得起牺牲的前方将士呢?这是不可能的。请你们想清楚,现在是我们中国胜利,中国再也不会军事上胜利,外交却失败,也就是说,不败而败的时代已经成了历史。”
朱尔典说:“李经述大总统的意思怎么样?”
“李经述总统的意见,是英国的远东舰队全部无条件撤出中国的海域!”伍廷芳扔给朱尔典文件,说,“这是我们的条件。”
朱尔典翻开中国的谈判文件,只见上面写着:
“一、英国必须承认西藏、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地是中国的领土;
二、英国必须用钱来赎回自己的士兵,英国海军撤出中国海域,不经中国同意不得进入中国海域。
……”
朱尔典看完后立即站了起来,英国丢脸丢到太平洋了,于是大喊道:“这不可能,绝不可能,我三十万大军已经印度和西藏边境。只要大英帝国愿意,随时都可能进攻。”
伍廷芳摇摇头,道:“我刚提的,是中国谈判的条件,也是底线。既然双方都认为对方没有诚意,我们下次再谈。”
中英谈判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中英谈判陷入僵局之后,北京、上海等地英国人开的工厂工会开始自发组织罢工,上街游行,英国老板用炒鱿鱼来威胁,或加工资诱惑,让这些工人去恢复工作,工会就是不答应,以至于英国人怀疑这是中国政府在背后支持。中国政府也一点也没有要阻止的意思,报纸上还发表文章说,罢工是工人合法的基本权利,也是爱国主义的行径。
中国城市里到处都是扯着横幅游行的民众和学生,他们不知疲惫地走着,喊着“抵制英国货”“英国人滚出大西藏”等口号,锣鼓喧天,抵制英货的运动波及全国,就连东北三省都影响到了。最后罢工和抵制英货也席卷香港,香港的工人开始响应罢工,当地的英资工厂、店铺的工人逐渐罢工,码头的和自来水厂的工人也在罢工。
广州、天津、北京、南京、杭州和福建等地闻风兴起,声势浩大。一个月内,各地举行集会达两百余次。上海、广州成为运动的中心,群众斗争浪潮更为汹涌澎湃。上海先后建立了二十四个团体,参与的行业达七十六个。妇女组织了“中国妇女会”,少年儿童成立了“中国童子抵制英约会”。英办学校的师生纷纷离校,只得停课或解散。上海耶稣会也发出传单,对运动表示“同情”。广州地区成立了“抵制条约不用英货公所”。反英爱国的宣传深入人心,报刊、演说会、演唱会造成了强烈的社会舆论。家家户户的门前,几乎都贴上了“不买英货”的纸揭。海外侨胞也采取汇款、声援、抵制英货等各种斗争形式,积极配合了国内的反英爱国运动,“义声所播,震动全球”。
朱尔典去总统府紧急求见李经述,请求帮忙解决抵制英国的问题。
见了面,李经述哈哈大笑说:“老朋友,这件事,我可无能为力。其实你是知道的,如果你懂点经济,理性分析。你也会知道,两国间开展全面的贸易,各取所长是符合大家的利益的。抵制英货对于中国人民来讲,是没有好处的,自由交易能够达成的第一条件就是交易双方都获益,单方面获益,交易是不能达成的。抵制进口也好,抵制出口也罢,都是自讨苦吃,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生活上的不便。毕竟自由买卖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国民没有只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自发走上街头,这种爱国行径我不会也无法阻止。”
朱尔典无功而返,只好给国内发电报。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收到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的电报,一阵沉默。在中国的英国商人疯狂地往伦敦发电报,他们快被中国的民众给弄破产了,大量的商品被愤怒的中国人点燃销毁,跟林则徐在虎门硝烟一样。
李经述还签署大总统令,让大西藏军区的十万新军在孟加拉和萨德基拉附近集中,作跨过恒河的趋势,这让印度的英军非常震惊。
那天下午,在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正在和海军大臣丘吉尔商量着德国可能在比利时的军事行动,他的秘书汉娜小姐穿着一身黑色性感的职业西装走了进来,道:“首相大人,印度总督发来紧急电报,您看!”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听到是紧急电报,马上接过来一看,然后脸色突变,阴沉得像是要下雨,迅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在会议室里来回跺着脚步,喃喃自语:“可恶的中国人,他们竟然敢大量屯兵印度边境,真是太放肆了!”
其他的几位大臣也立即拿来看,看了之后和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的脸色一样铁青,以前晚清帝国外交很弱势,他们也没想到现在的中国竟然如此强硬,只有海军大臣丘吉尔手里握着一只结实的石楠根烟斗,面色平静,问道:“首相大人,看来我们屯兵印度的策略没有吓倒中国人?”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点点头,说:“是的,现在事态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意料,或许会对我们非常不利,看来我们不得不妥协了!”





穿越1879 第205章 德国的阴谋
就在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等内阁大臣和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商议“怎么向中国妥协,又不失大英帝国的脸面”时,在唐宁街首相府的门外,数千游行示威的英国民众高喊着“首相下台”的口号,他们和上百名维持秩序的防暴警察对峙。
在泰西国家,游行示威不是聚众闹事,而是国家宪法所明确规定的公民权利,作用主要是对执政政府施加压力,是绕开议会直接主张个人权利的途径,事先不用向政府申请。因为有法律的保护,在抗议政府的时候,民众基本上不用担心被遣返或被关进监狱,也不需要担心牺牲或失去什么。
当然,游行示威必须是和平有秩序的,防暴警察会在现场维持秩序,一旦游行演变成骚乱或暴力,或者趁游行示威打砸抢,就会被防暴警察逮捕,或者会被警察暴力制服。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帝国,人民当然有游行示威的自由,首相府外游行人群越聚越多,他们示威的目的,是要见首相阿斯奎斯。
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听着屋外游行队伍响彻云霄的示威口号,用烟斗猛抽了一口烟,陷入了沉思。在1909年中期,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刚上台执政,他们这一届内阁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并不乐观:此时英国国内,码头、煤矿工人罢工,以及由潘克赫斯特夫人领导的鼓吹妇女参政运动,让英国社会撕裂;与此同时,德国和奥匈帝国联盟依仗军事实力,咄咄逼人,让欧洲上空战争的乌云密布。德国甚至不顾英国、法国的强烈反对,派出“豹”号重型战舰,到法属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这让法国政府十分愤怒,要立即和德国开战。现在最佳的策略,就是英国暂时妥协,先缓和与众国的关系,从中调和德国和法国的关系,让他们也坐下来谈判。
阿斯奎斯首相的脸色也很不好看,让秘书官把英国远东舰队副司令阿尔弗·雷温斯洛中将的战败电报给各位内阁大臣传阅,因为英国皇家海军竟然也战败了,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会议厅里一片沉默。见大家都不说话,阿斯奎斯首相清了清嗓子,开口道:“我还接到了英国海军琅威理爵士的亲笔信,他介绍了中国海军的实力。这时候欧洲局势不稳,再去激怒中国人,确实是不明智的,所以我打算暂时放弃帝国在南亚次大陆的势力,我希望帝国的目光,更多倾向欧洲,还有印度。而且我们的大银行家们,在华有着巨大的利益,他们也联合起来给国王写信,要求政府要考虑他们的利益。一旦中英处于全面战争当中,那么这么多年来英国的企业家在中国的投资将打水漂,后果将不堪设想!”
英国陆军大臣维斯康特·霍尔表示反对首相阿斯奎斯的意见,道:“现在要不是提防德国,大英帝国把军事部署重心在欧洲大陆而不是亚洲,英国陆军打败中国不会废很大劲,想当年我们几千军队就能打进北京城!如果我们就此退缩,世界各国会看我们英国的笑话,会以为我们软弱。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大英帝国横行世界,从未妥协过。”
“当年?六十年前了吧?这世界已经变了,中国这头雄狮也睡醒了!”最终,海军大臣丘吉尔考虑了一会,对首相阿斯奎斯等人说:“中国的海军竟然会有如此实力,我看您暂时放弃南亚次大陆是我们明智的选择。德国现在摩洛哥咄咄逼人,我们不可忽视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德国现在陈兵比利时边境,我看不会那么轻易离开,英国和德国必定会有一战。这时候,我们必须对中国示好,毕竟同时和中德两个强国开战,即便我们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也会自伤筋骨,这样的事情要尽量避免!”
英国财政大臣霍金·皮特这时站起身,说:“先生们,我不懂军事,但是现在大英帝国在远东的贸易中,多数跟中国有关,大英帝国在中国的投资,特别是长江流域附近,不是一时能撤出来的,各位慎重考虑。”
阿斯奎斯首相想了想,说:“我们也不能任由中国人胡来。我听说中国很忌惮日本的崛起,这样,在亚洲,我们的外交重点就放在扶持日本崛起,这对中国也是一种牵制。”
丘吉尔说:“此时的日本,已经利用发现的黄金宝藏,偿还完了外债,我们应该督促中国驻军从日本撤出!现在不只是中国人,我们的民众也在游行示威,给我们政府添乱呀。我建议首相还是先出去和民众对话。要让民众们明白,眼下,我们最大的敌人是德国。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压制德国在欧洲的扩张,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全国人民已立誓要负起这一任务:在欧洲扫清德国这个幽灵的毒害,把世界从新的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想了一会,表示同意,便出去和上千民众对话。英国经过数百年的民主训练,民众的民主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见到首相后,大家都坐在地上,等候首相的演讲。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整理了一下西装上黑色的燕尾领结,大声对着人群说:“如果是平常时期,我们随时可以派遣欧洲战舰去歼灭中国的海军,但是现在,欧洲大陆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一旦把帝国的舰队派去远东,那么本土的防御,会降到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步,想一想你们的家人。你们的孩子,你们不会愿意看到他们在德军的铁蹄下生活吧?中华帝国现在不比六十年前了,现在中华帝国已经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军队超过150万人。他们拥有的先进大炮和战舰,而且,你们要知道,中国的人口超过五万万人,这时如果中英发生全面战争,我相信战争的时间将会非常长,一年,二年,十年都有可能。而且中国在亚洲本土和我们作战,帝国的损失会非常大。我们现在的策略。就是扶持日本,总有一天,两国会有一次大战,等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帝国就会强势介入。到时候。就是中国乞求我们的时候。”
听了首相的话,人群中的骚动渐渐平息了下来。那天下午,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召来英国国会的议员,进行投票,就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投票,很多议员都是大资本家,他们的产业在中国受到了打击,同意英国当局对中国做出必要的妥协,但是要求政府必须保住印度。
因为此时,不仅中国在南亚次大陆设立了大西藏区,德国也开始插手南亚事务了,德皇威廉二世早就想怎么能够从中国和英国战争中谋取利益,他召集了德国的陆军大臣还有海军大臣等人,商量和中国合作,把印度强行占领下来,这样一来,印度洋的一些港口德国可以使用,可以驻军。
德皇威廉二世的思绪,早就飞到了孟加拉湾,他仿佛看到了德国的军队从孟加拉湾直接横扫印度的情景,没有了印度这个“后花园”支持,英国和德国大战,鹿死谁手就不可知了。他觉得应该和大臣们商讨一下德意志帝国的未来,所以就派人去召集德国的一干高级军官。
德国将军元帅也不知道威廉二世为什召集他们,但是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赶来无忧宫,德皇威廉二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臣们听。德意志帝国陆军元帅、德国总参谋部参谋长施利芬首先发言,他揣摩着威廉二世已经下定决心和中国联合,于是迎合威廉二世说:“殿下,我觉得这个计划可以实行,可以联合中国在亚洲开辟第二战场。如果我们帮助中国人拿下孟加拉,孟加拉湾就会有我们德国的战舰,那么印度这个英国的后花园就会受到我们的威胁,英国必然会大量派遣军队去印度,这样,我们就可以趁机攻下伦敦。”
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小毛奇反驳道:“陛下,帝国现在还没有做好和英国直接开展的准备,印度对于英国来说太重要了,我们一旦驻军那里的话,就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其中的风险很大,中国即使能够打下孟加拉地区,也不一定能够逃过英国和法国的夹击。”
德国陆军上将兴登堡看了一眼施利芬,对威廉二世说道:“我也不赞成现在就和英国人全面开战。亚洲的情况复杂,陛下是知道,我们能够派遣多少军队去亚洲,而英国在亚洲发展了上百年了。不是帝国一时间可以抗衡的。”
但是德皇威廉二世一向很自负,他听了两位陆军上将都不是很有信心,脸色很难看,说道:“我们德意志的军人,应该放眼全球,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机会如果没有,可以创造。而且现在中英两国剑拔弩张,正是我们争取阳光下的领土的好时机。”说完,威廉二世转头问海军大臣的意见,“你说呢?提尔皮茨将军。”
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听了德皇威廉二世的话,不得不发言。以1898年第一舰队的组建为标志,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公布了他所组织完成的新的《海军法》,总耗资4亿马克,1905年完成重新组建海军。第一舰队包括两个分舰队,17艘战列舰、9艘大型及26艘小型巡洋舰和其他小型舰只,这个规模的建设计划将使德国舰队与法国比肩,初步具有挑战英国的能力。他原本也想推迟和英国人的战争,但他也了解威廉二世的脾气,他不想辜负德皇对海军的重视,于是改变了立场,说:“陛下,我觉得现在未必不是一个机会,毕竟孟加拉湾离帝国的航程更近,甚至可以用那里的资源来帮助我们的盟友奥匈帝国解决资源问题,更好对付塞尔维亚人。”
最终,威廉二世下决心和中国结盟,派人发电报给李经述,商谈中德再次结盟的事情,准备让德军帮助中国,攻下印度,当然,最先要攻下的是整个孟加拉地区。
孟加拉位于孟加拉湾之北,东南山区一小部份与缅甸为邻,其他部份都与印度接壤,并在北方边境尚有大量飞地。1909年,孟加拉还是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孟加拉大部分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冲击而成的三角洲上,战略地位重要。
李经述接到德皇威廉二世的亲笔信,对德国提出的合作瓜分印度也有点心动,不过,他没有马上答复,要不要和德国再次结盟进攻印度,这个决策太重要了,将决定中国的未来。
在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因为1857年印度爆发了著名的民族大起义,英国镇压之后便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1909年,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一小半。
英国人在印度的早期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但在19世纪中叶,印度逐渐出现近代工业,铁路的大量兴建,使印度资本主义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除了纺织工业,英国资本家还在印度投资银行、钢铁、水电、水泥等部门,并且拥有印刷、造纸、榨油等小型企业,相对锡金、尼泊尔等地,印度还是比较富裕的,所以,英国议员们设立了无论如何都要确保印度属于英国的谈判底线。
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于是把英国议会表决结果电报发给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敦促他在保证帝国利益的情况下尽快完成谈判。朱尔典去找李经述时,德国驻华公使也已经转交了德皇威廉二世的亲笔信。
李经述觉得德国提出与中国合作攻下印度,这是德国人的阴谋,必然会触及英国的底线,引发中德与英国的全面战争,这样一来中国就不可能在接下来的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中国的军工业就无法快速壮大了,所以他最终拒绝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提议,并将这个决定告知了朱尔典,让他转告英国政府。英国得知德国侵占印度的计划,赶紧让朱尔典和中国签下了和约,暂时搁置了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利益,并让远东舰队撤离了中国的海域。
德皇威廉二世接到中国拒绝了共同出兵印度的提议,很不爽,他依然坚定地要发动战争。因为此时的德国,生产过剩,经济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德皇威廉二世太需要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远见,他下令德国陆军和海军做好攻击法国、英国本土的准备!
当然,更重要的是,德国必须用战争,来打破“黄金十字架”的陷阱,德国政府很快公开表态支持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挑起了欧洲的大战!




穿越1879 第206章 黄金十字架
1...9899100101102...1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