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当时,沉沉的黑夜更加深了昌德拉内心的悲痛,他朝着漆黑的夜空大叫:“不报此仇,我昌德拉誓不为人!”
“勇士们,随我杀去王宫!国王的女人,财宝,都将是你们的!”昌德拉骑着战马,厉声下令,他带着一千多廓尔喀军,举着通明的火把,杀向皇宫纳拉扬希蒂宫。
但是,尼泊尔国王和克里亲王早有所准备,纳拉扬希蒂宫此时大门紧闭,看守的士兵不管昌德拉如何喊叫,就是不开门。尼泊尔军部大臣德斯·比尔·拉姆蒂尔·沙阿还走到城墙头,朝昌德拉背后的廓尔喀军喊话:“昌德拉背叛王上,搜刮民财,从他家里搜出黄金十万两,珠宝无数,你们识相的话,快快将他擒拿,王上重赏黄金万两!”
“德斯,你这奸贼!你别白费心机了,我身后都是忠于我拉那家族的勇士!快开城门,我或许大发善心,饶你不死!不然,一旦我攻下王宫,我定将你碎尸万段……”昌德拉厉声叫道,给自己壮胆!
但可惜,世界上的独裁者,往往都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都是纸老虎,很容易众叛亲离!万两黄金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昌德拉的话还没说完,他身后一个廓尔喀军的中尉跃上马,一刀砍下了昌德拉的头颅!用的刀,正是廓尔喀人最善于使用的库克利军刀,然后举起昌德拉血淋林的人头,跪倒匍匐在地,发誓效忠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昌德拉的手下见首领被杀,后面还有追兵,中国的军队已经攻进了加德满都,便也跟着跪下投降了国王。
尼泊尔国王马上派人去联系蔡锷,将昌德拉的头颅作为信物,投降中国。但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要求保留王位,表示尼泊尔外交和军队可以交给中国人接管。蔡锷电报请示李经述,李经述觉得既然尼泊尔的外交和军队都由中国人控制,那保留尼泊尔国王一个虚君的名号也行,这样也更有利于维护尼泊尔的稳定,在印度的廓尔喀军或许还会效忠尼泊尔国王,为中国所用,这有利于中国的大西藏区战略,便答应尼泊尔保留国王的名号,但要求尼泊尔国王要接受中国政府的册封。
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和群臣商议后,接受了中国的方案,通电世界,尼泊尔仍以中国为宗主国,并自愿放弃外交和国防的权利。
不久,蔡锷的军队顺利完成西藏反击战,一直打到了印度的恒河流域,降服了不丹、锡金、尼泊尔、孟加拉等地。
英国陆军被中华帝国的军队赶出了大西藏区,所以想在海军上挽回点面子,于是派了英国远东舰队十五艘军舰,从黄海开赴渤海,直奔天津港,想震慑中国。毕竟,1909年的英国海军还是排名世界第一的,总吨位35万吨。
不过,因为德国的海军也达到了31万吨,英国海军此时的重点在欧洲防范德国海军。在1909年的夏天,跟同时代的大多数政客不一样,35岁的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预见到了欧洲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战争。
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要塞尔维亚交出南部的科索沃、今马其顿共和国等地,否则将开战。德国对此表示支持。法国和俄国则表示支持塞尔维亚完全独立。英国内阁这才开始认真研究欧战全面爆发的可能性。
7月24日,丘吉尔听到通牒的消息,感到事态严重,当晚就回到了伦敦。在丘吉尔看来,如果发生冲突,符合英国利益的做法,仍然是支持法国和俄国。丘吉尔设想了一份与德国作战的“噩梦时间表”,他甚至设想了德国将如何“占领”英国:德国会乘英国远征军出发去帮助法国时,在纽卡斯尔和赫瑞奇两地登陆,德军部队将冲入伦敦郊区,英政府倒台,然后临时政府产生,保卫国家。
所以此时,丘吉尔认为,英国海军的战略重点不在亚洲。中国设立大西藏区,英国政府也只是当作小规模的地区冲突,并没有向中国宣战。英国政府现在对德国的崛起和欧洲大战也没有充分准备。从7月24日开始,英国内阁却不间断地开会商讨避免卷入欧洲战争的对策。
但英法之间1904年就有协定,一旦法德交战,英国必须帮助法国。英国也不会坐视法国被德国占领。丘吉尔的立场也是主战,他一开始是好战分子。身为海军大臣,他手下的皇家海军,已经有足够的战斗力应付战争。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一天,丘吉尔在日记里悲观地写道:“我们大英帝国的官僚,全都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中梦游。”
身为海军大臣,为了应对危机,丘吉尔马上草拟了一份17条的应急计划。7月28日当天他采取了最重要的步骤,下令皇家海军舰队进入英国斯卡帕弗劳等地的战斗位置。当天,英国的舰队在夜幕下,关灯悄悄穿越了多佛海峡,丘吉尔向英国首相汇报说:“所有的‘预防措施’都已落实,英国可以高枕无忧了!”
8月2日,英国内阁做出关键决定,宣布履行和法国的协议,保护法国北部和西部海岸免受德军攻击,这其实,在德国看来,就是一份战争宣言。临近零点,丘吉尔前往唐宁街10号向首相汇报情况。丘吉尔“面带笑容大步朝内阁那带有双扇大门的房间走去”。但是对于接下来的战争,丘吉尔其实也并不那么清晰,他预判欧洲战争最多持续一年时间。
当中华帝国的军队横扫整个大西藏区,丘吉尔下令英国远东舰队“给中国人一点颜色瞧瞧,但不要完全激怒中国人”,因为此时,英国政府忙于应付欧洲的战事,还不想完全和中国翻脸。总统李经述便立即签发大总统令,下令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地都纳入中华帝国的大西藏区,并从四川、河南地区移民一千万到大藏区,巩固这些地区的占领,并且,中国新成立大西藏军区,驻军十万,守护大藏区。
穿越1879 第203章 中英大海战
当中华帝国的军队横扫整个大西藏区,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下令英国远东舰队开往渤海,“给中国人一点颜色瞧瞧”。
中华帝国海军总长刘步蟾对总统李经述说:“据我们得到的情报,英国海军并不是想和中国海军全面开战,只是大英帝国在南亚次大陆被中国打败,面子上过不去,只是想在海战中挽回一些大英帝国的脸面。”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李经述笑了笑,仿佛胜券在握,对刘步蟾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如果英国人诚心和中国讲和,我们也不恋战!但丘吉尔把英国的军舰开到中国的家门口,我们就先兵后礼吧,中华帝国可不是晚清政府,用军舰巨炮吓一吓就点头哈腰臣服他们,是时候该让他们见识一下中国的海军实力了,尤其是潜艇部队的威力!英国的军舰既然已经来到了我们家门口,就不能让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是!总统阁下,我刘步蟾一定不辱使命!誓死捍卫中华帝国的海疆!”刘步蟾向李经述敬了一个军礼。
“这几十年来,中国的海军建设都是学习大英帝国。这是一场学生和老师的较量,你们务必小心谨慎,我不希望看到中国海军有太大的伤亡!”李经述叮嘱刘步蟾道。
刘步蟾点点头,领命而去。他立即让北洋水师把二十五艘战舰安排到了渤海海域,包括三艘一万五千吨的“民主号”、“共和号”、“科学号”,还有十艘u型潜艇,“蛟龙一号”到“蛟龙十号”,这些u型潜艇是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还有两艘战列巡洋舰,这些都是主力舰。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补给船,扼守天津港口。
因为这是中英两大帝国之间的海军战争,按照中英海军之间的合约,中国海军荣誉副司令、六十六岁的英国海军少校琅威理宣布正式退役,李经述亲自参加了他的退役仪式,握紧他的手,给他颁发了自由勋章,这是中国的军人的最高荣誉,李经述望着琅威理鬓角的白发,感慨万千,时间真是不饶人啊,他想起了当年自己在北洋水师时的时光,岁月如梭,如白驹过隙,转眼他也步入了中年,李经述对琅威理说:“少校,别见怪,我还是习惯称呼你这老朋友为少校,感谢你这么多年来对中国海军的培养,中国人民会永远记住你的!”
头发花白的琅威理对李经述总统能来参加他的退役仪式感到高兴,也为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感到自豪,老泪纵横,也握紧李经述的手,对他说:“在我有生之年,我是多么不希望看到中英两国的海军发生战争!但是,没想到还是成了现实!这是一场噩梦,希望这场噩梦很快就能过去!”
“一寸山河一寸血啊!”李经述说:“我们中国人民很朴实,一向也不喜欢战争,但是国土和海疆即是我们的家园,谁要到我们家门口来闹事,侵占中国的国土,哪怕是一个海岛,中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
“总统阁下,这个我很清楚!”琅威理说:“我会马上回到伦敦去,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说服英国的皇家海军和我们的政府,中英两国应该是好伙伴,不应该兵戎相见。”
李经述给琅威理颁发了自由勋章,对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表示感谢,深情地道:“不管将来中英两国的关系怎么样,您永远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当时,清理外国雇员的时机已经成熟。1909年,李经述也请中国海关总长、英国人赫德休假离职回国,为了表彰他主持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的功劳,仍特许给他挂了总税务司的头衔,相当于一个名誉头衔。
不久,中国开始积极备战渤海,此次海战由中国海军名将邓世昌和萨冰镇亲自指挥。
那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邓世昌带着北洋舰队的三千官兵,在旗舰“共和号”的甲板上,面对着渤海起伏的波涛,他激情滂湃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学习英国海军的章程,操练也和英国海军一样,我们的装备,也不比他们差,希望各位放手一战,此战是决定我中华帝国国运的一次大战,千万不能有失,希望诸位能够和我一起见证中华帝国海军的胜利!”
三千中华帝国的海军铿锵有力地回答:“保卫海疆,舰在人在,舰亡人亡。”
邓世昌听了这话,没有高兴,说:“混蛋,这是谁教你们的?都不许死,舰不在,人要在。我们大总统常说,战舰没有了,可以再建,海军没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你们才是中国海军最宝贵的财富,中国还需要你们去教更多的海军人才,中国海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都给我活着回来,一个也不许少!”
听完这话,很多海军官兵都很感动。他们其实也知道,战争肯定会有伤亡的,是大总统治军的理念跟别人不同,强调官兵至上。人是第一位的,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人牺牲。一位海军新兵问邓世昌:“司令,你说,我们能够战胜英国的远东舰队吗?”
“这里是中国的海域。退后一步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所以我们只许胜。不过话说回来,英国的远东舰队多是十年前的战舰,新式战舰不多,更何况,我们海军还有先进的u型潜艇作为秘密武器,你们按照命令操作就行了,就像平时的军事演习一样!”邓世昌自信满满地说。
而在渤海湾附近,英国远东舰队副司令阿尔弗·雷温斯洛中将正在旗舰“伊丽莎白”号的甲板上,和手下的军官们商讨作战方案。雷温斯洛轻蔑地说:“中国竟然敢挑战大不列颠帝国的权威,该死的陆军在西藏失利。丢尽了帝国的脸,我们必须要给中国人沉重的打击!我相信中国的海军,肯定不是我们皇家海军的对手!听说他们的教官,以前是我们大英帝国海军的一位少校,少校,哈哈。”
一位叫卡尔·路特斯的海军少将站起来说道:“将军,我们恐怕不能轻敌,根据帝国情报部门传来的消息,中华帝国的海军有些战舰比我们舰队的还要先进,还有先进的潜艇,所以我们要谨慎对待。”
被人当头泼了冷水,阿尔弗·雷温斯洛很不高兴,愤怒地说:“是的,该死,我们远东舰队这些年都没更新过几艘战舰,难道亚洲的这些殖民地都不重要了吗?不过,海战重要的是指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支优秀的海军,光有先进的战舰是不行的。”
英国的远东舰队,这次开来渤海的是两艘装甲巡洋舰,包括两艘“纳尔逊级”装甲巡洋舰,分别是“纳尔逊”号和“北安普敦”号,排水量分别为7473吨和7630吨,6600马力,最高航速为14节,火力武器是主炮为8门228毫米舰炮,6门20磅炮,6门6磅炮和8门3磅炮。另外,英国远东舰队还有两艘排水量8500吨级战舰,最高航为16节,主炮为4门234毫米舰炮,6门152毫米舰炮,4门6磅炮。另有一艘“奥兰多级”装甲巡洋舰“曙光女神”号,排水量为5600吨,动力为5600马力,最高航为17节,短时急可达18节。
这次英国远东舰队最新锐的一艘装甲巡洋舰为“伊丽莎白”号,排水量15800吨,主要武备是4门炮,这艘战舰很先进,1897年10月才下水,另外,新舰还有三艘埃德加级一等防护巡洋舰。
英国的远东舰队浩浩荡荡开往渤海湾,但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中国侦查潜艇的监察之下,两艘中国潜艇在看到英国的远东舰队之后,就一直尾随着他们。等他们进入渤海湾,
正在“共和号”上研究海战图的邓世昌接到情报,他拿着看了一下,走到甲板上,对旗手说道:“打旗语告诉其他战舰,英国海军已经进入渤海,各舰做好战斗战备!”
中国海军各舰都在紧急检查设备,士兵们有点紧张,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面对世界第一的强国海军。
“主炮准备完毕。”
“副炮准备完毕。”
“鱼雷舱准备完毕。”
……
一声声响亮的报告声,顺着海底电缆集中到了每艘战舰的舰桥,然后再通过旗手挥动的旗语和嘀嘀的无线电波汇入“共和号”的指挥塔内。
“报告司令,各舰均已准备完毕。”
二十分钟后,听到这句话,邓世昌悬着的心才落了地,立即下令开始进攻,对着英国的远东舰队开炮。
英国远东舰队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中国的舰队就果断发动袭击,一场大海战,开始了!
“轰隆”“轰隆”的炮声不断地从中国战舰的炮口里传出,声音在渤海的上空萦绕,高达十数米的水柱在海面上冲天而起,一些战舰被击中冒出浓浓的黑烟,一团团火光在英国战舰上升起,和天边移动的晚霞一起,映红了整个渤海!
英国远东舰队副司令阿尔弗·雷温斯洛中将站在旗舰“伊丽莎白”号的甲板上,拿着单筒望远镜一边观战,一边指挥。他看到中国的舰队,非常震惊,他想不通中华帝国怎么会有这么强大的海军战舰,占据绝对优势。
双方一场猛烈的炮战,英国的远东舰队海战经验确实丰富,命中率明显比中国的军舰要高,不过双方开战时,是在早上,海面上的浓雾还没散去,大海上的可见度非常之低,所以英国舰队也并不占据太大优势。他们集中火力进攻“共和号”和“民主号”等主力舰。中国海军的战舰,也出现了不少的创伤,但是英勇的中国海军,并没有后退,而是坚强地迎着炮火前进。中国战舰的命中率虽不高,击中英国远东舰队的战舰非常少,但英国那些老式的战舰,不堪一击。
那天早上7点50分,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双方都有不少的损失,因为中国的战舰比英国的速度要快,而且大炮的威力也比英国的火力要猛,随着雾气散尽,渐渐占据优势。
阿尔弗·雷温斯洛中将为了发挥阵势的炮火威力,用六艘战列舰,“女王”号、“胡德”号、“拉米扬”号、“企业”号、“勇气”号和“皇家”号,排成纵队,开始转向,想要强占t字头,而两艘装甲巡洋舰和和八艘战列舰,则向反方向航行,他们想要向中国舰队的后方发起攻击。
邓世昌看出了英国舰队的意图,他马上下令改变队形,让“民主”号战列舰、‘“海南”号和“辽宁”号去对付六艘战列舰,“共和号”则和其他潜艇则去对付“伊丽莎白”战舰,接着让最后面的十二艘巡洋舰去对付英国的八艘装甲巡洋舰。
一场海上的恶战开始了,中国的军舰利用速度优势快速接近英国舰队,命中率大大提升。靠得越近中国海军的命中率就越高。共和号一发炮弹落在了伊丽莎白号战舰的炮台上,引起巨大的爆炸和冲天的火光,英国远东舰队的旗舰“伊丽莎白号”的仓库也被炸毁。
萨冰镇主动迎击,让各军舰加快前进速度。还让潜艇跟上,这次很有可能就是一举击溃英国远东舰队的好机会。
同时有六枚鱼雷向着英舰飞去。英国远东舰队的“胡德”号被一发503毫米鱼雷管的鱼雷给击中了船尾,这枚鱼雷穿透了装甲层,一个巨大的洞口出现在那里,大量的海水从缺口疯狂地涌进去,里面的士兵根本来不及补救就被冲倒,慢慢地整艘船开始往后倾斜,“胡德”号号的航速不停地下降,最终停了下来。而接着,数十发炮弹在“胡德”号战舰的附近爆炸。让整个船身在不停地摇晃,英国士兵站都站不稳,随着军舰的晃动东倒西歪。
英国的“女王”号的弹药仓库被炮弹击中,“轰隆”的一声整个尾部都起火了,英军惨烈的喊叫声和连续的爆炸声让人听了毛骨悚然。不一会儿“女王”号船身倾斜,不断下沉,半个小时后完全沉入了海里。
混战中,中国的“海南”号也被击中,船舱不停被海水溢进,中国士兵疯狂修补后终于停住溢水,但也不能继续前进。只能在原地待命,偶尔开炮攻击。
半个时辰后,萨冰镇开始指挥潜艇出击。在英国的军舰下方五十米的地方,十艘潜艇正在缓慢的移动,他们接到命令后就立即把鱼雷准备好,属于中国潜艇兵的战争终于开始。他们把潜艇开到英国远东舰队的下方。寻找目标,发射鱼雷。
“五点钟方向,发射!”
“九点钟方向,发射。”
“在正上方,发射。”
中国各艘潜艇的官兵很兴奋。他们对着英国的军舰发动猛烈的攻击,一枚枚鱼雷不断地向着敌舰冲去,击中目标。这一战,英国的远东舰队此时损失了一半的战舰了,他们想不到中国的海军如此有战斗力,“伊丽莎白”号在撤退时,还被中华帝国的一艘潜艇的鱼雷击中,起火了。
渤海海上顿时浓烟滚滚,“伊丽莎白”号一阵剧烈摇晃,甲板上的士兵突然摔倒,而阿尔弗·雷温斯洛中将在指挥舱内,则抓紧身边的铁杆才没倒下,他刚站稳,甲板上突然又是一阵猛烈的爆炸声和震动。就在这时,一个上尉军官跑下来报告:“报告中将,伊丽莎白号船身被两枚炮弹击中,船底也被一枚鱼雷击中,船底开始慢慢进水了,我们正在修补。”
英国远东舰队副司令阿尔弗·雷温斯洛听说军舰底部进水了,眼见英国舰队大败,便赶忙乘小船逃跑了。
中英大海战的第一次战斗,英国远东舰队就在渤海海域损失了五艘装甲巡洋舰、四艘战列舰,其他战舰也出现重大创伤,牺牲了八百人。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收到消息,一阵沉默,他有一点懊恼自己小看了中国的海军实力,但他不甘心失败。不过,中国有三艘战舰是从德国订制,这下他
穿越1879 第204章 英国妥协
中英在渤海的这一仗,中国海军也牺牲了二百多人,能够在海里找到的尸体只有一百多具,邓世昌、萨冰镇带着这次参战的全体北洋舰队官兵在“共和”号上为这些牺牲的士兵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
在咧咧的海风中,印着红、蓝、白色三条纹的中华帝国海军军旗缓缓地降到旗杆中间,这三色旗是中国海军的旗帜,红色代表着热血和牺牲,蓝色代表着海洋,白色代表着海浪。甲板上一百多牺牲士兵遗体有序摆在甲板上,用洁白的白布盖着,每位牺牲士兵的身边,都放着他们的生前物品,这些东西,和牺牲的士兵一起安葬。
邓世昌、萨冰镇面色严肃,带着三千多官兵站在牺牲士兵面前,脱下军帽,单手敬礼,后面的军官和士兵,就像他们一样,对牺牲的士兵致以崇高的敬意。接着他们默哀了一分钟,然后鸣枪,开炮,为战友送行!
战争是残酷的,但要让每一个牺牲的士兵都要有尊严,这成为了中华帝国的军队的传统。李经述签发了总统令,授予这些牺牲的将士英烈称号,牺牲的将士们不分等级,一律平等,都上烈士墙,入国家公墓,他们的家人都得到了丰厚的抚恤金。
不过,就在渤海大战的第二天,世界各国的报纸就报道了中国海军打败英国远东舰队的事情,还配有英国“伊丽莎白”号旗舰沉没的照片。上海《申报》发表社论《中国不再惧怕任何国家和势力的挑衅》,文章指出,中国自古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但是也有“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气魄和实力。
《华报》的宣传最给力,一幅幅中国海军的战舰拖着英国战舰的图片占据大半个版面,接着详细介绍这次海战的具体过程,还有击沉、重创、俘虏英国战舰的各项数据,标题更给力,“雪刷一甲子耻辱”,从1840年鸦片战争谈起,洋洋洒洒五六千字。
“卖报,卖报,中国海军大捷!”
“号外,号外,我海军大胜!”
在上海街头,北京的胡同口,报童们的兴奋吆喝声让街上行人忍不住驻足,听到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纷纷掏钱,“我要一份!”“给我来两份!”“我也要一份。”
这一幕在全国各大城市都上演着。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酒楼饭馆澡堂里也都传着这样的大好消息。
“看来,我国的海军正在崛起。我们中国人倍有面子。”
“我国海军一直没有公布战舰和潜艇数,原来是为了隐藏实力呀。”
“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实力不是很强,我们打赢了也不能骄傲。”
全国都在一片的欢声鼓舞之中,学生们更是兴奋,走上街头,到英国大使馆示威游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