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李经述问王得功:“王大人呢?”
黄仕林瞪了王得功一眼,王得功结结巴巴得说:“我也赌了!”
“中!有意思!卑职也加入这个赌局。”这时,议事厅里进来一个穿着帮办军服的青年人,他一开口,便是浓重的河南口音。李经述见来人身材矮下,声音洪亮,双目却炯炯有神,脑袋比一般人都大,脖子短,几乎没有过渡就到了肩上,便猜到他是袁世凯!
袁世凯也加入了赌局,接着说:“不过,卑职赌的是李公子赢,五日之内,我等定能平定朝鲜兵乱!”
吴长庆见袁世凯不但不解围,还跟着起哄,责备道:“贤侄,你不是请假了么?怎么还来凑热闹?”
袁世凯对吴长庆道:“近来在大营里读书,读得心里发慌,出来透气时,听军中兄弟说,朝鲜出现兵乱,吴大帅要率军入朝戡乱!这么大的事,大帅怎能不叫上我呢?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吴长庆问道:“啊?贤侄不回乡考试了?”
袁世凯道:“卑职已倾箧举所作诗文付之一炬!”
袁世凯为了跟随吴长庆入朝鲜,竟然把应试科举的东西全烧了,决心很大。李经述初次见到袁世凯,对他这种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很是赞赏。
而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本来就对吴长庆有恩,吴长庆急公好义,重情知恩,加上他素有儒将之称,好读书,爱人才,知道袁世凯胸怀大志,便答应让袁世凯也一同入朝平乱!
八月七日,李经述从美国带回的机枪和天龙步枪,还有其他军需物资都备齐了。早晨,在烟台的港口,军舰加好了煤,远山近水都陷入一片浓雾当中,“威远”号、“泰安”号、“镇东”号炮舰和、“日新”号运兵商船一字排开,汽笛长鸣,升火待发。在战场上,快一分钟就多一分胜算,日本海域又离汉城比较近,为了抢时间,尽管当时狂风夹着大雨,吴长庆还是下令四艘船按时出发!
四艘船加满了煤,开足火力,冒着黑烟,不舍昼夜地往汉江疾驶。李经述和唐绍仪在“日新”号运兵商船上,袁世凯带着数十仆从,也跟着李经述上了这艘船。
袁世凯还带来了一个人——闵妃派来中国求救的大臣金允植。金允植和袁世凯也是初次相见,但两人一见如故,以笔谈方式攀谈许久,金允植对袁世凯称赞有加,认为袁世凯英达夙成,志气轩豁,结为忘年之交。
去朝鲜的路上还有五六天时间,李经述便详细跟金允植了解朝鲜当时的内政,还有壬午兵变的内幕,以便对症下药!





穿越1879 第15章 朝鲜的家事
在去汉城的路上,袁世凯带领朝鲜的大臣金允植来面见李经述,李经述详细询问了金允植汉城兵变的过程,这才知道,朝鲜的闵妃原来就是韩剧中的明成皇后!1882年朝鲜这次兵变,说起来其实是闵妃的家事,发动政变的大院君李昰应,就是闵妃的公公,朝鲜国王李熙的亲爹!
明成皇后本名叫闵贞镐,她实际上不能叫皇后,因为当时朝鲜是中国的属国,藩属国君主的正妻只能称“妃”,因此中国历史教科书中通称她为“闵妃”——韩国编剧应该是为了那点可怜的民族自尊心,才把她叫明成皇后。在1866年,朝鲜国王李熙十五岁,该大婚亲政了。当时摄政的大院君李昰应,为了保证儿子亲政后继续听自己的话,不至于娶了媳妇忘了爹,便定下两个选妃原则:一是无外戚专横之忧,二是顺从自己。大院君老婆的亲戚、丧父孤女闵贞镐就成了绝佳人选,她十五岁就进宫,嫁给了高宗李熙,成了霸道王妃。
但这一次,年纪大了的大院君老眼昏花,看走眼了,因为朝鲜王宫发生了狗血的宫斗剧——朝鲜李氏王朝是受大明理学和儒家思想熏陶的,是故朝鲜国王李熙成婚前是对性知识一无所知的懵懂少年,但十五岁那年一下子成人了,很性福地拥有了三个女人,其中包括闵妃和李顺娥。少年时李熙身体还算不错,如狼似虎,沉湎女色,将闵妃、李顺娥等三位爱妃睡过了之后,就觉得和温柔的李顺娥夫妻性生活比较和谐,而和霸道王妃闵氏干起事来比较不爽,从此就不太爱搭理闵妃!
1868年,李顺娥为高宗生下一子李墡,不仅得到高宗的宠爱,也被大院君属意为王世子的人选。如花似玉的闵妃,还未满十八岁,却在宫中长期遭受冷落。得不到丈夫的关爱,闵妃一直在宫中独自阅览书籍,熟读儒家经典和文史著作,渐渐地她变得聪明起来,加上她和高宗开始生的儿子不是流产就是夭折,她意识到要把权力抓在手里,于是闵妃开始在朝野扶植亲信,让高宗任用闵氏亲族出任要职。
当时,大院君在朝鲜大搞独裁,驱逐了长期把持朝鲜朝政的安东金氏家族,倾尽全国之力重修规模宏大的宫殿——景福宫,朝鲜民穷财尽,怨声载道。而且,大院君年纪大了,思想僵化,学大清闭关锁国,命令朝鲜各地竖“斥和碑”,上刻“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戒我万年子孙”,而且坚决拒绝和洋人通商,驱逐和屠杀外国传教士,引起法军舰入侵朝鲜的“丙寅洋扰”和美军舰入侵的“辛未洋扰”,这自然引起了一些开明士大夫的不满,闵妃抓住了这种有利时机,开始大搞统战工作——这是美女搞政治的一大优势。
中国儒家思想其实是自我矛盾的怪胎,虽然歧视女性,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很多大男人还是很乐意当王后的裙下之臣!闵妃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自己家族的闵升镐、闵奎镐等出面,联合了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等被大院君赶下台的外戚世家,就连大院君的儿子李载冕、哥哥李最应也投入了闵妃的裙下!闵妃还鼓励高宗采取开化政策,并争取日本支持,终于在1875年取得了对大院君斗争的胜利!而后,大清册封闵妃的儿子李坧为朝鲜王世子,闵妃在朝鲜的统治地位完全巩固。
大院君李昰应被闵妃集团赶下台,被儿媳妇软禁在云岘宫。但是,闵妃有一件事做得特别愚蠢,那就是争取日本人的支持,这完全等于引狼入室,日本早就想吞并落后的朝鲜,征韩论在日本国内甚嚣尘上!根据大清国特使崇厚跟日本人签的和约,日本于1876年在汉城设立了大使馆,花房义质成为首任日本驻朝公使,知道要吞并朝鲜的第一步,要让朝鲜解除和中国的藩属国关系,便提出让朝鲜派官员去日本考察。闵妃一想,朝鲜也当自强,便派金允植为团长,带外交使团访日,并派青年贵族为主的“绅士游览团”去日本考察政治和经济制度,这批人后来成为“开化党人”,老想跟在小日本屁股后面搞维新。
这些本来也没事,但闵妃干了一件特别特别愚蠢的事,她深感朝鲜御林军武器装备落后和战斗力低下,为加强王宫防卫,增设近卫军,还让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找日本军官进宫帮助训练朝鲜御林军,教习洋枪。闵妃在1881年成立了朝鲜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新式军队——别技军,这支王宫禁卫军由日本人担任教官,并按日本军制编练。
朝鲜老百姓被李氏家族关起门来愚弄了好几百年,民众也认为朝鲜的制度在世界上是最优越的,洋人都是蛮夷之国,而且在历史上日本人曾多次侵略一海之隔的朝鲜,丰臣秀吉差一点就灭了朝鲜国,所以在朝鲜人眼里日本人是侵略者!闵妃请日本教官入宫,很多朝鲜大臣一看,好家伙,日本人都跑到朝鲜王宫了,简直是国之大耻!朝鲜人虽穷,硬骨头还是有几根的,闵妃这妇道人家,把持朝政跟大臣们眉来眼去也就算了,跟日本人有瓜葛就是不行!所以很多守旧大臣发了神经,像国内某些无知的编剧怀念满清康乾盛世一样,开始怀念大院君,跑到大院君的面前哭诉大妃和日本人勾勾搭搭。
大院君一听,说哭啥哭,老夫虽老,还没死呢,只是被困在云岘宫,儿媳闵妃不让老夫随便走动而已,于是他派人暗中联络他的旧党安骥泳,拉拢了三十多个大臣密谋废掉不管政事的高宗,立庶长子李载宪为朝鲜国王。
大院君毕竟是当过朝鲜一把手的人,当然不会傻到带一帮守旧大臣就冲到景福宫,骂倒闵妃。大院君知道搞政变必须得发动枪杆子,于是派人往七千汉城卫戍部队的口粮里掺入了大量石子和秕糠,煮出来的饭,石头比米粒还多,简直没法吃,七千卫戍部队怒了,要找闵妃说理去,闵妃竟然头脑发热,派御林军去抓带头闹事的,以前大院君也是这么干的——结果激起兵变,这些士兵跑到云岘宫请大院君主持公道。
大院君趁机挑拨,造谣说闵妃这女人太坏了,竟然给老夫的儿子,也就是你们的国王戴绿帽子,被老夫发现后还把老夫关在云岘宫,不让老夫出门!在一个统治者大力愚民的国度,谣言总是比事实更有传播力。大院君编造的谣言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就变成了生猛的八卦新闻,传得有鼻子有眼,说闵妃在王宫中会见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两人单独见了一个时辰,干了苟且之事。为了坐实这些谣言,大院君还找了一个说书的老头,到街头把这故事说得有板有眼:闵妃主动脱了凤袍,弯腰捡手帕去勾搭花房义质,口里还喊着和日本人学的“亚麻得”,据说干事时闵妃的叫声很骚浪,连云岘宫的御林军都听到了!
朝鲜大妃和日本公使出演*片,这生猛的政治谣言太有杀伤力了!朝鲜的舆论顿时就大爆炸了,当时朝鲜要女人守贞节的观念,跟中国老大哥学的,读书人表面上提倡禁欲,实际上下半身的想象力比日本人还丰富!朝廷中支持闵妃的那些裙下之臣,原本想着自己跟的是女神,没想到最后竟然发现是绿茶婊,心痛欲绝,上吊服毒自杀了五个!因为闵妃平时确实亲日,还亲自探望过训练朝鲜皇宫卫队的日本教官,亲自给他们送过寿司和泉水。
七千汉城的卫戍士兵纷纷力请大院君出山,带他们去干掉日本人,杀进王宫去重新摄政。一开始大院君还假装推辞,说这样不好吧,老夫跟儿子抢王位,传出去那是家丑,老夫的老脸往哪搁。他的老部下安骥泳这时很默契地跪下,义愤填膺地请求大院君必须站出来!他连哭带喊,说大院君你老人家快出来吧,你儿媳都给朝鲜戴绿帽了,你再不出来搞不好朝鲜就是日本人的了!
大院君一看戏也演得差不多了,手底下的士兵也士气高昂,不动手都不行了,于是兵分两路,让安骥泳带着两千士兵去攻打日本公使馆,自己亲率五千士兵攻打景福宫。两千朝鲜士兵杀往日本大使馆的途中,很多朝鲜老百姓一听说是要去杀日本人,一个个血脉喷张,像横店的群众演员一样热情带着锄头,加入了手撕日本人的队伍!
当时驻朝公使馆没有日军驻守保护,工作人员也就二三十人,面对百倍于己的朝鲜军队,武士出身的日本驻朝鲜公使花房义质知道这祸躲不过了,一咬牙,自己动手点燃了日本使馆,烧掉了文件资料,然后带人开了大使馆的正门,利用火器方面的优势,集中火力杀出一条血路,结果在朝鲜大使馆的日本教官都战死了,只有他一个人漂洋过海逃回日本。
另一路,大院君亲自带着五千人攻入王宫,刚好碰到闵妃的表兄、以贪腐闻名的闵谦镐,马上命令士兵将他剁成肉酱,然后带兵开始地毯式搜查,没见着闵妃,她溜得快,在大院君带兵攻入王宫之前,她化妆成宫女逃往南部的忠州了,然后派金允植向朝鲜宗主国大清国求援去了!在王宫的厕所里,大院君找到了瑟瑟发抖的高宗李熙,骂了儿子一句“窝囊废”,就宣布他的老婆闵妃死于乱军之中!
李熙躲在王宫的厕所里,原来搞不清楚谁叛乱,一看是亲爸爸回来了,又听说老婆死了,便赶紧请老爸重新回宫当摄政王,于是大院君的政变便成功了!
当然,大院君的政变能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闵妃集团贪腐,闹得民怨沸腾——闵妃当政后,把她的穷亲戚闵台镐,闵谦镐等都拉到朝廷做大官,放眼望去朝鲜当官的大都信闵,现在傻兮兮的金三胖都没这么搞,这七大姑八大姨组成的外戚集团贪腐,比大院君当年还厉害,恶劣到买官卖官寻常事的程度!所以,如果反腐只是换一个人当官,*制度不改,还不如不换人,换个穷鬼,只会更贪!可怜朝鲜的老百姓,原以为换了一个当家的,从此就能吃上土豆烧牛肉,没想到日子依旧过得惨兮兮,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
李经述和袁世凯花了三天时间,听金允植讲完闵妃这漫长而狗血的家庭纠纷史,尽管金允植将闵妃说得楚楚可怜,说她雄才大略,遭到大院君顽固守旧势力反扑,李经述最后算是听明白了,搞了半天闵妃是亲日本的,日本人是大清国的敌人,大院君是闵妃的敌人,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
本来大院君的政变,是朝鲜的家事,李鸿章本不想派人插手,但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大难不死,飘洋过海回东京汇报后,日本马上派出海陆军一千四百人,坐着刚从英国人那里买的军舰气势汹汹赶往朝鲜,要帮闵妃讨回公道!李鸿章特意嘱咐李经述,要迅速平定朝鲜内乱,不要给日本人插手的机会!
于是,李经述和袁世凯一商量,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只等中国的兵轮到了汉城,便可一举平定兵乱!




穿越1879 第16章 汉城平乱
经过五天四夜的狂奔,中国的兵船先到了汉江边,当时天空下起了无边的暴雨,汉江上风高浪急。“威远”号、“泰安”号、“镇东”号都是三四百吨的小军舰,遇到大风浪,舰身剧烈摇晃,一个翻头大浪打来,甲板上的哨兵就会淋得如落汤鸡。有的淮兵脚跟没站稳,船体一晃身子就滚到船舷,差点就掉到汉江里!“日新”号虽然大点,但李经述也是抓紧了船上的铁环,才没有被风浪晃倒。
战场上抢占先机很重要,按照李经述和袁世凯商量的方案,哪艘船先到江边就马上登陆,直奔景福宫平乱。但“威远”号、“泰安”号、“镇东”号先后到了,却没有登陆。原来,吴长庆心里有一些疑虑,不知道日本兵有没有先到汉城,万一日本兵先到了,在岸上设下埋伏,清军就自投罗网了。
黄仕林和王得功分别在“泰安”号、“镇东”号上,见大帅吴长庆的“威远”号没动静,也不愿冒险登陆。李经述朝他们俩人大喊:“黄管带,王管带,登陆宜早不宜迟,一旦日本人到了,占领景福宫,制服大院君,就没大清国什么事了。你们前营和后营要是不敢上岸,就把船移开,我带中营的兄弟们先登陆了!”
黄仕林摇摇头,回答说:“你想逞英雄你们就先登陆吧,我可不会拿兄弟们的性命开玩笑。”
王得功也退缩,随声附和:“吴大帅都没有下令登陆,你要去送死,你就去吧。就算是头功,也要有命享才行,我们等风浪小一点了再登陆。”
李经述心急如焚,即刻命令士兵们跟他登陆。考虑到这次登陆风险确实比较大,吴长庆下令,让淮军自愿选择上不上岸。让李经述比较尴尬的是,捻军平定后,庆字营的淮军,靠着李鸿章这棵大树,粮饷充足,偏于安逸,血性已经和吴长庆当年创建时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对李经述这高官二代的管带没信心,“日新”号约五百名淮军中,竟然没几个人主动表示跟李经述上岸平乱。
李经述这时意识到,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光有先进的武器是不行的,还得有上下一心的思想,新式军队绝对不是新在武器上,而是战斗勇气上。
就在这时,袁世凯从腰间拔出一把m1847式转轮手枪,这是老袁家的传家宝,是他的叔祖袁甲三当年在京城从洋人那里买的,他站出来说:“弟兄们,说实话,李大人和俺都没有十分的把握判断日本人有没有先到,但如果天下之事,都要等到有把握才去做,人还需要勇气做什么呢?李大人贵为中堂大人的嫡子,都有勇气去冒险,俺愿意誓死跟从!”
袁世凯是吴长庆身边的“红人”,他这么一表态,跟袁世凯很熟的张謇也表示自己愿跟着李经述前去攻打景福宫,金允植也要求一起去朝鲜王宫。
就在这时,汉江上的风浪小了一些,
“日新”号战舰上的淮军先后有二百人跟着中营管带李经述迅速强行登陆,从汉城正南的崇礼门入城。后来的事实证明,李经述果断登陆是正确的,他们要是再晚一个时辰,日本的军队就到景福宫了。
大清国是朝鲜的宗主国,大院君本来就是偏向大清国的,加上崇礼门的朝鲜守军一看李经述的两百多名淮军全副武装,手中的天龙步枪看起来很先进,而且还扛着一挺他们没见过的机关枪,不敢阻拦,连忙打开了城门。
李经述骑在一匹鬃毛全黄的高头大马上,问守城的朝鲜军士:“日军有没有进城?”
守城的朝鲜军士回答说:“没有见到日本兵!”
李经述绷紧的神经才放松了一些,马上派人回汉江通知吴长庆的部队登陆,并且他要求朝鲜守军不要放日本人进城。然后,他们进了汉城,勒紧缰绳,狂踢马肚子,一路狂奔,朝景福宫进发!
朝鲜王宫景福宫在汉城北部,依山而建,绵延的山脉像一卧倒的巨人,给不大的景福宫增添了气势。
“驭!”一行淮军行进到离景福宫十里左右的山脚时,李经述突然勒住了战马,命令部队原地驻扎。
金允植上前问道:“小将军为何突然停止不前,难道怕了大院君?大清国要是不制止大院君,他就会废掉大清册立的高宗,立他的庶长子李载宪为朝鲜国王。”
李经述哈哈大笑,说:“现在大院君和闵妃,都想得到我大清国的支持,我想大院君应该是忠于我大清国的,如果我带二百淮军入朝鲜王宫,反而会引起他的怀疑和不满。不如带少量人马,前去诱他出宫擒之。”
袁世凯点点头,表示同意,说:“我们此行主要目的,是防止日本人干涉,去多了人,的确容易弄巧成拙。”
李经述的想法,不仅是阻止日本人,他要下一般很大的棋,把朝鲜收入囊中,作为今后自己从政的棋子,他回头对跟来的淮军说:“我将带二十个兄弟去见大院君,哪位兄弟不怕死的,出列!事后我将奏明吴大帅论功,最少赏银五十两。”
“最少赏银五十两?”李经述身后的淮军听他这么一说,议论纷纷,心想这高官二代可真是出手阔绰!在晚清,士兵的地位连农民都不如,大多数人当兵都是生活所迫,老家一般都有老婆和孩子要养,五十两白银在当时为一个普通淮兵数月军饷。
熟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除了袁世凯、唐绍仪等人,还有一位背着洋枪的中等个头的淮军站了出来,道:“我愿去!”
李经述问:“家里可还有兄弟?”
那中等个头的淮军回答说:“我是长子,家里还有一个弟弟。”
“好,出列!”李经述说:“这次进朝鲜王国风险较大,家里有兄弟姐妹者优先出列,其余人等,驻守营地,等听到响枪的信号,你们就火速赶去景福宫北门。”
就在这时,景福宫的勤政殿里,须发银白的大院君头戴凉帽,身穿宽松的摄政王官服,眼角深深的皱纹显示他没睡好,日军和清军赶往汉城的事在他的意料之中,日军肯定是帮闵妃的,他只能寻求宗主国中国的庇护,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大院君刚收到李经述带兵入城的消息,他们来干什么,大院君此刻心里没底,大清是朝鲜宗主国,朝鲜国王李熙是得到大清国皇帝册封的,绝对不会允许他私自废掉。而且闵妃的儿子已经得到光绪皇帝的册封,他们来也可能是帮闵妃的。
大院君心想幸亏自己深谋远虑,到现在还没废掉高宗李熙,只要抛弃庶长子李载宪,他就能以平定哗变士兵的名义获得大清国的支持,但大院君望着眼前跟自己长得很像的爱子李载宪,抛弃他有点于心不忍,而且一旦朝鲜国王李熙把闵妃接回来,他们父子的处境就会很危险,于是大院君便跟李载宪商量对策。
就在这时,勤政殿外的太监进来报告,大清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述已经带淮军到景福宫外了。
大院君赶紧问:“他带来了多少兵?”
太监回答说:“二十人。”
大院君一听,人这么少,应该不是来攻打王宫的,便放心了,那李经述到底在搞什么鬼?太监呈送上一封信,说是李经述递交的。
这封信是李经述口述,张謇书写的,字迹相当工整,文采飞扬,大意是说吴长庆已经带了两千淮军到了汉城,必定能摆平前来滋事的日军,清朝现在视大院君为朝鲜之主,所以淮军先来汉城见大院君,而没有去忠州见闵妃,这次李鸿章让自己的儿子作为特使,先来拜见大院君。
大院君看了信,大喜,为了表示自己对大清国的忠心,准备亲自出宫,按最隆重的礼节迎接大清特使李经述。
李载宪还不算笨,说:“父亲,人心隔肚皮,咱们还是先摸清李经述的底数比较好。”
大院君点点头,便让儿子带二百御林军,随他一起出去见李经述。
在景福宫的北门外,李经述离鞍下马,大院君满脸笑容地迎了上去,按照礼节客套地寒暄了几句,便迫不及待替自己的政变辩护:“前些日子兵乱,暴徒闯入王宫,王妃被杀害,祸及日本国使馆,不想被日本国兴师问罪。天朝上使,不辞劳苦,来敝邦平乱,共抗倭寇,不胜感激。”
李经述笑道:“贵邦和中国本为一体,日本人那边,我们自会周旋。我一路赶来,发现汉城商贾云集,井然有序,太公力挽狂澜,使得国家及早安定,功莫大焉。我一定报告家父,禀奏朝廷嘉奖。”
大院君知道李鸿章在大清国主事外交,又被李经述一阵烟雾弹迷得晕乎乎,放松了警惕,道:“朝鲜邦小兵弱,还请中堂大人多加照顾!大清国天兵到来,倭人必不敢造次。”
李经述见大院君身后的李载宪带着两百拿火铳的御林军,便拉住大院君的手,快步往前走,谎称吴长庆还有话要对大院君说。
大院君不知是计,跟着李经述往前走了大约一百米,李载宪正想带着御林军跟过去,袁世凯带着八个端天龙步枪的淮军拦住了他们:“我们大人在传达大清国的密旨,任何人不得靠近。”
1...56789...1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