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不过,这“龙型”坦克也很有中国特色,戴小侯吸收了明朝戚继光设计制造的“偏厢车”的优点。戚继光设计的偏厢车,可以称之为明朝的坦克,就功能来说,有点像现代坦克的“鼻祖”,有四个轮子的大轮车,一边装有很高很厚的挡板,在必要时候,可以用来阻挡敌人的弓箭射击,若干辆偏厢车,互相连接在一起,能够构成一道相对坚固的屏障,一般的弓箭,肯定是无法穿透的。木头挡板上,有射击孔,站在挡板后面的火枪手,可以对外开枪射击。戴小侯设计的坦克也借鉴了这种设计,分“雄性”和“雌性”两种,坦克乘员8人,“雄性”坦克装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四挺“马克沁”机枪,“雌性”坦克1门57毫米火炮和5挺机枪,使得坦克可携带穿甲弹、破甲弹、榴弹等。
除了研发坦克,李经述积极备战,还改建了中国的炮兵部队。那天,晴空万里,北京的空气十分干燥。李经述叫来陆军总长段祺瑞,表示中国将要建一个正军级的炮兵部队,还要在保定成立炮兵学院,而且,李经述打算用自己所学的最先进炮兵理论和方法,训练和武装他们,要建炮兵旅、炮兵师,要加大预备炮兵的比例。
当时各国对炮兵的重视还不够,各国的炮兵主要是建设炮兵连,由6到8门野战炮组成的炮连,这是传统上认为这是最大的炮兵战术单位,开始与其他的炮连组成更大的战术单位。不管是在法国被称为炮兵群,还是在德国被称为炮兵师,这些由2、3、4个炮连组成的单位不享有“独立番号”,甚至连独立的数字番号都没有,直接用上级的步兵单位番号为自己的番号。
李经述认为,应该向德国炮兵学习。因为德国很重视炮兵,是最早开始尝试将炮兵单位从“连”扩大到“营”的国家,他们曾将两个营组成一个团,然后将两个团组成一个旅,并且以炮兵旅作为一个步兵军的建制单位。从部队人事的角度,德军的做法提供了资深炮兵军官更多、更高的职务;而从战术的角度来看,现在军长不仅可以指派一个军官去指挥所有的火炮,更可以将手上两个炮兵团直接配属给步兵师以提供火力支援。
那天李经述和段祺瑞两人在总统府的后花园里,小鸟在老槐树上叫着,他们一边下棋,一边交换意见。段祺瑞对李经述说:“大总统这个想法很有战略眼光。我一直在负责新军的炮兵,我们以前的炮兵主要是学德国的。我个人觉得。炮兵在将来的战场上,肯定是中流砥柱。”
李经述笑了笑,说:“我觉得学德国炮兵好呀。对于战术家来说,德国和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有关如何部署运用新一代加农炮的教训多得学不完,德国在野战炮兵上整整领先法国一个世代。”
段祺瑞说:“确实如此,普法战争中激烈的炮兵战斗。根本就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炮兵战斗。普鲁士军所使用的后膛装填火炮,无论在射程上、准确性上,在引信可靠度上,都远远超越法军的前膛装填火炮:一门标准80公厘口径四磅普鲁士军野战炮的炮手们,可以将炮弹投射到3800公尺之外,并且确信他们的炮弹会开花;相对的他们的法国对手们使用的四磅野战炮,最远可把炮弹射击到3150公尺之外,当法军炮手们将炮弹射击到其他距离时,他们通常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射出的,只是一颗大铁球。”
李经述说:“你跟我想到一块去了。法军炮兵的弱点被普鲁士军炮兵强大的组织能力更进一步地凸显,在色当会战中,普鲁士军的五个步兵军可以同时集中90门以上的火炮组成一个大炮兵连,甚至可以排成一列在一个炮兵指挥官指挥下战斗,在色当会战的关键时刻,普鲁士军一次集结540门火炮,相当于全德军火炮的80%,进行集体战斗,这是德国取胜的关键。”
段祺瑞说:“是的,野战炮兵火力必须集中,要尽可能地在一个区域中集中最大量的火炮,并且置于单一的指挥官指挥之下,还有就是在战斗开始前必须先消灭敌人的炮兵,两支部队间的战斗必须以炮兵决斗拉开序幕。炮兵必须想办法在该重点上洒下足以摧枯拉朽的火力。”
李经述说:“现在各国的陆军都对炮兵的建设,尤其是重炮的建设情况重视不足,德军的炮兵实力最强,拥有野战火炮9000余门,不过其中重型加农炮的数量也还不到200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仍是以直瞄射击为主。我们中国可以把发展重火炮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发展陆军。至于经费,你放心,我会优先拨款。”
段祺瑞领命而去,他很快组建了中国额炮兵部队,拥有野战火炮7000余门,重型加农炮的数量超过400门。
陆军改革差不多的时候,李经述还去旅顺港视察中国的潜艇部队。
那天,微风夹杂着海水的咸味,扑面而来。阳光从港口东边的黄金山上一泻而下,岸上的重炮台堡垒静静守护这一片碧海蓝天。旅顺从李经述任北洋水师提督开始,就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军事港口存在,没有北洋舰队的通行证,任何外国人不许进入这里。此时,海军总长刘步蟾身着一身深蓝的海军上将戎装,仔细检查这里的安保情况。李经述总统马上就要到这里视察,中国先进的现代潜艇编队马上就要在这里下水。
李经述之所以选定了旅顺港作为中国的潜艇基地,因为这里四周群山环抱,港口东是黄金山,西有老虎尾半岛,其间有狭长水道与外海相通,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天然的北方不冻良港,港内隐蔽性与防风性良好,港内水深,适合潜艇部队的发展,而且这里距离远东和日本岛不远,随时可以出击。
李经述到旅顺口后,登上停泊在这里“定远”号,在贵宾室会见了中国潜艇的总设计师、“现代潜艇之父”霍兰。霍兰告诉李经述,他从一开始就注意解决那些潜艇史上阻碍潜艇发展的问题,反复研究并数易方案,现在终于建成了第三代潜艇,拥有水面航行的推进装置——蒸汽机动力装置和水下潜航的推进装置——电动机,现在中国的潜艇能够用于水面作战。
李经述在刘步蟾的陪同下,兴致勃勃考察了最新的中国潜艇。1897年2月17日,时年56岁的霍兰终于成功地制造出这种“霍兰六号”的潜艇。该艇长15米,装有45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机。是一艘采用双推进的最新潜艇,在水面航行时,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航速可达每小时10海里,续航力为1000海里。在水下潜航时。则以电动机为动力。航速可达每小时5海里,续航力50海里。该艇共可乘5名艇员。武器为一具艇首鱼雷发射管,可发射3枚鱼雷,前后2门火炮,火炮瞄准靠操纵潜艇艇体对准目标。这潜艇能在水下发射鱼雷,水上航行平衡,下潜迅速,机动灵活。
霍兰说:“这是我一生中设计和建造出的最好的潜艇!”
李经述很清楚潜艇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当初他接见了霍兰,并安排他到旅顺港口研发新的潜艇,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并在旅顺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潜艇学院,让霍兰当院长,培养中国的潜艇人才。
其实,中国在潜艇设计方面,还是有基础的,早在1880年,中国的清政府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制造了近代史上中国的第一艘潜水艇并试航成功,开创了中国制造潜艇的先河。这艘天津机器局制成的潜艇,“式如橄榄”,“驶行水底”,“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从外观、构造,到件能、功能,无不反映出近代潜艇的特征和性质,这艘潜艇下水试行时“灵捷异常,颇为合用”。
更让霍兰感动的是,李经述十分体谅霍兰此前的失败,亲口对霍兰说:“我们中国要的世界一流的潜艇。你尽管试验,一切失败的责任都由我来承担。”
李经述接见霍兰前,按照中国的礼节给他过了大寿,霍兰十分感动。在接见时,霍兰对中国政府的重用表示感谢,他对李经述介绍了最新设计的“潜龙”号潜艇的情况:“尊敬的总统先生,我们的‘潜龙’潜艇,装有6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机,采用双推进,水下短距离航速可达每小时12海里,即使在水下航行数小时,其水下航速也可达每小时8海里,续航力为1000海里。与‘霍兰六号’相比,该艇在其内壳之外又包上了一层外壳,这使得潜艇既有一个酷似鱼雷艇似的外壳,又有一个按照潜艇要求设计的内壳,艇员及所有装备都装在耐压的内壳之中。内外壳之间的空间被充作压载水柜,并以此控制潜艇下潜和上浮,更加安全。武器为一具艇首鱼雷发射管,可发射5枚鱼雷,前后2门火炮。”
李经述点点头,问到:“这跟世界上最先进的潜艇相比,性能如何?”
霍兰自豪地说,“据我所知,这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潜艇。唯一能和‘潜龙’号相比的,是法国的‘纳维尔’号潜艇,它也是采用双壳设计,水面航行的速度达每小时11海里,它的水下短距离航速可达每小时8海里,即使在水下航行数小时,其水下航速也可达每小时5海里。不过总的来说,我们的潜艇是世界上最好的。”
“那就放手去组建潜艇部队吧。”李经述在刘步蟾、霍兰的陪同下,一同观看了“潜龙”系列的四艘潜艇的演习,效果很好,他下达了指令。
不久,刘步蟾从海军和旅顺潜艇学院中挑选出五百名官兵,组建新的潜艇部队,龙兴集团的国际贸易公司购买了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机,首批生产四十艘潜艇,就这样,中国的第一支潜艇部队在旅顺口成立。
有了潜艇部队,李经述让刘步蟾做好战争准备,而在英国订购的两艘一万吨级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也到位了,李经述觉得对日本开战的时机差不多成熟了,马上给尼古拉二世写了一封信。
亚历山大三世突然病逝,尼古拉二世才登上沙皇宝座,他在1896年加冕之后,对内推行*、对外准备疯狂侵略扩张。尼古拉二世曾当面训斥那些想要参政的地方局代表:“你们中竟有些人在胡思乱想!认为地方自治局代表要参加国家行政管理。希望大家都知道,我要坚定不移地保持*制度的原则,就如同我那不能令人忘怀的先父一样!”
1897年他尼古拉二世已经是全俄皇帝,兼波兰国王、芬兰大公等,野心勃勃,梦想给自己再加上“中国皇帝”、“日本天皇”等称号。事实上,尼古拉二世在1890年到1891年远东之行时,他就对日本和中国的领土与财富很垂涎。他一登基,就开始命令俄国交通部加快修筑横贯西伯利亚大铁路,企图通过铁路加强在远东争夺霸权,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找尼古拉二世要求归还库页岛等岛屿,那无异于与虎谋皮,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圣彼得堡的冬宫接到日本外交部和军部的最后通牒,气得暴跳如雷!尼古拉二世内心其实一直对1891年日本警察津田三藏刺杀他的事耿耿于怀,他决定旧仇和新恨一起算,再次和中国合作,教训骄傲无知的日本人!
穿越1879 第140章 五国联军
李经述当选总统后,就亲自抓军事改革。北洋的军队,在武器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陆军装备了先进的坦克。坦克在二十世纪的战争中,有“陆战之王”之称,1897年,更是王中之王。机枪、一般的火炮都奈何不了坦克。中国制造坦克,是在极机密的况下进行的。当时参与建造的工人都误以为自己是在建造军舰装淡水的大水柜,李经述准备在对日战争中次使用坦克,对外就宣称是它们是盛载食水和食物的容器。而且先进的潜艇也使得北洋水师的实力大为提升。另外,李经述在全军推广了新的军事思想,对旧的淮军和新军脱胎换骨改造,中国的军人,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入夏后的天津,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湿热的气息,在中国士官学校,也就是原来的北洋军官学校,可以容纳万人的大操场,整齐站着九千余名即将毕业的陆军和海军军官,从主席台上看去,黑压压的人头密密麻麻,主席台的背景,悬挂曾国藩和李经述的巨幅肖像画,每一个军营的公开场所都挂着他们两人的“领袖”肖像。
军营里挂曾国藩的肖像,而没有悬挂李鸿章的,是因为李经述的治军思想,主要借鉴了曾国藩的治兵之道。
李经述知道,军队的思想工作极端重要。在现代军队中,很难想象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能打胜仗。在封建时代,军队忠君是第一位的。共和国取消了帝制之后,军队的思想工作就很难做了。如何使得军队保持忠诚,是共和和民主之后的一大难题,历史上,吴佩孚就刻意修复在风云变幻之际趋于崩塌的伦理道德体系,固执地坚持以礼教为治国与治军之本,而冯玉祥则笃行基督教,也正是这个道理。
旧时代的官兵大多是目不识丁的,李经述除了扩大北洋军官学校的招生规模,还在军队中开办夜校,教他们识字。此时,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到小学阶段,农村很多地方都开了夜校,文盲越来越少,加之中国人本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全国高等的学堂发展到一千多少所,城市里的青年学生达到五十多万人,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阶级,很多学生也主动参军。而且李经述认为李鸿章的淮军并没有继承老曾的治军之“精神”,这是一大失误,所以他重新补上,在全军推广,而且戚继光的《练兵实纪》和《曾文正公全集》几乎人手一册。另外,李经述的治军思想还借鉴了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学说,还效仿西点军校,强调军队的纪律和荣誉,这套理论被整合为中国特色的治军思想。
李经述还经常去中国士官学校讲课。那天,朝气蓬勃的年轻军官,一个个穿着笔挺的军装,在夏天的骄阳下昂首挺胸,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也纹丝不动,他们正聚精会神听着校长段祺瑞站在主席台上致辞。
段祺瑞道:“今天,我和各位学员,很荣幸邀请大总统来为我们训话,大家热烈鼓掌!”
台下的毕业生哗哗鼓着掌。李经述、徐世昌、冯国璋、王士珍、曹锟等人都在主席台上就坐。段祺瑞的话音刚落,李经述一身戎装,面带微笑,信步走上主席台,抬手示意大家停下掌声,开始讲话:“谢谢诸位。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每年中国士官学校学生的毕业典礼,不管有多忙,我都会安排好时间亲自参加,我为你们每一个人今天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我没有其他的话要讲。还是重复以前开学典礼给你们讲过的话,人生就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战斗,而你们,即将奔赴新的战场,希望你们温故而知新,牢牢记住,为国效力!”
李经述接着说:“曾文正公曾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难,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这一段话是很紧要的,大家要知道:以前中国为什么会乱起来?为什么会有太平长毛和匪徒?根本原因,就是国人缺乏忠诚,只讲虚伪变诈,只相信枪炮而不相信正义。我们学校的军官,要‘以忠诚为天下倡’,如果能够忠诚自勉,将虚伪的恶习克除,做实在的事情,外国人怕死,我们不怕死,外国人畏艰险而我们反过来勇于负责,刻苦耐劳。则中国的军队,就战无不胜!”
台下的学生又热烈鼓起掌来,在中国士官学校总务长荫昌的示意下,挥舞着拳头,齐声喊道:“中国的军队威武!大总统万岁!”
讲完忠诚,李经述继续讲怎么“带兵”:“天下强兵之道在将,上将之道,以志为帅,以浩气举事,严明果断!你们将来都将是中国优秀的军官,曾文正公生平躬艰,平定长毛历时九年,都是以‘打脱牙齿和血吞’的坚忍沉毅的精神处之,从不责备别人和环境,这是曾氏的伟大,也是他成功的要诀,我们应当效法,尤其是带兵的人,平时一定要和部下同甘苦,战时一定要和部下共生死,绝对不好自己有苟活之心,而责人同死。”
台下的掌声继续响起,李经述继续讲军队建章立制的重要性,“如果人说,我们中国的军队,只能完成一个任务,当完成了任务之后,就一定会骄奢淫逸,腐化堕落,这已经是一个历史定律。曾文正带的湘军,还有我的恩师带的淮军,莫不如此。但我看,自古以来,任何军队,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泰西各国的军队,为什么能长百年不衰?例如英国海军,抵御了拿破仑、威廉二世等好几次世界大战,至今还是称霸全球。这恐怕是外国制度化的原因,而我们的淮军和湘军,一直以来都是靠亲情、乡情、师生情来掌控军队!北洋舰队为什么能打败日本?就是因为我们早早就建立了现代的制度,严格操练!所以对军队来说,有组织、有系统、有纪律,赏罚分明,这才是钢铁之师,威武之师!”
说到激动处,李经述举起拳头,道:“当然,一支军队有了纪律只能保证他是支军队,不是乌合之众,还要强调荣誉和责任!有了纪律、荣誉、责任,军队的训练就会事半功倍,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当兵,荣誉感也会很快诞生,有荣誉感的军队,会视死如归,这种视死如归,不是野狼一样没有理智,而是为了理想,而心甘情愿的牺牲。军队就有了钢铁意志,或者说军魂!有了责任感。我们的军魂,就是要坚船利炮,还有坦克军团,保家卫国,中国虽大,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我们的军魂,就是要让四万万中国同胞,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我们的军魂,就是要让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都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最近报纸上说,古巴又发生了排华事件,我们的军队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不管我们的对手是日本,还是西班牙,我们一定会维护所有华人的利益!前方,将有着艰巨的任务等着你们年轻的一代去完成,你们每一个人。对我们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共和国而言,都很重要!”
台下一片安静,随即爆发了热烈持久的掌声!李经述望着主席台下一张张年轻的脸。不禁想起了自己当年刚建立北洋军官学校的场景,弹指一挥间,十几年过去,这里也从天津郊外的小站变成绿荫蔽日的现代化军校,自己也已经是四万万人的大总统,身上的担子越发重了。
李经述总统讲完话,段祺瑞还请他给中国士官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代表授发荣誉勋章。十位年轻的优秀毕业生代表穿着军靴,啪啪走上台,腰杆挺得笔直,其中两人让李经述印象深刻。一位是一个“小个子”的东北汉子张作霖,另一位是文邹邹的山东大汉吴佩孚,一嘴短短的红胡子,长脸高额。鼻相很好。
这两人,当时还都是二十三四岁的毛头小伙子,给李经述的印象跟历史上“反动军阀”的刻板印象相差很大。
张作霖的身世很凄惨,是一个从辽宁海城叶家铺子北小洼村走出来的流浪儿,是一位没有任何背景的穷苦孩子,乳名老疙瘩。少年丧父,家又被洪水冲毁,只读了几个月的私塾,但他生性机敏,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日军攻打东北时。盛京将军败逃,地方混乱,他在赵家庙组织保安团,负责附近几个村子的治安,后移至北镇县中安堡,在保险区内很守规矩,遵章守纪,维护治安,使得这个穷山恶水的地区胡匪骚扰得到遏制,他管辖的范围最多二十多个村子,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徐世昌主政东北,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徐世昌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受到徐世昌的赏识,推荐到中国士官学校深造。
吴佩孚是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他总是沉默寡言,人送外号“吴傻子”。吴佩孚考中过秀才,其母张氏有娠时,吴可成梦见戚继光到家,乃以戚继光字佩玉名之,所以吴佩孚常跟人说自己是“戚继光转世”。1890年父亲因病去世,吴佩孚与母相依为命,家境渐寒,乃到蓬莱水师营当学兵,后来转投曹锟的部队,去攻打甘肃和青海,立了大功,曹锟便保送他到军校深造。
李经述喜欢用这样穷苦出身的年轻人,有意栽培他们,便收了他们,安排两人到总统府卫队当亲兵。
而日本的山本权兵卫夺权后,成立了新的军部,管理陆军和海军,日本国会迅速修订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军部直接对天皇负责,发布《教育敕语》,在政治、军事、文化各领域确立起军国主义体制。这引起了英国、美国的警惕和不满。而山本权兵卫修订完日本宪法,马上就开始着手实施收复长崎和马关的军事部署。李经述收到消息,觉得收拾日本人的机会到了,再拖下去,日本必定会是中国的心头之患。原来李经述还有一点忌惮日本的陆军,但现在,步军也更新了武器装备,中国已经有了坦克军团,正想找一块战场试一试,于是,李经述也开始调兵遣将,准备给日本人以毁灭性的打击!而且,现代战争对一国经济来说,未必是坏事,至少可以极大拉动中国的军工业发展。
不久,李经述收到了中国驻日大使黄遵宪的电报,日本在动员军队,集兵五万,密谋向北洋舰队驻扎的长崎、马关港发起攻击,就开始派伍廷芳游说各国:“日本人只听得懂炮声!日本现在在短时间内,就将陆军扩充到三十万,是原来的六倍,日本人的野心肯定是想侵略整个亚洲,包括缅甸、印度等,这将严重危害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亚洲的利益,这是对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中国愿意出兵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毒瘤!希望各国联起手,将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权扼杀!”
为了挑起各国对日本的愤怒,李经述还派人秘密潜入日本,穿上日本陆军的军装,趁乱攻击在日本的外国人,火上浇油。加上山本权兵卫的军政府对外很强硬,对列强要求逮捕日本国内暴动分子的诉求竟然听之不闻,各国大怒。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更是收了李经述十万银元的大礼,极力游说英国出兵,给日本人一点“教训”!英国政府最后同意出兵五千陆军、战舰九艘,以保护在日侨民为由出兵。美国也派了两千人,战舰六艘,直奔长崎。法国也不甘落后,发兵三千人,军舰四艘。
俄国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更是对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齿,从远东调兵五万进攻日本。很快,一个针对日本军政府的五国联军在中国控制的长崎会师,准备给日本的军政府沉重打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