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术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北域神灯
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有一位三国太守张善还见到了这只金雁。
浏览史书,我们发现司马迁和班固都留下‘黄金为凫雁’之说。
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
因为在春秋时期,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能飞到天空,一直飞到宋国城墙上。
不过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要像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都成问题。
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
如果这个奇闻不是传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
“这也太离谱了吧,感觉已经不是传说了,直接成科幻了,怎么可能。”
欧阳晓丹是绝对不会相信这种传说的。
“哈哈哈,说出来也不是要让你相信,只是秦始皇陵延续这么多年,期间发生的事情可是不少,有许多奇奇怪怪的传闻,便不怎么奇怪了。”
李明光笑道。
“老师,上去看看吧,也感受一下这千古一帝的陵墓究竟有多么霸气。”
张天元很有兴致地看向李明光道。
“走!”
李明光其实不是第一次来秦陵了,他还记得很清楚,以前国家考古工作室为了论证秦陵是否可以开发,特地派他来这里考察了一番。
时过境迁,但每一次来这里,感觉总会有些不同。
四个人登上高达七十多米的封土堆后。
张天元极目远眺。
从里,其实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便是兵马俑所在地。
他们来的时候,坐车都坐了十多分钟呢。
这路途可不短。
如此来计算的话,秦陵可真得是够大的。
在月的时候,国家联合各部门,对秦始皇陵地宫位置,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最大的勘探行动。
这次勘测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
特别是高光谱遥感考古技术,在国际上是第二次采用,而在国内还是首次。
其实早在1986年3月实施的863计划中,秦始皇陵寝宫准确位置的勘测定位工作就已经进行了。
经过诸多科考专家们长达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下,秦始皇陵的地宫已经被确认为,正是此时他们站立着的地下。
张天元忍不住看向了脚下的皇陵,企图通过鉴字诀的透视能力将这个地方看得清清楚楚。
但无奈的是,秦陵之中蕴含非常强大的地气,竟然阻碍了他的窥视。
他能看到的地方,终究也只是附近的陪葬坑。
秦朝实现了恢宏的大一统,而这个庞大王朝的统治者,皇帝称号的创始人——秦始皇,他的陵墓一直被看作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精巧奇特的陵墓之一。
出于保护性发掘的需要,考古工作者有意放慢了速度,这也让陵墓直到今天还能带给我们惊喜,毕竟,秦始皇墓葬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足够震动天下。
之前,中德考古专家通过对秦始皇陵进行核磁扫描,他们不但清楚地掌握了墓穴结构,而且,还发现在地宫中埋藏了大量的建筑群。
张天元心中想着这些,目光投向了封土堆的附近。
忽然,一个巨大的陪葬坑出现在了他的视野之中。
他大约目测了一下,这个陪葬坑面积足足得有13000多平方米。
这个陪葬坑是目前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最大陪葬坑,形状为长方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共有四条斜坡门道,距离封土约200米。
他继续往下面看去,坑内出现了大量甲胄,这些甲胄均是石质,在坑里一层层的叠起来。
经过他的目测统计,总共有87件石制铠甲和43顶石胄。
这些石甲胄制作精良,根据专家的初步鉴定认为是结合了当时的玉器加工工艺,从石料的开片,到甲片的细致打磨,再到后期的钻孔,抛光,编缀,每一步都要耗费匠人的大量心血。
张天元曾经听说过一个实验,就是针对这些甲胄的,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一个熟练的工匠加工一件600片的甲衣需要三百多天,接近一年的时间。
而经过初步估计,陵墓里的石甲胄起码有上千件,甲片多达五六百万。
也就是说,仅仅这一个陪葬坑里的石甲胄,就能够让后世许多帝王陵墓难以望其项背了,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巨可见一斑。
这个坑里有着大量的石甲胄和石盔,再联系之前二号坑出土的众多箭头,青铜车马器构件,马缰索等军用装备。
看着这些,张天元心中渐渐有了一个结论,这个陪葬坑,确切地说应该叫:秦陵兵马俑地下宫城军备库。
陪葬坑出土的石铠甲虽然是随葬品,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铠甲。
每一件铠甲都是前甲护胸,后甲护背,披膊甲保护肩膀。
这其中,相对特殊的是裙甲的设计,裙甲所用的都是小甲片,间隙留得也比较大,这些改动使裙甲翻动更加灵活,便于行军,这也真正考虑了战场情况。
秦朝的勇士天下无双,除了性情勇猛,优良的甲胄也是其一个重要的原因。
石制头盔长30厘米,不仅具有实战价值造型也颇为优美。
披到肩膀的头盔除了有效防卫头部,也兼顾了肩部的保护。
这些甲衣和头盔,更是充分的展现了秦朝时期高超的军备制作工艺。
另外,这些甲胄出土时叠放整齐,反映了秦朝军队的严明军纪。
在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甲胄主要是用皮革缝制,虽然轻便但防御力自然也打了折扣,不容易挡住兵器的劈砍。
而这次出土的甲胄,全是用青石作原料切割制成的,当然,这不可能是秦的实战装备,虽然中国讲究“事死如事生”,这些也只是为秦始皇陪葬的“冥器”。
这些甲胄造型优美,工艺高超,甲片根据部位的不同制作成不同的形状,虽然都是一种打磨工艺,但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弧形等。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鉴宝秘术 第四八一九章 难题
此外,陪葬坑中甲胄的甲片之上都有小孔,通过它们,甲片之间用扁铜丝穿在一起,并且,这些甲片的边缘有抹棱和抹角,使甲片之间更加贴合。
张天元看到的这个陪葬坑,不仅向我们再次展现了大秦军队的雄伟气势,更是填补了许多历史研究上的空白。
像是鱼鳞甲,之前学界均认为这种铠甲是出现在汉代,并且只有高级军官才有穿戴资格。
这次在陪葬坑里出现了不少打磨精美的鱼鳞甲,专家认为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李教授,其实我一直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能发掘秦始皇陵?
别给我说什么诅咒啊,我可不信。”
欧阳晓丹突然问道。
他的声音,将张天元从沉思之中惊醒了过来。
是啊,为什么发掘工作一直没有进行呢?
包括他自己,也问了很多遍这种问题了。
李明光按照自己的专业角度进行了回答:“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文物保护技术还达不到。
因为,密室内气候和自然环境差距极大,氧化变形算轻的,马王堆出土的漆器里有新鲜藕片,接触空气不久就变成灰了没错,灰飞烟灭的灰,于是,研究农作物发展历史的机会就这么擦肩而过
秦始皇陵当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前几年挖出的兵马俑,刚一出土还是彩色的,但是,不到一个小时里面就变成灰色的了,同样,这些甲胄也面临一模一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活鲜鲜的例子。
挖掘就意味着毁坏,如果这些宝藏在地下能得到更好的保护,那么,就让我们先不要去惊扰它们的千年沉睡。
由于遭受空气污染秦始皇陵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200多年的老古董开始地面生活后,一直面对氧化水侵的威胁现在出现了水土不服症状。
专家呼吁,如果还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保护,那么,在100年内兵马俑将会遭到更严重腐蚀,这些出土的甲胄同样也会灰飞烟灭。”
“原来如此,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或许我已经可以解决了。”
张天元突然说道。
“你能解决这些问题?”
李明光好奇地问道。
“没错,我一直都在研究如何保存这些出土文物的技术,最近有了突破,相信要不了一两年,技术就可以成熟。
如果国家允许的话,我倒是可以把技术与国家进行共享。
我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出土文物必须在我的神罗博物馆进行展览,当然所有权还是国家的。”
张天元笑道。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其实基本上就可以发掘了。
只是你们也知道,有关秦陵的传说还有许多,比如说秦陵内部的机关,还有水银,都是致命的东西。
处理不好,还是会造成很大麻烦的。”
如果真要发掘,就不能不考虑这样的问题。
“机关应该不是问题,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就算是有真正的机关,也早该失效了。
不过这水银,还真是有些麻烦。”
张天元皱了皱眉道:“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对秦始皇坟墓的文献记载中,仅有可以考证,且现已考证的即是关于水银的记载。
在1981到1982年间,研讨人员从前对秦始皇陵寝,停止了大方案的汞含量检验,在封土基地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一个强汞反常区,最高汞含量为坟墓外别的当地的八倍。
秦始皇陵地宫严重发现:水银抵达100吨之多,至今仍是一个谜!
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含量反常,是由于地宫中很多水银蒸发构成的,这证明了司马迁所记载的,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内容事实。”
“我就不明白了,当时的技术条件可不算高啊,秦始皇陵为什么非要冒险用这么多水银呢?”
欧阳晓丹好奇地问道。
“这个还是让老师来说吧,他更了解。”
张天元看向了李明光道。
李明光笑了笑,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便道:“在春秋战国期间,在坟墓里放置水银是一种跟普及的做法,像齐王墓,吴王墓中都有水银的记载。
在春秋战国期间,古代的炼丹家们早现已把握了加热硫化汞,然后取得水银的办法。
在秦始皇陵里的水银含量,远远要高于吴王墓等别的墓中的水银含量。
据专家估量,在秦始皇陵里有大约水银100吨左右。
秦始皇在坟墓里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企图,不单是修建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充溢的汞气体,还可以使入葬的尸身和随葬品,坚持耐久不腐朽。
并且汞有剧毒,在常温下也很容易蒸发,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以毒死胆敢闯入的盗墓者。
秦始皇帝宫中储有一百吨的水银,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数字。
那么这些汞矿又是从哪里来的。
根据《史记》记载: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这就说明川州东南一代,是春秋战国期间的首要汞矿产地。
其时川东南一带的汞矿,需求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过汉水,经过千里栈道,才能被运到关中。
而运送一百吨的水银抵达秦陵,工程的艰苦不可思议。
秦始皇陵直接影响了后来封建帝王陵寝方案,和修建的方式。
这种厚葬的方式,历代帝王无不爱崇。
可是子孙帝陵大多被盗,秦始皇陵却巍然耸立两千年,冷冷俯视着后世的朝代更迭,风云变幻。”
“咕!”
欧阳晓丹不禁吞下了一口唾沫:“听起来还真得是怪让人心惊的。”
“是啊,这位帝王不只在生前一扫六合,统一了战乱的国度,并且在他身后的陵寝中也留给世人很多的疑团,这些疑团至今也还没有解开,现代的考古学家们也正在不时地的挖掘、探求和研讨。
秦始皇陵是有丞相李斯一手方案的,大名鼎鼎的大将军章邯监工,秦始皇陵是起建于嬴政即位的第二年,一向继续修建了三十九年才得以完工。
不难想象如此大方案的帝陵修建所运用的人力是相当惊人的,有关记载说修建这座陵寝共征集了七十二万人来,最多的时候抵达了快到八十万人,这么的人数已是埃及金字塔用人数的八倍,可谓是国际之最。”
鉴宝秘术 第四八二零章 追踪北野新
“张哥,快看那是谁?”
就在张天元感叹于秦陵的辉煌成就的时候,展飞突然压低了声音喊了一声。
“谁?”
虽然问着,可是张天元依然顺着展飞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
封土堆下,一片茂密的树林里,影影绰绰有几个人影。
要不是展飞眼睛够尖,还真看不到。
不过张天元倒是看清楚了。
“北野新和罗三途?”
张天元皱了皱眉。
除了这两个家伙之外,还有其余大约十多个人,在林子里鬼鬼祟祟的,不知道干些什么。
“这两个小鬼子,怕是图谋不轨啊。”
别人看不到,但是他的眼睛却看得很清楚,北野新手上拿着某种仪器,似乎在测试什么。
“靠,他们不会也在打秦始皇陵的主意吧?”
想到这里,他的眉头就紧皱了起来。
“管理员,那边树林里有几个家伙在破坏秦陵封土堆,赶紧让人过去看看。”
张天元对陪同他们的管理员说道。
“什么?”
听到竟然有这种事儿,管理员吓了一跳。
由于秦陵这边的游客平时比兵马俑那边要少很多,所以这边几乎都没有什么安保人员。
再加上丛林很密,只要躲进去,真没人能发现。
他急忙给自己的同事打了电话,很快就有人赶到了事发地点,将北野新等人赶走了。
看到北野新和罗三途那气急败坏的样子,张天元却没有丝毫高兴的意思。
这两个家伙,名义上是来铜城投资的,但究竟存着什么心思,现在看起来,还真得很难说啊。
“张哥,要不要我把这两孙子抓住,好好盘问一番?”
展飞问道。
“不用了,他们现在实际上什么也没干,即使抓住了又能如何,放长线钓大鱼你知道吧。”
别的事情,张天元可以不管。
但有关古董和文物古迹的事情,张天元无论如何都是要管一下的。
“老师,看起来不能陪您继续闲逛了,我怀疑那两个小鬼子来咱们国家另有所图,所以打算跟踪他们。”
张天元看向李明光道。
“我倒是无所谓,不过你知道他们要去什么地方吗?万一他们要离开陕州呢?”
李明光问道。
“他们去哪儿,我就跟到哪儿,绝对不能允许这帮家伙把咱们国家的好东西顺走了。”
张天元说道。
他虽然不是警方的人,可保护那些文物古迹,却一直都是他的奋斗目标。
现在既然发现了北野新和罗三途,他怎么可能不管。
“我跟你一起去,本来这种事儿就归我管。”
欧阳晓丹说道。
“这敢情好,有你欧阳警官在,很多事儿处理起来也会变得容易很多了。”
张天元点了点头道。
“老头子我就不给你们添乱了,我这身体,怕是会拖后后腿的。
这样,我在陕州可能还要待上一段时间,有什么情况给我打电话,我就当是你们的后勤,随时帮你们联系各方人士。”
李明光的人脉还是很广的,而且又懂得多,虽然不能去,但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请教他一些东西,那还是没问题的。
“行,就这样定了,展飞,你先去跟着那两个家伙,看他们去了哪里,让蓝凤凰也密切关注一下。”
张天元吩咐道。
“知道了,张哥。”
展飞得了命令,迅速离去。
他离开之后,张天元又将注意力放在了脚下的秦陵之上。
发掘秦陵,一直是他的梦想。
更何况,他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州人,秦人!
骨子里流的,就是秦人的血。
既然这秦始皇陵一定要被人发掘,他希望那个人是他。
而且他可以确认,想要完整无缺地将这个秦陵发掘出来。
放眼全世界,除了他张天元之外,估计也没人能够做到了。
不管是确定地宫的准确位置,还是确定机关的布局情况。
都只有他能够最精确的完成。
因为他有六字真诀,有地气。
当然,这个工作会非常复杂。
他还需要高精尖的科技来支持,这种支持,就包括对出土文物的完善保护。
这方面,倒是不用他操心,神罗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已经出来了。
现在已经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
最近发掘的几个古墓,其实很多技术都应用了神罗研究所的成果。
当然,发掘秦陵,还需要一笔巨额的资金。
估计国家是不太可能拨款的。
不过张天元并不在乎,他甚至根本就不希望国家拨款。
因为国家一旦拨款,他对发掘工作就会失去主动,搞不好辛辛苦苦发掘出来的东西,反而成了别人得了。
他准备个人承担这比巨额的发掘资金。
他现在拼命赚钱,花钱的地方却并不算多,资金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剩下的,就是等待技术完全成熟。
这个事儿,绝对不能莽撞和急躁,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来。
否则一旦毁了这千古一帝的陵墓,绝对会被后人唾骂的。
他之前的一切努力,可能都会功亏一篑。
众人在秦陵游玩了一会儿,然后便坐车返回了兵马俑那边。
秦陵这边因为比较偏僻,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但兵马俑博物馆那边就不一样了,各种饭店很多。
几个人吃了顿饭。
张天元便接到了展飞的电话。
“张哥,那两孙子定了去甘州兰城的火车票。”
电话里,展飞说道。
“甘州?难道是冲着敦煌去的?”
张天元皱了皱眉,要说甘州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也就是敦煌了。
北野新和罗三途这两孙子,估计在陕州已经弄到不少好东西了,这才会前往甘州。
幸好自己盯着,不然让这两孙子把好东西弄出国就晚了。
“出发,去兰城!”
张天元咬了咬牙,他决定跟踪北野新和罗三途,看看这两货的真正目的。
然后也想办法,从这两货手里头把他们弄走的文物古董给弄到手。
既然让他看到这两货了,就绝对不能善罢甘休的。
当天,他们便驱车前往兰城。
到达兰城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幸好在网上定了酒店,所以先睡了一觉。
当然,睡觉之前,张天元也打电话询问了一下蓝凤凰有关罗三途和北野新的位置。
当得知这两个人也在酒店住下之后,便暂时松了口气。
鉴宝秘术 第四八二一章 北野新的诡异举动
看起来,北野新和罗三途这两个人的目标也并不确定,应该还是在寻找什么。
到了第二天,跟着这两个人的足迹,他们倒是把兰城的名胜古迹都逛了一遍。
兰城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有许多名胜古迹,并曾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截至2015年,兰城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
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
这两个小鬼子也不怕累,几乎每一处古遗址、古城、古建筑都去了。
只是所待的时间不同而已。
大约也就是一天时间,竟然全部都转悠完了。
休息的时候,当然也不忘记品尝一下兰城的美食。
虽然兰城拉面是最出名的。
但张天元却独喜欢兰城的浆水面。
盛夏时节,兰城人不约而同地要吃浆水面。
很多面食店,都挂出了浆水面+猪蹄子+排骨的招牌,人们走进店里,伙计们会先端出来一盆浆水让你解渴消暑,然后再慢慢点餐。
一碗浆水下去,顿感暑气消失、神清气爽,胃口大开。
兰城人吃浆水面是极为讲究的,首先取一盆清浆水,另用炒勺放少许菜油烧热,在油中放花椒数十粒,生姜一两片,炸出香味后去掉花椒生姜,再炝葱花倒入浆水中,加盐适量,撒上香菜末待用;
然后用另一只锅煮好面条,浆水一定要配手擀面才好吃,面条擀得要薄,切得要细,出锅沥水,将面在凉开水盆中漂冷,捞入到每个人的碗里,随后浇上浆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