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术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北域神灯
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凿以来,直到元代才罢工,历经那么多朝代,而可开凿洞窟的当地就只要这些,以至于后人会在前人的洞窟内掩盖或许铲掉原先的岩画,从头制作。
咱们现在看到的岩画本来即是一本艺术的编年史,不一样的画风,不一样的外型,不一样的文明都会聚一堂。
有人说观赏岩画很单调看不了解,那是由于蜻蜓点水没用心去看,耐性去赏识和比对今后会发现相同者本来很少,毫不夸大的说:
在这个舞台上,时隔千年的演员居然能够同台竞技,如此奇特的作业只要在莫高窟才会发作。
在莫高窟你能够找到很多传说事物的实在原型,形如嫦娥通常婀娜的飞天,谋福众生的九色神鹿、终究居然还有陪同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
一个长相类似猴的人即是孙悟空的原型——石磐陀,由于他是胡人所以毛发比照稠密看着像毛猴通常。
他曾经是一个杀人越货的匪徒,经过唐僧的教化总算悬崖勒马,变成了他的榜首个弟子,并且协助唐僧成功穿越荒漠逃避官府的通缉。
这些在中都有具体的记载。
在悉数莫高窟,根本都是沿山壁开凿的初始洞窟,唯一在北面有一个九层楼的修建,显得有些突兀。
它即是编号为96号的洞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修建,窟内有一尊弥勒大佛又称“北大像”,缔造于武则天登基那年。
这尊佛像和通常的弥勒佛外型彻底不一样,两腿下垂呈倚坐之势,双目仰望,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体形丰满圆润,气量严肃崇高。
细心打量更觉得有一种母仪天下的感触,彻底即是武则天的化身。
“好雄伟的雕塑,那两个小鬼子在这地方好像待了很久,不知道在看什么。”
站在这佛像之下,张天元等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2002年敦城研究院考古严重发现这尊千年大佛居然‘长高’了1米,相信这种怪异的现象,也是那两个小鬼子关注的目标吧。”
张天元说道:“不过我觉得,他们更关注的,应该还是17号窟,也就是传说中的藏经洞。”
“他们果然走了。”
张天元话刚说完,那两个小鬼子就继续往前面走去。
其实所谓17号窟,本来就是16号窟的一个隐藏的小洞窟。
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上个世纪初。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来自湘北麻城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的积沙时,意外发现一个隐藏的小洞窟。
鉴宝秘术 第四八二五章 王道士 1
张天元曾听李明光讲课的时候提到过,这个隐藏的小洞窟内密密匝匝地堆满了成捆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从地面垒到屋顶。
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敦城藏经洞,现在编号为莫高窟第17号洞窟。
第17号洞窟内藏有4世纪至14世纪的历代文物6万多件,这是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城学。
从藏经洞中出土的文献约在五万件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佛教典籍,还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其它宗教的典籍,以及官府文书、四部书、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等大量世俗文书。
文献中除大量汉文写本经卷外,也有藏文、西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婆罗谜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文字写本。
除了文献之外,还有若干铜佛、法器、幡、幢、绢纸画、壁画粉本等物。
站在藏经洞外面,张天元颇有些感慨。
因为他知道,里面的东西,早已经没有了。
那个长宽只有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内壁上,绘有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至于经文,则是一卷不剩了。
造成这一切的,自然就是传说中的那个王道士。
这个世界上没人见过王道士。
但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恨王道士。
从留下的照片来看,王道士猥琐乾瘦,一脸老皮,眼小无光,眯着的眼睛中透着迷惘无奈,善良中有狡黠和执著。
额上有极明显的三道深纹,看出其有饱经风霜的经历。
身高不过四尺多,比胖人的腰围还短,算上他穿的埋埋汰汰的粗棉布道袍也不会超过四十五公斤,让人担心西北的沙尘暴能把他扬起卷走。
但就是他在一百一十六年前五月二十六日的一个意外发现,成就了乃至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我们现在评的每年一度的全国和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算什么?
那天,就是这个貌不惊人且有些卑微的王道士发现了敦城莫高窟的藏经洞,就是这个王道士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文化宝库的大门。
就某种意义上讲,是王道士拉开敦城学的大幕。
一九二七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为王道士拍下了一张并不成功但却十分珍奇的照片,谁知道王道士眯着本来就有些“鼠目”的双眼,望着那远处的敦城石窟在想什么?
这个死后被“镇压”在僧人圆寂塔下的道士,哪里会想到死后百年依然会毁誉参半,依然让人切齿痛恨呢?
王道士的真名叫王圆禄,湘北麻城人。
张天元推测其家境破落,贫寒到不得不从军吃粮。
因为王道士粗通文字,有一些文字历史方面的知识,否则文盲,即使打开藏经洞,也会把那一洞的宝贝当作引火烧灶用的干柴。
看他那鼠目獐脑样,估计在家也是个姥姥不疼舅舅不亲的孩子,送去当兵,生死由他去。
这就导致王圆禄退役以后也不回他湘北老家,而是就地谋生,现在所有文献中皆无王圆禄念家念父母之词,推断他从军之时便斩情断意,家不留人,人亦不再恋家。
瞧王圆禄那一米六以下的身材,在西北甘州青州一带当兵也不会被提拔为军官,兵役一满,自寻出路。
王圆禄经哪位大师点化,在哪座观中为道皆不知。
在发现藏经洞前,王圆禄可能活得就像河西走廊党河西岸上的田鼠,谁会注意他呢?
王圆禄终于变成了王道士,他沿着敦城的党河东岸终于走到了敦城石窟,他是由一三○窟一直走到著名的北大像第九十六窟。
王道士尽饱眼福,他趟着没脚的流沙,从盛唐的大佛,初唐的坐佛,五代的拜佛,中唐的坐佛一路走过,在一一二窟的著名中唐乐舞壁画前把王道士看呆了,荒凉之中他走近壁画,眨着小眼看不够。
王道士有点艺术细胞,他知道一五六窟的晚唐时期《张议潮出行图》,一五九窟的文殊变中伎乐壁画也让他这个浑浑沌沌的人能浮想联翩,他在第一五九窟中唐时期雕塑的**的活菩萨前拜了又拜。
踏着流沙荒草,他走到石窟尽头沙堆半掩的三座破旧小庙前,这三座小庙当年顺坡而建。
当地老乡称之为上寺、中寺、下寺,上寺、中寺已住着几个喇嘛,日子过得也贫苦艰难,只有被流沙埋半截的小寺。
那座不知何年何人建的小庙还空着,王道士就住进去,他把小庙改为道观,似乎还起过一个观号,然已不可考。
王道士一贫如洗,三餐不保,饥寒交迫。
那时候莫高窟几乎淹没在流沙与荒草之中,人迹罕见,狐狼出没,黄沙漫漫,与外界隔绝。
但王道士有道术,他一是传教,二是通道,三是会看相算命,占卜冠名,渐渐王道士的信徒多了,进观求教的多了,观中香火旺了,王道士俨然为莫高窟的掌门人了。
王道士把化缘所得,做道场所得,请人来打扫清除莫高窟中的积沙,修补残缺的石窟,清理道路,莫高窟渐渐有了人气。
至此,王道士开始活得有滋有味。
衣食不愁,香火不断,信徒不少,略有节余,可以雇人清理洞窟中的流沙,动物的巢穴粪便,还雇人抄写洞窟中的佛语,修补洞窟中残缺的雕像。
迎着那莫高窟沙丘顶上的余晖,王道士在新修的窟前小路上走起来都像绅士一样迈起四方步来了。
张天元曾经查阅了一下他能查到的资料,世界上所有人类文明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在极其偶然的时候被无意中发现的,王道士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九○○年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雇人在离他住的下寺往北几十米远的三层楼洞窟清扫完毕,这三层楼洞窟现在编为莫高窟第十六窟,它的甬道北壁出现了一道裂缝,清洁人告诉王道士,王道士并没有多注意。
后来王道士又雇了一位老人在甬道内抄写经书。
坦率地说,王道士是位虔诚的宗教主义者,出家无所求,只是求平安,对佛对道是发自内心的信仰和奉上。
鉴宝秘术 第四八二六章 王道士 2
那位老先生边抄写经文,边吸旱烟,旱烟是一袋一袋抽,为方便点烟,他点燃编成一根长辫子的芨芨草,无意之中他发现芨芨草燃烧后的青烟顺着洞壁上的一条缝隙灌进去。
这位识书认字的老先生感到这其中有文章,就用旱烟袋轻轻地敲击有裂缝的洞壁,洞壁发出空洞的声音,老先生断定洞壁后有空室,他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给王道士,王道士经过观察和敲击,感到这其中必有蹊跷。
王道士到底是走南闯北的人物,他狡黠近于狡猾,他若无其事地打发走了那位抄写经文的老先生。
半夜,莫高窟除了沙丘外的狼嚎就是风吹沙鸣的呼叫,王道士一手拿灯一手拿镐悄悄钻进了十六号洞窟,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切都显得阴森森的。
王道士不害怕,他当过兵,流过浪,串过乡,走过黑,他也熟悉这洞窟的一切。
他刨开了有裂缝的洞壁,借着微微的灯光,着实把这位道士吓了一跳,心禁不住呯呯乱跳。
他感到洞内虽然阴冷,但他额上却沁出一层密密麻麻的冷汗,那个密不通风的小洞内堆得满满的密密麻麻的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书卷,震惊整个世界的“敦城遗书”被发现了。
石破天惊。
历史为之涕泣。
王道士惊呆了,他软塌塌地顺着洞壁坐在地上,他是被吓坏了,吓得魂魄出体,在摇曳的灯影里,他判断出这里是满满一窟宝贝,是祖先修行积存下的珍宝,是佛祖和天师把他引到这里。
实事求是地说,王道士不是个视财如命、贪财忘义的人,就是憎恨他的人也得这么说,他攒下的钱都贡献给莫高窟了,都花在修佛抄经上了。
没有任何记载说王道士发了横财,买房子置地娶妻捐官。
王道士不知这一石窟的宝贝值多少钱?是多大的宝?但他知道这些宝物归他所有,至少是今夜明天。
王道士真是个出家的善人,迎着第二天初升的朝阳,他想怎么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贝献出去,献给朝廷,他认为朝廷就是国家。
何恨王道士之有?现今王道士这样大公无私捐献一屋子国宝的人有吗?
王道士钻进他发现的藏经洞内,轻轻拂去经卷上的浮土,打开放在上面的几卷翻阅起来。
王道士有些激动,有些燥热,他脱去脏脏的道袍,一卷一卷地翻阅着,没人知道他懂不懂,连他自己也闹不清楚他到底看明白没有,一种潜意识告诉他要告诉官府,要告诉朝廷。
不是夸王道士,就是让憎恨他的人评说,现在有谁一个人发现了一洞国宝,大致有五万件,件件都是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珍世古董,没有人知晓,没有人发觉,第一意识是赶快报告政府,报告国家?
王道士也。
几天以后,王道士肩上挎着一个粗布褡裢,里面放着他选出来的几卷“大画”和经书,王道士风尘仆仆地赶到县城。
虽然县衙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但他终于把那些珍贵的文物送进去了,他要求政府赶快接管这些“古物”,要求朝廷尽快把它们运走,放进国库。
王道士够辛苦的,一路风尘又走回来。
估计把这个又瘦、又小、又干巴的出家人累得够呛。
日子过得就像党河的水,没有波澜没有喧哗。每天早晨王道士都早早地去巡视那一洞窟的宝贝,越看他越觉得放在他这里不安全,他有责任提醒朝廷。
他直接面对的朝廷就是县衙门,他不只一次地带着尽量多尽量好的“古物”去送给县令,恳请县令往上送,以期引起朝廷的重视。
每一次都跑得筋疲力尽,每一次都跑得灰头土脸。整整七年,从一九○○年到一九○七年,王道士终于感到无奈了,厌倦了,伤心了。
他已记不清楚跑了多少趟衙门,送了多少件“古物”,说了多少乞求重视的话,遭了多少白眼,撞了多少钉子。
王道士又给府里、省里上书报告,能想到的办法他都使了,力尽矣,七年间没有任何一级官吏有任何回答,没有引起任何一级官吏任何重视。
王道士是有名有姓第一位不遗余力奔走呼吁,要求朝廷修缮莫高窟保护藏经洞的人。
王道士是第一位无怨无悔不计任何回报地要求朝廷、要求朝廷赶快把藏经洞中的文物妥善保管妥善安置的人。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闻。
王道士尽力矣,王道士力尽矣。
或许正因为如此,王道士的心思变了。
后来即便当时的当时的政府给予了重视之后,仍然私藏了最后价值的大部分珍贵经卷文物,仅仅用700银元的价格,就卖给了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24箱写本5箱艺术品和570段敦城文献。
其后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又以600两银两,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菁华的敦城文书,而最后仅存的一些珍贵文物,也被王道士出售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
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到莫高窟,用银五百两,再次从王圆箓手中获取经卷约六百件。
斯坦因两次获取藏经洞文物共计万余件。
1914年,俄国奥登堡考察团在莫高窟停驻五个多月,测绘大部分洞窟的平剖面图,临摹绘画数百张,拍摄照片约三千张。
还剥走了一些壁画,拿走多身彩塑,带走莫高窟南北区清理发掘出的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加上在敦城当地收购大批文物和各类绘画、经卷文书二百余件,装满了几大车。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至莫高窟,在藏经洞文书已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用化学胶水剥取壁画二十余幅,以白银七十两,获取盛唐彩塑一尊。
1925年,华尔纳又一次组织考察队至敦城,因敦城民众的反对和官方阻止,大规模盗剥壁画的阴谋才告破灭。
百年前最痛心一幕,至今回溯起来仍令人心痛不已。
一个巨大的中华文明的宝库竟遭如此毒手,令今人望而垂泪。
关于王道士的功过是非,张天元懒得去评述,后人自有分说。
让他叹息的是,那么多属于中国的宝物,却偏偏被他国所得,还恬不知耻地拿出来展览。
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鉴宝秘术 第四八二七章 寻找遗失的国度
历史没有如果,王道士的功过是非现在真得很难评述。
既然过去的东西不能逆转,张天元就绝对不允许新的王道士再度出现。
那两个小鬼子来到敦煌,其目的是什么,现在已经不言而喻了。
张天元考虑着,就这么一直跟着这两货也不是个办法啊,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能查出什么来?
所以他打算兵分两路,展飞继续跟踪两个小鬼子,随时向他汇报。
而他和欧阳晓丹则尝试在这里进行一番勘测,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这两个小鬼子在这里流连忘返。
毕竟藏经洞里的经书都已经没有了,按理说北野新和罗三途不应该会多这藏经洞感兴趣的。
可就在张天元跟踪他们那会儿,他们在小小的藏经洞里竟然一待就是一个小时。
张天元可没兴趣跟他们在这里磨时间。
他忽然想起就在这片苍茫的荒漠之上,曾经出现过不少一闪而逝的历史文明。
存在的时间极短,却在史料上有过记载。
但到了后世,却找不出任何遗址或者文物来证明。
那两个小鬼子是不是也冲着这些遗失的国度而来的?
如果是的话,那他正好抢先。
即便不是,有展飞盯着这两个家伙,也不怕跟丢了。
有了这样的决定之后,张天元就和欧阳晓丹上路了。
离开了莫高窟,前往了更为人迹罕至的荒漠。
一开始,张天元还担心欧阳晓丹是不是能够承受这见鬼的天气和气候。
不过时间久了,他就放心了。
欧阳晓丹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但却并非娇生惯养,吃苦能力还是有的。
再加上跟着他,其实也吃不了太大的苦。
在这片土地上,有两个谜一样的国度,而且都非常有名。
一个便是大名鼎鼎的楼兰王国。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楼兰古国在《史记》、《汉书》都有记载,但是楼兰古国只立国数百年,便于公元四世纪神秘消失。
楼兰古国跟夜郎古国一样,令人充满了兴趣。
1934年5月,一支探险队在楼兰库姆河边扎下营地。
他们要寻找隐藏在库姆河流域的一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他们发现了一条流向东南的河流。它有20米宽,总长约120公里,水流迟滞,一串串小湖沼被芦苇、红柳环绕。
它是库姆河复苏后出现的新河,历史不足10年。
在他们沿这条河流进入沙漠前,临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小河”。
“小河”东岸4-5公里,有一个浑圆的小山丘。
远远看去山丘顶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
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极近,一株连着一株,互相支撑着。
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髅、被支解的躯体、随时绊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织物碎片。
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打开棺木,严密的裹尸布一碰就风化成粉末了。
揭开覆盖在面部的朽布,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双目紧闭,嘴角微翘,就像着了魔法刚刚睡去,脸上浮现着神秘会心的微笑。
这就是传说中的“楼兰公主”或“罗布女王”。
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
她长发披肩,身材娇小,身高仅5.2英尺。
在10x16平方米的山顶,有彩绘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栅栏,真人一样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筑)。
专家认定,这是一处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些类似废弃的城墙的痕迹,无所遮掩地袒露于黄天之下。
在一个百岁罗布老人的指引下,证实这是一个已成为废墟的罗布人的村庄。
小河也许是一个楼兰古遗址———古城居民们的公共墓地。
经过近百年来探险家、考古家们的忙碌,已在罗布荒漠发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墓葬及随葬物品。
著名的“楼兰美女”出土于1980年,当时,考古学家在罗布泊铁板河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尸,女性的皮肤为红褐色,还稍有弹性,面部轮廓非常明显,眼睛大而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而翘。
经过图像处理后,生活在数千年前的一位美女,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由于这具女性古尸是在神秘的楼兰古城附近被发现的。
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女性干尸,体肤指甲保存完好。
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
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
经用她身上的羊皮残皮做碳14鉴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
她是谁?
为什么会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
就成为考古界的谜。
“楼兰美女”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
眼大窝深、鼻梁高窄、下巴尖翘的“楼兰美女”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然而,关于此尸所代表的人群具体属于何种种族类型以及他们生前是当地土著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等问题至今在考古界仍众说纷纭。
这个千年谜团只给了一点答案便又让人陷入了迷雾中。
有人推测楼兰古国下面也许会藏着秦陵兵马俑一样的奇迹,也有人推测楼兰古国下面藏着另外令人惊讶的惊世之谜,但是到底是什么?
没人知道,只有等到某一天忽然发现为止。
张天元也希望自己能够发现一些秘密,一个真正揭晓楼兰美女或者楼兰古国的秘密。
而与楼兰国一样,还有一个便是西夏王国。
史载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辽国的支持下称帝,建立大夏王国,就是历史中一直被称为“西夏”的那个王国。
到公元1227年夏,成吉思汗在远征西夏时受伤去世,之后,蒙元军杀死了已经投降的西夏末代帝王李睍,西夏灭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