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没有人能逃脱这种连锁的爆炸,叛军近五千人全部死于这次爆炸,而还在城下没有爬上城墙的两千多人也因为爆炸所激起的城墙碎块或死或伤。
而青壮中幸存的五人,四人是爆炸发生之前因伤被抬下去医治,唯一完好的幸存者是因为爆炸发生前装死,为了装得更象,拖了几具尸体盖在自己身上,而逃过了这一劫。
这与他事后所说的那种大义凛然是完全两回事。他只所以逃过徐守仁的惩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徐守仁需要英雄。属于大理自己的英雄。
只有这样,明国才能迅速掌控大理政局。
英雄有时是被捧起来的,真正的英雄很少,少到屈指都不可数的地步,因为英雄几乎都短命,他们挨不到活着享受别人的敬仰,正如那些青壮中真正的英雄。都死于爆炸之中了。
而幸存的这五人,无一人真正地参与了这次与敌同归于尽的惨烈自爆。
高方一万大军就这么土崩瓦解了。
他甚至感觉有如在梦中一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灾难?
在这一刻,他吐血了,但他感觉不到自己在吐血,若不是随从使劲地捂着他的嘴。高方忍不住想将全身的血都吐干净。
他一下子觉得自己老了,老到甚至无法理解眼前发生的事实。
明明已经到手的南城门,就在这呼吸之间,胜负易手了。
高方已经绝望,就算身边还有五千弓弩手,就算现在去占领南城门,问题是能守得住吗?
明军的火器实在太可怕了。
何况南城门已经坍塌成一堆废墟,想要过去,还哪有路可走?
若绕到东、西城门。至少要半天时间,而腾冲城还能等待自己半天时间吗?
这让高方长时间地愣神,不知所措。
而已经离开城墙数里之外的徐守仁。也被这一连串的爆炸所震惊,他甚至在回首后,亲眼看见南城门城楼在那剧烈的爆炸中灰飞烟灭。
他无论怎么也不能理解,区区五百大理青壮能整出这么大动静。
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百里无忌的嫡系军队中,尚可能理解,但发生在大理百姓中。这让徐守仁实在无法想通。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徐守仁并没有下令回转,他知道。现在自己回去根本无济于事,他所能做的,就是立即会合北门明军,然后再图收复南门。
当徐守仁赶到北门时发现,北门的战斗简直如同儿戏。
据明军校尉禀报,叛军除了第一次攻城相当凶猛之外,接下来的进攻如同演戏。
当第一次攻城,被城上明军和四千青壮用如雨的手榴弹炸退之后,叛军就没有一次象样的进攻了。
沉吟许久,徐守仁露出了笑意,他想通了。
外面的敌人,很有可能是想成为“自己人”了。
徐守仁知道,城外叛军可能还在犹豫,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准确的消息。
但现在有了,北门高方部被重创消息很快就会传到他们耳朵里。
该是时候重返他们了。
徐守仁令明军校尉选一个机灵点的士兵,从城上系绳索放下城墙,去劝降城外叛军。
徐守仁写了一封劝降信让士兵带着,信中写着,南门叛军重创,尔等若立即投降,则既往不咎并保留官职,若继续助纣为虐,待明军主力赶到,一切就晚了。
正如徐守仁所料,城外两镇节度正在观望,一万大军在第一波攻城中就损失了千余人,这令他们深感恐惧,如果再攻上几次,就算北门被攻下,自己至少折损一半兵力,那么,以后怎么办?
在这个以军队为身家性命的时代,再没有比这更让他们恐惧的了。
而让他们最害怕的是,他们的敌人是明国。
面对如此巨大的敌人,他们想想都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是人都明白,就算现在叛军取得全部胜利,可真要把明国惹毛了,大军压境,靠自己这些军队,被歼灭也是早晚的事。
他们至所以上高方这条船,那是因为开始时,高方的对手是段思聪,而当时明国是声言支持高氏的。
到后来,高方劝说他们,要以占据大理府为与明国讲条件的筹码,以争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他们想想也对。
但他们并不想真正与明国作对,这样以卵击石的事,傻子才做呢。
他们在等待,等待南门的消息,如果南门被高方突破,那么他们就全力攻城;可如果高方进攻不利,那么就休怪他们无义了。
无疑,这两镇节度是骑墙派,他们深知投降与谈判完全不同,投降很可能丧失现有的官位,谈判则可能保留,对于二人而言,利益就是亲娘,谁给他们的利益多,他们就听谁的。
所以,他们不再真攻,而是拖延,甚至连箭矢都不再往城上射,因为害怕造成明军的伤亡之后,就没得谈了。
他们期盼着城上明军能派人与他们谈判。
而幸运的是,北城门上已经派人下来谈判了。
仅用了半个时辰,一个明军士兵就搞定了一万大军,这是何等的效率?(未完待续)
代周 第九十二章
而事实是,明军士兵根本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从下城墙的那一刻,士兵还在猜测这次将有去无回了,可下到城之后,所受到的礼遇,令明军士兵竟然想在叛军大营多享受一会再回去。
徐守仁的一封信,让两镇节度看到了保留官职的希望。
确实,只要官位还在,谁做皇帝关他们屁事。
与其听高方一路走到黑,还不如降了明国,得些好处。
于是,他们请明军士兵马上回去禀告城上主将,表示愿意接受劝降,但具体条件,需要面谈。
明军士兵只好收拾心情回去了,可徐守仁不肯出城,倒不是他害怕,而是城门被土石封死,出城需要象士兵那样爬城墙。
徐守仁自然不屑这么做,所以,他要求叛军自己派人上城来谈判。
士兵只好又爬了一次城墙去传讯。
让他意外的是,叛军两个主将竟丝毫不以为意,二人商议了一下之后,让一人携另一人的亲随,由明军士兵带路,去城上谈判。
双方的谈判非常迅速,徐守仁除了在保留节度使官职上坚持以外,别的都不与二人为难。
因为百里无忌已经连原周国的节度使都撤除了,岂会再为大理破例?
徐守仁为防南门外叛军迅速尾随而来,使得局势失控,所以,对两个叛军节度的其余请求一概答应下来。
而叛军节度也希望迅速达成协议。好从这个烂泥潭中抽身,只要自己的利益能保住,谁希望在这里血拼?
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达成协议的速度非常惊人。
协议内容为,两镇军队为临阵起义,明国将保留两镇军队,依旧归二人统领,而二人为表示诚意,愿意主动请辞节度使之衔,就任两州刺史。同时带兵向北进发,暂时驻扎兰溪郡。以脱离战场。
只用了半个时辰,北门外的叛军走得一干二净。
徐守仁轻吁一口气,如此,就可以将北门兵力转向清除南门外残余叛军了。
当徐守仁率明军和青壮赶到南门时。城外的叛军早已无影无踪。
徐守仁心中一跳,难道叛军为迂回转攻东、西城门?
于是,再马不停蹄地赶到西门,然后东门,依旧没敌人。
徐守仁一下子蒙了,难道敌人被南门一场爆炸吓怕了?全逃回家了?
逃回家……。灵光一闪,徐守仁有些明白了。
高方确实回家了。
他得到眼线的报告之后,就立即动身西返向腾冲府日夜兼程而去。
在两镇府兵中,他有不少的眼线。从两个节度使与明军眉来眼去的那一刻开始,眼线就已经偷偷传回信来。
高方知道,事情已经不可为。
这时就算自己率五千弓弩兵冲到北门。也已经无力回天。
两镇府兵已经倒向明军,以自己这数千弓弩兵打野战?
那只是个笑话罢了,甚至可能被两镇府兵反戈一击,到时,怎么死都不知道。
与其在这浪费时间,还不如回家。
高方就在这瞬间失去了争雄的豪气。他俨然感觉到自己真的老了。
想家的男人通常有两种,一是输了钱的。另一种就是老男人。
高方自然属于后一种,他知道,也许腾冲府的家也已经不在,自己回去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可纵然如此,高方依然想回家,就算死,也得死在自己的家中,至少死在自己的家门口。
因为,那里有他的家人,他的孩子。
想到这,高方再次下令加快行军速度,也许,承上天照抚,出现奇迹,自己还能赶得及。
徐守仁想通了为什么敌人如水气般地蒸发了。
他开始清理大理城。
南门连同大半条城墙已经崩塌了,至少有上万的生命在这里殒灭。
尸体碎块混合着断砖碎石形成了一长溜的废墟。
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清理。
而十多万的大理城百姓,已经流了太多的血,他们自发地来到南门,开始清理。
他们想从废墟中寻找自己的亲人、朋友或者熟悉的邻居。
这是何等凄惨的场景。
徐守仁如此阴冷之人,也不觉得眼眶湿润。
他在那个完好无损的幸存者口中了解了南门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之后。
徐守仁勒令这个幸存者,改变口供。
从此,这个胆小的以尸体为掩护而幸存下来的青壮,与那四个重伤的青壮,一起成为被大理百姓交口称赞的英雄。
徐守仁在现场向百姓保证,必定禀奏朝廷,为五个英雄请功,为五百青壮立碑书传,并对能够查到的青壮亲属进行抚恤。
虽然是惨胜,但毕竟是胜利。
大理百姓因为胜利,而冲淡了悲情。
百姓就是这样,一旦接受了朝廷的赏赐追封,他们会自动地把自己划到明国的一方,从此,他们觉得,他们已经是明国人,而且,是对明国有大功的明国人。
徐守仁在这一事的处理上,已经具有了政治家的风范。这是百里无忌事后对徐守仁的评价。
三天后,从建昌府南下的百里义,率先锋三千人新军和杨廷式部到达了大理府。
本来百里义应该按照计划镇守会川府的,但百里义在遇到徐世铭后,改变了计划,他派了五百新军一路护送徐世铭返回金陵府。
而他自己毕竟担忧徐守仁、百里康二人的安危,便违逆了百里无忌制订的计划执意亲自前来了。
百里义知道百里无忌对杨廷式部寄于厚望,所以,他的的借口很有说服力,那就是率兵护送杨廷式部。
当百里义看到大理南城门外这一幕惨状时,也不禁唏嘘不已,这一幕是何等的熟悉和记忆犹新?
从明军掌握了火器以来,这相似的一幕幕就不间断地重现,百里义有时都不知道大郎制造出这火器究竟是对是错。
但百里义却清楚地知道,这场景虽然惨烈,但如果比起这数十年五代各国所造成的战乱兵祸,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没有这火器,明国将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统一天下,而战争每多拖上一年,死得人将更多,百姓的生活将更困苦。(未完待续)
代周 第九十三章
当百里义、杨廷式从徐守仁口中了解了大致的情况之后,二人大惊失色。
百里康部孤军深入叛军势力范围,而且其中真正的明军只有三千人,这如何不让二人震惊。
要知道,明国自从在滦河损失了刘仁赡,还有边镐重伤残疾之后,百里无忌已经下严令禁止军队主将指挥不得过于靠前,以防再次出现意外。
这也是连百里义也用找个合适的借口,才敢率先锋前出。
而百里康竟然率部深入虎穴,要知道,如果有个闪失,明国将失去一位名将,从二品的帅才。
最主要的是,这种损失是百里无忌绝不愿意接受的,因为除了军职,百里康更是他为数不多的兄弟,如今大业已成,岂可在这么一场不大的战争中损失一个高级将帅?
百里义表现出愤慨的模样,他烈声指责百里康擅自行动。
他的指责引得了徐守仁的赞同,而杨廷式却微笑不语,他知道,无论从资历还是军职,他都无资格在这二位明国勋臣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只能微笑。
徐守仁知道百里义指责的意图,当时在百里无忌御书房商议攻打大理计划的时候,大家都已经表达清楚了,那就是,明国这最后一仗,少不了他们这些兄弟。
不仅是徐守仁,就算还在骂骂咧噜的百里义都理解百里康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任何一个带了十多年兵的将领。此战之后就要解甲归田,谁会不争取此生中最后这一丝辉煌?
百里义的指责有一半是真的,他在心里指责百里康为什么要吃独食。为何不等等他。
其实百里义并不担心百里康有危险,只有带兵打过恶仗的将领才能领会,真正的主将不会死得那么容易。
因为主将的身边有太多为他死的人了,想死真心没那么愿意,况且,敌人尚未掌握火器,冷兵器时代。想要从三千明军中取主将的命,谈何容易?
在百里义看来。唯一的危险是百里康部孤军深入敌巢,引起的粮食、军械补给困难,这会降低明军的战斗力,甚至会因缺少军械而丧失战斗力。
火器的补给是个最大的难题。与冷兵器不同,他们只要两个肩膀扛个头,走到哪补给到哪,一切都可以就地解决,但如今的明军显然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他们需要完善的补给通道,才能发挥出该有的战斗力。
百里康至所以敢如此狂妄地深入,因为他知道,有徐守仁在他的背后。他就勿须去考虑他的补给问题;因为他知道,这次率兵而来的主将,都是他的兄弟。可以同生死的兄弟。
他们绝不会眼看着他陷落敌巢,所以,百里康去得很放心。
徐守仁明知百里康的想法荒唐,但他终究还是硬抗了这次战斗,奉上天眷顾,有惊无险。所以,徐守仁明知道百里义骂骂咧咧地想干什么。也不说穿,并且表示了赞同。
于是,百里义临时将后续新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徐守仁,他自己率三千新军与杨廷式部渡澜沧江继续向腾冲府而去。
徐守仁轻叹了一口气,他在这几个兄弟之中,永远都只是个为他们擦屁股的人。
徐守仁连夜起草奏折,向朝廷禀奏现在的局势,并为大理城五百青壮请求朝廷抚恤、赏赐、追封。
同时徐守仁另外书写了一封密信,将百里康孤军深入、百里义携杨廷式部三天后西去增援之事向百里无忌禀报。
徐守仁知道,这事不能瞒大郎,如果瞒了,那就是背叛,做为大郎的影子,徐守仁就算知道百里无忌会震怒,但也绝不能瞒,一瞒,后果会更严重。
徐守仁能做的就是在言词之间,尽量地为二人开脱。
但这次,徐守仁能猜到百里无忌不会怪罪,因为,这是明国的最后一场仗,战争结束之后,除了自己,其它人都将告别新军,就算百里无忌为他们安排了御林军中相应的位置,那也只是去了一个吃闲饭的地方,明国如果要让御林军参战,那样的局势估计他们这一代是看不到了。
百里康就如徐守仁所料,他丝毫不担心他的后路,在百里康看来,徐守仁只要撑住三天,百里义或者孙仕旭部就会如期而至,只会提前,绝不会延后。
就是一种对兄弟的信任,也只有这种信任,才能为战场局势带来意外的奇迹。
可百里康无法预料的是,腾冲城经过高方数年的经营,竟会坚固到如此地步。
如果说百里无忌在来州建了一座小型四方坚城工程已经很大,那么与腾冲城比起来,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高方在四个城门外都建了瓮城,所有城墙皆都建成三丈高,一丈宽,就算是在上面跑马,也是相当得宽敞。
而城楼更是较城墙高出一丈,城墙上每隔五尺就是一个垛口,以方便射箭。
而城门上的城楼,投石器、床弩、滚石擂木等等一应俱全。
这样的城,让百里康仰天苦笑,凭自己三千明军和不足八千的段氏军,想啃下这块骨头,比登天还难。
百里康虽然睿智,但终究不是神仙,这种仗无法打,甚至连平常可以使用的策反、诱反等都用不上。
腾冲府做为高方经营多年的老巢,岂是自己轻易对说动的?
更何况里面驻守的,不是高方的子嗣亲属,就是多年旧部,可以说,百里康撞上南墙了。
百里康为人谨慎、心思缜密,换作是百里义,可能会管它三七二十一,先上去打了再说,打不过就撤呗。
但百里康不同,他不喜蛮干。
百里康下令让段氏军全军扎营腾冲城东门外三里处严阵以待。
这个命令让段氏军将领有些担心,三里的距离对于腾冲城守军来说,确实没有器械可以危及到段氏军,但如果城中守军突然出击,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守军以逸待劳,又是本土作战,就算不从段氏军眼皮子底下出击,总可以从南北门迂回吧。(未完待续)
代周 第九十四章
真要是到了那个局面,段氏军是无论如何也挡不住的。
段氏军如今不足八千人,又是长途跋涉,而城中敌人尚不知道有多少。
这些将领的担心是正常的,百里康却不担心。
败军之将、溃败之兵,就算多又怎样,既然已经打败它一次,百里康就完全有把握打败它第二次、第三次。
军队就是这样,往往是在同一敌人手里几过一次,就象染了瘟疫一般,会不断地败第二次第三次。
这或许和士气有关,但又不尽然。
百里康之所以敢让段氏军兵临城下,是因为他怕得是敌人不出来。
敌人真要是龟缩出城中,百里康还真是没有办法硬攻。
万把人要攻这么一座坚城,看着高耸的城墙,百里康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百里康甚至想撤退,可这最后一场的战争,百里康不想错过。
进退两难之间,百里康选择了这个方式,那就是用段氏军引诱敌人出城袭扰。
百里康并不看重段氏军的存亡,他所要的是胜利。
在胜利这个前提下,哪怕牺牲明军士兵,百里康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他在湘乡——醴陵就这么干过。
百里康让三千明军全部与段氏军换装,然后夹杂着一千段氏军向北门处迂回。
而段氏军则驻扎于东门三里外。结防御阵形。
当夜幕降临后,那迂回到北门外的实际有四千人的队伍就扎营于北门城外,这时。按百里康的命令,其中三千明军士兵在后半夜悄悄离开营地,向北然后再转南迂回至东门段氏军的背后埋伏待命。
而留在北门城外的一千段氏军开始虚张声势,造成四千人依旧在营地的假象。
局开始布下,百里康并没有把握城内守军会上当,但好赖死马当作活马医,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引诱守军袭扰东门外的段氏军。
消灭城中守军的有生力量。以减轻日后攻城所受的抗拒,百里康目前所能做的也就这样了。
百里康心中很急。如果短时间攻不下腾冲城,那么大理城会怎样?
毕竟叛军的主力都去围困大理城了,百里康开始担心徐守仁的安危。
……。
高智平率六千弓弩兵逃回腾冲府,受到的冷遇可想而知。
高氏一族。高方为族长,叔伯兄弟不下数十人,就连高智平的亲兄弟也有四人之多,而高智平只是个次子。
谁的眼睛都在盯着继承人的位置,所以,高氏内部争执不断。
高智平损兵折将,惨败而回,给了这些人很好的抨击借口,他们对于高智平究竟损失多少人不在乎。在乎的是高智平败了。
这一败很有可能就失去角力族长继承人的机会。
但这终究是内乱,如今有外敌,高氏族人还分得清孰轻孰重。他们依旧暂时奉行高正理的命令,因为高正理是高方的亲弟弟。
高方率大军出征,将腾冲府交给高正理,高方非常信任他的弟弟,因为,在高方跟随段思平征战时。高正理不至一次地救过他的命。
与高方换命的交情,加上兄弟关系。使得高正理在高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可以说,除了高方,高正理就是族里权力最大的人。
所有人都非常尊重高正理,也包括高智平。
但高智平现在心中却想违抗高正理的命令,高正理在高智平回来时并没有过分地去为难这个侄子,连一句重话都没有。
甚至高智平带回来的六千弓弩兵,依旧归于其管辖之下。
可谓是仁至义尽。
人,都有胡思乱想的毛病,特别是受到挫折之后,一切都会在自己的想像中变成灰色,往往会钻牛角尖朝着最坏的地方去想。
高智平就是如此,他因为自己的败逃,而叔叔并没有怪罪于他,让他感到意外,从而联想到高正理有一个儿子,再联想到高正理的权力,甚至联想到了如果自己的父亲高方这次有所意外,那么……。
人,一旦钻了牛角尖,就会理所当然地往一处使劲地联想,高智平很聪明,但聪明人往往想得太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