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都市藏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疯神狂想
改革开放至今,就国内有影响的刊物,所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介绍性文章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大家对它的认识肤浅也就不足为怪。
近几年来,国内所有新出版的关于“中国陶瓷史”方面的著作在论述唐代陶瓷业时,都会不约而同的都写上两笔,简单介绍唐代绞胎瓷器,尽管着墨不多,显然学界都已经开始注意它,并且认识到了它的存在与价值。
回顾近十年来伦敦佳士德、苏富比的拍卖,几乎每场都有一两件绞胎瓷器,均为小碗小碟小罐,而其成交价格,都在两三万英镑之间,可见国外市场对绞胎瓷器的认可与拥爱。
如果这几家拍卖公司的拍品,全都来自这里,那么韩孔雀对这伙沉船海盗的收获,还是大大的低估了。
当然,这里这么一船的瓷器,其价值,被他们这么运作,也应该能够突破天际。
这种被国内推崇到千年一遇的极品三色瓷,居然在这里有几十万件,如果被人知道了,不知道他们该哭,还是该笑。
看着这些瓷器,反正韩孔雀是笑了。
有专家说,绞胎瓷器全世界存世十余件,也有专家说存世三十几件。
由于作品的稀少,给研究带来许多障碍,以至于有些专家、行家一看到绞胎瓷器,不加思索的就认为是赝品。
有些藏家却片面认为,其是宫廷御用传世甚少的陈饰瓷,而夸大了对它的价值评估。
不过是哪个原因,都让这种瓷器的价格,逐年上升,所以这种东西成为了一些大型拍卖公司的压轴拍品,每年都给拍卖公司和所有人带来极大的利益。
韩孔雀也喜欢瓷器,所以也做过研究,从喜爱、关注到收藏、学习、研究绞胎瓷器,对绞胎瓷器也有了相当的认识与了解。
其实它与唐三彩一样,就造型来讲有着众多的门类,如碗、盘、碟、杯、罐、壶、瓶、炉、枕、文房用具、动物玩具、乐器、马俑、驮俑、人俑以及其他动物俑等等。
就釉色来讲有透明釉、白色釉、黄色釉、褐色釉、绿色釉、蓝色釉以及三彩釉等。
就胎土来讲有白与黄、白与褐、黄与褐,再加上不同的相交方式,真是千姿百态,一物一样,各不相同,令人陶醉!
唐代绞胎器,是唐代创烧的一种新工艺陶器。
对于唐代这种特有的陶瓷烧造技术,长期以来人们说法不一。
又由于目前绞胎器的价格日益增高,而赝品的出现日益增多,所以鉴别它的真品与仿品,不仅成为市场所需,也成为提高人们鉴赏陶瓷艺术品的能力与水平之必要,它还对彰显我国古代窑工的无穷智慧,与孜孜以求的奋进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这是中国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地球上对鼎盛的文明之一,唐代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远在其他朝代之上。
所以唐代的文物价值,也是比较高的,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很受追捧的。
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当时唐代鼎盛的文化传承和艺术成就之上的,就说这唐代的绞胎器,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瓷器就十分漂亮。
据唐代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曾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人们取瘿木为材多花斑,制成各种器物,其纹理盘旋缠结,图案随意自然。
唐代当时不仅文人喜欢瘿木器的高雅细致,就是王公贵族之间也以瘿木制品作为礼物相互赠送,并有“瘿樽、瘿枕、瘿床”等瘿木器流传于世。
另一种民间传说是:唐代工匠艺人们在制陶收工时,无意之中将各种制陶时所用的胎、釉的边角剩料,搅拌在一起后,将其制作成器。
还有一种说法是受西方玻璃器的影响,但从唐代丝绸之路的各种商贸、交流的物品之中未见有与之类似的玻璃器出土或传世,况且西方玻璃中双色曲叠的花纹早在公元后就不流行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受唐代犀皮漆器的影响,但唐代犀皮漆器纹有“片云、圆花、松鳞”等诸种不规则的大小斑块状图案,没有类似绞胎瓷器的丰富纹理变化
韩孔雀却认为,绞胎瓷器的出现与发展,应与唐代风行瘿木制品和大理石纹有关。
由于瘿木和大理石材质有限,成本较高,不好加工成器,故唐代制瓷艺人以当时流行的瘿木制品中条纹、状纹结合漆器中斑块状图案,运用原料丰富的瓷泥制作成器,烧造而成。(未完待续。)
...





都市藏真 第一千四百零四章传承工艺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体现大唐王朝昂扬进取、独特创新、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人文心态和博大宏放的社会心态。↑,
这种瓷器始见于唐代,宋代逐渐衰落,元明两代偶能见到零星器物。
其主要产于唐代的巩ian窑、shou州窑和宋代的i州窑,其造型不多,主要以生活用器为主,随葬品次之。
这里的绞胎器主器型主要有碗、盘、枕、高足杯、小罐及和骑马射猎俑,以长方形的绞胎花枕较为多见。
可以说各种颜色的都有,从此也可以看得出,当时这条船的船主,是特意挑选的,所以进的货很齐全。
韩孔雀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看这里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的绞胎瓷,还真是赏心悦目。
“看来这伙人当中有懂行的啊!”看着一件件代表当时技艺巅峰的作品,韩孔雀不得不感叹。
虽然单独摆放出来的瓷器不多,但每一件,都是这个器型当中的巅峰之作。
翻看着桌子上的资料,对比着架子上的瓷器,韩孔雀一边看,一边欣赏。
“咦?这是绞胎瓷的制作工艺?”韩孔雀有点震惊的看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的很明显是绞胎器的制作工艺。
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是我国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发明创造的,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
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
虽然,目前对绞胎器的起源、技法、产地以及分期断代等问题,已有少数学者作了初步探讨,而对绞胎器的专门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况。
实物资料的缺乏限制了研究的展开与深入。
“难道是因为这些绞胎瓷,让这伙人有了深入研究的机会?”韩孔雀开始仔细查看这里面放的一些资料。也许还能有所收获。
看了一会儿,韩孔雀对绞胎瓷也有了一些了解,所谓绞胎是将深浅不同的两种胎泥,相间绞合在一起。然后按坯成型出现粗细不等的纹丝状花纹。
胎上有用黑、白、褐三色相间类似木纹的纹理,再施透明釉。
制作时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必须考虑几种泥的膨胀系数一致,以保证干燥和炼制中不变形、不开裂。
通过考证实物资料,分析绞胎断面及纹胎的形成。从绞胎工艺来讲,韩孔雀认为,绞胎工艺分三种类型,即通体绞胎型、主体绞胎型和局部绞胎型。
通体绞胎型这种作品是通体绞胎,浑然一体,纹理多呈木纹状,线条流畅,变化多端。
如旁边那件黄釉绞胎三足盘、长方形绞胎小枕,宋代绞胎小罐,绿釉绞胎枕等。都是这一类型。
主体绞胎型这种绞胎器的纹理同通体绞胎器一样,应用于器物的主体部分,如碗、钵、盆的大面积腹部,而口沿或圈足则是用单一色的灰白胎相接在绞胎主体上的。
这种工艺,应该是博&山大街窑出品,这个笔记本上,对这些有着详细的记载,上面清楚的记录着,博&山大街窑出土的所有绞胎器采用了这种镶接工艺。
局部绞胎型这种绞胎器采用的是镶嵌工艺,即把绞胎部分揉成花朵、团花、菱形等规矩图案的泥条。然后把泥条切成若干单元片,镶嵌在所炼制的瓷器表面上,形成局部绞胎图案的瓷器。
魔都博物馆的“杜家花枕”和圆角长方形花枕、旅顺文物店的绞胎团花枕、宁&波出土绞胎团花青瓷枕、河&南博物馆的“咸平元年”绞胎团花舍利匣等,都是这类绞胎瓷器。
绞胎工艺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整器拉坯成型,这种方法因胎泥花纹难以控制,所以很少见。
唐懿德太子墓中出土的一件绞胎骑马俑,人马全是绞胎,还有这件卧羊是稀有而珍贵的品种。
二是将搅胎泥切成薄片,贴在已成型的器物外面。或做成云朵、花卉状贴在器物的一定部位。
器物内外壁绞胎由表及里,内外相连,因此,内外壁呈现的绞胎纹样相同。
其工艺是把加工过的坯泥经过多次重叠兼合成坯再纵向切片,再拼接,然后手工挤压成型,绝非轮制拉坯成型。
如绞胎枕的制作,它是将绞胎泥切成薄片在坯胎表面敷贴、黏合一层绞花泥片,坯胎内层则为素胎。
绞花则占器物胎体厚度的1/3。
多次重叠糅合成坯再纵各切下已形成任意蟠屈、恍若行云流水又纹理清晰的瓷泥切片,用以制成不同器形的绞胎瓷器坯体,先入窑素烧,烧出正品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后,入窑焙烧至800c~1100c左右而成,这种烧制工艺与《中国陶瓷史》所推断的结论相吻合。
在唐代尽管制作绞胎器的瓷泥釉料丰富成本较低,但由于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艺较为复杂,费工、费时,所以绞胎、绞釉瓷器产量很少,保留下来的更少。
所以现在每一件完整器型的唐代绞胎瓷器,都价值不菲,近几年来,各大拍卖会上常有绞胎的枕、碗、盘等器物出现,其价格几十万元、上百万元。
因此,绞胎器赝品也越来越多。
“我次奥,这么多绞胎瓷居然很多都是假的?”看到这里,韩孔雀也有点傻眼。
他刚才只顾得震惊了,完全忘了绞胎瓷在唐代也算是稀罕物,怎么可能有几十万件被一个外国商人购买到。
现在看了这个笔记,韩孔雀才发现,这伙沉船海盗是真的厉害,他们里面既有考古学家,也有工艺大师,这里面的瓷器,很多都是用碎瓷拼凑修复起来的。
当时他们发现这艘沉船之后,沉船保存的很完整,但里面的瓷器,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也就是在修复这批瓷器的时候,他们发现了绞胎瓷的制作工艺。
韩孔雀找到一只密封的黄金梳妆盒,这里面就藏着全套的绞胎瓷制作工艺,是当时那个阿拉伯商人,通过贿赂大唐官员,购买到的技术资料。
只不过他比较倒霉,还没有把这些资料带回家乡,他的船就沉没了。
虽然这里的瓷器不全是真品,但韩孔雀却是更加感兴趣了。
什么时候都是物以稀为贵,东西少了,并不意味着这批宝藏的价值就降低了,更何况这里还有绞胎瓷的制造工艺。
看着摆放在一起的绞胎碗,真的是难辨真假,真品与仿品,一时之间韩孔雀也分不出来。
不过,这种挑战,韩孔雀是最喜欢了。
仔细研究了一下技术资料,韩孔雀随手拿起一件绞胎碗,这件应该是赝品。
只是看胎釉,韩孔雀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绞胎瓷的胎是骨,釉是衣,绞胎器真品胎体造型深厚自然,胎壁薄厚均匀自然生动,千变万化,流动感极强。
器物一般施黄透明釉,釉面厚润,晶莹剔透。
绞胎瓷器的圈足或钵底往往是露胎不施釉。
个别器物施釉不到底,致使器物下半部分严重露胎。
釉是陶瓷的外衣,绞胎真品的釉层薄呈淡黄色代代胎底处无釉,有垂釉现象,开片处有土漫,釉层表面光泽自然。
黄釉色泽金黄,富丽堂皇,极具气派;绿釉清爽悦目,有温柔恬静之美。
然而唐代人当时贵重黄金器,故绞胎以施黄釉多见,罩绿釉少见,其他釉色不见,这是时尚使然。
但从后来明清时期黄色成为宫廷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间不得生产、使用这一事实上可见,唐人眼光是非常超前的。
有的绞胎体还在口没处施一圈绿釉,与唐代其他窑口瓷器胎体特点一致,无釉露胎处,因真品使用高岭土作胎,胎质细密,胎色洁白,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瓷泥分别为“棕红或浅褐”与“牙白或浅黄”胎质粗硬,白中带粉红色。
但大多数唐代绞胎瓷真品用手叩之,胎体所发音低暗哑,手感适中,开片自然,略微上翘为地下遗存年代久远所致。
赝品绞胎造型过于规整,胎壁不是比真器薄就是比真器厚,不是过轻就是过重,无釉露胎处,着色极不自然,两色瓷泥分别为“棕褐”与“纯白”色,胎质淘炼过于精细,用手叩之胎体,发声清脆,为留存年代较短所致。
其实真品和赝品的纹理也是不同的,绞胎陶器真品表面纹理自然生动、变化万千,流动感极强。
绞胎陶器仿品表面纹理生硬死板,无变化感即使是仿制水平较高者,其纹理滞感突出,线条不明朗、不流畅,杂乱釉色过于均透。
还有吸水率,用棉签蘸水涂抹胎体或胎骨断面,比较器物吸水性,真品唐绞胎陶器的胎料因经过精心的淘洗,陶土颗粒细,密度大,吸水率不是很高。(未完待续。)




都市藏真 第一千四百零五章陷阱
绞胎瓷的仿品由于胎料受污染淘洗不够精细,则如则吸水率比真品低。¥f。¥f
有些仿品是用石膏或石膏加水泥制作的,这种器物由于没有经过火的历练,胎质不那么缜密,吸水率比真品高。
也有高仿用陶土做胎新仿制的绞胎瓷器,但仿品因所用陶土淘洗不精,陶土颗粒较真品大而精松,致密程度较差,因此吸水率较真品要高。
除了上述的那些,绞胎器的造型也很讲究,真品绞胎器的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
这样一比较,韩孔雀自然就很容易的分辨出来,哪些是真品,哪些是仿造的赝品。
赝品就算制作的再像,其器型看起来也比较呆板,这个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
这完全是因为造假者在制作仿品时,脑子里已形成一个蓝本,为了追求仿真效果,各部位线条只能“依葫芦画瓢”临摹,不能发挥想象。
因此器物造型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线条的自然流畅,只见其型不见其神,缺乏创造力,绞胎器的艺术魅力荡然尽失,这是一切仿品的共性,并且是不可克服的。
总之,所有仿制的绞胎,无论与其模拟的对象如何相似,其造型风格永远只能是“依葫芦画瓢”,始终不能与真品绞胎瓷器相比肩。
这里的这批瓷器,并没有掺杂,所以只要认出一件赝品,那么这一大摞差不多就全是赝品。
正品和赝品分别存放,让韩孔雀的鉴定经验飞快的增长。
鉴定绞胎瓷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一看二摸三闻。
一看胎、釉和造型,而用手摸,绞胎瓷器经过千年的时光,不管是在海水当中,还是埋在土中,器物表面在受地下酸、碱、盐等物质的浸蚀,釉面均留有自然的、既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
手摸有一种“涩滞”的感觉,而仿品则不然。
仿品则因为生产时间不长。器物表面没有经过酸、碱、盐等地下化学物质的千年腐蚀,釉面新而光亮,手摸釉面光滑而顺手,没有真品的“涩滞”的感觉。
经过打磨作旧的仿品。虽然器物表面没有那种光滑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仿制品往往在器物表面留下了摩擦的痕迹。
如果在阳光下侧光仔细观察,在器物表面就能看到经过打磨而产生的一道一道的摩擦痕,用手抚摸器物,有刺手的感觉。
三是用鼻子嗅。绞胎瓷器用鼻嗅,能闻到一种老坑的味道。
仿品使用陶土新制作的,用鼻嗅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
用石膏制作的仿品则能嗅到一股石膏味。
经过作旧的仿品,有的能闻到刺鼻的化学味道(用酸浸泡过),有的则能嗅到腥臭味(在粪池中泡过)。
总之,无论仿品技术性再高,花型、釉质等各方面都不如唐宋时期的水平,大有粗制滥造之意。
一般绞胎器大都出自河南地区,据考古资料说,越窑及耀州窑也有烧造。但是很少有人能见到。
另外大家在收藏绞胎器时还应注意,绞胎器有两个烧造时期,一是唐代巩县窑的唐代绞胎,还有一个是北宋时期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的宋代绞胎,两者工艺基本相同,但烧造的温度、绞胎的纹饰及胎土都有明显的区别。
而且现在仿制品很多,所以大家在收藏时一定要慎重。
“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没想到在这海外,还能学到这么专业的鉴定知识。”看完了这份笔记,韩孔雀感觉收获很大。
原来他淘到的瓷器,大部分是近代的。明清的比较多,而唐代,韩孔雀接触最多的还是金银器,像这里的这些陶器或者是瓷器。应该属于高古瓷,这种搪瓷制品,韩孔雀还真是第一次接触。
没想到第一次接触,就收获那么大。
韩孔雀仔细分辨了一下,发现除了不少修复的破损器,这伙沉船海盗自己制作的仿品还真是不多。每种也不过三五千件,全部加起来,也不过是十来万件。
相比几十万件绞胎瓷,这么点数量,还真不算什么。
可就里面有一半是修复之后的,这里的这批绞胎瓷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也就怪不得这些人要分批出售。
如果这么一批绞胎瓷同时面世,不用想,以后的绞胎瓷肯定就买不上价格了。
看着那些放置的绞胎瓷,韩孔雀发现这些绞胎瓷的品质虽然不一,但也算是精品。
“想来他们是保留了最好的一窑作品,这些应该是他们最满意的仿品,就是不知道他们放没放到市场上去检验过,如果能够拍卖出去,那么说明,这些家伙的仿造水平,已经登峰造极了。”
韩孔雀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翻动着一些黄金制品,韩孔雀发现,这伙沉船海盗把这里的东西保养的不错,这些东西居然都带着淡淡的香味。
这里最多的还是各种用黄金打造的盒子,想来那伙沉船海盗是用了手段进行防潮、防虫和防腐。
如果这里面有些隐藏的手稿,或者其他纸制品,那么这些手段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些人很明显还有其他基地,最起码这里就没法烧制绞胎瓷,也没有研究室让他们专门用来研究。
这里的一些明面资料,可都是需要研究室来支持,才能得出结论的,很明显,这座密库不具备这个条件。
“这里就应该是他们存放一些见不得光的宝物的地方。”很快,韩孔雀就下了结论。
看了那么长的时间,韩孔雀也观察出来了,这里所有的宝物,都是大批量的,而数量少的,根本就没有。
比如铜镜,比如绞胎瓷,还有黄金制品,全都是大批量的产品,这些应该都是当时的主要货品,是用来大量贩卖的,所以数量比较大。
就是因为数量太大,一下放出去就要冲击市场,而这些沉船海盗又不舍得破坏,所以才会藏在这里。
这座密库的生活条件不行,所以这些人平时也肯定是不住在这里的,而这次过来,很明显是因为韩孔雀。
韩孔雀在外面建造码头,已经影响到这座密库的安全,所以这些人不得不来。
只是从这艘沉船上看,这伙人经营这里的时间就不短了,现在他们肯定十分懊恼,后悔没有买下这片海湾。
如果外面的海湾是他们的,韩孔雀也就没法在这里做任何开发,这样也就没有了暴露这座密库的危险。
现在他们过来,不外乎是转移这里的宝物,只是韩孔雀摸不清楚,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向潜艇上搬运东西,反而从潜艇上运下来了更多的宝物。
一边翻动这里的宝物,韩孔雀一边想着这些沉船海盗的所作所为。
“难道他们不想放弃这里?”这是韩孔雀唯一能够想到的。
如果真的不想放弃这里,他们会怎么做?
此时的韩孔雀,慢慢的停下了手里的动作,这里的黄金器物不少,但大体也就那么几种,翻了一会儿,并没有任何发现,反而让韩孔雀心中起了一丝警觉。
外面的水道之中,那些人都安装了摄像头,难道这里会没有?
韩孔雀上岸之后,可是一个摄像头都没有遇到,现在想来有点不正常啊!
这艘船是藏宝重地,就算别的地方没有,这里也应该有啊!
韩孔雀四下观察起来,很快,他就看到了一些线路,很明显原来这里是安装有摄像头的,而现在,却被拆除了,这让韩孔雀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难道是陷阱?但是他们怎么知道我会进来?”韩孔雀看着几处被剪断的线头,感觉有点不妙。
“难道是防患于未然?这也不太可能啊!如果真被人发现了,也没必要在这座沉船上设陷阱,毕竟是木质的大帆船,而且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代沉船,这样的沉船,能够挡得住谁?”韩孔雀走到舱室边上,敲了敲沉船。
也就是这个时候,韩孔雀苦笑起来,沉船的木板比他想象的要坚硬的多,而最主要的是,在木板后面,居然还有一层钢板。
想来也是,一千多年前的沉船,怎么可能修复的这么完美?
原来是里面有一层钢板来支撑,这个时候,韩孔雀已经意识到坏事了,他很可能早就被人监视了。
加上他从老吴的二手商店里出来之时,可没有隐藏身形,所以被人看到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1...641642643644645...7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