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弄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盐焗鸡蛋
本来科长现在应该是出现在那些年龄偏大的科长身上,他们想要提拔也难了,没有什么前途,所以有了混日子的想法。而他们也就想要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己某一些额外的小福利,而这些福利都是要靠下级,还有普通百姓来承担。所以,这样子也就成了一成了一个百姓的负担。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也马马虎虎的偷着做,这样就是为了自己创收。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年龄大的人身上,可是现在居然出现在了一些普通的年轻捕快身上,这个就非常令人吃惊。年纪轻轻的,不为了前途奋斗而居然也染上了这种坏习气。这个还是在长安京兆府的咸阳县,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山高皇帝远的,那恐怕更严重了。
景文可是知道的,这些小吏的作用。这些基层的小吏,其实别看他们作用不大,权利不大。可是他们代表的是政府的形象,百姓眼里面的政府,其实也就是小吏行为所决定的。如果这些小吏能够尽心尽责,那恐怕百姓对政府的印象也会很好。可是如果这些小吏都是一副爱理不理混饭吃的想法,或者是使劲捞钱,那百姓就会对官府非常不满意。后世不是说什么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其实这些都是基层公务员的情况。可是很多百姓都一张嘴就把整个政府骂进去了,普通百姓可不会认为这个是普通小吏的事情,而是认为这个是整个政府都这样。虽然这样难免以偏概全,可是这样也说明了这些小吏对于政府形象的影响。而且如果他们都不热心办事,那国家的政策有什么时候能够执行呢?
听到了景文的说法,高明也难得的说。
“大人,其实你这个也是正常的。原先我在下面的时候,那些捕快根本就是混日子,没有几个热心抓罪犯的。他们在大唐的规矩里面,都是属于贱民,而且很多衙役都是贱民。而且,他们都是世代为衙役,世代都是贱民啊!而且,别的刀笔吏还是有可能获得提拔的,可是他们这些衙役永远不能够获得提拔,因为他们都是贱民。”高明说道。
景文也算是明白了,原来这帮衙役都是贱民,怪不得他们不热心呢!如果用衙役比喻后世,那就是后世的警察。可是难以想象,古代的警察居然地位是贱民,反而要受到别人的歧视。衙役是贱民,那他们心态也就会有很大变化,他们心里也就会有严重的不平衡。自己明明是拼命去抓捕罪犯,可是最终换来的不是荣誉,不是什么升职加薪,而居然是整个国家的歧视。自己努力反而被歧视,那他们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呢?努力工作不能够升职,不能够加薪,那他们努力工作是何苦来哉呢!
可是他们这些捕快手里面却有一些小权利,随时可以用来获得一些利益,也就是所谓的权力寻租了。一边是百姓国家的歧视,是努力工作也没有任何前途和好处,可是另一边却能够利用自己的权利换取一些利益,这么做谁都知道应该怎么选择了。假如是景文将心比心的坐到了那些捕快的位置,恐怕也是这样想的。这个是整个国家的体制问题了,而是这个扭曲的体制让这些小吏丝毫没有为国家百姓服务的热情。而景文遇到的那些捕快,其实只是一个缩影,代表了几乎整个大唐都是如此。
大唐弄臣 536 官吏合一(二)
景文也大概了解到了,普通的小吏因为对于前途的绝望,而且也没有什么身份上的优越感,即使做了成就也不可能获得任何好处,所以他们都纷纷的消极怠工。甚至,他们想要利用手里面的这点微小的权利进行权力寻租,然后获得了好处。可是这种情况非常有损于朝廷官府的形象,会让百姓留下来一个朝廷官吏都是贪官的想法。一旦百姓对国家失去了信心,那恐怕百姓都会起兵造反的。而且,景文可以肯定历史上那些百姓被逼着造反,除了历史大势,天灾人祸,官员腐败之外,而这些吏的不合格也至少要占到三成原因。如果历朝历代的那些小吏都能够尽心尽责,即使官府一时出现灾难,或者是有什么天灾人祸,百姓也不会对官府失去信心。其中这些小吏的问题,往往能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半个月之后,景文开始指导政研室的那些官员,让他们协助景文制定出来了一个官员官吏合一的策略。之后景文拿着这个策略去找到了皇帝李世民。
“嗯?你这个是让朕进行官吏合一?官是官,吏是吏,怎么能够混为一谈呢?而且,你还是要让朕下放人事权,难道你不知道,五品以上的官都得要经过尚书省吗?而七品以上的官,也都要经过吏部?如果人事权下放了,那恐怕朝廷上下都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吗?谁知道会不会引起朝廷的朋党呢?”李世民问道。
可是景文马上跟李世民解释了关于那些小吏的情况。而李世民也皱了皱眉头。因为这些小吏的情况也确实有些问题,因为他们没有了前途,所以对于工作爱理不理。并且用权力寻租,为自己获得利益。对于这点,李世民也是知道的,底层小吏很多都是有很多坏毛病。可是李世民也没有想到,在景文的这份关于吏治的咨文里面,反而最重视的还是这些小吏的原因。这些小吏代表了国家政府的形象,往往会成为一个压死一个国家最后一根稻草。和平时候还没有什么。可是一旦危险的时候就会马上加剧爆发。
“我们把他们纳入反腐的行列里面,限制他们腐败不行吗?”李世民问道。
可是景文却说:“皇上。说句不中听的话,你就是把天下官员都杀了,那也防治不了贪官。如果细细数着那些贪官,反而是年轻人占了少数。因为年轻官员还是热血年纪。而且他们对于官场的腐败也看不惯,这个也是让新科进士来担任见习御史的原因。可是如果他们年龄大了,发现自己的前途几乎没有了,他们就想要利用自己手里面的权利进行获得金钱,为自己养老或者是后代储备。”
“可是这些小吏不同,他们其实已经是贱民了,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前途可言。而在荣誉,前途都不能够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是要钱了。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纵观历史,反而是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更能够体现人心。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即使在公正廉明的人,也有亲戚亲情友情的牵绊。他们手里面有权利,难道就不想着牟利?当然,如果他们有想要提升职位的想法,那自然会约束自己。可是这个是建立在有别的好处的情况下,才能够避免他们对金钱的欲望。我们其实是在用荣誉。还有前途来代替他们对金钱的欲.望。如果一个官府工作的人,他彻底没有了对前途和荣誉的追求。那他们就会想着捞钱了。我们想要让这些小吏尽可能的杜绝他们对金钱的欲.望,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一定前途。至少,不是受到太多歧视。如果他们都能够有前途,那他们自然也就想着努力工作,并且严于律己。”
李世民也有些认可了景文的话,因为李世民可不是普通人,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当然更认可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的理论。虽然对外宣传是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作为皇帝他们信奉的其实反而是人之初性本恶。而如果没有前途,那恐怕官员都会琢磨着要钱了。前面杀死的那些贪官,其实很多都是年龄大了,对于前途绝望了的人。而这些小吏他们几乎可以说是彻底没有前途了,而且社会地位也不高,不受人尊重,可是他们手里面还有着那么一点权力,那他们不就是想着捞钱吗?
“皇上,其实让这些小吏当官还有一个好处。现在朝廷直接使用的是科举制,一旦中了科举直接可以为官。可是除了少部分能够直接跟着父辈学习为官经验的公子,可是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他们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能够处理好公务呢?而他们难免就要熟悉,可是这个过程会损害多少百姓的利益?而也许可以吧这些事情交给那些小吏来做,可是既然小吏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还要一个外行官员作为指手画脚的人呢?所以,臣以为既然这样,还不如让这些小吏成为官员,因为他们的办事能力未必低于官员,我们为什么要歧视他们呢?”
“而且,以后如果小吏也有资格为官,那可以吸引很多有能力的人加入小吏的行列。而只要人才都集中到了官府,那朝廷有什么可能不兴盛呢?到时候每一样朝廷的政策都能够落实,而且也都能够完美的执行,那对于我大唐肯定是很好的。吏治,首先要解决最底层,如果整个最底层的吏治都坏了,那上面的根源也都会坏了。而小吏,就是吏治的最底层,也就是根基。”景文说道。
李世民说:“这个让朕和各位大臣讨论一下,不能够如此草率的决定。而且我大唐也有流外入流内的规矩,也不是彻底不行啊!”
很快,李世民也就把各位宰相都召集过来了。而杜如晦现在身体好了一些,所以也跟着过来了。杜如晦原来也就是负责人才遴选的,所以这件事情他最有资格发言。(未完待续)
大唐弄臣 537、官吏合一(三)
当几位宰相过来的时候,然后大家看到了景文政研室拿出来的咨文,然后大家都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首先发言的是杜如晦,因为他一直都是负责选举人才的,所以这种官吏的事情都是由他来负责。
“我大唐选举人才的方法是科举制,还有门荫。门荫也就不多说了,而科举就是一个选拔渠道。可是现在景文你提出来从小吏里面选择官员,这个其实我们也一直都在实行。我们已经公布了,各大衙门其实可以向尚书省上报一些小吏的成绩,然后由尚书省统一分配官职。这样其实也就是我大唐的流外入流内的一种选任方式,你怎么说小吏彻底没有前途呢?”杜如晦问道。
其实,这个流外入流内的方法,也是杜如晦提出来的。流外入流内其实是让地方官府还有中央各大部门来上报一些工作突出的小吏,然后由尚书省授予官职,这样他们也就是成为朝廷在编的官员了。这个就和后世政府临时工入编的原理一样,都是古今相通的。不过,古代的编制可就是高级多了,古代的编制最低都是九品官,而且从实权方面来说哪怕九品也不亚于后世正处级。所以古代的编制值钱多了。
可是景文却丝毫不顾及杜如晦,也反驳道:“杜大人,门荫选官的方法我也不置可否。可是一个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通过了一次考试。就可以直接为官,并且对着那些辛苦做了多年的老吏指手画脚。可是,他们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执政经验。往往说出来的东西都是拍屁股就想出来的。而走到了位置上,也要重新熟悉政务。而这个过程也要时间,那既然他无法胜任位置,那我们要他何用?而那些有能力胜任职位的人,却几乎永远没有资格成为官员,这个合理吗?我们大唐这个选官,合理吗?而且杜大人你的流外入流内。可是这个恐怕比科举之路更难走。而且即使成了官员,未来也是要受到歧视的吧?”
景文当然不敢抨击世卿世禄的门荫选官制度。因为如果这样恐怕会得罪所有关于。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新生事物科举。科举虽然号称是选拔人才,可是却都是一些没有实际执政经验的人。如果让这些人直接去负责一个县,那这个何尝不是对百姓的不负责呢?所以。景文当然要抨击。而底层那些有能力的人,却几乎不可能走上官员的位置,这个显然不合理的。
杜如晦也一阵语滞,因为让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可是却让一些有能力的人一直在底层无法成为领导,这个显然是有问题的。即使杜如晦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科举很有问题。而现在这个时代,也不像是宋朝明朝那样绝对科举的时代。唐朝时候还是有一部分小吏可以成为官员的,不过概率不大而已。而到了宋朝。这些小吏就彻底成了边缘化的人物,彻底没有了什么前途。唐朝还不至于如此,所以他会觉得这个选任制度好像有些问题了。而这个时候思想还没有像是宋朝那样僵化。认为选拔人才必须要从学习儒家经典里面的人里面选出。这点从唐朝科举有很多科目就可以看出来,唐朝的选官方法并没有彻底僵化的。
“所以,既然我们的选官出了问题,那就要进行改正。按照我给皇上的咨文,里面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首先我们可以首先把关于低级官员的人事权下放。让下面的州官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小吏。然后,可以自行任命一些低级的官员。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七品到九品位置的官吏。直接放权给地方州府,或者是朝廷中枢的各大衙门。以后这些官府可以自行任命七品到九品的官吏,甚至有权可以从小吏里面提拔官员。从定期举行小吏入流的评比,每个衙门或者地方州府每半年都有一定名额,从小吏里面提拔官员。这样比起过去多很多,而那些小吏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一定会努力工作,然后为了能够成为官员而努力。”景文说道。
杜如晦却说:“如果这样,那岂不是知县也要从当地选出来了吗?”
“哦?我们可以加上一条,主政一方的官吏,必须要由尚书省来选拔,这样可以了吧?”景文也马上填补上了自己的这个漏洞。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下放人事权力呢?如果我们中枢来选择,不也是可以吗?”戴胄问道。
可是景文却说:“各位大人,也许你们不会轻视那些小吏,可是那些科举出身的官,能够看得起那些小吏吗?所以,如果让中枢这些中层官员没有经验的人来做选择,那恐怕他们根本会非常轻视这些小吏。而那些地方的官吏,他们要为了自己的政绩负责,所以他们才会选择有能力的人才作为辅佐。所以,下放底层人事权,那可以让基层人才发挥出更大作用。”
大家都点了点头,因为中央那些中层干部,他们也都知道这些家伙其实都是有些看不起那些小吏的。如果让中枢这些人来选择,先不说他们能不能了解地方的小吏,就说他们恐怕也不能够看得起那些小吏出身的官员。这个就是之前的原因,中枢并没有太多小吏出身的人。反而,干活最多,可是获利最少的反而是那些小吏。而地方官不管看不看得起,他们为了自己的政绩,当然优先提拔那些有能力的人作为自己的辅佐人才,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安心的放心工作,能够创造政绩升官发财。
“那这个考核怎么考核?半年一次,可是怎么样才能够作为一个考核的办法呢?能力这个东西,可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啊!”杜如晦说道。
杜如晦说了这个话,也就是他代表了同意官吏合一的说法。只有官吏合一了,那才能够让底层的小吏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不然,恐怕这些小吏也都是没有什么办事热情的。(未完待续)
大唐弄臣 538 考成法
听到了杜如晦讲解的考核方法,其实景文早就有了方案。景文再次拿出了一份咨文,给大家看。而那些家伙看到了这个咨文,也是一阵惊讶,因为这个和过去的考核方法不一样。唐朝本来其实也是每年都有对官吏进行考核,讲究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也就是对官员的品德进行一种考核,而二十七最是对官员的所处的位置能否尽职尽责进行考核。不过,这种考核其实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所以其实还是并没有很能够具体的划分能力评选。而这里面,更多是都是品德上的选择。
“我这个叫做考成法,也就就是由中枢各部九寺五监来负责预测接下来半年要做什么事情。比如说刑部大概估算要审判多少犯人,要调查什么案子,或者是别的各种事情要预估下来。然后把这些各部门要办的事情,分解到各个下属二级部,然后二级部再次分解直到最后分解到普通小吏一层。而小吏通过统计他们完成多少事情,完成多少个任务就可以得知他们能力了。按照惯例,能力越强,完成的事情也就越多,那就应该获得提拔!甚至,我们还可以制定出细则,对一个任务完成的效果也要进行考评。可以分为甲乙丙,可以平定任务完成情况,之后做出累计。当半年一个周期,半年之后可以选择那些处理事务优秀的小吏,授予从九品下的散官。然后让负责的州郡或者衙门自己酌情任用实职,并且不能够歧视。”
景文提出来的这个,其实也就是绩效考核的方法。后世大到国家政府。小到企业部门,都有绩效考核,只不过具体执行力度不一样而已。不过,这个绩效考核的祖宗其实是明朝张居正的考成法,景文这个绩效考核根本就是照抄后来张居正的,也就是把各部门负责的事情都统一作出预估,然后进行考评。如果到时候完成不了。那就罚俸禄撤职。这个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冗官还有庸官,是解决人事问题的一个办法。
“可是。为官者在于领导,不再与做事。如果用这个考成法,那至只是能够考核小吏的完成情况啊!”戴胄说道。
可是景文也紧接着说:“话不能够这么说!为官者固然是要在领导,可是如果无法领导下属把负责范围之内的职责完成的更好。尽可能的完成任务,那这个领导也当得不合格了。如果不能够让下属都完成任务,那反而说明没有领导能力,这样那个官员自己看着办好了?”
看到了这个考成法,现场很多人都是面如土色,因为这个考成法可是要了不少人的命了。很多人都是领着朝廷俸禄福利混日子的,可是现在居然要以完成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这个不就是要坑死人吗?而这样,那他们还怎么玩啊!
“那有些无任务很少。几乎没有任务的衙门呢??”魏征问道。
景文随口说:“如果无法分配到任务,那说明要么是这个衙门的人根本很懒惰,所以都没有任务可做。或者。或者那就是这个衙门根本没有必要存在。”
景文这话不可谓不毒辣,直接朝着朝廷的官位来开炮了。如果根本分配不到任务,那很显然你这个衙门根本没有必要存在了。而大家都闭上了眼睛开始沉思,这个考成法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而这两个几乎可以说是一起的,官吏一体的方法必须要随着考成法一起推行。而给予小吏提升成为官员的空间,那也就意味着官吏真正的一体了。再次回到了先秦时期的那种官制。可是这样,推行的阻力会不会很大?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官位上面的。对于那些小吏非常看不起的人,那他们会不会反对。而或者是那些庸官,那些冗官,他们会不会拼命反对这个考成法,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
“好是好,可是阻力太大了!”房玄龄说道。
有时候,官府明明知道是好办法,可是就是无法推行。而景文也知道,当年张居正想要推行考成法,结果得罪了无数人啊!而张居正死了之后,他也被“鞭尸”了。所以说,这个考成法的阻力很大,一般人根本无法完成。
“皇上,不如我们先在京兆府实行。只要京兆府实行了,那到时候天下都可以看到了效果。而且,如果只是在京兆府执行,那即使出了什么乱子,也能够有朝廷及时弹压,这样避免太过混乱。朝廷那么多大佬都在长安,能够出什么乱子?”景文说道。
景文知道这件事情的阻力很大,所以也就提出了使用“特区”的办法。现在某个地方少部分实行,而一旦效果好再次推向全国。而即使失败了,损失也只是一个地方而已。而古代历次改革,都是上面一声令下,结果全国行动。这样很多百姓都没有能够了解,明明对他们有利的东西他们就是不支持。最好改革方案,就是在某个地方先实行,然后等效果好了再次推向全国。
而一旦某个地方效果好,反而能够别的地方也会愿意紧跟着学,到时候带动全国了。这可是后世人的想法,而古代人根本想不到采用特区模式。古代人很多次改革,明明都是好的,可是最终因为没有形成利益群体,结果都纷纷失败了。景文可不希望自己退出的政策失败,所以他提议进行所谓的实验性的推广,只是在长安京兆府。而京兆府如果弄好了,等于是全天下都可以逐步改变了。而且在京兆府实行,及时除了什么问题,也都可以马上纠正,不怕什么有人弄出什么问题。而且那么多大佬盯着,也不怕那些歪嘴和尚念错经。
“好了,既然这样,那就在京兆府实行半年。如果半年之后弄得好,那就逐步由京兆府推广全国。”李世民说道。(未完待续)
大唐弄臣 539 吏员之友(上)
随着对考成法还有官吏合一的方案准备在长安京兆府推行,而相关的方案都已经公布到了长安城全部衙门里面。而长安城全部衙门都在议论纷纷,纷纷在议论这件事情。尤其是那些普通的底层吏员,更是激动万分了。因为他们听说现在他们这些普通的小吏也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官员了,那他们可就是可以有了前途了。甚至,有朝一日封侯拜相也不是不可能。
而那些好不容易从科举获得官位的那些官员也是一阵憋屈,因为他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后,结果好不容易才成为了官员,可是现在原先那些小吏都有机会了,这个让他们十分无语。唐朝时候的科举,每年录取的名额不过数十人,和后来动辄数百上千人的人数不能够相比。唐朝很多时候还是铜鼓门荫士族的身份入仕,只有到了唐朝中后期科举才能够改变。而那些科举入仕的,甚至那些士族都有些不舒服,因为他们平常看不起的吏员现在也都有机会成为官员,能够和自己平起平坐了。而这些主要都是那些中低层的官,因为他们处于夹心层,论眼界权力没有高层的大,可是论心里的骄傲又比那些小吏高。所以,他们平常可以欺负那些小吏,现在居然不能够欺负了,谁知道他们过不来多久就可以和自己一样成为官员了啊!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如果现在欺负他。那以后还怎么共事。
至于那个考成法在京兆府实行之后,有些人更是人心惶惶。尤其是那些能力比较缺乏,属于混日子的人。他们更是害怕无比。平常都是以品德作为考试的标准,可是现在居然不以品德作为考试的标准了,反而是以你的办事能力作为考试标准。虽然他没有直接说如果没有通过考核那会怎么处理,可是如果周围的人都完成了任务,你没有完成,那你还好意思呆在这里吗?你恐怕会被人孤立,然后慢慢大家都排挤你的!
而这两个政策是同时推出。而考成法作为那些吏员的考核标准,只要在半年之内。能够做事突出,达到了同一个州府或者某一个大部门的第一名,那可以直接获得官位入仕了。虽然也至少半年一次,一次顶多也就是一两个名额。可是比起过去来说多很多了。过去绝大多数衙门十几年都未必有一个名额,所以过去这些刀笔吏成为官员的途径根本不可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