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农门娇女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花柒迟迟
他心里即便翻江倒海,但脸色上却是半点儿不显,手下的折子递回去,他只应了一句,“唐大人放心,姚老先生值得整个大越百姓敬重,老奴身份低贱,但也盼着姚老先生有回京的一日。
如今皇上还在气头上,能赦免老先生和大先生的苦役,就已经很不错了,唐大人不可强求。老奴定当督促,早送圣旨出京,早解老先生的辛苦。”
“多谢大总管,”唐翰林听得欣喜,有万全这个皇帝心腹帮忙,圣旨几乎就不能出什么变故,他收了折子的时候,毫无烟火气的递过去一张银票,得了万全笑眯眯又嘱咐几句。
这般,他才放心出了宫。待得下午时候,有快马出京去宣旨,一直盯在宫门处的唐家下人飞跑回去送信,他又赶紧修书一封,派家里信得过的人手日夜兼程送去北地…
夏风熏人,炽烈的阳光更是一个好帮凶,两者合在一起,使得白日的永隆街头,几乎是人影寥寥。通常太阳西斜的时候,夜幕降临,才是一日里最热闹的时刻。
当然这是对普通京都人而言,还有一个时刻同夜晚一样稍显凉爽,那就是凌晨。
每到大朝会的日子,天色刚刚泛起鱼肚白,就有各色的轿子或者马车从永隆的东西南北四城跑出来,小溪汇海一般,流往永隆中间皇城。
有昨晚贪恋夜生活的官员,到了皇城门口时候,还要在轿子里眯一会儿,直到宫门开启前一刻,他们才在小厮的伺候下用冷帕子擦了脸,然后赶去门前排队。





重生之农门娇女 第422章 廷辩
待得宫门打开,大小官员们一边互相低声寒暄着,慢步走向皇宫内。
虽然刚刚天亮,但皇宫内外已经清扫的干干净净,光明殿里更是擦的金砖都越发耀眼。
这会儿日头已经跳出了地平面,走了不到一刻钟,众人都是微微有些汗津津。
好在上朝的光明殿里,四个角落已经放了说的冰笼,丝丝缕缕的寒气逸散开来,中和了大殿里的闷热,让踏进门来的大小官员都是舒坦的吸了一口气,也是彻底提起精神,为马上开始的唇枪舌战做准备。
三声净鞭响过,身穿明黄色龙袍的大越天子从殿后转了出来。
群臣齐齐跪倒,山呼万岁。
皇上掀起龙袍,坐在宽大的龙椅之上,低声同众人说道,“众卿平身。”
大小官员们齐齐道谢,末了纷纷爬了起来。有些年岁老迈的,旁边的官员还会扶一把,看着也是分外和谐。但这可不妨碍过一会儿他们各自为营,吵得口水纷飞。
只不过谁先开这个口,还有讲究。
万全扫了一眼皇上,见他眉头微微皱着,就赶紧高声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群臣分别看向文臣之首的丞相,指望他先把今日要“讨论”之事,先划个大体的方向。
结果不等丞相开口,却有一个官员出班跪倒,高声道,“皇上,臣有本启奏。巡风使赵盛昨日派人递了奏折,臣看过,自觉兹事体大,还望皇上亲自定夺。”
说着话,他就从袖子里拿出一本奏折,暗红色的奏折封皮,确实是只有勘察民情,考察官声的巡风使才能使用的特殊折子。
众人都是忍不住好奇,猜测赵盛有什么大事启奏。
先前,赵家在补办的太后寿宴上惹下大祸,不但折损了家主,还被皇上厌弃。赵盛原本是御史,结果得了个巡风使的差事,撵出京都,实际也同发配无异了。
难道这赵盛一点儿不明白自己的处境,还真拿了鸡毛当令箭,准备搅乱大越官场…
那跪倒的官员倒也没让众人疑惑很久,眼见奏折被万全接过送到皇帝手里,他就开口禀报道,“赵大人在奏折里禀报,姚沐寒和姚长鸣父子被发配北地服役,但他们辜负皇恩,不思悔改,伙同看守管事,随意进出服刑之地,甚至下山在百姓孩童的学堂教书,可谓是嚣张之极。藐视皇…”
“住口!”
不等皇帝应声,唐翰林已经忍耐不住,虽然早得了山长的嘱咐和提醒,但他其实不认为有人接了赵盛的奏折,会当真递到皇帝跟前。毕竟姚老先生在大越是活着的半圣,治学著书几十年,但凡科考之人,几乎都习学过他的题集或者注释本,不敢说都是老先生的弟子,起码也是半师之义。
姚家先前被牵连,全家遭难,有人出力奔走,有人旁观,但几乎没人落井下石。
所以,他也不认为姚老先生已经被发配去做苦役,同死刑没区别,还有人会起意害他们。
没想到,当真如同山长所说,这世上被名利迷了心窍的人还是不少啊。
赵盛想踩着姚家扬名,朝中也有人想踩着姚家得了帝心,因而更上一层楼的忘恩负义之辈。
“只凭赵大人一本奏折,如何能判定姚先生父子就是辜负皇恩。姚先生一生教书育人,事事为大越考量,这次徒步千里走去的北地,可谓是蛮荒偏僻,学风极淡,先生呕心沥血,开创了一门新算学,八九岁的学童,只用一年功夫就能媲美多年老账房。若是推行开来,大越民智开启,即将迎来盛世。
如此功绩,若不是周山长赶去北地,姚老先生甚至不愿留名。如此虚怀若谷,视名利为粪土,可谓大越文人的楷模,本官万分敬服。试问,每日凿两块条石,同如此神奇的新算学相比,哪个对大越功绩更大?凿条石人人都会,但开创新算学,百十年来却只有姚先生一人!”
唐翰林越说越激动,他这几日就恨不得立刻赶去北地,亲眼看看山长倍加推崇的新算学是如何神奇。要知道山长最是喜好算学,能得他大力夸奖,想必新算学一定有太多过人之处。
那递了奏折上去的官员,虽然明面上是吏部的一个侍郎,其实却同赵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昨晚也同赵家暗地里商量过很多。
他算计着日子,赵盛的奏折是日夜兼程送来的,路上马匹都跑死了好几匹,无论如何也要比周山长的折子送到的早,所以,他对今日上奏是信心满满。
没想到唐翰林一开口就说出了新算学,明显比他得到消息还早,甚至知道内情更多,他听得很是惊疑。
于是,他开口就道,“赵大人派人日夜兼程赶到,奏折昨晚才送到。倒是唐大人是何时得了消息,难道唐大人有先知之能,早料到此事?”
这话里的意思可是太明显了,质疑唐翰林不尊皇命,私下同发配去北地的姚家父子有联系。往小了说,这是私自通信重犯。往大了说,难道是预谋翻案,枉顾皇命!
唐翰林自然不肯担这个罪责,开口就要反驳回去,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却冷冷开口了,“此事已经处置过了,没有必要再提。”
说着话,他扫了一眼万全,万全赶紧又喊了一遍,“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众人本来还真有很多事情等着吵,但这般开朝第一件事就爆出同姚家父子相关,一个侍郎一个翰林,吵得是脸红脖子粗。又是枉顾皇命,又是开创新算学,而所有人居然事前一点儿风声都没接到。
最重要的是,皇帝居然已经处置过了,过了,了…
什么时候处置的,怎么没人知道?
内阁的几个阁老,互相对视一眼,也都是满脸疑惑。
这般,众人都是疑惑重重,也就忘了应声,于是皇帝起身,直接回了后殿。
万全同身边的副总管王贵抬抬下巴,那太监心里很是恼火,但依旧扯了脖子喊着,“退朝!”
文武百官眼见皇上都走了,才终于回过神,但也没人敢怠慢,再次跪倒磕头,末了退出去的时候,有人特意走得慢了几分,抓了王贵问询几句。
虽然那日皇上如何处置,王贵并不知道,实在是万全太精明了,把勤政殿内外掌控的严严实实,他根本插不进去手。但唐翰林觐见,一路走来可是不少人看到,他自然也知道。
于是他就把唐翰林五日前觐见过皇上的事说了,然后心安理得收得荷包鼓鼓,这才心满意足走掉了。




重生之农门娇女 第423章 免苦役
大小官员们很快都得了消息,好奇皇帝到底怎么处置的同时,也忍不住嘲笑那侍郎,明明已经落后很多,还以为自己占了先机。如今好处没得到,待得今日之事传扬出去,等着他的倒霉日子还长着呢。
勤政殿里,皇上换了常服,坐在书案之后,手指轻敲桌面儿。一声一声,不响却有种莫名的沉重,听得殿角伺候的小太监和宫女们都是深深的埋下了头。
倒是万全,挥手示意人都退出去,这才低声说道,“皇上,是否要老奴去查查?”
“去吧。”皇上点点头,为帝者,最忌讳有事脱离掌控。唐翰林或者说岳麓的周泰来,到底有什么办法传递消息,居然比日夜兼程的朝廷信使早五日到达。难道在他不知道的地方,这些人已经布置了庞大的通信线路…
万全倒也是个厉害的,不过两个时辰,皇上的午膳刚刚端上来,他就得了消息。
屋里的太监和宫女再次被赶了出去,万全亲自服侍皇上洗手,一边替皇上布菜一边低声说道,“皇上,说起来您许是都不能相信。唐大人五日前接的奏折,连他都不知道是谁帮忙送信。若不是有周山长的独门标记,字迹也完全没错,他甚至都要怀疑是不是有人暗中陷害。
但老奴偶尔查了查京畿道大营那边的消息,校尉身边那位在那一晚曾去过城南小风巷。那位的手段太厉害,暗卫没有跟踪到他去小风巷有何事,但老奴…大胆猜测,这送信人兴许就是那位?”
“哦,还有这事?”
皇上夹菜的手顿了一顿,虽然万全的话在外人听来有些没头没脑,但他却是听得眼里多了一分喜色,“不要在探查了。”
“是,老奴明白。”
万全偷偷瞄了一眼皇上的脸色,好似随意的添了一句,“那位待校尉很用心,校尉也是争气,不过两年,可是比…出色太多。”
果然,皇帝没有应声,继续吃喝,却是比平日多添了半碗饭。
“那小子派人去北地了?”
“是,两月前就到了,比老先生父子还早了一些时日,老奴瞧着倒像是巧合。校尉有心建功立业,派人去北地,多半是为了传递蛮人的消息。”
万全手下麻利的挑拣着鱼刺,神色没有半点儿偏颇之意,就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老奴才,只要主子欢喜,他是一切以主子为重。
皇上吃了最后一口鱼,直接放下了筷子。
“多派人过去,消息每日呈上来。”
“是,皇上。”
万全恭敬应了,末了喊人拾掇碗筷,再服侍皇上脱衣午睡,待得一切忙完,他才退到了寝殿角落。
明黄色的床帐里,好似有悠悠的叹息传出来,但他低了头,权当没有听到…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有不努力的秋风。
既然皇上说处置过姚家父子之事,那就一定有旨意。文武百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半日功夫就都得了结果。
姚家父子免了苦役,却依旧被留在北地,不得回京。
皇上这是何意?
若是因为新算学,赦免了姚家父子,那为何只免了苦役,又不肯让他们回京都来?
难道是毫无赦免之意,但担心有人借此为姚家翻案,于是稍稍给了一点儿甜头儿,堵住天下读书人的悠悠众口?
帝心难测,这话果然不错。若是人人都能揣摩圣意,那皇帝也就成了他们家里养的小娃娃,可以随意掌控了…
不说京都里如何议论纷纷,只说这日傍晚,林家村里已经接到了唐翰林派来的报信儿之人。
但凡能在京都站稳脚跟,又传承百年以上的世家,多少都一些自保的底子。
唐家没有例外,家里也养了一些护卫,而且还聘请了退隐江湖的高人指点,若是主家出门办差,有人护卫安全,万一遇到大祸,也能保存唐家的骨血延续。
这次负责送信来的人,就是唐家的护卫头领,可见唐翰林对老师如何敬重,对姚家父子如何惦记。
这个时候,正是晚饭时候,各家屋子里闷了一人,都是热的蒸笼一般,端了饭碗聚到村口边吃边闲话儿,几乎成了所有人的习惯。
突然见有人风尘仆仆赶来,村人几乎没有迟疑,立刻跑去林家报信儿。
很快,确认了来人的身份,周山长带着几个弟子,外加姚先生父子,还有林老爷子带了林大山和娇娇就都聚在了姚老先生所住的正堂。
唐家的护卫叫唐安,是唐翰林自小跟在身边的,自然也在岳麓书院常留过,算是书院半个学生。
所以,唐安一见周山长很是激动,跪倒磕头之后,然后才把唐翰林的信拿了出来。
周山长来不及叙旧,同唐安摆摆手,就直接拆了信。
倒是娇娇细心,走去门边吩咐院子伺候的春生和夏叶,“先给唐护卫送些好克化的点心,我记得白日里好像送了酱牛肉过来吧,多做些牛肉面,配两个小菜,赶紧端来。”
春生和夏叶立刻应着跑去了灶间,留下秋桐守在门口,随时伺候众人茶水。
唐安是习武之人,耳朵尖利,听了娇娇的话,眼里多了一抹感激之意。
很快,点心端了上来,他路上吃睡都在马背上,最后这一日干粮没了,几乎就是饿着跑到这里的。
他这会儿实在受不了,就捏了点心,一口一个,吃了足足一盘子才算肚子有了底子。
那边周山长越看信,眉头皱的越紧,把众人的胃口调的高高。
但他身份贵重,谁也不好开口问,好在姚老先生也是惦记,就道,“到底如何,皇上可是迁怒唐风那小子了?”
周泰来放下信,忍了又忍,还是恼怒的低声道,“皇上到底是为何如此苛待师兄?他也算是师兄的弟子,居然如此冷心!”
众人都是听得脸色不好,还以为皇帝又下令惩罚姚老先生父子。
不想,周山长下一句却道,“师兄开创了新算学,这等功绩,皇上居然只赦免了师兄和长鸣的苦役,甚至还不准师兄回京都,实在是可恶!”




重生之农门娇女 第424章 求之不得
“啊?”
众人却是都是齐齐眼睛放光,“什么,皇上赦免了苦役?那可是说了旁的惩罚!”
“没有,只说赦免苦役,继续留居北地,其余一字未提。”
周泰来依旧脸色不好,惹得姚老先生指了他,骂也不是,笑也不是。
“你都多大年岁了,还如此促狭。方才脸色那般模样,害得我以为皇上要惩罚周管事同林家,心里愧疚难忍。结果,皇上如此宽宏大度,你居然不知足。”
周泰来听得这话,也终于想起来,林家和石场的周管事三人为了师兄父子担了多大的风险和干系,皇上既然没提惩罚之事,就是保下了他们的平安。
他也笑了起来,“倒是我贪心了,只要师兄平安康健,徐徐图之,总有能够回归京都的一日。”
姚老先生却是摆手,目光穿过打开的屋门,望向已经夜色降临的院子,游廊下的红灯笼随着晚风飘动,映衬得天上繁星都暗淡很多。
隐约有村里妇人在高喊贪玩的孩子回家睡觉,树上鸟巢里,归来的鸟雀一边叽叽咕咕,一边探头看向灶间里忙碌的丫鬟,隐约的香气已经飘散开来。
人间烟火,分外安宁的归心之地…
“不回去更好,我倒是觉得这里才是终老之地。”
周泰来还要反驳,但眼见师兄神色里满满都是安然,并不像如何灰心丧气的模样,他就沉默了。
林家人却是没有想那么多,林老爷子当时就喊了门外伺候的金一和火六,“你们去大院那边寻林平,让他跑一趟石场,同周亲家说一声,省的他们也跟着提心吊胆。另外,保守秘密,圣旨没到,消息不好传出去。”
“是,老太爷。”
两个小厮都是十一二岁的年纪,在林家吃好喝好,养的高高壮壮。别说农家里,这样的孩子已经顶一个壮劳力了,就是在高门大户做奴仆,也是能办差,办不好就要挨板子的时候。
但林家这样欢喜的时候,尚且担心他们走夜路不安全,宁可安排家里习武的儿孙跑腿儿,也把小厮留下。只凭这份仁善,这份周全,怪不得林家在北茅这方圆几十里,有如此的名望。
自从来到林家村,算一算也有七八日了,期间林家长孙过了满月。
因为惦记赵盛告状这事,林家没有为长孙大操大办,本来只想请亲近的几家吃个酒席。
没想到那日居然来了足足几百号乡邻,有人拎着点心茶叶,有人拎了母鸡,甚至有人家贫,干脆拎了一篮子青菜。点心和茶叶,鸡鸭,这些在农家也算贵重了。但夏日时候,青菜几乎遍地都是,实在是太过便宜。
但林家老少半点儿没有嫌弃,只要上门的人都被留下吃了一顿饭,四个菜,有鱼有肉有白米饭,临走的时候,林家从城里赶回来的马车还拉了很多点心,一人塞了一包,带回去给家里孩子吃…
甚至林老爷子还给那个送青菜的乡亲,多塞了一包烟叶,这让本来因为家贫送礼极轻的老农,感动的抹着眼泪走了。
这些尽皆看在眼里,就是初来之时,满身傲气的几个先生,见到林家人都越发客气了三分。
做一件好事不难,一直做好事才不容易。做好事,做到让所有人都信服感激和敬重,这又是另一种层面的本事了。
周山长忍不住悄悄叹气,也许,师兄打算留在这里养老,也正是看中了这里安宁和乐。相比于京都繁华背后的肮脏,这里民风淳朴,人心赤诚,不需要任何防备和算计,才是真正的难得。
果然,两个小厮刚刚跑出门,姚老先生就又开了口。
“老英雄,我们父子虽然免了苦役,但无处可居,又回不得京都,也算可怜之人。好在,我们父子读了一肚子的书,教授学童还算勉强胜任。若是京华堂不嫌弃,就收留我们父子做个先生,可好?”
这话实在说的太客气了,如今皇上赦免了苦役,姚老先生父子就是得了自由身,先前那些观望和明哲保身的世家大族,眼见没了风险,怕是都恨不得把他们父子抢回去供起来。甚至不必他们当真出力教授家里的子孙,只留一个名头,那家里的子侄以后就是插了翅膀,直接飞上云霄了。
但如今老先生居然如此谦卑的请求京华堂收留,这对京华堂来说是何等的荣耀和惊喜?
林老爷子和林大山都是惊喜的直接站了起来,父子俩齐齐行礼,“老先生能屈居京华堂,是我们林家和京华堂所有孩子的福气。我们求之不得,求之不得!”
“是啊,先生,请您就任京华堂山长,学生学识有限,生怕耽误了孩子们,以后还请先生费心。”
林大山说着话儿,掀开衣袍就过了下去。
姚老先生起身扶了他起身,笑道,“既然你这么说,我也不客气了,山长这个名头留给我,也算我送给孩子们的见面礼。但平日还是要你打理庶务,我倒是要多抽功夫琢磨新算学了。”
“是,先生。”
林大山激动的脸色通红,恨不得立刻就昭告天下。
到底还是林老爷子稳重,扯了儿子坐好,嘱咐道,“圣旨还没到,一切都等圣旨到了再安排。到时候摆上几桌酒席,替姚先生庆贺一下重得自由身。”
“好,爹,到时候把蒋师傅请回来掌勺。”
林大山说着话,又转向小侄女,“娇娇到时候也多拿几坛子好酒出来!”
娇娇扫了一眼众人,眼见他们并没有听出其中的蹊跷,就笑道,“好啊,四叔,爷爷的好东西都是我掌管,我说了算呢!”
林大山其实说出口就后悔了,他也是一时兴奋失了警惕,赶紧弥补道,“好,到时候一定不让你背黑锅。”
“咳咳,”林老爷子敲着手里的烟袋锅,假意恼怒道,“我还在眼前呢,你们就明目张胆算计我的好东西了,是吧?”
众人都是跟着笑起来,为林家老少相处的这份随意和亲近。
正好,春生和夏叶端了牛肉面进来,林老爷子就带了儿子孙女告辞,留下唐安大口吃了面条,又同周山长说了些京都的闲话儿。




重生之农门娇女 第425章 喜讯到
林平的腿脚儿也快,平日闲不住就要去山上看看,路径也熟悉。接了爷爷的吩咐,他也没寻伙伴,一个人直接就奔去了石场。
周老爹同楚东和沈康,这几日吃睡不香,原因无它,就是惦记先前那事如何了。
要知道,若不是他们失职,没有看住李德成,他也不会跑进城去告状,把林家和姚先生父子都差点儿搭进去。
万一朝廷上怪罪下来,林家和姚先生父子倒霉,他们也都绝对没有好下场。
沈康脾气急,这会儿在院子里不停转圈,偶尔望向李德成的房间,听得里边的哼哼唧唧,他提了鞭子又想进去抽几下,结果被楚东拦了下来。
“这时候,打死他也不能解决问题。若是今晚还没消息,明日我就厚着脸皮去林家问问。”
周老爹在一旁摇着蒲扇,也是心浮气躁,听得这话就道,“左右山上无事,你们好好看守门户,我这就去一趟。”
结果他的话音刚落地,林平的大嗓门就在外边喊起来,“周姥爷,在院子里吗?”
周老爹三人都是听得一惊,转而齐齐奔到了门口,“平哥儿,这么晚,你怎么来了?可是那事有了消息?”
林平扫了一眼身边,见得确实没人才压低声音,小声道,“周姥爷,我爷爷要我给您送个信儿,姚先生父子得了皇上赦免苦役,但是仍然要留在我们村里住。其余我也不太清楚了,还是要保密,圣旨还没到咱家呢。”
1...120121122123124...57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