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外慧中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蓝惜月
听了他的话,何良妃笑得古古怪怪,瞥着他说:“陛下明知道我说的是谁,何必……”
梁瑾瑜当即变脸,厉声斥责:“正当临战之际,朕夙兴夜寐,日理万机,没工夫跟你打哑谜,你如果不乐意服侍,朕也不会勉强。”说完拉动屋外的响铃,让人送何良妃回去。
何良妃哭哭啼啼地伏地请罪,他也没有心软,让张顺带着几个人把她拖走了。
他不否认,之所以宠幸何良妃比较多,确实因为她有那么一点点像她表妹。但宫里还有几个比她更像的女人,他对何良妃的宠幸,有她哥哥何绍文的因素在,更多的,却是她和那人的血缘牵系,这一点让他觉得亲切。
可是这一切放在心里就好,一旦揭穿,只会让他恼羞成怒。
梁瑾瑜没想到,何绍文第二天来御书房时,竟然替妹妹求情,扯了一堆似是而非的理由。言辞之间,甚至带着隐隐的规劝,要他别为了一个够不着的女人冷落自己的女人。
这下他彻底恼了,冷淡地说了几句就把人打下去。
靖国的新政,始作俑者就是何绍文。当时有一批老臣强烈反对,说靖立国未久,应该先扎稳根基,然后再图革新。何绍文带着一帮新晋才俊对老臣们口诛笔伐,说他们守旧迂腐,只想守成,不思进取。这些都罢了,真正让梁瑾瑜下定决心的,是何绍文写了一封密函给他,说老臣们之所以不肯推行新政,是因为他们心念旧主,把旧主的一切都奉为圭臬,不肯稍加改变。
几句话勾起了梁瑾瑜的心病,让他在激愤之余,不仅立即下令推行新政,甚至刻意加快度,就为了尽早抹去那人留在这世上的痕迹——何绍文所说的“旧主”,是被他亲手杀死的父王,他再怨恨父王对他不公,也不愿面对这个事实。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一切,梁瑾瑜第一次对自己的宠臣产生了怀疑。新政结果如何姑且不论,他也不是那种出了事就把责任全部推给手下的烂人,可何绍文为了推行新政对他所使用的方法,的确居心不良,可恨他当时没有察觉。
他在樊都郊外杀死父王时,身边并没有旁人,何绍文应该不知道才对,那何绍文的密函,仅仅基于他对父王的怨恨心理?
即使只是如此,这人也不能用了,抓住别人内心的阴暗面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如何信得。
这年十月初,梁瑾瑜再次御驾亲征,带着大军向北进,留下的辅政大臣不再是何绍文,而换成了两位老臣。
何良妃未能随行,自那次被皇上从暖香阁撵走后,她就再没有见过天颜。
—————————分隔线————————————
汗,今天只能2更了,大家见谅。
【文字版】 第三百一十八章金蝉脱壳
第三百一十八章金蝉脱壳
按兵不动是需要定力的,尤其对赵佑熙这样性格的人,几乎没几个相信他能做到。
那段时间,东、西大营的将士们都熬得很辛苦,除了不用饿肚子,他们每日的训练比负重拉练累多了,体力消耗几乎到了极限。滴水成冰的天气,穿着单衣在雪地上摔打,一个个汗流浃背。
不过这回没人抱怨,没人叫苦,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形。陈靖梁三国混战,他们随时都准备出征,真正是枕戈待旦。
紧张的气氛一直持续到年底,眼看春节过完,上元节也过了,时序进入二月。将士们不禁犯起了嘀
秀外慧中 章节235
咕:咱们赵国真打算坐山观虎斗不成?
他们不知道,这些天,启泰殿的青天朗日阁里,有时彻夜灯火不熄,皇帝、太子、军师、枢密院和兵部的几位大头头,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地议事。只是讨论的重点跟他们以为的不同,不是何时出兵,而是向哪里出兵。
说得再明白点,是跟陈靖一起争夺上京呢,还是索性向陈靖出兵,利用这个空档把这两个小国拿下,切断他们的退路。至于上京,即使他们抢先占领了,赵军也有把握从他们手里夺回来。
赵靖虽有盟约,但靖已经率先毁约,赵即使攻靖,也不用背负道义上的责任。
靖是一定要灭掉的,梁瑾瑜也不能留,这是赵国君臣上下的一致意见。
梁瑾瑜心狠手辣又足智多谋,谁都无法掌控,施恩于他根本没用,梁孝帝那样器重他,结果如何?扎得最深的那把刀子就是梁瑾瑜捅的这人是一条喂不熟的狼,哪怕表面臣服,一旦有机会,定会反扑。
至于陈致远,倒可以留着,因为西北边陲,的确需要一个像他这样的人镇守。他有多年跟犬戎、羯胡等蛮族作战的经验,最难得的是,手下将士都适应了西北的酷寒,光这一点,就是难得的优势,换成任何一个赵国将领都不行,更遑论士兵。
计议已定。戊寅年二月初六,赵国皇太子在皇家太庙前誓师,然后率百万大军渡过之江,经宜安城登6北岸,潞州知府闻风而逃。
梁瑾瑜其时正在定州边界扎营。从去年十月到现在,他和陈致远的军队6续攻克了上次赵靖联军撤离后又被梁国“收复”的衢、寿、卫三州,及潞州的部分郡县,此刻他的军队距上京仅有三百余里,他几乎看得见上京城内那把金灿灿的龙椅在向他招手。
胜利在望,赵国突然出兵,是要跟他们抢夺胜利果实吗?
梁瑾瑜一面看着手里的线报一面问跪在座下的报讯人:“赵国真的出动了百万大军?”
报讯人直摇头:“别说百万,连五十万都没有,我们的人扮成渔民,在旁边盯着数的。赵军从望仙门出,在宜安城下几个码头登6的,大概有二十万左右;从碧波门出,在临水镇东、西两个渡口上岸的,有十万左右;从望潮门出,在方宁镇胡婆渡上岸的,有五六万人。总共加起来,不会过四十万。”
梁瑾瑜笑了起来:“不到四十万就敢号称百万大军?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曹操也是号称百万大军,实际只有八十多万,因此被周瑜嘲笑。可跟咱们赵太子的四十万吹成一百万比起来,曹阿蛮算老实人了。”
侍坐在侧的一干将领都跟着笑,只有陈骅提出质疑:“赵太子不像是这么好大喜功的人,挺沉得住气的。皇上还记不记得,那次在夔州的小陶镇,咱们布下了天罗地网诱杀他,他明知道太子妃在咱们手里,硬是停在镇外几十里的树林里观望,迟迟不肯进镇,后来现形势不对,立刻调转马头遁走了。”
梁瑾瑜点点头,交代报讯人说:“叫码头那边的人沿江察看,有什么异常动静及时回报。”
周济抱拳问:“皇上怀疑他们不只从这几个码头登岸?”
梁瑾瑜忽然一阵心惊肉跳,脑海里隐隐闪过什么,一时抓握不住,正好前方送来战报,便忽略过去了。
上京皇城,紫极殿,翠微阁。
梁孝帝瘫坐在御座上,神情萎靡,眼神狂乱。他已经一天一夜没阖眼了,桌上的奏折堆成了山,有劝降的,有劝逃的,有劝他御驾亲征的,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陛下尽管放宽心,臣哪怕肝脑涂地,也会保住这锦绣江山。”
他心里很清楚,这回梁国真的完了。在陈靖联军还没攻进来之前,他们自己先输了信心,输了斗志,所以都在“逃”和“降”上做文章。至于劝他御驾亲征的,更是没安好心,只怕他前脚刚走,金銮殿就换了人坐。
真好笑,上京都快失守了,不知道抢去把椅子还有什么用。
阮祥在门口躬身禀道:“皇上,皇后那边刚刚传了太医,说太子烧得很厉害,您看……”
梁孝帝叹了一口气,苦笑道:“朕这般心力交瘁,那孩子还三天两头的生病,莫非儿女真是债?”
阮祥哪敢回话,只是垂手侍立着,等了一会,梁孝帝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你扶朕过去看看吧。”
搀住皇上的胳膊,即使隔着衣服,也能感受到里面的细瘦,阮祥一阵鼻酸,努力压抑住哭音,低声道:“到了那边,正好让太医给您看看。”
梁孝帝不以为然:“朕的身体自己知道,左右都是那样,有什么好看的。”
阮祥忍不住规劝:“容老奴多一句口,皇上您就是熬夜熬狠了,这人那,少吃一餐不打紧,但少睡一夜觉就不行。”
梁孝帝没回话,两个人沉默地往前走。
凤仪宫前,老远就听见了哭声,梁孝帝腿一软,差点一头栽倒,幸亏阮祥搀得牢,才喘吁吁地走到太子房门前。
皇后哭倒在皇帝脚下请罪,他没空搭理,径直走到床前,只见冯太医正在掐着太子的人中,太子两眼反插,嘴唇乌青,一看就是厥过去了。
梁孝帝又是一阵摇晃,死死地攥住阮祥的手才站稳。
不知过了多久,太子总算被掐醒过来,但高烧依然不退,太医用了无数的办法,俱束手无策。
到第二天傍晚,太子再次痉挛昏厥,这回,太医如何掐人中都不效了。
梁孝帝先哀哀哭泣,末后突然大笑道:“好,好,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世道如此艰险,人心如此污浊,不如及早归去”
笑够了,他命令宫人:“把太子送到怡和宫去。”
皇后拦在太子床前,着急地说:“皇上,您糊涂了不成,怡和宫荒废多年,根本就没人住,您把太子送到那儿……”话未完,皇后已自动住口,眼里射出嫉恨的光芒,那女人果然没死还好端端地在宫里住着,皇上就那么护着她么?
转念一想,算了,她儿子都快死了,还计较这些做什么。国将亡,她们都是祭坛上的牺牲,怎么样都没区别了。
半个时辰后,小太子被送到了他睽违一年多的亲生母亲身边。
沈涵净抱着病得人事不省的儿子哭得死去活来,却见护送太子过来的两个太监之一,从袖子里摸出一颗白色的药丸递到她手里,压低嗓音说:“把这个给太子服下,您继续哭”
到了此时此刻,沈涵净哪里还有什么主意,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既然是皇上派来的人,她自然全心信赖,皇上肯定不会害自己的儿子。
太子服下药丸后,高烧慢慢退去,她则“奉旨”哭得呼天抢地。
这天晚上,两个太监和几个暗卫一起打着火把护送沈涵净母子从秘道出宫,在城墙脚下一处小宅院里稍做停留。等天一亮,就乘一辆很普通的马车离开了上京。
就在同一天,梁孝帝对外布了太子的死讯。
据说,他守在太子的灵前七日七夜,几乎粒米未进,数度昏迷,差点追随太子而去。哀痛如此,没人怀疑棺木里不是他儿子。
“太子”归葬祖陵那日,沈涵净母子抵达宁州。
宁州是梁国最东端的州府,从那里出海,有几座很大的海岛也是梁的领地,现在由镇海将军梁佑任戍守。梁佑任是梁氏皇族的旁支远亲,本是孤儿,一度衣食不继,是梁孝帝把他提拔起来,从七品带刀侍卫直接升到四品裨将,三个月后,又在朝廷急需年轻将领上阵杀敌的当儿,把他远远地派至海岛做三品镇海将军。
朝臣们都以为这是皇上在给自己留后路,先派个信得过的人去整治海岛,等到上京实在守不住了,好往那边逃。
他们只猜对了一半,梁孝帝此举,确实是留后路,却不是给自己留。
收到儿子平安到达海岛的消息,梁孝帝先去太庙祭拜了祖先,回程途中经过勤政殿时,他停住脚步下令道:“开门。”
阮祥不解,勤政殿是开朝会的地方,一般早朝散了就会关上。这会儿天都擦黑了,还开勤政殿做什么?
梁孝帝微微皱眉:“你楞着干嘛,叫人来开门呀。”
“是”,阮祥答应着,又转头问:“要不要派人去各位大人家里传话?”
“不用。”
大门嘎嘎而开,望着黑漆漆的殿堂,阮祥道:“您先等等,老奴让人点上灯。”
“不用。”
阮祥越纳闷:空荡荡的大殿,一个人摸黑坐在里头……
想象那情景,手臂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皇上这样子,看起来就很不好,可他只是个太监,除了干着急,没别的办法。
——————————解释的分隔线————————
因为几个国家各有年号,容易弄混,索性用农历干支纪年,丙辰,丁卯,戊寅,乙丑,庚子,辛亥……
【文字版】 第三百一十九章梁国易主
第三百一十九章梁国易主
这天晚上,梁孝帝没有离开勤政殿。阮祥试图劝说皇上回去就寝,每次刚往门里跨进一只脚,就听见黑暗中传来皇上的厉喝:“出去”
阮祥不敢造次,只好在门外蹲守。三月初的天气,春寒料峭,阮祥冻得缩成一团,想到皇上亦无任何御寒之物,又着急又心疼。熬到下半夜,实在等不下去了,斗胆跑去凤仪宫,把皇后从热被窝里叫了起来。
谁想皇后心急如焚地赶来,进金銮殿后不仅没劝出皇上,自己反而在里面陪了半宿。夫妻俩一会儿低声交谈,一会儿嘤嘤哭泣,慌得阮祥拼命竖起耳朵,仔细谛听每一个细小的动静,就怕这两人一时想不开,相约着在金銮殿上自尽了。
不是他多想,实在是情势危急。
陈致远的西北军已在前几天拿下函玉关,梁瑾瑜的靖军又于昨日攻下了通城,那是京郊最后一道屏障,估计到这会儿,两军已完成了对京城的合围。
虽然如此,也不等于上京就完了呀。
这里是皇城,从梁开国以来,年年投入大笔银钱修筑防御工事,护城河一再加宽,墙体坚固高峻,楼头三步一堡五步一哨,易守难攻。尤其最近一两个月来,皇帝自知终有一日叛军会兵临城下,命士卒日夜加固城防,紧急囤积物资,上京城外数百里之内,几乎连地皮都给刮去了三尺。照皇帝的话说,这样既可以充实府库;又免得让叛军就地征募,以战养战。
城外百姓被搜刮一空的结果,是城内军粮储备达到了空前的充裕,据说,俭省一点的话,能支撑四五个月之久。那时西域之路早已恢复通行,犬戎和羯胡对中原虎视眈眈,探知陈致远率军远征,定会趁虚而入。陈致远无力兼顾,只能撤离,留下靖军独立支撑,攻势大减,皇上再号令各地勤王之师驰援,梁未必不能转败为胜。
阮祥自我安慰的时候,不敢深究两点:其一,所谓的“勤王之师”真的有吗?其二,陈致远走了,赵军会不会来?
难熬的一夜终于过去,天边现出了鱼肚白,帝后二人互相搀扶着出现在勤政殿的大门口,皇后神色慌张地说:“去传太医,就说皇上病了。”
“是”,阮祥刚要吩咐小太监,就听咚地一声,皇上已经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本就虚弱不堪的梁孝帝,
秀外慧中 章节236
因为在金銮殿上捱了一夜冻,病体沉疴难愈,不能视朝,诏令由六皇弟楚王摄政。
楚王,顾名思义,封邑在楚地。可惜他的封地一小半与靖毗邻,一大半与安南接壤,赵、靖自立,他的封地全被那两国占去了,他成了光杆王爷。要不是跑得快,连身家性命都难保——也有人说,是赵延昌故意放他走的,他寸土皆无,难道白养着一大家子废物啊。
楚王拖家带口回到上京,靠着梁孝帝的赏赐和族亲们的接济度日,别提有多窝囊了。也因此,他对赵、靖两国的恨意特别深,成天咬牙切齿的,给梁孝帝上了无数的折子,提出了无数种对付叛军的方案。可每次朝会,商议派谁出战时,他一径做缩头乌龟,屁都不敢放一个,颇为臣下讥评。
就这样一个人,却被任命为摄政王,谁会服气?几位素有名望的宗室亲王在公开场合毫无顾忌地抱怨:“皇上真是病糊涂了”
梁孝帝在病榻上得闻,朝自己的皇后冷笑:“听听,都跟你一个腔调。”
皇后忙跪在踏板上赔罪:“是臣妾糊涂,不懂皇上的深意。”
梁孝帝叹了一口气说:“你起来吧,朕并未怪罪于你。你以后就知道了,他们不满才好,朕就怕他们没意见。”
见皇后面露疑惑,梁孝帝也没解释,命阮祥取来一只尺来长的盒子,亲手交给皇后,郑重吩咐:“这个你拿着,待朕驾崩后,你再打开,依言行事。”
皇后垂泪道:“陛下春秋正盛,怎做此等不吉之语?”
梁孝帝无所谓地笑了笑:“生死由命,注定短命之人,便天天被人山呼‘万岁’,又有何益?”
皇后和阮祥相顾失色,俱垂头不敢回应,就怕勾得皇上说出更多的丧气话。
梁孝帝闭上眼睛,朝皇后挥了挥手道:“你下去吧,以后凡事自己多拿主意,别总听你爹的,他心心念念只为曹氏一门的荣华富贵,未必真为你着想。我言尽于此,信不信在你。”
听着皇帝嘴里说出类似遗言的话,皇后死死地捂住嘴,不敢哭出声。
却说皇后捧着密旨回到自己的寝宫,数度手痒,想打开看看密旨里写了什么。到底是受过多年三纲五常熏陶的人,不敢违逆君旨和夫令,默默地把密旨藏入床头暗阁里,然后坐在床上呆。
直到很晚皇后才躺下,刚有点睡意,就听到外面传来哭喊惊叫。皇后仓皇起身穿衣,腰带尚未系好,宫女冲进来告诉她,皇上业已驾崩,六王爷被杀,五王爷景王自称已受遗诏,就等明早在勤政殿接受群臣参拜了。
皇后反而松了一口气,还好不是叛军打进来了。
痛哭一场后,皇后抖着手从暗格里拿出皇上——现在已是先帝——给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竟有两份密旨。
上面一份是早就拟好的传位诏书,只是在“传位于几皇弟”那儿空了一格,也就是说,可以是任意哪位皇弟,谁有本事篡位就填他。
梁孝帝排行第二,上面大皇兄早殁,能继位的,只有皇弟,所以这份,是通用诏书。
皇后到此方悟,皇上会任命一个窝囊废做摄政,就是为了引人不满,引人篡位,因为,那天晚上在勤政殿,皇上反复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他决不做梁氏皇族的千古罪人,他决不做梁末帝
皇后抱着密旨泣不成声:皇上,您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心愿,不做末帝不做降君您解脱了,臣妾却如何是好呢?
待哭泣稍定,匆忙打开另一份密旨。只扫了一眼,皇后就惊住了,这份竟然是下旨查抄威远侯沈府的诏令,且注明,待沈府之人下狱后,全部秘秘密处死,一个不留。
为什么呢?皇后并不是怜惜沈家人,而是有点想不通。
若说沈家通敌叛国,并无明证,至于通敌嫌疑,上京豪族世家有嫌疑的多了去。像沈家的姻亲刘家,就有个女儿在赵宫为妃,不是比沈家更有通敌嫌疑吗?为什么皇上独独容不下沈家,临死之前都要特意留道密旨将沈家灭门?
皇后并不笨,用排除法将其他理由一一排除后,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小太子还活着,而且跟沈涵净在一起,此刻正躲在某个安全的地方韬光养晦、静待时机。
所以,要先灭掉沈家,免得有一日,沈家挟太子以令诸侯。
想通了其中的关节,对已死的梁孝帝,皇后不免有些怨恨:既然不放心沈家,不为什么不干脆连沈涵净一起杀了,还让她护着太子出宫?太子从几个月起就养在自己身边,认她为母,皇后自认比沈涵净更能照顾好太子,娘家也更有势力,能扶持太子在异地继位,慢慢收复京师。
纳闷之余,皇后恍然了悟,梁孝帝也许不信任沈家,但他更不信任曹家他没有下令抄没曹家,是因为他知道,一旦上京沦陷,皇后和皇后的娘家曹氏一族,绝无生理。
至于沈家,他们曾收养过赵太子妃,无论靖帝还是赵太子,都会对沈家网开一面,甚至会派兵保护沈宅,因为那里有赵太子妃的故居。
此时又有宫婢进来通报:“娘娘,景王爷带着人往这边来了。”
皇后收起第二道密旨,将第一道密旨迅填好,同时指挥宫婢帮她换上礼服。
当景王跨进凤仪宫时,就见明如白昼的殿堂中,他的皇嫂脚登凤头履,头戴凤冠,一身朝服立在凤座旁,手里托着一道黄灿灿的圣旨,高声唱礼:“遗诏在此,景王还不下跪?”
景王脸色数变,当着满殿太监宫女和身后几位亲信的面,又不能公然抗拒遗诏,只得不情不愿地跪下。
遗诏上的内容却让他喜出望外。他会来此,本就是要请皇嫂明晨上金銮殿,亲口念出他伪造的那份“遗诏”,好让他名正言顺地登位。没想到,皇嫂手里居然有真遗诏。
他还有些不敢相信,接过遗诏看了又看,确实是他皇兄的御笔,惟有“五”字似乎颜色略有不同。他疑惑地望望皇嫂,皇后乐得让他欠个大人情,暗暗以手势告诉他,那里本来是个“三”字,被她临时改成了“五”字。
景王对皇后投出感激的一瞥,喜滋滋地带着遗诏走了。
皇后颓然倒回凤座,刚刚这一幕,她表面上看起来很镇定,其实心都快跳出来了。
她爹曹忱,仗着国丈的身份和手里的兵权,在朝堂上横行霸道,和年轻气盛的景王素来不对盘。但愿靠着这点“恩情”,能苟全曹氏一族的性命,她能为曹家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分隔线————————————
这两天精神状态不怎么好,总像感冒了一样,暂时只能1更,明天看能不能2更。
【文字版】 第三百二十章超级赌徒
第三百二十章级赌徒
戊寅年三月十七日,上京被围半个月后,陈致远收到了来自西北大营的消息。犬戎兵马已在戎都集结,而且这回的人数比以往历次都多,应该是戎主得知陈致远率军远征,想一举吞并西北。
陈致远连夜写了一封信给梁瑾瑜,解释加致歉,以及重申联盟条约。面见都未及,第二天凌晨即领着人马日夜兼程往回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