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秦帝国之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孙皓晖
“启禀穰侯:武安君有羽书方到。”魏冄刚踏进书房,书吏匆匆来到。
“快打开。”
书吏利落地抽出腰间皮袋里的一支专门开启信件的细长匕首,娴熟地挑开铜管泥封,拧开管盖抽出一卷羊皮纸捧了过来。魏冄哗啦展开,白起那粗大的字迹赫然入目:
穰侯台鉴:白起已接军报,赵国发兵中山。起以为赵国目下气势正盛,吞灭中山难以阻挡,过早与之争锋,反给魏楚等可乘之机。对赵之策,当以先取上党为根基,成压迫之势,而后相机决战。赵国业已成强,与我大战必在早晚,宜聚举国之力,不战则已,战则雷霆一击,纵不能灭赵,亦使其根本衰弱。白起多方忖度,夜不能寐。穰侯掌军国大政,定能明察善断。
魏冄看罢不禁大皱眉头。他与白起的将相合璧,几乎是有口皆碑。从与白起相识共事开始,他从来都毫无保留地支持白起。白起也对他极为敬重,虽说白起目下之爵位职权都与他这个丞相不相上下,但白起从来都视穰侯为军政第一重臣,凡遇大事必先与他会商,从不单独向太后或秦王进言。目下这封如此紧要的羽书,白起完全可以直呈宣太后,然而白起还是径直送入丞相府,从抬头语气看,显然只是给他一个人的。这是白起与他多年的惯例,魏冄倒是丝毫没觉得有何不妥,时日一长也就习以为常,觉得该当如此。毕竟,当初是他一力将白起托出水面的,况且,他与白起从来都是坦荡谋国做事为先,只要做事快捷,些小方式谁却去细加揣摩了?目下魏冄的皱眉,是觉得白起的想法有些不对味,对,是谨慎过分。以白起之沉毅冷静果敢与用兵之精到,面对十万兵马竟如此谨慎小心,魏冄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细想起来,白起在第一次河外大破合纵联军后,似乎就渐渐深沉了。宣太后几次笑着说:“白起大有长进呢,多读兵书,说事有学问了。”魏冄当时倒是没在意,目下想起来,白起的变化似乎还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以魏冄的粗粝秉性,他倒是更喜欢原先的白起,只就战场说话,其余一概不想;打仗雷霆万钧,国事悉听上命决断。可如今,白起想得多了,已经想到了战场之外的天下大势,于是,也变得谨慎了。这是好事么?目下这封羽书,分明在说秦国对赵国的长策大谋。然面对十万兵马,却说赵国“吞灭中山难以阻挡”,那种面对六十余万大军而勇往直前的气概哪里去了?白起啊白起,莫非你也想做乐毅那般儒将,为求一仁而六载不下一城,最终功亏一篑?
“禀报丞相:太后宣召。”书吏轻轻到了廊下。
魏冄顺手将羊皮纸揣进胸前衬里的衣袋,匆匆向最后一进的竹园走来。
章台后园只是山麓下一片略加修葺的天然草场,一道青石条砌起的高墙,一方茂密的竹林,一池天然的山潭碧水。潭边草地上有一座茅屋庭院,那是当年秦孝公在章台的居所,号曰玄思苑,是孝公为怀念墨家女弟子玄奇而命名。孝公四十五岁积劳死去,玄思苑成了一处颇具神圣气息的旧居。秦惠王、秦武王每有大事入章台,必要到玄思苑对着孝公灵位禀报祈祷。秦昭王加冠之后,在玄思苑立了一座孝公石像,又令宫中老内侍画了孝公像交蜀中丝工精心刺绣成一幅与真人等高的绣像,张挂在玄思苑正厅灵位后。从此,这章台玄思苑便成了追念孝公的肃穆所在,被一班大臣称为“小太庙”。魏冄每次进入章台,都要到玄思苑小祭孝公。此时虽有急务,他还是停下脚步对着玄思苑肃然地深深三躬,才匆匆向竹林中走去。
竹林深处是云凤楼。这云凤楼是秦昭王专门为宣太后修建的,名号是宣太后自己取的。究其实,云凤楼只是一座架在粗大木桩上的两层竹楼。这种竹楼是云梦泽楚人的山居习俗,楚人呼之为“干栏”。暮年的宣太后颇有乡情,常常对秦昭王念叨:“要说舒坦,还是云梦泽好啊。干栏多豁亮,四面来风,比这高房大屋自在多了。”秦昭王说给了白起,其时正逢夺取南郡大军班师归来。白起感念宣太后平日对自己的关切,从南郡紧急征发了十多名建造“干栏”的能工巧匠,一个月便在章台竹林建成了这座“干栏”竹楼。一切就绪,秦昭王在盛夏之时请母亲到章台消暑。宣太后一见茂密竹林中的干栏楼,呵呵直笑:“好啊好啊,芈氏老在这干栏里了!”
“母后,干栏当有个名号。”秦昭王高兴地指点着。
“我想想。”宣太后略一沉吟,“楚人云梦,秦人喜凤,云凤干栏了!”
秦昭王笑了:“母后,还是‘云凤楼’雅些个。”
“如何?干栏土了?”宣太后顿着竹杖笑了,“毕竟在章台,就依你,云凤楼!”
于是,云凤楼成了宣太后的常住寝宫,一年倒有大半时日消磨在此。
魏冄对这云凤楼颇不以为然,总觉得这位老姐大可不必如此张致,让老秦人觉得碍眼。粗豪的魏冄少年离楚,入乡随俗,衣食住行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秦人,更兼身材高大黝黑威猛步态赳赳,若非偶然流露的楚音,直是一个地道的老秦人。然则,魏冄也是精细的,绝不会在这种无关大局的小事上对老太后聒噪,况且,即或说了也是无济于事。这位老姐姐的无所顾忌与她不让须眉的英风一样,是天下闻名的。当年坚持要陪同儿子入燕做人质,曾令秦惠王大是头疼,最终不得不教她去了。做了人质照样我行我素,公然与亚卿乐毅生出了情愫,回到咸阳尚念念不忘。记得在乐毅行将入秦之前,魏冄很是认真地劝阻了一回姐姐,请她断了与乐毅的念头,万勿引来天下嘲笑。谁知老姐姐撇着嘴轻蔑地一笑:“乐毅鳏夫,芈八子寡妇,男女人伦天经地义,怕谁个嘲笑了?”
更令天下咋舌者,还是这位老姐姐在外邦特使面前的惊人之言。
楚国猛攻韩国雍氏时,韩使尚靳入秦求救,魏冄与老姐姐并秦王共同接见韩使。说了半日,尚靳言不尽意,总是唇亡齿寒之类的道义之词而不涉实际。宣太后突兀开口,打断了尚靳道:“我侍奉先王之时,先王将大腿搭在我身上,我便觉沉重难支;可先王完全压在我身上,反倒不觉其重了。因由何在?全身压我,给我欢喜,于我有利,自不沉重了。秦国救韩,原不在出兵多少,而在我能否得利,尚子明白了?”一席话毕,师从儒家的尚靳大为难堪,涨红着脸瞠目结舌。宣太后一阵咯咯长笑:“言不及义,虚妄之士也!你等说,我去了。”甩着大袖径自去了。魏冄记得很清楚,那次只有秦昭王坦然自若,连他也觉得难堪了,只有约定尚靳夜来再议。自从那次之后,这位老姐姐的无所顾忌令天下侧目,一时毁誉纷纷。各国特使入秦,但逢宣太后便如芒刺在背。连每次必在场的魏冄都总是提着心气,生怕她口无遮拦。
如此一个老姐姐,你能管得她住何等样的房子?
上得四尺宽的结实木梯,沿着宽宽的外廊拐过两个转角,到了云凤楼临水的一面,谷风习习扑面,魏冄顿觉清爽起来。听屋内声音,华阳君三人已经到了。
“都坐了。”已经是两鬓白发的宣太后午眠初起,显得分外精神,“秦王已经将事由说了,丞相也来了。都说,甚个计较?”寻常重臣议事,也就是这几个人再加白起。所不同的是,但凡没有白起在场,宣太后都分外庄重,几乎从来没有笑脸。
在座五人,秦王是儿子,丞相是同母异父弟,华阳君是同父异母弟,高陵君与泾阳君是自己未嫁秦惠王时的两个儿子,全是至亲家族大臣。虽说秦人从老祖宗开始就已与西部邦国杂处共生,只要是能才,历来不计较异族异邦之士执掌大权。然则,除了一个武安君白起,举朝重臣皆出外邦,毕竟是秦国第一遭。朝野之间,已经将魏冄与三君呼为“四贵”了,显见老秦人是颇有微词的。若不按规矩来,误得几件大事,便会生出诸多事端,甚或导致入秦芈氏家族一举倾覆。宣太后明锐异常,自是掂得轻重,对每个人说话都是官称,实则时时在提醒着这几个非同寻常的显贵——都得明白自己的权力身份,不要以私情误国。
“我看,不能教赵国灭了中山。”华阳君芈戎原本是蓝田将军,性情宽厚,先慷慨一句,接着歉然低声道,“只是,如何阻挡赵国,我尚无成算。”
“家事无定见,国事无成算,夫人当家没了自个么?”宣太后冷冷一句,华阳君满脸通红。华阳君虽是大将出身,偏偏却对那个不生儿子的华阳夫人宠爱有加,寻常时节几乎事事都是华阳夫人做主,在秦国大臣中成为一奇。这是在座谁都晓得的事,宣太后已经直面斥责,他人也不好再说。
“赵国若灭中山,我河东根基离石、晋阳便成孤岛。”高陵君嬴显打破了沉默。他目下执掌黑冰台,对各国情势了如指掌,显得极为自信,“当年赵雍非同寻常,其勃勃雄心堪与齐湣王比肩,其过人才干与英雄气度,却又远非齐湣王所能及。赵雍给赵国留下了一支精锐大军,且平定了东胡、林胡、楼烦,三次蚕食中山国。目下赵何,分明是要从吞灭中山开始,踏出南下争霸第一步。若不能在这第一步还以颜色,赵国会立即夺取上党,直接压迫河内,成为心腹大患。”
“高陵君言之有理!”兼领咸阳城防的泾阳君立即跟上,“赵攻中山国,我攻赵邯郸。此乃孙膑围魏救赵之计。若得定策,我率十万大军攻赵!”
“你?”宣太后嘴角淡淡一撇,看着魏冄,“白起如何?没个话来?”
“有。白起的快马羽书。”魏冄本不想将白起的羽书拿出来,然在闪念之间却又立即拿了出来。这位老姐姐知人之明杀伐决断之利落,魏冄从来都畏惧三分,她但发问,自是料定白起不会在如此兵家大事上听凭朝议,但有隐瞒,立时必有难堪。
“丞相之意如何?”宣太后眯着眼睛将羽书看了一遍,顺手递给秦昭王,又看着魏冄。
“启禀太后,臣以为武安君白起失之谨慎。”在宣太后面前,魏冄从来不会像在秦昭王面前那般无官称说话,言必合乎法度,“若是大势繁难纠结,敌国军力数倍于我,自当谨慎从事。然则,目下山东五国皆弱,无一国堪与大秦正面争雄。唯余赵国稍有起色,视若空前强敌,似有不妥。据实而论,赵国三十余万大军,我则有四十余万大军。赵之国力、军力,皆弱于我甚也。再说部署:赵军精锐十余万长驻阴山草原,十万大军攻中山国,所余兵力充其量十二三万,除去要塞与邯郸城防,能出动者仅在八万上下而已。当此时势,若听任赵国吞灭中山国,将大大助长山东六国气焰,合纵死灰复燃亦未可知。”魏冄本来没有想对如此一件显而易见的小战大费唇舌,若在寻常时日,以他之专断快捷,三言两语便告了断。可白起一有歧见,事情大为复杂。至少,白起在宣太后心目中的分量魏冄是清楚的,若不条分缕析,老姐姐一句话便将你撂在了一边。
“也是一理。”宣太后点了点头,对秦昭王道,“大主意秦王拿,你说。”这宣太后却是奇特,分明是自己决断国事,可每次都要在最要紧时刻将儿子推在正位,似乎总是反反复复地强调着一句潜台词:除了我,谁也不能无视秦王。
秦昭王皱起了眉头道:“看了白起羽书,我以为白起谋划深远,可做长策。然则,方才丞相一番论说,我也以为有理。兵家谨慎,原本不错。然若谨慎过分,也会贻误战机。就实说,目下委实难以决断。”
“哟,没主意了。”宣太后破例地笑了,“你等三个,如何说?”
“打!”华阳君第一个开口,“丞相大是在理,区区八九万大军,不打颜面何存?”
“武安君思虑深远,然目下却不着边际。”高陵君显得成算在胸,“战场争雄,实力较量。我只出奇兵一支攻赵心腹,使他灭中山国不成,未必与他举国大战,实在无须多虑。”
泾阳君立即跟上:“我亦赞同丞相之见。大战要武安君亲自出马,如此小战,武安君不在,亦当定策,无须迟疑。”
“如此说来,都是这个主意了。”宣太后轻轻点着竹杖,“话说到头,要论打仗,还是白起实在。纵有一谋之失,兵事还得靠白起。”三言两语将仍然倚重白起之意说得明明白白,说罢扶着竹杖站了起来,“秦王难断,我拿个主意:秦王丞相到蓝田大营聚集大将,他们都是战场滚大的,自有个掂量;若有良将请命出战,大体便是打得。”
“臣等赞同!”魏冄四人异口同声。
“好主意!”秦昭王拍案起身,“丞相,何时去蓝田?”
“饭后走,初更便到。”魏冄说罢回身出厅,“一个时辰后,章台渡口见。”话音落点,楼梯已经传来了沉重急促的脚步声。
三日之后,中山国特使被紧急召往丞相府。进府一个时辰后匆匆出来,连驿馆也没有回去,直出咸阳星夜北上了。
二 赵奢豪言 险狭斗穴勇者胜
秦军快速东出的消息传到邯郸,赵国君臣大出意料,却也没有慌乱。
在赵国君臣心目中,很是清楚吞灭中山国的利害关联,多年来只是不断蚕食中山国,而不做灭国大战。迄今为止,中山国已经只剩下不到十座城池,不到五百里地面,赵国才决意一举灭之。进兵之前,惠文王赵何曾有秦国发兵之忧虑,谁知几位重臣众口一词,秦国南郡未安,白起远在夷陵,决然不会发兵攻赵。赵何思忖一番也觉在理,赵国吞灭中山国只在一个月间,纵然白起闻讯星夜北上,待率领大军上路,只怕中山国也没有了,其时秦国奈何?可令赵国君臣惊讶的是:秦国根本就没有动用白起,也没有动用举国大军,竟派一个叫做胡伤的大将率八万铁骑直逼阏与。
阏与位于漳水上游山地,南压韩国上党,西对秦国离石,距东南之邯郸三百余里,是赵国西部的第一道险关。过了阏与沿漳水河谷东下百余里,便是邯郸西大门——武安要塞。武安一过,距邯郸只有不到百里,铁骑驰骋,一个时辰便到城下。唯其如此,这阏与虽则不大,却是绝不能放弃的咽喉要地,即或在兵力最吃紧的时刻,阏与也常驻着两万长于山地厮杀的精锐步军。而今秦军直逼阏与,显然是要破除赵国屏障而威胁邯郸。
紧急军报传入邯郸后的半个时辰,惠文王特使便四路出宫了:第一路直赴中山军前,向统兵大将乐闲通报军情变故,嘱其相机处置;第二路飞赴武安,急召将军廉颇来邯郸;第三路出邯郸东北直奔观津,急召大将乐乘;第四路北上巨鹿府库,急召田部令赵奢回邯郸筹划粮草。赵何相信,几路特使必有一路能解阏与之危。
赵何之所以信心十足,根本在于这时的赵国非但有胡服新军三十余万,且多有良将。对诸侯作战,非但有勇迈绝伦的大将廉颇,更有闲居观津号为望诸君的天下名将乐毅及其同是兵家名士的两个儿子——乐闲、乐乘,老而弥辣的平原君赵胜,久在军旅而如今职掌国尉的肥义,若再加上赵成、赵文、赵造、赵俊、赵固、赵袑等一班王族新老猛将,赵国直是当时天下的名将渊薮。其中堪称帅才而能独当一面者,至少有乐毅、廉颇、赵胜、肥义、乐闲、乐乘、赵成几人。然则,除非有亡国之险,乐毅这般名动天下的大帅是不宜轻动的。赵胜、赵成、肥义这三位,都是年过六旬的老将,也是不能随意上阵的。能立应突发危机者,自然便是常在军中的这班大将。几将之中,乐闲率军进攻中山国,其余几人便成了迎击秦军的自然人选。
暮色降临时,最近的廉颇率先赶回邯郸。
廉颇堪称天下军旅一奇,越趋盛年越见战阵之才。做前将军时,廉颇便以勇迈闻于诸侯,而今已是五十余岁盛年之期,却更见壮猛心志非凡,一副灰白的连鬓络腮大胡须挂在黝黑红亮的脸膛上,步态赳赳声若洪钟,但在军前立马,大有河岳泰岱而无可撼动之势。然则,若仅仅是勇猛,自不足以成为天下名将。廉颇之奇,在于冲锋陷阵之勇猛与统率大军之稳健奇妙地糅合在了一起。一身而享天下第一武勇与天下第一稳健之赫赫大名,战国之世无出其右。
当沉重急促的脚步声远远传来时,惠文王先自笑了。廉颇的脚步声永远都像战鼓,任你萎靡困顿之人,一听这咚咚鼓点都会陡然振作。赵何也是一样,顺手撂下案头的《阏与关山图》,大步迎了出来。
“老卒廉颇,参见我王!”还在九级石阶之下,黄钟大吕便轰然撞将过来。不称老夫,也不称老朽,硬邦邦自称老卒,这也是廉颇一奇。
赵何哈哈大笑:“老将军,本王正在虚席以待,请了。”
“我王请!”廉颇肃然一拱,跟在赵何身后大步进了幽静的偏殿。
“老将军请看,这是阏与急报。”赵何拿起案头羽书递给了廉颇。
“老卒驻防武安,军情尽知,我王何断?”
赵何笑道:“战事问将。老将军以为阏与可救么?”
默然片刻,廉颇终于开口:“阏与道远险狭,急切难救。”
赵何一惊,心下一沉:“阏与丢给秦军,邯郸岂不大险?”
“邯郸无险,我王毋忧。”
“何以见得?”
“老卒镇守武安,秦军难越雷池半步。”
赵何不说话了。廉颇的回答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以如此勇迈大将之目光,尚且认为阏与难救,那显然真是难救了。赵何不是父王赵雍那般战阵君王,没打过仗,战事决断历来以大将主张为凭据。廉颇是行伍擢升,久经战阵,他能说“道远险狭”,那必是大军无法兼程行进的崎岖山地羊肠道,赶去也是迟了。骤然之间,赵何想起廉颇当初的建言:在阏与当屯兵五万。可是,其余大将都以为两万足以支撑,屯兵过多,且不说阏与不能展开,粮草输送、兵力凝固难以迅速调遣等都是不利之处。目下看来,廉颇是沉稳老谋了。
廉颇匆匆赶回武安备兵去了。赵何郁郁沉思,连最是在意的晚餐都免了,一直在殿中转悠着守候着。
“禀报我王,乐乘将军到。”
“快!宣他进来。”
乐乘是乐毅的次子,三十余岁,自幼熟读兵书,与长兄乐闲一般沉静,儒雅之风颇似其父。当初乐毅弃燕入赵,骑劫大军被田单火牛阵一举击溃,落叶遇秋风般丢了齐国,其山倒之势比当年乐毅攻齐快捷了许多。燕惠王姬乐资大悔不迭,更怕乐毅记恨于燕国而率赵军攻燕,于是派出密使致书乐毅,将当初之过推于“左右误本王”,宣示自己的本意是“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歇息议事”,末了竟然指责乐毅“将军过听,以与本王生隙,遂弃燕归赵。将军自以为计可也,却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恩义也”。先期随后母在剧辛护送下秘密抵赵的乐乘,见书大是不齿,冷笑道:“君王多厚颜,如此言语,竟能启齿也!”乐毅淡淡一笑:“亡羊尚知补牢,纵有文过饰非,也是用心良苦。”乐乘记得,父亲书房的灯光当夜一直亮着。天亮时,父亲将他唤进书房,拿出满当当字迹的三张羊皮纸说,这是给燕王的回书,你便做我信使了。为明父亲本意,乐乘仔细读完了那封少有的长书。父亲开篇直言不讳道:“乐毅非佞臣。当初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也,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唯恐足下之左右不察先王信臣之理,又不白臣之用心也,故敢以书对。”寥寥数语,潜藏着诸多意味,乐乘不禁大是赞叹。接着,父亲细致论说了燕昭王的惕厉奋发、敬贤拔士与任用乐毅灭齐的经过以及给燕国带来的巨大利市,显然是要给燕惠王立一面君道人道的大铜镜。末了那段话犹是感人,乐乘至今尚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吴王阖闾听伍子胥而成大业。夫差却赐药以杀伍子胥,而抛尸于江。吴王夫差不悟才士可以立功,故杀子胥而竟不悔。子胥不明吴王之歧见,故尸身入江犹有恨意。臣立功免身,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既临不测之罪,自以幸免为利。今虽身托外邦,而大义不敢逾越也。
臣闻: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才,数受教于高士君子,自当恪守大道。臣恐王唯听左右之说,而不察贤才之疏远,故敢献书以闻,愿王留意也。
这封回书,燕惠王无言以对,只好三番五次地向赵国示好,请赵王准许乐毅回故国探访。赵何心明如镜,也三番五次地不予理睬,直到乐毅默认了,才“王命特许望诸君访燕”。这是明白警告燕国:乐毅是赵臣,燕国若有加害之心,便是与赵国为敌。后来,乐毅只身回燕,燕王多方说服乐毅回燕重掌兵权,都被乐毅婉言辞谢了。眼见乐毅不归,燕惠王提出请乐毅长子乐闲回燕承袭昌国君爵位,不想乐毅却道:“乐氏既在赵国,自当为赵国之将,何能再做逃赵之事?”燕惠王不禁惊慌道:“乐氏为赵将,忍心攻燕乎?”乐毅笑道:“乐氏不攻燕,此乃乐毅与赵王明白约定,燕王毋忧。”从燕国归来,赵何请乐毅出山掌赵国上将军大印,乐毅悠然一笑道:“乐毅年迈力衰,已丧掌兵雄心,愧对赵王了。若得军情紧急,臣之两子或可尽力。赵国良将辈出,何须一老朽之力也。”从那以后,乐毅以客卿之身在观津真正地做了隐士,乐闲乐乘先后做了赵国将军。
“将军但坐。”乐乘一进来,惠文王先礼节一句。煮茶侍女尚未就位,惠文王急迫坐到乐乘对面席位问:“将军且说,阏与如何援救?”
乐乘颇为机敏,来路上已经谋划妥当,从容答道:“赵王明察:阏与为兵家险地,一道大嵰山崎岖难行,大军无法疾进,难救也。”
“如此说来,阏与丢了?”惠文王倒吸了一口凉气。
“却也未必。”乐乘似乎成算在胸,“阏与两万精锐,或可守得一段时日。目下,我可一军出武安迂回上党,断秦军归路;待乐闲中山之战了结后,出兵南下夹击,阏与必能失而复得。”
惠文王顿时默然。乐乘之策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要大费周折。乐闲灭中山国纵然顺利,至少也是三两个月。赵军借道上党,还得与韩国仔细交涉。韩国若借此开出高价,一时便是进退两难。南北两头但有一边卡住,收复阏与便是遥遥无期。以秦军夺取河内与南郡的实例比照,秦人夺地化地之快捷令人惊讶,但有三两个月,阏与可能永远也收复不回了。果真丢了阏与要塞,秦军便骤然钉子般楔进了赵国,直接威胁邯郸。但成如此局势,对于国力军力都在蒸蒸日上的赵国显是莫大耻辱,虽夺取中山国也无法抵消。乐乘谋划,只计兵家之可行,不解大势之需求,未免迂阔。然则,惠文王却无法对乐乘以大势所需相要求。兵事战阵,若将军无成算,君王纵然强求,十有八九也都是败笔,更不说乐毅父子最不屑的便是君王乱命了。
1...5152535455...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