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秦帝国之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孙皓晖
“邦国危难,君上思变,臣心尽知。”肥义目光炯炯,“然则如何变法,敢请君上明示。”
“胡服骑射,举国强兵!”赵雍拍案一声。
“兹事体大,只恐庙堂非议朝野动荡。”楼缓立即补了一句,将担心犹疑揽了过来。
肥义眼角一扫楼缓,向赵雍肃然拱手道:“君上所谋,强兵正道也。纵有非议,何惧之有?自古以来,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君上既定变俗强国之长策,何须顾及天下之汹汹也。大道不和于俗,大功不谋于众。当行便行,何须旁顾。”肥义素来果敢沉雄极有担待,几句话斩钉截铁,较楼缓之圆柔全然另一番气象。
“果然肥义!字字掷地,金石之声。”赵雍拍案而起,“走!到我书房去说。”
一日一夜,赵雍的书房门始终没有打开。直到此日邯郸箭楼的刁斗打了五更,书房传出一阵哈哈大笑,君臣三人才走出书房,消失在浓浓的秋霜晨雾中。从这一日起,肥义在邯郸消失了,楼缓在世族大臣间开始了频繁的奔走。
楼缓走进的第一座府邸,是公子成的“相”府。公子成便是赵成。公子者,春秋战国之世对国君部族的嫡系贵胄之尊称也。赵成乃赵成侯最小的儿子,赵肃侯最小的弟弟,赵雍的叔父,自然是十足的嫡系公子。此时的公子成已经年近花甲,因多有战功,堪称赵国王室最为资深望重的宗室大臣。赵雍即位变法时,将这位威名赫赫的叔父从边地调回邯郸,做了相。这个相不是丞相,而是赵国执掌封地政令的大臣。从邦国大政看,相并非实权重臣,然则却历来都由宗室重臣担任。其中原因,在于这相是代替国君管辖封地的职事,除了监管赋税、协调各封地之间的种种冲突等日常政务,更要紧的是监控权臣封地不得坐大谋逆。唯其如此,这个相职,须得是国君特别信任的宗室大臣。公子成强悍固执,做了十八年相,赵国封地世族无一滋事,得使赵国变法平稳推进,赵雍自然深知这位叔父的分量。若得胡服之变如当年变法一般平稳,首要之计,是要声威权臣一体拥戴。目下情势,军政权臣有肥义楼缓鼎力支撑,足可回旋。当此之时,宗室世族便成了主要阻力。赵国之特殊,恰恰在于赵氏世族的力量异乎寻常的强大,且赵氏大臣多为有封地根基的军旅世家,将军辈出桀骜不驯,若世族层执意作梗,甚事也是寸步难行。
赵雍与肥义楼缓之谋划:化解世族,首要在公子成。
楼缓颇有章法,约请王共同拜访公子成,且以王为主访宾客。王也是老臣,职任中府丞,执掌国君内府事务,与公子成之相职时有交叉,两人甚是相投。而楼缓已是国尉之身,职司军政粮草,与封地赋税也是多有关联,两人联袂而来,不显突兀。
轺车辚辚驶到相府门前,门吏说公子成染病在榻,不见客。王顿时迟疑,楼缓不悦道:“本尉陪中府丞前来,正是奉国君之命探国叔病体,岂做寻常宾客?还不作速通报。”门吏惊讶不迭,连忙去了,不消片刻跑来,将两人领了进去。
“王兄、国尉,赵成失礼了。”侍女将寝室帷幕挂起,赵成躺在榻上,一声招呼起身。王连忙上去扶住笑道:“公子病体,尽管卧榻说话便了。”“岂有此理?”赵成勉力一笑,走到了座案前,“只是不能官服待客,惭愧了。”楼缓接道:“国君闻得国叔有恙,特派我等前来探视抚慰,国叔但安心养息。”
“如何?国君知我有恙?”赵成有些惊讶。
“国君有言:国叔近日或可有恙歇息。”楼缓将“或可”二字咬得分外清晰。
“如此说来,国君未卜先知了?”赵成微微冷笑。
“公子哪里话来?国君何能未卜先知?”王深知赵成秉性,苍老的声音直刚刚道,“原是国君欲行胡服,也望公子应之以胡服。国君只恐公子闻流言而称病,故有或可有恙之说。此间本意,是期盼公子做变俗强国之砥柱,岂有他哉!”
楼缓就势拱手笑道:“在下唐突,公子见谅。”
公子成默然良久,末了叹息一声道:“赵成愚笨,容我思谋两日再说。”
三日之后,赵成一卷上书摆在了赵雍案头。赵雍看着看着皱起了眉头:
谏阻胡服书
臣赵成顿首:胡服之事,臣固风闻,得两使专告,始信为真。臣闻中国者,文明风华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大道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四方蛮夷之所师也。今国君舍中国文华,袭胡人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远离中国,何以面对华夏诸族?臣愿国君三思而图之也。
赵成本是老军旅,纵然不拥戴胡服之变,何来此等诉诸中原文明之迂阔议论?必是与人聚会商议,请得几个老儒代笔。赵雍一阵思忖,召来楼缓密议。楼缓看完书简道:“公子成既以书对,君上不妨以书回之。书简必在世族与市井间流传,可正迂阔之议,等同将胡服之变先行朝议一般,或可收出人意料之效。”赵雍连连道好,我来说说大意,你执笔如何?楼缓慨然应命,援笔在手,思谋着赵雍之意,一个时辰间拟成了一封《答谏阻胡服书》。赵雍看过一遍,拍案叫声好,命主书立即誊抄刻简,立送公子成府。
赵成原本无病,本欲以病为由,躲过这场胡服之变。不想赵雍却派特使找上门来,也不好装聋作哑。思忖之下,请来赵文、赵燕、赵造一班赵氏元老商议,还特意邀来了有饱学公忠之名的太子傅周绍商议。谁想这班元老却要赵成先拿主意。赵成只黑着脸说了一句,怪诞无伦,难以启齿也。元老们异口同声地赞同,纷纷慷慨激昂地诉说对胡人胡服的憎恶蔑视,一致坚称,胡服蛮夷怪诞,决然不服,周绍大摇白头道,诸公之断虽明,诸公之理却不堪上案也。惊讶之下,元老们纷纷询问缘由。周绍说了一番道理:憎恨胡人,国君亦同;国君胡服,欲以敌之道治敌之身;纵然蔑视憎恶,国君能以邦国安危为本大度克之,诸公能以一己之好恶对抗么?元老们恍然,纷纷讨教。周绍只说了十个字:文明为本,正本必能清源。赵成毕竟老到,思忖一阵,肃然恭请周绍代笔,于是有了那封诉诸中国文明的《谏阻胡服书》。
这日,元老们与周绍又来赵成府邸探听音信,正在猜测议论国君将如何处置,书吏匆匆来报:国君特使送来回书一卷。元老们一阵哄嗡议论,以赵雍之风,素来与臣下直面议事,甚时也学得书来书往了?当真蹊跷!及至书简打开,众人请周绍诵读。随着周绍的琅琅诵读,元老们
鸦雀无声了:
答谏阻胡服书
国叔思之:胡服之变,国叔以摈弃中国文明对之,雍大以为非也。尝闻: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因时而制服,因事而制礼,古今大道也,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越人断发文身,吴人黑齿刺额,服饰风习不同,以便事为本,则同一也。风习各异,事异而礼变。圣贤之道,唯利其国,不一其用也。若为便事,风习可变也。是故礼俗之变,虽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虽圣贤不能同。穷乡多异俗,邪学多诡辩。不知之事不疑,异于己者不非,此谓公焉!今国叔所言者,俗也。我所言者,治俗也。今我赵国,北有三胡仇燕,西有强秦中山,南有列国虎视,四面边患,邦国危难,却无强兵骑射之备,岂不危乎!赵有九水,却无舟师以守水域。北有三胡,却无强兵以靖边地,长此以往,国之将亡,岂有他哉!当此之时,国叔身为宗室砥柱,不思图变强兵,却拾人余唾做迂阔大论,与国何益?与民何益?秦无商鞅变俗,何有今日强秦?秦之变俗,又何失于中国文明?何赵雍胡服,便成天下不齿之大逆也?国难在前,赵氏宗室或溺于喋喋不休之争议,而徒致社稷沦亡;或摈弃空言,惕厉奋发一举强兵!舍此之外,岂有他途?何去何从,国叔自当三思也。
及至读完,周绍抖擞得竹简哗哗作响,脸色涨红却只说不出话来。元老们也大是难堪,一片唏嘘叹息,无言以对。赵成面色渐渐阴沉,气息也渐渐粗重,默默从座案起身,一挥大袖径自去了。周绍自觉难堪过甚,对着元老们一拱手道:“老夫多事也,惭愧。”也急急走了。元老们相互看看,默默散了。
旬日之间,这篇《答谏阻胡服书》在大臣中流传开来,又在市井坊间流传开来。书中扑面而来的沛然正气,直面国难的深重忧患,以及雄辩犀利的说辞,使读者无不悚然动容。有热心之士将书刻简传抄,流布郡县国人。一时间,胡服之变成为邯郸街谈巷议的话题,又弥漫为郡县国人的议论。寻常国人皆有操业劳作奔波生计之苦,衣衫本不可能有如贵胄们那般华丽讲究。纵是士子百工一班家境富裕者,也不过有两三件袖宽尺许袍长五尺的礼服而已。但有劳作奔波,必是能够利落做事的窄衣短袖,虽则不如胡服那般轻捷紧身,也决然不是贵胄官员宽袍大袖大拖曳之气象。唯其如此,寻常国人对穿不穿胡服的确没有多少切肤之痛。听人一读传书,反倒是立即为国君忧国忧民之气概感奋,既然胡服可以强兵,穿胡服得了。穿一身胡服,便不是中国子民了?便丢弃华夏文华了?当真咄咄怪事!
“我说,国君还真是说对了,紧身胡服就是利落!”
“林胡兵将,一顶皮帽子一身皮短甲,一口长刀一匹马就得。赵军?哼!”
“军兵好变,毕竟打仗,谁个不想利落轻便?”
“对!难的是大官。这么高的玉冠,三尺宽的大袖,丈余长的丝绸大袍,拖在地上还有两三尺,天神般好不威风!都紧身胡服跟老百姓一样,跟谁威风去了?”
“人家那叫峨冠博带,是贵胄威仪,懂个鸟!”
“峨冠博带?贵胄威仪?狗屎!别说上战场,田间走走看,两步仨筋斗!”
如此这般,国人议论渐渐成风,一时对庙堂贵胄们大有非议了。战国之世,邯郸赵人虽不如大梁魏人、临淄齐人那般好议国事,然则也是粗豪直率成风,遇事从不噤声的风习。不期然议国议政蔚然成风,任谁也得思谋一番。
正在国人议论纷纷的当口,邯郸又传出一个惊人消息:邯郸城外开来两万铁骑,全部胡服,由柱国将军肥义率领。于是万众哗然,争相出城观看胡服赵军,军营外人山人海。奇怪的是,这座军营非但营门大开,任庶民进出观看,且不断在校场公然举行骑术射技大演练。邯郸国人多有从军阅历,眼见赵军骑士人人胡服皮甲,比原先身着七八十斤重的铁甲轻捷利落得不可同日而语;战马鞍后绑缚三个皮囊,马奶子与干肉便是三日军粮;说声开拔,能一日数百里地连续三日追击不停;如此骑士,胡人在大草原插翅也难逃。且不说,这还仅仅只是胡服马奶子上身,还没有按照胡人骑士的标尺进行骑射训练。若练得两三年,赵军之剽悍战力谁个当得?纷纷议论之中,国人一口声地不断喊好,不断喝彩。
“万岁赵军!万岁胡服!”
“胡服骑射马奶子!好——”
“我衣胡服!我杀胡人!”
“不衣胡服,非我赵人!”
连天彻地的喊声,震撼了邯郸的所有大臣贵胄,世族元老们沉默了。谁都知道,这个凶狠的肥义从边军调来两万铁骑,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国人做耍子看胡服骑射的热闹。屯兵城郊,意味着国君下了最强硬的决心——若有敢于死硬阻挡胡服之变者,实力说话。在素有兵变传统的赵国,国君先将这手棋下到了明处,谁还能折腾个甚来?沉默得三五日,世族元老们终于有了动静。
第一个,是公子成进宫请罪,痛切自责:“老臣愚昧,不达强国之道,妄议文华习俗也。国君强兵以张先祖功业,老臣该当欣然从命,率先胡服。”赵雍长长出了一口气,着实将这位叔父抚慰了一番,并与公子成当场议定:立即颁行胡服令,旬日之后大朝会,君臣人等一体胡服。
公子成刚走,赵文、赵燕、赵造、赵俊四位元老先后进宫,请国君解惑决疑。赵雍心中明白,这是几位元老重臣找台阶下,自然须当顾及其体面。于是,四位元老一个接一个提出不明所以处,请国君明示。
“衣冠有常,礼之制也。若从胡而变,致使赵人流于胡地,君何以处之?”赵文如是说。
“服奇者志淫,俗僻者民乱。是以治国不倡奇异之服,理民务禁生僻之俗。若得胡服,赵人风习败落礼法大乱,致使国法不能齐俗聚人,奈何?”赵造忧心忡忡。
“衣冠风习之变,当徐徐图之。国君骤令朝会之期一体胡服,岂非强人所难哉!”赵燕老脸通红,分明一肚子别扭。
“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十者不易器。胡服之效,崩溃朝野文华根基,若生出不期之乱,岂非得不偿失?”赵俊振振有词。
赵雍虽则心中有底,无须一一折辩,然四人毕竟元老重臣,纵是寻找台阶,所问也是咄咄逼人。身为君主,自不能流于过场而落下“无理而强行胡服”之口实。待四人一体道罢,赵雍已经成算在胸,在殿中转悠着侃侃道出了一番道理:“四老所疑,其理同一:古法成俗不可变,变之危害不可测。然则,五帝不同俗,何谓古法?三王不同制,何礼之循?从古至今,但凡大道治国,法度制令皆顺其时,衣服器械各便其用,何来万世不移之习俗礼法?礼也不必一道,俗也不必一道。反古未必可非,循礼未必有成。”赵雍猛然盯住了赵造,“造叔之言:服奇者志淫。邹、鲁两国好长缨缀衣,天下呼为‘奇服’。然则邹鲁多奇士,孔子、孟子、墨子、吴起皆出邹鲁,更不说儒家三千弟子大半邹鲁之士,此却何解?又道俗僻者民乱。吴越两国僻处大泽山海,文身断发,黑齿刺额,天下叱为‘不通大化’。然则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范蠡文种出,凝聚国人而天下变色,此何解也?”见白发苍苍的赵造难堪地低下了头,赵雍转过了话题,“究其竟,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利身便事也,而非论贤愚也。何者谓明?齐民变俗,顺势应时也。赵人老话:以书驾车,良马翻沟。今诸老欲以古治今,岂非照着驾车么?”赵雍一时大笑起来。
四位元老默然无对,相互顾盼间也跟着笑了起来:“老朽等胡服了。”
四老一出宫,无人再来折辩胡服之事。元老重臣中只一个周绍手足无措,既无颜进宫与赵雍坦诚辩驳,又不甘自请胡服,僵持得下不了台,只有称病不出。赵雍明白这个骨鲠老儒的心思,亲自登门“探病”,谈笑间教内侍将一套胡服摆在了周绍面前。老周绍虽然面色涨红,却是甚也没说便脱下峨冠博带,就着暖烘烘的燎炉穿起了胡人的短皮衣裤,腰间扎上一条板带,头上戴起一顶轻软的翻毛皮帽子。铜镜前一番打量,周绍呵呵笑了:“奇也哉!老夫竟成老猎户矣。”
赵雍大笑:“难得老猎户也!狐皮一张,其价几何?”
开春之后,赵国大兴胡服,大练骑射,举国热气腾腾。楼缓的国尉府顿时大忙,非但要将全部二十万大军逐次换装,还要新征发十万青壮北上练成新骑兵,同时还要整顿军制,将原先各要塞步兵为主的守军改编成一色的轻装骑兵。胡服骑射之本意,在于强军,在于使赵国大军脱胎换骨,成军整军练兵自然是重中之重。赵雍权衡局势,将肥义调出,主持征发十万新军之事;楼缓则兼程北上,改编雁门关与平城两支大军。
四月初旬,楼缓紧急军报:平城大将牛赞等不赞同改步为骑,坚请面君定夺,请命如何处置?赵雍深知,边军将领与大臣之歧见若不及时消除,便会愈演愈烈,立即将邯郸国政交肥义辅助太子赵章处置,连夜兼程北上了。一路思忖,赵雍不明所以:论部属,楼缓原是边军主帅,牛赞只是驻守平城的将军,属楼缓辖制,两人历来是同心协力从无龃龉,如何以楼缓之能,连牛赞也不能说服了?莫非是廉颇接手边军将印后生出过事端?这廉颇、牛赞都是发于卒伍的盛年猛将,为人都是一等一的持重沉稳,绝不会因一事之歧见生出异心。果然如此,何等因由?
三日后赶到平城,赵雍没有先到楼缓的国尉官署,而是径直到了牛赞的将军幕府。谁知幕府是一座空帐,留守的军务司马说将军去了长矛营。赵雍二话没说,当即来到平城以北长城脚下的兵营。
雁门、平城,同为赵国北部的两大咽喉要塞,然则地利不同,兵力配属也大是不同。雁门关出得长城,是胡人南下的经常大道——岱海草原。一旦突破雁门长城及雁门关防线,胡人便会迅速进入中山国与楼烦部族区域,再沿滹池河谷东南进入赵国腹地大掠。唯其如此,雁门关地带是赵军最要紧的防御地带。除一万步兵坚守长城与雁门关城防外,全部六万铁骑分做聚散自如的六部,驻扎在长城之外;不设固定营寨而经常游动于长城至岱海间的草原,以搜寻胡人骑兵并在草原决战为防守,力求胡人不能靠近长城。
平城却不同,山险地狭不利骑兵展开,身后二十里又是一道滚滚滔滔东西横贯的治水,胡人很少选择从这里以骑兵大举突破,而只有在胡人特别强盛且合兵全线南犯之时,平城才有大危机。然则,这里一旦被突破,南边便是赵国代郡,越过代郡便进入了赵国腹地,路径却比从雁门关入赵便捷得多。有鉴于此,长期以来,赵军在这里只驻守三万余步兵,不求进击,但求坚守而万无一失。
北出平城三十余里,是赵国的夯土长城。长城之外,便是苍茫大草原。兵家常规:守城必在外。平城的三万守军,有两万余驻守在长城内外的固定营寨,身后三十里是平城的纵深守备。寻常时日,仅有的三千铁骑只在长城外二十里的草原驻扎,形成重在探察敌情并只做试探性厮杀的第一道防线;万余步兵则在长城墙外以长城为依托,构筑壕沟鹿砦,与长城城墙上的数千守军一起构成第二道防线;长城之内十里,是东西横宽十余里恰恰连接两山的一道深沟高垒,常年驻守一万精锐步兵,形成平城的最后一道防线。
赵雍飞骑未出长城,遥遥便闻长城外喊杀连天,不禁一惊;然见长城垛口的兵士兴奋呼喝,便知可能是军中演练,双腿一夹战马径直出了长城。赵雍也想看看此时的牛赞如何操持大军演练,不带卫士,一马飞上了西北角一座土山。
遥遥向“战场”望去,显是骑步攻防的操演。大约三千多骑兵进攻,正面阻击的步兵阵形大约也是三四千的模样。看得一阵,赵雍却感大为蹊跷。冲杀的骑兵是一色的胡服,由楼缓率队;防守阻击的步兵,一色的赵军原本甲胄,由牛赞率队;中央地带是带着一班军吏手执一面令旗的大将廉颇,分明便是居中裁决了。如此还则罢了,要紧的是不合法度。军中演练法度:步骑人数对等演练,步兵要依托壕沟或相应地利,步兵人数超过骑兵一倍,方才演练平地攻防厮杀。今日两军对等,步兵没有任何依托,便在草原对等拼杀,究是何故?眼看半个时辰过去,步军似乎并无崩溃之象,骑兵倒似乎“伤亡”不少,士气似乎也并不高涨。
又僵持得片刻,老廉颇令旗一劈:“步军胜。”
长城上的步军兵卒顿时高声呐喊起来:“步军胜了!万岁——”
“这阵不算,再来一阵!”身着两三处泥巴伤口的楼缓嘶声大喊。
汗湿重甲的牛赞哈哈大笑,只一挥手:“国尉啊,回去为我步军庆功。”回身一声高喊,“兵娃子们,每人两碗赵酒,不喝马奶子!”
正在此时,西北方向一骑飞来遥遥高喊:“国君驾到——”
随着喊声,马队疾风般卷来,正是赵雍的百骑黑衣马队。黑衣,是赵国君主的卫士专用名号。黑衣之名,初起于酷好搜罗剑士的赵烈侯,其卫士尽皆身着黑衣的剑士。后来,“黑衣”便成了国君卫士的官称,其实未必真是黑衣。目下赵雍这黑衣百骑,便是一式军中胡服——棕色皮甲红皮帽胄,护卫将军帽胄上还插着一根黑色鸡翎子,人人一口弯刀,背负强弓长箭,几与胡人骑兵一般无二。马队风驰电掣般卷到较武中心,骤然间齐刷刷一排人立,战马齐声嘶鸣,同时陡然止步,前蹄落地处钉成了一个严整的十十方阵,丝毫没有马蹄沓沓的摆队声。
四面将士看得清楚,为首的国君赵雍也是同式胡服,唯一的不同,是头上的一支五色翎毛鲜艳夺目,直是胡人单于气象。令将士们惊讶的是,同是胡服骑士,国君的百骑马队较之楼缓率领的胡服骑士大见英气勃勃。与真正的胡族骑兵相比,却显然没有那种散乱张扬,又分明弥漫出胡人骑兵所没有的整肃威武。同是胡服,气象竟能如此不同?骤然之间,无论是楼缓的骑兵,还是牛赞的步兵,将士们尽皆肃然无声。
“楼缓无能,自甘领罪。”
赵雍摆摆手,对着大步赳赳走来的牛赞高声道:“牛老将军,选三个最强武卒出来。”
“君上何意?”牛赞一边躬身行礼,一边连忙问。
赵雍马鞭指点着道:“步骑对演之法:两步对一骑。我今出一个胡服骑士,对你三个武卒。武卒若胜,随你所请。”
“君上大是!”牛赞顿时精神大振,转身大喝,“头前三个百夫长,出阵!”
只听“嗨”的一声,三个精壮威猛的百夫长大步铿锵地走到了中央空地,人各一身四十斤铁盔铁甲,右手一支精铁长矛,左手一张白杨木包铁盾牌,腰间还有一口备用短剑。赵军武卒也是沿袭当年吴起在魏国训练魏武卒之成法而来,虽然甲胄重量已经比魏武卒减轻三十余斤,但与胡服兵士相比依旧是庞然大物,三人三角阵一扎,威势不同凡响。更兼百夫长历来是战阵中坚,非猛勇壮士不能任职,三个百夫长对一名骑士,无论如何都是胜算无疑。
“黑衣赵虎,出列。”赵雍马鞭一指百骑队,话音方才落点,一骑沓沓沓三步,恰好立在赵雍战马身侧。赵雍四面环视高声道:“赵虎是真正的胡人骑士,也是黑衣百骑的马术教习。胡服骑射之术究竟有无战力,将士们自己看。廉颇老将军,还是你来执法。”
“遵命!”须发灰白的廉颇应声出马,在三步卒侧前半箭之地立马站定,举起令旗高喊,“骑士后退三里。”黄发碧眼的赵虎一拱手道:“三里不用,一里足够。”
1...5657585960...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