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除了奥地利内阁成员,就只有军方的几名高层将领知道政府的真实目的,绝大部分奥地利人都认为政府要和奥斯曼帝国开战了。
不少官方的媒体,还条条是道的分析,俄土战争就要爆发了,奥地利跟着捡便宜就行了,根本就不用付出太大的代价,就可以占领多瑙河流域。
这一系列的动作下来,英法两国自然是认为奥地利要对巴尔干半岛下手了。
而西进计划,完全被掩盖了下来。唯一的动作,大概就是国内的铁路建设速度突然加快了。
就连巴伐利亚主持修建的铁路,也多了很多社会上热心人士,给他们提供方便。
不少人还在催促皇家巴伐利亚铁路公司加快速度,不要耽误了他们赚钱。
奥地利的战略欺骗计划不光骗过了英法,同时也迷惑住了普鲁士人。当确定奥地利的目标是巴尔干半岛后,腓特烈-威廉四世除了流露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外,就该干嘛干嘛了。
没有办法,俄奥两国对奥斯曼帝国下手,他们就算是再怎么羡慕,也不可能跑过去分一杯羹。
地缘政治决定了奥斯曼帝国的利益,和普鲁士王国没有关系。既然如此,奥地利人要扩军就随他们去吧。反正没有自家的利益在,普鲁士王国自然是没必要跟进了。
不光几个列强被忽悠了,就连提心吊胆好长时间的瑞士人也松了一口气,确定了奥地利人不是冲着他们去的就行了,奥斯曼人的死活可不关他们的事。
在媒体的宣扬下,俄奥两国准备寻奥斯曼帝国晦气的消息,已经是人尽皆知。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欧洲民众们纷纷化身为吃瓜群众,就等着好戏开场。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十章、发展
在纷纷扰扰中1850年,就这么悄然无声的过去。看似平凡的一年,给奥地利带来的影响,却是及其深远的。
大量的外资涌入了奥地利,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各种工厂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经济增长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尽管不少产业都给予减免税收的优待,可是在上下游环节,政府同样获得了大量的税收。
1850年的工商业税收,较之1849年增长了百分之八,也就四百多万盾。看上去这个数字不大,弗朗茨却非常的满意。
这只是一个开始,等免税期结束,才是税收增长的爆发期。
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显然不会只有这么一点儿,企业的配套产业链,也随之而发展。
这一点在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行业都有体现,在财政上就可以看出来。
1850年,奥地利的经济增长了百分之十八点七,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增加百分之九点四。
这个数字不算高,任何一个国家开放市场后,都会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暴涨百分之三四十的都有例子。
不过放在同时期的欧洲,奥地利经济发展速度也算是一骑绝尘了。
毫无疑问,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直接被投入到了军事上,并没有能够继续投入到再生产中。
当然,弗朗茨也不敢投入到再生产中。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年代的通讯、交通条件限制,奥地利国内火热的经济增长速度还会更快。
并不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持续发展,短期内的经济暴涨,而市场如果没有跟上去,那么产能过剩就无法避免了。
产能过剩,意味着大量的商品销售不出去,要烂在库房里。财大气粗的企业还可以削减产能进行转型,实力薄弱的企业自然就只有破产一条路了。
企业破产,失业人员增加,市场购买力持续下降,再次反馈回来,资本家们不得不继续削减产能、裁员,恶性循环开始,经济危机爆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军备竞赛还延长了奥地利经济高速增长时间。军队本身就是一个消费群体,扩军也是在扩大消费市场。
现在奥地利发展最快的就是铁路,从1849年开始动工,到了现在已经有多达上百个标段开始施工。
铁路年增长里程265公里,不要误会这不是现在才修的,而是几年就动工的铁路,恰好在1850年完工。
1849年动工的铁路,现在毛都还看不到,这一点铁路和公路不一样。公路建设可以修一段就浇筑一段路面,而铁路则不一样,除非完成了一个路段,不然就算是铺设了轨道,也不敢跑火车啊?
不过到了1852年,估计就有部分平原地区的路段可以通车了,会不会提前投入运营,这个问题就只有铁路公司自己才知道了。
这点儿小问题,奥地利政府是不会过问的,这些私有铁路运营都是自负盈亏,和政府没有关系。
为了鼓励大家建设铁路,奥地利政府还宣布了免税政策。从铁路项目立项开始,未来十年不征收铁路运营税收。
想要赚钱,就提前把路修出来运营吧,拖延工期就是和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趁着铁路火热的大环境,奥地利政府把大量的铁路线打包给了私有铁路公司,拆迁费用都可以由政府出,前提条件就是拿到铁路建设权后,一年之内必须开工,十年内必须要通车。
据弗朗茨所知,截止到目前为止,奥地利政府连哄带骗,兜售出去的铁路路线总里程就超过了四万公里。
天知道最后会留下多少烂尾工程,反正政府又不会亏。就算是后面接手烂尾工程,也比从头开始修筑便宜不是么?
这些问题铁路公司也清楚,可是火热的市场会欺骗人的眼睛,奥地利经济增长同样也骗了很多人。
加上金融财团的推波助澜,更是助长了投资者们的野心。很多投机者都想着,等到了最高点就把股票抛售出去,然后大赚一笔。
想要炒高股价,自然要做一个漂亮的报表了。如果一家铁路公司手中,只有那么几百公里铁路,随便你怎么吹嘘,也吸引不了多少人。
如果要是有几千公里、乃至于上万公里铁路,那么都不用吹嘘了,就有人给你脑补一副发展蓝图出来。
靠铁路赚钱只是一方面,控制了某些地区的铁路网过后,就算是投资其它产业,同样可以利用手中的交通网挤死同行,一个概念上的商业帝国出现了。
在欧洲铁路最火热的年代,两个城市之间有可能出现四五条由不同公司运营的铁路,直接进行市场竞争。
奥地利政府还算有节操的了,至少没有把同一路段授权给不同的铁路公司,这就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
全世界还有比“垄断”更赚钱的买卖么?那怕是经济价值不高的铁路线,一旦形成了市场垄断,那也是大赚特赚啊!
弗朗茨不会承认,他就是利用大家这种心里忽悠资本家投资铁路的。垄断经营可以,这避免了市场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只要不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弗朗茨是不介意的垄断企业出现的。
如果因为运费过高,影响到了国内经济发展,那么制定规则的人同样也可以修改规则,比如说:物价局、铁路国有……
这些不和谐的话题,奥地利政府是绝对不会告诉投资者们的,不然英国财团怎么被忽悠过来了呢?
美国人干过事情,弗朗茨也不介意效仿一次。不管那么多,先忽悠你把铁路修了再说,等铁路修完了没有利用价值了,那么就可以考虑翻脸的问题了。
在弗朗茨看来,前世香港搞的公共设施项目,最高利润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五,就是一项好政策。
要是奥地利政府复制过来,民众们应该会非常的支持吧?至于铁路公司,百分之十五的利润同样可以让他们活的很滋润了。
投资者什么时候,能够收回建设成本,这个问题就不知道了。反正前面的投资者都赚到了,后面的接盘侠从来都是倒霉蛋。
铁路的发展,自然刺激到了钢铁产业,一家家钢铁企业纷纷扩充产能,准备在接下来的盛宴中分到一杯羹。
为了有效的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1850年3月奥地利工业部下令,将7家国营钢铁企业合并为奥地利钢铁集团。
奥地利第一家年产原钢一点二万吨、产铁十八点四万吨的巨无霸钢铁企业诞生了。艺术加工一下,就是年产钢铁二十万吨,世界第一钢铁集团就这么诞生了。
是不是真的世界第一钢铁集团,这个问题还有待考证,不过成为奥地利第一钢铁企业是不争的事实,整个奥地利帝国一半的钢铁产能就在这家集团。
这个年代,全世界钢铁产量超过十万吨的国家,都只有个位数,超过百万吨的国家就英国人。
如果不是大家都停留在这个水平,奥地利的媒体也不敢吹这个牛逼,总的来说这个时代的新闻人还是有节操的。
合并过后,这几家钢铁厂就开始分工了,根据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产能。
简单的说,就是根据铁矿的品质,适合炼钢的那就全部用来炼钢,适合炼铁的就拿去炼铁,不要再搞混合生产模式了。
最核心的还是把几家企业的核心技术汇集在一起,各取所长利用到工业生产中。同时组建了一个冶炼技术研发部,推动技术革新。
按照计划,1851年奥地利钢铁集团的产能会提高到24万吨,1852年就要提高到32万吨,1853年将突破45万吨……
这些计划都不是乱来的,完全是根据市场需要制定的,不扩充产能如何去抢订单呢?
奥地利的铁路网建设,可是一块大肥肉,相关企业就没有不想去咬上一口的。
按照一米铁路使用60千克钢铁计算,一公里就需要消耗60000千克钢铁,也就是说光奥地利的铁路网计划,需要消耗的钢铁两百多万吨。
这么好的机会,钢铁企业要是再不扩充产能,那就是脑子进水了。
为了扶持钢铁企业,奥地利政府已经决定未来五年内不从这家新组建的集团中抽取利润,并且还注资了一百万盾进来,用以技术革新。
不光是钢铁企业,很多相关的产业都在拼命扩充产能,弗朗茨也在闷声发大财。
不要看砂石这些小东西不起眼,实际上搞过工程的人都知道,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利润可一点儿也不低。
初步估计,每公里铁路光浇筑混凝土就要消耗几万吨砂石骨料,上面那层厚厚的碎石需要的石料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任何商品量大了,利润也就上去了,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实际上并不比生产铁轨的钢铁厂获利少。
只不过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分散在无数的散户手中,看起来就不起眼了。弗朗茨只是利用先知先觉进行了提前布局,进行垄断经营而已。
当然垄断经营的事情,他是不会承认的。不信可以去查铁路公司和奥地利矿业集团的合同,都可以证明垄断经营确实存在。
只不过知情者们都不会说,媒体更加不会去报道。
对外的解释:奥地利矿业集团只是一家代理商,这些的矿场分布在数十家企业名下,大家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才联合起来成立了一家集团和铁路公司谈判。
没错真相就是如此,为了避免被铁路公司压价,大家才联合起来的。没看最后的交易价格,都和市场价相差无几么?
要是垄断经营的话,肯定是要涨价了,既然没有大幅度涨价,那就不是垄断经营。
什么是躺着赚钱,1850年弗朗茨终于感受到了。就这一项不起眼的小生意,他就获得一百二十三万盾的年利润。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铁路建设的推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可以躺着赚钱。
遗憾的是铁路修建完成,这些野外的砂石矿也就没有了销路,再想大赚一笔,就只有等公路网建设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三四十年都不用期待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十一章、有钱好办事
萨尔茨堡,一家酒店内。奥地利联邦铁路公司的高管-莫特里赫正在给技术人员们开动员大会。
“都听好了,董事会已经做出了决定,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我们要把铁路连通到阿德宁。”
工地上混的,就没有几个斯文人,莫特里赫也没有打官腔,直接了断的把任务说了出来。
他只是行政负责管理的,不是搞技术出身的,在这个项目组待了一年多时间,对于工程进度却是一清二楚。
现在总部这个进度要求,怕是很难完成。不过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他知道不能有困难就退缩。
董事会都做出了决定,不管困难再怎么大,他也必须要去尝试完成,这是态度的问题。
如果连实际行动都没有,就向上面喊困难、完不成,那么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私营企业都是非常现实的,如果没有了价值,他就可以滚蛋了。在这个问题上,他的分量还没有下面的技术人员重。
这个年代的技术人员是宝贝,无论放在哪个项目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才,行政管理人员就不一样了,铁路公司内部还有一大把。
项目总工程师萨尔瓦多好不客气的说道:“莫特里赫先生,以我们现在的施工进度,能够在两年内完成这个任务就不错了,这是事先计划好的工期,想要提前完成根本就不可能!”
在这个标段的铁路施工中,名义上莫特里赫是负责全面管理,在技术上却是萨尔瓦多说了算。
莫特里赫根本就管不到萨尔瓦多,或者说是不敢胡乱插手。他是聪明人不懂就是不懂,知道瞎指挥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现在突然提高施工任务,技术负责人反对也是很正常的。不过莫特里赫不是没有准备,笑呵呵的解释道:
“萨尔瓦多先生,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缺少什么你尽管开口,我负责和总公司协调,不过工作任务必须要按期完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就幸苦一下,牺牲一下休息日。请放心,公司是不会亏待大家的。
我在这里给大家保证,只要提前完成任务,大家获得的奖金绝对不会低于现在的工资。
不,按期完成任就行。我去总公司去给你们申请,如果低于了这个数,我自己掏钱给你们补!”
莫特里赫的表演成功了,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钱解决,加快施工进度自然也不例外了。
两年的施工任务要一年完成,发放两年的薪水没有毛病,大家干的活还是一样多,铁路公司的人工成本预算并没有增加。现在正是缺人的时候,莫特里赫完全有把握将钱要下来。
加薪可以安抚住大部分技术人员,可是萨尔瓦多依旧摇了摇头。
“莫特里赫先生,没有人怀疑你的人品,现在的问题是时间太短了,我们已经从两头向中间施工了。
想要再增加进度,除非把现在的标段一分为二,从中间地段再次分割。这不但需要增加人工,还要增加机械设备,我们的技术人员也不充足,管理难度还要大大增加。”
莫特里赫想了想说:“这些问题都可以克服。想必你们也清楚,国家为了加快铁路的建设进程,已经出台了法律,从铁路立项算起,十年之内铁路运营不征收任何税收。
我们从1849年开始施工,预计在1854年才能够全线完工,这意味着我们的免税运营时间只有5年。
联邦铁路公司是一家上市企业,总部不得不考虑股民们的意见,现在大家都希望铁路能够早点儿投入运营。
如果我们能够在1851年完成5标段的路基施工,那么1852年就可以铺设轨道,安装相关的设备,1853年就可以进行试运行。
能够提前一年投入运营中,这必然会给公司带来大量的利润,各位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利润”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奥地利政府要求铁路公司加快主干线的施工速度,理由是:奥地利准备向奥斯曼帝国开战,要利用铁路运输后勤物资。
这个理由,大家没有办法拒绝。况且政府又不是没有给补偿,免税十年就是这么来的。
至于和奥斯曼帝国作战,为什么这条连通巴伐利亚王国的铁路也必须要加速施工,就不是重点了。
重点在于伟大弗朗茨陛下亲自发话了,他既然说是全国的主干线加快施工进度,那就必须是全国的主干线。
难道还能为这个问题,跑去和日理万机的皇帝陛下讲条件不成?
最后铁路公司的管理层经过研究决定,集中力量加快主干线施工速度,暂停准备开工的支线路段。
……
这个年头,铁路技术人员是抢手货。为了留住人才,联邦铁路公司还拿出了部分股票期权充当奖金,发放给了这些技术人员。
虽然到了每个人手中的金额都不多,可是造成的效果却非常不错,有自家的份额在里面,没有不想铁路提前通车。
萨尔瓦多想了想说:“对公司的决定我没有任何意见,不过莫特里赫先生,这些问题你都要帮我给解决了。
还有就是目前我们在施工过程中的伤亡人数太多了,你最好能够约束一下那些管理人员,让他们不要做的太过分。”
所谓的管理人员,当然就是铁路公司娉请的打手了。现在这批免费劳工,就是真正的“牢工”,便宜是便宜了,可是管理起来却不怎么方便。
一个个都想要混日子,只要没有人盯着就要磨洋工,甚至逃跑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要不是有军队看着,没准还会发生暴动。
军队派人虽然派人看守,却不会派人帮他们管理。为了加快施工速度,铁路公司娉请的管理人员自然是皮鞭+大棒伺候了。
这让道德还没有完全沦丧的萨尔瓦多看不惯,当然他也不是圣母,只是顺口一提,对于这种乱党分子他也是深恶痛绝的。
莫特里赫笑呵呵的说:“没有问题,劳工数量不足的问题,我马上去打报告,机械设备公司的库房里面还有,直接派人过去提货好了。
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我会上报给总公司。不过萨尔瓦多先生,现在到处都缺技术人员,总部都在全欧洲挖人,你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
没错,奥地利的铁路施工队伍中,也有来自欧洲各国的技术人员。为了战略安全需要,这些人不能成主要设计师。
这一点是弗朗茨要求的,主要是英国人在海外输出铁路标准的时候,在这方面夹在了不少私货,不少国家都被坑了。
现在奥地利所有铁路公司,都采用同样的办法。技术人员不足,就让工程师带学徒顶上。
反正是按图施工,只要在工地上学上一年半载,就可以主持简单的技术工作,有经验的工程师每天指导、布置任务,然后检查验收就行了。
基本上一段铁路修建完成,这些学徒们也就差不多出师了。这个年代的铁路工程师,基本上就是这么来的,从学校毕业的人反而是少数。
看着士气高涨的手下们,萨尔瓦多苦笑着点了点头。增开新的施工线,他这个总工程师的任务更加重了。
这个时代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不会骑马的人都吃不了这碗饭。隔三差五就要奔波百八十公里,这样的日子可不轻松。
反倒是他手下的技术人员要轻松些,跟随着大部队行动,不需要三天两头的往两边跑。
这是工程师数量不足的弊端,如果把这些工作全部交给底下人负责,他又不放心。基本上遇到技术难题的时候,萨尔瓦多都要去亲自主持。
19世纪初起,欧洲铁路建设才刚刚起步。截止到1850年,整个欧洲大陆上已经通车的铁路加起来,都不会超过一万五千公里。
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自然是稀缺人才了,这种背景下,奥地利铁路大建一开始,各大铁路公司就爆发了抢人大战。
对萨尔瓦多来说,现在是痛苦并幸福着。工作任务重,也就意味着待遇高。
比如说他在担任技术总工的同时,还负责了两端的施工的主要技术指导,那么就可以多拿两份儿工资。
现在再加两个施工点,如果公司没有派人过来帮他分担压力的话,也意味着他又可以再增加两份工资,也就是总共五份薪水。
如果不是薪水待遇实在是太好了,他早就撂挑子不干了,怎么可能接受这种没日没夜的工作呢?
这样的好日子可不常有,加上莫特里赫承诺的奖金,一旦完成了任务,萨尔瓦多相当于在一年之内拿到了十年的薪水。
像萨尔瓦多这种的毕竟只是少数,铁路公司不可能一直不派工程师下来帮忙,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前期还可以勉力支撑,到了后期施工的时候根本就忙不过来。
不过一个人完成两三个人工作任务事情,在铁路建设中是时有发生。
资本家们又不是慈善家,不可能一直都这么大方下去。现在他们属于无可替代品,自然是待遇从优,一旦可以被代替了,那么他们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
萨尔瓦多非常清楚,一旦铁路建设完成,他们就要准备滚蛋了。
铁路公司在运营的时候,不需要这么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资本家们自然会选择更加廉价的普通技术人员,负责铁路的后期维护。
甚至等到后期工程师数量供大于求后,他们就算是干了两个人活,最后还是只能拿到一份儿薪水。
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同样适用,资本家们在缺人的时候开高薪,不缺人的时候自然要想办法弥补回来。
总的来说,他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正好捞金。过了这个村,就再也没有这家店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