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绯红之月
要说陈克会感到害怕的国家,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美国一家。这是唯一一个能够在工业实力上与中国比拼的国家。南下战略中,陈克反复考虑的也只有美国这一个国家。如果只有英国的话,陈克早就下令对着英国杀过去了。
对了应对美国可能的进攻,中国耗费了巨大的国力,加强了在婆罗洲、苏拉威西岛、新西兰、澳大利亚,还有其他的一系列岛屿上的工业,后勤,机场等在内的军事设施。现在美国对中国转向,陈克反倒不那么害怕了。有了初步有了一定成绩的防御体系,美国人现在连蛙跳都玩不成。
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从地理位置上可以说菲律宾是深深插入中国防御体系的关键战略位置。位于敌人的核心位置,也意味着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现在台湾的空军基地以及婆罗洲的空军基地可以随时起飞上千架飞机,对美国控制的菲律宾实施战略轰炸。这还不是普通的战略轰炸,而是穿梭轰炸。中国飞机从台湾起飞,途径菲律宾实施轰炸之后,直接飞向婆罗洲。从婆罗洲起飞的战斗机则以台湾为目的地。
因为飞机根本不考虑往回飞,所以飞行路线非常多种多样,航程中燃油足够就行。美国飞机得考虑燃油问题,燃油航程除去起飞以及返航的燃油,剩下的才是空战燃油。美国飞机要是追赶中国空军战斗机,就会迎头撞上从台湾或者婆罗洲起飞的护航机群,穿梭轰炸可以大概预计。空战远没有那么可控,如果美国人要是燃油不够,就只能降落在海里面自求多福。
美国太平洋舰队完全处于中国路基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之内,空军根本不畏惧美国佬的海军。有能够解决敌人的办法,中国方面就更没有可以畏惧的地方。
所以罗斯福不管怎么威胁,中国方面也都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美国既然需要一个开战的借口,中国就坚决不给美国人开战的借口。只是美国佬的性子里面好勇斗狠,也不能完全排除罗斯福狗急跳墙,强行发动战争的可能。
美国佬如果在这场战争中遭到了惨重的损失,美国人倒是有可能为了面子和中国死战一番。仇恨这东西是打出来的,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往往有非常明确的原因,打到后来,积累的血债会让双方的仇恨积累到不可化解的地步。在现代战争中,想积累起足够的仇恨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罗斯福试图逼迫中国对美国表现出敌意的做法暂时失败了,即便是事前已经想到这个结果,真的面对的时候,罗斯福心里面还是很不爽的。
可罗斯福绝不是一个束手待毙的人,这个做法即便是不成功,也算是增加了不少美国对中国的恶感。中断了美国与中国的石油贸易之后,罗斯福私下建议英国的战时首相丘胖胖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没有石油供应的话,中国在海上也不可能表现出什么特别的能力。英国只要没有丢失中东,就能扼制中国的石油供应。从战略上,这是对中国的沉重打击。
赤色黎明 144 巨变(三)
丘胖胖很清楚中东对大英帝国的意义,作为现在已经发现的石油产地,中东的石油一直是英国用以平衡中国贸易的重要物资。在罗斯福的建议下,丘胖胖向伊朗国王巴列维一世提出建立“大陆交通线”的计划。
巴列维就算是去相信猪能在天空飞,也不会相信英国人的理由。英国人的解释是,既然英国本土在与印度几乎中断了所有海上交通,英国决定尝试开辟一条“大陆交通线”。
这条大陆交通线从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地区开始,越过海湾地区,越过伊朗地区,最终与印度西北部连接在一起。英国人讲述的这条交通线看似非常合理,可巴列维一世又不是傻瓜。英国人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把伊朗彻底绑在英国人的战车上。而且英国人这次连含蓄的表示都没有了。他们告知巴列维一世,英国人这是要在伊朗大量驻兵。根据英国方面提出的“建议”,英国准备让几个印度师在伊朗维持这条交通线,此时这几个师已经向着印度与伊朗边界进发。
伊朗** 得到的情报证明,英国人不是在开玩笑。的确有好几个师在向伊朗开进,那几个师是由白人组成的,而不是印度人。按照推断,大概是在印度的那些澳大利亚人与新西兰人中征集的白人士兵组成的军队。除了这些部队之外,还有一些印度军队也被调集到印度西北部,准备实施“大陆交通线”战略。
如果英国没有这样的举动,巴列维一世正准备抽空与中国偷偷开辟石油贸易交通线。中国海军的舰艇已经多次秘密“访问”了伊朗海岸线。这一年时间没有石油收入,伊朗财政方面也遇到不小的问题。英国人的举动不能不让巴列维一世觉得是不是伊朗内部有叛徒。
思前想后,巴列维一世只能面对现状采取了妥协的方式,他一面想方设法的“拖”,一面把英国人的动向全部告诉了中国。
中国国内对此的反应不是特别激烈。此时南下计划已经完工,中国进入了新的战略调整阶段。对中国来说,初步统合了东亚的生产能力之后,建设西太平洋的防御体系是当务之急。此时恰恰不是进一步出兵打击英国的时机。
来自婆罗洲以及爪哇岛北部的石油质量极佳,炼制成本很低,这些石油足以供应中国在南方的油料需求。在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地区的探矿队伍传回的消息更让中国方面极为振奋。那些蛮荒的土地下面,蕴藏着如同陈克所说过的巨大矿藏。那含铁量最低也有60%以上的铁矿到处都是。优质的铁矿石含铁量居然高达85%以上。而且储量大大超出想象之外,大到初期勘探竟然无法正确估量的程度。
中国国内一直缺乏优质铁矿石,含铁量超过40%的铁矿石,在中国本土就属于高品质的矿石了。矿石越优质,冶炼成本就越低。巨大的矿石储量让矿业部门都要乐疯了。但是这又牵扯了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万里迢迢的把铁矿石从澳洲运回国内。
在本土不是没有建设过万吨规模的矿石吞吐港口,这样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是可怕的工程。例如路面不够坚固的话,一个月内,往来的重型车辆就能把路面给压碎。这是对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极高的要求,是能够证明一个国家是否拥有真正强大力量的严重考验。
这种工程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在和平时期倒也没什么,工业部门绝对肯做出这样的战略性投资。眼下是战争时期,在这个事情能否这么做可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可那优质铁矿石对与冶金行业的吸引力之大,难以形容。以新西兰为例,这个地区的工业建设速度远超想象,靠的就是当地的优质铁矿。高品质的矿石让新西兰的钢铁企业成本直线下降,冶炼出优质钢材的步骤大大缩减。
在新西兰的飞机制造厂零件合格率很快就超过了本土的工厂,这不是因为技术有区别,而是原材料真的不一样。能彻底消化掉西太平洋地区,把这些地区纳入到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的工业部门真的有信心以中国一国之力单挑全世界。
现在中国的南下战略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所有人都相信,陈克主席所做的决定是真正的“万世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得到的则是中国真正的光明未来。
在绝大多数人沉浸在西太平洋的时候,陈克却没有这种想法。他再次召开了12人会议,这次谈论的内容让大家觉得陈克主席未免是“得陇望蜀”。
“如果能把英国人从中东撵出去的话……”陈克提出了这个观点。
李寿显作为国家总理是第一次参加正式的12人会议。他有些迟疑的说道:“我比较担心我们这么做会不会过早的迈过力量顶峰。”
发展曲线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在条件确定的动态过程中,一旦到了力量顶峰,接下来的绝非是在顶峰上千年万年的坐下去。而是会几乎不可逆转进入力量下滑的阶段。想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新的初始变量引入到这个体系中来。这些新的初始变量在成长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加整个体系的力量,扭转不可避免的力量枯竭。
只是凡有一利必有一弊,每增加一个参数,都会让原本的体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参数增加的过多,就会出现要把原有的制度以及体系推倒重来的可能性。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政务工作者,李寿显对此体会很深。
此时李寿显并不想对陈克唱什么赞歌,这不是他会觉得不好意思,而是李寿显觉得陈克这个人民党以及中国的领袖太称职了,再由衷的称赞显得很多余。
在因为加入新变量而让体系动摇之前,陈克本人总能事先给出警告,并且给出一些预测和指导性方针。过程中,陈克则是很能把握住这些变化的步调。最后的总结中,大家总是能够发现,其实陈克在很早之前某些莫名其妙的布局,就是针对这些的伏笔。
此类事情如果只是发生过一次两次,大家还能大惊小怪一下,次次都这样的时候,同志们对这种不正常的事情也就习以为常了。
李寿显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同志,对于获得中东的大量石油,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变量,他甚至不认为这是能够引发从量变到质变的参数。
能坐在这里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12人,自然没有一个是白给的。听了李寿显的简单陈述,同志们立刻就明白了李寿显的意思。以中国现有的国力,如果不能充分把西太平洋这个全新的体系整合进中国的体系,并且让中国本身的体系根据现有局面进行调整改变。中国发动起来的国力正在奔向力量的顶峰。要不了多久,就将达到顶峰。
到现在为止,同志们也能够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待陈克的南下计划。所以同志们也都能够理解陈克对美国的畏惧。在现在的地球上,苏联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他们的战略安排以及战略布局。对于北方的这位和平的邻居,人民党的同志都认为应该继续把这和平以最大程度维持下去。
德国距离中国太远,双方爆发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真的有那样程度的冲突,那将意味着整个世界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中国对美国的优势,完全建立在中国战略布局比美国更早,战略目标比美国更加明确。在美国有诸多战略选择,反倒没办法确定最终战略之前。中国早就完成了自己的战略制定以及执行。所以美国现在还没有完全动员起来,它的工业实力没有转化成军事力量。
中国现在也没有实施总动员,当下的局面距离总动员也只有一线之隔。李寿显同志即便不太懂军事,在战略方面依旧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很明显,如果新开辟一条印度洋中东战线,很可能会让中国不得不投入新的力量。既然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去完成中东的战略任务,李寿显就不赞成为了推进战略进度,去强行加大在中东的投入。
能以自己的看法决定人民党战略考量的人数极少,李寿显的论述简明扼要,然而同志们立刻就赞同了李寿显的看法。最终强化印度洋战略的看法就此中止。12人会议决定继续维持南下战略的原定方案,不断完善西太平洋防御体系,并且继续开发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李寿显没想到自己的观点竟然能够得到如此的支持,他此时反倒感觉有些不习惯。毕竟提出中东战略考量的是陈克,哪怕陈克事先说明这个计划是“得陇望蜀”,可干净利落的否定陈克的想法,对李寿显精神上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仔细看陈克,李寿显并没有看出来陈克有任何不安或者不满。陈克根本就没有认为自己的观点被人否定有什么问题。
李润石则是同时在观察着陈克与李寿显,这两位人民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其胸襟气魄的确极不一般。哪怕陈克已经是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领袖,可人民党的领导阶层也没有变成陈克的应声虫。团结与唯命是从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每一位同志都依旧抱持着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这足以证明人民党本身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人民党,还是不可战胜的。
赤色黎明 145 巨变(四)
想打英国人主意的并非只有美国,小胡子的战略中其实也不存在消灭英国的首要选项。按照小胡子的想法,法国是要干掉的,但是小胡子是真心想与英国人媾和。他理想中的状态是组建北欧、中欧、东欧的一个庞大帝国,与英国联合起来,接下来干掉苏联。从而占据世界的中心。
至于中国与美国,此时还不在小胡子的战略设想之内。这倒不是小胡子怕了这两个国家,而是他的近期战略中实在没办法把这两个国家给计算在内。有过那么多年的合作,德国非常了解中国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中国的领导者陈克给小胡子的感受是,“那是个很可怕的人!”小胡子不过是从大萧条中拯救了德国,陈克则是从中国险些被列强瓜分的时候,把中国从覆灭的深渊中拯救出来。
至于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参战最终导致了德国的覆灭。如果没有美国大兵堵住了德国倾尽一切的进攻,或许一战的结果会大大不同。小胡子也非常清楚美国的工业实力,或许美国的。 军队战斗力并不有什么威慑力,可小胡子根本不想与美国这帮人现在来一场战争。
小胡子也希望能够拿下中东,德国一直尝试拉拢伊朗,戈林还弄出一个“解放中东”的计划出来。英国人试图建立“大陆交通线”的事情小胡子同样很清楚。对于这么一个扯淡计划,小胡子是发自内心的欢迎。他巴不得英国所有的海军与陆军都进入印度洋地区作战,那对于德国只有巨大的好处。
然而小胡子却有另一种不安,无论小胡子如何游说中国与德国结成军事同盟,中国都“婉拒”了德国的请求。小胡子一直坚信苏联“包藏祸心”,苏联对中国战略利益明显要比与德国更有价值,既然中国不愿意和德国达成同盟,小胡子就不得不再次考虑与苏联未来的战争问题。
真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胡子上台时间还是颇短,德国的战争准备依旧不足。即便是与中国的合作中,德国陆军也有了更先进一部的维修理念,可实践论讲述的很清楚,这一切都得靠实践来不断完善。
波兰战役的时候,德国炮兵还经常炮击自己的装甲先头部队,这鲜血换来的代价让德军对自己的装甲部队进行了调整。同样,波兰战役结束之后,德国即便有了维修装甲部队的思路,可是真的面对大规模的装甲部队维修,德国还是手忙脚乱。本以为1940年初就能完成的全军装备维修,硬是拖到了1940年3月才完成。
另外,曼施坦因越级上报的进攻法国的军事计划,得到了小胡子的同意。即便小胡子强制命令陆军采用了曼施坦因的计划,可这些计划不是大家看了之后立刻就能实施。陆军要进行战术上的细化,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装甲部队在大规模训练中还会产生相当的损耗。想要把成千上万的坦克、飞机、大炮,都在战前维护完毕,调整好,这的确是一件可怕的工作。
到了1940年4月初,德军在装备与人员方面总算是做好了进攻法国的战争准备。让小胡子比较失望的是,在这个阶段中,英国嘴上不管怎么叫嚣,他在欧洲的部队并没有向印度洋调动。所谓“大陆交通线”计划,整个就是雷声大雨点小。英国只使用了在印度的少部分军队。
令小胡子感到非常不能理解的是,中国打到了缅甸与印度边境之后并没有继续进军印度,只是继续在印度洋打击英国的海上力量。整个亚洲战局仿佛稳定下来了。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德国对法国的战争终于在1940年4月10正式展开。
装备了更好的坦克与飞机后,德国的进攻比历史上还要犀利的多。和历史上一样的是,德国b集团军对面的荷兰与比利时的英法联军,得知德国人冲过阿登山脉,杀过马斯河,经过法国腹地冲向海岸之后,这帮联军跳上汽车卡车撒丫子就往英吉利海峡跑。
德国b集团军没有什么坦克卡车,而且b集团军也没想到英法联军的决断如此果敢。b集团军的司令官和前线指挥官还在怀疑英法联军是不是布下了某种陷阱,准备趁德军追击的时候杀个回马枪。就这一迟疑之间,英法联军已经跑的无影无踪。等到b集团军得到命令,要他们抓紧追击英法联军的时候,b集团军司令还犯了愁。
理论上与实践上,追击一方的追击兵力都不会比逃跑的一方更强大。可现在的问题是,b集团军下面总共不到十个师的兵力,要占领比利时与荷兰,还要要追击英法联军。
英法联军加上一起败退的荷兰军队,总共有三十几万。这三十几万人的部队带着数百辆坦克,上万辆卡车,数千门大炮。司令官只要能够稍微恢复一下惊魂落魄的状态,就能随时组织起强大的步兵炮兵以及坦克部队的反击。英法联军撤到的敦刻尔克地区,这地方是个运河区,河渠纵横,易守难攻,极不适于装甲部队作战。
德国b集团军的步兵数量本来就少,两条腿怎么都跑不过四个轮子。让一群行军后累的要死要活的步兵们扛着步枪,进攻几十万人,数千门大炮防御的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地区……,有比这更扯淡的事情么?
即便如此,b集团军也撒开脚丫追了上去。勇敢的德国步兵们不惜彻夜行军,力求能更早一天与英法联军作战。
德国装甲部队此时60%以上的坦克以及装甲车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伤,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小胡子与德国参谋本部都认为不能让装甲部队拿脑袋去撞墙。德国装甲部队也做了进攻的尝试,五万法国人部下的防御阵地让德国装甲部队在很传统的阵地战上损伤不小。
德国坦克的装甲无法抗衡敦刻尔克上那些75以上口径的火炮密集射击。德国坦克上不到50口径的火炮对敦刻尔克的防御阵地也毫无办法。想吃掉英法联军,只能等着德军的步兵拖着大炮赶来参与围攻。
这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到底是德国的大口径攻城炮先赶到呢?还是英国能从海上把这些人员撤出敦刻尔克呢?此时的命运很明显没有倾向于任何一方。
空军司令戈林指挥着德国空军猛烈袭击敦刻尔克的海滩,可德国没有战略轰炸机,炸弹落到沙滩上炸起一蓬沙子之后,杀伤力大大降低。英法联军还能用各种火炮组成密集的防空火力网,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冲进去就是个死。戈林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此时制定军事计划的曼施坦因正因为他越级上报的事情遭到惩罚,蹲在波兰当个步兵军长。其实参谋本部并非没有认真研究过曼施坦因提交的作战计划,参谋本部前后三次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那时候大家都不相信德国装甲部队能够穿越阿登山脉打到英吉利海峡去。这个计划太冒险了,任何一个失误都会导致德国装甲部队全军覆没。
在惩罚曼施坦因这件事上,参谋本部已经很厚道了。他们只是把曼施坦因撵去波兰当了个步兵军长,可没有把曼施坦因打入另册。如果让曼施坦因参加了法国战役,如果这个计划成功之后,曼施坦因肯定功成名就。但下面的年轻将校们有样学样,以后谁有了自己的计划都越级上报,这军纪还要不要遵守?如果作战计划失败了,曼施坦因除了自杀还有别的出路么?
曼施坦因的是冯﹒李文斯基是炮兵上将的第十个孩子。冯﹒李文斯基是炮兵上将连襟冯﹒曼施坦因步兵上将没有孩子,就把曼施坦因过继给他亲姨夫了。曼施坦因的两位爷爷都是德国将军,曼施坦因的另外一位亲姨夫则是兴登堡元帅。不管曼施坦因干出什么事情来,德国参谋本部对非常有能力有前途的自家人还是很爱护的。
得知了敦刻尔克的情况,曼施坦因心急如焚。他就干了另外一件事情,私自命人联络中国的驻德大使馆的武官,这位武官和曼施坦因在中国装甲部队进修的时候是同学。曼施坦因已经知道中国在南下战役中使用了一种强大威力的炸弹,如果能够得到这种炸弹的话,很轻松就能扫平敦刻尔克的守军。曼施坦因做这种努力也算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尽尽自己的能力。他在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也曾经希望能够从中国弄来这种可怕的武器,可中国方面对此根本没有任何回应。
曼施坦因在中国的同学很快就给了曼施坦因回应,中国武官不谈及云爆弹的事情,而是建议德国白天的时候以空军为引导,利用在法国缴获的大口径火炮对敦刻尔克的航道上的船只进行射击。晚上则实施值班火力射击。
这法子立刻被曼施坦因上报给参谋本部,参谋本部哪怕再恼火曼施坦因直接向希特勒呈递军事计划,却不会对这样的有效意见置之不理。这次没有任何迟疑,参谋本部就把这个建议发给了围困敦刻尔克的德国陆军。
德国陆军也是急昏了头,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通过正面作战解决英法联军。得到提醒之后马上就组织起缴获的大口径火炮。这些火炮或许打不破在敦刻尔克的联军防御阵地,却能够有效的对英国用来撤离的船只造成巨大威胁。
德国人明白过来之后,英国人就遭殃了。撤退的航路上隔一段时间就飞来一通大口径炮弹,数量与密度虽然不高,可挨上一炮,小船立刻就连人带船一起被击沉,挤满了撤退人员的大船上则是血肉横飞。白天有德国空军实施火力指引,准头非常不错。晚上的时候,英国船队只能沿着相对固定的航道航行,炮击的威力并不算差。撤退船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丘胖胖费尽心思的撤退计划只撤出了18万人,在撤退过程中损失了600多艘各型船只。所有英法联军的轻重装备都给扔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任由德国缴获。
让英国感到更加凄凉的是,最初针对中国的同盟国中,德国与苏联联手瓜分了波兰,这个国家彻底灭亡了,波兰流亡政府在伦敦。荷兰现在也被德国占领,荷兰女王带着全家跑去了加拿大流亡。后来拉拢的对德国的盟国法国,现在也灭亡了。敦刻尔克撤退刚结束,修正完毕的德国装甲部队就挥师南下,法国很快就被干掉了。
贝当元帅带着法国投降,维希政府在法国南部成立。因为英国人立刻派遣舰队袭击了法国的舰队,这彻底让法国人开始敌视英国人。和英国人站在一起的法国人眼下只剩了在伦敦的“自由法国”,领导者是位名叫戴高乐的师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