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甜妻:腹黑相公宠不停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元一一
要不是他们根本没有见人从永宁候府出去过,皇帝也不至于会这么放心,等到今天才让他过来宣旨。
而且,他怀里揣着的这份圣旨,说白了,其实是皇帝为了安抚永宁侯府才下的旨。
可见在皇帝心里,也根本没有想到,永宁候夫人和永宁候世子以及世子夫人,已经从永宁侯府离开了。
皇帝以为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中,只等永宁候回来之后,收了他手里的虎符。
永宁候手里没了兵权,整个永宁侯府就再也不足为惧。
就跟之前的十几年一样,永宁候姜铣在京城里,皇帝让他挂个闲职,虽然是满京城的顶级贵勋,手里却一点实权利都没有。
杜万盛想到这里,忽然觉得,永宁候府人去楼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哪怕他是皇帝的心腹太监,对于皇帝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都觉得心寒。
有时候甚至忍不住会想,会不会有一天,皇帝觉得他没有用了,也把他解决掉?
连他这个内侍都能想明白的道理,永宁候姜铣不可能想不明白。
何况皇帝和永宁候府的关系一直就不好,也就是只差撕破脸,现在,永宁候几十万大军在手,北疆在手,又何必放弃这些优势,跑回京城任皇帝宰割?
自然是想办法把永宁候夫人和永宁候世子一起接走,然后在北疆当土皇帝。
可比在京城受气强多了。
毕竟只要君臣名份在,在京城,皇帝要是想搓磨永宁候府的人,还是能找到机会的。
不说其他,就说永宁候世子姜湛当天进宫,不也被皇帝找理由让他跪了两个时辰吗?
虽然说,永宁候夫人后来把场子找回去了,但是,永宁候世子当时吃的亏,也还是吃了。
那两个时辰可是结结实实跪着没动的。
杜万盛想到这里,抬头往四下里看了看,看着比以往清静了无数倍的永宁候府,忽然还有些羡慕陆夫人和姜湛薛双双等人。
至少他们还有退路可以选择,不像他,就只能靠运气,能不能善终,要看皇帝的喜怒.
杜万盛在永宁候府心生感慨的时候,圆脸小太监已经跌跌撞撞地赶回皇宫,直奔养心殿。
因为他是跟杜万盛一起出去宣旨的,如今忽然一脸惊慌失措的冲回来,说有要事禀报,侍卫自然也不会拦着他,也就由着他一路冲了过去。
圆脸小太监觉得要好好在皇帝面前露脸,为了表示他对即将禀报的事情的震惊,以及他对于回来报信的急切,在还没有进养心殿的时候,就直接大喊一声:“皇上,皇上,大事不好了。”
养心殿里,皇帝正和顾首辅等朝中重臣商议永宁候回京以后的事宜。
正在讨论,既然派去北疆接手北疆几十万大军的人选,以及,去往北疆常驻,重建北疆的合适人选。
朝中大臣拉帮结派,各人都有自己的打算,这两个人选,从北疆大捷传回来,就开始讨论,一直讨论到现在,也没拿出合适的名单来。
谁都想自己派系的人占据权利的位置,然而其他派系的人,肯定不同意。
所以,在大家的利益没有分配好之前,这个人选,肯定确定不下来。
至于顾首辅,他自从向皇帝提议让永宁候姜铣留在北疆,遭到皇帝的反驳之后,就再也没有对这件事情发表过其他意思。
每次都跟个菩萨似的,坐在边上不说话。
哪怕有人问到他头上,问他对提议人选的看法,顾首辅就是一句:“我听皇上的。”
“皇上觉得谁合适谁就合适。”
今天也一样,各人正争得不可开交,一个个斗得跟乌眼鸡似的。
忽然听到养心殿外,小太监这么凄厉的喊声,所有人心里全都咯噔一下,空了。
他们都知道,小太监是跟着杜万盛去永宁候府宣旨了,让永宁候夫人和世子三天后去城外迎接永宁候。
现在小太监这么惊慌失措的赶回来报信,说大事不好,那就说明:永宁候府,出事了!
刚刚还争得面红耳赤的大人们齐刷刷停下话头,和皇帝一起,往养心殿门口看去。
就看到,一人圆脸小太监,火急火燎的冲进养心殿,也顾不得看周围都有些什么人,只冲着皇帝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把话说的又急又快:“皇上,永宁候府人去楼空。”
“永宁侯夫人和永宁侯世子,还有永宁侯工子夫人,现在都不在永宁侯府。”
“不但如此,就连永宁侯府的下人们也少了很多。”
“整座候府跟一座空城似的,只有少数几个下人存在……”
农家小甜妻:腹黑相公宠不停 第942章 说一句陛下不爱听的话
第942章 说一句陛下不爱听的话
第942章 说一句陛下不爱听的话
皇帝怎么也没有想到,永宁侯夫人竟然会送他这么一份大礼。
什么闭门谢客?什么被皇后羞辱心存不愤,所以不想见人?
这一切根本统统都是假的!
永宁侯夫人只是借着这个机会,放松他的警惕,然后不动声色地从京城逃走。
皇帝只要一想到他堂堂九五之尊,被永宁候夫人一个妇道人家耍了,就大为恼火。
更让他更为恼火的,是这个圆脸小太监如此没有眼色。
竟然不顾场合,就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大声嚷嚷出来,让他这个皇帝,连一点缓冲的时间都没有,就要被迫面对这么严重的事情。
特别是当着朝中这许多大臣的面,曝出来永宁侯夫人和永宁侯世子以及世子夫人,连同侯府大部分奴才全都离开的事情,很容易就会动摇人心。
在这种关键的时候,永宁侯夫人带着候府众人离开京城,想干什么不言而喻。
此时的永宁侯,还没有回到京城这座牢笼里,北疆几十万大军的虎符也没有交回到皇帝手里。
没有了永宁候夫人和永宁侯世子的制约,永宁侯根本不必听皇帝的话,回到京城来任由他这个皇帝宰割。
这个道理皇帝清楚,永宁候清楚,整个大顺朝满朝的文武百姓也同样清楚。
本来永宁侯和皇帝不和也不是什么隐蔽的事情,基本上朝中就没有不知道的。
只不过一直以来,永宁侯没有发作,皇帝也尽力维持着表面的仁善。
双方都极力给大家营造一种君臣相得的假象。
可皇帝近期接二连三的骚操作,早就把永宁侯府的人得罪了个一干二净,不过是仗着永宁候夫人和候府刚找回来的世子在京城,笃定永宁候非回京不可。
如今忽然失去最有利的筹码,一切都朝着完全不可控的方向狂奔。
皇帝又惊又怒,心里狂躁不安,总觉得会有非常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然而当着众位大臣的面,作为皇帝,他又不能表现出来自己的惊慌失措,只能用愤怒来掩盖自己的情绪。
于是前来报信的圆脸小太监,就这样撞在枪口上,成为皇帝泄愤的工具。
皇帝冲着圆脸小太监怒喝一声:“狗奴才,你的规矩都学到哪去了?”
“谁让你冒冒失失闯进来的?”
“朕的养心殿也是可以随便乱闯的?”
“来人,把他给我拖出去,打断双腿。”
“朕倒要看看,没了两条腿,他还拿什么来到处乱闯。”
门外的侍卫应声而入,拖起圆脸小太监就往外走。
圆脸小太监大惊失色,不断挣扎:“陛下饶命!”
“陛下,奴才只是太急切了,想尽快把这个消息告诉皇上,所以一时没有注意,惊扰了皇上!”
“请皇上饶恕奴才这一次,奴才下次再也不敢了。”
皇帝一声冷笑:“你还想有下次?”
“朕告诉你,这回你就过不去了,下次的事情,你就等下辈子再说吧。”
圆脸小太监还想说话,被侍卫一把捂住嘴,就这样提着衣领倒着拖出去。
两只脚拖在地上,把地板都摩擦出两条痕迹来。
皇帝想到还没有把永宁侯府的事情问清楚,冷冷的对侍卫说道:“打断他的腿,不要让他晕过去,再把人带回这里来,朕有事情要问他。”
“是,皇上!”侍卫答应一声,加快把人拖出去的动作。
圆脸小太监都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他的本意也不过是想趁着这个机会,杜万盛没有在皇帝身边伺候的时候,他好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
这样,他以后说不定也有机会,成为像杜万盛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管太监。
结果谁能想到,他只是回了个话的功夫,连永宁候府的情况都没说清楚,就被皇帝叫人拖出去打断双腿。
这跟他想的不一样啊!
小太监不停挣扎,哪挣得脱皇宫侍卫的控制,很快就被拖了出去。
皇帝让人把圆脸小太监拖出去以后,这才想到,比起责罚小太监,他还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
于是又赶紧传令,京城紧闭九门,搜查永宁侯夫人和永宁侯世子、世子夫人的下落。
做完这一切之后,皇帝这才缓和了一下面部表情,看向养心殿里的几位大臣,问道:“各位爱卿,对于这件事,你们有什么看法?”
相比于刚才为了接手北疆事务、以及瓜分永宁候手里几十万大军时,争得面红耳赤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养心殿,简直安静得像是没有人烟。
这些大臣们一个个坐在这里就跟泥胎木塑的菩萨似的,闭口不言。
虽然被皇帝问到脸上,但皇帝没点名,也没有人当先开口,一个个低眉敛目,像是修了闭口禅。
皇帝差点气的倒仰,直接对顾首辅点名道:“顾爱卿你来说。”
顾首辅看了皇帝一眼,再看看身边这些好像事不关己的同僚,既没有推辞,也没有说些华而不实的话拍马屁,而是对皇帝说道:“陛下既然问臣的意见,那臣有话就直说了。”
“只是臣说出来的话可能不好听,若是有什么冒犯到陛下的地方,还请陛下先饶恕臣的不敬之罪。”
皇帝强压着心里的怒气,对顾首辅说道:“顾爱卿,你有什么话大可以直言。”
“都说忠言逆耳,爱卿的话如果说的不好听,正是说明顾爱卿对朕一片忠心。”
顾守辅对皇帝拱了拱手,开口说道:“微臣先谢过陛下。”
“臣以为,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那陛下这个时候紧闭京城九门,也于事无补。”
“永宁侯夫人和永宁侯府一干人等,走得如此干净利落,在这之前,并没没有流露出丝毫痕迹,可见对于离开京城这件事情,永宁侯府众人早有预谋,只不过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离开而已。”
“此时离永宁候夫人闭门谢客已过去十多天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里,臣说一句陛下不爱听的话,永宁侯夫人和永宁侯世子,只怕早就带着永宁侯府的人离开京城,远在千里之外了。”
农家小甜妻:腹黑相公宠不停 第943章 想听好话洗耳朵
第943章 想听好话洗耳朵
第943章 想听好话洗耳朵
皇帝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
只不过是心存侥幸,觉得把京城翻个底朝天,就有可能再把永宁侯夫人和永宁侯世子一干人等寻找出来。
说来说去,还是因为皇帝心里早已乱了方寸,只能把渺茫的希望寄托于这种小概率的事情上。
也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皇帝这人多疑平庸。
他怀疑永宁侯姜铣不忠心,处处提防永宁侯府,甚至总弄些见不得人的小动作,处处打压永宁侯府的人。
却有没有想出万全的应对之策,只觉得把永宁侯的家眷留在京城里就万事大吉,却根本没有想过,如果永宁侯真的有谋反之心,那么单靠陆夫人又怎么能够阻止永宁侯不要谋反?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爱江山更爱美人,这种事情不说绝对没有,却也是万中难求其一。
不说其他人,就拿皇帝自己来说,他为了自己能够在龙椅上坐得舒适安心一点,坐得时间久一点,都舍得找各种理由对付自己的亲儿子,把几个已经成年的皇子打压得不敢冒头。
既然这样,皇帝又有什么理由认为,只要把陆夫人扣在京城,永宁侯就绝对不敢生出二心?
何况以永宁侯运筹帷幄的本事,他如果真的生出谋反之心,早肯定已经想好万全之策。
绝不可能陆夫人和姜湛等人留在京城,被皇帝当人质。
就好比现在,永宁侯夫人和永宁侯府的人,就这样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消失的干干净净。
后来帝连他们什么时候离开京城的、怎么离开京城的,统统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皇帝到底是哪来的自信,觉得他可以掌控永宁侯府?
顾首辅对皇帝说道:“臣以为,陛下与其如此大动干戈,紧闭京城九门,大肆搜查永宁侯夫人和永宁侯世子一人等的下落,造成京城民众的恐慌。”
“还不如外松内紧,表面上一切如常,不影响到京城百姓的生活,暗地里派人调查永宁侯夫人的下落。”
“而且,臣觉得,陛下可以把搜查重点放在京城之外,而不是京城之内。”
“因为我们换个立场思考一下,如果今天换了在座各位,这种情况下是会留在京城,还是会远离京城?”
“这个答案我想就不必我多说了。”
“但凡心里有点想法的人,都能想到,以永宁侯夫人现在的处境,出城是她最好的选择。”
“也是整个永宁侯府最好的选择。”
“所以我觉得,他们是不可能留在京城的。”
顾首辅的话句句扎心,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永宁候夫人早就带着永宁候府的人,离开京城远走高飞,跑到不知道多远的地方去了。
皇帝你想在京城里找到他们的踪迹,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还是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在路上把人给追回来。
要是追不回来,那就没什么办法了……
这么一番话说下来,皇帝气得脸色铁青,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他看向在场另外几个装死不说话的大臣,缓缓道:“各位爱卿,你们就没有什么想说的?”
说来说去就是觉得顾首辅说的话不好听,他想听其他人说点好话,洗一下耳朵。
哪怕明知道是假的,至少也让他的心情好受一点。
这就是皇帝心里现在的真实想法。
自欺欺人,皇帝在这一点上一向做的很好。
但是事关永宁侯府,并且从现在的情况看来,永宁候的不诚之心已经显露的十分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在场的各位大臣,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什么好听的话来。
因为皇帝这个人,他根本不是个什么好皇帝。
他现在倒是想听好话洗耳朵。
问题是,只要谁现在昧着良心拍马屁说好话,当以后的事态发展和现在不一样的时候,皇帝心情一不好,就会找人秋后算账。
到时候,现在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皇帝秋后算账的实打实的证据。
能进养心殿的重臣,这么多年下来,什么情况没遇见过?
皇帝的嘴脸他们看得多了,所以根本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如今要么不说话,实在避不过,非说话不可,那么挑一些事实说出来,总比胡乱说好话的后果更好。
郑尚书是跟永宁侯府有仇的,这个仇还是因为郑晴芳的原因和永宁侯府结下的。
所以现在这种时候,眼看皇帝非不可要问他们这些人的看法意见,郑尚书就说道:“皇上,臣以为永宁侯早有不臣之心,永宁侯府的人离开京城也是早有预谋。”
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在座得谁还不知道这个?
郑尚书道:“臣以为,皇上尽早派兵,前往北疆对永宁候剿伐问罪。”
郑尚书义愤填膺的大声说道:“乱成贼子就该诛灭,以敬效尤。”
“绝不可对他们姑息纵容。”
“否则其他人,有样学样,整个大顺朝都会乱了套。”
皇帝觉得郑尚书这话说的还不如顾首辅说的那些话有用呢。
顾首辅说的那些话虽然不中听,至少还有一定的可行性,是切合实际的。
可是听听郑尚书这说的是什么?
居然让他派兵去北疆剿伐永宁侯!
这是之前整个大顺朝现在不够乱吗?还是嫌他这个皇帝当得太安稳了,所以想早早的把皇位送出去?
永宁侯那是什么人?
那是北疆战神,那是整个大顺朝的战神。
说到用兵打战,整个大顺朝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
而北疆的几十万大军是永宁候一手带出来的,跟他同生共死、浴血奋战,感情无比深厚。
可以说,在北疆战士的眼里,可以不知道皇帝是谁,却绝对不会不知道永宁侯是谁。
在这种情况下,郑尚书竟然让他派人派兵,去北疆剿伐永宁侯!
但凡长了脑子的,都说不出这种话来。
要是真的有办法可以想,要是北疆几十万大军,真的可以这样轻轻松松,就能从永宁侯手里接过来,皇帝这些年,还用得着这样猜忌永宁侯?
还会成天想着怎么把永宁候扣在京城,让他无法接触到北疆的大军?
就是因为皇帝没有其他办法,所以只能希望这样慢慢磨掉永宁候的爪牙。
农家小甜妻:腹黑相公宠不停 第944章 八百里加急
第944章 八百里加急
第944章 八百里加急
结果现在好了。
事情脱离掌控,皇帝什么办法都用不出来,郑尚书竟然还提出这么糟心的建议。
皇帝气得差点破口大骂,目光不善的看向其他人:“各位爱卿,你们一个个的,就没别的想法了?”
郑尚书的提议,别说皇帝不同意,就算是其他大臣也是不赞成的。
立即有人跳出来反对道:“陛下,臣以为郑大人说的办法不妥。”
“永宁侯是我们大顺朝的战神,在民间的声望无可比拟。”
“北疆更是把永宁候当成信仰一般的存在。”
“而如今,永宁侯刚把北蛮军赶出大顺朝的领土。还北疆百姓一个安宁,朝廷就迫不及待地派兵对付永宁候,这岂不是会寒了万千将士的心?寒了所有百姓的心?”
“这会让整个大顺朝的百姓都觉得,朝廷卸磨杀驴!”
“眼看不需要永宁候出面打仗了,就兔死狗烹,找理由解决永宁侯。”
“一旦让民众生出这样的想法,臣只怕朝纲不稳,民心动荡,对整个朝廷都产生臣大冲击。”
其实,这些都只是摆在明面上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真正的理由只有三个字:打不过!
只是这大臣又不蠢,不可能在这种时候把这样戳皇帝心窝子的话直接说出来。
万一皇帝一气之下,理智一失,拿他出气怎么办?
然而郑尚书此时一心想公报私仇,根本没去注意皇帝的脸色,只是振振有辞的反驳那位大臣道:“话可不能这么说。”
“永宁侯眼看都要谋反了,难道朝廷还不能派兵剿灭他?”
“是,我也承认永宁侯他功劳巨大,他把北蛮赶出我们大顺朝的国土,是我们整个大顺朝的战神。”
“但这些功劳都只是代表永宁候过去的成绩,并不意味着永宁候可以仗着这些功劳为所欲为。”
“如果大家都跟永宁侯一样,仗着自己有点功劳在身,就胡作非为,那整个朝廷还不要乱了套?”
对方冷笑道:“郑尚书这话倒是说的义正言辞。”
“既然永宁侯身上那么大的功劳,都只是代表他过去的功绩,对他现在的行事没有任何影响。”
“那么郑尚书还没有永宁候那么大的功绩,怎么胡作非为起来一点都不手软呢?”
“我可是听说,郑尚书原来为了自己家的孙女,做出不少违法乱纪的事情。”
郑尚书大怒:“现在在说永宁候谋反的事情,你扯老夫的家务事干什么?”
“你这样会让我觉得,你在转移话题,目的是为了给永宁侯打掩护。”
那位大人嗤笑一声,说道:“郑尚书可不要血口喷人。”
他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语气严肃:“永宁侯谋反的事情,一天没有定论,就一天不能随便说出口。”
“郑尚书身为朝中重臣,有没有想过,一旦永宁候谋反的消息,从郑尚书嘴里传出去,会在前朝后宫造成多大的影响?”
“甚至有可能引起百姓恐慌。”
郑尚书冷笑道:“老夫血口喷人?”
“永宁侯他都不听陛下宣召,不肯回京,如此欺君犯上,这不是谋反是什么?”
皇帝不高兴了,说永宁侯不听他的宣召,岂不是在说他这个皇帝无能,底下的臣子不听他的话?
所以皇帝看了郑尚书一眼,淡淡说道:“郑尚书慎言!”
“永宁侯正在赶来京城的途中。”
“他这一路上的行程,朕都清楚。”
“根据他的行程安排,还有三天时间就能回到京城来见朕。”
“并没有像郑尚书所说的这样,不听宣召。”
既然皇帝开了口,郑尚书就算有天大的意见也只能闭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