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甜妻:腹黑相公宠不停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元一一
他只是心里十分可惜,没有说动皇帝派兵对付北疆,对付永宁侯。
不然的话,倒是能给他们尚书府出一口气。
只是老天爷似乎都在跟皇帝过不去,要让皇帝,今天在养心殿这几位重臣面前,把面子里子都丢个干净。
皇帝这边,刚刚跟郑尚书说完,说永宁侯正在赶来京城的途中,三天以后就到,没有不听宣召。
养心殿外,就传来重而急切的脚步声。
有内侍神色不太好的进来禀告道:“陛下,北疆急报,八百里加急。”
原本这种急报是可以直接拿进来的,只不过小命要紧。
有圆脸小太监的教训在前,这种时候没有人敢角皇帝陛下的霉头,万一落是跟圆脸小太监一样的下场,那可真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所以现在,送急报的人等在养心殿外,等皇帝的召见再进来。
皇帝心里生出一股强烈的不好预感,如果可以,他真想逃避掉这一幕。
但这是不可能的,又不是他不看急报,事态就不会发生的。
皇帝强忍着内心不适,阴沉着脸说道:“宣进来。”
从北疆一路赶来送信的小兵风尘仆仆,脸色苍白,嘴唇干枯。
进门之后跪倒在地,双手高举,送上他从北疆八百里加急带回来的信件。
皇帝面无表情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只觉得他手里举着那封薄薄的信件重逾万斤。
皇帝看了一会儿,才冷冷说道:“呈上来。”
皇帝身边的内侍轻手轻脚的,从小兵接过那份急报,呈现在皇帝的龙案前。
小兵退了出去。
皇帝打开火漆,看清楚里面的内容,不由勃然大怒。
养心殿的众位大臣们眼看着皇帝的脸色变得越来越不好了,一个个更是连大气也不敢出,努力缩小自己的存在感,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皇帝的出气筒。
他们心里也是在暗暗叫苦。
早知道今天会遇到这种事情,他们根本就不会来养心殿。
不,应该说,早知道永宁侯根本没有打算回京,并且打算把永宁侯府的人一起接走,那他们根本就不会心生妄想,想要瓜分永宁侯手里的兵权,又想要瓜分北疆的政务。
有永宁侯在,北疆的那一亩三分地上,根本轮不到别人说话的份!
就是不知道北疆送来的那份八百里加急的急件上,到底说了些什么?
让皇帝的脸色眨眼间变得更加难看了。
农家小甜妻:腹黑相公宠不停 第945章 早已超出掌控的北疆
第945章 早已超出掌控的北疆
第945章 早已超出掌控的北疆
当然这种时候,这些大臣肯定不会开口询问。
看皇帝的脸色,就知道那上面写的不是什么好事。
躲着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上赶着作死?
只不过他们想躲也躲不过去。
皇帝黑着脸,把手里从北疆来的几件狠狠往中卫大臣身上砸去,怒火中烧的说道:“乱臣贼子!”
“你们都看看这份急件看完了以后,你们再来告诉朕,这件事要怎么处理解决。”
两张纸轻飘飘地随着皇帝的动作,落到地上。
顾首辅看一眼震怒的皇帝,上前把信件捡起来飞快地看了一眼,然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直接递给边上的另一位大臣。
养心殿里几位重臣把北疆来的急报传阅了一遍,然后养心殿里的气氛比刚才更沉默了。
这份从北疆八百里加急传回来的信件,是皇帝派去的人写回来的。
几个月前,永宁侯姜铣在皇帝大婚当天传回北疆大捷的吉报。
皇帝大婚之后,立即派了人手前往北疆,接手永宁侯手里的北疆事务,对北疆进行战后重建,也同时接管永宁侯手里的兵权。
而当时皇帝派去的人选,几乎每天都把北疆的情况写成折子送到皇帝手里,上面说的清清楚楚,说永宁侯姜铣十分配合他们的工作,每一项工作也交接的十分仔细。
也正是因为如此,原本对永宁侯姜铣非常不放心的皇帝,当时都改变了自己心里的看法,觉得是不是自己有点对永宁侯府的成见太深了,所以总觉得永宁侯姜铣有不臣之心。
只是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这两个月来的收到的这么多从北疆传来的折子,只有一开始两封是真的,是他派去的人写的。
那个时候,皇帝派去的人刚刚抵达北疆,对北疆的情况只有一个大概了解,给皇帝奏折也就是说了一下北疆的大概情况。
只是那些情况都流于表面,全是些众所周知的东西,至于其他,因为他们刚到北疆,所以并不十分了解。
以至于皇帝当时收到一开始两封折子的时候,还不高兴,因为没有传回来有用消息。
不过皇帝心里这点不高兴很快就没有了,接下来,在北疆后续送来的折子里,写明了北疆方方面面的情况,让他一直提在嗓子眼的心,又这样放了回去。
只是皇帝万万没想到,他后来所收到的那些折子,根本没有一封是他所派去的人写的,全部都是永宁侯姜铣让人模仿那些人的笔迹,专门写好送回来的。
折子里的所有内容,都按照皇帝的喜好来写,说的全部都是皇帝爱听的话,所以皇帝看到奏折的时候十分高兴,自然也就对北疆和永宁侯姜铣,放下心来。
而皇帝派去的人,只是在一开始到达北疆的时候,自由了两天。
等他们写了两份奏折,永宁侯手底下的人,把他们的字迹模仿了个十成十以后,就把他们彻底软禁起来。
他们被关在一栋独立的院子里,只留了两个哑仆给他们送饭。
直到前段时间,永宁候忽然从北疆离开,北疆的纪律相对松散下来,皇帝派去的人,这才找到机会逃了出来,然后给皇帝送了这封信。
信件字潦草,看得出来写的时候十分仓促。
上面对许多事情都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写得多么详细具体。
然而,仅仅只是写了个大概,也足以让人推算出北疆的情况。
北疆,早已远远超出皇帝的掌控。
这封八百里加急的信件上写到,在北疆,朝廷的衙门形同虚设,所有事物全部报到永宁侯姜铣的大将军府,由永宁候进行决断处理。
而在永宁候的大将军府里,除了有行军打战的将军议事,另外设立了专门处理政务的文职官员,俨然一个缩小的朝廷。
北疆所有重要职位上的官员,全都是永宁侯姜铣的心腹。
无论是粮草银钱,还是农事民生,只要关系着北疆百姓的生活,永宁候姜铣都十分重视。
故而在北疆,无论是几十万将士还是北疆的百姓,都只认永宁侯姜铣一个人。
永宁侯姜铣的话,对于北疆百姓来说,比圣旨还管用。
就算永宁侯姜铣要让他们去赴汤蹈火,北疆的百姓和将士也绝无二话,绝对低着头往前冲。
而这封信件上,还向皇帝详细说明了永宁侯府的人从京城撤离的过程。
永宁候姜铣为了让永宁候夫人和世子,以及候府一干人等从京城安全撤离,早就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永宁侯姜铣会假借皇帝宣召的名义从北疆离开,一路前往京城,实际上却会在半路就转道,去接应永宁侯夫人和永宁侯世子以及永宁侯府的一干人等。
而皇帝一直收到的关于永宁侯姜铣行程的汇报,也全部都是假的。
那只不过是永宁侯姜铣,叫了一个手下穿着他的衣服,往京城赶路。
因为永宁候以赶路为由,路上并不接受官员的拜访,而且遇城不入,这么一来,路上竟没有人发现这个赶往京城的永宁候是假的。
至于一路上往皇帝面前报的奏折,依然是之前模仿笔迹的人写的。
这么一来,皇帝根本看不出破绽,自然就相信了永宁候姜铣,正在赶往京城的途中。
而永宁侯姜铣本人则是走了另一条道,去往和永宁侯夫人约好碰头的地方。
至于皇帝派去的人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他们买通了一个永宁侯府的心腹,所以才会得知这些事情,知道永宁侯夫人他们从京城撤离的路线。
信件当中还特意说明了,原本他们也是不太相信永宁侯的心腹会被他们收买。
后来他们了解到,永宁候姜铣的这名心腹,曾经因为一个小错,被永宁候重重责罚过,当时差点没挺过去,后来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从此就把永宁候记恨上了。
只不过一直找不到机会报仇。
并且永宁候这名心腹也并不是北疆本地人,他是地地道道的京城人,一家老小都在京城。
他不想被永宁候连累,一辈子都不能回京和家人父母妻儿团聚。
农家小甜妻:腹黑相公宠不停 第946章 没有银子拿什么打仗?
第946章 没有银子拿什么打仗?
第946章 没有银子拿什么打仗?
永宁候姜铣的心腹,在皇帝派去的人许以官位厚禄的情况下,毫不留情地出卖了永宁侯。
把永宁候姜铣将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接应永宁侯夫人以及永宁侯府一干人等的消息,全都交待了。
这位心腹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皇帝的人从北疆离开时,必须要带着他一起离开北疆。
不然他出卖了永宁侯,留在北疆肯定没有好下场。
信件的最后,皇帝派去北疆的人说,如今他们已经在永宁侯这位心腹的帮助之下,正在想办法从北疆逃出来,希望皇帝能够尽快派人去接应他们。
以免他们被北疆的人发现,从而把他们重新抓回去。
这封信的内容不啻于往皇帝血淋淋的心口上,重重撒了一把盐。
让皇帝整张脸都扭曲了。
皇帝是真的不想承认,他竟然被永宁侯姜铣这般戏耍了几个月。
还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可以掌控北疆,掌控永宁侯府。
只等着永宁候自己回到京城自投罗网,然后他收缴了永宁候的兵权,拿回他手里的虎符。
从此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
就像之前的十几年一样,把永宁候困在京城里,不给他任何成事的机会。
结果真相就跟笑话一样,他堂堂皇帝,被人耍得团团转都不知道。
皇帝心里格外不能接受这个结果。
他黑着脸问养心殿的各位大臣:“永宁候姜铣欺君犯上,各位爱卿,你们说该怎么办?”
最高兴的要数郑尚书,他虽然脸上不敢笑出来,心里却已经高兴的不得了。
这可是已经坐实了,永宁候姜铣就是乱臣贼子!
皇帝肯定不会放过乱臣贼子的,他们尚书府总算等到了出气的机会。
郑尚书还是老一套的说辞,对皇帝说道:“陛下,臣以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这回,之前那个说郑尚书说的不对的大臣,终于不再反对郑尚书说的话了,只不过也不赞成就是。
其实当皇帝的,遇到有人谋反这种事情,一向都不怎么好处理。
办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派兵征讨,让乱臣贼子伏法;另一种则是实施招安,许以官位厚禄,然后大度的表示,对之前谋反的事情既往不咎,把人给供起来。
可是说白了,这两个办法用在永宁候姜铣身上,都不合适。
永宁侯姜铣在北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不但有几十万大军在手,更深得北疆百姓的爱戴。
皇帝想要派兵讨伐他,想打赢他的概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至于招安这种说法就更可笑了。
永宁候姜铣本来已经是京城的顶级贵勋之家。
皇帝自己都已经说过,永宁候姜铣功劳之大,封无可封,荣华富贵已经到了极点。
这种情况下,皇帝拿什么丰厚的条件去诏安?
而且永宁候姜铣,既然已经做出这样的决定,那么就算皇帝给出再丰厚的条件,他也绝对不会接受招安。
自己当皇帝不好吗?自己当家作主不好吗?
干什么还要让一个什么也不会的皇帝,压在头上?
哪怕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影响,可在这种皇权深重的年代,一个帝王的名份,就是无形制约。
总是叫人心里不舒服。
所以养心殿里,除了郑尚书别有用心,一心想要挑起皇帝对北疆用兵之外,其他大人俱是沉默不言。
因为,实在是没什么好的建议可以提啊。
再说一句比较消极的话,大人们当了一辈子的官,享了一辈子的福,临到老了,也不想再遭遇什么战乱。
毕竟刀箭无眼,战争一起,他们的富贵还在不在,都是个未知数。
这些大臣当中,就以顾首辅官职最高,资历最老。
大家互相对视几眼,最后还是由顾首辅出面,对皇帝进行劝说。
顾首辅对皇帝说道:“皇上,老臣有几句话要说。”
皇帝目光沉沉的看着他:“顾爱卿有什么话尽管说。”
顾首辅道:“陛下,郑尚书刚才说,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
“只是对于郑尚书所说的,让皇帝向北疆派兵一事,臣觉得并不妥当。”
郑尚书不高兴道:“顾首辅,你不同意派兵去北疆,该不会是因为和永宁侯姜铣私交甚好,所以就想方设法为他说话吧?”
“不然永宁候姜铣都犯下谋逆这种大罪了,顾首辅怎么还反对皇帝派兵去征讨他?”
顾首辅涵养颇好。
虽然郑尚书的话说得并不客气,顾首辅也没有生气。
他正色对皇帝说道:“皇上,大顺朝自去年征战以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国库是空的,粮仓是空的,老百姓的钱袋子,也是空的。”
“为了抗击北蛮,朝廷今年的税赋,比去年多收了三成,百姓早已不堪重负。”
“就算这样,国库也没有任何盈余。”
“臣说句不中听的话,现在这个时候,朝中不少大人都在担心,会不会和去年一样,临到过年,国库连朝臣的俸禄都发不出来。”
“而打仗是最耗银钱的一种行为。”
“永宁侯姜铣在北疆战场上打了一年多的仗,就掏空了大顺朝国库五年的积蓄。”
“臣只想问陛下一声,若是此时,陛下决定对北疆用兵,那么,军费从何而来?”
“没有银子拿什么打仗?”
“难道让士兵不吃不喝上战场吗?”
“陛下,不止是北疆的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整个大顺朝的百姓,也早已不堪重负,同样需要休养生息。”
顾首辅说到这里,这才看向郑尚书,说道:“郑大人,你一直挑动皇上对北疆用兵,老夫就也想问郑大人一句,真的对北疆用后,那这些军费,郑尚书出吗?”
“如果郑尚书能出得了打仗的钱,那刚才的话,就当老夫没有说过。”
“毕竟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皇上派兵前去征讨,十分应该。”
郑尚书被顾首辅问的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的。
他家里又没有金矿,怎么可能出得起打仗的银子?
农家小甜妻:腹黑相公宠不停 第947章 直通城外的地道
第947章 直通城外的地道
第947章 直通城外的地道
郑尚书憋红了脸,对顾首辅说道:“首辅大人何必危言耸听?”
“虽然打仗确实需要银子,可哪里有首辅说得这么严重。”
郑尚书侃侃而谈:“再说,就是朝廷拿不出用兵的银子,可北疆不也一样拿不出银子吗?”
“而且北疆刚打了一两年的仗,处境只会比朝廷更困难。”
“我们不趁着这个时候,彻底掐灭永宁候姜铣的野心,难道还要等他在北疆发展壮大、休养生息好了以后,打到京城来吗?”
皇帝也觉得一个头两个大。
要是按照他的本意,皇帝都巴不得现在就带着几十万的大军冲到北疆去,把永宁候碎尸万段才好。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顾首辅刚才的话,每一句都说到皇帝的心坎里。
想要打仗,他没有钱!
除了没有银子打仗之外,他还没有人!
永宁候战神之名摆在那里,整个大顺朝的将领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
这种情况下,让皇帝怎么对北疆用兵?拿什么去片讨北疆?
可如果这件事就这么放任不管,他身为皇帝的威严就会扫地。
一个连臣子谋反都不敢问责的皇帝,只能窝囊的缩在皇宫里,当作什么都不知道,那这样的皇帝,还怎么面对文武百官,怎么服从,怎么管理一个偌大的王朝?
皇帝道:“顾爱卿方才所言,甚得朕心。”
他问:“那么依顾爱卿看,这件事目前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
顾首辅对皇帝说道:“陛下,臣的意见是,陛下现在先派人去追永宁侯夫人和永宁侯府的人。”
“看能不能赶在永宁候之前,把人带回京城。”
“如果能做到这点,可能事情还的挽回的余地。”
皇帝皱着眉头说道:“都这么多天了,就算朕现在派人去追他们,只怕也追不上。”
“更何况,出了京城,道路四通八达,水路陆路不下几十条。”
“朕就算有心派人去追,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
皇帝感叹:“时间耽误的太久了。”
“永宁侯府的人早有预谋,肯定把一切线索都清扫干净,所以想要追回永宁候府的人,几乎不可能。”
顾首辅听了皇帝的话点点头。
其实他也觉得,永宁侯夫人和永宁侯府的人是追不回来了。
就是怕皇帝不死心,所以才会提这么一嘴提议,实际上根本不抱希望。
既然皇帝自己,已经清楚认识到这一点,那顾首辅有些话就好说了。
顾首辅对皇帝说道:“那陛下就只能用另一个法子了。”
皇帝精神一振,有些急切的问道:“顾爱卿请说,到底是什么好办法?”
顾首辅对皇帝说道:“皇上,曾记得皇帝早几天曾说过,要给永宁候姜铣封王,要让大顺朝的百姓,都知道朝廷不会亏待有功之臣。”
“那么现在,皇上可以这么做了。”
皇帝差点气死了。
明明现在是永宁候谋反,结果他不但没法治他的罪,反而还要假装大度,给他封王,说起来简直像笑话。
皇帝沉着脸:“顾首辅,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这是让朕为一个反贼遮掩吗?”
顾首辅不慌不忙的说道:“皇上,既然您无法把永宁候姜铣召回京城,那么就只能后退一步。”
“与其让大家觉得朝廷对永宁候姜铣失去掌控,无法宣召,还不如索性大度一些,颁旨昭告天下。”
“就说永宁候劳苦功高,您分封永宁候姜铣为北疆王。”
“把北疆划为北疆王的封地,由北疆王全权治理自治。”
“如此一来,总好过其他说法,也能彰显陛下的大度。”
顾首辅这番话说出来,不止皇帝,就连整个养心殿在座的大臣,也全都愣住了。
他们没想到,顾首辅竟然会提出这种办法来。
然而却不得不承认,这竟然是目前,皇帝这边所能够的想到的最好的处理办法。
虽然永宁候姜铣确实存了反心。
然而直到现在,永宁候姜铣也并没有公开说要造反,只是没有听从皇帝的宣召回京而已。
不听宣召这种事,你要说他谋反也可以,但你要说他没有谋反,也同样是可以的。
只要皇帝下一道封永宁候为北疆王的圣旨,把北疆划给他治理,确实能把这件事情遮掩过去。
虽然这个办法,有饮鸠止渴、养虎为患的嫌疑,但是从目前情况来讲,确实是最好的。
一来,可以最大的程度上保全皇帝和朝廷的面子。
不管事实真相到底是怎么样吧,至少在无知百姓眼里,永宁侯姜铣这个北疆王是皇帝封的,北疆这块封地是皇帝赏赐给他的,总比传出去,说永宁候在北疆自立为王好得多。
还能趁机宣传一波朝廷没有亏待有功之臣,说不定就能收获一波百姓对朝廷的好感。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目前的朝廷是再也打不起仗了。
如果,皇帝真的现在就要和永宁候姜铣撕破脸皮。
一旦战争爆发,且不说朝廷的将士能不能打赢永宁候,只怕民间也要反贼四气,将会有无数人加入造反的行列。
因为如今的苛捐杂税,已经沉重到不堪负荷的程度,要是再增加,百姓没了活路就只能揭杆而起。
皇帝心里已经认同了顾首辅的说法。
只是身为九五之尊,臣子谋反他不但不能追究,还得给他封王,给他封地,简直让人糟心。
所以一时之间,皇帝过不去自己心里那关,并不想这么干脆就答应下来。
他随意的说道:“这件事朕再想想。”
反正也不急在这一时半会儿。
此时,园脸小太监被打断了双腿,又重新被侍卫拖了回来。
小太监当时已经晕死过去,不过被人用冷水泼醒了,这才拖到养心殿,方面皇帝问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