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或者说,是周素海单方面想要与周素文较劲。
周尚景并不是一个清官,但周家却是书香门第,一向是门风严谨、家教极严,很是重视嫡庶之别,再加上周尚景与他的发妻颇为恩爱,又是直到知天命的年纪才有了嫡孙周素文,所以他对于周素文的偏爱从来都没有任何遮掩,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就比如现在,周尚景哪怕是身心乏困,也会刻意抽出时间与精力、认真批改周素文的文章,这是周素海从来都没有过的待遇。
不过,周素文本人也确实争气,不仅是风度翩翩、形象极佳,而且还是誉满京城的才子,去年殿试期间更是力压赵山才成为新科状元,这一年以来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也赢得了众位翰林的交口称赞,认为他的锦绣文章已是不逊于当年的周尚景,可谓是周家年轻一代的魁首人物!
其实,周素海原本的境遇也不算差,虽然不像是周素文那般才华横溢、气度折人,但他颇是善于接人待物,深谙进退之道,仅是而立之年就在周尚景的扶持下担任了苏州知府之职,若是不出意外的话,他今后还很有机会更进一步,成为封疆大吏、内阁辅臣也不是不可能,未必就会逊色于周素文。
只可惜,周素海的所有前途,如今已是毁于一旦!
这是因为,前年的秋季时分,八王船行仅仅是为了一己私利,就暗中勾结倭寇进犯苏州地界,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官民损失,周素海身为苏州知府自然是难逃罪责,而周尚景则是出于各种公私考虑,就设法压下了此事,想要瞒天过海、粉饰太平。
只可惜,德庆皇帝依然是收到了消息,于是就有了去年的那场南巡,并且在南巡期间当众揭穿了周尚景的欺君之罪,想要趁机一举扳倒周尚景,但周尚景很快就说明了这件事情的真相,解释了倭寇与宗室之间的关系,德庆皇帝顾忌于大局,最终也只好是大事化小、宁事息人。
不过,在这场风波之中,周家依然是受了很大影响,不仅是周尚景一度失去了内阁首辅之位,周素海也是仕途受挫,去年返回京城述职之后就一直赋闲至今,别说是更进一步了,就连原本的官位也没能保住。
这样一来,周素海与周素文的家族地位差距,以及周尚景本人的亲疏偏向,也就愈发明显了。
最近这几个月,坊间更是出现了一些流言蜚语,说是周尚景如今已经彻底放弃了周素海,周素海也是极为不满周尚景的疏远,祖孙二人早已是貌合神离。
事实上,这般传言并非是毫无根据,周尚景确实是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单独召见周素海谈话了,明显存着冷落之意,今天这场见面还是他们祖孙二人近一个月以来的首次独处。
也正因为如此,周素海的心中也确实是存有怨气,所以当他见到周尚景亲手为周素文批改文章之后,就不由是心生嫉妒,险些是丢掉了平日里的城府。
不过,周素海终究是不敢冒犯周尚景的威严,很快就恢复了平静神态,进入书房之后就垂手安静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周尚景为周素文批改文章。
大约半柱香时间之后,周尚景终于是批改好了周素文的文章,满意的轻轻点头之后,也终于是抬头看向了周素海。
周尚景的眼神深邃,认真打量了周素海几眼,见周素海的表现还算沉稳之后,再次是轻轻点头。
随后,周尚景突然开口问道:“素海,你可知老夫今日找你单独见面,是为了何事?”
周素海迟疑了一下,反问道:“孙儿不知,还望祖父明示,是家事还是国事?”
周尚景并没有直接回答,又问道:“说起来,最近朝野之间颇多传闻,有许多都是关于咱们周家的,更是与你我祖孙二人有关......你可有听到过一些?”
周素海心中一惊,但还是老实回答道:“孙儿确实是听到了一些,这些传闻颇是荒诞,说是祖父您已经放弃了孙儿,孙儿对于祖父也是心存不满......”
说到这里,周素海连忙是急声解释道:“还望祖父明鉴,孙儿心中对于祖父只有孝心与尊敬,无论如何也不敢怀有不满之意!”
“你也不必有太多顾忌,我这段时间确实是刻意冷落了你,你心里不高兴也是应该的,大可以直接表现出来......”意味深长的说了这一句话之后,周尚景也不等周素海多想,又问道:“对了,你返回京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吏部那边还没有为你安排新差事?”
“孙儿一直都在苦等,但吏部那边并没有传来任何消息,自孙儿返回京城述职之后,就已是赋闲至今,吏部好似已经彻底遗忘了孙儿,一直都没有新的安排。”
答话之际,周素海只觉得心中委屈,任谁都知道吏部就像是周尚景的后花园一般,若是周尚景想要给周素海安排一个新官职,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但吏部至今也没有任何反应,显然是缘于周尚景的态度,所以才让周素海赋闲至今。
周尚景的这般询问,却是明知故问了。
周尚景就好似完全没有察觉到周素海的埋怨与委屈,只是叹息道:“你也不要怪吏部,咱们身为臣子必须要维护陛下的颜面,陛下去年那场南巡就是为了揭开苏州闹倭寇的事情,虽说是最后被老夫挡了回去,但你我祖孙二人终究是存在过错,必须要受些责罚、让陛下心里舒坦一些,若是吏部太快为你安排新位置,陛下面子上不好看,只怕是又要找麻烦。”
听到周尚景的这般解释,周素海心中更委屈了,他已经听到了消息,周尚景在今天朝会上屡次与德庆皇帝作对,险些让德庆皇帝失态当众发怒,却又哪里有顾及过德庆皇帝的面子与心情?
就好似猜到了周素海的心中想法,周尚景再次问道:“今天早朝上的事情,你可是听说了?”
周素海点头答道:“孙儿听到了一些消息,说是祖父您在早朝上屡屡表态,让七皇子殿下险些是骑虎难下,陛下当时也很不高兴......”
说到这里,周素海犹豫了一下,忍不住又说道:“祖父您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像今天这样与陛下直接作对了,咱们周家的目前局势还算不错,好不容易化解了陛下的忌惮与敌视,祖父您今天的这般做法,必然会再次引来陛下的心中记恨,似乎是得不偿失、有弊无益,所以孙儿收到消息之后,就一直在思索祖父您的深意,但至今还是无法理解。”
周尚景满是皱褶的老脸突然一笑,竟是有些欣慰:“你没办法理解老夫的想法,倒是一件好事......有些事情,你越是不知情,今后对咱们周家就越有帮助;你若是知晓了真相,反而是一件坏事!”
周尚景的这般态度,让周素海愈发是摸不着头脑,但他稍稍沉默片刻后,却还是表态道:“既然祖父您这样说,那孙儿自然是不敢再打探了,今后也不会再想此事。”
周尚景又是一笑,道:“你确实懂事,若是素文在这里的话,必然是要追根问底的,他的心气太傲了,总是希望了解一切、掌控一切,并不似你一般懂得进退与节制......所以,有些事情我也只能交给你去做才能安心!”
听到周尚景的这般说法,周素海不由是心中一喜,还以为是周尚景要对自己交付重任。
谁曾想,周尚景的下一句话,就让他如坠冰窟。
“接下来,你就回到自己的住处收拾一下,然后带着妻儿离开周府......今后尽量别联系,也尽量别回来......老夫将会寻个理由,把你这一脉从周家族谱除名!从今天开始,周家再也不是你的依仗,你就要全靠自己了!“
周尚景说话之际表情平静,但周素文则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呆滞了好久之后,终于是爆发了心中的委屈与怨气,忍不住大声说道:“祖父!您为何要这般对待孙儿!难道就因为那些谣言?孙儿对您、对家族一向是从无二心啊!就算是您一向偏心素文,就算是这段时间受到冷待,但孙儿也从来都不敢抱怨什么,您不能这样对待孙儿!我不是嫡孙,但我也是周家血脉啊......孙儿不服气!孙儿不服气!”
说到后面,周素文已是表情失控,满是悲愤之色,再也不见平日里的城府。
他向来敬重与仰慕周尚景,这个时候尤其是无法容忍周尚景抛弃自己。
周尚景再次的深深打量了周素海一眼,苍老的面庞上闪过了一丝不忍,也少见的有些犹豫。
最终,周尚景叹息一声,还是解释道:“老夫让你离开周家,并不是因为那些谣言......事实上,那些谣言原本就是老夫刻意传出去的!老夫这么说,你可明白了?”
周素海闻言不由一愣,终于是猜到了一些真相,表情逐渐由悲痛化为震惊,然后又从震惊变成了担忧,急声问道:“祖父,您这样做......可是咱们周家遇到了什么麻烦?”
周素海是一个聪明人,周尚景只是稍稍透露了一些根底,他就已经猜出了许多事情,明白周尚景必然是察觉到了某种威胁,所以才会提前安排后路,把他赶出周家也是以防万一的保护手段,不仅是保护他本人,也是为了保护周家的血脉延续。
再想到周尚景这段时间以来刻意的冷落自己,全是出于信任与保护之心,周素海不由是格外激动,此前的心中怨气也是一扫而空。
另一边,周尚景没有理会周素海的心情变化,只是轻轻摇头,道:“老夫如今也说不准,只是心里面隐约有些不好的预感,但未必就会成真......终究是人老了,魄力不如当年,总是瞻前顾后,就想要多留一些后路!其实,目前的情况还算不错,老夫依然掌握着局势,只是以防万一的手段罢了。
还是刚才那句话,你今后什么都不要打探,也什么都不要多想,但唯有一点要谨记,若是今后两年时间内周家失势,你务必要第一个站出来,率先向朝廷弹劾老夫!......具体的弹劾罪名,你随便寻几个就是,若是事情发展到最坏情况,老夫估计也不会在乎自己身上的罪名轻重了......”
眼见到周素海还想要多说些什么,周尚景的表情已经恢复了平静,带着一丝不容拒绝的冷静,摆手道:“老夫心意已决,你不必多说什么,听话做事就好!”
最终,周素海表情变幻良久之后,却是默默跪在周尚景的面前、重重叩首,然后就抹着泪离开了房间,只留下周尚景一个静坐在书房之中,表情依然是平静从容,轻声自语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如今只是对付一个小辈罢了,竟也要大动干戈,当真是越老越怯......呵!哪里还有年少时候的自信与魄力啊......”
......
......
摄政大明 第1066章.各有所谋(四).
……
……
喃喃自语了几句之后,周尚景再次陷入了沉默,他的双目微闭,就好似逐渐睡着了,又好似正在等待着什么。
又过了大约一刻钟之后,周府管事周全出现在书房门外,隔着房门禀报道:“老爷,吏部尚书宋启文宋大人求见。”
周尚景缓缓睁开双眼,叹息一声道:“领他来书房见我吧。”
周尚景显然是早就料到了宋启文的求见,一直都在等着他。
毕竟,周尚景今天早朝上的诸般表态可谓是毫无预兆,事先并没有与“周党”众位核心人物商议,“周党”众人当时固然是出于一贯以来的信任纷纷选择支持周尚景,但“周党”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利益集团,周尚景身为“周党”领袖,归根到底也只是“周党”的利益代言人,他突然要把“周党”引向另一条路,如今就必须要给“周党”众人一个解释。
尤其是今天朝会上的情况,更是极为特别,周尚景同时与德庆皇帝、准储君朱和坚作对,这般后果就算是势大如“周党”也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要明白周尚景这般做法的原因。
所以,宋启文下了早朝之后没多久,就赶来了周府求见周尚景,正是为了代表“周党”众人询问周尚景的真实意图。
片刻之后,宋启文已经来到了周府书房之中,行礼问安道:“弟子启文,见过恩师。”
听到宋启文的这一句话,周尚景顿时是不由一笑。
宋启文参加科举那一届,周尚景乃是出题官,所以他确实可以算作是周尚景的学生,但自从宋启文担任吏部尚书之后,周尚景想要让他独当一面,就再也不让他以“恩师”二字称呼自己了,于是宋启文就一直称呼周尚景为“首辅大人”。
如今宋启文再次称呼周尚景为“恩师”,大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他如今是以私人身份与周尚景见面,并没有任何质问之意;其二是无论周尚景的真实想法为何,他都会站在周尚景这一边。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周尚景的心情既是欣慰、也是无奈。
宋启文的忠心耿耿是好事,所以周尚景才会放心把吏部交付给他,但宋启文太拘泥于周尚景的恩情与威望,不免是缺乏了一些个人见解与魄力觉悟,这就让周尚景无法安心的把“周党”托付给他了。
其实,宋启文这个时候若是可以直截了当的提出质问,甚至是正大光明的质疑周尚景今天早朝上的举动损害了“周党”的整体利益,周尚景反倒是会更为高兴。
周尚景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必须要考虑接班人的事情,如果说周素海与周素文两兄弟是他所选中的家族接班人,那宋启文就是他的政治遗产继承人第一顺位,无论是年纪、资历、威望、能力,宋启文都是“周党”下一代的佼佼者——从某方面而言,在周尚景的眼中,宋启文的重要性还要更在周素海与周素文两兄弟之上。
只可惜,或许是周尚景多年以来的个人光环太强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宋启文的成长,让宋启文一直是缺乏独当一面的觉悟。
周尚景这些年来一直都让宋启文留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就是想让宋启文培养自己的威望与人脉,等他告老致仕之后就可以顺利完成权力交接,但宋启文总是无法摆脱他对周尚景的依赖性,可谓是亦步亦趋,他可以完美执行周尚景的想法,却很少会有自己的想法。
想到这里,周尚景心中暗暗叹息一声,心中不期然间闪过了赵俊臣的样子。
相较于宋启文,赵俊臣则是截然相反的样子,他的想法太多、魄力太强,很容易就会失控——在周尚景看来,以赵俊臣的性子,今后必然是要留名青史的,但未必是“流芳千古”,也可能是“遗臭万年”
很快的,周尚景已经不再多想,表面上也没有显露任何异常情绪,只是问道:“是李和、张伯崇、杜白他们让你来见我的?为了今天早朝上的事情?”
宋启文连忙答道:“还望恩师明鉴,弟子等人并无任何质疑质问之意,只是我等实在是想不明白恩师您今天早朝上所做所为的深意,担心会误判了恩师的意图、帮了倒忙,所以才想要请教恩师,今后也好配合恩师行事。”
顿了顿后,宋启文终究是按耐不住,又说道:“如今任谁都知道,七皇子朱和坚即将就要成为新储君,您出手刻意打压于他,不仅是今天得罪了陛下,从长远来看也是极为不利……所以弟子等人实在是不能明白恩师您的意图。
弟子认为,当初太子朱和堉屡屡与咱们作对,恩师您最多也就是暗中惩戒一二,却从没有直接与他对立,如今这位七皇子态度要比太子温和得多,咱们实在是没必要与他为敌……
尤其是陛下他今天早朝上趁机惩治了杜白,让杜白从左都御史变成右都御史,虽然官阶未变,但明面上还是低了王佑伦半头,让他对于都察院的控制力受到了很大影响,而陛下的这般做法明显是存着警告之意……所以,众位同僚皆是有些担心,若是咱们今后还是要与七皇子明面为敌,只怕是要损失更重。”
见宋启文终于是忍不住提出了质疑,周尚景反倒是有些高兴。
然后,周尚景缓缓说道:“其实,老夫今天与七皇子为难,并不是临时起意,已是提前准备了半年时间之久!”
宋启文闻言之后不由一惊。
半年之前,德庆皇帝刚刚产生了储君废立的心思,七皇子朱和坚也不过是刚刚受到重视,周尚景从那个时候就已经想要对付朱和坚了?
有些事情,周尚景并不会告诉周素海,但宋启文乃是他的政治遗产继承人,却必须要知晓真相。
所以,周尚景见到宋启文面现疑惑之后,就耐心答道:“早在几年之前,老夫就隐约觉得,庙堂之中除了明面上的那几个派系之外,还暗中另有一股势力想要影响朝堂局势,这股势力并不强大,却很聪明,一直都没能让老夫抓住尾巴,而且是深谙时机把握、四两拨千斤的手段,每次出手都是恰到好处,只是最紧要的地方稍稍用了一些力气,就影响了许多事情。”
然后,周尚景的表情愈发是意味深长,又说道:“然后,老夫仔细观察,倒也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股暗中势力有一些内廷背景,而且它的目标很明显,那就是太子朱和堉,一直都在暗中给他使绊子,太子近年来总是一事无成、多做多错,除了他本人的眼光能力有缺陷之外,很大程度上也与这股势力暗中作祟有关系。”
“竟然还有此事?”宋启文不由是瞠目结舌。
周尚景点了点头,又说道:“原本,老夫还以为这一切只是自己心性多疑的错觉,但再等到前任太子太师何明在赴任路上惨遭所谓山贼灭门、他的得意弟子赵山才投靠太子之后也同样是死得不明不白之后,老夫也终于确认,这股势力确实存在!
嘿!何明的手段智慧与老夫旗鼓相当,若是太子得到了他的辅佐,必然是地位稳如泰山!那个赵山才也得到了何明的真传,辅佐太子之后不过是数月时间,就显著扭转了太子的恶劣局势,但他们就这样突然死了,难道是巧合不成?……所以,这股势力的目标很明显,那就是为了储君之位!
你刚才说,当初太子朱和堉对老夫颇有敌意,但老夫一直都没有出手对付他,那不仅是因为老夫自信他登基之后容易掌控,也是想要从朱和堉的身上查出这股势力的根脚。”
宋启文又是一惊,连忙问道:“老师您是说,这股势力与七皇子有关系?”
周尚景悠悠道:“老夫原本也没怀疑过他,他当初实在是太干净了,但半年之前,老夫受到了赵俊臣的提醒,说是何明与赵山才师徒二人的死都与七皇子朱和坚有关系,然后老夫才寻到了确切目标……细细想来,七皇子与太子表面上一向是关系亲近,太子也很信任于他,曾是采纳了他的许多建议,那些建议皆是看似很好,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宋启文皱眉道:“会不会是赵俊臣在挑拨离间?这个人一向是惯用阴谋手段。”
“赵俊臣当然是存着挑拨离间的心思,但他所说未必就是假的!老夫也会亲自调查!”说到这里,周尚景的表情渐渐凝重了起来:“有了明确目标之后,老夫的调查进展也快了许多,但越是调查,就越是心惊……”
说完,周尚景就从书案上拿出一本册子递给了宋启文。
宋启文接过册子一看,却见到这本册子上密密麻麻写着许多名字,名字后面标注着他们的出身来历。
这些人的来历各有不同,有些是朝廷小吏、有些是民间商贾、有些是勋贵子弟,还有些是内廷宦官,但无一例外每个名字上面都画了个叉。
宋启文无疑是一个聪明人,立刻抬头问道:“他们……都死了?”
周尚景点了点头,道:“这些人都被老夫怀疑与那股势力有关系,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参与了当初给太子朱和堉下绊子的那些事情,但自从七皇子的上位迹象逐渐明显之后,老夫正打算进一步调查他们,他们就陆续死掉了,有些是死于急病,有些是死于意外……其中,最紧要的人乃是京城里的一名叫做毕甘的富商,他与泾国公陈佑有些关系,许多与那股势力有关系的人都会从他那里拿银子,老夫眼见到与这股势力有关系的人陆续死掉之后,为了保护他还刻意让顺天府寻了一个理由把他抓到牢里,但他当天晚上就死于自缢了!”
宋启文也同样是表情凝重,微微眯着双眼,说道:“七皇子的逐渐上位,与这些人的陆续死掉发生在同一时期,太巧了……难道说,是七皇子他眼看到大势已成,所以就在杀人灭口,想要洗干净自己的底子、消除自己的破绽?”
周尚景摇了摇头,道:“也许是、也许不是,老夫依然不能寻到实证,但假若确实如此的话,七皇子的心思缜密、狠辣无情,当真是令人心惊!”
顿了顿后,周尚景又说道:“老夫虽是无法寻到实证,但这半年以来,也一直都在暗中试探于他!
当太子与赵俊臣结盟之后,老夫就暗中造势,鼓动那些清流们背叛太子、转投于他,想要借此来试探他对太子的真实态度,最终他很快就半推半就的把所有投靠于他的清流收入门下,从那以后,清流们不仅是再也没有鼓吹过太子,反倒是开始有了诋毁的趋势,这未必不是他的意思;
把当他与沈常茂结盟之后,老夫就扳倒了沈常茂,想要看他对待盟友的态度,结果他不仅是立刻抛弃了沈常茂,更还釜底抽薪一举吞并了‘沈党’势力;
到了今天,我刻意出手对付他,同样是想要试探他的担当,是不是真像传闻中那样完璧无瑕、全无私心,结果也很明显了,而且还能看出他明显是想要让自己的朋党代替自己背黑锅……”
宋启文喃喃道:“无情无义、城府深沉、沉溺权术、趋利避害、贪慕虚名,若只是如此的话,那也只表示七皇子并不似世间传言的那般品行高洁,但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皇帝都是这般样子,最多也就是另一个当今陛下罢了……然而,若是他真与那股暗中势力有关,就表示他更还是一个阴毒狠辣、偏激绝情之辈,若是那样的话……”
周尚景点了点头,道:“若是那样的话,等到他继承大统之后,咱们这些臣子就要重温太祖当年的情景了……嘿嘿,太祖立国之后,有多少大臣上早朝之前都要给自己提前准备好棺材?有多少人死的不明不白还牵连了九族?当今陛下固然是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他至少懂得大局为重,也重视史书名声,不到万不得已就绝不会用激烈手段,但若是老夫的推断不假的话,这位七皇子殿下如今越是表现隐忍,他继承大统之后就越是肆无忌惮,到了那个时候,别说周党无法保全,你我等人的家族传承只怕是都要有危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