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瑞根
“看来王大人对我们第二军、第三军的情况都不太满意了?”许子清语气也有些冷。
“许大人说错了,不是不太满意,是很不满意。”王邈毫不客气的反击。
被王邈的话给堵得一口气都差点儿喘不过来,许子清眼中掠过一抹愤怒,就算是崔尚和杨堪也不敢用如此态度对待自己。
许子清险些就要爆,但是他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他知道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放肆,对方刻意很容易军法行事,到时候就算是江烽也无法为自己圆转。
“那王大人能说一说我们第二军和第三军哪些方面让王大人这么不满意了?”许子清语气变得有些生硬阴森。
“当然可以,我之所以让第二军和第三军现在就要按照我的意图来进行演练,就是要检验其真实水准,免得日后在真正的战场上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那时候就不是不满意那么简单了,贻误了战机,耽误了大事,那就是淮右的罪人了。”王邈嘴角浮起一抹冷峻的笑容,“不知道我这算不算是越我这个防御守捉使府衙推的权限了?”
“衙推大人,不必推三阻四了吧,就请指点评判一下我们第二军和第三军究竟让人不满意在哪里了吧。”张越实在忍不住了,这个家伙也不比自己大几岁,口气狂傲甚至比张挺还强几分,这让他很不舒服。
张挺算是一个有些本事的角色,尤其是自己亲手操练全数由流民充实起来的第四军,就凭这份勇气就值得骄傲,而眼前这个家伙却是故弄玄虚,一副傲气凌人的样子,就觉得跑了一趟河朔,也许拉来了点儿旧部,就可以耀武扬威打压别人了。
“好,我就来说一说第二军和第三军的问题。”王邈也知道不拿出点儿真材实料来,是很难让这两位很早就跟着主君起家打天下的老臣心服口服的,“第二军第三军基本能力不弱,尤其是主公推崇的基本纪律训练方式和体能训练方法都相当罕见而高效,我先前看了,这一点上,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就把一直主要由流民出身的士卒训练到这个程度,相当难得了。”
虽然知道这不过是王邈前面的夸赞,后边肯定是转折,但是许子清和张越还是有些得意,毕竟第二军第三军成军时间都不长,一年时间,你能指望达到百战之师的水准,本来就不合情理。
“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将来打仗失利或者说损失太大的理由,因为一定能失败,那就是什么理由都难以解释的,因为失败者没有资格说理由。”王邈的话犹如重锤,让人心中剧震,但是却无法反驳。
公告:本站推荐一款,告别一切广告。进入下载安装:xsyd ()
烽皇 第六十七节 气度,格局,军法
犀利刻薄的言语丝毫不逊于张挺,但是在这种场合下说出来却更为刺耳。
“应该说主君很舍得了,至少在某所见过的关中军、河东军、大梁军、蔡州军、淮北军、南阳军以及河朔诸军中,像这等新建的军队,能够有如此齐备的盔甲武器,如此良好的后勤保障,在中原乃至关中驻军中,也可以排进前三了,除了大梁军和南阳军强于淮右军外,连关中军和蔡州军都不如,更不用说河朔诸军了。”
王邈还在补刀,不谈第二军第三军的真实战斗力,却在大肆夸奖第二军第三军的装备保障,言外之意许子清和张越又如何听不出来,这是说第二军第三军当不起这般装备保障,不值。
淮右财力本来就不足,和那些老牌藩阀相差甚远,但是在军队装备配置上却是舍得下血本,这一点让文官们都很是不满,但是淮右从一县之地迅速扩张到三州十县,文官们纵然再不满意,也不好当面抨击这等奢侈浪费之举,毕竟这也是军队一手一足打下来的江山,你文官们坐享,还在唧唧歪歪,那就要激起武将们的愤怒了。
但这并不代表这种举动就符合文官们的意见,尤其是在军队的表现达不到文官们的期许时,这种攻讦声就会骤然变大,哪怕是江烽也不得不侧耳听一听。
“王大人,请你说实质性的东西,别绕弯子骂人。”张越按捺不住了。
“那某就来说说实质性的东西吧,二位将军姑妄听之吧。”王邈一正色:“某的观点很简单,第二军第三军都只能算是一支十分平庸的军队,训练刻苦,纪律严谨,装备精良,士气正常,但关键在于,缺乏血性,缺乏经验,缺乏韧劲,总而言之,缺乏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的必要气质。”
一番话让许子清和张越都为之色变。
许子清和张越不是那种混日子的庸碌之辈,能够被江烽安排在这个位子上,若是连一点儿批评意见都听不进去,那江烽就真的是瞎眼了。
若是王邈信口评点,只会贻笑大方,但王邈这番话却是句句入骨,让二人都感觉到骨子里发寒。
没说这支军队有多么糟糕,只用了平庸二字来点评,却让许张二将无法开口反驳,尤其是后续指出平庸所在,更让二人难以应答。
缺乏血性,那是因为未经过真正一战,或者说未经过一场苦战血战熬炼,这种军队本质上还是由流民农夫组成的集合体,只是貌似军队而已。
缺乏经验,这个就简单了,没有经历真正的战事行军,集结,应战,突击,或者遇袭的应对,这种军队只能叫雏儿,甚至一场夜袭也许就能让其炸营崩溃。
缺乏韧劲,所指也很明确,这种军队也许以强击弱,打顺风仗看不出什么,但是一旦受挫,或者打逆风仗,又或者相持抗压,就会士气顿丧,甚至崩盘。
虽然对王邈的态度很是不满,但是王邈轻描淡写的点出第二军第三军存在的问题,而且相当精准,并非胡乱攀诬,许张二人也不是那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人,不得不承认对方戳到了自己的软肋上。
许子清沉默了一阵,方才稍稍缓和了一下声调:“衙推大人所言,某和张将军也知道,只是第二军第三军成军时间尚短,也没有赶上与蔡州军那一战,突袭寿州一战中,战事并不激烈,所以……”
王邈摇了摇头,“许大人,某也说了,现在不是讨论第二军第三军存在问题原因的时候,因为战争的胜负并不会因为一支军队是不是存在客观原因就改变,一旦失败,我们就没有机会了。”
“那衙推大人的意思是……?”许子清有些恼火,这家伙说话太硬太直,也太伤人了。
“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迅速扭转,最起码要让这种局面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这才是最重要的。”王邈沉声道:“至于原因,大家都清楚。”
觉得王邈总算是说了一句人话,但这家伙说话态度语气太狂妄了,许子清和张越都有些难以接受,哪怕这家伙说话在理。
“那衙推大人觉得目前应当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张越咬着牙道。
“第一个问题,无法解决,血性只能在真正的战场上磨练出来,不是靠训练能成的;第二个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吴军擅长术法辅助,未来吴地之战,我们势必会遭遇,所以宁肯我们现在付出一些代价来进行实战演练,也胜过在战场上付出几倍的代价,甚至是失败的代价;第三个问题,某的建议,需要第一军与第二军、第三军进行大规模的混编,或者等到河朔军入淮右之后,与河朔军进行大规模的混编,并通过三个月以上的训练来磨合。”
“衙推大人的意思是,河朔军的战斗力远胜过我们第二军第三军?”许子清再问。
“若论士气,相若,但情况不一样,淮右军这边是缺乏实战砥砺,所以军心未定带来的士气不足,河朔军则是缺乏希望,所以士气不足,但前者难以解决,而后者一旦归附我们淮右,就不是问题;若论战斗力,淮右军纪律性略好,装备更精良,但河朔军经验丰富,战斗状态更好,这一点上,淮右军远逊。”王邈毫不客气。
被王邈的话挤兑得难以接口,许子清和张越也是觉得纵然再争辩也无多大意义,河朔军未到,难以看出端倪,只是这家伙这个时候这样忙不迭的提出来,目的何在?
“二位大人,某并非想为难二位,但是第二军第三军未来也许是入吴地的主力,河朔军进淮右,如果我们淮右军的表现比起河朔军相差太远,会骄纵其心,不利于日后主公对其的收服驯化,我们需要向河朔军展示,或许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及他们,但是我们在应对某些战争经验上强于他们,起码我们要给他们一个我们淮右军和河朔军各有千秋的印象。”
王邈的话让许子清和张越有些明白了,许子清迟疑的问道:“衙推大人的意思是要让我们第二军第三军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压过河朔军?”
王邈悠悠一叹,“莫非二位大人还觉得某是有意要借河朔军来打压淮右军,为某自己挣得一份立身之本不成?”
许子清和张越都有些尴尬。
在内心深处,他们都是有此看法的。
这位衙推大人主动请缨要到河朔去招揽人马,在张越和许子清看来,这就是一种加重自己在淮右军地位分量的举动。
王邈自己就是出身河朔豪门,尤其是在回来称可能会招募到近万人的河朔军加入淮右军,这本来就足够引起震动了,现在整个淮右军也不过一万多人,而且还有两军水军和一军刚刚组建起来的第五军,这一万河朔军,特别是在骑军还占有相当比重的情况下,可以说将极大的改变淮右军内体系格局,这不由得不让许子清和张越内心有所虑。
而王邈在做出这么大举动之后,又紧接着要求第二军第三军实地演练,并且“吹毛求疵”,怎么看都是想要为下一步河朔军入淮右之后,河朔武将来卡位占序作铺垫,这如何不让许张二人内心的担心和恼怒爆发出来?
王邈直接把话题点穿,见许子清和张越一时间都不说话,内心也有些不屑。
这些淮右将领心胸未免太狭隘了一些,某就算是真有意要在淮右体系内挣得一席之地,或者要领驭淮右军格局中某个派系,也绝非现在,最起码也得要等到淮右军一统整个江南之后去了,若是真的只存着这点儿心思,自己又何须颠沛流离这么多年之后来淮右这等新兴的小藩阀?
当然,王邈也知道处在各自不同的位置想法自然不同,他很佩服江烽的豪迈大度,但是淮右军中相当一部分武将已经隐隐有跟不上时代的迹象,这一点他觉得需要提醒一下江烽了,哪怕只是得罪人之举,但他也要做,否则日后只会让淮右军付出更大的代价。
“二位大人,某内心所想无须对人言,但让起码让淮右军面对入淮右的河朔军时能有些许优势所在,我想这一点二位大人肯定是乐于见到的,吴地之战河朔军必定会参与,若是日后我们老淮右军表现远逊于河朔军,我想无论是对主公还是诸位,都不利,所以我希望最起码我们淮右军在应对吴军最为强大的书法阵型和术法器具攻击时,表现得更为应对自如一些,这不是坏事,这可以让主公在驯服河朔军时有更充足的底气,我希望这一点二位大人能够明白。”
说到这里,王邈语气骤然转硬:“河朔军未来一两个月之间便会陆续南下,届时,他们一样会观察和评判淮右军的实力,第二军第三军只有这一两个月时间来提升我们的优势,尤其是对术法战争的应对能力,河朔军在这一点上是短板,所以我希望用这一点来为主公赢得足够的底气和尊重!所以,我的要求就是第二军第三军从现在开始立即加强这方面的实战演练,道藏所会全力配合,违者,军法从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巨臀妖艳女星曝大尺度床照"!微信公众:meinvgu123 (长按三秒复制)你懂我也懂!
烽皇 第六十八节 情报,外交
崔尚是十一月二十八回到汴梁的。
从去年离开汴梁到如今回到汴梁城,一别就是一年半,从去时白身到现在光浍寿防御守捉使府行军司马,这中间身份的急剧变化足以让很多人瞠目结舌了。
哪怕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没有这么大的变化。
考中状元也不过是获得一个踏入仕途的台阶,而他从白身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连跨多级,现在更是出任执掌三州军事参谋大权的行军司马,可谓权倾一时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
护送崔尚回汴梁的是防御守捉使府亲卫队的四名亲卫。
随着江烽控制的地盘不断扩张,其官职也在不断变化,再加上中唐以来地方藩阀上混乱的官制体系,有时候就算是谙熟官制的陈蔚和崔尚等人都难以对淮右的官制格局做出及时的调整。
以江烽的防御守捉使府为例,浍州刺史府刚刚来得及建立起来,拿下了寿州,顿时嬗变为防御守捉使府,但你不可能一下子将整个浍州刺史府中所有盘子全部端走,总还得给浍州刺史府留一个框架。
而统揽三州也意味着你需要综合协调的架构更大,所需要充实的官制结构和人员会更多,就当时的淮右来说,可谓捉襟见肘,这也是江烽当初极力要求陈蔚尽快解决吏员来源问题的主因。
没有一个完整的官制架构和足够的吏员体系,整个三州从政务到军务,都将处于一个极其混乱的情形下,其工作效率也大打折扣,这是江烽难以忍受的。
这也是这个时代一个特点,缺乏地方士绅大族的支持,那么你在人才资源上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许多制约。
好在江烽在处理寿州三姓归附的问题上相当果决得当,这使得三姓在较短时间内就开始接受了江烽这个外来者,三姓中的人才也开始主动投效入仕。
再加上江烽通过许、鞠两家从光申二州开始隐蔽的招揽吸纳,同时也从陈、黄、谭等浍州本地士绅大族中延揽人才,还有崔尚、杜拓、王煌等人也不遗余力的通过遣使、书信等游说昔日旧友同僚,多管齐下,才勉强把这一波混乱局面给慢慢抵挡过去。
但即便是这样,整个淮右仍然处于一个人才极度匮乏的境地。
尤其是在浍寿两州诸县遭到蚁贼很大破坏而大量颍亳蔡淮北三州流民涌入的情况下,县乡这两级的政务极其繁重,这使得淮右对基层吏员人才的需求仍然会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得到满足。
现在淮右又将面临着吴地内乱要插足吴地的情形,可以想象得到,一旦淮右真的对吴地发动攻势,按照最基本的目标,庐濠二州势必纳入,那么这两州
在这种情况下,崔尚前往汴梁也就还不仅仅只是为河朔军南下解决后顾之忧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为淮右推动人才吸引战略。
大梁拥有中原十州之地,也是唐王朝精华荟萃之地,从汉以来,这一区域就是人文渊薮,地方士绅大族中更是人才辈出,历来是为中央和地方政权官吏提供人才的富集之地。
但是这个情况在大梁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些变化。
由于朱梁与关中李唐正朔的关系恶劣,而中原之地的士绅文人历来又是李唐正朔的忠实拥趸,朱梁的中上层官吏大多要么来自军队,要么就是一些地方上不得志的文人或者受到排挤的士绅,主流士绅往往因为推崇李唐正朔而不愿意出仕朱梁。
虽然随着时间推移,朱梁在中原之地统治已经数十年,士绅文人们的风骨也逐渐被磨蚀,加上关中地狭人稠,本土士绅文人都入仕困难,对中原士绅文人企图到关中入仕更是持抵制态度,一些推崇李唐正朔的中原士绅文人无法在关中立足,所以这种局面逐渐得到改善,但毕竟这种局面的扭转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中原诸州的人才贮备仍然是最厚实的。
此次崔尚重返汴梁,便也有意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要在这上边为淮右多吸纳延揽一些能够迅速到位就任的州县吏员型人才。
除了这两个任务外,崔尚此次重返汴梁,也还肩负着如何重新定位大梁与淮右的关系,促进双方之间的合作的重任。
如果不是河朔军南下的时间过于紧迫,崔尚原本是打算等到江烽等人屠蛟返回浍州和陈蔚从长安归来之后才前往汴梁的,但是随着吴地内乱在即,河朔军南下迫在眉睫,所以这一趟汴梁之行便被提前了。
好在这一趟行程崔尚也早就和江烽商议过,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韬略,除了要请大梁协调与河朔三镇之间关系以便于招揽来的河朔军能顺利南下外,其他两项任务都早有准备。
崔尚的宅邸在五岳观附近一条僻巷中。
崔氏虽然是名满天下的望族,但是枝叶繁茂,像崔尚到浍州之前,这一支早已经沦为寻常百姓了,也就占了一个姓氏。
当然,毕竟是天下望族,崔姓这个姓氏也就意味着如果他能发达,那么便可寻得崔氏一族的认可,也有资格获得崔氏一族的助力,当然认可程度和助力大小还要看其地位以及他能给崔氏一族带来多少利益。
事实上从他开始担任浍州司马一职时,崔尚就知道自己已经被纳入了崔氏一族的视线,但一个州司马还不足以让崔氏这样的天下望族过于重视。
随着江烽势力迅速膨胀,尤其是一举拿下了寿州并获得了朝廷的光浍寿防御守捉使这一职位之后,崔尚在崔氏一族大人物心目中的分量就急剧攀升了,随着而来与其联系的频率也迅速增加。
崔尚的妻妾均已被接到了浍州,而留在汴京城里的仅有其跟随其弟居住的老母。
其弟崔樘资质寻常,自小便无读书天赋,所以成年之后也只能以替人书写信件为生,颇为寒碜。
但随着崔尚在淮右的地位攀升,崔樘现在不在为人写信,而是替自己兄长负责联系汴京城中的各色杂人,近乎于充当其管家兼联络人的角色。
回到家中,崔尚刚来得及见过自家老母,便接到了弟弟的通报,门房上已经有了两位客人。
崔尚也知道自己回汴京瞒不了人,他也没打算瞒人,但是这客人来得如此之快,还是让他既感到惊异,又有些得意。
“坐,小郎。”
书房中陈实行了一个礼。
崔尚的书房已经和往日不一样了,翘头案圆润丰腴,屏风上的仕女图一看就是名家制作,整个书房中浸润着一种淡雅飘逸的风格,一看就知道从案到几再到椅凳都价值不菲。
墙上的墨宝显得有些古旧,这是崔尚书房中一直保留着的,也是崔尚的座师所赠。
对于崔尚来说,家具这些东西毫无疑问都是有人主动送上门来替他换了的,随着自己地位的迅速拔升,汴京城多的是想要投机的宦商。
陈实老老实实的在方凳上坐了下来。
在这汴京城中一呆就是一年多,从最初养伤,到后来跟随着常昆开始熟悉了解汴京内外的情况,陈实进入状态很快。
现在他已经能够很游刃有余的按照来自浍州的指令开展工作,明面上他是淮右在汴京城里的联络人,实质上他已经充当起了淮右无闻堂的主事者。
崔尚不算是陈实的直接上司,但是作为行军司马对无闻堂除特别事务之外的其他情报均有了解的权力,所以来崔尚这里汇报也是应有之意。
汇报陈实也是捡着紧急和重要性来汇报,事实上紧急情报基本上都是走特殊渠道最迟三日内就会传递到浍州,唯有综合性的情报才会按照时间段来传回浍州。
现在陈实要汇报的更多的是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情报,要为崔尚提供近几个月来大梁内部和对外的种种动态情报。
陈实汇报得很细致,尤其是在对外和军务这一块,更是重点,而崔尚也听得很细致,也主动询问了一些情况。
“小郎,你的意思是说蔡州方面近期来汴京城的人很频繁?”崔尚的眉头已经开始有了几分警觉的皱纹,“那你们了解到他们主要接触是那些部门,政事堂还是崇政院?有没有具体消息出来?”
“嗯,从九月份开始,这三个月,我们了解到的,蔡州起码有四拨来使到汴梁,崇政院和政事堂都有接触,但主要还是崇政院方面,具体内容我们只了解到是关于南陈州方面有一些,但我们感觉这应该不是重点,甚至可能是一种掩护。”
这一年多时间,陈实变化很大,跟随着常昆他也学到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学会了用脑考虑分析。
“哦?南陈州方面的事务,你们觉得是掩护?为什么作掩护?”
崔尚有些警惕起来,南陈州是被大梁重夺回来的,而南陈州何氏目前却已经是蔡州袁氏的重要支柱,但其他家族子弟还有不少在南陈州,蔡州和大梁既然停战,就这些问题交涉也是应有之意才对。
公告:玉米小说
上线了,支持安卓,苹果。进入下载安装:xsyd ()
烽皇 第六十九节 危机隐现
陈实详细介绍了自己掌握的情报和分析判断,认为南陈州的事务不太可能让蔡州与大梁之间有如此力度的交涉谈判,他认为这是一种掩护,为大梁和蔡州之间其他事务的交涉作掩护。天籁小说www.23txt.com
崔尚认同陈实的分析。
蔡州和大梁已经停战,就目前大梁内部的态度,已经越来越不愿意主动挑起战争,这主要还是和梁王朱允不断压制手底下军方军头们的势力膨胀有很大关系。
大梁有着目前中土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单就周边的势力来说,无论是哪一家,要想单独挑战,甚至两家联手挑战都很难对大梁造成太大的威胁,哪怕是河东和泰宁军联手也不行。
泰宁军在去年一战中表现不佳,而且由于今年泰宁军辖地遭遇大旱,粮食歉收,本来泰宁军财政就困难,今年情况就更加窘迫,可以说基本上无力再无力起一场战争。
除了河东外,现在大梁周边找不到一个能够对其构成挑战的势力,而单凭河东,也不敢轻易挑起战争,所以大梁内部的矛盾反而凸显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