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瑞根
“君上切莫再称某为公,不如就叫某启明。”
卢启明年龄虽然要长江烽二十岁,但是四十来岁的年龄的确算不上多大,而能被主君称之为公者,除了德高望重位尊外,也还有年龄的因素,卢启明发现江烽称与自己年龄相若的梅况和秦汉等人都是以字相称,这更能拉近双方距离,所以也就主动要求。
江烽自然也明白卢启明这么说的意思,但对他来说这也是好事,徐州这边的情况复杂,而且又有时酆、尚溪这些属于敌或者说敌友莫辨的体系存在,尽快进入状态,拉紧归附于自己的这些人也是当务之急,所以对于卢启明的亲近示好他当然不会拒绝。
“那某就托大称一声启明兄喽。”江烽也不拘泥,自顾自继续话题:“吾闻俞公以夺穆陵关,若某要夺海州,是以密州划界,还是”
卢启明自然明白江烽的意图,犹豫了一下,“君上,以某的看法,不妨以明真出面招募延揽泰宁军诸部,某也可以联络泰宁诸军,若是朱茂愿降淮右,不妨直入密州,也算是给平卢一个教训,但若是朱茂负隅顽抗,则不宜多生事端,拿海州即可。”
卢启明的建议颇为中肯,泰宁军现在虽然势穷力竭,但是真要狗急跳墙也不可小觑,若是能瓦解其党羽,这是最好,其本人若是愿降,无论其内心真实想法如何,江烽觉得都可接受,接下来朱茂若真是真心实意归附淮右自不必说,若是存有不轨之意,江烽也有的是办法来收拾对方。
若是要趁势拿下密州,的确无此必要,密州非富饶之地,而且一旦与平卢纠缠不清,势必影响到兖郓攻略。
不过卢启明提出的他与俞明真分别招降泰宁军诸军倒是让江烽大为心动。
事实上他本来也有此想法,只是还未能开口,卢启明便主动提出,当然再好不过。
泰宁军现在因为大旱军资不足而导致实力大减,但其诸军的战斗力底子犹存,若是能纳入淮右体系,只需要稍加整饬弥补,便可迅速恢复,其战斗力甚至比庐州和淮北诸军更甚,尤其是在日后对付可能南下的契丹铁骑更为合适。
不过这如何招揽泰宁诸军却需要细细商量,当前首先需要将大梁军和尚溪这拨事儿给解决了。
*********************************
一觉醒来,江烽发现自己竟然有些不想起床的感觉。
这半年来,他都没怎么睡个囫囵觉,接二连三的战事布局让他的弦一直绷得太紧,以至于他连周围其他事情都没有心思多想,虽然周围也有许多人在帮助自己,但是江烽清楚协助帮助终归是协助帮助,最终的决断却要自己来拿。
像北上徐州,本来在拿下庐濠之后并不是最好的时机,淮右内部的反对声音一度也很高,在很多人看来,李昪被秦权拖住,正好可以借机在江南扩张,最起码只要拖一拖压一压,和滁二州应该是完全可以到手的,而拿下大半个淮南,足以让淮右又充足的底气来应对任何挑战。
而且淮北的局面并不好,一旦卷入势必影响到整个淮南攻略,这是很多人都反对的。
但最终自己还是力排众议北上了。
江烽也能理解他们的心思,这就是主帅和部属所处的角度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他们不认为蔡州袁氏能一口吞下徐泗海三州,认为花上一年半载来稳固庐濠和滁这四州新占州,然后在好整以暇的图谋徐州,没有必要这么仓促的发动北征战役。
但现实也让他们意识到了江烽意见的正确性,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梁和蔡州袁氏都咬牙切齿的要干预徐州,你可以想象得到真正得到一年半载后,蔡州袁氏缓过气来,淮右还能这么容易拿下徐州么?
现在这一关终于挺过去了。
事实上像海州的得失对江烽来说都不重要,因为海州就摆在哪里,平卢军就那点儿道行,只要淮右起了心思,平卢军要么乖乖退出,要么就只有损兵折将的滚出去,只有这两条路。
这座宅院的确不愧是盐商的大宅,论历史可能也就不到百年,但是宅院的分布很巧妙,加上院内的百年古槐,精致的匠工,看上去就感觉清凉的青石板,清冽的井水,哪一点都让江烽十分满意。
一翻身坐了起来,响动惊动了外面的亲卫,“主公?!”
“没事儿,这会儿什么时候了?”
“巳时三刻了。”
“唔。”江烽觉得嘴有些发苦,起身在桌案上抓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碗凉茶,咕噜咕噜灌下肚去,这才觉得清醒许多。
“可有人来过?”
“衙推大人来过了。”
“哦,还在么?还有谁?”王邈来的这么早也在预料之中,接下来的事情崔尚没来,就得要由王邈来应对,梅况也是一个合适的谈判者,不妨让王邈为主,梅况协助。
江烽不打算让崔尚、杨堪和张挺这些人出面,要和大梁那边谈判,最好也就用非大梁出身的人来,免得尴尬。
“只有衙推大人一人,不过之前杨大人好像是和衙推大人一道来的,但杨大人先行走了。”亲卫迟疑了一下。
请记住本站域名:www.shubaon.com 谢谢!
烽皇 第七十二节 风动
新第三书包网域名:www.shubaon.com 请书友收藏
“七郎可是和九郎有话要说?”示意王邈坐下来,江烽靠在胡椅中,有些懒散的靠在椅背上,“突然间就觉得放松下来了,有点儿提不起精神的感觉。”
“君上是这段时间太过紧张,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君上可以适当调剂一下自己的生活。”王邈应该是和江烽最能以一种相对平和宽松的姿态对话的,这也是江烽这个来自另外一个时空者感觉最舒服的一面,所以他也一直最喜欢和王邈私谈,“比如,君上可能需要考虑婚姻和子嗣的问题,如果有了子嗣,闲时也可以感受一下天伦之乐。”
江烽皱了皱眉头,这个话题不是一个人提起了,让江烽都觉得有些头疼了。
他有两个侍妾,鞠蕖和许静,但是至今未有身孕,当然这也和他这一段时间都没有回浍州有很大关系,再肥沃的田土你不耕耘也不会有收获。
相士都说过鞠蕖有宜男之相,且乳丰臀肥,很适宜生养,自己好像也在鞠蕖身上耕耘播种不少,但就是没见动静。
许静也差不多。
他能感受到来自部下们的担心和焦虑,一个没有子嗣的藩阀是不稳固的。
婚姻问题的确需要考虑了,尤其是在徐州落入淮右手中之后,淮右已经隐隐有江淮第一藩阀的风采,可以说只要自己说一声有婚姻的意愿,无数豪门望族藩主阀族想要来联姻。
不过江烽真心对这种政治联姻不太感兴趣,政治联姻的本质也就意味着利益的结合,倒不是说他排斥这种把利益与婚姻混为一体的方式,而是他觉得这种利益连接稍有不慎就会把淮右卷入一些不可预测的意外中去。
就以李瑾为例,虽然自己对李瑾的印象颇好,而长安貌似也有这方面的意图,但是囿于各种原因,这还只是一种可能,并未付诸实施,或许在之前长安也只是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拥有三州的小藩阀,甚至还面临着蔡州袁氏和南阳刘氏的威胁之下,所以并不太热心,只是他们也没有想到半年时间,自己已经从三州之地,骤然摇身一变为地跨淮水两岸坐拥八州之地的强藩了。
不过正因为这段姻缘未成,才也使得淮右可以避免一段不必要的麻烦。
江烽在入徐州之前刚刚收到从寿州传递过来的消息。
六月初三,党项人突然从灵州南下击破萧关,连克平高(原州州治)、百泉,后沿着阳晋川攻入泾州,占领泾州北部要塞临泾县城;另一支党项军则从西面偷袭弹筝峡,三日后,立刻弹筝峡西面军事重镇平凉,并出击泾州西大门咽喉——阴盘,整个关中震动。
后关中立即要求控制着秦州的山南西道观风使杨文昌出兵拦击党项人,杨文昌倒是出兵了,但是却没有如关中朝堂要求的那样北上原州断党项军后路,而是兵出陇山,连过大震关和安戎关,六月十九,杨文昌大军抵达陇州州治汧源,在杨文昌大军威逼之下,仅有两军驻扎的陇州刺史胡国成开城,杨文昌遂占据陇州。
而此时两股党项大军,一股从临泾南下,一股从阴盘东进,两军与六月廿二会师于泾州州治安定城下,而驻守安定的关中军早已溃散,泾州刺史不知所踪,党项人遂占据泾州,威迫邠、宁二州,关中大哗。
党项人并不止于此。
六月廿三,党项军主力大军从庆州大举南下,连破襄乐、定安(宁州州治),与西路合二为一的党项军再度会师于新平(邠州州治)城下,而从京畿出征的大军才刚出泾阳。
六月廿六,长安北援大军在泾水东岸的梨园寨遭到绕过新平的两万党项铁骑突袭,全军溃散,八万大军据说只有不到两万人逃回长安,关中骇然。
而更让长安胆寒的是杨文昌之子杨公演从凤州挥军北上,夜袭大散关,五日内连破陈仓、虢县、雍县(岐州州治),并于六月廿七攻占郿县,但据说杨氏大军也就止步于郿县,没有再东进,要知道东面不远处的武功就是长安门户,仅有一军驻扎。
不过长安也不是那么好打的,江烽到现在也还弄不明白杨文昌和党项人究竟达成了一个什么样的默契,杨氏是否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进攻长安,在他看来,杨文昌未必敢有这个胆量,但是党项人这帮野人却未必不敢,或许杨文昌就是要利用党项人来做点儿什么,而他却能在一旁坐收渔利。
这些消息都是长安方面的无闻堂通过信鸽传书传到寿州,崔尚来不及整理,命轻骑累死了三匹马,连夜撵上了江烽一行送达的。
“七郎只是来问问关中那边是否有新消息,没别的意思,他可不想掺和到和大梁那边的谈判中去。”王邈笑着道。
“哦?关中又有新消息过来?”崔尚不在,这边消息就会直接送给王邈,估计昨晚自己太累,所以王邈也就没有打扰自己。
“嗯,不出君上所料,杨氏大军合力占领了整个陇、岐二州,但是却和党项人井水不犯河水,根本没有为长安助力的打算。”王邈苦笑:“党项人甚至把泾州南部的良原和鹑觚两县都让出来,一兵一卒未入,他们可是和杨文昌真的配合默契,属下估摸着这党项人怕是要在关中发一笔横财了。”
江烽的手指随着地图在滑动,良久才站起身来,负手在堂内走了几步,“也不知道关中这帮蠢货究竟在干什么,党项人纵然铁骑无敌,但是据城坚守党项人又能奈何?九大公卿世家,不是那么多高手强者么?小天位的牛人到哪里去了,难道说兵临城下,连迎击的勇气都没有了?”
“君上,小天位强者在大军冲锋对垒的情况下,恐怕作用也不大,而且党项人中亦是高手不少,据说连沙陀人和党项人的交锋中都对党项人中的高手赞不绝口。”王邈对北方诸胡的情况也算是比较了解,“但党项人若是要和契丹人与沙陀人相比,仍然逊色许多。”
“嗯,所以我们未来的局面也不容乐观啊。”江烽也苦笑了起来,“以为徐州拿下,可以缓一口气,但是这么掂量一下,才觉得恐怕真不敢松劲儿,诸胡的动作越来越大,今天是党项人南下关中,明日也许就是沙陀人突入中原,再往后,没准儿就是契丹人兵临河岸,北方多事啊。”
王邈脸色也慎重起来,“君上是怎么考虑的?是否要先夺兖郓?”
“嗯,我担心大梁也有安排,尚溪能向何处去?大梁不可能让其进入大梁,若是驻留徐州,那就是逼着我们要和尚溪再开战,那尚溪能去哪里?大概也只有兖郓了。”
这也是摆在江烽面前的难题,若是被尚溪占了兖郓,日后淮右便无插足河朔之机,但若是在与大梁的交涉中暴露出淮右对兖郓的意图,江烽也不确定大梁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大梁也许是现在最无法判断的一个谜了。
若是说其实力强大,中原霸主,似乎也没有人能否认,但是若说其的攻击力有多么强大,似乎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与河东、泰宁军、蔡州军以及感化军的战争中,大梁虽然最终都能获得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但是看看其表现,总是觉得差那么一点儿底气的味道。
“尚溪怕未必愿意去硬碰兖州的朱茂。”王邈分析道:“尚溪不傻,他应该知道他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没有这两万兵力,大梁还会看重他么?真要去硬碰朱茂,朱茂孤注一掷,他怕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可能性更大。”
“这倒也是,不过大梁会对我们开出什么条件?”江烽目光里多了几分思索,“我一直在想,大梁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很显然这一次大梁出兵徐州是一个先斩后奏之举,朱允和崇政院都无法控制麾下统兵大将随意调动兵力对外开战的行为,这真要遇上了大事,这些个个都自以为是不服大局的大将们能在举国之战中同心协力么?”
王邈也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想了一想才道:“君上,从河东与大梁的几次面对的敌人也更多,尤其是像河东晋军这种强敌,前一次大梁能成功击退大晋,并不意味着下一次就行,下一次能行,也并不意味再下一次还行,总而言之,大梁的局面不容乐观,而且会越来越糟糕。”大战来看,大梁也还是有一些能服从大局的大将,但是君上说得也没错,朱允和崇政院对麾下诸将的控制力越来越薄弱,有点儿像淮北,当然,要比淮北好得多,但是大梁更大,内部派系更复杂,
江烽对王邈的判断很赞许,王邈的观察分析能力在淮右军内部首屈一指,无论是崔尚还是杨堪都不及他,能文能武,这种人才很难得,张挺有点儿像他,但是却要在文武两道都略逊,就看日后能不能自我突破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www.shubaon.com 谢谢!
烽皇 第七十三节 驱虎吞狼
新第三书包网域名:www.shubaon.com 请书友收藏
张继就是马不停蹄的赶回了徐州。
他在来徐州之前,并不知道江烽是否抵达徐州,但是从新泰南下回寿州也须得要过徐州,所以自然要来看一看,没想到得到消息,江烽已经抵达徐州了。
一直断断续续的把情况说完,满身灰土的张继才来得及灌下几碗汤水。
他太累了,从新泰过来五百多里地,虽然一路换马,但是这人实在有些吃不消了,他只有最基础的武道水准,连天境水准都没有,张继也没有指望自己能在武道上有什么造诣,能强身健体就行。
看着眼前的这个家伙疲倦欲死,但是江烽暂时还不能让他去休息,虽然大略情况了解,但是还有许多具体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慢慢询问知晓。
这会儿王邈已经和梅况去与已经赶到的李鹤和庞元进行谈判了,江烽只是见了一面李鹤,并约好晚上宴请李鹤,但具体的谈判,他不会参加了。
“去请七郎和过之来,嗯,还有请郑弘来。”
王邈不在,江烽需要有人能帮自己做一些分析判断,杨堪不用说,张挺头脑思路还是够用,而郑弘虽然在地位上差了一些,但是江烽知道此人在考虑问题上十分慎密,也想借助他的头脑从不同角度来帮自己看一看问题。
三人来的很快,一到之后,江烽也没有和他们废话,三言两语把张继报告的情况作了介绍。
听得侯晨已经在俞明真的协助下,收编了泰宁军在沂州境内的诸部,甚至侯晨还与俞明真部将一道前往乾封和莱芜欲待收编泰宁军中最有名的洪葵和郎坤二部,无论是杨堪、张挺还是郑弘都是喜出望外。
“君上,这是大喜事啊,沂州已得,而且还平添两万精锐,若是侯晨乾封莱芜之行能成,那我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哪怕是朱茂想要作死我们也不惧了。”杨堪兴冲冲的道:“那洪葵之名我是早就耳闻,恐怕武道实力不在君上之下,与朱茂都能叫板,就是那郎坤恐怕也不会比君上若多少,老梅和秦汉他们都占不到上风。”
“更关键的是洪葵和郎坤这两部军队战斗力也是泰宁军中最能打的,丝毫不亚于朱茂的四军亲兵。”张挺补充道。
“君上,事不宜迟,属下建议这边王大人和梅大人可以先与大梁那边拖一拖,这边派人与卢将军这一道赶紧前往鲁桥,先把任城、金乡、方与和鲁桥这几部泰宁军拿下,不但可以断了尚溪的念想,而且朱茂要真的想干什么,也得要看看他还有没有这个底气和实力了。”郑弘态度更鲜明,直接建议立即动手。
“嚯,这么心急?”江烽也笑了起来,不过他知道郑弘这个建议大概换了王邈来,也会是这样,不能拖,得抢先一步把兖州拿下,至于郓州,巨野泽水匪现在势大,无论是淮右还是大梁,亦或是尚溪,恐怕都难以在郓州立住脚,除非能解决这帮水匪。
“君上,拖不得,兖州乃是大州,南北相距甚远,朱茂为了限制洪葵,一直将其搁在北面山区中,这一次受到大旱的影响,北部情况更加恶劣,洪葵和郎坤只要不是昏了头,都应该明白朱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侯大人他们此去,定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郑弘也是有心要在江烽面前表现一番,侃侃而谈。
“但兖州中南部情况不一样,朱茂仍然牢牢控制着中部六县,南部三县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才只能暂时放手,一点他缓过气来,恐怕立马就会重新把南部三县拿回去,届时再要图谋,就只能打硬仗了。”
“你觉得南部三县的泰宁军在朱茂的虎视之下,会投效我们?”江烽摩挲着下颌,沉吟道。
“俞将军和卢将军都是相互知根知底的,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时酆的麾下四将都没有那么简单,尚溪一直和大梁勾勾搭搭,而姚承泰则和蔡州袁氏眉来眼去,早前卢将军和俞将军也应该和泰宁、平卢都有瓜葛,只不过这两年,泰宁军势衰,所以才会变成这副光景,某听说卢将军的侄儿就在泰宁军中,而且就在驻扎在鲁桥的泰宁右军第五军中担任军指挥副使,而郎坤则是俞将军的乡人,也是姻亲。”
“哦?”江烽微微一诧,随即又会意过来。
这种情形其实在这个时代很正常,一个大家族中在乱世中要图存,就不能不考虑多一些,分头下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卢家有人在泰宁军中,但是应该还是以淮北感化军这边为主,同样俞明真肯定与郎坤的关系肯定也很密切。
淮北和泰宁军素来是一线的,原来一直是共同对抗大梁,但是随着蔡州袁氏的态度转变,泰宁军却因为大旱而陷入困境,原来各方结盟的情形也发生了剧变。
之前淮北和泰宁都是盟友,但现在淮北感化军都即将不存在,泰宁军一样面临烟消散的局面,各方自己都要为自己利益来考虑。
郑弘在观察使府中没有明确的工作分工,但是他适应能力很强,很快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那就是跟随着淮右兵锋所向,有针对性的对淮右可能会牵连涉及到的外部势力进行情报整理分析。
像兖郓这一块的情报也就是在无闻堂从各个渠道收集起来的情报,已经他通过寿州原来在淮北的一些渠道自己收集起来的,在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若是这样,那就好办许多了。”杨堪也是目光一亮,“南北夹击,朱茂恐怕就得要琢磨一下,只是君上考虑过如果朱茂愿意归属淮右的情况么?”
说实话,江烽还真没有考虑过朱茂归降淮右的情况。
朱茂和时酆不一样,时酆早就对感化军节度使这个位置坐得没滋没味了了,而且这么多年,家资丰厚,去长安也好,去扬州也好,当个富家翁,一样优哉游哉过好日子。
朱茂不行,在兖郓他的日子一直就过得紧巴巴的,寅吃卯粮是常事儿,可以说他根本就没有家资,泰宁军就是他的一切,要让他舍弃这支军队而去当富家翁,他这个性子也不会答应。
但若是让朱茂归顺自己,一个子承父业干了二十年的老牌藩阀,你让他屈尊于自己麾下,江烽自己都觉得有些不靠谱。
接纳,江烽心中不放心,朱茂和俞明真、卢启明这些人不一样,他们是没干过一方之主,对于归顺自己并没有多少抵触情绪,但朱茂是纵横中原二十年的阀主,岂会这么归顺自己一个黄毛小子?
不接纳,那就只能打,让原来的泰宁军旧部反戈一击显然不太合适,那又得要淮右军本军出战,这一仗打下来,只怕损失也不会小。
倒不是怕牺牲损失,但是江烽现在更希望把军力保留下来留到与契丹人交手。
他有一种预感,契丹人的南下速度可能比之前自己预想的还要快,之前自己预料契丹人南下会是在五到十年间,但是现在江烽从关中那边党项人南下东进这一变化觉察到,恐怕胡人势力的膨胀速度比自己想象的更快,尤其是在汉人藩阀内部还存在着许多罔顾民族利益,而更多的是将目光停留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时,这些北方诸胡恐怕野心更会受到撩拨刺激。
真正具备南下的游牧胡族中,党项人本来是最弱的一家,但是他们却轻而易举的击破了关中大军,踏足关中平原了,那东面的沙陀人会怎么想?
朱邪一族为首的沙陀人本来在背后的漠北还有大量杂胡的支持,岂能坐视党项人南下得利?
还有契丹人,他们渗透的力度比任何时候都还要大,真正当河东沙陀人挑起与中原大梁乃至河朔的战争时,他们还能坐得住?
“最好的办法还是能把泰宁军纳为己用。”张挺幽幽的来了一句,“泰宁军的战斗力不弱,只不过是被大旱所困罢了,只要粮草不及跟上,恢复实力会很快,唯一可虞的就是朱茂怎么来说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