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龙之道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君子如龙
阿弥陀佛,没想到日本这样偏僻的地方,居然还存在如此强大的妖魔,我们以前真是小瞧了天下英雄啊。鉴真念了一声佛号,也叹息道。
看来这个世界真的很大,与记忆中的后世完全不同,天地广大,高手辈出,就连日本这弹丸之地都差点让我阴沟里翻船,不知中土神州,乃至大千世界,还有怎样的强者和惊喜呢?我可不能取得了一点儿成绩就沾沾自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次就算是得了个教训吧。云沧海心中暗想。
众人又讨论了一会儿,然后就将目光投向了地面上的八歧大蛇尸身。这只绝世妖魔死后,终于现出了原形,:
八条足有三丈粗数百丈长的蛇身,长在一团暗黑色的身体上,这便是原来被毁灭黑炎围绕保护的腹部。
八歧大蛇的腹部直径足有五十丈,覆盖着暗黑色的鳞片,生有四只粗如巨柱的巨足,足上生有利爪。不过它的四足却只有三丈高,与身体相比很不平衡,所以平时都是隐藏在毁灭黑炎之下。
八条比蛇身稍短的蛇尾从后面伸出,平时八歧大蛇都将其拖在身后,大概是起到平衡的作用。
不过令云沧海奇怪的是,八歧大蛇最后施展绝招是所使用的那八颗宝珠却没有在地面上找到。他默运元神,在八歧大蛇体内探查了一番后,突然眼一睁,哈哈大笑:原来八歧大蛇还有这种好东西,确是便宜了我。笑完,手一伸,摸入了八歧大蛇腹部一道极为隐蔽,颜色比旁边略浅的裂口。
待他将其中的东西掏出来,用法力托在手上之后,众人才看到:这是八颗颜色各异闪动着莹莹宝光拳头大小的宝珠;和一个手掌大小表面灰蒙蒙缭绕着灰色光华的小皮囊。
面对着众人疑惑的目光,云沧海笑着说:这些,就是八歧大蛇的宝贝!
第四十六章 清点收获 议论国策
第四十六章清点收获议论国策
这八颗宝珠乃是八歧大蛇的本命元珠,相当于妖族的内丹,里面含有妖族的大半修为,只不过八歧大蛇比较另类,拥有八个头八种属性,所以才练出了八颗元珠。
八歧大蛇自从吞下了三神器后,就一直受三神器自身抵抗的困扰,放弃吧,舍不得三神器那巨大的威力;保留吧,这三神器里面的信仰之力和精神印记形成的器灵又非常难缠。进过一番冥思苦想,它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所以它开始向全日本散发自己的邪恶妖气,使日本的生灵变异进化,再加上日本的天然缺陷(灵魂不入轮回大部分为灵魂上一世都是畜生),所以有非常多的动植物甚至人都发生了变异,成为了妖魔。
由于它们都是受了八歧大蛇散发的妖气才成为妖魔的,所以先天就受八歧大蛇的控制,这也方便了八歧大蛇实施它的计划。在中土汉朝中期时,它就控制这些妖魔在已经发展出一定人口和文化的日本肆虐,接受日本人的供奉和祭祀,这样一来,就获得了大量的信仰之力,它也利用本命元珠吸收这些信仰之力,在体内结成禁制,消磨三神器器灵的力量,因为散发了大量的妖气,所以八歧大蛇的恢复速度又减慢了不少。
有的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直接用法力炼化不就行了吗?其实这种看法太浅显。
信仰之力,是每个生灵的灵魂中产生的,属于灵魂之力。当生灵对某个事物,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甚至可以是一块石头一把剑,太阳月亮······任何事物产生爱恨尊敬恐惧等情绪波动时,灵魂中就会产生一股力量,通过冥冥之中的联系,作用于这个事物上。
这种力量就是信仰之力。
信仰之力属于灵魂力量的一种,所以可以作用于精神元神甚至于灵魂,上古时期的大神通者发现了信仰之力的作用,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创出了很多运用信仰之力的功法:道教和魔教收集信仰之力来炼制分身;佛教聚集信仰之力凝结金身和舍利;一些化外之民,如西方神教之类的,由于所生存的地方天地灵气稀少,更是将信仰之道发扬光大,收集信仰之力凝聚神格,创建神国,自称神祗,俯视众生。
这种力量性质十分奇特,类似于执念,对于其他力量有很大的免疫性,只有用同为灵魂属性的力量或者奢侈一些,耗费功德之力,才能将其消灭,否则只能等待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动消失。
八歧大蛇一身作恶多端,功德是肯定没有,罪孽业力倒是极多,所以用功德消磨信仰之力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了,不过利用信仰之力抵消信仰之力倒是有可能,所以八歧大蛇不惜耗费妖气拖延自己的恢复速度,催生出了千千万万的妖魔,为自己去收集信仰之力。
云沧海抹去八歧大蛇元神的灵魂印记之后,那元神就呆呆傻傻,如同木偶一般,除了属于八歧大蛇的灵魂以及已经消失,其他的力量记忆什么的都一点没少,这些信息都是从它的记忆中提取出来的。
至于其他的记忆,他却没有吸收,因为自己的记忆和灵魂最好还要保持纯净,要是吸收了其他的灵魂和记忆,那就产生了杂质和污染,轻则会导致心性不稳重则会导致心神分裂走火入魔道心崩溃。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八歧大蛇啊八歧大蛇,你为恶多年,不修功德,气运消散,死到临头却还不自知,贪恋身外之物,终于身死魂灭。这是上天假我之手杀你呀,可惜,自此,天地间又绝一异种。云沧海叹息道。
师尊,你······安培晴明见云沧海叹息,不由得问道,却被云沧海挥手打断,没什么,只是见到八歧大蛇的下场,有些感慨罢了。你们记住,以后一定要多修功德,少惹因果罪孽,否则,任凭你修为盖世,也难逃劫数!八歧大蛇,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先是解释了一下,随后声音转厉,对除了鉴真外的其他人教训道。众人连连称是,表示受教。
随后云沧海介绍了一番八歧大蛇所遗留的宝物:这八颗本命元珠属性各有不同,相当于八颗内丹,里面蕴含了八歧大蛇大半的修为。
而那个皮囊,则是八歧大蛇的胃囊。八歧大蛇为上古妖兽修蛇和九婴的后裔,自然继承了双方的异能,它也算天赋异禀,将两种天赋都发挥得颇为出色:天生八首使它能够同时掌握八种属性,练出八颗不同属性的本命元珠;继承自修蛇的吞噬之力也被他与本身的异能改良,形成了可以八首合一而施展的绝招吞噬天地。
修蛇又叫巴蛇,天生善于吞噬,一只筷子大小的幼年巴蛇就可以吞下一只大象,这都是因为它们体内天生自成空间,可以将猎物吞入后慢慢消化,所以才有巴蛇吞象的典故。
八歧大蛇身为修蛇后裔,体内当然也有这种天生空间,而且这种神通作为攻击绝招外,还有第二个作用,作为空间法器,装载物品。这种空间会随着实力的提升而越发巨大广阔,而且由于是存在于自己的体内,所以异常安全,谁也无法偷盗。
八歧大蛇的体内空间,就依附在了这个胃囊上,里面装载了八歧大蛇多年来收集储存的各种炼器材料功法秘籍天材地宝法宝丹药······等等等等,数量极其巨大几乎顶上一个大门派的全部库存了。
这一下,云沧海他们可以说是发达了,今后几百上千年的物资都不缺了。不过云沧海却没有将里面收获的数量告诉别人,因为这些收获太过巨大,很容易惹人眼红,要是传了出去,被那些心性不端的对手知道,恐怕会引起觊觎。
收拾完这些后,云沧海又用手中的胃囊将八歧大蛇的尸体收走,对于八歧大蛇遗留的元神和肉身,他还另有妙用。然后众人又打扫了一番战场,擒拿驱逐杀死了剩下的妖魔,施法恢复了富士山的地貌,避免地质不稳引起日后火山的连续爆发,造成罪孽。然后打坐调息,恢复这一战消耗的法力和受的伤害。
等着一切都做好后,众人就启程返回日本当时的首都——平安京。
云沧海一行人带回来的消息,震惊了日本朝野上下,困扰日本多年的妖魔作乱,其幕后黑手居然是传说中的八歧大蛇!还好,神尊大人和鉴真圣师除掉了,以后妖魔之患就会渐渐消除了!
此等消息,自然是要昭告天下的,日本上下纷纷庆贺这一大好消息,甚至出钱修建了众多的庙宇,祭拜云沧海和鉴真,而云沧海和鉴真也因此收获了大量的信仰之力,这却也是意外之喜了。
还好这妖魔已经被神尊和圣师除掉了,以后我国就会安生许多了。天皇恭敬的对云沧海和鉴真感谢道。这一代的天皇叫灵武,是中土人与日本人的混血,本来他因为血统的不纯粹,被皇室和大臣抵制,是无法登基的。可是由于云沧海和鉴真的大力支持,最终力排众议,成为了新一代日本天皇,所以灵武天皇十分尊敬和感激云沧海和鉴真。
降妖伏魔保一方平安,这是我等修道人的应做之事,也是身为阴阳教上代教主和护国法师的职责所在,我等自然义不容辞。陛下只要尽力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自然会得到臣民的尊敬和爱戴,国家也会繁荣昌盛。云沧海和鉴真谦虚了一番。
然后云沧海又说:还有,日本国土狭小,土地贫瘠,人民未开化者甚多,要想发展,还需向中土神州靠拢,那里是大陆文化和财富的发源地,只有融入其中,才会保证国家的强大,所以,国策必须要坚持。
您是说,十年前制定的《种族融合国策?灵武天皇面露难色,大臣和底层民众自然很愿意,甚至对成为大唐的藩国也很感到荣幸。可是如今大唐看不上我们这偏邦小国,我曾经多次上表祈求归附,却一直没得到确切回复。大唐只是要求我们按时朝贡,保证对中央天朝的礼数,却没同意让我们归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中土自古留传下的一句话,如今日本国虽然汉日混居通婚,甚至已经出现了上百万了混血儿,但是毕竟还有一部分纯种的日本人,要是日后归附了,又掀起叛乱,那天朝上国的面子往哪儿搁?所以在种族融合没有完成彻底前,大唐自然会感到不放心。云沧海说到。
原来如此,那朕就要一直坚持下去,哪怕是五十年一百年,也一定要完成这个目标,否则我等永远都是化外之民,不入中央正朔。灵武天皇从小就因自己的混血儿身份受到排挤,自然不排斥汉日之别,反而对于种族融合极为感兴趣,他也非常向往母亲所说过的大唐盛世天朝上国万国来朝的景象,所以对云沧海的提议异常坚持。
既然陛下有此决心,我阴阳教和律宗上下自然会全力支持,助陛下完成大业!云沧海和鉴真都是这项政策的有力推动者,现在看到灵武天皇下了决心,立刻表示绝对的支持。
走出皇宫的大门,云沧海眯着眼睛看着天空的太阳,嘴角一丝微笑逐渐扩大,最后变成了狂笑,日本日本?哈哈哈哈,不久之后,再也不会有日本这个恶心的名字了!哈哈哈哈哈哈!旁边的人都敬畏有好奇的看着他,暗想神尊大人今天莫非是有了什么喜事,要不然怎么会如此开心。
可惜,他们不知道,日本的命运,在前一刻在皇宫中被决定了,而历史,也从此走向了不同的岔路。
第四十七章 泱泱大唐终倒塌
第四十七章泱泱大唐终倒塌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反衰",此乃天地至理,即使强大如大唐王朝也是一样。
隋炀帝杨广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爆发隋末农民大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缢死。这只是这只是凡人的记载,实际上在,李渊得到了以禅宗为首的佛门势力支持,更兼其秉承改朝换代的天地气运,身具帝王之气,这才有了扫荡群雄,争霸天下的实力。
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废杨侑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遇害。隋朝灭亡,立国共三十八年。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但是,李渊在位期间杀了不少前朝旧臣和投降的对手,而且除了中原势力外,又借助了草原外族力量的帮助,这些蛮族在中原征战时杀戮了大量黎民百姓,故而折损了自身以及唐王朝的气运,注定了日后要受外族侵犯。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退位,是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627-649)。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练。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唐太宗晚年,因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宗废掉他们二人,最后立虽仁但无能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753年,鉴真和云沧海东渡日本,开辟海外基业。
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时期对外接受了新罗之请,终于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高宗在太宗晚年,与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则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后,武氏入感业寺为尼。时高宗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内斗,王皇后为了与萧淑妃争宠,主动准许高宗接武氏回宫。武氏入宫后,先后使高宗废了王皇后及萧淑妃。在大臣的反对下,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秸号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王朝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前后掌权50余年,谥号武则天
在武周十五年内统治时期,武后为了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这几次战争产生了大量难民,云沧海趁机派出了大量船队将他们接到了日本,两地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经过了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依靠禁军的兵力令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史称"元和中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