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现在实力此消彼长,明朝从亡国的危险中走出来,清廷想要一统天下已经没有可能。
而且这一次胜利,也预示着,抗清战争不在是浙系的独角戏,各地明军都将逐渐冒头,成为满清的心腹之患。
除此之外,此战乃是为分担浙系压力,也向清军展示了大明表面上的精诚团结。
此前浙军数次救援湖广,这次浙军遭受清军主力攻击,湖广明军出手,并击败湖广清军,必定令满清不再敢轻易攻击任何一方。
如果浙系与隆武朝廷,能够相互配合,令清军顾此失彼,那么不说将满清彻底赶回关外,至少划江而治,将指日可待。
汨罗江之战,明军击溃五万清军,只在汨罗江北岸,就斩首万余,而后一路追杀,九战皆胜,又斩首万余,俘虏绿营兵两万余众,清军伏尸五十余里,仅有豪格与鳌拜等满清高级将领,领着一部分骑兵突围而出。
明将郝摇旗、陈友龙、焦琏一路追杀,豪格、鳌拜数次想要收集败军,都被明军击溃,明军以一当十,紧追不放的气势,使得清军兵无战心将无斗志。
豪格逃至岳州之南鹿角镇,才摆脱明军追击,他清点人马,五万大军只剩六千人,一时间不禁悲从心来。
早前,多尔衮一派,连吃败仗,连多铎都因为福建战败,而郁郁而终,让豪格时常耻笑多尔衮一派,并以此攻击多尔衮。
现在真是报应不爽,他自己也吃了个败仗,而豪格脸皮薄,一想到多尔衮等人必然讥讽于他,便羞愤难当,欲拔刀自刎,幸而被鳌拜拦下。
豪格自是不会真的自杀,只是吃了个败仗,找个台阶下,有人阻止,僵持两下,以示他是要脸的,打了败仗本要自裁谢罪,无奈部下阻拦,只能留下有用之身,将来一雪前耻。
既然死不成,就得继续逃命。
此时岳州城内,尚有数千守军,不过豪格害怕自己被围在岳州,且他自己清楚,湖广清军精锐被他抽调一空,并且已经报销了。
这也就是说,如果他被围在岳州,整个湖北不会有兵来救,要等援兵只能是从河南、江西调兵,而等援兵赶来,说不定他已经被二十万明军围殴至死了。
若是如此,他就成了第一个被蛮子打死的亲王,那真就轮为笑柄,让天下耻笑,成他人之名了。
这一战,明军的悍勇,让豪格心有余悸,使得他没有信心,坚守岳州至援兵赶来。
因此,豪格和鳌拜没敢入岳州城,便直接绕城北走,径直投武昌而去。
岳州城内,总兵马蛟麟,本欲接应豪格,却见豪格大败,领着残兵败将,也不打声招呼,就往东逃窜,不禁目瞪口呆,极为震惊。
马蛟麟急忙命人打探,很快他便得知,汨罗江之战的经过,当他听说二十万明军就在后头,顿时骇得魂飞魄散,当即便带领手下兵马仓皇东走,追着豪格的脚步,逃向武昌。
这时明军前锋士卒,狂奔两日,一路追杀,穷追猛打,杀至岳州城下。
岳州是长沙门户,也是锁住湖南明军北上的一堵牢门,明军与清军在岳州交战多次,城池也几次易手。
去岁清军南下攻击长沙时,岳州被清军攻陷,城破后守军和百姓被清军屠杀一空。
 
第419章赵铭的误会
隆武皇帝委任何腾蛟督师,是对他的信任和宠幸,将他视为帝党干员,和可以依靠的人。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
当年隆武在南阳做藩王时,就与何腾蛟有交际,算是熟人。
隆武在福建登基后,圣旨传来湖广,何腾蛟首先带头拥护,更奠定了他在隆武心中的地位。
此次北伐,原本是何腾蛟立功,壮大朝廷和隆武声威的大好机会。
可是何腾蛟却办砸了,不仅险些失败,陷朝廷于险境,而且还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使得隆武极为被动。
隆武在长沙,收到堵胤锡的奏折,看见锦衣卫密碟的禀报,一时间如遭雷击。
他反应过来后,立时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当即便决定亲自赶来岳州,替何腾蛟擦屁股,并稳住军队。
当时内官庞天寿等人,俱都出言劝阻,害怕军队对皇帝不利,但隆武却力排众议,只率领三百骑兵,便快马加鞭,赶到了岳州城。
这次隆武对于何腾蛟,真的十分失望,一是何腾蛟做战不利,辜负了他的信任,二是,军队发生兵变,使得他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处理容易发生叛乱,不处理又有损朝廷威严,让隆武极为被动。
这将令隆武需要花费大力气,大精力,才能恢复他在军中的威严。
为了不刺激军队,同时隆武感觉何腾蛟确实不适合领兵,遂即决定打发何腾蛟回长沙,不过隆武自己却留在了岳州。
堵胤锡等来不是锦衣卫缇骑,而是隆武皇帝朱聿键,而皇帝并未对他进行处罚,反而加为太子少傅,拜东阁大学士,继续统领明军北伐。
这让堵胤锡极为感动,众多将士也都是欢欣鼓舞,大赞皇帝圣明。
随后朱聿键又加封有功之将,追封刘体纯为皖国公,并亲自祭奠,令明军士气大振,并借机笼络人心。
此时,豪格仓皇逃入武昌,湖北清军不足五万,正是收复全楚的绝佳时机。
堵胤锡遂即建言,以高一功出荆州北上,取襄阳以御河南之敌南下增援,主力挥师东下,攻战武昌,一举光复全楚。
若襄阳武昌在手,清军入楚之路被堵,朝廷养锐数载,便可建瓴而下,光复金陵。
此议令朱聿键大为振奋,遂即决定御驾亲征,兵发武昌,收复全楚之地。
七月中旬,明将高一功出荆州北上,朱聿键又令刘芳亮、马进忠将兵三万增援,两军会师于宜城县,于七月十八日,兵临襄阳城墙下。
与此同时,明军前锋郝摇旗,进抵武昌南郊。
朱聿键遂即亲率十余万大军,顺江东下,楚赣大震,豪格急派三路人马,分别前往、南昌、江宁、北京请援。
江南,无锡。
赵铭独自一人,负手站在地图前失神,整个人像根木头似的纹丝不动。
时间进入七月后,战局依然在向着不利于东海镇的方向发展。
满清朝廷趁着东海镇主力在江南抽不开身,派出施琅率领的水军,还有巴颜率领的正蓝旗新军,扫荡山东和辽东沿海。
东海镇辽东、山东两卫的屯军,或死或降,东海镇水师赶到之时,只从长山岛接出谢迁等千余将士,另外几支人马,因为没等来援兵,向清军投降。
这个消息传来江南,对赵铭打击很大,不仅是因为经营数年,准备用做跳板,攻击关外,关门打狗的战略毁于一旦,屯军损失惨重,还因为施琅这个名字,让赵铭有些不安。
&nb
第420章多尔衮震怒
赵铭误以为是何腾蛟,率领明军打了个胜仗。
可是随着陈明遇将经过陈述一遍,赵铭才知道,原来是堵胤锡率领明军绝地反击,打赢了这一仗。
当他听到,豪格南下,明军前军溃败,何腾蛟闻风而逃,不禁感叹,果然没有看错何腾蛟。
而当听到堵胤锡夺权,率军渡河,撤舟船,烧浮桥,背水而战,一战击破豪格的事迹后,不禁也感到热血沸腾。
唯一可惜的是,堵胤锡没有杀了何腾蛟,趁机控制军权,不过赵铭也能理解,如果他这么做,也就不是堵胤锡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豪格大败,湖广明军兵临武昌,还是给了赵铭很大鼓舞,必然会动摇江南清军必下湖东的决心。
而只要满达海这次不能将他击败,下次就得看赵铭如何收拾这群孙子们了。
在陈明遇返回苏松,向赵铭禀报湖广军情之时,一队清军传信骑兵,正疾驰着在官道上奔驰。
八月初一,入秋后的北京,天气逐渐凉爽。
三更天,正是半夜时分,北京外城一片漆黑,普通百姓早已入睡,各胡同巷子里一片死寂。
内城和黄城各处,则还有不少房间内,点着灯火。
这时在摄政王的府邸,书房内依旧点着灯,熏着香,多尔衮正伏案批复奏折,还在处理政务,
清廷继承明朝的制度,也设有内阁,不过与明朝皇帝放心将绝大多数政事,交给内阁和司礼监处理不同,满洲贵族并不完全信任汉臣,而且也不敢放权,所以事情无论大小,多尔滚都要亲自过问。
近些年来,满洲贵族的老一辈凋敝的很快,每年都有人病死战死,多尔滚的身体,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如今多尔衮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应该说正直壮年,身体本该不错,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这是因为多尔滚有一个难言之隐,至今无子,只有一女。
虽然多铎将第五子博尔多,过继给了多尔衮,但毕竟不是他的亲生儿子。
为了生个儿子,多尔滚纳了妻妾无数,再加上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军国大事,身体状况便越来越差劲,需要靠乌斯藏进贡的特殊药物“阿肌苏丸”来调节身体。
不过,虽说多尔衮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但只要不骑马打猎,或许他还能祸害人间几年。
这时三更天,摄政王府外一片漆黑,王府内打着火炬的侍卫,往来巡视戒备森严。
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打破夜晚的寂静,王府门前手持火炬值哨的士卒,立时提起警惕,挺起长矛,对准了漆黑的街道。
不多时,两名清军骑兵,在距离府门很远处,便翻身下马,然后举起军报,疾步跑过来,“速向摄政王禀报,军情十万火急。”
此时,多尔衮正颇为高兴的看着近期各地送来的揍报,蜀中吴三桂上奏,清军在合州,再次击败了西贼孙可望的进攻,正准备乘势收复川东,打通四川与湖广的联系。
巴颜上奏,山东沿海和辽东沿海的海寇主力,已经被剿灭,水师在旅顺、威海设立水寨,修建炮台,可保京师海上安全。
另外,满达海也传来消息,孔有德、耿仲明之军,已经轰塌武进城,大清兵数度攻入城中与敌巷战,守城之敌已成困兽,破城就在眼前。
各方传来的消息,令多尔衮心情颇为愉悦,他一统天下的野望,或许还能够实现。
近些年来,满清在军事上颇为不顺,朝中不少人,开始退缩,想要与伪明和谈,只要伪明称臣,每岁朝贡,便可按着宋金之例共存。
多尔衮对于此种论调,却是嗤之以鼻,在他看来,金国的灭亡,就是正明了金国的失
第421章南北议和
三更天,也就是半夜,内院学士冯铨府邸。>
冯学士年约七十,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三更天却依旧未睡,倒不是为满清朝廷操劳政务,而是与小妾谈论诗词歌赋。
毕竟老了,折腾到三更天,冯学士才有点反应,房门却忽然被人敲响,“老爷,老爷。”
突入其来的声音,吓了冯学士一个哆嗦,又不行了,不禁勃然大怒,“半夜三更,叫唤什么”
“摄政王府传信,让老爷过去议事!”管家忙回道。
冯铨听说是摄政王有事召见,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在小妾幽怨的目光穿上衣服下床。
冯铨打开门,管家恭敬的站在外面,低头垂手,“老爷,来人说让老爷立刻过去拜见摄政王。”
冯铨心中有些疑惑,不明白多尔衮为何半夜相召,大清国最近挺顺利的,难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官轿已经准备好了!”管家又道。
冯铨皱着眉头颔首,便一边思考着,一边往外走。
管家借着房间内的灯光,悄悄往里看了一眼,才急忙跟上。
很快,冯铨坐着官轿,一闪一闪的来到了摄政王府邸外,府门前已经来了不少轿子,看上面的灯笼,洪承畴、宁完我等内阁成员,还有八旗贵族们都来了。
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冯铨从官轿内出来,走进府门,临进去时,忽然停下脚步,站在守卫府门的一名侍卫身边,变戏法般的从马蹄袖里,取出几枚金叶子,露出和蔼慈祥的微笑,“今夜摄政王急着召集大臣过来,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些正白旗的甲兵,守在府门前,摄政王府有什么事情,他们应该知道情况。
冯铨是内院学士,虽是汉人,但是地位比一般的旗兵,还是要高很多。
他是多尔衮所倚重的汉臣之一,时常来王府商议大事,侍卫大多认识他。
侍卫熟练地接过金叶,然后低声道:“方才有快马送来一份紧急军报,听说是从湖广过来,具体情况我也不知。”
“湖广”冯铨感到疑惑,但还是笑了笑,便走进王府。
一连走过两个穿堂,冯铨走进了大殿,发现殿内已经来了不少人,都在议论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时,忽然有侍卫高声道:“摄政王驾到!”
大殿内众人忙分立两侧,然后跪地恭迎,“奴才等人恭迎摄政王!”
多尔衮穿着黑色的龙袍,胸前挂着朝珠,头上戴着碗帽,在侍卫的簇拥下进入大殿,然后坐在王位上。
多尔衮脸色有些烦躁,摆了摆手,“平身吧!”
众人遂即站起身来,冯铨看了多尔衮一眼,见他面色沉重,眉宇间带着怒气,心中暗暗吃惊,大概猜测出了可能是湖广传来什么不好的消息。
洪承畴出列行礼道:“摄政王深夜相召,可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多尔衮阴沉着脸,面带愤怒,“确实是发生了一件大事,豪格这个蠢材,不听本王的嘱咐,擅自出战,葬送数万精锐不说,自己还被十五万贼军,围在了武昌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