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勒克德浑点了点头,脸上露出冷笑,他正要说话,一名正红旗的牛录却忽然来到他的身边,对着勒克德浑便是一阵耳语,勒克德浑顿时神情一变,惊呼道:“人呢?”
第514章科尔沁出兵
赵铭率领大军击败洪承畴后,沈阳城中残余的满洲眷属无心抵抗,当明军进抵城下时,沈阳城中能跑的几乎都已经向南逃窜,不能跑的,不是自杀,就是被联军俘虏。
明军士卒开进几乎无人守卫的沈阳城,剿灭零星的抵抗,不到一个时辰,就占据了沈阳城。
入城之后,赵铭并没有下令屠城,不过入城的联军,却对城中居民进行有组织的屠杀,大批八旗眷属,被驱赶进入辽河,被淹死的尸体,几乎阻断河道。
赵铭进入沈阳城时,城内居民已经死伤殆尽,只有数千包衣和旗奴勉强保下一条性命。
沈阳是满清在关外的老巢,清军入关前,曾经六次入寇关内,抢劫大批的银钱。
清军入关时,八旗兵是准备入关抢掠,并没有携带金银出征,大批钱财都留在了关外。
赵铭入城后,并没有闲着,一面派兵追杀南逃的清军,一面封锁城池,收缴城内的金银财宝。
大军在沈阳城满清皇宫,以及城中八旗贵族的府邸,搜出的金银财宝,文玩书画,可以说不计其数。
此时,满清贵族虽然大多都在关内安家,但是关外的府邸,依然有人在打理,满州宗室,八旗旗主和将领的家中,大多还藏着以前抢夺的财物。
赵铭让人在城中挖掘搬运数日,负责清点的顾炎武,调动了一个营三千士卒,整整装了一百多辆大车,还没装完城中收缴出来的财物。
这其中不光有白银和黄金,还有许多器皿、古玩、珍宝,书画,其价值无法估量,根本就不是用钱可以计算的。
沈阳城满清皇宫内,赵铭站在一箱箱的财宝旁,脸上难掩喜色。
赵铭粗略一看,光从沈阳满清皇宫中获得的财物,就已经能够弥补,东海镇这一年半出征的消耗了。
有这次的缴获,加上海上贸易顺利开展,赵铭和东海镇现在其实并不缺钱,缺的反而是将钱花出去的渠道,以及拿着些钱去做什么。
“大帅,财物可以全部运走,这些宫殿该怎么办?”顾炎武微笑问道。
赵铭没有回答他,而是转头问道:“追击洪承畴的兵马回来了吗?”
谢迁抱拳回道:“回禀大帅,马军追到锦州一带,便回来了。”
赵铭微微皱眉,“还是让洪老贼逃了!”
谢迁也气馁道:“老贼骑马狂奔,骑兵追击数百里,粮草将近,不敢深入辽西,便停止了追击。”
关外之地,人烟稀少,一片荒芜,明军几乎得不到补给,无法脱离主力太远作战。
赵铭摆了摆手,“算了,洪贼丢了关外,就算逃入关内,恐怕也没有好下场!”
赵铭顿了顿,忽然又问道:“科尔沁蒙古有消息吗?”
谢迁回道:“斥候禀报,在辽河上游,发现了科尔沁的游骑,不过未见科尔沁的主力。”
赵铭闻语沉吟一阵,然后对顾炎武道:“沈阳城远离海岸,辽河平原上又没有人口,一旦科尔沁骑兵杀到,我们极有可能被困在沈阳城内。因此,本帅准备在科尔沁骑兵杀到之前,在大雪尚未封山之际,撤回辽东。沈阳城中的东西,能运走的就都运走,运不走就一把大火焚之!”
关外人口稀少,辽河平原上的人口几乎为之一空,联军若是驻兵沈阳,便需要向沈阳输送补给,消耗巨大不说,还要面临蒙古骑兵的袭扰。
现在联军占据辽东地区,一时间都没有人口来开发屯田,东海镇并没必要在沈阳维持一支驻军,并跋涉数百里运送补给。
因此赵铭并不打算,现在就长期占据沈阳,这样一不划算,二是满清朝廷不会与他干休。
这次关外之战,明军已经进行了一年半的时间,赵铭和东海镇都需要休整的时间。
顾炎武听了赵铭的话,遂即点头行礼,“卑职明白了!”
当下几日,明军便忙碌的搬运着财物,趁着辽河尚未结冰,将财物装船,顺流而下,运到辽河口,再转海船,运到旅顺、朝鲜和江南。
十月下旬,沈阳城下起了大雪,而就在这时,斥候前来禀报,声言科尔沁亲王吴克善,率领数万骑兵,进入了辽河平原。
吴克善畏惧联军声势,并不敢靠近沈阳,蒙古骑兵不与联军正面交战,而是机动袭扰,突袭联军各个据点的补给,斩断粮道,待据点联军撤退时,再发起突袭,令守卫铁岭、平虏堡、靖虏堡等地的朝鲜军,损失很大。
有鉴于此,加上十余万联军粮草消耗巨大,军中粮食不足,赵铭遂即决定放弃沈阳,裹挟俘获的人口,向辽东撤退。
十月二十八日,沈阳城燃起冲天的大火,而十余万联军,在身后的滚滚浓烟下,踩着白色的积雪,向辽东撤退。
明军撤退的消息,很快就被科尔沁骑兵探知,吴克善遂即壮着胆子,向沈阳进军。
一路上,蒙古骑兵未遇见联军阻击,于三十日进抵沈阳城北郊。
此时,沈阳城中大火还在燃烧,蒙古骑兵老远便看见沈阳城中滚滚的黑烟,遂即又有骑兵禀报,沈阳城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寝都遭到了破坏。
吴克善是满清太后布木布泰的兄长,顺治皇后博尔济吉特·孟古青的父亲,得知妹夫皇太极的陵寝被破坏,吴克善急忙带着科尔沁的贵族赶来北陵。
此时的北陵已经一片狼藉,宫殿被焚毁,石像被熏黑、推倒、砸毁,皇太极的陵墓被挖开,地宫露出,手段十分粗暴。
吴克善赶来北陵,看见眼前的景象,特别是皇太极的遗骸,竟然被暴尸在光天化日之下,不禁勃然大怒。
皇太极在吴克善心中,算是一位很有作为,雄才大略的君主,满清正是在皇太极时期,奠定了争霸的基础。
努尔哈赤身为明朝的奴才,反叛明朝,杀害无数辽民,暴尸不为过,但是皇太极已经是第二代,只能算是立场不同了,也就是成王败寇,吴克善以为明军居然这么对他的妹夫,便有些过了。
当下,愤怒的吴克善,便急令属下追杀联军,为皇太极报仇。
科尔沁骑兵向南追击,与联军交手数次,并未讨到便宜,最后追至连山关,联军进入丘陵地带,才拔马返回沈阳。
第515章第二次倒睿联盟
多尔滚命何洛会,封锁山海关,不过盛京落入赵杂毛之手的消息,还是传入了北京,事情根本隐瞒不住,在北京传得沸沸扬扬。
盛京是满洲的老巢,在天下未定,南方抗清势力强大,北方反清活动也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满人在关内待得并不放心。
虽说关内的生存条件很好,但是这天下,毕竟是抢来的,始终不够安稳,所以许多八旗贵族,都做好了随时撤回去的准备,不少人甚至还将关内的东西望关外老巢搬。
为此,满洲贵族在关外大多留有一份产业,还有一些家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满清平定三藩之乱,八旗贵族彻底放下心来,才开始逐渐将家资和眷属,都转移到关内来享福。
现在,关外忽然传来噩耗,便令八旗贵族们极为震动,对多尔滚失去了信任。
多尔滚见事情已经兜不住,只能下旨,一面将洪承畴下狱,准备问罪,一面筹备收复盛京之事。
就在多尔滚焦头烂额之际,山海关坐镇的何洛会,却忽然传来消息,声称科尔沁骑兵,已经收复盛京,不禁令多尔滚大喜,长长出了口气。
1652年顺治九年,十月下旬。
北京西城,郑亲王府,原来是明朝永乐年间,姚广孝的赐第,清军进关,被郑亲王济尔哈朗所据。
自上次豪格案,济尔哈朗斗争失败后,便被多尔滚限制了出入,软禁在王府之内。
本来多尔滚是想弄死济尔哈朗这个政敌,只是豪格刚死,他黄泥巴掉裤裆,还没说清楚,要是济尔哈朗再不明不白的死了,那多尔滚肯定说不清,必然引起满洲贵族的极大不满,所以只是将济尔哈朗软禁。
济尔哈朗怕多尔滚对他下手,也是闭门不出,从不会客,似乎准备淡出朝局。
可是,他是满清硕果仅存的几位亲王之一,又是政治上,唯一能与多尔滚斗一斗的人,他的资历和威望,摆在那里。
如今国事不顺,八旗贵族对多尔滚不满,便使得不少人,更加敬重他,时常有人前来拜访,但都被他挡在门外。
济尔哈朗每日只是在院子内,听着江南掳来的昆曲班子唱戏,听人说书,日子似乎过得十分惬意。
这日济尔哈朗躺在院子里,晒着太阳,戏台上戏班子正咿咿呀呀的唱着,济尔哈朗并不喜欢昆曲的风格,不过还是听着。
这时,一名包衣奴才,却忽然来到身边,低声道:“主子,有贵客求见!”
济尔哈朗眼睛都没睁开,挥手道:“不见,去打发了!”
如今北京是多尔滚的天下,济尔哈朗可不想多尔滚,对他起什么歹毒的心思,他知道,多尔滚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
包衣老奴却为难道:“主子爷,来人是贝勒满达海,坚持要见主子一面!”
满达海?满达海是代善的儿子,在代善死后,他便是两红旗一系的首领。
现在虽说被削去了亲王爵位,但在两红旗之中,还是有很高的威望。
不过,济尔哈朗与满达海并不怎么对付,在满清朝廷之中,多尔滚为一派,济尔哈朗和豪格为一派,两派是明刀明枪的厮杀,立场鲜明的要搞死对方。
在满清朝廷中,还有一派,便是代善的骑墙派,没有明确的立场,但因为实力强大,多尔滚和济尔哈朗都不能忽视他,甚至为了拉拢他,而给出许多好处。
济尔哈朗和多尔滚,其实都不喜欢骑墙的两红旗,但是为了压倒对方,却不得不给予许多利益,以便两红旗能够站在自己一方。
在此前的政治斗争中,代善一派,拿了济尔哈朗不少好处,最终却选择了支持多尔滚,让济尔哈朗对两红旗没有好感。
济尔哈朗和满达海交际不多,他为何要来见自己?
济尔哈朗沉思一阵,难到是因为盛京被赵杂毛占据,两红旗损失惨重之事?
“让他先走,晚上再来!”济尔哈朗想了片刻后,忽然沉声说道。
说完,他便闭目躺着,不再理会包衣老奴。
是夜,三更天,满达海悄悄来到郑亲王府邸,他并没有走正门,而是秘密翻墙进来。
济尔哈朗叫他晚上来,便说明他不想让多尔滚知道,如果满达海夜里还走正门,那他就是憨批,济尔哈朗多半还是不会见他。
因此满达海选择悄悄进府,这也是给济尔哈朗释放一个信号。
这时,满达海进入王府,被带到书房内,终于见到了穿常服,戴着满帽,看书品茶的济尔哈朗。
满达海立刻上前见礼,“叔王近日好清闲啊!”
“呵呵,戴罪之身,看书反省罢了!”济尔哈朗伸手让满达海入座,“不知道贝勒来此,是为了……”
满达海并没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叔王在府中,不闻朝中大事?”
济尔哈朗眉头一皱,却沉下脸道:“本王乃戴罪之身,如今闭门思过,不问朝政,贝勒若是为国事,还是不要开口了。”
两红旗与多尔滚走的比较近,济尔哈朗不知道满达海是否有什么阴谋,怕是多尔滚的试探,因此十分谨慎。
济尔哈朗反对多尔滚的立场,是不容怀疑的,绝对不会出卖满达海,而眼下难的是,济尔哈朗被多尔滚整怕了,怎么让他相信,满达海现在反对多尔滚。
因此满达海没有顾忌,直言道:“叔王,我此来,正是为了国事!”
见济尔哈朗欲出言阻止,满达海急忙又抢道:“叔王,且听我说完,再让我离府不迟!”
济尔哈朗答应见满达海,就是想知道他想做什么,自然是要听他把事情说完,于是松口道:“坐下说话。”
满达海松了口气,坐了下来,济尔哈朗一挥手,包衣上了茶,然后关门退下。
满达海喝了一口,便开门见山道:“叔王虽赋闲,但想必对朝中之事,还是有所耳闻。”
济尔哈朗喝着茶,却淡淡道:“戴罪之身,每日听曲听书,不敢过问国事,况且国事有摄政王做主足矣,不用本王操心!”
满达海心道济尔哈朗真是狡猾,这话听着既可以理解为他对多尔滚不满,给他释放信号,又可以是对多尔滚的恭维,始终不肯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过满达海心里清楚,济尔哈朗在皇太极时期,就受到重用,顺治登基后,更是两大摄政之一,地位一度与多尔滚相当,他怎么可能真的不问国事,雄心壮志岂会那么容易就被消磨干净。
满达海愤慨道:“叔王不必如此,我今日来,非为个人之事,乃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祖宗的基业。盛京被赵杂毛攻下,太祖、太宗的陵寝,被赵杂毛毁坏的消息,想必叔王也有所耳闻。现今,科尔沁虽然出兵,替我大清军收回了盛京,但是这天下大势逆转,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今,西贼攻成都、朱聿键围武昌、朱以海威胁江宁,赵杂毛盘踞辽东、朝鲜,大清应对起来,已然力不从心,但是摄政王却依旧要坚持他所谓一统天下的策略。为此,摄政王独断专行,排除异己,甚至不惜毒杀亲王。我大清近年来,国势每况愈下,都与摄政王错误抉择有关,然而他却不仅不反省,反而软禁皇上和太后,还有叔亲王您,抓住权力不放,迟早会将大清国带入万丈深渊。”
济尔哈朗手将坐椅扶手捏得嘎吱响,他不得不承认,满达海还真敢说,不过他依旧不表态,“贝勒你想做什么?”
满达海没有隐瞒,多尔滚实力强大,要想对付多尔滚,他必须得到济尔哈朗的支持,“皇上年近十五,果敢聪慧,若能亲政,必能恩泽天下,保祖宗基业!因此,我甘冒风险,还请叔王相助,事若成,则是有大功于社稷啊!”
满达海一脸决然,这件事做成了,能够改变多尔滚的错误抉择,于大清国有益,而且一旦事成,顺治亲政,他便算是大功一件,顺治必定倚重他这位堂兄。
济尔哈朗也想以让福临亲政的名义,来搬到多尔滚,上次豪格案时,他便是这么做的。
搬到多尔滚,让福临亲政,但十多岁的福临哪里真能处理什么国事,到时候还是要依靠他这个帮他亲政的叔王。
这样一来,济尔哈朗就能取代多尔滚,掌握大清国的朝政,但是最终他却失败了。
现在,满达海又提让福临亲政,确实是一个机会,不过却也面临巨大的风险,若是他再参与,又被多尔滚镇压下去,那这一次多尔滚恐怕就不会容他了,必定将他鸠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