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捧日、天武、龙卫、神卫,这四军以前是禁军的上四军。捧日和龙卫是骑兵,以前隶属骑兵司,整训之后也是骑兵。天武和神卫是步兵,以前属步军司,整训之后也以步兵为主。拱圣军则是以前禁军中仅次于上四军的一军,狄青、贾逵等人最早就是拱圣军的骑卒。

    这五军,实际上就是宋朝的驻京城部队,是真正的核心。如果对契丹作战一切顺利,其他各军可能被裁撤,这五军不会。内外相制,这五军驻于京城附近,遥制其余各军。

    最晚编成,各方面都不完备,这没有什么。等到战后,选择优秀将领就可以。如果不是要对契丹作战,最早整训完成的,实际应该是这五军。

    眼看着就到九月,契丹的部族骑兵已经开始集结,战事很快就要打响。九月中旬,宋朝最后的机动部队,就要开始向河北路部署。留给各军的整训时间,已经不多了。

    过了好久,霹雳车终于发动起来,发出低沉的轰鸣声。

    郭谘快步过来,拱手道:“太尉,车已经发动起来,请钧旨!”

    杜中宵道:“这些霹雳车是姚太尉军中,还是请太尉过去指挥得好。这里有空地,我看那边尽头有靶场。便就在空地跑上一圈,再到靶场发几炮如何?”

    姚守信叉手唱诺,与郭谘一起,到了霹雳车前,一起上车。

    霹雳车开动起来,一时间感到地动山摇。同行的几位文官一时间变色,有些慌恐。

    看着车沿着空地开动起来,在地上压出深深的辙痕,田况道:“这车好重!京城已经有一月余没有雨水,土地坚硬,还能够压出如此深的辙痕!”

    富弼点了点头:“这车全是铁,如何不重!看十几人在车上,这车混不受力!”

    其实这个年代防矢石,不需要多厚装甲。霹雳车外面包的,就是最平常的铁板,并不厚。主要是蒸汽机的功率在那里,并不需要减重。而于车来说,这些铁板实在不值钱。

    看着车行驶平稳,杜中宵心中暗赞了一声。这车最难的,其实就是行驶平稳了。这个年代没有后世那么多关于车的知识,也不知道怎么平衡,郭谘纵然天才,也用了数年时间,才做到这个样子。

    霹雳车行到一条水沟前,看那沟很宽,众人不由发出一声惊呼。

    却见霹雳车只是缓缓减速,并不停下,直向沟开去。到了沟的旁边,车的前半段到了沟里,直翘沟在上面,一直伸到对岸。前端在对岸落下,后半段慢慢悬空,就这么开了过去。

    众人不由一起发出一声欢呼。

    张玉道:“却是想不到,这车竟然还能过沟!若如此,在战场上的用处又在了许多。”

    杜中宵点了点头,道:“我们跟上前去。等到了靶场,让车发几炮,看看效果怎么样。这车名为霹雳车,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车上的炮。若是炮用处不大,就只剩车了。”

    众人称是,随着杜中宵,一起向不远处的靶场走去。就看一边的霹雳车,又爬上了一处陡坡,众人又发出一声欢呼。很显然这地形是郭谘特意选的,用来显示霹雳车越过复杂地形的能力。杜中宵对这些倒不意外,履带本就有很强的越障能力。只不知道郭谘花了多少心力,才试出了霹雳车的这些功能。

    到了靶场里,霹雳车停下。姚守信在车顶平台直起身,向杜中宵叉手:“太尉,这车行驶起来甚是平稳!现在我命车上开炮,打前面的靶子,请小心!”

    伴着车的轰鸣声,杜中宵哪里能听清楚?模糊听个大致意思,便就挥手示意姚守信开始。

    只见姚守信拿起一面小旗子,在车上指挥士卒装药填弹。一会准备好,向杜中宵等人挥旗示意。而后转过身,一声厉喝,手中的小旗快速挥下。

    只见车上药捻燃起,不大一会,冒出硝烟。随着炮声,砸在不远处的靶子旁边。车上的姚守信并不紧张,抓紧时间带着人重新测距,再次装药填弹。到了第三炮的时候,一炮把靶子砸得粉碎。

    杜中宵道:“姚太尉天生的炮兵好手,三炮打倒靶子,已经是难得了。”

    赵滋道:“天下间,也就只有姚太尉有这个本事。想当年在随州的时候,就凭着这一手功夫,姚太尉无人可及。过了这么多年,本事依然还在。”

    杜中宵笑道:“这些年来,姚太尉一直在教炮兵,自然不会比以前差。前面霹雳车虽然停了,却并不平稳。而且这些炮姚太尉并不熟悉,上面的炮手也是第一次见面,确实是难得了。”

    这个年代,炮兵的准头就是那么回事。能够三炮打倒靶子,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平常炮兵,用的靶子就是大土堆,哪里会是现在的样子?

    三炮打完,姚守信和郭谘带着霹雳车回来。到了附近停车,从车上下来,到杜中宵面前唱诺。

    杜中宵道:“看这车行驶平稳,战场上应该用得。只是冲阵时,以这车的速度,到了敌军阵前不必放炮,直接冲过去就是。车上的炮,最大的用处不是攻敌,而是在守城的时候。如果敌军围城,关键时这车从城中出来,可以把敌人的攻城炮轰毁,这才是最大的用处。”

    姚守信道:“太尉说的是。下官适才在车上,也是这样想的。真正两军对阵,若是能集中五十辆霹雳车,直接冲向敌阵即可,何必开炮。若是攻城,也只要用车拉着火炮,到了城前开炮。”

    杜中宵点了点头,道:“自明日起,这车便就编入拱圣军。趁着这两个月,你仔细研究,看看这车有多少用处,要如何用。到那时候,数十辆车编在一起,再给大臣观看。”




第228章 大敌当前
    看看已过中午,杜中宵吩咐在附近摆下宴席,请众人饮宴。明日没有早朝,时间充裕,大家今晚要在这里住一晚。而且已经到了秋天,与契丹的战争即将打响,杜中宵要为在座的人做最后的动员。

    在空地搭了帐篷,众人各自落座,士卒上了早已准备好的酒菜来。

    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此时饭菜的种类早已经不是以前可比。诸如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而且还都是热的。酒是从京城里带出来的,俱是佳酿。

    与后世相比,宋朝的饮食非常简陋。由于市民社会的兴起,民间的小吃丰富一些,远远超出了以前的朝代。但正式的宴席与前朝变化不大,汤饼果子,加上一些煮、烤和肉食。杜中宵带来的菜色,加上这几年京西路的工业发展,几年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杜中宵举起酒杯道:“今日奉上谕,来看铁监制的霹雳车。实话说,此车还有许多毛病,远到了不定战局胜负的程度。但用处也很大,特别是两军对垒的时候,此车一出,可以奠定胜局。此车赖郭判官在柏亭监时,用心数年,终于有了今日。众人且饮一杯,为此事贺!”

    众人欢呼,一起饮酒。因为此事,郭谘前不久超迁两资,已经进入中高级官员行列。现在的三司不是以前可比,盐铁司判官相当于以前的三司副使,在朝中地位很高。

    饮了酒,杜中宵道:“看着就到九月了,北边防秋,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所谓秋高马肥,草原容易南下,朝中现在要全力防备此事。除了这五十辆霹雳车,还有禁军整训,都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富弼道:“北边契丹数月前就点兵,今年要大举南下。近日得河北路奏,契丹各部兵马已经在中京集结,看看就要南来。因为此事,朝廷忧心忡忡。”

    张玉高声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契丹人来与他们打就是,有何担忧!”

    杜中宵道:“此话不错,契丹人来,与他们打就好了。只是,朝廷整训禁军到,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打又谈何容易。契丹此次兴倾国之兵南来,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本朝在河北路,现在只有不到三十万兵马,要防御契丹可不容易。”

    三衙的李昭亮道:“河北路通了火车,随时可以增兵,也不需要怕契丹。京城新编了五支军队,若有必要,沿着铁路运到河北就是。有五十余万大军,契丹兴倾国之兵,又能够如何?”

    杜中宵摇头:“太尉,京城的五军,是将要编成。离着真正编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呢。现在禁军兵员不缺,只是军官缺得太过厉害,一时之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杨文广道:“此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现在官员,先编入军中。若有不合用的,裁汰就是。拣选天下武将,不拘是现在任军职还是兵职,只要是能够带兵的将领,就先招入朝中。”

    赵滋摇了摇头:“开办军校五六年了,还不能培养出足够将领,此事做得着实慢了。非要等到大敌当前,才能用心做此事,将来必然惹出祸事。”

    这个话题很敏感,军校培养人才不足,不只是不用心,而是牵扯到各势力的博弈。朝廷用了数年的时间,编了营田的、修路的、运货的,甚至开工厂的各种厢军,才终于把禁军中的世代为将的人群慢慢分离了出去。到了今年,整训受到的阻力已经很小,才能够完全整训禁军。这个问题,很多官员都心中自己明白,只是不说出来罢了。反正整训即将完成,没必要再追究了。

    杜中宵道:“今日不说从前,只议论即将到来的契丹大军南下。来且饮一杯,众人尽性讲!”

    说完,带领众人又饮了一杯酒,说起了契丹南下的事情。

    富弼道:“契丹此次发倾国之兵,治下各部族,俱都点集了兵马。据说,此时中京道以及临近幽州的地区,聚了三十余万大军。还有刺民为兵,又有近三十万。近六十万大军南来,前所未有。”

    刘焕道:“去年在朔州,耶律洪基不是还带了四十万大军,与贾太尉战于马邑吗?此次所谓六十大军,又能够如何?只要妥善布置,他们也没有办法。”

    富弼道:“如何能比?去年在朔州,耶律洪基的四十万大军,大多都是幽州的兵,真正能战的不过六七万人。今年可不同,契丹仅仅招集的部族骑兵,就有三十余万人,是去年五六倍之多。”

    赵滋道:“两军作战,不能只看双方有多少兵马,要看有多少战力。去年朔州的四十万人,实际战力不足十万,其余不的过是算人头罢了。今年不同,依枢密院估计,全部加起来,契丹南下的应该有四十万战兵。依此算,哪怕是据险而守,朝廷也需二三十万人。河北路的驻军,只是刚够而已。”

    杨文广道:“还不能够这样算。贾逵所部整训过后已经数年,转战万里,不是一般军队可比。现在河北路的驻军,大多都是刚刚整训,远不能相比。说起来,二三十万人还不能保得万全。”

    众人一时不语,默默饮酒。贾逵能在朔州让耶律洪基无可奈何,一是据地利,二是以逸待劳,诸多因素混在一起,才能轻松抵挡住契丹进攻。今年在河北路,肯定没有这样的条件。

    杜中宵道:“河北路东边,有河流塘泊阻挡。契丹南来,如果早的话,只能从西边进攻,无非是定州、保州一线。那里有十万驻军,阻挡契丹一时应该没有大的问题。但后边没有援军的话,可就难说得很了。是以对契丹最重要的,是要有援军。现在河北路的兵马应该足够,但想大胜契丹,就必须要京城新整训的军队,能够北上。现在看来,此事并不容易。”

    刘涣道:“新整训出来的几军,只是有了军号,也有士卒。但各军的军官,缺得厉害。若是依照军中规矩,现在的军官,不足三万。要想作战,只怕难得很。”

    杨文广道:“不错,现在军中的军官缺得厉害。没有别的办法,三衙与枢密院和中书商量,从全国各地,调实有才学的兵职回京,在军校短暂培训之后补入军中。两人其他军中调一部分军官来,打乱了重新安排,让各军成军。如果作战的话,就要各位都指挥使等高级将领,及时调整了。”

    宋朝带兵的武将,分为军职和兵职。军职就是禁军中的将领,遥郡以下没有官阶,其在禁军中的职务就是其阶级。兵职则是各地的都监、钤辖等等,是地方上的统兵官,有官阶。禁军中的军官较少,军官很容易升迁之后没有职位,便就由军职转兵职,到地方任官。现在军校出来的将领和原来禁军中的将领已经用完了,只能把出兵职的将领重新调回,到军中任职。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如此做,新整训的军队实在无法成军。这些重新进入禁军的将领,可能分为新整训的禁军中,也可能到其余整训好的禁军,换有经验的武将来。



第229章 如果胜了呢?
    杜中宵看着众人议论纷纷,没有说话,在那里默默饮酒。军中的状况他当然清楚,也清楚这样的现状与契丹开战并不合适。可有什么办法呢?自己救唐龙镇,已经过去近六年了,禁军的将领都没有培训完毕,整训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完成。

    没有外部压力,朝廷众官员本能地只想因循,变革非常不容易。改革的人,必须想出怎么改,改了之后有哪些好处,如何处置改革的阻碍。而反对改革的人,并不需要想这么多,只要指出改革有哪些缺点就够了。所以哪怕杜中宵功勋卓著,虽然开拓河曲,恢复西域,甚至是连党项也灭了,朝中反对禁军严格整训的声音一直不少。也就是最近一年多,皇帝本身下了决心,整训才能顺利进行。

    杜中宵并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求稳的赵祯要在今年跟契丹决战。或许他也看到了,如果没有一场战争,禁军完成预想中的整训是不可能的。或许有其他原因,让他不能再等下去。反正对杜中宵来说,利用一种大规模战事,利用压力,把反对自己改革的势力压下去,是势在必行。

    自当年救唐龙镇,宋朝的军力上升,契丹被压下去。至今六年,周边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阴山以北的大草原,契丹控制得较为严密,虽然有向宋朝称臣的部族,但整体还是契丹治下。但阴山以南,包括河湟的吐蕃势力,都已经承认了局势,向宋朝称臣。契丹的势力受到巨大打击,耶律宗真重新完成一统之后,如果不能有一场对宋的胜利,契丹可能就此衰落下去。

    这一场战争发生在今年,是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契丹认不清局势的原因,也有宋朝主动挑拨的原因。如果不是处处针锋相对,契丹应该会等几年,等内部稳定,再与宋朝摊牌。结果去年败于朔州,又败于雄州,契丹不能再等下去了,不然其余的小势力就会生变。

    饮了一杯酒,杜中宵感觉着火辣辣的感觉。这几年,事情一直没有大的变化,杜中宵有些倦了。有这样一场战事,让朝廷感受到压力,让局面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宣泄。自己带兵五六年,大的局面早已经定下来,却一直推行不下去,实着让人心累。

    议论了一会,富弼突然对杜中宵道:“太尉,契丹数十万大军前来,不是小事。朝廷虽然已经做了万全准备,可战事无常,结果难料。如果一时战事不顺,又该如何?”

    “不顺?”杜中宵想了想,摇头微笑。“以前朝廷禁军,多是沿边三路招刺,或者是京城的游惰之民入军,甚或是刺配厢军中拣汰出来。若是一场大败,损失军队过多,短时间就会军力空虚。现在不同于以往,兵员是招募征役而来。现在还是自愿,诱之以利,地方上配合给以前程。如果真是遇到了大败,军力短缺的话,可以广泛征役。沿边三路、京东京西,加上两淮两浙,可以征多少兵员?只要在新兵营国训几个月,便就可以补入军中。战事一时间不顺,又有什么?契丹三十多万兵马,就是倾国之兵。什么是倾国之兵?灭掉了契丹这些军队,他就没有后备兵源了。”

    如果出了意外,战事不顺会怎么样?对杜中宵来说,根本没有问题。三衙改革之后,初步的动员体系已经有了,一时不顺又怎么样?无非是招更多的兵,编更多军队,打下去就是了。契丹的国力,与宋朝相比弱了许多。一时不顺,无非比较国力,契丹比得过吗?百炼成钢,经过这样一场战争,军队才是真的强军。杜中宵根本不怕初期失利,持久战契丹更不行。

    不要说这个时候,历史上的两宋之交,金军攻破开封府后,天下兵马勤王。仅是北方,便就集中了百万义军。如果编练得法,仅这些军队,金军就要被打回去了。宋朝败于金朝,更多是因为自己问题,而不是国力无法支撑。操作得法,根本不会如历史上那般。

    赵滋听了,笑道:“现在用的枪炮,兵比以前好练得多。而且朝廷钱粮充足,纵然时困厄,只要广招兵员,重新编练新军就是。契丹此来是倾国之兵,本朝可不是。”

    富弼道:“这些日子说起战事,虽然常讲难处,但总的来说,大家还是太过乐观。契丹立国一百五六十年,征战四方,向少败仗。此次倾国南下,不易对付。”

    杜中宵道:“当然不易对付。现在河北路,整训过后的禁军二十五万,未整训的约二十万,四十余万大军,依然忧心忡忡。沿边数百里,谁敢保证没有漏洞?不过,本朝对契丹的优势,不是比较各自有多少万大军,而是国力远强于契丹。对于本朝来说,纵然偶有失手,不会影响大局。这一点,才是我们对契丹最大的优势。现在朝廷再整训五军,便是防着前线失手,契丹突然南下,后方有兵力前去救援。”
1...329330331332333...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