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张玉道:“如此说来,若是河北路打得顺手,把契丹此次南下的主力全灭,契丹就无可战之兵了。”

    杜中宵缓缓点了点头:“不错,正是如此。如果此次把契丹的主力全灭,那么契丹国内,就再没有能征惯战之军。各部族当然还有丁壮,还可以编练成军,但再没有现在契丹军队的战力。”

    契丹此来,不管是两丁抽一,还是三丁抽一,并不是丁壮抽光了。但是,不管游牧还是农耕,生产同样离不了青壮年。契丹剩下的青壮,短时间无力再整编成军,只能够躺倒任捶了。

    赵祯要在河北路全歼契丹南下的军队,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真地做到了,契丹国内剩下的人员,战争素质不行,也没有军事经验,还缺少装配,无法对宋军造成威胁。那时宋军北上,不会再遇到特别大的阻力。别说恢复燕云,就是继续北上,契丹也只能退却。

    这一点,朝中一般的官员大多都不清楚。只有两府和三衙的高官,都知道朝廷真正的心思。要想做到这一点,一下子在前线堆积重兵是不行的。契丹明显打不过,就会想办法撤退,那时就难了。而应该让契丹觉得有机可乘,前线军队把契丹的主力牢牢吸住,后方突然出击。

    现在编练的五军,就是这样用的。初期的战事由河北路各军作战,时机到了,后方大军迅速掩杀上去,把契丹的主力包围住。火车通行,创造了这样的条件。

    说起此事,一众官员兴致勃勃地议论起来。如果契丹战事不利,被消灭在河北路,会发生什么。

    张玉道:“若契丹在河北损失数十万人,则幽州唾手可得。西边的云州,想来也无力守护,可以轻取。那个时候,恢复燕云,不是难事!”

    赵滋点了点头:“不错,如果在河北路全歼契丹军队,燕云再无守军,大军直进即可。而且契丹兴倾国之兵,本朝纵然取了燕云,他们也无力争夺。到了那个时候,天下就大不相同了!”




第230章 南下不易
    九月初六,契丹南院宰相、鲁王耶律宗允率先到了南京析津府,契丹大军正式开始南下。

    耶律仁先迎了耶律宗允回到留守府,到官厅落座。

    饮了茶,耶律宗允道:“圣上亲率大军,定于十月十二,会集大军亲来幽州。近些年来,南朝接连恢复西域,灭了党项,四夷畏服,甚是兴盛。去年冬天,围歼本朝一万大军,最为可恶!若是不能战而胜之,周边小族只怕会起异心,到时只怕无法收拾。”

    耶律仁先道:“大王说的是。不过,宋朝在河北路布置重兵,要想攻破,只怕不易。”

    耶律宗允不答,只是道:“除了布置重兵,宋朝还有什么异动?”

    耶律仁先道:“自秋天收了谷子之后,便就开始坚壁清野,在边境筑城。依探子所报,现在两国边境沉沟壁垒,防守得极为严密。大军南来,想攻破边境深入,只怕不易。”

    耶律宗允冷笑一声:“河北路沿边数百里,宋朝要多少大军,才能防守得过来?今年闰腊月,天冷得晚,一时之间河湖不能冰封。大军南来,只好避开东边,选河流较少的西路。这些日子,你多派出些探子,仔细打听西边保州、定州一带宋军如何布置。等到圣上来此,一切都有准备。”

    想了想,耶律仁先道:“大王,本朝今年大军南下,从夏天就已经有了消息。宋朝那边,提前几个月准备。听说他们新修了铁路,已经通到河间府。有铁路运输物资,一切都畅通无阻。前线不必担心粮草不给,只种一季夏粮,其他时间百姓都被征召修路筑城。保州一带尤其如此,以北的百姓,几乎可以全部躲进城里。恕我直言,想从保州进攻,极是不易。”

    听了这话,耶律仁先怔了一下,道:“保州以北两万余户,要让百姓全部进城,宋朝需要新建多少城池?留守,宋朝早有准备,朝廷已经深知,但不可夸大其辞!”

    耶律仁先摇头:“朝廷只怕是小看了如今的南朝。保州加广信军、安肃军,几个月内一共新建了十六城。加上原先的旧城,那三地现在有二十一城。两万余户人家,一城也不过千余户,有什么难的?”

    耶律宗允听了,一时不由愣住。几个月时间,新建十六座城池,这是什么效率?去年涿州新修城池的时候,向民间征役,便就闹得百姓逃离。宋朝几个月时间,新修这么多城池,怎么没听说百姓闹事。

    耶律仁先叹了口气:“如今的宋朝,钱粮充足,又有铁路通到,江南物资可以快速运来。他们新建城池,百姓负担不重。人手不足的时候,就用钱,募人筑城。再加上新到的军队,筑这些城并不难。现在离着边境三十里内,宋朝百姓全部都躲进城里,是真正地坚壁清野。此时南下,着实不易。”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宋朝的工具不是契丹可比的,筑城容易了许多。不过,包括耶律仁先,契丹人没有见过宋朝筑城时的场景,对此想象不出来。这是技术水平差距,两国现在已是天壤之别。

    以宋朝国力,在数十里范围内,紧急筑出一二十座城出来,很多吗?到了这个技术水平,历史上的战争,往往有数十里筑垒地域,实不是稀奇事。坚壁清野,百姓的粮食足够食用,宋朝的成本实在不高。

    耶律宗允来之前,对宋朝的印象还是从前的样子,完全没有想到这些。其实不只是他,契丹的大多数官员,都是用自己的实力,估算宋朝。很多事情,与实际相去甚远。

    沉默了好一会,耶律宗允道:“三十里内没有百姓,也就是说如果南下,无法因粮于敌了?”

    耶律仁先点了点头:“正是如此。南国边境附近,粮食都被集中到了几座大城里,一般的城池储存余粮,只够数月之用。大军如果南下,只能靠运粮,与从前不同。”

    幽州作为耶律洪基与重元争位时的基地,已经打了数年,早已经没有储积。数十万大军南下,幽州供给不起。契丹的打算,是由附近的州县运粮草过来,大军迅速南下。越过边境之后因粮于敌,并不依靠幽州粮草支撑。如果宋朝坚壁清野,事情就麻烦了。

    两国的边境,是从太行山中延伸出来,从保州一路向东,基本是一条直线。越过边境,就是宋朝的繁华地带,人口众多,地方富庶。契丹只要能迅速南下,并不需要后方供应,粮草补给可以从宋朝境内劫掠而来。这是契丹大举南下非常重要的一点,游牧民族积蓄不多,抢不到东西就麻烦了。

    沉默了许久,耶律宗允道:“此事不可妄下断论,要探听清楚才好。离着圣上大军南下,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再派些人,过境探一探。”

    耶律仁先摇头:“宋朝已经开始坚壁清野了,如何派人去探?现在过了边境,只有几座城池,还不许百姓随便往来。派了探子过去,哪里能够瞒得过人?”

    耶律宗允听了,面上露出不快之色,道:“此时数十万大军集结,即将南下,如果找不到宋朝的漏洞,这几十万人来了该怎么办?留守,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耶律仁先叹了口气:“好吧,另想办法。现在宋朝平地的百姓已经全部入城,没有办法。只有山中的猎户,还有打猎,没有入城。我们想办法派人扮成猎户,到宋朝打探一番。”

    耶律宗允点了点头:“正该如此。宋朝纵然坚壁清野,也只是三五十里,不能及远。他境内许多人口,还能全躲起来?只要短时间攻破了这几十里路,便就没有大碍。”

    耶律仁先没有说话,暗自摇头。这几年,契丹跟宋朝的冲突就没有赢过,哪来的信心,可以快速突破边境?城没破,纵然攻进去了,又能怎么样呢?还不得退回来?而要攻破宋军城池,谈何容易!

    当年杜中宵在唐龙镇大胜契丹的时候,耶律仁先及时带兵退出丰州,把河曲路让了出去。耶律洪基灭重元后,此事多被攻击。其实真正带兵的人明白,那个时候,耶律仁先不退,可能再面临一场大败。正是因为耶律仁先带了大队人马到上京路,为耶律洪基稳住了后方,让契丹内部不乱。所以耶律洪基自己对耶律仁先心存感激,任南京留守,是重新重要的过渡。

    耶律宗允是耶律洪基的堂伯父,此时也不好让耶律仁先为难,放低声音道:“留守,此时朝廷甚是艰难。此次不能重创宋朝,西边草原诸族,会起异心。圣上为此事昼夜难安,才兴大军南来。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好,让南来大军在幽州无所适从,那时罪过就大了。现在多用心,等圣上来了,立即南下,那才是公忠体国之举。此是大事,万万不可懈怠了。”

    耶律仁先道:“事已至此,我又有何话说?去年地震,幽州受灾最重,钱粮不济。大军南来,在幽州多待一天,百姓便就要多受一天的苦。大王放心,我自会派人去探听宋朝虚实,不致误事。”

    顶点



第231章 细作
    唐喜就着谷底的溪水,洗了一把脸。抖了抖手上的水,抬起头来,看着四周道:“这山里真是长得好柿子!看着都红了,想来应该香甜。我们摘几个,吃了再上路。”

    孙东道:“天色不早了,速速上路!吃什么柿子,小心一会害肚子!”

    唐喜哪里肯听。站起身来,看路边一棵树上的柿子长得诱人,旁边捡一根树枝,到树前去捅。用力捅了一个柿子下来,“啪”地摔在地上,跌得粉碎。

    唐喜跳一下脚:“啊呀,摔坏了!看这柿子长得如此肥美,着实可惜!”

    正在这时,山脚下转出五六个猎户来。掂着猎弓,盯着两人高声道:“你们是什么人?这里早已封了,数月没有外乡人!看你们面生,莫不是北边来的细作?”

    孙东吓了一跳,忙道:“冤枉!哥哥,我们是附近山里的猎户,一时迷了路,才走到这里!”

    一个汉子走上前来,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两人,道:“这山里的猎户,总共没有多少人,大多都是我见过的。看你们两个人如此面生,怎么会是附近的人?不消说了,先拿起来,解到里正那里去报官!”

    孙东急忙摇手:“哥哥,我们家在北边,一时间走乱了路途,认不得这是什么地方。你们若是拿我们报官,岂不是害了我们?凡请指一条路,我们回去就是!”

    几个汉子听了一起大笑。站在前边的人道:“这里正是边境,你们住在北边,不就是契丹人?听说今年契丹点集兵马,要大举南下,你们必然是细作了!”

    孙东道:“哥哥,我们山里人,哪里知道什么契丹大宋?日常里不出山,也不为官府做差。最近日子野味少了许多,不知不觉走着,就走到这里。烦请哥哥们高抬贵手,放我们一条生路。”

    那汉子想了想,退后与几人商量。过了一会,才道:“念你们是山里,讨生活不易,暂且就放过你们吧。不过,最近附近都封了路,你们快点沿着山路回去。如若不然,被抓了去,就关掉牢房里!”

    孙东连连称是。又道:“我们走了几日,带的干粮都吃完了。哥哥们发发善心,给我们一些干粮路上吃。以后若是有缘再相见,必然重谢!”

    那汉子道:“出门在外,自然事事艰难,不必说这些话。天色不早,你们过来,与我们一起用餐就是。看你那兄弟在那里摘柿子吃,着实可怜!”

    孙东急忙道谢,叫了唐喜过来。向几人行礼,走了上去。

    唐喜心中老大不甘。看这树上的柿子长得极大,颜色红艳可爱,想来美味,吃不到嘴里可惜了。却不知大山里面,这些柿子之类到处都是,根本没有人采摘。这果子又不能用来充饥,在那些猎人眼里是最没有用的。在这里摘柿子,猎人们看见了,以为两饿得没办法了呢。

    选了一处平地,几个人坐下,就生起了火。这些人带着有干粮,还打了些野味。旁边溪水里洗干净一只兔子,就架在火上烤起来。

    先前的汉子打量着孙东和唐喜两人,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我是丘攀,这里都是附近的一众猎户。最近官府告示,秋天契丹人会大举南下,不要四处走动。我们出来,都是要查看附近,有没有可疑的人走动。一发现不认识的人,就要告知附近的里正,押到官府里去。”

    孙东急忙拱手:“原来是丘大哥。我们兄弟两人住在北边,一直在山里,甚少外出,也不知道这些事情。前些日子追一只獐子,不知怎么就迷了路,一直走到了这里来。哥哥们勿怪!”

    丘攀道:“幸好你们遇到我们,若是遇到别人,必然被抓去见官!念我们猎户不易,一会给你们些干粮,快些赶回家去。纵然有契丹大军南侵,他们也不会进山里来。回家之后你们只要老实躲在家里,避过这一场祸事就是。无非几个月,来年春天契丹人必然退了。”

    孙东连连称是,随口恭维了丘攀几句。聊得熟了,道:“哥哥,契丹人怎么就来了呢?我听家里的老人说,几十年前,契丹人倒是经常南下。自我出生,倒是一次都没有见过。”

    丘攀道:“契丹人是蛮胡,禽兽一般的脾性,哪个知道他们的心思。听说朝廷停了岁币,想来他们没钱使用,便就想着来抢一些。现在只有我们这些山里人,还可以四处走动。外面平地,官府早就坚壁清野,让百姓们都躲到城里面去了。一出了山,路上没一个行人,路口都有兵丁把守。似你们两人,那是一步都走不得!知道是契丹人,官府必然要把你们收监!”

    孙东连连称是,心中却庆幸不已。最近契丹派了几批细作,到宋朝查探消息。自己和唐喜幸好是沿着山路来,那些进了平原的,必然都被宋朝抓了。听丘攀话晨的意思,宋朝早就知道契丹人要南下,做了万全的准备,坚壁清野,路上连行人都不许有。这时刺探消息,不是羊入虎口。

    河北路是边境,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百姓管得最严。这里路陕西路和河东路还不一样,那两路边境地区有许多番户,并不在朝廷管下。河北路不同,边境两边都是汉人,版籍清楚。宋朝禁绝两输户,断了边境贸易,双方百姓已无往来。坚壁清野,官府可以让所有的百姓都躲进城里,城外再无行人。

    说了一会闲话,孙东道:“哥哥,既是坚壁清野,怎么山里的猎户不躲到城里去?”

    丘攀道:“我们山里人家,不似平地种田的,有粮食储蓄。几日不打猎,一家吃什么?再者说,契丹人南来,都走平地,不会到山里来。我们都由里正管着,出来打猎,顺便帮着官府查看地方。遇到了陌生人,都要报官。用我们,官府节省许多兵勇。”

    “原来如此。”孙东点了点头。“如此哥哥们辛苦。一边打猎,一边还要巡视地方。”

    丘攀道:“也不辛苦。我们巡视地方,官府免了差役,一举两得的事。今年契丹南犯,官府连我们的赋税都免了,帮着查看又有什么。”

    孙东听了,只觉得宋朝真是财大气粗。动不动就免赋税,免差役,也不知道他们官府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到处都不收钱,有的还发钱,难怪百姓卖力。

    一会那边的免子烤熟了,丘攀取出干粮,分了几块肉给孙东和唐喜,让他们吃饱。山里的路可不好走,从这里回去,还要走许久呢。

    用罢干粮,丘攀给孙东指了路途,道:“你们且上路。我们也是官命在身,要看着你们走了,才能够交差。若是出了岔子,只怕官府要拿我们问罪。”

    孙东千恩万谢,拉了唐喜,沿着丘攀指的路而去。

    走出百余步,唐喜低声问道:“哥哥,我们没有查探到什么消息,真就这么回去?”

    孙东道:“傻子,当然回去!你刚没有听那姓丘的猎户说,外面平地早已经坚壁清野,路上见了陌生面孔,都关到牢里面去。不消说,派出去探消息的,除了我们必然被抓了。我们回去随便编几句话,应付过去就是,难道还真要进牢房!”



第232章 重赏之下
    易州城里,耶律颇得听说回来两个胆子,大喜过望,命迅速带到官厅来。

    孙东和唐喜进了官厅,一起行礼。道:“小的们奉知州之命,到宋境去探听消息。一路上都小心翼翼,分外用心。一连五天工夫,幸不辱使命,今日归来。”

    耶律颇得道:“这几日派出了五拨探子,只有你们回来,足见用心!消息如何?快快说一说!”

    孙东悄悄看了唐喜一眼,暗自得意。果然那些到平地的探子,都没有回来,只有自己两人,还不是随便说?真的假的搀在一起说一说,想来必有重赏。

    拱手道:“小的们沿着山路南下,走了两天工夫,才见到人家。说自己是山中打猎的猎户,在那地方住了一夜,倒是听说不少消息。”
1...330331332333334...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