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小厮道:“客官,是北朝兵马去打南朝,南朝兵马又不会打过来。两国断了往来,我们这小店里生意差了许多,若是再跟宋朝一样,日子哪里还能过得下去?”
汉子点了点头,道:“我要到易州去,现在不知方便不方便。”
小厮道:“客官饮了酒尽管去,路上通畅,只是人了少些罢了。”
汉子“嗯”了一声,便就饮酒吃肉,不再说话。小厮摇了摇头,自去忙了。
这汉子就是吴禁,那一日听说了契丹重赏,便动了心思。本来以他的身份地位,是接触不到宋军兵力布置的。也是事有凑巧,前些日子,他送自己的长官到广信军去,商量军事,无聊看了宋军挂在壁上兵力布置,记了个大概。在宋军内部,这不是什么机密的事情,只是契丹人情报搜集能力差而已。
吃饱喝足,吴禁付了账,直向北边易州而去。
自从析津府回来,外面贴了告示,数日时间都没有消息,耶律颇的不由心焦。他孤介寡合,升迁并不快。在易州任上,一任做满,由于百姓挽留,再留一任。因为此事,才引起朝中重臣注意。他并不同意今年进攻宋朝,但做事一向忠谨,朝廷定了进攻,那就尽力做好。
这一日刚刚到官厅,就有吏人来报。说衙门外面来了一个大汉,手中拿了一纸重赏提供宋军军情的告示,也不说话,只是站在那里。吏人不敢怠慢,急忙来报。
耶律颇的听了大喜。不用问,这大汉必然是知道宋军军情,来领赏钱的,忙命请到衙内。
吴禁压低了头上的范阳笠,随着吏人进了衙门,直接到了官厅。
进了官厅,吏人行礼,道:“禀知州,这个大汉在衙门外面拿了一纸告示,问话也不说。遵知州吩咐,特唤进衙来见知州。”
耶律颇的看这大汉高大,甚是魁伟,十之**是南边宋军军中的人,心中稍定。道:“你这汉子拿着告示,想来是有军情告我。放心,本州言出无悔,只要你说的有用,必然不少你的钱。”
吴禁看看四周,见几个吏人站在那里,微微摇了摇头,也不说话。
耶律颇的知道他是嫌耳目众多,道:“谭押司留下来,其他人到外面听令!”
众吏人出去,耶律颇的道:“这一位谭押司是我信任的人,你有什么话,尽管说好了。”
吴禁这才举起手中的告示道:“知州,不知这告示里说的可是真的?还有,要知道宋军军情,不知怎么样才算?不要我说了出来,知州说是不够,赏钱也不发了。”
耶律颇的道:“一千贯钱虽不是小数,但对本州来说,还算不了什么。只要你说出宋军人数,有多少城池,各城驻了多少兵马,这些城池在什么地方,一千贯钱便是你的!”
吴禁听了大喜,拱手道:“如此甚好!不瞒知州,小的原是宋军中的小校,手下不少士卒。这些消息别人不知道,传某等人,那是知道的。”
耶律颇的听了大喜,忙命谭押司取了纸笔,在一边坐下。又让吴禁说,谭押司记。
吴禁记性很好,再不犹豫,道:“宋军在河北路,有整训过的禁军二十五万人,各有驻地。真定府是窦舜卿,定州是刘兼济,保州则是景泰,雄州的则是张岊一军。帅臣为刘几,率五万人驻河间府。”
谭押司运笔如飞,一一记下。可怜契丹只知道宋军在河北路增兵二十余万,如何划分,却并不十分清楚。契丹人这里,知道宋军整训,但整训之后如何编成,如何指挥,却是一头雾水。他们还一直以为是知大名府的北京留守为河北路的帅臣,没想到换成刘几。
耶律颇的所知的情报,是河北路宋军禁军原有近三十万,近一年又来了二十余万援军,并不知道这些军队如何指挥。实际上契丹人眼里,只知宋军整训,却不知道整训的内容。
等谭押司一一记好,吴禁又道:“现在宋军用战,是以整训过的军队为主,其余禁军为辅。上面说的五军,各军有五万人,人数基本都一样。刘几在河间府统一指挥,各军各自守地方。”
耶律颇的道:“刘几本身自己指挥一军,又为帅臣,是如何指挥的?”
吴禁道:“知州,刘太尉只是兼任河北路帅臣,遇有战事,大多还是各军各自为战。帅臣并不是其余四军的顶头上司,只是居中协调而已。”
“原来如此!”耶律颇的连连点头。“谭押司,这些都要记得清楚!切不可有一丝错漏!”
谭押司称诺,耶律颇的又问吴禁道:“今天夏秋两季,宋军在南边筑了许多城池,坚壁清野,百姓全部都迁到城里。这些城如何筑的?一城驻多少兵马?都在什么地方?”
吴禁道:“今年有铁路修到了雄州,又一路修到了河间府。铁路修好之后,官府出钱募人,修了许多城池。各城皆是把守要道,往往数城聚在一起,互间之前都能看到。一城驻兵一千人到三千人不等,各自设将领,守望相助。剩余的其余军队,都驻在州城附近。”
吴禁只是小校,对宋军具体的布置并不清楚。宋军驻城之后,其实是分成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指挥官。一般不太重要的地方,以团级为单位,重要的地方,则以师级为单位。团级为单位的,一般是一营军队守一城。师级则以一团守一城。有的团直属军,有的则属师管,看各自地理位置。
吴禁是按以前习惯,以为每城将领独立,直属帅臣。契丹则一无所知,对吴禁说的深信不疑。这怪不得耶律颇的,宋军现在的指挥结构,跟以前的习惯有很大区别,契丹人想象不出来。
等谭押司一一记下,吴禁又说了每州筑了几城,大约在什么位置,一一说了出来。这是他偶然跟长官看见的,当时并不觉得重要,只是天生记性好,大致记了下来。
耶律颇的听着,不由心中大喜。以前只知宋军筑城,到底筑了多少,驻了多少军队,一无所知。现在得了这些情报,大军前来,就是有的放矢了。
(今天有事,只有一章,见谅。)
第235章 突破口
站在院子里,看着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过了好一会,景泰转过身,对副都指挥使郭恩道:“今天下雪了,后边一天冷似一天。北边的契丹,大军应该已经到幽州了吧。”
郭恩道:“依前方的消息,已有不少部族兵马,进入了幽州境内。不过耶律洪基的大军,刚过了北安州,想来不用十日,就要到幽州了。”
景泰点头:“十天,也没多少日子了。这几日四处看了,周边的河流大多没有结冰,契丹人要想南下,只有走我们保州。大战将来,心里突然有些不安。”
郭恩道:“太尉说的是。契丹人南下,想来是走保州。虽然各处都筑了城,驻了兵马,但能不能防住契丹人,心中还是没底。接下来几个月,必然多事。”
景泰听了没有说话,回到了廊下,站在那里看雪。最近契丹境内开始慢慢收紧,情报不容易送出来了,前线的情势开始紧张起来。处于最前线的保州,气氛格外凝重。
虽然景泰早就做了各种推演,制定了计划,但契丹人一日不来,心中就是一日不得安稳。自己做了万全的准备,谁又知道契丹人是怎么想的呢?
过了一会,景泰道:“去请石遇和杨遂来,今夜我们一起饮酒赏雪。契丹人来了,这一场仗到底要怎么打,也要商量一番。若是数十万大军突然围上来,一个疏忽,就有可能铸成大错。”
郭恩称诺,出去吩咐亲兵,去请两人来。
景泰手下三师,一师驻北边的广信军,师都指挥使石遇。一师驻安肃军,师都指挥使杨遂。还有一师的都指挥使卢政,与军部一起驻保州。三师呈倒品字形,两师在前,迎战来的契丹人。军部和另个一师在后边,是景泰的预备队,同时查漏补缺。自全军编练完成,这是景泰部面对的第一仗,全军难免紧张。
已经进入十月,草木枯凋,开始结冰,整个河北路的形势都紧张起来。只是河流没有结冰,契丹人不能涉冰渡河,宋军估计,最可能受到进攻的地方,就是保州。
吴禁看了看身边的士卒,心中甚是不满。自己前几日到易州报告军情,说的一切都好,没想到最后只给了三十贯钱。那知州还振振有辞,说是要验证消息确实,才会给自己赏钱。昨日更是派了人,押着自己到析津府,由契丹大臣验证自己所说。
叹了口气,吴禁紧了紧衣角,迎着凛冽的北方,一路北去。到了傍晚时分,终于进了析津府。
此时大战将临,析津府驻了许多军队。虽然天气寒冷,街道上还是热闹得很,各种样的小贩在人群中穿梭。街道边的食铺热气腾腾,传出诱人的香味。
吴禁使劲吸了吸鼻子,只觉得饥肠辘辘,只想美美吃一顿。
一边的小头目道:“刚才的消息,留守正等在府里,我们快快前去!”
吴禁随着他们,沿着大道一路北行,到留守府外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山去。看着留守府,吴禁只觉得又冷又饿,只盼着进了留守府,这留守先上一桌好菜来。
进了留守府,由士卒领着,到了一边的花厅。里面没有酒菜,只坐着两个官人,让吴禁大失所望。
耶律仁先已经等得心焦,见到人进来,急忙道:“这就是那个报信的宋人?”
一边的士卒称是。耶律仁先道:“好,好!前几日看了耶律知州的奏报,甚是有用!今日特意让你来,就是要问一问到底情形如何。”
吴禁忙拱手:“小的身份低微,留守问起,自然知无法不言,言无不尽!”
耶律仁先连连道好。道:“看了耶律知州奏报,才知现在宋朝的禁军分整训过的,和未整训的。真正守边境的,是那些整训过的禁军。是也不是?”
吴禁道:“回留守,确实如此。小的便就是原在河北路的禁军,最近都没有什么事情,只是守路而已。各城都是那些整训过的禁军在把守,我们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耶律仁先听了,对一边的耶律宗允道:“大王,如此看来,对面的宋军数量没那么多。他们新调来的是二十五万兵马,若只是用这些人,并不可怕。”
耶律宗允对吴禁道:“如此说来,河北路原有的二十多万禁军,都不作数了?”
吴禁道:“自然是不作数了。现在禁军都当作厢军在用,巡视地方,把守路口,就是不作战。”
其实宋军并不是如此,禁军整训过后,一大半士卒都留了下来。只是因为军官不足,没有编练成军而已。大部分驻在河间府周围,由刘几所部暂时羁糜。吴禁这些已经确定裁汰的,才当作厢军在用。吴禁连整训都没有参加,打定了主意要走的人,自然不知道这些事情。
又仔细问了吴禁,宋军现在的政策,耶律仁先和耶律宗允心中大定。以前只以为宋军有四五十万人在河北路,契丹兵力不足,难免担心。现在看来,宋军的兵力并不多,形势对契丹有利。
当然,吴禁说的话有真有假,他并不知道真正的机密。只是两位契丹将领分辨不出来,只当作都是真的。由于宋军守得严,以前对南边消息一无所知,现在就大不一样了。
看看天色,耶律仁先对吴禁道:“这几日你先住在府里,以备问询。——对了,先前答应你的赏钱必然不会少了。只是暂住几日,你放心就是。”
吴禁拱手称是。心中却觉得,自己的赏钱怎么越来越悬了呢。耶律仁先却是这么说,越是让人觉得他们不想给钱。契丹一个大国,怎么如此小气。
送走了吴禁,耶律仁先道:“宋军主要的战力,就是今年调来的二十五万兵马,分驻各州。等到圣上到来,如果能集中兵力,先突破其一点,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耶律宗先点头:“只要突破一州,大军南下,宋朝必然全国震恐!宋军善守城,一出了城,他们就济事了。大军进了宋境,留边境几州不顾,一路直下开封府。到了那个时候,看宋朝该如何!”
如果仅仅是在边境僵持,契丹并不能持久作战。幽州虽大,支撑数十万大军还是非常吃力。时间一旦久了,粮草就不知从哪来。只能靠快速突破边境,进入宋朝境内作战。进了宋境,粮草也就有了。
按以前的经验,哪怕后方有宋朝的城池没有攻下来,他们也无力组织大军,堵截契丹后路。只要大军逼近了开封,宋朝就该慌了。
第236章 时移事易
景泰举起酒杯,道:“明日石太尉和杨太尉就要各回本军。今日设一薄宴,为两位送行。恰好今日初雪,且饮一杯酒,去一去寒气。”
众人饮了酒,景泰放下酒杯道:“已经十月,天气冷了,河流很快就要结冰。契丹各部族兵马已经陆续到了幽州,想来不日就会南下。说实话,此次契丹顷国之兵而来,这一仗,必然辛苦。”
石遇道:“契丹人来,与他们战上一场就是了。几个月间,保州已经准备完足,契丹人南来,想破这里可不容易。幽州一地才多大?数十万人,一旦时间长了,契丹如何支撑?”
景泰点了点头:“不错,只要挡住不让契丹人越过边境,以幽州的粮草,是支撑不了的。只要战上两个月,契丹人攻不破城,必然撤退。但是,数十万大军,要守两个月,也不是容易事。”
众人点了点头。这话不错,再是准备充足,也难保会发生意外。契丹来的是倾国之兵,数十万大军聚集百里之内,很难说发生什么。宋军一要做好准备,还要有防备意外的能力。
卢政道:“战场瞬息百变,发生什么都不稀奇。最要紧的,是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能一有什么超出预料的事情,便就手足无措。只要妥善应对,防住契丹也不是难事。”
正在这时,士卒抱了一口小锅来,放在桌上。
景泰道:“煮的好羊肉,来,都尝一尝。今天我们饮酒赏雪,同时商量一下战事。纵然契丹来的是倾国之兵,也不必惧怕。我们后边有定州的刘太尉,还有真定府的窦太尉。只要数日时间,他们就可以坐火车到保州。契丹纵然全力攻这里,也没有什么。”
众人一起称是。饮了酒,各自吃端上来的羊肉。肉煮得酥烂,正适合这种天气。
喝了一会肉,饮了几杯酒,果然觉得身上暖了许多。
郭恩道:“安肃军有葫芦堤,水泽众多,几乎连成一线,行动不便。契丹最可能进攻的,还是广信军。那里正在山下,如果再有兵马从山中来,数路齐出,想防也不容易。”
景泰道:“先前与其余几军太尉议论战事时,刘太尉便说,契丹最开始的时候,很可能借着太行山南下。正面大军向保州来,另有奇兵从太行山中绕击后背,前后夹击。定州的刘兼济所部,也加强了治下的布置,筑了几城,太行山下坚壁清野。其实,契丹人正面来攻保州并不可怕,我们的城池可以互保,想攻破可不容易。最怕的是,他们从太行山中出来,断了保州后路,那时坚守就不容易了。”
杨遂心中一动:“太尉的意思,是怕契丹人攻定州?”
景泰点了点头道:“不错,帅司的估计,契丹人可能兵分两路,一路来保州,一路攻定州。”
想了一会,杨遂道:“定州有刘太尉的五万大军,契丹人想攻破那里,可不容易。”
景泰叹了口气:“按说该是如此。不过,战事一旦牵连定州,事情就会混乱。到时乱了,很多事情也就说不清楚了。石太尉、杨太尉,你们不需要理会这些,只要谨守地方就好。若是契丹真攻定州,有了事情自有卢太尉的兵马去处置。最要紧的,是你们一定要守住广信军和安肃军才好。”
石遇道:“太尉放心!我部近万兵马,枪炮齐全,必不会出岔子!广信军就只有那么大,契丹来多少兵马也没有用处。几个月时间,契丹人想围,也围不住我们。”
杨遂道:“安肃军北边有葫芦堤,契丹人可以越境进攻的地方本就不多。太尉安心就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