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此时军中的甲也非常重,动辄数十斤,并不比杜中宵锻出来的甲轻。可用那种全身甲的禁军,是精锐中的精锐,兵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在被禁军层层选拔之后,别说是厢军,就连普通的禁军实际也达不到要求。杜中宵一个幕职官,制了那种甲,也不知道哪里用去。
杜中宵看着匠打制的,是一根枪管。
有了质量过得去的熟铁,有了均匀的钢板,就可以试着卷火枪管了。当然,炒钢炉里能够化出铁水来,可以直接铸造钢管,而后进行加工。现在一切都是试制,没有必要费那番功夫。
三个匠人,把钢板烧得通红,而后慢慢卷起来,进行锻打。一层不行,便就两层,忙了半天的功夫,一根长长钢管便就成形。把卷好的钢管放在地上,一个匠人到河里提水,浇在钢管上。这是熟铁,无法淬火,向上面浇水仅是降温而已。
正在这时,唐孔目从大通监衙门急急过来,到杜中宵面前唱诺:“签判,州里公文!”
杜中宵起身,接过唐孔目手中的公文看了,不由皱起眉头。文中夏竦问,既然新的铁钱民间难以仿制,可不可以制当十大钱,也就是与铜钱同价。如果制出来,实际上就是完全替代铜钱。
摇了摇头,杜中宵心中叹气,自己早就想到会有这样一天了,只是没想到夏竦如此心急。
哪怕是铁钱,是金属币,一旦币值远大于成本,就与原来的贵金属货币不同了。制当十大钱,铸币利润过高,就会面临民间假钱的大潮。新铁钱是难以防制,可并不是没有办法。最简单的,可以把小钱锻平,而后压在一起,拼成假的大钱。不要以为难做,只要利润够,百姓总能想出办法来。
要想钱法不坏,就要让钱制尽量简洁,不要叠床架屋,给民间留下机会。不要说铁钱,陕西路行用大铜钱,都惹出无数事端。
把公文收好,杜中宵对唐孔目道:“孔目,这些日子监里制铁钱,可还顺利”
唐孔目喜滋滋地道:“回签判,一切顺利!自州里揭下榜文,并州行用新铁钱,监里便就钱粮不缺了。手中有钱,不管是衙门公吏,还是各场务工匠,都像换了个人似的。”
杜中宵点头。大通监前些日子破败,跟财政不足有银大关系。现在自己制钱,治下所有人的钱粮都可足额发放,甚至连折支都免了,一律现钱。新钱由于制造精美,接受情况良好,不只是大通监,周围几个县都有人专门到这里来换钱。
夏竦要制当十大钱,也是因为事情发展超出预计,要提前推行到其他几州。
杜中宵想了想,道:“既是一切顺利,可以再加些人手,每日里制的钱增加几成。前几年民间旧铁钱过多,新铁钱要想尽快替代,你们只好辛苦一些。还有,制钱是朝廷大事,凡是参与的人,尽量以厢军为
第38章 试枪
杜中宵吩咐兵士把火药倒进枪管里,由于把握不住数量,只是吩咐少倒。倒完火药,想了想,没敢让他们装弹丸。从前端把装入枪管的火药捣得结实,才让一这拿着烧红铁条的陶十七点火。
陶十七把铁条放到火门的小孔,问杜中宵:“官人,就是这里”
杜中宵点头:“是了,是了。你只管伸进去。”
陶十七点了点头,一咬牙,把通红的铁条插进了小孔里。
几乎是眨眼之间,一阵黑烟升起,浓烈的硝烟味呛得人睁不开眼,枪口窜出一阵火光。
陶十七等人瞪大眼睛,看着枪口在硝烟渐渐散去。过了好一会,才道:“官人,这——这有什么用处费了许多功夫,制了这些钢管,就为了放个焰火”
杜中宵平静了一下心神,让兵士拿起钢管,仔细看有没有崩裂。见一切正常,才道:“当然不是放焰火!你们想一想,若是在前面放到弹丸,火药一烧,不就射出去了”
陶十笑着摇了摇头:“官人说笑,怎么就把弹丸射出去了。”
试验火药是个危险工作,杜中宵可没有为了发明火枪献身的觉悟。吐了口气,才道:“能不能射出去,你放枚弹丸不就知道了那边有制好的铅弹,填了火药之后你放进去。”
陶十七答应,笑嘻嘻地与兵士一起,重新填了火药,拿起一枚铅弹放入。
杜中宵看看前方,是一个小斜坡,并没有一个人。不过还是有些不放心,让十三郎跑过去,仔细查看了一番,才对陶十七道:“你如刚才一般,把枪管里的火药点了。”
在陶十七看来,这就跟以前放鞭炮一般,只是觉得好玩。从旁边的火堆里拿起铁条,看了看,前端通红,才慢慢伸进了枪管后端的小孔里。
与刚才不同,这次一声闷响,硝烟才升起来。黑火药烟雾浓烈,也看不清前面是个什么情况。
待到烟雾散去,众人发现还是如刚才一般。陶十七怔了一下,道:“这次不同,有了响动,不似焰火了,倒是个炮仗。”众人一起大笑。
杜中宵吩咐兵士拿起铁管,口朝下倒了又倒,只有些残渣,不见铅弹的影子。又仔细看了枪管,确实没有崩裂,心里才有了些底。最怕的,是钢管质量不过关,一点就炸膛。
指着地上的残渣,杜中宵道:“看,前面的铅丸不是打出去了”
陶十七“咦”了一声,与十三郎一起,趴在地上仔细寻找,哪里能够找到那枚铅丸两人不信,看了看方向,要到枪管前方去找。杜中宵道:“不要闹了,那边还有许多铅丸,只管再试。”
陶十七来了兴致,亲自向枪管里填火药,装了铅丸进去,重要点火。
如此数次,都倒不出铅丸了,众人才相信真把铅丸射出去了。
此时几人周围硝烟味极浓,呛得人睁不开眼睛。杜中宵吩咐今日便就如此,回去再想办法。
陶十七兴致正浓,哪里肯就此离去口中道:“官人莫急,让我再试一次!”
说完,与十三郎一起,向枪管里填了火药,捣得分外结实,重又点火。这次声音更响,把众人吓了一跳。而且不只是声音响,就硝烟也淡了一些。
陶十七觉得奇怪,与十三郎一起,不顾枪管口还冒黑烟,趴着身子查看。
正在这时,一个兵士指着前言,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你们看,铅丸真打到前面去了!”
陶十七直起身子,口中道:“点火前明明放进了铅丸,这
第39章 垄断涨价
不知不觉就到了暮春三月,春暖花开。汾河全境解冻,河上的船一天一天多了起来。
夏竦在二月带兵巡边,从代州到府州,一个月的时间连过数州,引得契丹和党项都很紧张。特别是契丹进攻党项失败之后,两国关系破裂,对宋的军事调动格外在意。这一举动也引起朝中争论,最终支持了夏竦的行动,由河东路经略使调往河北,任河北路经略使。
得到消息,夏竦命杜中宵立即从大通监返回并州,把制钱事务交给交城知县李规。
从城南的开远门入城,杜中宵骑在马上,看着路边的柳树一片碧绿,路上行人如织,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大通监位于群山之中,非常偏僻,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种繁华热闹的场景了。
到了州衙,杜中宵径到夏竦住处,让吏人通禀求见。
花厅里,夏竦看着进来的杜中宵,起身道:“大通监数月,签判辛苦了。你在那里制钱,解了我许多疑难。现在并州政通人和,你出力不少。”
杜中宵忙道不敢,向夏竦见礼。
分宾主落座,夏竦开门见山:“朝中调我往河北路为帅,兼知大名府。我本意带你一起去,辟你为大名府签判,不想被朝中驳回。唉,你便先在并州再待些日子。”
杜中宵吃了一惊,夏竦这种边路大帅,辟幕职官,特别是签判,朝廷是很少反对的,急忙问:“相公,边帅辟签判是常例,朝中因何驳回”
夏竦叹了口气:“漕使施昌言,说你在并州设毛皮货场,又制新钱,诸般作为,于朝廷大有用,不当别迁。这些日子朝廷得了你新制的铁钱,重臣以为大有用处,可推行全国,让你在这里完善钱法。”
杜中宵无话可说,一时有些茫然。难道自己能干还有错处了如果跟着夏竦调往大名府,虽然还是签判,官总会升上一阶两阶。现在留在并州,岂不是错过了升官的机会
夏竦道:“你在并州半年,政绩良多,我已上书朝廷,本官升上一升。你只管安心,等到并州的事料理完了,我再想办法把你调往大名府。”
杜中宵拱手道谢,心中却道,既然我的本官已经升了,我还去大名府做什么夏竦赏识自己,可自己并不赏识夏竦啊。在他手下,这半年来跑来跑去,反倒是本职的事务没做多少。
问过杜中宵在大通监几个月的情况,夏竦道:“我之后来知并州的是原陕西经略郑侍郎,其为人刚正不阿,御下极严,你小心谨慎。”
杜中宵忙拱手道谢。这一番话夏竦说得真诚,杜中宵谢得也真心实意。郑戬为官数十年,出了名地不畏权贵,当年京城小吏冯士元一案,扳倒了数位宰执大臣,受牵连的重臣数十。而且他有个特点,凡是一般百姓与豪门巨户有矛盾,他会一门心思收拾豪门巨户。
这是个好官,但不是个好上司,杜中宵突然又想跟着夏竦走了。自己在并州建毛皮货场,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直观上,得利最多的是大商人,和城里的豪门。这位郑侍郎眼里,自己只怕不受待见。夏竦可能是听到了什么风声,特意提醒杜中宵。
两人聊了很久,杜中宵才告辞夏竦离开。出了他的住处,见天边一轮夕阳,洒下万千霞光,杜中宵一时失神。夏竦与郑戬比起来,毫无疑问郑戬是个好官。夏竦贪财,多权术,为人阴险,与刚直的郑戬简直是两个极端。但作为下属,杜中宵实在不想碰到这样的官。自己有千年记忆,可以做一些实事,但在修身养性上,却比不得这种正派官员,甚至在他眼里很多毛病。
这是两
第40章 不进则退
听康成栋叫苦,杜中宵仔细问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并州的毛皮产业发展起来,吸引了周边庞大的毛皮资源,几个月间波及范围极广。河东路本就是以养羊知名,加上北边契丹的大同府一带,甚至党项也有大量毛皮从契丹进入并州。货源爆炸性增长,并州的加工能力很快不足。以康成栋等人为首,一些外地的毛皮商人想再开一处鞣皮的工场,却遭到了官府和行会的联手抵制。他们不许再开鞣皮工场,同时加工费涨价,让外地客商无利可图。
讲完这几个月的遭遇,康成栋道:“不瞒官人,小的在北地有些人脉,去冬今春,囤了不少毛皮运来并州。现在鞣皮工场不给我们这些外地人加工熟皮,生皮又不值钱,被逼得无路可走。”
杜中宵怔了一会,才想明白其中的关系。
此时工商业是行会制,利于官府掌控的同时,也使他们有垄断的倾向。对于本地的鞣皮和贩皮的两个行会来说,外地商人的利益是很容易忽视的。鞣皮行会里的人,与其增大投资,扩建工场,不如直接涨加工费,反正除了官方的鞣皮工场,又没有人与他们竞争。毛皮商会更加明确,打压外地,特别是北地的商人,压低生皮价格,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就是典型的垄断涨价,杜中宵没有想到一个并州城里,一个小小毛皮产业,仅仅几个月,便就走到了这一步。行会还控制着鞣皮的匠人,产业想扩展,非常不易。
又饮一杯酒,康成栋拱手:“官人,这生意是你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如此废掉着实可惜。小的巴巴等你回来,望眼欲穿哪!只盼官人出手,让大家都有口饭吃。”
杜中宵沉吟着点了点头:“你莫急,等我问一问,必有办法。现在生意红火,正是一鼓作气,把生意做大的好时机。就此固步自封,把生意向外推,可不是什么好事。”
康成栋连连称是,不住劝酒。
直喝到华灯初上,杜中宵才与康成栋告别,离了春风楼。
晚春的风吹在身上,没一点寒意,令人觉得分外舒服。杜中宵带着陶十七和十三郎走在街道上,看着市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情舒畅。几个月山里的生活,实在过于清苦了些。
并州城不大,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货场附近。
陶十七看着货场里热闹非常,对杜中宵道:“那个康员外满嘴胡话,看这货场人群鼎沸,哪里有冷清的样子只怕他生意做得不好,故意编这些话出来。”
杜中宵摇了摇头:“十七,你说得差了。康员外的话,并没有说现在货场生意不好,而是说毛皮生意的前景黯淡。河东路本就养羊众多,并州这里毛皮生意兴盛起来,周围数州的羊皮,都贩运过来,岂能不热闹康员外说的是,城里一年加工多少毛皮,是有数的,本地的羊皮多了,他们这些从北地贩毛皮来的,生意便就做不下去了。此事着实可虑,不可小看。”
转了一圈,杜中宵到路边的一处茶摊坐了,对陶十七道:“去唤齐孔目过来,我与他说话。”
陶十七应诺,转身而去,不一会带了齐孔目急急过来。
见过了礼,杜中宵让齐孔目在自己对面坐了。说过几句闲话,杜中宵道:“孔目,我听说最近货场生意红火,鞣皮的工场里货积如山,制不过来,价钱涨了,是也不是”
&nb
第41章 阻力重重
州衙长官厅里,杜中宵对夏竦和王克臣说了现下并州毛皮产业遇到的问题,道:“自去年以来,并州钱粮充足,这一处毛皮货场出力不少。现在生意经火,若由着行会商人鼠目寸光胡闹,只怕我们数月辛苦毁于一旦,岂不可惜!下官以为,既然鞣皮工场不足,便由官府出面,再建几处工场。”
王克臣笑了笑,看看夏竦,才道:“签判,你知不知道,为何本城从官到民,都不支持扩建鞣皮工场,而那些北地商人却热心无比商人鼠目寸光,官吏可未必如此。”
杜中宵一怔,忙拱手道:“还请通判赐教。”
王克臣道:“那个北地商人,有一件事情没有告诉你。前几个月,有一个名为耶律不花的北朝富贵子弟,不知怎么学到了我们建货场的办法,在大同府也建了一处货场起来。他那里不鞣制毛皮,而专一买卖生皮熟皮。这人是契丹西京留守耶律马六的孙子,势力不小,这一处货场建起来,不只是契丹,就连党项、阻卜,也有大量商人向那里贩运生羊皮。契丹那里匠人稀缺,鞣制不了这么多毛皮,只好贩运到我们并州。据说那处货场让契丹人获利不少,若是我们不加以限制,尽数为他们鞣制毛皮——”
说到这里,王克臣摇了摇头,面上带着笑意,显然是认为杜中宵此事做得莽撞了。
杜中宵有些奇怪,向王克臣拱手:“通判所说,下官委实是第一次听到。可这又如何契丹人还是卖给我们生皮,收买我们的熟皮,鞣皮的工钱依然是我们赚了,是也不是若是我们不替他们鞣皮,总有一天,他们自己会招募匠人,自己鞣皮,那个时候更糟。越是如此,我们越是要扩大工场,降低鞣皮的工钱,让天下的生皮都动到并州来,熟皮从这里卖出去。货场收税其实不多,真正让并州得利的,是鞣皮的工场在我们这里,生皮在我们这里制成熟皮。这带来的收益,比多少生意都强了。而且生皮在我们这里制成熟皮,以后必然会有制革、制皮衣、皮靴的产业向并州聚集,那才是长远之计。”
见王克臣还是不以为然,杜中宵又道:“通判,产业产业,核心在生产。只要鞣皮在我们这里,我们便扼住了这产业的命门,赚最多的钱。其余贩卖、货场,都是依附于鞣皮生产之上。一旦工场因为生意太好涨价,产业必然萎缩,到那时追悔莫及!”
这是根本的观念差异,非几句话说得清楚。倒不能说王克臣目光短浅,他有自己的考虑,认为毛皮生意的核心是低买高卖,契丹既然建了货场,那便应该加以限制。
见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夏竦咳嗽一声,道:“并州的毛皮生意做得大了,不可小视。签判以为工场事重,也有道理。只是上月巡边,花费不少,现在城里各库都无余钱,要建工场也建不起来。鞣皮的匠人就那么多,并州尚且不足,契丹又到哪里寻人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