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日子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拾玖景观
任谁也想不到,她和存林会有孩子?
存林快四十九了,她也快四十六了,从来就没敢往这上面想。一开始,她犯恶
心,还以为是吃坏了东西,胃不舒服呢。
可一连几天不见好,就去看了大夫。
谁想竟是喜脉?
大夫问了问情况,说有一个多月了,可得小心着呢。听得存林一脸紧张,啥活
儿都不让干了,甚至想让她在家里歇着。
可她哪里闲得住?
忙了半辈子了,一闲下来就心里发慌。
可这老树开花,说出去还怪不好意思的。
这事除了大夫之外,就她和存林知道,连凤芝都还瞒着呢。
“翠翠,这事婶子就跟你说说,可不能往外说哦……”
“嗯,婶子您放心吧……”
徐甜甜装出一副“过来人”的样子,和腊梅婶子小声说了几句注意事项。
其实,这些理论都是她从书本上看来的。
适用与否?
还有待于验证。
等腊梅婶子喜滋滋地离开了。
徐甜甜不由得摸了摸肚子。
心说,蜜月里,天天昏天黑地的胡来,啥防护措施也没有,可是危险得很哪。
她和抒文都没啥经验,还真是大意了。
想到此,不由得紧张起来。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这天上午,徐甜甜收到了抒文的来信。
信封是牛皮纸的,地址是一个信箱号码,可那遒劲有力的笔迹,一看就是抒文
写的。她小心地拆开来,厚厚的一沓信纸,里面还夹着五张黑白照片。
三张“结婚合影”,还有两张是他俩与爹的合影。
她咧开嘴笑了笑。
这人考虑问题就是仔细。
这是把章家爹的那一份都考虑进去了?
果然,章存林接过那张“结婚合影”,高兴得合不拢嘴。
抒文知道跟他亲呢。
他心里也有他这个爹。
如今,他和徐永泰的地位,是一样一样的。
第73章
当天下午, 徐甜甜抽空去街上买了个小相框。
五十年代小日子 第 115 章
一回来,就把那张“结婚合影”装了进去,还特意摆在了桌前。
冬娃放学后,就抱着相框琢磨了半天。晚上临睡前, 还指着照片中的叶叔叔,
小声问道:“娘, 以后见了叶叔叔, 就能喊爹了?”
“嗯……”徐甜甜笑着点了点头。
冬娃大了, 也懂事了。
她早就发现冬娃想要一个爹, 这种内心的渴望在成长期尤为重要。而叶抒文满
足了冬娃对爹的所有幻想, 也因此能痛痛快快地接纳他。
这时候,她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如果明年去了省城,是不是考虑着给冬娃再起一个名字?
在外面, 他可以跟着抒文的姓氏或者她的姓氏, 回乡时大名还叫章俊琰。
这个想法很大胆。
可为了冬娃的将来考虑,也未尝不可。
明年, 国家将颁布第一部宪法, 明确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而后年, “户籍登记制度”就要开始实施了。
这项制度要求全国各级城市、乡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 对城乡居民
的户口登记工作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从此,每位公民自出生之日起就与户口挂上了勾。
到了那时, 娃娃们上学时, 都要填报“家庭成分”和“家长姓名”。
她可不想“章启铭”这个名字,再出现在冬娃的生活中。也不想冬娃因为他与父
亲的姓氏不同而引来侧目, 甚至歧视。
这些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而小孩子都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
她只想冬娃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更希望他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这天晚上,徐甜甜坐在桌前写信。
一抬眼,就看到了相框里的抒文。
想他时,就拿起来瞧瞧。
趁人不注意时,还对着脸上亲了一口。结果,让假装睡着的冬娃给瞧见了。他
从被窝里露出脑袋,嘴里哼哼着,也要娘亲亲。
她放下钢笔,走过去。
俯下身来,在冬娃脸上“吧唧”亲了一口。
冬娃借势伸出两只小胳膊,抱着她的脖子,不肯撒手。他的小手热烘烘的,就
像两块小火碳,感觉暖暖的。
“冬娃,外面冷,快把胳膊收回去……”
“娘”冬娃“嘻嘻”笑着,把小胳膊收了回去。
看着冬娃入睡之后,她才回到桌前继续写信。
抒文说,很想她。
他把那张结婚照夹在了笔记本里,想她时,就打开来瞧瞧。她也很想他,十分
留恋在部队上的那些日子,做梦时也常常梦见他。
对怀孕的担忧,她没敢在信里提起。
可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的。
她想,万一怀孕了该咋办?
目前,她和抒文的小家尚未稳定下来,再凭空多一个娃娃,怕是压力巨大。可
真要有了,那就好好养着。
抒文也喜欢孩子。
若公爹知道了,怕是更加喜欢。
甚至连婆婆都会改变态度吧?
*
徐甜甜的心里,亦喜亦忧。
也因为这个,紧张了一个多月。直到生理期姗姗来迟,才松了口气。
心说,真是虚惊一场。
以后再也不能这样“随意”了。
这时候,已进入了十二月。
启宽大哥去了省城。
那边的酒厂已经准备就绪,计划赶在年底之前开工。启宽大哥作为技术人员,
要在那边常驻一段时间。
对日后的打算,他在临走前和爹好好地谈了谈。
爹还特意问了她,想再听听她的建议。
她自然建议一家人都搬到省城去。
这不但关系到她和冬娃的未来,也是改变家族命运的良机。
日后,城乡差别很大。
无论是工业基础,还是政策导向,城里相对发达许多。再富裕的乡镇,也无法
与之相比,而到了后来,那种贫富悬殊甚至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现在,能把家安在城里,又在国营单位上班,基本上是吃喝不愁。
更何况,还涉及到娃娃们上学。
城里的教学条件好,考学指标也多一些。
日后想上大学也相对容易一些。
爹听了,也下了决心。
让启宽去打前站,随后再想办法让她和凤芝过去。
至于冬娃,爹倒是没提。
那是一个敏感问题,能“忽略”就尽量忽略掉吧?
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
到时候,办法自然会有。
对这个决定,徐甜甜忍不住偷笑。
现在,爹一门心思都在婶子身上,对那个未出生的小生命抱着极大希望,对冬
娃盯得也没那么紧了。
真没想到,婶子怀孕还带来了这意外之喜?
这个难缠的问题,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她想,若日后带着冬娃去省城,爹怕是不会再反对了。因为这个,她对那个小
弟弟(或小妹妹)充满了感激之情。
心说,这小娃娃来得可真是时候啊。
*
转眼过了“元旦”。
时间进入了一九五四年。
启安二哥写信说,他和玉梅已随部队回国了。
等到月中休假,即可返乡,今年就在老家过年了。
对凤芝找对象这事,玉梅依然很积极。
说又看中了一位李同志,名叫李学军,年方二十五岁,老家是叶城地区的。他
是营里的参谋,有文化不说,脾气也好。
这一回,她和启安把人家的祖宗八代都打听得一清二楚。
说李学军家,在临水县李家营,家里是个上中农。
他父母双全,兄弟仨姐妹四个,他排行老六,俩哥都已娶了媳妇,妹子也早就
出门子了,基本上没啥负担。
说是入伍几年了,把婚姻大事给耽误了。
信里还附着一张李学军的半身照片,他穿着一身志愿军军服,戴着军帽,两眼
炯炯有神。
玉梅说,如果家里没意见,打算这次回来时就带着人过来,让凤芝亲眼瞧瞧。
章存林瞅了瞅照片,还挺满意。
可因为上次那事,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他把这事,先给腊梅说了。
又把翠翠喊过来,让她给参谋参谋。
徐甜甜把信细细看了一遍。
又拿着照片瞅了瞅。
这人除了比凤芝大七岁之外,看着倒没啥问题。
只是这人生大事,马虎不得。
还是再找人打听打听?
可启宽在省城,镇上离叶城可不近,派谁去打听呢?
章存林考虑了一下,打算亲自跑一趟。
他家在婚事上可是吃过大亏的。
事关闺女一辈子的幸福,小心一点总没错。
第二天一早,章存林就出了门。
到了第三天下午,方返回。
一进家门,他一脸笑意。
心说,这一回总算是给凤芝找了个合适的。见了腊梅,就呵呵笑道:“哎呦,
这一趟过去,四下里一打听,总算是放心了
五十年代小日子 第 116 章
……”
原来,这个李学军原名叫李文轩,在临水县读得高中。
在学校里,他跟着先生投身于革命工作,可是积极得很。
十七岁那年,家里给说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他家二嫂的表妹,可谓亲上加亲。
他不甚满意,认为那是封建包办婚姻,和家里闹了一场。
高中毕业时,正赶上解放战争,就跟着先生悄悄去了部队上。
这一跑不当紧,那门亲事也就黄了。
女方家很不满意,还派人前来把他爹娘骂得狗血淋头,说他家养了个混账东
西,一辈子都找不着媳妇。
这事闹得很大,乡里乡亲都当笑话看。
搞得他爹他娘好一阵子抬不起头来。
解放后,李学军从部队上回乡探亲。
可谓衣锦还乡。
家里又给说了一户人家,姓张。说是大嫂和二嫂都去相看过,那闺女相貌出挑
不说,家境也不错,品行也好。
可他执意要求相亲后,才能点头。
女方家最初不肯,最后实在拗不过了,只好让二人远远地见了一面。那姑娘看
着的确不错,他就点了头。
对此,双方家族也算满意。
于是,李家就去张家下了定礼。
之后,李学军便匆匆返回了部队上。
还不到两个月,就开赴了战场。
可没想到,女方家里见他上了战场,就毁了婚。
把定礼统统退了回来,说是怕自家闺女守活寡。当时,把他爹娘气得直跳脚,
发誓要给儿子找个好人家,一定要比那家qiáng十倍百倍才行。
可合适的人家,一时半会的也不大好找。
再说,李学军一直qiángtiáo说,婚事得他自个儿点头才行,包办婚姻更是要不得。
十里八乡的媒人也都听说了,知道这人难打发,也没人敢再轻易登门。
于是,这事就被耽搁了下来。
一来二去,都二十五岁的人了,还未定亲。
崔腊梅听了,笑着说道:“这倒是稀罕,不会是老天爷专门让这孩子等着,好
和凤芝结下姻缘吧?”
章存林呵呵一笑,又把翠翠给喊了过来,跟她也说了说。
听得徐甜甜抿着嘴直笑。
心说,这个李学军眼界颇高,如果真与凤芝成了,倒是一桩好事。至少,他知
道婚姻大事不是儿戏,也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于是,就笑着说道:“爹,这李同志对婚事倒是执着,要不就见见?”
章存林这才把凤芝叫了过来。
凤芝看了照片,也挺满意。
听婶子提到那李学军的轶事,“扑哧一下”笑出声来。本来,她觉得像叶大哥那
样的就够额外的了,没想到还有更稀罕的?
这晚,章存林让启康写了封回信。
一家人就等着启安和玉梅早点返乡呢。
第74章
*
腊月里, 气温骤降。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河边上结了一层薄冰,小船都泊在岸边,只有航道上还跑
着商船。街上的行人都戴起了耳暖, 冻得不能出手。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日子。
学校里快放han假了。
冬娃和启康都在忙着复习, 准备参加期末考试。
而徐甜甜和凤芝也打算参加夜校的毕业考试。
夜校里的“毕业考试”, 是颁发证书的。
学校按照教学大纲, 统一考试。
学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报名参加。
这一期, 高小考试一连两晚, 主要是语文和算术。而初中考试一连三晚,除了
语文和数学之外,还有一门综合常识。
这天傍晚, 徐甜甜和凤芝一起, 裹得厚厚的,去夜校参加考试。对她直接参加
初中考试的做法, 家里人除了惊讶之外, 还是惊讶。
翠翠爱学习, 家里人都知道。
她每天除了坚持读报之外, 就是看书。只要是能找来的书,无论是课本还是读
物, 她都感兴趣, 是个名副其实的 “书迷”。
这种习惯也影响到了冬娃。
他跟着娘一起看书,对少儿读物特别感兴趣。虽然认得字不多, 可掰着字典连
蒙带猜的也能看下来,实在不明白的就问娘。
只是,这初中生可了不得。
翠翠能顺利考过吗?
要知道在镇子上,高小毕业生就可以当业余教员了。夜校里,那几位按照“快
速识字法”给学员们扫盲的,就是高小毕业生。
对此,凤芝压力颇大。
看看翠翠从来没去听过课,就敢报考初中?
而她跟着学了那么久,就连高小还没毕业呢。
二人分别进了考场。
对徐甜甜来说,这种考试只是小菜一碟。
三场考试下来,交卷最早的就是她。她倒是想低tiáo一点,可教室里实在是太冷
了,考生又少,还是早点交卷回家暖和一下才好。
考试结束后,她一阵感慨。
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扫盲”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全民动员“发动识字的人,去教不识字的人”,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学校教
员,无论是高小以上的学生还是国家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成了业余教员,使扫
盲队伍不断壮大。
而从农闲时节的“识字班”到乡镇以上的“夜校”,都是免费的。
这项义务教育制度从解放初期开始,一直延续了下去。
也因为这项制度的落实,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脱盲”率很高。只要想读书,
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去夜校免费听课,没有任何条件限制。而教员们白天在学校
里上课,晚上去夜校代课,更是任劳任怨。
对五六十年代教育普及的落实,唯有赞叹。
解放前,读书只是少数人的权利,农村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可解放
后,不过短短几年,农村青年中的“脱盲率”却高达70%。
尤其是对广大的农村妇女来说,第一次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扫盲”之后,不
仅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而且还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这就是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政府却搞了那么多年的义务教育。
反倒是八.九十年代,在所谓的“教育改革”之后,义务教育却变成了收费教
育。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失学儿童,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可惜,按照现有的教学条件,镇上的夜校只能办到初中。
徐甜甜心说,如果能办到高中就好了。
这样,她就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了。
在五六十年代,高中生可了不得,称得上是“文化人”了。
这个目标,估计到了省城才能实现吧?
*
一个星期之后,徐甜甜和凤芝顺利地拿到了毕业证书。
一家人惊讶之余,不得不佩服。
翠翠可真聪明啊。
凤芝也暗暗下了决心,自己也要拿个初中证书。
五十年代小日子 第 117 章
夜校里的评卷老师,对这个徐翠翠印象颇深。
在颁发了证书之后,就上门动员她去夜校当业余教员。
徐甜甜哪敢出这个风头?
她连连摆手。
心说,这么崇高的事业还是让给其他人来做吧?
这时,启康和冬娃都放假了。
启康现在读高一,暑假之后就要转到县中去了。冬娃上小学一年级,每天忙忙
乎乎的。听爷爷说二伯和二娘快回来了,正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呢。
*
到了大han那日,一早就下起了小雪。
街道上,很快就是白茫茫的一片。
天气不好,店里的生意也很差。
徐甜甜裹着厚厚的大棉衣,在柜台后面揣着两手,踱着脚。下午,启康带着冬
娃跑过来陪她。她怕冻着冬娃,就带着他俩在屋里跑圈子,好暖和一下。
就在这时,看到仨人顶风冒雪进了铺子。
一开始,她还以为是顾客来了。
可一瞅,来人是三位军人,其中的两位还有些面熟。
“您是……”未等她开口询问。
“二哥、二嫂!”就见启康大喊一声,扑了上去。
原来是启安二哥和玉梅嫂子回来了。
同行的还有一位年轻的志愿军同志。他身材瘦削,穿着一身军服,提着一只军
绿sè的帆布提包,两眼炯炯有神,看着十分jīng神。
她赶紧上前,招呼了一声。
又拿着鬃刷,给三人掸了掸身上的积雪。还拉着冬娃,笑着说道:“冬娃,这
是你二伯伯,这是二大娘……”
冬娃糯糯地问了声好。
随后,便好奇地看着。
启安和玉梅也记得翠翠和冬娃。
她和抒文成亲的事,早就从信里知道了。
惊讶之余,更是刮目相看。
几个人安坐下来之后。
启安指着那位志愿军同志,介绍道:“翠翠,这位就是李学军同志……”徐甜甜点
头打了声招呼,觉得这人还不错。
凤芝见了,一定会喜欢吧?
*
启康冒着雪,去酒坊那边报信去了。
不一会儿,章存林搀着腊梅赶了回来。
父子相见,自然十分欢喜。
腊梅婶子与启安和玉梅还是第一次照面,也是亲热得很。
几个人聚在堂屋里,围着火盆,说着话。
到了黄昏时分,雪停了。
凤芝包着头巾,踩着积雪回来了。
她见了二哥二嫂,高兴得不得了。
可对那个李学军,却有些不好意思。她低着头瞟了一眼,就微微红了脸。
而李学军见了凤芝,一阵激动。
觉得对面的那个年轻姑娘,就是他想要找的那个人。
吃了晚饭,天sè暗了下来。
章存林带着启安他们回了老宅。屋子早已经收拾好了,就等着他们回来住呢。
凤芝和启康也跟了回去,好陪着二哥二嫂。
院里安静了下来。
徐甜甜坐在桌前,裹着棉被给抒文写信。在昏黄的灯光下,她一笔一划地写
着。因为专心,也不觉得冷了。
她和抒文每个星期通一次信。
本来还想写得更勤一点。
可抒文在部队上,天天往家里写信怕影响不好。
她想,过年时能见到他就好了。
*
这一回,凤芝相亲之事,颇为顺利。
那李学军与凤芝聊了聊。
听说她拿到了高小毕业证,更是欣喜。待玉梅同志找他问话时,当即表了态,
希望能与凤芝定下来。
为了表示诚意,他还从提包里取出了一枚勋章。
说要亲手送给凤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