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壶中洞天
“蒙大人,冯大人,怎么办呀?明日我等可皆是死罪难逃矣!”
一出丞相府,这群大臣就乱成了一团,围着蒙、冯二人,个个惶恐不安之状。
蒙、冯二人相视一眼,也是哀声叹息,苦笑摇头。
他们也很无奈,谁知道李阳这么有才能,这么绝顶聪明之人,居然会不懂得为臣之道呢?
皇帝知他有才,重用他变革图强,他倒好,如此不知轻重,第一个要革的居然是皇帝的皇权,这下好了,别说变革能不能继续了,小命都肯定要保不住了。
唉,这真是可惜了!
想到这么一个有才能的人,就要这么陨落,蒙、冯二人心中皆感到惋惜之极,特别是新秦律及新的行政法,随着变法中止,而作废,尤为可惜。
蒙、冯二人,身为廷尉之首与监察之首,虽然对新法只有一日的了解,但是他们却已经能想像得到,新法如果完全实施下去的话,大秦一定会改天换地,国富民强也是指日可待。
哎,一切都完了!
蒙、冯二人想到于此,相视一眼,再次无奈的叹息了一声。
廷尉署和御史台的官员都急了,一位御史催道:“二位大人莫要再叹息了,你们倒是快点想想办法呀,明日早朝陛下定会责难我等的。”
众人纷纷附和:“是啊,二位大人快想办法吧!”
蒙毅苦笑了一下,道:“此事还能有什么办法,只等明日皇帝问罪下来,我等如实相告罢了!”
一名官员点头道:“看来也只能如此了,毕竟《公法》我等并无参与编著,甚至连印章也是中丞自己盖上去的。我们说出实情,或许陛下不会重责于我等。”
另一名官员也深有同感的点点头:“嗯,到时冯相再帮忙求情,我等应该无大忧。”
冯劫叹了口气:“如此,中丞便难逃一死了!”
众人皆是叹息。
一名官员道:“中丞之才,我等也实为叹服,但他只顾新法之大利,而不顾新法之大弊,冒犯陛下之皇权,明日陛下要治他一个大逆不道之罪,却也不算冤他。”
众人点头。
冯劫再次叹息一声,摆了摆手:“罢了,自取其祸,我等想救也是救不了他。散了吧,诸位都回吧,明日早朝自见分晓!”
第二十四章 找人
李阳并不知道自己在那些大臣的眼里,已经差不多是一个死人了。他还志得意满的,觉得今天的表现十分不错。
不仅统一了整个团队的思想,让蒙毅等人懂得了定罪量刑的分寸,而且自己从后世借鉴而来的那些理念,还将一诸大臣惊得是心服口服,如此一来,后面变法的实施就将顺利多了。
对于李阳来说,他能做的也只能是利用后世两千多年总结的历史经验,来给这个时代指引一个正确、先进的方向,具体的变法内容则必须要依靠蒙、冯二人来操办。
毕竟若是由自己来制定具体的律法,律法肯定会脱离这个时代,最终反而会导致变法失败。而蒙、冯二人来制定具体的律法内容,则能与这个时代相融。
而这一切,今天看来比预想的还要顺利。
心情舒畅,李阳吹着口哨回到了后庭。
丞相府是一座两重主体建筑,分为前后两庭,前庭是政务厅,专门处理公务所用,府内置多个官署,以往的御史衙门、廷尉署等律政部门全部迁入到了丞相府中的官署中。
而丞相府的后庭,则是李阳的居住之所,因为中丞府是由吕不韦以前的府邸翻新而成,所以这后庭却也十分的豪华、宽阔。
占地数百平方的后花园中,只见花园里拥有一池碧水,水中满塘荷花盛开,荷叶之下一群锦鲤嬉戏。
荷塘边上,假山屹立,一栋楼亭则置于水中央。
看到园中的此情此景,李阳不由在想,这种景观就算是放在后世,也是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丞相府的后庭,依旧有羽林禁军守卫。
嬴政知道李阳孤身一人,所以还从咸阳宫中派来了一百名奴仆,另外巴适怕李阳吃不好,还将天下居酒楼的厨子派来了三个,可以说现在的李阳,生活起居已是极其的奢华了。
漫步于楼亭、荷塘之间,看这风景美如画,李阳正想吟诗赠天下,结果吴伯就走了过来。
吴伯被李阳请到府中,直接就被任命为府中的管家,替李府打理府中之事。
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李阳也没有什么值得信任的人,而这位吴伯算是一位。
“吴伯,有事么?”李阳问道。
吴伯来到近前,道:“老爷,您的属官王大人求见!”
“属官?王大人?”李阳一愣。
“就是老爷封地东阳郡的郡守王大人呀。”吴伯说道。
一听这话,李阳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所谓的“属官”是指自己封地治所的官员。
明白之后,李阳便道:“请至厅中吧!”
“诺!”吴伯应了一声,转身前去传唤……
…………
不多时,李阳在厅中见到了自己封地治所的长官,东阳郡郡守。
“下官东阳郡郡守王又贤,拜见中丞大人!”
王又贤一拱手,深深一揖。
李阳笑道:“王大人不必客气,你是东阳郡守,亦算是本相的父母官也。”
王又贤一副受惊的样子:“不敢,下官唯听中丞大人令是也。”
秦时,侯爵封地,是只收封地之税,并没有封地的管辖权,李阳很好奇,自己封地的属官怎么会跑来求见,于是问道:“不知王大人这次来咸阳,所为何事?”
王又贤连忙答道:“如今东阳郡是中丞大人的封地,下官此次是特意将本郡户籍及税目交于大人。”
“是本相太忙了,忘了派人前往东阳交接此事,倒是劳烦王大人如此辛苦的跑一趟了。”得知来意后,李阳恍然大悟,往厅中一看,果然有几口大厢子,里面显然便是东阳郡的户籍和税目之帐了。
“中丞大人客气了。”
得到李阳的赞许,王又贤心中还是挺开心的,接着道:“中丞大人操劳社稷,以后每年之税收,下官自当亲自送来府中。”
李阳满意的点点头,他眼下也确实是无人可派。
不过,想到自己有天下居的分红,眼下也不缺钱,于是道:“本相蒙帝恩,赏封东阳一地作为食邑,为了回报陛下之恩,本相打算给东阳郡的百姓免税三年,此事还需王大人代为传告当地百姓。”
王又贤一愣,顿时眼眶一红,深深一揖:“下官……替东阳百姓谢中丞大人之恩德!”
“王大人,你这是……眼睛怎么还红了?”李阳也是一愣,笑道。
王又贤赶紧擦拭了一下红润的眼睛,回道:“下官……感动。”
“啊?哈哈,看来我东阳的王大人,却也是一位心中装着百姓的好官。如此,本相也就放心了。”李阳能看得出来,这位王又贤不像是演戏,要不然他就太厉害了。
其实,上交户籍税目备份之事完全可以派个差吏来办,之所以王又贤会亲自前来,原本就是打算来向李阳,替治下百姓请求减低税课的。
因为最近几年,徭役实在是太重了,治下的青壮几乎被徭役征尽,农田皆由老弱耕种,所以东阳郡的百姓已经到了食不自足的地步,就更别说上交税收了。
如今,东阳郡已是隐有乱象,为了治下的太平,所以王又贤才鼓起勇气,决定亲自前往咸阳,来为民请命。
只是,他万万也没有想到,请求都还没有来得及提出来,李阳却主动免去了三年的税收。
三年呀,一个郡的税收,说免就免,这真的让王又贤又惊又喜,同时又万分的感动。
白天,他也有看过新法的告示。
新法令,不仅废连坐,而且还轻徭役,百姓们四处奔走相告,都在感念中丞相李阳的善政。
原本,他还在想,施仁政,不代表其人乃仁。毕竟以往的六国,也多有施仁政的相国,但是其人却并不仁慈。
而现在,王又贤是真的相信李阳就是一位具有仁慈之心的丞相了,不仅以仁施政,而且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方面亦是仁慈。
想到这里,王又贤再次拱手一礼,深深一揖:“东阳有中丞大人,乃东阳百姓之福。大秦有中丞大人,乃大秦百姓之福也。”
李阳大笑,心中是颇为的愉悦。
虽是初次见面,但是他对这个王又贤倒是颇有好感。
“大人,下官这就即日赶回东阳,将这个好消息告之百姓。”王又贤拱手,准备退去。
李阳点点头,正准备示意他退下时,突然又想起一事,于是将其叫住:“对了,本相还有一事,想麻烦你帮忙。”
王又贤赶紧问道:“大人但有差谴,下官定当赴汤蹈火!”
李阳笑了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想请你帮本相找一个人。”
“找人?”王又贤一愣,问道:“不知大人要找何人?”
李阳道:“此人应该还尚在东阳郡的淮阴县,名叫……韩信!”
第二十五章 不能保
“韩信?”王又贤眉头微微一皱,记忆里从未听闻过这个名字。
李阳点点头:“是的,你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寻到此人。”
王又贤点头道:“大人所托,下官定当尽力而为。只不过,大人除了知道此人尚在淮阴,可还有此人的其它信息?”
李阳想了想:“此人其它具体情况本相也不太知晓,不过我知道他是淮阴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据说他平日也不事耕种,每日捧着书卷,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而且还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的老妇人施舍糊口度日,甚至许多人讨厌他,总之此人十分之落魄。”
王又贤一听,有些傻了,问道:“大人与此人是有何交情吗?”
李阳摇了摇头:“从未谋面,何谈交情。”
这一下,王又贤是真的不理解了,道:“堂堂七尺男儿,但却从不耕作,每日捧着书卷当宝,还靠着一个洗丝棉的老婆婆救济他,这种没出息的懒人,大人与他并无半点交情,为何要去寻他?”
李阳笑了笑,也不怪王又贤会瞧不起韩信,这种懒鬼莫说在这古代,放在两千年后那也是极遭人鄙视的。
只不过,作为穿越者,李阳可是十分明白,这韩信可是这个时代最为牛逼的人物了。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中**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楚汉争霸的时候,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他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什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玩的那叫一个溜,根本无人能出其右。
可以说,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牛得不行不行的。
只不过,韩信早年确实十分之落魄,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而且还曾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一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这样一个落魄闲人,一般人还真不会相信他会是军事天才。
其实,韩信的成神之路也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有志不得伸。
一开始,韩信带着宝剑投奔项梁,留在部队,是默默无闻。后来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得不到重用的韩信,于是离楚归汉,投到了刘邦阵营,却也只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韩信得遇夏侯婴,被夏侯婴所欣赏,于是进言刘邦。但是刘邦还是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直到韩信遇到了萧何,军事才能被萧何所识,在韩信离汉之时,更是夜追韩信,然后萧何再次向刘邦进言,韩信这才开始得到重用,最后便是开挂般的人生……
按照历史记载,吴胜、吴广起义是在公元前209年秋,也就是明年,而项梁为响应起义,于是举兵北大,经过淮阴,介时韩信便投奔入伍。
算算时间,如果自己的到来不会改变历史进程的话,明年韩信就会加入项梁部,试问,这样一个人才,李阳怎么可能会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他加入起义军呢?
李阳道:“王大人有所不知啊,此人虽然暂时落魄,但我却知他是一个有用之大才。”
“啊?大……大才!”王又贤整个人都惊呆了,一脸的懵逼。
李阳也知道他不会明白,于是道:“具体的你也不需多问,总之帮本相找到此人,将他请至丞相府来,此事办成,我记你一功!”
王又贤虽然不明白李阳为什么会相信那个叫韩信的人是个大才,但既然中丞相要他办,他自然不会多问,立刻领命道:“属下必不辱使命!”
…………
在李阳乐滋滋的想着找人的时候,那帮律政大臣们回到家中却是心慌意乱,如坐针毡,想到明日之早朝,便心中惶恐。
右相府。
冯劫一回府,便匆匆去书房找父亲冯去疾。
结果一到书房,就看到一张铁青着脸的冯去疾。
正想问父亲何事生气,结果这口都还未张开,就见冯去疾气急败坏的将一卷竹卷用力往案桌上一拍。
“啪”的一声巨响,把冯劫直接吓得是一个激灵。
冯去疾指着儿子,喝问道:“看你们干的好事!这种东西你们也敢发出去,你们长了几颗脑袋!”
冯劫朝案桌上的竹卷瞟去,只见《公法》二字,立刻便明白父亲为何发怒了,连忙委屈道:“父亲容禀,这……这《公法》儿并未参与编著啊,全是李中丞自己一个人编著而成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