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壶中洞天
李阳更是感动,看着李由,不由一笑:“李将军不必为本相担忧,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本相今日无事。”
“什么?”李由怀疑自己会不会是听错了,不信道:“大人的《公法》满朝文武都认为会使陛下雷霆大怒,大人怎么会认为无事?”
李阳笑了笑:“知道你小子不信,不过马上就要上朝了,到时你就知道本相会不会有事了。而且……”
“而且什么?”李由好奇的追问道。
“而且,你昨日保护我,说不定皇帝一高兴,还会赏你呢。哈哈……”李阳神秘一笑。
“这……”李由蒙了,脑子完全凌乱。
原以为李阳会无比的担心、惶恐,可是……
这跟想像的完全不一样啊!
…………
麒麟殿里,文武百官早已到齐,每个人都知道,今日将有大事发生,所以大家不约而同的比往日来的要早一些。
此时,麒麟殿显得有几分喧闹,大家都在低声议论着李阳发布的《公法》一事。
有人如坐针毡,心慌意乱,有人心中欢喜,等着看一场好戏。
毕竟,从古至今,见不得别人好的人,一直都不缺乏。
李阳才初入朝堂,便官拜一国之相国之位,更是开府变法,这多少会让一部分人心中妒忌,毕竟一些人为大秦出生入死,亦或混了一辈子,都没能得到皇帝的如此重用,你一个毛都未长齐的小子,凭什么呀?就凭你那三寸不烂之舌,吹嘘一通治世之能?
任何治国理论,在没有得到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之前,都是无法做到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
如今,李阳一道《公法》新令,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他要完蛋了。
你不是很能吹吗?你不是很牛掰吗?看把你能的,这不才刚上任第一天,就得翻船了?
殿中之人,各怀心思。
只听见,此时有一位刘姓议郞道:“我当初说什么来着,咱们这位中丞相,他就是嘴皮子了得,自卖自夸,那日在朝上,他都把自己夸到天上去了。什么治世之能,依我看,此人就是太过狂妄,要不然也不致于胆敢发出这种犯上逆君之新法!”
一位议大夫应道:“刘议郞所言极是,那日老夫也看此人极尽吹嘘夸口之能,自称神仙之徒,还将自己与鬼谷子相论,此人确实太过轻狂。”
“可不是么,如此轻狂之人,我等也是从未见过!如今做出如此犯上逆君之事,可谓是罪有应得。”另一位中大夫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对李阳当日在殿上之言谈举止十分之不爽。
刘议郞愤愤不平道:“李阳此人,就算是被诛连九族,那也是咎由自取,可是御史台和廷尉署这次却被他坑惨了,恐怕今日也会深受牵连。”
众人纷纷点头,之前那位义大夫便对蒙毅和冯劫道:“蒙大人、冯大人,我等必会为御史台和廷尉署言。”
众人也纷纷跟着表态:“没错,我等皆为御史台和廷尉署言!”
蒙、冯二人,带着御史台和廷尉署的一众官员,连忙对众人拱手一礼:“谢诸位!”
就在这时,宫门扯着公鸭嗓子报道:“李中丞到!”
随着这一声传报,顿时殿中一静,然后所有人都一齐朝殿门外望了过去……
第二十八章 表现的机会来了
李阳今日早早起来,可是特意打扮了一下,毕竟这是他开府当丞相以来的第一次上早朝,所以今日的他,头戴高山冠,身穿朝服,佩绶,十分的正式。
随着宫门的传报声,李阳大步的走进了麒麟殿,身后还跟着一位羽林统领中护军李由,看上去就好像牛掰的不得了。
众人的目光都被李阳身上的朝服给吸引了,秦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所以秦始皇穿黑朝服。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而李阳身上的朝服虽然是绿色,但是在袖口、衣襟等处,却用绣上了黑色的花边。所以他穿着一身黑花边的朝服,在这满朝绿袍、青袍当中,自然显得十分的辣眼睛。
当然,李阳这身刺绣了黑花边的朝服,也是嬴政为表倚重于他,昨日开府之日,特意恩赐给他的尊荣。
不过,李阳不知道的是,这黑花边的朝服,只是开府当日穿的,平日上朝其实是没必要特意让自己显得比他人更为尊贵。
但是李阳不懂呀,谁叫他是穿越者呢?
既然皇帝昨天派赵高送到朝服,这身朝服有花边,比绿袍顺眼多了,当然穿好看的了。
只是,他这身打扮,走进殿来,却是让更多人很不屑的看着他。
虽然没有你这身绣黑色花边的朝服,虽然在今日之前你很受皇帝宠信,可是如今你马上即将完蛋了,还得瑟个什么劲?
所以,众人看到他那自以为是,得瑟的样子,心中无不鄙视之。
不过好在,李阳的轻狂之名,也算是早已深入人心了,所以虽然大家心中鄙视,但大家却又觉得他早朝会穿这身朝服很正常,这是他的作派。
李阳不是蠢人,一进殿来自然也感觉到了今日不比往日,因为今天居然没人逢迎奉承。
看来李由说的没错,这帮傻逼们还真的以为本相今日这官是当到头了。
想到这里,李阳心里咒骂了一句,然后嘿嘿一笑,道:“诸位来的早啊!”
众人也嘿嘿假笑,拱手道:“中丞大人早!”
接着,众人纷纷自觉得让出了一条宽敞的道路,让李阳骄傲的通过,最后站到了百官的最面前,也是最中央,因为他是中丞相。
李阳站在中央,又笑盈盈的对左右两边的两位丞相拱了拱手:“冯相、李相早啊!”
冯去疾和李斯也连忙拱了拱手,道了声早。
只不过,此时这二人却显得有些皮笑肉不笑,好像心思都不在打招呼上面。
冯去疾在想,这家伙看来是真的蠢,连满朝文武的大臣都知道他将大难临头了,他自己居然还什么都不知道,不由在心里寻思着要不要提醒一下他。
而李斯看到李阳这会儿还笑盈盈的,跟个没事人似的,则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感到有些看不懂了。
心中甚是不解,于是回头望向列班站于后方的李由,结果却看到自己儿子此时却是一脸茫然的表情。
难道自己的儿子没有告诉他今天会有大难吗?
李斯有些懵逼,正想提醒一下李阳,突听一声“皇帝临朝!”,接着就见始皇帝从后殿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赵高和刚刚回朝的公子扶苏。
待到始皇帝坐定,满朝文武一齐拱手齐拜:“皇帝万年,秦国万年。”
始皇帝嬴政伸手一挥,众人立时自觉分列左右。
殿中寂静一片,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在等待迎接着皇帝的震怒。
不过……
他们等到的,却是见到皇帝直接起身走了下来,径直来到李阳的面前,一脸无比关心的样子,关切地问道:“中丞,听闻昨日有楚国余孽刺杀于你,可有受伤?”
“…………”所有人都怔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朝文武面面相嘘。
这是……什么情况?
皇帝怎么没发怒,而且还对此人如此之关心……
莫非是……皇帝还不知道这家伙发布的《公法》之内容?
被皇帝如此关心,李阳也甚为感动,回道:“谢陛下关心,昨日好在有李将军拼死保护,加上百姓护法,臣倒是并无受伤。”
“无事便好,无事便好。”嬴政点头笑了笑,大松了口气,然后拍了拍李阳的手背,回到了大殿之上,转而将目光望向下方的李由,赞许道:“李由,昨日你拼死保护中丞,可见你忠勇之心,朕甚为欣悦。朕决定,你爵位擢升一级,爵少上造!”
“…………”李由整个人都惊呆了。
保护李中丞有功,爵擢升一级……
皇帝不是应该要杀李中丞的吗?
这……这和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样啊!
而且,更让李由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事竟然还被李中丞给说中了!
幸福来的太快,就像一阵龙卷风,李由此刻都有点恍惚。
要知道,少上造可是高等爵位,二十等爵,列为十五级,位尊同九卿。
什么意思,就是哪怕李由官职不是九卿之一,但是只要爵位到了,身份也就和九卿是相等的,平时见到九卿们,也不必执下臣礼。
虽然父亲李斯是左丞相,深得皇帝重用,但是李由却跟右相冯去疾的儿子冯劫差远了。
冯劫掌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相当于副丞相。
而李由则只是一方郡守,爵位右更,而如今,却因李阳,不仅提调掌羽林中护军,今日更是爵位提升一级,为少上造,这对李由来说,简直就是出乎意外的惊喜。
话说,听到皇帝的恩赐,李斯也是一愣,大感意外,同时心中又无比的惊喜。见到李由还在发愣,赶忙提醒道:“李由,还不赶紧谢恩!”
“谢……谢陛下!”李由这才从恍惚间反应过来,从列队中站了出来,连忙拱手谢恩。
嬴政点点头,同时不忘对李由提醒道:“中丞乃是大秦之吉星福相,更是身肩变法强国之重任,下次尔可不容再有闪失了,须确保中丞之安全。”
李由瞟了一眼父亲李斯,见父亲微微点头,李由便赶紧应道:“喏!下臣必全力保护中丞之安全,全力为新法保驾护航,绝不会再有任何闪失。”
嬴政满意的点点头。
看到这一幕,大家都有些看不懂了。
这到底是皇帝还不知道《公法》一事呢?还是皇帝不知道《公法》一事呀?
要是知道《公法》的内容,陛下怎么可能不会雷霆震怒!
就在大家心中狐疑之时,便听见嬴政问道:“何章,阿房宫进度如何了?”
何章为将作少府之职,是专门掌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属官有石室令、东园主章令、主章长、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石室掌建筑石料、东园主章令掌木匠、主章长掌伐大木、五校掌营建。而阿房宫,便是将作少府何章负责的。
大家一听皇帝问起了阿房宫的进度,立即就知道,李阳要完蛋了,皇帝果然是最关心这些国家工程。
顿时,所有人都望向了将作少府何章。
何章赶紧出列,道:“回禀陛下,先前发布的徭役令,各地郡县役夫均未按数到达,各地皆说是无人可征,所以……所以导致阿房人手不足,进度……进度亦是十分之缓慢。”
之前那位姓刘的议郎一看,表现的时机到了,立即出列奏道:“陛下,我大秦治下九州,有万万之民,岂会无人。依下臣看,这皆是下边地方官员的推卸之词,不可信也。”
郎,为待选之官,有评议国事的议郎、有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侍郎等,无定员,除授常达千人之多。这些人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扈从,一方面学习政务,是秦汉之际出仕的重要途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郞官们,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会极力的在皇帝面前表现,以得到任职实权的机会。
在刘议郎看来,皇帝问起阿房进度,足以说明皇帝和以往一样,最为关心阿房工程,而投其所好,为皇帝献策,自然是最容易得到赏识的。
果然,嬴政听闻之后,微微点了点头,道:“依刘议郎,该如何呀?”
刘议郎大喜,这千载难逢的表现机会终于来了,赶紧道:“回陛下,陛下统六国,四海一,咸阳正宫是以前建造的建筑,当时只是一国诸侯,其与如今之大秦地位不符,所以阿房这座新朝宫,意义之重,非长城可比。是以,臣以为,阿房之工期,不得有半点耽误,应立即再发徭役令,增征役夫,各郡县若不按数按时征送,治其重罪,如此阿房工期无忧矣!”
第二十九章 想错了
刘议郎一番表现之后,心中自得意满,抬头望向殿上的始皇帝。
只见始皇帝嬴政却是毫无表情,也不言语,作沉思状。
这一下,大家都有些猜不准了,都不知道皇帝的想法。
之前那位对李阳分外不爽的议大夫,见皇帝似有犹豫的样子,于是便赶紧出列附议道:“臣觉得刘议郎所言有理,以往天下,只有王、帝。如今,陛下一统六国,地位和威望高于历来王、帝,这阿房宫便是我大秦帝国之地位和威望的象征。所以,臣也认为,阿房宫的落成刻不容缓,需再发徭役令!”
皇帝还是面无表情,看不出他的任何想法,只听见他淡淡的问了一句:“刘议郞此策,还有人附议的吗?”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都不知道该是附议,还是持否。
这要是按之前的想法,此时大家肯定是纷纷附议。毕竟,投其所好,和皇帝一条心,这才是明智之举。
可是,今日的早朝很诡异。原以为皇帝一上朝,必是雷霆大怒,严惩李阳。
然而,事情和预想的有点不一样了,皇帝不仅没有震怒,而且连不悦的迹象都是看不到,甚至还对李阳颇为关心,还对保护李阳的李由,给与了恩赏。
这到底是皇帝不知道《公法》的内容呢?还是皇帝真的决心一心支持变法,哪怕连减轻徭役这种事都能答应容忍?
在场的文武百官,每个人都甚是不懂,所以众人皆是不敢乱说话了,终是选择了观望。
见没人附议,刘议郞和那位议大夫,却是一点也不以为意,因为他们有很强烈的直觉,陛下肯定容不得任何人阻碍大秦的三大工程,想阻止徭役征收,这可能吗?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二人看来,特别是在这种时候,选择站在李阳的对立面,支持皇帝的阿房宫工程,实乃明智之举。待等下陛下大怒,治李阳之罪时,他们二人自然就会被陛下看重,说不定官升几级都有可能呢。
要知道,当初冯相他们一直劝谏,减轻徭役,李斯就是因为站在了冯相的对立面,投陛下心之所想,力言增征徭役,支持加快长城、骊山、阿房等工程建设,这才深得皇帝之心,得到了重用。
而今日,这等表忠心的好机会却降临到了他们二人的头上,实乃运气是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