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壶中洞天

    “快,快打开看看!”

    扶苏一到车前,便迫不及待的命令道。

    纪偕立即示意押运差吏,赶紧将车中的麻袋打开。随即,露出了一粒粒的金黄色东西。

    “这是何物?它居然比谷栗大了数倍!”

    一看到这种大颗粒的粮食,扶苏和众人都亮起了双眼,一脸的惊异之色。

    纪偕也大感好奇,赶紧伸手抓了一把,仔细的瞧了起来,同时好奇的问道“院长,这是粮食吗?”

    而李阳一见到这些金黄色的果实,自然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可不就是玉米么!

    李阳笑道“殿下,此物名曰玉米,种于旱地、高山。少昊州无谷栗,便是以它当作主食,所以它自然是粮食。”

    “粮食?如此大一粒粒的粮食!”

    众人一听这话,无不震惊。

    “神奇,实在是太神奇了!这世上竟有如此大一粒粒的粮食!”扶苏也惊叹不已,不敢置信。

    而纪偕作为主管钱粮财赋的户部尚书,今年粮食产量要增长三倍的担子压在他的身上,如今见到这种粮食,对他来说恍如看到了希望,兴奋之色溢于言表嘴巴都咧得合不上去了,笑道“如果大秦大面积种植此物,粮食产量定能大增!”

    扶苏也点点头“不错,太傅说它可种于旱地、高山,如此一来便不受水利的限制了,好,实在是太好了,哈哈!”

    扶苏连连叫好,然后又将目光移向了另一辆车,催道“部都给我打开!”

    一声令下,所有车辆的麻袋都被一一打开。

    接着,大家就看到了另一种东西,如鸡蛋大小的一种薯。

    “太傅,这是何物?”扶苏拿起一个,高兴的问道。

    李阳一看,笑了笑“这是土豆,亦可作为主食。”

    “什么?这……这也是主食?”

    扶苏和众人再次惊呼了一声,因为这种东西可比玉米还大。

    纪偕听到这话,赶紧放下手中的玉米,又跑了过去,拿起一个土豆,双眼放光,转头问道“这土豆也不须水田种植吗?”

    李阳点点头“亦是旱地种植。”

    “这又是何物?”

    “红薯!”

    “也是旱地种植?”

    “正是!”

    “这是……?

    “花生!旱地种植!!”

    “辣椒干……”

    “…………”

    看着这诸多的新奇农作物,大家不得不深深感叹一句“徐福之功劳,甚伟!”

    李阳也是兴奋的不得了,因为徐福这次带回来的农作物实在是品种丰富,种了玉米、土豆、红薯、花生、辣椒,竟然还有向日葵、番茄、利马豆、菠萝、番木瓜、烟草等数十种。

    而且,不仅是品种繁多,数量亦是不少。

    琅琊郡运送物资的押运官早已统计了数量,玉米粒700石(秦朝1石约现在的60斤,700石即42万斤),土豆550石(约33万斤),红薯600石(约36万斤),花生等其它数十种总共亦有500石(约3万斤)。

    如此多的农作物,只要种植下去,经过一两年的培养,就可以在大秦的土地上开始量产,大大的提高粮食种类多样化及产量。

    扶苏激动地道“有这么多适合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粮食增产已然不成问题了。”

    众人无不纷纷点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这些农作物一但在秦国普及种植,那么秦朝的温饱问题一定可以得到解决。

    不过,纪偕则更关心这些农作物的种植方法,问道“院长,这些东西都应该如何种植?”

    李阳道“玉米于春季之时,于地上一步之距种两三粒,自会发芽长苗,后施肥除虫,夏秋之间便可产出。土豆……”

    这一讲,就是大半天,纪偕听得是又惊又喜,因为他发现这些农作物,有些品种的培育不仅仅只是一生一,而是一生五,一生十的繁衍。

    比如,那个叫红薯的东西,只要取一个埋于土中,它并不是埋一个,长一个,而是等它长出藤苗来了,取其一截藤苗来种植,而一个红薯将来可以长出来的藤苗将有数米长,可截成十数段来种植,而后这一截短短藤苗将来便可结若干个红薯出来。

    也就是说,眼前这一个个的红薯,它将来可以变成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红薯出来。

    更重要的是,听李阳所述,这些红薯于荒山野岭也尽可种植,简直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东西了。

    此时,众人终于明白,为何李阳敢说今年要让粮食增产三倍了,有这些从少昊带来的新粮食,显然这三千石的农作物种子,不久就可以变成三万石、四万石(近两百万斤)。

    可以想见,一但这些从少昊带来的农作物国普及之后,百姓家除了种谷物之外,再于荒地、菜地中种上一亩土豆、红薯或玉米,那么温饱将不再成为问题,甚至还可以过上一日三餐的富裕生活。

    要知道,此时的秦朝,普遍都是一日两餐,只有少数的贵族才能享受一日三餐的生活。

    秦时,人均的粮食有多少呢?

    秦朝,亩产谷物五石左右,约现代的200斤。

    交完税赋,其实最后自留的粮食少之又少。

    李悝的《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五口之家,年食粮90石,年人均食粮18石。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一年的食粮只有一千斤,这还是原粮。去了壳之后,也就只剩不超过斤了,普通百姓每天几乎是一个半饥的状态。

    而如果有红薯和土豆、玉米的补充,那么半饥将成为过去式。

    当天,李阳就让纪偕,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尽快将这些新农作物分发给各个行省、郡县去种植,让每个行省、郡县都成立新农作物育种区。

    在这些划规为新农作物育种区的郡县,规定除了水利充足的良田继续种植谷栗之外,其它的旱田、荒地,通通种上玉米、土豆、红薯等少昊带来的新农作物。

    当然,为了保证百姓种植这些新农作物的积极性,以及认真对待的态度,李阳还提出了几点指导意见。

    一是,新农作物的种植户,今年产出的新农作物,统一由朝廷用谷栗置换,一石玉米,可置换谷栗十石,一石土豆、红薯,可置换谷栗五石。也就是说,只要种出一千斤土豆或红薯,就可以从朝廷换来五千斤谷栗,这几乎比他们种谷栗还划算数倍。

    以此办法,来激励大家种植这些新农作物,同时又能很好的保证这些种植出来的新农作物不被吃掉,部用于明年国性的大面积普及种植。

    当然,他们要吃也无所谓,只要你舍得吃,吃一斤红薯,等于吃掉了五斤谷栗,可以说普通百姓几乎不可能大量食用。所以,今年产出的新农作物,就足够作于明年国普及种植之用了。

    二是,这些新农作物,按三倍谷栗之数,计入各行省、郡县的粮食总产量。

    什么意思呢,就是今年各地方要保证粮食增产三倍,而种植了新农作物的地方,一斤土豆就可以当三斤谷栗,计入为当地郡县的粮食增产功绩。

    也就是说,只要大力种植这些新农作物,保证这些新农作物的收成,朝廷下发的关于今年粮食增产三倍的政令,就能很轻易的完成,并在政绩考核中得到一个“优”的评级,大大利于升迁。

    这个办法,等于是直接将下面各地方官员最近心中的怨言打消。

    至于这些从少昊带来的新农作物,够不够分发给二十个行省来种植培育呢?

    这么说吧,就拿玉米来举例,一亩地需四斤玉米种子,那么徐福这次运回来的四万斤玉米粒,就可以种一万亩地。

    红薯三万六千斤,约百万个红薯,一个红薯可长出数米的藤苗,取二十厘米一小段的藤苗就可以种植,这些红薯的种植面积就更大得去了。

    还有辣椒干里面的辣椒种子,亦是可以足够分给若干个行省去种植。

    何况,各地方原本就要保证水稻、栗米的种植,新农作物只是于荒地、水利不足的旱田种植,所以分发给二十个行省,去培育完足够。

    得到了李阳关于新农作物的培育意见,纪偕嘴巴都笑到合不拢了。

    他已经可以想像得到,今年百姓增产三倍,赋税足额征收,国库充盈,几乎没有问题了。

    作为一个主管国家赋税钱粮的户部尚书,眼下有如此利好消息,又怎会不喜出望外呢?

    当天,所有在场的大臣,终于明白李阳之前所说的粮食增产三倍,并不是天方夜谭。

    。

    (iishu)是,,,,!




第二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
    【】(iishu),

    与此同时,白正的府中。

    “看来我们还是小看了这个李阳啊,他居然让扶苏也如此的信任。”

    白正听到公孙景向扶苏谏言失败,不无略感挫败。

    公孙景点点头:“如此看来,在粮食增产这件事情上,长公子恐怕是不会站出来反对李阳了。”

    白正冷笑了一声,摇了摇头:“话不能这般说。”

    “哦?难道白族长认为,此事还有可为?”公孙景一愣,诧异道。

    白正嘴角浮现一抹轻笑,道:“公孙尚书,你切不可太心急了。扶苏之所以信任李阳,那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他今日之地位能这么稳固,皆是靠李阳当初倒赵高,贬胡亥,他自然会对李阳信任有加,所以要想轻易的就让扶苏反对李阳,原本就不太可能。”

    “那白族长的意思是?”公孙景听的有点蒙圈了,不知道此事到底还有没有转机。

    白正道:“要想让扶苏与李阳之间产生间隙和矛盾,绝非一日之功可成。但,亦不能因为今日之事不能成,便不去做,所以在粮食增产的事情上,我们明知不可成,亦要多多的上谏言,一次或许无用,两次或许无用,但三番四次的说下去,扶苏的心中难道真的会一点也不动摇?”

    公孙景一听,不得不点头认同。

    确实,扶苏只是选择偏信于李阳,并不代表他没有判断、思考一件事情的能力。如果朝中无人反对,无人在他面前去进劝言,自然他会毫不动摇的支持李阳。可若是反对的声音不绝,进劝言的人不绝,那扶苏就得认真的审视李阳的政策是否真的可行了。

    而且,两个人之间的间隙与矛盾,也如白正所说的那样,不可能靠一件事就能产生间隙,而是一次次的意见不和,慢慢累积起来的。

    所以,此次向扶苏进谏言,虽说失败了,但其实并非是无用之功。

    想到这里,公孙景道:“那依白族长,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去劝?”

    白正点点头:“当然得继续劝,不仅要劝,你最好还得去一趟冯府,让冯劫将国政府里那些各地官员反对粮食增长的折子,呈给扶苏看,让扶苏知道各地官员都在反对李阳。”

    公孙景一拍大腿:“对呀,我怎么忘记了这事呢。国政院有一大堆各地反对粮食的折子,扶苏若看了,定会重新审视李阳的政策。”

    说到这里,公孙景不由对白正竖起了一根大拇指,赞道:“高啊,还是白族长眼光独到。”

    白正得意的笑了笑,挥挥手:“去吧,粮食增产一事,于我们可是大有利用。”

    公孙景点点头,正欲离去。

    就在这时,管家来报,有几位老世族请见。

    白正和公孙景一愣,公孙景道:“定然是甘壮等人。”

    白正点点头,于是示意管家放他们进来。

    甘家,亦是秦国的百年世族。甘壮的祖上,甘龙乃是秦献公与秦孝公时期的世族名臣,先上大夫而后太师,是实际上的世族领袖,主持推行新政并长期领国,有功业根基,是秦国功臣。

    虽然后来商鞅变法,甘家也被遭到了极大的打压,但是后来复辟,推翻商鞅后,甘家还是保住了其在秦国的地位。

    所以甘家一直延续到了至今。

    如果说,当今秦朝世族领袖是哪几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白、王、甘和公孙,这四家。

    当然,如今的王家已经倒了,前丞相王绾的儿子王平已经被斩,如今也就白家、甘家和公孙家了。

    很快,几位老氏族便走了进来,神色有点着急。而为首之人,确实就是甘壮。

    甘壮乃是御史中丞,位九卿。

    御史中丞是什么级别呢?

    如果把监察院与国政院看作平级的话,监察院的属官,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所以等于是和各部尚书同级。

    也就是说,他甘壮在朝中的地位一点也不比吏部尚书公孙景低。这也可见他们甘家在如今秦朝之氏族地位。

    一见甘壮,白正便笑道:“甘中丞来的正是时候,你这便随公孙景一起去一趟冯府,让冯劫将国政府各地官员反对李阳粮食增产的奏折呈给扶苏。”

    甘壮一听,不由苦笑了一下,罢手道:“不用去了,粮食增产的事情如今大局已定矣!”

    “大局已定?”

    白正和公孙景二人一愣,一头雾水,公孙景道:“甘壮,你这话何意?”

    甘壮叹了口气,道:“徐福此次从少昊带回了数千石的新奇农作物,皆可耕种于旱地,水利失修的弊端已然不成问题了。”

    “甘壮,你这消息是从何处听来的,徐福带回来的农作物,能使大秦粮食增长三倍?这怎么可能!”

    白正和公孙景一怔,一脸不相信的笑了笑,显然是认为甘壮这纯粹就是在开玩笑。

    关于徐福从少昊带回来许多农作物一事,朝中其实早有耳闻。

    但是,少昊的农作物不过数船,就算几千石,亦如何,难不成几千石的粮食还能种满整个大秦。

    公孙景笑道:“徐福从少昊运回来的几千石新粮食,就算可以种于旱地,那也最多只够种一个郡,让整个大秦增产三倍,这岂不是痴人说梦么?”
1...158159160161162...2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