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壶中洞天
可是,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十数个大臣居然都出列附议了起来,道:“臣等亦赞同公子执掌朝纲,主导国事。”
李斯见到这些人这般,自然已经明白他们都是商量好的,皇帝刚走,他们就开始要搞李阳了。
李阳则什么话都没说,就这样看着,神情上看不出任何的波动。
这时,扶苏也是大感意外,因为父皇两日前便下旨,由国政院领政,怎么这么多大臣竟然支持自己领国政了?
不过,意外归意外,能得到这么多大臣的支持,他心里还是极为的高兴,这说明自己在诸位大臣的心里,还是有着一定的支持率。
当下,扶苏便笑道:“公孙尚书,孤认为李相所言极是,父皇早已下旨,国事由国政院商议决定,孤岂能违抗父皇的旨意。”
公孙景还欲再劝,不过扶苏却摆摆手,示意其不用再言了。
接着,扶苏转头问李阳:“太傅,接下来朝中诸事该如何安排,还是请太傅你来说吧。”
李阳点点头,然后出列,对众人道:“陛下临行前,早已定下了大秦的前进方向,那便是继续面推行新政变革,接下来各部应当继续推行各项新政的施行。”
“教育部,一定要将义务教育面完成的落实下去,要让大秦的适龄儿童保证人人接受义务教育,这是大秦的国策,不得有丝毫的懈怠。”
“喏!”曹参出列领命。
因为教育部尚书萧何身在匈奴,所以曹参担任文化部尚书的同时,又兼管教育部诸事。
李阳又道:“如今春耕当时,户部当务之急则是力支持农耕,务必保证今年的农耕的顺利,争取今年的收入比往年增长三倍。”
“喏。”户部尚书纪偕应是。
不过,大家听到这话,心里却觉得有些不切实际了。
虽说大秦进行了土改,保证了人人有耕地,但是要想让今年的收成直线提高三倍,这怎么可能!
只不过,大家心里鄙夷,却是没有人敢出言质疑,只是一些老世族们,在心里冷笑,大言不惭,届时到了秋收之时,看你怎么打脸!
毕竟,要比往年收成提高三倍,就得比往年多耕种三倍的土地。
不说虫灾、水灾等不确定的因素,光是播种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今,少昊回归大秦,海外之域的守护,离不开大秦的保护。所以,工部要抓紧时间,打造海船战舰,兵部也要配合,同时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李阳道。
“喏!”
工部尚书何章,兵部尚书韩信,也及时应道。
李阳一一将各部门的诸事安排妥当,接着问扶苏:“公子可有要补充的?”
扶苏道:“太傅之前说过,大秦须大力发展商业,而商业的发展又需要手工作坊的大力发展,所以孤觉得应当由户部牵头,大力支持作坊以及商业的发展。”
众人听后,纷纷附议:“殿下所言极是,大秦要想兴盛,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必不可缺,臣等赞同。”
听到这么多人赞同和支持,扶苏很高兴。转而问李阳:“太傅以为如何?”
李阳点点头,其实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确实是大秦下一步的重点。
只不过……
眼下刚刚完成土改,饥荒暂时还无法得到根除,盲目的就去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生产,不仅浪费人力、时间,影响农业,而且百姓连粮食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生产出来的各种商品,也无人会买。
所以,李阳道:“商业以及作坊生产的发展,确实是大秦下一步的重点,不过眼下应当以保证农耕生产为重,商业和商品的生产,可以暂缓推后。”
“太傅说的对,是孤太心急了,一切以太傅说的办吧。”扶苏听后,点点头,只得作罢,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失落的。
当天,大秦基调还是确定下来了,那就是国事以国政院领政商决,李阳有决定权,而大秦的发展方向还是力推行新政。
顶点
:
(iishu)是,,,,!
第二百八十章 农业迈大步
【】(iishu),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粮食问题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充足的粮食基础之上,才能有精力去创造和发展。
所以,这一年,农耕便是大秦的头等大事。
为了确保耕种的顺利进行,户部当天就下发政令,各行省、郡县,必须要保证基本农田的面耕种,必须要保证今年的收成增长三倍。
而且,为了督促各地将农耕定为今年的重中之重,国政院还下令,要将今年的粮食收成,纳入各级官员的功绩考核。
秋收后,凡粮食产量增收三倍的地方,主政官员考核为优,凡粮食产量不达标者,主政官员考核为差,这将直接影响到各级地方官员的仕途。
不得不说,这道政令效果还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这道政令传送下去,各地官员无不重视、紧张,很快就开始运作,主动提供粮种,保障治内的耕地粮种问题。
要知道,去年大秦饥荒严重,可以说很多地方但凡有一粒谷子都找不到。所以,年底虽然经过土改,天下百姓都分到了土地,但是粮种不足的情况却是普遍性的。
而国政院的这道政令,则是让各地政府承担起了粮种的问题,开始将粮仓的谷、栗提供出来,以作农民的粮种。
当然,除了粮种,还有水利问题。
从行省到郡县,再到乡、亭,各级政门都动员了起来,保障水利,防止洪灾,成了他们眼下迫不及待需要去完成的工作。
不过,这道政令虽然对农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却也让各地怨言颇多。因为要让收成增长三倍,这实在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国政院每天都会收到各地吐苦水的折子。
大体意思都是说无法办到,因为数年来,大部分百姓都在服瑶役,造成各地真正耕种的土地十之一二都不到,很多土地荒废,水利多年失修,所以时间太紧,如今已经开春了,农民要耕种比往年多三倍的土地,人力与时间上都不严重不足,无法做到将所有土地都开荒耕作。二是,水利工程也无法短时间内保证供应所有的耕地。
莫说别人,就是江苏行省的王又贤,都单独呈送了一道私信给李阳,向李阳呈述粮食增长三倍的各种困难和不切实际。
当然,东阳郡守胡亥,原本已是李阳新政的坚定拥护者,如今见到国政院下发的这种任务,那也是恼火的大骂李阳这是急于求成,,目标定得太过离谱,脱离了事实的根本。
各地大吐苦水的折子一多,自然而然的,朝中便有人议论此事了。
朝中众人,纷纷对增长三倍收成的政令提出了质疑,认为有必要将要求稍加降低一点,改为比往年增长一倍比较妥当。
不过,此事被李阳直接否决了。
于是乎,所有人都觉得李阳开始飘了,太自信,太自以为是了。
一时之间,鄙夷之声四起。
而老世族们则似乎从这件事情当中看到了机会,想让扶苏在此事上面反对李阳。
于是乎,新任吏部尚书公孙景,带着几位朝中大臣直接找到了扶苏。
太子宫。
“殿下,镇国君绕过吏部直接下令,将今年的粮食增收纳入各地官员的政绩考核,如今各地官员那是怨声载道,吏部每日都收到一堆折子,是在诉说苦水。臣等以为,粮食增收问题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强逼下面,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还望殿下为社稷计,出面制止镇国君这种脱离现实情况的大跌进。”公孙景一脸心忧之色。
其他几位大臣也纷纷请愿道:“望殿下为社稷计,出面制止镇国君胡闹!”
在公孙景等人看来,粮食增产三倍,这种脱离了现实的,已经是摆明了的不切实际,所以自己等人前来进谏,扶苏多半会动容。毕竟,扶苏不是始皇帝,始皇帝对李阳,那是无条件的信任,不管李阳要做的事情听上去多么的荒唐和离谱,始皇帝都会支持。而扶苏会和他父皇一样吗?
这个答案,显然值得期待。
只要扶苏出面制止、反对李阳,那么这等于是打了李阳一个大嘴巴子,从此之后,扶苏和李阳的关系便会出现裂缝。
大家说完之后,都抬头望向了扶苏,等待他的回答。
可是,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扶苏居然一脸的不以为意,笑道:“诸位大人言重了!镇国君既然说要让今年的粮食增产三倍,孤相信他一定是有把握可以做到的,毕竟镇国君一直以来都是在创造着奇迹。”
众人一愣,没想到扶苏居然也这么信任李阳。
众人相视一眼,公孙景就道:“殿下信任镇国君,臣等自是理解,只是其他事或许镇国君可以创造奇迹,但是耕作之事,乃是靠天下百姓之力,而非靠镇国君一人之力可为之。如今,我大秦的农田半数以上荒废多年,水利更是失修,镇国君再有能力,也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这一切的。”
扶苏微微点了点头,沉吟了一下,道:“公孙尚书所言不无道理,不过……我们还是先看看镇国君能不能想出好办法来吧!”
公孙景见扶苏如此信任李阳,也知暂时是无法劝说下去了,于是只好点点头,就此作罢。
…………
公孙景等人的谏言,虽说没有让扶苏反对李阳,但还是让扶苏心中产生了动摇。
毕竟步子迈的太大了,容易扯到蛋。万一把下面各地的官员逼得怨声载道,反而得不偿失。
所以,当公孙景等人离开后,扶苏便直接前往国政院,找到了李阳。
“太傅,据闻各地过半土地荒废,水利亦多年失修,今年要让粮食增产三倍,这真的可以做到吗?”
扶苏单独找到李阳,问道。
李阳自然知道,朝臣们的质疑之声定然是传入了扶苏的耳中,于是一笑,道:“殿下莫要担忧,百姓难以耕作往年三倍之地,那是因为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造成的,我已经想好了一个提高耕作效率的办法,今年春季把以往荒废的田地尽数耕作出来,应当是不成问题。”
“哦?太傅有办法让百姓耕作的效率提开三倍!”
一听这话,扶苏双眼一亮,大喜,问道:“太傅快讲,是何办法?”
李阳笑道:“推广犁!”
“犁?”
扶苏眉头一皱,道:“犁,此物不是已经早有人用吗?”
李阳摇摇头:“殿下有所不知,如今的犁虽说可以大大提高翻地的效率,但只适合平原,且需要两头牛来拉,许多百姓并没有牛,所以犁的应用仅限于平原地区的富户。”
秦朝时的犁,还是属于早期的犁,形制简陋。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直辕犁,但是也只有犁头和扶手。
所以,在秦朝是的犁,大多数属于踏犁。
踏犁也称“镵”、“脚犁”。使用时以足踏之,达到翻土的效果。踏犁五日,可当牛犁一日,又不若犁之深于土。
而还有一种犁,属于二牛抬扛式,不仅需要两头牛,而且只适合平原。
也正因如此,所以百姓耕作,大多还是靠锄头翻地,效率低下不说,且甚是劳累。
试想一下,用锄头耕作,这效率自然是不可能将之前服徭役时荒废的土地一起耕作出来。
“哦?听太傅的意思,难道是有办法可以改进犁?”扶苏亦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李阳的想法。
李阳点点头:“没错。我打算将犁改进,用一头牛便可以轻松翻地,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都可以应用。另外,我已命萧何,把蒙古行省(匈奴)的牛部送过来,以此补充百姓耕牛的不足,如此一来,今年将以往荒废的土地部耕作,应当不难。”
“原来太傅果真是早已有了计策,哈哈!”听到李阳有办法改进犁,扶苏大为高兴。
不过,很快他又想到一事,问道:“可是,水利失修,又该如何解决?”
李阳道:“水田种稻,半旱田种麦,完成的旱田我则打算用来培养新物种。”
“新物种?”扶苏再次一愣。
李阳道:“殿下有所不知,此次徐福从少昊带回来数船的粮食品种,不日便将运至咸阳,到时便可将这些新的粮食品种发放各地,让百姓培育繁衍出大量的种子,以待明年大面积种植。”
“新品种……”扶苏一听,大感兴趣,很想知道少昊运来的新粮食,会是什么样子的。
而就在这时,纪偕突然兴奋的走了进来,见到扶苏,行了一礼:“殿下。”
扶苏问道:“纪尚书,有事吗?”
纪偕道:“臣特来向镇国君禀报,少昊那边的东西已由琅琊郡运送过来了。”
“哦?”
一听这话,李阳和扶苏都是一喜,赶紧道:“快,带我们前去!”
顶点
(iishu)是,,,,!
第二百八十一章 新农作物
【】(iishu),
秦国,司库。
这里是秦国中央的谷物、金玉贮存之国库。
司库前门外,已停满了无数辆运送物质的大车,这些车辆之多,一直排至宫外的咸阳城的街道。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车辆运送的东西是来至万里之外的少昊,所以司库门前已经围满了许多大臣,他们都想知道徐福从少昊带回来的新物种,到底是些什么,长什么模样?
很快,李阳和扶苏在纪偕的陪同下,来到了司库前。
“见过殿下,镇国君!”众人纷纷行揖礼。
“诸位不须多礼,快随孤一起来看看少昊运回来的好东西!”
扶苏可没心思跟这伙大臣们寒碜,看着这一眼望不到尽头,满载少昊物资的车辆,两眼放光,既兴奋又好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