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壶中洞天
“好,很好!”
李阳和扶苏,听到这话都十分的高兴,忍不住称赞叫好。因为萧何的工作,比预期时完成的还要好。
李阳又问:“那边的义务教育推行的如何,有何困难吗?”
义务教育对于刚刚统一的游牧民族来说,就显得更加极为重要了。
因为义务教育,除了文化知识以外,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对统一思想,统一意识,以及民族融合,那是有着不可想像的巨大作用。
“我是大秦人,我热爱我的祖国”,将这句话从小就刻进每一个孩童的心里,铭记到他们的意识当中去,那么不久的将来,从下一代开始,北方游牧地区,就再无忧虑了。
萧何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回道:“院长放心,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的义务教育,被当成了重中之重,得到了面推行,所有适龄孩童,几乎都已进入了学堂,接受义务教育。”
说到这里,萧何似乎想起了一事,道:“对了,因为此次农耕所需,征收了蒙古、辽宁等地牧民的牛马,所以不可避免的,这些牧民都颇有怨言。”
李阳点点头,这一点他也是料到了的。
把牧民的牛马无偿征收,然后运给南方和关中等地,分发给耕农,用于农耕之事。这是事关大秦举国百姓生存之大事,所以李阳就算明知会给牧民带来怨言,却也依旧这么做了。
沉吟了一下,李阳道:“此次,牧民做出了贡献,待秋收之时,朝廷应当给予补偿。”
“如此甚好!朝廷以谷栗补偿,牧民定然满意。”
萧何听到这话,心中的担忧顿时消去。毕竟蒙古、辽宁等地刚刚统一,任何对大局稳定带来消极影响的事情,都是值得担忧的。
…………
萧何回朝之后,李阳立即便向扶苏举荐,让萧何兼任咸阳内史。
咸阳是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得参与朝政,官一品。
之所以李阳要这么做,让萧何兼任咸阳内史,是因为李阳决定要离开咸阳,南下出巡。
如今咸阳,始皇帝不在,而自己这个国政院院长又离开,那么咸阳的大局之稳定,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内政有李斯,城外有周勃的蓝田大营,就差咸阳城内的控制权了。所以,这咸阳内史,必须可靠之人。
关于南下出巡,一来,是巡视各地的农耕工作,特别是少昊带回来的新农作物长势;二来,则是前往南方沿海的造船厂,指导海船的发展工作,因为海船的发展,迫在眉睫。
后世国际社会上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陆地国家,没有海上实力。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海上实力,在郑和下西洋时期才能代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顶峰。
国人虽然气愤,但在我国,确实没有发现什么大型的造船厂。
其实,这样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早在公元前,大秦的海上实力,可以说就已经是世界领先的水平了。
首先,战国时期楚国就有海运,秦国统一后接收了造船业,这才会有史书上的嬴政东巡海上。嬴政第五次东巡的具体线路是从江苏出发,途径苏州、南京后横渡长江,而后沿着海岸线北上,向琅邪方向行进。加上徐福东渡日本,这一切都印证着大秦的航海实力,而且是远洋航行的实力。
之所以中国古代的海上实力,没有得到过多记载,真正原因其实是秦朝的短寿造成的。
因为在秦国,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注重制造、发明、创新的一个朝代。
秦弩这些在时世界强大到没有对手的武器,就不提了。
青铜冶炼技术,也是领先世界,达到了青铜器的巅峰。而且,在青铜巅峰的同时,又进入了铁器的应用。
而且,大秦还有比世界提前了两千年的流水线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大秦的生产、制造能力,不称之为世界第一,那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
大秦的造船业,亦是如此。
其实,在1974年,随着一项绝世古迹的发现,中国就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古代的海上实力。1974年,在广州中山四路文化大院球场,解放军挖掘防空洞时,就发掘出了一处造船遗址。
经过三个多月的研究,考古专家最终确定了这是秦始皇时期所建的造船厂。并且在此造船厂的遗址中,还确定了此造船厂,可以制造出宙8米、长30米的巨型海船。这一发现,也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古代,在秦朝时期便是一个海洋强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的。
而李阳此次要前往考察、指导的造船厂,就是广东行省的大秦造船厂。
…………
夏日的晴空是明媚的,天是湛蓝深远的,太阳像火球般的烤着大地,阳光是那样强烈,天上地下处于一片耀眼的光明之中。
此时,李阳南巡考察的队伍,在扶苏与百官的相送下,驶出了咸阳城,一路南下……
顶点
(iishu)是,,,,!
第二百八十九章 桃源
【】(iishu),
此次南巡视察,与李阳一起南下的,除了五百羽林,还有工部尚书何章。毕竟,此次是为了造船之事去的,而造船是工部负责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行的队伍当中,还有一位大秦公报的“记者”随行。
原本,韩信也是想随行护卫的,不过却被李阳拒绝了。
因为韩信是兵部尚书,等于是后世的国防部长,身担社稷安危重任。如今始皇帝带着蒙恬远渡少昊了,此时如果韩信离朝南巡的话,万一秦国发生军情要事,朝廷的军中群龙无首,那么大秦将危。
所以,韩信留在朝中,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此次南巡之路线规划,李阳计划为时数月,出咸阳,经河南行省、安徽行省,至江苏行省,然后沿海岸,乘船经浙江行省、福建行省,到广东行省。
回程,则部改由陆路,出广东,入湖南,经湖北,至巴蜀,回咸阳。
可以说,这样一条路线安排,直接涵盖了东南部沿海行省,中部及中西部行省,等于几乎巡视了大半个大秦帝国。
一行人,出咸阳,沿途一路,李阳最在乎的就是巡视庄稼长势,以及百姓生活状况。
出了咸阳,便入河南省,南阳郡。
烈日当空,蝉鸣阵阵,官道两旁,出现了一片稻田。放眼望去,稻田里绿油油一片,禾苗长势喜人。
李阳见到这番田园景象,不由停了下来,察看禾苗长势。
此时的禾苗,还不是杂交稻,所以禾苗显得是又长又细。
田地旁边,有一青石小道,弯弯曲曲,穿入竹林。
在官道与这条青石小道分岔的路口,立有一碑,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桃源亭。
很显然,小道竹林深处,有一个村庄。
看到这里,李阳倒是一时来了兴趣,想深入到乡亭里去看看。
于是便命羽林于官道稍息,自己和何章,在羽林校尉的保护下,走下官道,顺着青石小道,一直往前走去。
穿过竹林,眼前是一条小溪,溪水边处处是花香,河中更是能清楚的看见鱼儿游来游去。
而在小溪的对面,一处村庄出现在了那里。
不一会儿,李阳和何章就来到了那个村子的外面。
整个村子,是土坯茅房,一座座的农家小院,座落在这处竹林之中,充满着祥和的感觉。
顺着进村的青石小道,一直往前走,穿过一丛翠竹林,接着耳边传来一阵郎朗的孩童的读书声:“我是秦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
“咸阳城是国都,华夏是我们的民族……”
“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身上流着同样的血,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我是秦国人,黄土高原是我的胸脯,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我是华夏人,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华夏先民,分为许多部落,始皇帝将华夏一统。华夏民族,千年兮,文明璀璨,天下一!”
“始皇帝曰: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化身龙魂,佑我华夏永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
“镇国君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听到这阵阵朗朗的读书声,李阳停了下来,因为这些孩童读的,正是教育部编著的大秦义务教育国文教材里的文章。
幽有青石小道,朗朗书声,此情此景,着实让李阳颇感特别。
“有人读书,是《我爱祖国》和《圣言》!”
何章听到那朗朗的读书声,也是一愣,不由惊讶道:“这里有学堂!”
所谓《我爱祖国》,是国文教材的第一课,其教育意义在于,让大秦孩童都明白自己的民族是华夏民族,自己的祖国是大秦帝国。
而《圣言》,乃是国文教材里的第二课,就是始皇帝立誓词,与李阳发愿词。
因为教育部当时在编著国文教材时,一致认为始皇帝和李阳这两句话,当可算得是圣言名句,应万世流传,举国铭记,于是就编进了国文教科书中。
其对大秦孩童的教育意义在于,让大秦人都学习始皇帝那样,用生命热爱大秦,用灵魂护佑华夏民族,生是大秦人,死亦护华夏。
同时,又要学习镇国君李阳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说实话,听到孩童们诵读着自己盗用张载的名句,李阳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不过,好在他例来脸皮厚,很快就将羞愧之意压了下去,然后饶有兴致的道:“走,去看看!”
几个人寻声穿过竹林,接着整个村子都呈现在了几人的眼前。
这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院子里种满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完就是世外桃源一般无二。
再配上那阵阵朗朗的读书声,李阳就不由自主地念了起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垂髫,并怡然自乐。好,好啊,桃源亭,当真是如世外之桃源。”
此情此景,李阳确实觉得此地完符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且奇妙的是,这个村庄的名字,居然正好又叫桃源亭。
赞叹了一句,李阳继续往前走,几十步后,朗朗的读书声越加的清晰了,就是从前方的一栋学堂里传出来的。
李阳几步来到学堂前,朝里头一看,只见里面坐着十一二个孩童,正跟着教书先生摇头晃脑的朗读着。
读了几遍,教书先生便要求那些孩童必须熟背文章。
这时,一位孩童似有疑异,突然站了起来,问道:“先生,为何我们要背这些文章?”
另一个孩童也附和道:“对啊,我们为何不能像以前一样玩,每日都要上学?”
教书先生道:“学,是为明道义,读了书,便懂铭志向,今后方可如镇国君一般,为心中之大志,一展胸中所学。”
孩童又道:“镇国君学了很多知识吗?”
教书先生点点头:“镇国君精通百家学问,自然是学识渊博,所以他才独具通天之智,身怀旷世绝学,兵法谋略,治国治世,无一不精,可谓是智慧卓绝,世上无人可比。”
“镇国君,好厉害!”学子们震惊道。
教书先生点点头:“他师承仙人,自是不一般了。”
听着教书先生这一顿夸,李阳都觉得有些夸得太过头了。
一旁的何章伸出了一个大拇指,笑道:“院长威武!”
李阳翻了个白眼,觉得有必要去说几句,让学子们明白读书的意义。
于是他咳了一声,走了进去。
“这位小兄弟,有事乎”教书先生正说得来劲,突然见到门外有一年轻人走入,不由停了下来,转头问道。
李阳施了一礼,道:“适逢路过于此,听闻先生授课,曰‘学,是为明道义’此言可谓是直击读书之要意,故而忍不住走了进来。”
听到李阳一番赞言,教书先生心中大悦。
不过,李阳接着又道:“不过,在下又以为,学,除了明道义,学又是为长知识,是为开智慧。所以,学,于幼时极为重要。”
教书先生听到这话,不由诧异的看了一眼李阳,揖了一礼,道:“小兄弟此言,才是真正的学之要意。老夫,受教矣。”
李阳笑道:“先生客气了。另外,先生关于李阳的评价,却是太过夸张了,有失偏颇。李阳虽有仙师,但他终是凡人,既是凡人……”
话还没说完,教书先生顿时眉头一拧,斥道:“大胆!休得胡言,镇国君之才,岂容你质疑!镇国君之名讳,更不容你直呼!”
李阳:“我只是想说……”
“住口!”教书先生大怒,胡须一颤,横眉朝门外一指:“你,给我出去!”
很显然,教书先生不容李阳轻蔑一句“镇国君”。
“…………”李阳惊呆了。
要不要这么凶啊?
不过,看到教书先生这恼怒的模样,李阳也只好知趣的退了出去。
只是,刚走到门口,他才反应过来,不对呀,老子就是镇国君本人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