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壶中洞天
一听这话,大家不由一怔,因为李阳的这个办法,确实不失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一想到修运河,这工程可就大了。
李阳点点头:“没错,如果能将大江、黄河,乃至整个大秦南北几大水系全部连通,形成一个庞大的水运枢纽,那么这物流运输的困局便可得到彻底的解决了。”
众人微微点头,不过却也都沉思了起来。
很快,李斯便道:“镇国君,你所描绘的运河若一但连通,那确实可以使我大秦南北之间的货流运输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这工程可是十分浩大啊!”
萧何等人也纷纷点头。
扶苏亦道:“是啊,长城已然是倾举国之力在修筑了,如若此时又修这个比长城还更加浩大的运河工程,那百姓甚苦。”
李斯等人也点点头,很赞同扶苏的话。
其实,扶苏仁慈,心中第一想的就是百姓,这一点李阳还是颇为欣慰的。
不过……
对于运河工程,李阳却有着以他们不同的看法。
李阳道:“运河,乃是千年计,利在千秋万代之事,自然也非一朝一夕来完成。只是……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难,而便放弃这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我们可以循循渐进,慢慢地来修。”
众人微微点头。
其实,李阳也知道修运河,无疑是对大秦百姓的一种苦。
但是,运河对华夏民族来说,确实是千年大计。
而李阳构建的水运网,其实差不多就是后世的京杭大运河了。
整个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是在于中国古代,而是延续至今的。
比如,在现今的21世纪,哪怕动车、火车、汽车、飞机等物流交涌如此高速发达,但是大运河依旧有不可替代的货运作用。
也就是说,大运河的作用,并不是一时的,而是长达千年之久的,这种工程就算劳民伤财,但对华夏民族来说,也是值得去承担的。
特别是,现今的秦朝,一没火车,二没汽车,更没有飞机,那么这种内陆的水运网就对物流运输来说就显得是为重要了。
在李阳看来,修宫殿,可以说是劳民伤财。
但是修运河这种利在千秋,利在万世子孙,甚至对整个华夏民族的经济都能起来腾飞作用的伟大项目上,这就不能用劳民伤财来形容了。
这就好比,牺牲数十万将士,去驱外敌值得吗?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在一些对民族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上,做出一些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想到这里,李阳又补充道:“如若陛下在的话,其实我会提议中止长城项目。”
“中止长城项目?”众人微微一惊,大感意外。
“没错。”李阳点头道:“起初,我大秦以举国之力,修筑长城,其目的乃是为了以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侵扰。而如今,匈奴、东胡、夫余、肃慎,皆已成为我大秦之北方的蒙古、辽宁、吉林诸行省,它们已经是我大秦疆域了,这长城自然也就失去了其作用。而且,在自己的国内,修筑一道城墙,将本属于自己的疆土隔离在长城之外,这……看似是一道墙,但对于长城外的蒙古、辽宁、吉林各省的人来说,这却是筑在人心之中的一道墙,弊大于利。”
对于这一点,大家倒是纷纷点头。
李斯道:“镇国君所言极是,只是……如今陛下不在秦国,这长城……我等不好擅自停工啊。”
这时,扶苏道:“父皇离开之前曾说过,朝中国事,皆由太傅与国政院决定,只要太傅与国政院诸位大臣皆认为长城可以不用修筑了,那自然可以停工,孤相信父皇不会怪罪。”
“这……”李斯显然没有那个胆。
萧何倒是一笑,道:“我倒认为长公子此话不无道理,陛下乃明君圣主,既然长城防御外敌的功用已经失去了,那么继续劳民伤财修筑长城,显然不可取。我相信陛下也会认同镇国君的提议的。”
“那明日我们与冯、蒙二人在国政议听听他们二人的看法?”李斯道。
李阳点点头:“可以。”
扶苏笑道:“如果冯劫和蒙毅也赞成暂时停工长城项目,那么便可以将长城的工人送去修运河了,如此甚好!这样一来,就不须再去征招民夫了。”
李阳笑了笑,道:“长公子爱民之心,臣万分敬佩。不过,运河关乎大秦,乃至华夏民族的千年之计,自然是越多工人越好,进度越快越好了。修通一条水运,物流运输便能腾飞一次,意义重大。”
李阳倒是不指望能在短时间内将五大水运网全部打通,但是只要先打通一条水运网,那对大秦的物流交通来说,意义也是巨大的。
比如,黄河和长江水运网打通,南北之间就能有一个水运主干道往来了。
然后,再去打通其它几条运河,最后形成一个五大内陆水系的大运河网络,这简直不要太牛逼了。
扶苏一听,又担心起来了:“太傅,您不是说慢慢修吗?”
李阳笑道:“慢,是因为整个内陆水系的水运网非三年五载可完成,但是南北之间的主干水运网则要快点完成。比如,我们先将黄河和大江连通,这样南北之间的货物就可以畅通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大秦要想变强,变繁荣,变富有,就必须发展手工业,商业。但是,物流运输都无法畅通,商品运输困难,这经济又如何能发展起来呀?”
李阳将大秦目前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讲了出来,这倒让扶苏等人再次陷入了沉思当中。
过了一会儿后,扶苏道:“太傅目光长眼,孤不及也。”
李斯等人也点点头,显然他们没有想到大秦要发展商业,经济,物流交通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发展经济的最一基础。
李阳笑了笑:“要想富,先修路,这路不仅是陆路,亦是水路。”
“要想富,先修路?哈哈,镇国君此话,可谓是至理名言啊。”李斯大笑一声,不由叫了一声彩。
不过,为了不让扶苏担心修运河会劳民伤财。李阳还是补充了一句:“其实,修运河之事,也并非一定就是劳民伤财。在我看来,它反而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哦?”众人一愣,大感好奇。
李斯赶紧道:“镇国君此话怎讲?”
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基建
李阳笑了笑,却并没有直接回答李斯的问题,而是反问道:“大秦如今粮食产量增长三倍,未来只要不发生大的天灾,是否温饱问题已然无忧矣?”
众人点了点头,纪偕道:“犁具的改进,不仅加快了耕种效率,新农作物的种植的面积将来也会随着扩大,粮食问题确实无忧了。”
李阳又道:“粮食问题解决了,下一步我大秦是否要发展经济,让我大秦变得繁荣富强?”
众人再次点头,表示没错。
“太傅,孤有点晕,你要发展经济,可是又以举国之力修运河,这……孤听上去总觉得相两矛盾。运河工程浩大,不论是财力、物力、人力,皆不可想象,如此一来,举国之力承担已是不易,同时又要发展经济,就变得难上加难了。”扶苏这会儿是越听越有点糊涂了,不由说道。
纪偕微微点头,也对此不解,道:“是啊,长公子之惑,亦是下官之惑。”
李阳看了看众人,发现他们都是对此感到不解。
于是不由一笑,道:“我问你们,犁具的改进,不仅加快了耕种效率,更是节省了人力。加上新农作物的种植,产量喜人,百姓温饱无忧,会不会变得无所事事?”
“这个……”
众人一愣,纪偕道:“以往百姓耕地,皆以锄头为具,如今一犁一牛,便可抵以往的五人劳力,加上新农作务的喜人产量,百姓若只图温饱,农闲之时确实无事可作。”
“既然如今一犁一牛,便可抵以往的五人劳力,那么多出的四人劳力,所以大秦目前不缺人力。”李阳看了一眼众人,然后接着道:“而且,诸位可有想过,大秦若要发展经济,手工业,商业便是手段,但是百姓手中无钱,这商品又卖给谁呢?百姓无钱购买商品,改善生活,反过来又有哪个商人会去生产经营?如此一来,大秦的经济又如何去发展,去实现繁荣和富强呢?”
“这……”众人再次被李阳的一顿反问,问得是无言以对。
是啊,百姓没有钱,自然就没办法购买商品,没人购买商品,自然就没人愿意去生产和经营,这经济就不可能发展。
这一连串质问,把大家都问得懵逼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纪偕道:“那如何办?”
李阳笑了笑:“修运河,便可解决这一诸烦恼。”
“啊?”扶苏首先就对此大感意外。
倒是执掌户部的纪偕,最先反应了过来,道:“大人的意思是……让多余的劳力去修运河,赚钱去消费?”
“没错!正是此理!”
李阳赞赏的看了一眼纪偕,此人一点就通,显然让他执掌户部,倒是用对人了。
“妙,果然是妙啊!”
此时,其他几个也总算是恍然大悟,顿时拍手叫绝。
李斯道:“镇国君一席话,倒真是有一种拨云见日,叫人茅塞顿开之感啊!妙,实在是妙。”
扶苏也是双眼放光,赞道:“太傅之办法,孤怎么就没想到呢,让百姓修运河赚钱,有了钱就有能力去购买商品,如此一来,整个大秦经济就盘活起来了,哈哈哈。”
“大人治国之才,世之少有,下官无比佩服。今日,能听大人的这一席话,让我等醍醐灌顶,对今日治国理顿,有了大彻大悟之益,这真是我等做下属的荣幸呐,我想这定是我等祖上三辈烧了高烧才有了今日这一大运幸啊。”萧何和张苍、韩信,则干脆臭不要脸的拍起了马屁。
李阳:“滚!”
顿时,一众人等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在李斯等人的眼里,李阳确实是一个治国之大才。
但是在李阳看来,这种刺激经济的手段,它有一箩筐,全部是后世社会现成的。
在他穿越的那个社会,国内经济要增长?搞基建啊!
国内经济要发展?搞基建呀!
国内经济要促内需?搞基建呀!
总之,基础建设那是被玩得如火纯青的地步了。李阳此时,只不过是拿来借用一把罢了。
收起笑容,李阳道:“当百姓修运河赚了钱,自然就会想去提高生活水平,买新衣服,新家具,吃大肉。看到别人生活过得如此幸福,其他人自然得跟上,于是大秦整个社会都会奋发上进,不会因为粮食够了,便失去上进心,如此,方能让我大秦帝国不断发展,不断变强。”
众人连连点头。
扶苏道:“那这么说来,修运河,非但不会劳民伤财,反而对我大秦颇为有利啊。”
李阳点点头:“没错,只要修运河的劳力,与耕种的劳力得以平衡,就绝对不会造成劳民伤财的结果。”
众人再次赞同的点点头。
在李阳看来,21世纪的中国,年年搞基建,也没有造成劳民伤财。而为何古代的大基建,却会沦为劳民伤财的结果呢?甚至还因此引起内乱?
终其症结,其实是因为在古代,国家搞大基建,都是徭役,没有工钱的。
也就是说,百姓是被抓去服徭役,做苦力的。百姓苦不堪言,自然是会造反的。
更重要的是,让百姓白干苦力也就罢了,这一干就是干数年,而且因为徭役人数太多,耕种的劳力减少,致使粮食大量减产。再加上,工程浩大,国家财力有限,只好又对百姓增加赋税,这样一来,连种地的百姓也被压得苦不堪言,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内乱纷起了。
当初,秦始皇修长城,可不就是这样么?
大秦的天下,赤地千里,良田野草遍生,所有百姓都被赶去服徭役了,这样大秦能不完蛋吗?
而李阳的办法,则是利用大基建,保就业,促发展,以此达到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这一宏大目标,从本质上就与古代的大基建完全不同。
为了让扶苏和李斯等人,对治国理政有先进的思想。
李阳于是便把基础建设,为何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道理,一一讲了出来,一一分析,这让扶苏等人,都是眼中放光,心中豁然开朗。
李阳的这套先进的治国理念,不得不说,令他们感到了眼界大开的体会。
听完李阳的先进理念之后,扶苏当下便道:“太傅一言,胜读书十年。孤能伴太傅身边学习理政,真乃孤今生之幸。孤决定了,这运河必须修,一定要修!”
听到这话,众人皆是会心一笑。
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三百四十八章 下雨收衣服
次日,关于中止长城工程,兴修运河工程的提议,便拿到了国政院的议程上商议了。
国政院除了李阳是院长,然后一共就四位国务大臣,李斯、冯劫、蒙恬、蒙毅。
如今,蒙恬不在秦国,而李斯已然赞成了李阳的提议,加上长公子扶苏也表示赞成中止长城项目,那么剩下的冯劫和蒙毅又岂会反对乎?
所以,很自然的,国政院全体国务大臣,全票通过了关于《中止长城工程,兴修运河工程》的决议一案。
很快,国政院便一纸政令发布了下去。
这一道政令,可谓是震惊朝野!
不管是百姓,还是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无不哗然……
一来是,秦始皇一心要修筑长城,如今皇帝不在,国政院却自作主张中止了长城工程,这说难听点,就是直接把皇帝的政令给废止了。
臣子废止皇帝的政令,这……怎么看都是在找死。
二来,修运河,这工程比修长城还浩大数倍,以举国之力亦难以完成,这妥妥的就是想把好不容易从困境当中脱身的大秦帝国,再去拖入一个深不见底的深坑里去啊。
这等劳民伤财之事,在没有得到皇帝的准许下,擅自实施,这亦是妥妥的在找死啊!
所以,一时之间,百官惊呼一片,最后纷纷跳了出来,一齐向国政院进谏言,阻止此道政令的实施。
当然,百官劝谏,倒并不是因为反对李阳,反对新政。毕竟以白正为首的复辟一党,已经完蛋了,如今的百官,可以说是再无半点复辟的念头了。
笑话,蒙、冯两大世家,都支持新政,白家又垮了,剩下的老氏族想搞事情也搞不起来呀。
所以,如今百官劝谏,其原因并不是反对新政,也不是替李阳的安危担心,实际上其实是担心秦国因修运河而拖垮。算得上是,为国所忧吧。
但是,决定好了的事,李阳又怎么可能中止?
所以无论朝中众臣如何的劝阻,国政院都是通通打回。
用李阳的话来说,就是运河工程,对大秦帝国乃至整个华夏民族来说,都是很有必要。而且,他还扬言,要利用大搞基础建设的手段,打倒贫困户,达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百官一听,直骂娘**!
修运河,还想打倒贫困户,达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小康你妹啊!
这种劳民伤国之事,能不坑死秦国就算不错了。
一时之间,百官无不鄙夷。
特别是吏部的议大夫董翳,更是直骂李阳是疯了。
是的,这不是丧心病狂,是什么?
有什么疯病,会比这更疯的呢?
议大夫是什么人?就是专门的谏议官,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
之前属于九卿制的郎中令之属官,因为改制,九卿制的郞中令变更为吏部尚书后,所以议大夫就是吏部的二把手,除了吏部尚书,就属他最大。特别是吏部尚书白正被铲除后,吏部尚书暂无人选,而他董翳就成了代行吏部尚书一职的人。
说起来,这位董翳,在历史上也是个牛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陈胜起兵后,秦二世便任命章邯为将,司马欣、董翳辅佐章邯作战。
结果楚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章邯,章邯派司马欣向咸阳请求援兵,但赵高不允,并派人追杀司马欣。董翳于是劝说章邯投降,章邯亦担心赵高迫害,遂率兵向项羽投降,项羽于是封章邯为雍王,管辖关中西部,封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关中东部,封董翳为翟王,管辖关中北部。《史记》、《汉书》等书将此三位秦将称为三秦。
只不过,可悲的是,也正因为三人的投降,二十余万秦国降兵不久便被项羽下令坑杀,最终这三王自然也一并清除了。
而秦国,也是因为这三个家伙的投降,致使二十余万秦国大军不战而降,导致秦国无兵抵抗,最终,灭亡。
当然,秦国灭亡,不能将错归于董翳一人身上,毕竟这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局。
不过,如今李阳来了,原本的历史自然也就改变了。
如今的董翳,它只不过是一个议大夫,兵权……也只不过执掌着宫廷宿卫之事。
…………
书归正转,话说,李阳不听劝阻,董翳很气愤,不过最让他感到可悲的是,国政院李斯、冯劫、蒙毅这三位国务大臣,居然也跟着李阳一块疯,张口也是说什么修运河,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这简直就是令人乍舌。
既然李阳和几位国务大臣都疯了,那大家自然就只有去找扶苏了,毕竟扶苏监国,只有他能否决这一切失心疯的政令。
于是,百官以董翳为首,纷纷跑去找扶苏进谏,问为什么要支持李阳修运河?
扶苏却来一句:“饱暖思银意,所以不能让百姓闲着。”
董翳和百官直接晕倒!
董翳心里实在想不明白,扶苏以前一直爱民如子,甚至始皇帝要修长城,他都还反对,担心劳民伤财。结果……如今他居然生怕百姓闲着,宁愿支持李阳修运河的计划,这是想累死大秦百姓啊!
这……还是之前的那位仁慈的长公子吗?
董翳心里完全是懵逼的。
不过,为了能让扶苏醒悟,他还是继续劝道:“长公子,若担心百姓闲着,可以继续修长城,何必修运河。运河工程浩大,必将致使我大秦陷于深渊不可啊。”
一众大臣纷纷点头:“议大夫所言极是,长公子明鉴!”
扶苏却是白眼一翻:“尔们疯了吗?这么好的政策你们还阻止!”
董翳:“…………”
百官:“…………”
好政策?
众人直接无言以对了。
看到董翳他们一脸不认同的样子,扶苏不由摇头叹息了起来:“哎,尔等的眼界实在是太窄了,治国理念亦十分之落后呀,这样是不行的。这样吧,不如孤来为尔等授课,给尔等传授一些先进的治国理念?”
“啊?”
众人险些一头栽到地上去。
听课?
自己分明是来给你进谏言,给你“上课”的,结果反过来要听你上课,这不是鸡屁股上拴绳—扯蛋么?
“那个什么,臣的夫人病了,臣先告辞了。”董翳赶紧逃跑。
“臣的老母也病了,臣也先告辞了。”
“那个什么,臣儿子病了……”
“时候不早了,臣该回去睡了……”
“臣……觉得要下雨了,该回家收衣服了……”
一会儿功夫,一群大臣便跑了个无影无踪……
扶苏直接傻了……
抬头看了看,烈日当空,晴空万里,正值晌午。
睡觉?
下雨……收衣服?
孤日你妹的…………
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三百四十九章 立场
话说,董翳他们逃出太子府后,一行人那是气得捶胸顿足,仰天长叹大秦又将陷于劳民伤财的泥潭深渊了。
他们也看出来了,如今上至扶苏,下至整个国政院,都是达成了同识,运河工程是不可能劝谏的了了。
一名大臣无奈的道:“你说长公子和李斯他们怎么会相信‘修运河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水段’,这等屁话呀?”
众人苦笑。
这种事情实在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以至于大家都感觉李阳他们是都疯了。
当初修始皇帝为了修长城,抵御外敌,差点就让大秦亡国,天下之人,苦不堪言。
如今,李阳要修的运河,其工程比长城还要浩大,他们居然不仅不认为会将大秦带入深渊,而且还大言不惭的说是要让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嘛!
李阳能说出那样的惊耸言论,倒也罢了,毕竟大家早就习惯了。
可是,李斯多年来一直担任大秦左丞相,改律法,治经济,管民生,这样一位治国经验丰富的老臣,居然也跟着李阳一起发疯,这就让大家感到非常的绝望。这等于是,朝中再无人可以去劝谏李阳以及扶苏了。
“现在可如何是好,大秦今年好不容易喜获丰收,眼看着好日子就要来了,如今却是……哎,陛下若在,岂会容他们胡闹!”一个老臣哀叹了一声,满脸的忧国忧民。
无人出声,大家都没有主意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