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诸天的武者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叫排云掌
要知道,从地方将税银押解入京不是个简单活计,眼下的交通状况十分糟糕,税银车辆的分量又沉重得很,还得派出足够人手保护,就算走水路也不能说一定安全。
&nbs
第三百二十八章 参军赴边(求订阅)
?
叫户部尚书乃至整个户部上下吃惊的是,大老爷真的在三天之内,于京中几家钱庄商量妥当,以地方税银为抵押,从这些钱庄直接调取等额银钱。
大老爷相当不给面子,直接将户部之前的工程欠款余额,还有新的工程银子全款扣除后,才将剩余银子送归国库,引起户部上下极大愤慨。
这是赤落落的破坏规矩,大老爷扣除的工程款项都是全额扣除,根本就没有按照老规矩由户部先没掉三成银子。
怎么说也是十万两银子级别的巨大利益,大老爷这一手直接让户部上下损失了十几万两的进项,能有好话才怪。
可大老爷不在乎啊,户部的舔躁真挚都无法直接传入他的耳中,在当今跟前也没法上眼药,大老爷又岂会在乎这些
而且工部的行为,却是开了一个相当不好的头。
引得刑部,礼部和兵部都蠢蠢欲动,既然工部能想办法将经费解决了,他们也能想办法解决啊,到时候不用看户部的脸色,真真喜滋滋。
户部有后院着火的迹象,一时急得不行忙着扑火,虽然对始作俑者大老爷恨得牙痒痒,起码短时间内是没功夫找茬了。
有了银子好办事,之前联系好的施工队很快就忙活起来,一边提前在京城通往边关的官道上修修补补,一边跟在大队京营官军身后,将又有了破损的官道整修一通,总之忙得不亦乐乎。
等一切上了正轨后,大老爷也就清闲下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其它的事情,比如族学武学的毕业生想要前往边关攥军功。
“你们几个的胆子倒是不小!”
看着眼前几位身强体壮气血充盈的族中青年,大老爷笑道:“你们家人是什么想法,允许你们去战场冒险么”
“大老爷,我们已经说服家人了!”
其中一位族中青年恭敬道:“我们练了一身武艺,又学了不少的行军布阵之法,不正是为上战场准备的么”
那位族中青年倒是不客气,直言道:“大老爷当初设立武学,将先荣国公传下的部分战场经验教授,也希望我们这些后辈子弟,能够在战场上凭真实本事建功立业吧!”
“说得好!”
大老爷拍掌笑道:“有志气!”
眼前这帮族中青年也是大胆,在边关局势刚刚有些和缓的时候,便主动向族中长辈提出去战场建功立业的请求。
这事,在京城贾氏一族内部引起轩然大波。
和平安逸的日子过得太久了,久到京城贾氏族人都差点忘了,贾氏一族是以军功起家的,后辈子弟大多游手好闲没个正经营生,依托宁荣二府的名头,在京中讨生活。
当然这是族学改革之前的状况,那时大老爷也窝在荣府蛰伏,宁荣二府的掌权者要么能力差劲要么贪图享乐没什么上进心,整个贾氏宗族都处于一种即时享乐的颓靡氛围之中难以自拔。
也就是大老爷崛起之后,宁国府贾珍为了巴结讨好,这才在大老爷的暗示下整顿京中族学。
一直等大老爷在苏省任职回京后,族学才彻底走向正轨,加上之前的积累,算是初步培养出了部分族中子弟。
很显然,武学比正经的科举要受欢迎得多,而且毕业的速度也相对卡得多,只要肯下苦功锻炼,只需一年左右就能从武学毕业。
当然,刚刚毕业的武学学生实力一般,放在军中也就是个什长或者队长的水准,在京营之中锻炼尚可,要是去边关就是送菜。
部分颇有上进心的武学学生并没有急着离开学堂,而是继续在武学深造,持之以恒的锻炼武艺,同时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军中知识,这些都是两任荣国公和先宁国公留下的宝贵经验传承。
虽然武学传授的只是粗浅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最大不过一营,可武学学生只要学好学透了,又对军中规矩了解清楚,担任一营小校不在话下。
到了这时,不管是在京营熬资历还是去边关搏前程,都可以尝试出头。
当然,如果武学学生特别有练武天分的话,大老爷在考较过后不会吝啬一分府里收藏的外功秘籍,让他们能够在练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跑得更快。
眼前几位青年族人,大多都是练有荣国府收藏外门武功,一身实力相当不俗,又对战阵之法军队规矩颇为熟悉,这才有信心提出前往边关建功立业。
不然,要是他们没两把刷子,单单家人父母那一关都过不去,更不用说拿到族中讨论了。
一旦得到了族中长辈同意,他们除了会奔赴边关搏前程之外,家族也会向他们倾斜资源,帮助他们在边军之中迅速立稳脚跟,免去初来乍到的麻烦。
想要在军中混迹,初始时有没有后台十分重要,能免去初入军中菜鸟的许多麻烦,帮助他们迅速融入军中,然后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外敌的挑战。
至于最后能不能成才,顺利的建功立业,那就得看他们的真本事,以及有没有足够的运气了。
“只是你们想过风险没
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事(求订阅)
京中各家各族有太多子弟前往边关效力,引得整个家族甚至大半个京中勋贵势力都把目光放到边关一带,就连朝堂上的纷争都少了许多。
只是,边关传回来的消息却是有好有坏,不少勋贵子弟刚刚抵达边关还没适应情况就遭遇与胡骑突然的战斗身陨,消息传回京中自然引起哭声一片,许多家族在中秋过后更是一片缟素,搞得京城的氛围都有些肃杀压抑。
贾家这边还好,虽有两位族中子弟身受重伤,另有多人受伤却没有阵亡的,放在京中勋贵圈子里相当难得。
不仅如此,随着时间流逝,待京中勋贵家族子弟逐渐在边关站稳脚跟,慢慢表现好起来后,还是贾氏宗族子弟的表现最为突出。
不是说个人的表现突出,有好几家京中勋贵精心培养的子弟,在个人武勇和军队指挥方面都极其耀眼,在这一波前往边关的勋贵子弟中可谓鹤立鸡群,就是贾家子弟论单个也比不了。
可论整体的表现,贾氏一族子弟却是轻松拔得头筹。
但凡刚刚过去没有倒霉重伤的家伙,眼下在边军和支援的京营之中,都成为了将校手里得用的精干之才。
混得最好的两位甚至短短时间内迅速升上一营小校之位,其余不是百人之长就是五十人的队正之位,都成了军中有品级的底层军官。
单个看起来不算什么,可把贾氏一族子弟当个整体来看,那就相当来哦不得啦,甚至能惊动边军统军大将的一股新兴势力。
也不是没人察觉异常,特别是京中的聪明人太多,他们根据边关传回的消息,很容易就推论出哪家子弟单个表现惊人,而哪家又集体表现出彩。
很明显,贾氏一族这次又狠狠露了回脸。
军中升迁极其快速,混得最好的两位子弟,眼下依靠实打实的战功,已经混到六品级别,另外的子弟也基本都是七到九品不等,全部成为了军中有品级的军官。
虽比不得几家嫡系子弟混成了五品游击将军那般夸张,可势力和表现却一点不差,只是家族资源没有全力倾斜过去而已。
京城贾家,这是又有在军中崛起的势头啊!
不要说一直紧盯着边关战事,与他们本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勋贵家族,就是当今和文官集团首脑大臣都有这样的想法。
朝堂上说怪话的不是没有,只是可惜眼下局势特殊,不将侵入大齐边关的胡人赶回塞外,说边关将校的怪话只会不合适宜。
都不需要大老爷亲自出手,勋贵集团的大臣就主动出面,将说怪话的文官喷得面无血色不敢胡言乱语。
真要是把勋贵集团惹急了,直接把说怪话的家伙顶去边关抵抗外敌去,就足以要了那帮嘴炮文官的小命。
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文官一贯都是嘴炮强者,一旦真的要他们上战场,不是要他们的命了么
一个不好,很有可能直接丧命,或者棉被胡骑抓住成了俘虏,无论哪样都不是朝堂上的文官乐意见到的结果。
当今也没啥古怪反应,私下里还透露了十分的赞赏之意。
没了忠顺亲王和义忠郡王这两个对皇位有直接威胁的皇家人,当今此时虽说不上乾刚独断却也彻底掌握了大齐朝堂,短时间内不用担心会出现威胁到皇位的存在。
加上之前突闻胡骑破关,想要寻个得力大将坐镇边关收复失地,却寻不到合适武将的困窘,让当今明白武将势力衰落得到底有多厉害,在这等危及国本的时候,自然乐意见到各大勋贵家族的子弟在战场上表现优良。
就是为了培养能打的大将,当今也不会吝啬封赏,当然前提是必须得有实实在在的战功傍身,想要依靠弄虚作假上位,一旦被发觉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
如此这般一闹,贾家再次成为了勋贵圈子里的焦点之一,还是最惹人关注的勋贵家族。
没办法,谁叫贾氏子弟在边关的整体表现,好得出奇呢
京中的勋贵集团,除了依靠皇后位份上位的家族外,其余勋贵家族大多是开国时期传下来的军功家族。
尽管经历近百年的和平生活,许多家族在军中已经没了势力,可他们的传承还在,看待军伍之事的眼光也不差。
像那些天赋突出,特别擅于军伍之事的勋贵子弟不论,这得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他们个人的表现虽然极为抢眼,可旁人根本学不来他们那套。
而贾氏一族前往边关效力的子弟则不同,明显看得出来他们都是经历过学堂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军伍之事的天赋没那么夸张,却也不是一点基础都无。
在一干眼光不差的勋贵家族掌权人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立家之本!
只要能够源源不断培养出这样的军伍之才,不需要每一代都能有升任一方大将的族人,贾氏一族的福泽就跟与大齐同在。
只要大齐还在一天,有源源不断的家族子弟在军中效力,除非贾家做出大逆不道诛九族的祸事,不然一直都能成为大齐的勋贵家族不倒。
这一点,叫京中颇有眼光的勋贵家族掌权人,十分的心动。
他们要是能够学到贾家培养军伍之才的手段,不也同样可以成为这样长盛不衰的家族么
 
第三百三十章 心思(求订阅)
这日,政二老爷刚刚下衙,便被鸳鸯请去荣庆堂,说是老太太有请。
“老太太可说了,有什么事么”
政二老爷现在可不是假正经了,实务最是锻炼人,他虽然依旧有些古板不知变通,却也不是原来那般的虚高不知世情。
起码,向老太太身边的心腹丫鬟提前打探一下情况,并不是多么为难的事情,他还是做得相当干脆的。
“老太太对大老爷别院那边的情况,比较关注!”
鸳鸯倒没有隐瞒,隐晦的提醒了一句,至于政二老爷听不听得懂,那就不关她的事了。
政二老爷听懂了,可心中却满满都是疑惑。
大老爷的事情,跟他有什么好说的
无论是外头的地位还是家里的身份,他好象都没资格置喙吧
到了荣庆堂见礼落座,老太太也没跟他客气,直接说明让他过来的原由:“老二,最近老大的别院那边很是热闹,知道怎么回事么”
“不清楚!”
政二老爷一头雾水,摇头道:“最近儿子忙着工作实在无暇分心它顾,不知道大哥那边什么情况!”
他说的是实话,眼下政二老爷还只是小小的工部郎中,跟大老爷之间的差距太大,就算一同在工部办公,都很少有接触的机会。
更别说,他最近手里接了不少活,需要忙活的地方多得很,实在没心思理会其它事情,除非事情特别重大又或者事关自身,不然谁有那空闲时间啊
“老二,你一心扑在工务上是好的,却也不能忽略了外头的事情!”
老太太谆谆教诲,一副很有经验过来人的做派,弄得政二老爷一脸懵比不知所措。
心说老太太这是怎么了,以前可没见他对自己工作上的事情上过心,今天怎么突然就象是变了个人似的
“老二,这几天有不少勋贵家族家主,跑去老大的别院,你知晓么”
很显然,老太太自己对这样的说话方式也很不适应,念叨了两句就恢复了正常,直接开门见山道:“知道他们找老大,是为了什么吗”
政二老爷下意识摇头,苦笑道:“老太太,儿子最近对这些事情不甚了解,有什么话您就直说吧!”
“哼,老大真是叫人不省心,有这么好的机会,也不知道叫府里也沾沾光!”
老太太脸色一沉,没好气道:“几月前,不是有族里上了武学的族人去了边关建功立业了么,到了现在这些小辈差不多都混出头了,其中混得最好的都是六品的小校了!”
说起这个,老太太的语气有些莫名,反正不是对家族子弟有出息的开心就是,无论是政二老爷还是旁边的丫鬟鸳鸯都听得出来。
“京中的那帮子勋贵家族家主,很是羡慕族学能培养出这么多的军伍人才,想要学习模仿,这不就去找老大商量了么”
说完这话,老太太满脸不善冷哼道:“这样的大事,老大都不知道回府跟老婆子商量一下,真是反了天!”
政二老爷好一阵无语,心中恍然原来老太太这是不爽大老爷独占风光啊,可这事跟府里真心没什么关系吧。
族学那边是有专门的庄子供养,根本就无需府里每年拿出银子支援,基本与府里的公帐脱离关系。
往年也没见老太太对族学有多热情,就是宝玉上学,也没见老太太赏下银子,眼下族学出了成绩跟府里,特别是老太太真的没多大干系。
就是政二老爷自己,听了老太太的一番话后,也没多少羡慕嫉妒的清楚,在他看来走武将的路子终究不是正途。
再说了,他就是想分润功劳也没那脸啊,监督族学期间他可是只管科举学堂那边,至于百工学堂和武学,半年能过去走一遭就已经很不错了,不看重的意思表露得再明显不过。
这时候武学出了成绩,一口气出了十几位有品级的军官,政二老爷的心思依旧没有动摇,还是认为科举才是正途,也没想从武学那分润功劳和好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