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风八万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紫钗恨
如果是以前的柳如是完全只能依赖钱谦益的活动能力,但是由于刘永锡对她的高度评价,以及她与朱媚儿、李香君之间的特殊情谊,越明朝廷的情报系统提供了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她已经成为南京地下反清势力的重要人物,只要她一声令下就有很多人执行她的命令。
因此柳如是已经下定决心,一定弄清楚这件事的幕后真相,既不辜负这汉家山河也不辜负那位小诚意伯对自己的期望。
她觉得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欢呼雀跃的感觉,仿佛那年她下定决心倒追钱谦益。
而刘永锡也同样闻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他把李本深的书信递给了邢夫人:“李本深这真是给我找了道难题,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
邢夫人脸上都是甜美的笑意:“既然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那就选择不信吧!”
这段时间刘永锡除了晋封越王跑了一趟,大部分时间都在湖州坐镇,对于邢夫人来说这是一段极其难得的幸福时光。
省会杭州才是越明朝的政治中心,所以监国皇后与监国公主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杭州处理政务,偶尔才会来湖州慰问将士顺便与刘永锡相聚,多数时候刘永锡身边只有邢夫人与李香君,而李香君的事业心特别重,所以这段时间是邢夫人独得专宠。
正因为这种难得的幸福时光让邢夫人现在人比花娇,说话的时候也带着丝丝甜蜜:“虽然我们一直都在争取李本深,但是我们没有李本深的支持也照样屡战屡胜,李本深要为朝廷尽力首先得有诚意才行!”
虽然李本深是高杰的外甥,跟邢夫人也算有点亲戚关系,但是邢夫人对于李本深可没有多少好感,她在高杰营中的时候,李本深在骄兵悍将中最不给她面子,经常让她下不了台,而争夺高杰遗产的时候李本深又闹得最凶,恨不得把邢夫人给撕了。
既然有这样的过去,邢夫人自然不会为李本深说好话,而刘永锡反而纠结起来:“我之所以觉得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就是因为李本深诚意太足了!”
邢夫人看完信后也是是冷笑一声:“李本深确实是诚意太足了,又是溧阳城又是几千高杰将兵,我都心动了,但是我总觉得李本深话说得太漂亮了!”
按照李本深信中的说法,现在的李本深已经恢复了自由之身,而且被多铎派去坐镇溧阳,而无缘无故经历了一段软禁岁月的李本深已经下定决心率领部队与整座溧阳城投向越明朝。
但是现在他在溧阳只有几百名亲兵,守军主力却是李成栋与高进库所部,除此还有几百名八旗军负责监视,所以他希望刘永锡能派兵接应溧阳起事。
对于刘永锡来说,溧阳城与城中的几千高杰旧部是无法拒绝的诱惑,一旦李本深起事,明军将明显占据优势,但是对于邢夫人所谓“李本深话说得太漂亮”刘永锡是深有同感:“而且李本深过来,实际也不是什么好事!”
邢夫人知道刘永锡的意思,李本深在高杰旧将实力最强资历最深,而刘永锡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外人,幸亏多铎解决了包括杨承祖、郭虎在内的十多位高杰旧将,而且邢胜平、陈渊在高杰营中都不是什么大人物,让高杰旧部不得不承认刘永锡与邢夫人是他们的新主公。
但是李本深过来形势就不一样了,虽然谈不上挖刘永锡的墙角,但很多高杰旧部不知不觉就会向李本深靠拢,甚至形成一个“李本深系”这都是值得担忧的问题,因此邢夫人完全同意刘永锡的看法:“这件事要三思而后行,完全搞清楚才能动手,只要阿济格没有大举东进,时间就在我们这边!”
刘永锡点了点头,邢夫人又说道:“就算阿济格大举东进也没关系,我已经跟湖广那边联络上了,没想到我们想着与湖广那边联系,而湖广那边也想跟我们联系,何腾蛟根本不把他们当一回事,利用准备借招安的机会彻底消灭他们,而且还有个意外惊喜。”
刘永锡随口问道:“什么意外惊喜?”
邢夫人脸上的笑意越来越重:“到时候你便知道了!”
刘永锡心情挺不错:“那就好,但不仅仅要跟湖广联络上,而且还要把这几十万流贼都用起来!”
虽然大顺军余部在整个南明史上发挥的作用不如大西军,但主要原因还是大顺军余部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而且坚持抗清到最后一刻的正是大顺军余部,如果能把大顺军纳入越明体系之中,中兴事业至少成功了一大半。
即使不能把大顺军纳入越明体系,只要他们能象忠贞营那样攻击荆州完成牵制阿济格所部的任务,那也是奇功一件。
但是此刻的阿济格所部已经浩浩荡荡地越过九江杀向安庆,虽然沿路有好几支义军、义师,但是在潮水般的清军压力之下即使没有被全军歼灭也遭受了重创。
但蒙受最大的压力还是江西巡抚王孙蕃所部,王孙蕃对于这次出击长江抱以厚望,甚至准备打下南昌光复全省,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阿济格居然会上游席卷而来,虽然在江西战场上明军拥有情报优势第一时间开始后撤,但这也是王孙蕃自出兵以后承受的最大打击。
明军好不容易拿下的十几座县城现在又全部丢掉不说,甚至还被迫从三座一直在控制在明军手上的县城撤出才站稳脚跟,而且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之中江西明军损失了近两千人,其中还有不少跟着王孙蕃一起入赣的老兵,让王孙蕃心疼至极。
幸好徽州府的金声所部已经向浙江奉土纳表,所以在得知阿济格大举东进之后派出了近千人赶来驰援,加上阿济格的主要目标并不是王孙蕃,所以他才能镇得住阵脚,他只能向过来支援的江天一说道:“阿济格大军浩浩荡荡,至少也有十万人,让金尚书与天门侯务必小心!”
江天一点了点头说道:“天门侯已经沿着西梁山展开防线了!”
但是江天一也有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
虽然邢胜平有两万大军,金声所部义军也有上万可用之兵,王孙蕃也有上万之众,但是真正的主力只有邢胜平的两万之众,对于邢胜平能不能在西梁山一线挡住阿济格十万大军的攻势,金声与江天一心里都没底。
毕竟这位天门侯邢胜平这辈子还没经历这样的恶战!
明风八万里 第六十三章 平浙十策
不仅金声与江天一担心邢胜平会顶不住阿济格的压力,王孙藩同样担心邢胜平顶不住阿济格的压力导致防线洞开,到时候阿济格的十几万大军进入江南战场,那么刘永锡与张皇后的苦心经营就只能尽付流水。
就连刘永锡与邢夫人也在担心邢胜平能不能顶住压力,前次杭州之战邢胜平表现确这不错,所以刘永锡才会把上游完全托付给他,但杭州之役邢胜平一直是占据上风,而这次安徽之役却是阿济格占据了绝对优势。
整个越明朝廷都在担心邢胜平与上游形势,从张皇后、坤兴公主到朱大典、张国维、童屹立,大家都觉得邢胜平未必能顶得住如此惊人的压力,而南京城的清军将帅们同样关心邢胜平,他们觉得只要邢胜平招架不住,那么好日子又回来了。
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邢胜平现在考虑的问题并不是自己能不能顶住:“我可是安徽巡抚,可是现在安庆已经失守,那么我只能算是徽宁巡抚,可徽宁又有金声坐镇……天门山如果再丢掉的话,我这个天门伯也是名不正言不顺了!”
邢胜平考虑的问题大家完全没想到过,但邢胜平却总觉得自己脸上挂不住。
刘永锡虽然特意把邢庆平的安庆巡抚改成了安徽巡抚,但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个“安”字,这个“安”代表着安庆府,在邢胜平的谋划之中,他将依托安庆府组织防线将阿济格拒之门外。
但是阿济格大军来得太快太急,邢胜平根本来不及在安庆组织防线,只能依托东梁山、西梁山也就是传说中的“天门山”组织防御。
可这个结果却是让邢胜平有些恼羞成怒,毕竟他这位“安徽巡抚”中的安庆府已经丢给了阿济格,从某种意义来说只能是“徽宁巡抚”,但是徽州府、宁国府又有金声与江天一主持战局,不需要他来添乱,他这位“安徽巡抚”可以说是有名无实,现在只有这个“天门伯”的封号还有点意思。
如果天门山失守的话,邢胜平觉得自己这个天门伯也变成虚封,脸面完全挂不住了。
别看邢胜平是穷书生出身,但是他好不容易才有今天的名位,在这些细节问题上自然是特别敏感:“赶紧往西梁山上多调几门红衣大炮,东梁山上也要多派一个营头,我有精兵两万严阵以待,阿济格想夺走我的天门山,门都没有!”
现在邢胜平可是把杭州缴获的红衣大炮都调上来了,他就不信自己占据天险死守,阿济格还能拿下天门山!
而且阿济格把战线从武昌一口气拉到太平府,且不说深远的后方,从九江到太平府一线就有王孙藩与金声的数万大军牵制,而且姐姐姐夫也不会坐视邢胜平孤军奋战,因此邢胜平打定主意要依托天门山坚守到最后一刻。
而对于南京城来说,阿济格出兵东进可以说是清军近期的最大利好,甚至比豪格的援军抵达还要让那些跟着多铎入关的辽东旧人兴奋。
但不管这些辽东旧人有多神气多威风,现在是一时新人胜旧人,风光都被降清没多久的阮大铖抢得干干净净,南京城里甚至还流传着一本叫《平浙十策》的小册子,据说是阮大铖向豫王、肃王所上的平浙奇策,而豫王、肃王都对阮大铖的平浙十策赞不绝口,准备重用阮大铖。
而且在降臣之中阮大铖也是真正的大人物,他不但是弘光朝的兵部尚书,在弘光朝覆灭前还入过阁,而且活动能力特别强又跟东林势成水火,因此多铎、豪格与洪承畴都特别重视阮大铖,而现在这《平浙十策》一出更是到了炙手可热的程度。
对于辽东旧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此不管是孔有德还是耿仲明、祖大弼现在都在用尽一切办法攻击阮大铖,他们甚至与南京城内的“清流”联起手来对付阮大铖,一时间南京城内政潮一波接着一波。
阮大铖自然是寸步不让针锋相对,甚至还借着风头召集了不少死党跟这些辽东旧人、东林复社君子对骂。
但那些真正的大人物都很清楚这本冒出来的《平浙十策》与阮大铖根本没有任何关系,阮大铖虽然在多铎、豪格麾下办了不少事,也献了不少妙策,但是多铎、豪格都身经百战,怎么可能把阮大铖的书生之见放在心上。
让这些大人物觉得十分诧异的是,《平浙十策》虽然与阮大铖没有关系,但是阮大铖居然把著作权认下来了,而且还声称:“若用平浙十策,东南指日可定!”
阮大铖现在就在翻阅着这所谓《平浙十策》,虽然这是有人故意泡制出来诋毁阮大铖声誉,但是阮大铖却是越看越喜欢:“多铎、豪格、洪承畴这些人自许身经百战,但他们都没看懂这平浙十策,他们若是看懂了这《平浙十策》,平定金华贼自是易如反掌。”
虽然《平浙十策》出自政敌之手而且都是纸上谈兵,但阮大铖是越看越喜欢,觉得《平浙十策》上的文字是写到自己心底去:“哎……也不知道这十策是出自哪位大家之手,文字真漂亮,而且这上面的平浙十策更漂亮,不知道是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只可惜多铎、豪格、洪承畴不能用,幸亏还有英王能用平浙十策!”
阮大铖之所以选择降清而不是硬着脸皮与方国安一起归附越明,自然是他考虑天下形势觉得有阿济格几十万大军坐镇上游,大清国已经处于不败之地,所以才会跑来归附大清国。
只是多铎、豪格、洪承畴虽然用他办了不少大事,但掌握实权的即使不是辽东旧人也是入关以来招附的文武官员。
阮大铖现在虽然红到极点,但是多铎、豪格到现在对他这位弘光朝的兵部尚书还没有具体安排。
阮大铖自然只能把全部感情都投向英王阿济格身上:“只要英王大军抵达援军,我就把这平浙十策献给英王,英王肯定是慧眼识珠,到时候总督东南军务大学士自然就有位置了!”
阮大铖并不清楚,这《平浙十策》之所以让他越看越喜欢,完全是因为出自阮丽珍之手。
虽然父女之间的感情很一般,但阮丽珍比谁都要了解阮大铖,而且她终究是阮大铖的女儿,阮大铖最出名的《燕子笺》就是出自阮丽珍之手,阮大铖只是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就把著作权占为已有。
因此这《平浙十策》从文风上来说完全是出自阮大铖,而且阮丽珍也是照着自己印象中的阮大铖思路与妇人之见写出了平浙十策,虽然在辽东旧人眼中是破绽百出,但是在阮大铖眼中却是绝世无双的奇谋妙策。
因此就象当初把《燕子笺》的著作权据有己有那样,现在阮大铖也毫不客气地把《平浙十策》的著作权与最终解释权据为已有,甚至不惜引发与辽东旧人、东林君子的连番争论,大家在讨论怎么平定越明之乱的同时都动了真火。
但正是这一串的冲突让阮丽珍与柳如是有机可乘,现在阮丽珍压低声音说道:“河东君,我已经搞清楚,豫王和肃王是准备引诱永锡弟弟率部亲征,然后在半路进行袭杀!”
柳如是一脸严肃地说道:“我打听到的消息也差不多,这件事若是成了,恐怕中兴大业就要半途而废,幸亏清国一番苦心谋划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破绽!”
阮丽珍并没有问是什么致命的破绽,她只是希望自己的青梅竹马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这场大劫:“我们得赶紧通知永锡弟弟,他可不能有事!”
虽然南京失陷之后,她与刘永锡就一直天各一方,但是她现在是越来越感觉得到自家青梅竹马的种种好处,自然也希望刘永锡能平安度过这场大劫。
而柳如是却是异常严肃地说道:“自从英王率军东征以来,建虏又变得狂妄起来,要想把消息传到湖州去恐怕没那么简单,但不管怎么样,哪怕是我死了,越王也必须万无一失!”
而多铎并不觉得自己有多狂妄,恰恰相反,在经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他觉得变得异常谦虚起来,哪怕是胜卷在握,他仍然要倾听豪格与洪承畴的意见:“李本深事情办得不错,虽然刘小贼对他半信半疑,但是英王率部亲征随时可能抵达南京与我们会师,所以刘小贼不得不准备动手了!”
之前江南、浙江两省的对峙一直是明军占据着优势,虽然多铎与豪格往苏州府派出了一支近万人的援军,但是明军充分利用水上机动优势神出鬼没地袭击清军,苏州府的清军越来越觉得招架不住,因此刘永锡并不急着亲征溧阳城。
但是阿济格十几万大军从上游杀过来,只要这十几万大军与多铎、豪格会师,江南战场的形势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因此现在时间在清军这边,反而是刘永锡着急上火,企图在阿济格介入战场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而溧阳城与溧阳城内的几千名高杰旧部就成了刘永锡的最佳选择,多铎毫不客气地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刘小贼已经时日无多了!”
明风八万里 第六十四章 高太后
多铎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就等着刘永锡往坑里跳,但肃亲王豪格却是阴阳怪气地说道:“豫王,你这是太高看这刘小贼了,以今天的形势最佳选择不在溧阳,而是大举向西,太平府方向明军最多就十个营头,我们与英王东西并进,就是十个邢胜平都招架不住!”
豪格这话虽然说得刻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确属实情,邢胜平以东、西梁山为中轴组织防线,但这本来是南京外围的最后防线,距离南京的距离不过两百里,而南京现在却掌握在清军手里,最佳选择就是南京附近的清军与英王阿济格联手形成东西并进之势。
虽然邢胜平也在下游组织了一条防线,但他的主力都部署在西梁山为中心的防线,后方护卫就只能交给义军、义师负责,虽然也有十个营头的兵力而且其中有一半营头有着越明军的老底子,但对于豪格来说对付这些明军自然是摧枯拉朽。
只是多铎在这件事却是跟豪格对着干:“肃王是不是忘记了当初杭州之役的教训?忘记杭州是怎么失守,我敢保证只要我们一出兵,金华贼就直奔南京而来,现在这南京城内到处都是金华贼的内应!”
虽然现在张皇后、坤兴公主与越明小朝廷都迁移到杭州,但是多铎仍然按照习惯称呼为“金华贼”,而且也确实存在他所说的这种可能性,洪承畴就说道:“平定江南的关键还是在金华贼身上,金华贼始终是心腹之患,用江宁府换邢胜平这笔买卖有些不合算!”
他很清楚如果清军主力西进太平府,多铎、豪格肯定会领兵亲征,而留守南京城的责任肯定是托付给他这个汉人,而洪承畴既然有过降清的历史自然也是贪生怕死之辈,总担心虎视耽耽的刘永锡随时可能打进南京城,所以更倾向于多铎的方案:“而且英王会记着这份人情吗?”
一说到英王阿济格,就连豫王多铎都在叹气,肃亲王豪格就更不说了,这位英王阿济格从来是目中无人,连摄政王多尔衮都很难调动他,豫王多铎虽然是他的同母兄弟,但是阿济格从来没把多铎当一回事,至于肃亲王豪格这位政治上的失意者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出兵太平府接应阿济格多半是吃力不讨好,阿济格肯定认为他们是来打秋风的,但是豪格还是有点不放心:“万一邢胜平凭借天险挡住了英王岂不是天大恨事?”
洪承畴是官场老手,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怎么讨好满洲贵族:“我没说不出兵太平府,派一支偏师过去牵制就行,若是豫王、肃王都亲征太平府,别人还会以为豫王与肃王加在一起还不如一个英王!”
多铎觉得这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案:“阿济格有十几万大军,邢胜平本来就挡不住他,我们再派一支偏师背后抄击更是万无一失,主要的精力还是解决刘小贼身上,伪越王刘永锡才是金华贼的灵魂人物,邢胜平这样的人物金华贼还有很多,解决了邢胜平还有朱大典、张国维、王之仁、方国安,但是刘永锡只有一个,只要解决了刘永锡江南自然不难平定!”
虽然多铎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是洪承畴与豪格都很有兴趣。
而在千里之外的荆州,大顺军中内部的矛盾又一次爆发出来。
虽然除了郝摇旗、王进才留在湖南继续为何腾蛟效力之后,东西两路大顺军都集结在荆州附近,这并不能解决“大顺旗号还能打多久”与“大顺旗号怎么打”的问题。
“一只虎,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的谋划,你打着拥戴高太后的旗号实际完全为自己打算,我把丑话说在前头,我也拥戴高太后,但现在还打大顺的旗号是自寻死路!”
“李过,我们为什么湖南跟何腾蛟一起合营,就是因为大顺朝的旗号不好用!”
“是啊,再打大顺朝的旗号注定是被明清两国同时夹击死无葬身,我田见秀死不足惜,但几十万将士与眷属不能为我田见秀陪葬!”
田见秀在大顺军中是一个极有威望的人物,为人向来宽厚,虽然在西安殿后时因为“秦人饥,留此米活百姓”,不肯焚毁城内粮食导致得到补给的清军很快追了上来最后铸成了千秋大错,但是他在军中的威望依旧不减,大家都觉得他很有人情味。
现在田见秀这话可以说是许多大顺军将领的心底话说出来,虽然几十万大顺军残部与眷属都集中在荆州附近,但是大顺军的旗号已经打不下去了,前不久一只虎李过亲率李友、高一功、马重禧、张能、杨彦昌等九营围攻荆州,但是打了整整半个月都是一无所获。
只是人称“一只虎”的李过仍然没有放弃,他觉得不能放弃大顺这面旗帜,但这也是他成为众矢之的的原因。
他是李自成的侄子,但大家不认为他有资格继承李自成的旗号与大顺朝的皇位,因此李过也用了许多变通的方法,他先是把李自成的遗孀高太后请出来,但是大家一眼就看破高太后的背后还是一只虎李过,因此形成大家都拥戴高太后但没人把高太后的命令当一回事。
李过觉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高太后是个女人的缘故,要继续把大顺的旗号打下去还得出个大顺皇帝才行,因此他把李自成的一个弟弟推出来准备拥立他为大顺皇帝。
但是他完全想错了,大家对于高太后依然充满了敬意,虽然高太后只是女流之辈而且过于怯弱没有什么担当,但他终究是李自成的皇后而且也为大顺朝与在场的诸位大将办过许多好事,所以大家才会对她充满敬意。
可是谁会把李自成的弟弟当一回事,他既没有战功也没有实力,现在居然要当大顺皇帝凌驾于大家之上,因此大家群起反对,连田见秀这种忠厚老实人都直言“大顺的旗号已经打不下去”。
但李过仍然不肯放弃,他大声说道:“都说大顺朝的旗号打不下去,那能打什么旗号?打明国的旗号,权将军,你们不是在南面已经跟何腾蛟合营,为什么又要到荆州来?”
今年七月的时候,包括田见秀、刘体芳、袁宗第在内的东路大顺军在湖南与何腾蛟达成了合营协议。
但是何腾蛟并不是想依靠这支大顺军收复湖广,而是用尽一切手段来分化与排挤大顺军。
他一方面把实力较强的郝摇旗、王进才拉拢过来收为亲信,另一方面又排挤田见秀、袁宗第、刘体纯等大顺军主将,既不安排驻地也不供给粮饷,最后田见秀在内的东路大顺军在湖南立足不住,只能转入荆州与李过、高一功的西路大顺军会合。
因此一提到这件事,田见秀等人变得沉默起来,而李过继续说道:“明军跟我大顺有灭国之仇,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对付我们,怎么可能让我们打他们的旗号,可是打清国的旗号,权将军你们也跟武昌那边联络过,大家都知道结果怎么样!”
如果说大顺与大明之间有着灭国之仇,而大清国与大顺国之间同样有灭国之仇,这些流贼的意志比那些声气君子要坚强得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