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风八万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紫钗恨
现在金声桓可以说是骑虎难下,如果当时他知道刘永锡与越明军会这么快就拿下南京城,那么他肯定会选择投附越明朝而不是隆武朝,可是谁也没想到多铎、豪格这两位王爷居然如此不堪一击,一天时间就把整个江宁府都丢给了越明军。
越明军既然已经收复南京尽取江南,金声桓就成了越明朝的眼中钉肉中刺,据说刘永锡已经派了安徽巡抚邢胜平、江西巡抚王孙藩与总督徽池宁太军务兵部尚书金声同时进攻江西,第一个下马威就是拿下九江,现在鄱阳府以东已经尽为越明军所有,加上控制在越明军手上的广信府、饶州府,形势对于金声桓极其不利。
但是最爱金声桓的策士黄人龙却是信心十足地说道:“大清国用将军之力平定大半个江西,但将军得了一个什么位置?”
这是金声桓的一大恨事,他愤愤不平地说道:“只是给了一个提督之职,非但另委巡抚凌驾于本将军之上,而且还不得封侯!”
大清国在江西的局面几乎是金声桓与王得仁联手打下来的,但是金声桓尚且只得一个提督之职要受巡抚调度,而且没有爵位,更不要说地位在金声桓之下的王得仁,这也是他们起事反正的原因。
当时他们可以选择投向越明朝或隆武朝,而黄人龙正是决策的关键人物,现在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可是清国好歹也封了不少王爷贝勒,而越明朝对名位就更视若珍宝,只有刘永锡一人得封越王,刘孔昭得封诚国公,除此之外只有邢胜平得封天门伯、周之升封北固伯等区区数人而已,将军现在投附越人能否封侯?”
金声桓当即摇了摇头,他觉得自己虽然手把重兵,但是刘孔昭是刘永锡的生身之父,在弘光朝就已经封诚意侯,现在也不过是一个诚国公而已,而邢胜平、周之升都是刘永锡起家人马也不过得封一个伯爵而已,他一个降将怎么可能封侯。
黄人龙甚至指出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王孙藩奉越人之令巡抚江西尚且不得封侯,何况是将军!”
金声桓不由苦笑一声:“如果争江西巡抚的话,我肯定争不过王孙藩!”
黄人龙不由自信满满地说道:“这才是我让将军迎接唐王御驾的原因,唐王已经答应委任将军为昌国公总督五省军务,而且还有更有封王的希望!”
事实上黄人龙与唐王方面谈判的时候是希望引越王刘永锡的例子一步封王并给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名义,但是唐王小朝廷虽然不成气候完全指望金声桓迎驾,但是对于这些名位上却是斤斤计较,只给了一个昌国公总督五省军务的名义。
但是金声桓有这么一个名义已经是心满意足,他告诉黄人龙:“既然圣驾马上就到南昌府,那么咱们就要讲究名正言顺,问问陛下与他身边的诸位相国,以我的功劳能不能封王?如果不能封一字王,至少也要封二字王!刘永锡在越明朝可以是越王兼天下兵马大元帅,可他的位置跟我差不多,给不了天下兵马大元帅,给个二字王总没有问题吧!”
金声桓还想与身边的这些策士谋主讨论一下要不要转向越明朝的问题,但是现在一说能有机会封王就乐得找不到北,一心想着跟隆武皇帝换个更高更好的位置。
而黄人龙也觉得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请昌国公放心,我这就去跟朝廷把事情说清楚,让朝廷一定要给将军封王!”
金声桓与黄人龙并不清楚,他们的请求将会引发隆武朝的新一轮政潮。
而对于刘永锡与越明朝来说,虽然进入南京之后有着不计其数的复杂仪式、典礼与流程要走,而且很多时候需要三推三让,甚至三推三让都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这也代表着越明朝不再是一个地方性的割据政权,而是大明正统所在。
虽然这个“大明正统所在”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要大打折扣,但是哪怕是最保守的正人君子都不得不承认越明朝才是大明正统的事实并开始对越明朝中兴事业的歌功颂德。
毕竟与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大清国相比,越明朝立即变得非常可爱,而且张皇后与刘永锡可不是万历、崇祯那种对于朝野结社、清议毫无办法的皇帝,他们既然能成就中兴事业自然就有一番雷霆手段,而在见识了他们的雷霆手段之后,这些正人君子自然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他们现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痛骂弘光皇帝、顺治皇帝、豫亲王多铎以及自称隆武的唐王身上,但对于朝廷顶层那些完全不符合礼法与没有任何先例的存在与设计视若未见,哪怕刘永锡入城不久就已经与柳如是同桌吃饭同床睡,但大家都非常聪明地视若未见,顶多只是传些八卦消息。





明风八万里 第九十三章 承天
只是文人杀人从来不用笔,虽然大家表面对于刘永锡与柳如是的八卦视若未见,但是小道消息已经传遍了整座南京城甚至传遍了大半个江南,而且很多文人已经在笔记与诗集里非常含蕴地提到了这件事,甚至有好事者连写了十几首影射的小黄诗。
但是不管怎么样捕风捉影,大家都不敢在刘永锡与几位相国面前提及这件事更不要说批评刘永锡这个当事人,只能把全部火力倾泻到钱谦益这位东林领袖的身上,十首影射的小黄诗之中倒有八九首是指向钱谦益,甚至公开指责钱谦益献妻求荣无耻至极,真正直接影射刘永锡与柳如是事迹的却只有一二首。
毕竟钱谦益现在只是个无害的落水狗而且还有降清的黑历史,他们想怎么打落水狗都行,就是当面嘲讽都没问题。
可是指责刘永锡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了,因此大半个江南都知道了曾经落水降清的钱谦益又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新故事。
换个人面对这样的风口浪尖肯定是完全坚持不住,而钱谦益却表现得异常出色,他有惊人的心理素质,不但把这件事全部的责任大包大揽下来,而且到处放出风声:“小诚意伯当初就跟我有过约定,等他光复南京时就让我入阁为相。”
大家越发觉得钱谦益无耻,但是无耻也是一种境界,现在南京城内敢称刘永锡为“小诚意伯”的人也就是那么几位,都是刘永锡最亲近的自家人。
既然钱谦益可能有机会入阁,而且他敢公开把爱妾献给越王殿下的秘密,自然是有恃无恐得到了刘永锡的亲口承诺,所以大家很快就从公开嘲讽改成了暗中嘲讽。
而现在柳如是对于这位钱谦益是充满了歉意:“河东君,钱牧斋在这件事确实很有风度,虽然我跟他根本没有什么约定,但肯定不会亏待他!”
柳如是却很清楚钱谦益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她很明确地告诉刘永锡:“永锡公子想错了,钱谦益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风度,而是因为自保,他这人虽然有无数好处,但就不是大英雄!”
柳如是很清楚钱谦益不是大英雄,却是个足够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所以他在明清易代之际才会上演那么多出悲剧与喜剧,她很明确地说道:“国家新造,陛下承天即位,阁臣与部臣的人选决不可孟浪!”
刘永锡点了点头说道:“国家现在需要的是托孤之臣,怎么可能用钱谦益这样的降臣,但是钱谦益这位文坛领袖自然也要用在合适的地方,我不会因私废公,河东君,我已经想好了,国家准备编修清国志,钱牧斋亲历其事,可以说是最佳人选!”
虽然东林复社中人都建议编修“德昌实录”,现在越明朝廷还是定下“弘光实录”的名义并已经开了史馆,但“弘光实录”只是解决了越明朝的正统问题,编修“清国志”才是真正把越明朝放在大一统王朝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虽然从某种意义来说,虽然刘永锡与越明军已经光复南京与整个江南,但是阿济格、张献忠尚且占据长江上游,唐王的隆武小朝廷也在与越明朝争夺正统位置,两广、云贵都还没有奉表纳土,北方与关外更是在清国统治之下。
但越是尚未没有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就越要站在大一统王朝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刘永锡才会与柳如是探讨编修所谓“清国志”的问题。
柳如是虽然是青楼出身却是真正的才女而且精通文史,刘永锡一开口她就明白过来:“清国志总裁这个位置不错,正好适合发扬钱谦益的一身本领,只不过正因为陛下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我才觉得柳如是这步棋走对!”
宋史有“夏国志”专章,直接把西夏定义为大宋藩属,而现在大家都觉得南北对峙的局面还会维持相当久的一段时间,所以有好事者觉得应当修《清国史》。
但是刘永锡提出修《清国志》自然是把清国定义为无足轻重的割据政权,越明朝才是真正的大一统王朝。
刘永锡听到柳如是这么说也觉得相当得意:“既然柳如是慧眼识人,我怎么能让河东君所托非人!”
只是说起这几天的经历,刘永锡还是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虽然已经做好了美人恩重必不相负的准备,但是刘永锡没想到进南京城的第二天晚上就被柳如是逆推,而且是毫无抵抗力地被直接推倒了,毕竟柳如是是带着阮丽珍一起过来献身。
阮丽珍本来就是刘永锡的青梅竹马,而柳如是也是名重天下的才女,更不要说柳如是把青楼中学到的全套本领都在刘永锡身上。
虽然刘永锡经历过无数大场面,但是遇到这样的温柔阵仗也照样抵挡不住,第一时间就宣告沦陷并见到了柳如是媚起来到底有多美,所以才会有他与柳如是、阮丽珍一起同桌吃饭同床睡。
而且阮丽珍与柳如是的归来也帮刘永锡解决了大问题,如果说阮丽珍的文笔已经有大家风范可以帮上大忙,他是真没想到柳如是会如此多才多艺,不管是厨艺、女红还是琴棋书画还是调和后宫之间的关系甚至是治国理政,柳如是都能帮上刘永锡的大忙。
唯一的缺陷就是柳如是确实是那种极精致的丽人,虽然谈不上挥金如土,但这样的丽人不管到了谁家都必须富养才行,所以才会有钱谦益为了柳如是建绛云楼把最珍视的宋本汉书卖给谢三宾的故事。
但是刘永锡既然已经进了南京城,自然能让柳如是过上最精致的生活,而柳如是也对自己的选择非常满意。
虽然她知道虽然满城风雨都在钱谦益身上,但肯定有很多文人墨客把全部责任压在她身上甚至骂她为**,但是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更不后悔主动投怀送抱的举动,因为眼前这位刘永锡才是她命中注定的良人。
因此她非常坦然地接受了刘永锡的承诺:“陛下若是能办到这句话,柳如是这辈子无憾了!只希望陛下不仅是承天而生,也是为了承爱而生!”
刘永锡不由笑了起来:“河东君真是我的贤内助,刚才我跟几位阁臣聊过了,大家都觉得你选定的承天年号不错,!”
虽然越明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继承了大明朝的大部分政治遗产,但实际却是空手起家重新创业,而且现在为止仍然是监国皇后、监国公主与越王刘永锡三驾马车的政治框架,与传统的大明王朝完全不是一回事。
收复南都以后,越明朝的政治体系一定程度要向传统的大明王朝回归,但是又不可能彻底回归到朱明王朝的框架体系,毕竟过去是朱氏天下,而现在只要不是瞎子,都知道越明朝将是刘氏天下,但是按照刘永锡与许多老臣的意思监国皇后与监国公主的名义又必须保留。
但是具体是怎么样的政治架构,朝野议论纷纷提出了无数种框架,而诸位阁臣、部臣以及张皇后本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对于新朝的年号问题都有七八种方案,而且本朝惯例不仅仅是宰相不读书,朝堂诸公同样不读书,举出的年号都不妥,童屹立甚至提出要用“炎兴”年号。
只是马上有人指出这个年号不妥,因为这是蜀后主刘禅的最后一个年号,而且没用几个月蜀汉就亡国了,而且童屹立这是典型重复造轮子,宋高宗在南京府商丘即位的时候,就有人建议用炎兴年号而且大家一致同意,幸亏宋高宗身边还有明白人最终才改用建炎年号。
而柳如是就给刘永锡提出了一套妥协方案,首先就是给“监国懿安皇后”张氏上尊号为“大明应天监国秉政懿安皇太后”,而“监国坤兴公主”朱氏则按刘永锡的意思上尊号“大明顺天监国长平皇后”,而刘永锡则是“大明承天皇帝”,年号也用“承天”年号。
“应天”、“顺天”、“承天”三号齐用,正好反映了从朱氏天下向刘氏天下的巨大转变,而“承天”这个年号同样反映了这样的巨大改变。
而几位参与议事的阁臣、部臣对这样的政治架构好评如潮,刚刚在年号上出过大丑的童屹立更是第一时间用后周故事认为这是最佳选择。
毕竟监国懿安皇太后是应奉天命高瞻远瞩地选定了刘永锡与坤兴公主这对金童玉女,所以越明朝才能收复南京应天府,长平皇后则是顺应天意决定将江山由朱氏转入刘氏,而大明承天皇帝则是承奉天意成就中兴事业的天命之人。
唯一的反对意见来自于张皇后,张皇后觉得“应天监国秉政懿安皇太后”的名位对她来说实在太高,而且国家如果有监国秉政皇太后容易政出多门,所以她让刘永锡与诸位大臣把皇太后之位去掉,只愿意成为“应天监国秉政懿安皇后”,而刘永锡最明白张皇后的一片心意自然是从善如流。




明风八万里 第九十四章 尊号
而现在柳如是听到自己帮刘永锡谋划的方案得到了诸位阁臣的一致好评,嘴角不由露出了笑意:“几位阁臣肯定赞同陛下承奉天意才能成就今日,只是长平皇后那边没说什么?”
刘永锡不得不承认柳如是确实是自己的贤内助,别看自己刚进南京城就被柳如是带着阮丽珍逆推,但是她跟张皇后、邢夫人、李香君、长平皇后这些女人之间都相处得非常好,前次张皇后不肯接受皇太后封号的消息就是柳如是帮她传过来的。
而现在柳如果特意提起长平皇后,刘永锡就知道其中定有玄机:“河东君想如何助我一臂之力?”
柳如是虽然是女儿之流,但是胸中自有谋略,她告诉刘永锡:“等群臣议定尊号,到时候陛下再给长平皇后上一个大明顺天监国长平女皇的尊号,想必皇后娘娘肯定会很开心!”
刘永锡没想到柳如是还能玩出这等花样,但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合情合理,等于是给长平皇后吃了定心丸,唯一担心就是可能留下后患:“长平如果能够非常开心,那我肯定愿意把这件事办好,就怕这件事以后会惹得她不开心!”
长平皇后或者说坤兴公主可以说是越明朝“应天”、“顺天”、“承天”的关键人物,刘永锡尚且有亏待她的想法,何况她本来就是帝女,现在看到天下由朱氏转入刘氏之手自然会有些郁郁寡欢,但是这个“女皇”尊号一上保证让长平皇后会破涕为笑。
但是加个“大明顺天监国长平女皇”的尊号,但是刘永锡担心的是以后会引发许多纠纷,但是柳如是却对刘永锡信心十足:“陛下既然准备编修清国志,自然有澄清宇内再造乾坤之心,这种小事还能难得住陛下!”
柳如是虽然没给出真正的解决方案,但正是刘永锡想要的答案:“那麻烦专门跑一趟,不不不,还是我自己去一趟吧!”
柳如是却是笑脸盈盈地说道:“不不不,还是让我先走一趟跟皇后好好说一说!”
说到这,柳如是看起来极为清纯的俏脸却是格外动人:“毕竟皇后娘娘还是清纯处子之身,前次我能帮丽珍妹妹把事情办好,现在也能帮皇后娘娘把事情办好!”
前次她与阮丽珍一起逆推刘永锡的借口就是阮丽珍还是处子之身,既然初次同床共枕还是白纸一张,自然需要柳如是在一旁指点相助,但是直到现在刘永锡仍然对于那一晚的香艳情景念念不忘,现在她旧事重提刘永锡自然是情火如潮:“那这件事就要多谢河东君了!”
刘永锡在南京城内春风得意,自然就有人泪流满面长叹短叹。
刘泽清与刘良佐这对难兄难弟就是最好的典型,原本刘泽清与大家的想法差不多,认为多铎与豪格至少能在南京城内坚持到年后,等到大清顺治三年再考虑去向也不迟。
可是谁也没想到十二月初多铎与豪格不但丢掉了南京应天府与整个江南,甚至连十万大军都几乎丢得干干净净,虽然刘泽清在淮安附近还有几千兵马,但是连大清军都抵挡不住,何况是刘泽清这等常败将军。
由于刘泽清与越王刘永锡有着很难化解的恩怨,而且他刚刚拒绝了越明朝的招降,因此刘泽清毫不犹豫地就往山东撤退,只是逃走的时候带上了刘良佐这位南京失守的罪魁祸首,只是刘良佐始终不承认在南京失守的问题上他责任最大。
虽然刘良佐承认自己在燕子矶抢了不少渡船,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多铎、豪格会这么不堪一击,一天时间就丢掉了南京城与数万野战精锐,而且还要把南京失守的责任全部推到自己身上。
还好多铎与豪格这次在燕子矶败得实在太惨,虽然在江北停留了一天半的时间,但最多也就是收容五六千名残兵败将,所以不得不暂时仰仗刘泽清与刘良佐这对成事不足的难兄难弟。
毕竟不管怎么样,刘泽清与刘良佐这对难兄难弟手上加起来也有一万之众,虽然都是虾兵蟹将成不了大事只能摇旗呐喊,但是现在多铎与豪格已经是饥不择食,只要他们不投向越明朝什么事情都好商量。
只是刘泽清与刘良佐越往北跑越没底,毕竟现在不管是越明朝还是大清朝都不待见他们这对难兄难弟,豪格、多铎在收编沿路的若干牛录、营头之后变得神气起来,恨不得马上就把他们的队伍吞并掉。
而越明朝这边同样是他们战场上的一群老对手,现在自然是痛打落水狗,虽然可以容许他们投降过去但是不允许他们保留人马建制,最多只答应这对难兄难弟保全性命,但是最狠的还是是刘良佐家丁出身的王普祥。
虽然刘良佐觉得自己当初对王普祥很不错,但是现在王普祥却是拼命追杀刘良佐甚至要对刘良佐斩尽杀绝,而且还到处挖刘良佐的墙角把刘良佐仅存的精锐拐走了一小半。
刘良佐很快就明白过来,这跟刘永锡与李本深、李成栋、高进库等人势不两立是一个道理,李本深、李成栋、高进库这些人在高杰旧部很有影响力,而刘永锡就是依靠高杰旧部起家,怎么可能容许有人在高杰旧部中有着比自己更高的声望,所以溧阳之役中李本深、李成栋、高进库这些人没有一个活下来。
而刘良佐虽然没死,但是王普祥的部下倒有一小半是从刘良佐部俘虏转化而成,甚至连王普祥本人都是刘良佐家丁出身,刘永锡还特意从刘良佐所部最精锐的秦大鹏部俘虏补充数百人给王普祥。
在这种形势,王普祥想要一步登天,自然不会给刘良佐留条活路,所以才会一路追杀斩尽杀绝,而刘泽清这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越明军中的刘泽清旧部暂时还没有王普祥这个级别的人物,但是现在对刘泽清出手最狠的同样这些刘泽清旧部。
因此他们甚至不敢在徐州停留,直接就逃回了山东。
到了山东境内刘良佐与刘泽清才终于算是定下神来,恰好也传来了金声桓在南昌反正的消息,他们这对难兄难弟开始谋划着下一步该怎么走,只是一想起王普祥刘良佐就是恨之入骨:“我算是瞎了眼,当初怎么会把王普祥提到那么重要的位置上。”
刘泽清却是非常现实地说道:“咱们兄弟回了山东恐怕还得借重王普祥才行,我估计着代善在徐州坚持不了太久!”
虽然大贝勒代善的一万七千大军已经赶到徐州,加上多铎、豪格一路收容的残兵败将与原有的徐州守军,加起来差不多有三万之众,但是多铎、豪格十万之众尚且守不住南京,三万之众怎么可能守得住徐州,所以刘泽清估计代善肯定要退回山东。
但是代善如果退回山东,那刘泽清、刘良佐这对难兄难弟恐怕就要面临更大的压力,毕竟王普祥之辈虽然可恨,但是多铎、豪格更恨他们,因此刘良佐觉得:“那这日子没办法过了!”
而刘泽清早是想好了一切:“代善如果退回山东的话,咱们的日子就好过了,不管是大清国还是越明国都要仰仗咱们才行,但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保全实力!”
刘良佐已经明白刘泽清到底想干什么:“这样是不是太冒险了?而且咱们肯定不能打隆武朝的旗号!”
刘泽清当即笑了起来:“在曹州府地面咱们说了算,而且这次咱们暂时不打出旗号,关键就看谁开的价格更高,不管大清国、越明国,只要开出的价码够高咱们就打谁的旗号,而且大明朝不缺藩王,找个姓朱的还不容易,唯独不能打隆武朝的旗号!”
刘泽清看得很清楚,打什么旗号都不成旗号,但打出隆武朝的旗号恐怕是遭受大清国与越明国的两路夹击是自取灭亡。
而刘良佐也回过神来:“就这么办,咱们既然有上万大兵还怕没去路!”
而对于大贝勒代善来说,虽然他见过许多极其险恶的形势,但是从来没想到过形势会象今天这么险恶。
他不得不再次询问多铎与豪格:“你们从江南就带回来这么多兵马?”
虽然代善知道形势很恶劣,也知道多铎、豪格所谓“王师北撤仅存二三万人”纯属瞎扯,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多铎与豪格会败得这么掺。
而多铎由于被刘永锡一路痛打已经完全习惯了,所以当面就把代善顶了回去:“大贝勒,关键是刘良佐、刘泽清不听调度,不然形势不至于到现在这个地步!”
代善知道刘泽清、刘良佐手下有一万之众,但是这一万之众即使撤到徐州也不完全不顶用,现在连豪格、多铎的八旗精兵都是一听到金华贼来了就望风而溃,刘泽清、刘良佐的江南新附军又有何用?
他现在还是抱着一线希望:“你们从江南到底带回来了多少甲兵?给我个实数!”

1...8788899091...1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