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一头猛虎,就该虎啸山林,做个百兽之王,而不是给人当抓老鼠的猫。
张铤想到这里,迈开脚步,继续向前走,往覆舟山走去。
方才他临时有事,不得不离席,去处理一些紧急事务,事毕,当然要赶紧回去,回去“救场”。
李笠不太懂吟诗,也不怎么附庸风雅,不喜欢翻故纸堆,但这种场面又少不了舞文弄墨,所以,光靠祖珽一个人顶着不太好,张铤得赶回去帮着撑场面。
不过,他觉得李笠在湖州州学所做那首七言《劝学诗》,倒是不错。
张铤仔细琢磨过后,却觉得有些怪:按照李笠的情况,不该做出如此风格的诗来。
譬如这首诗最后的两句“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根本就不像是李笠平日里的看法:李笠就明确表态过,无军功不得封爵;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才是国家栋梁之才。
张铤知道,李笠很看重军功,希望朝廷能够做到文、武张弛有度,国家既不穷兵黩武,也不能重文轻武。
却在诗句里,强调读书才能“遂平生志”,感觉有些自相矛盾?
他看着眼前覆舟山,摸了摸胡须。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是官场拼杀的必备“技能”。
皇帝办教育,在州学里,对着读书人说这段话,无非是点明办学宗旨,说个场面话罢了。
。。。。。。
翌日,头还有些疼的李笠,拿着一堆资料,与梁森商量办军校事宜。
其实是讲述“办学宗旨”。
昨日重阳节,李笠饮酒过度,迷迷糊糊回了宫,迷迷糊糊睡着了,迷迷糊糊醒来,一想到今日要说的事情,很快便精神抖擞。
“自古以来,多有公、私学堂教授学生文化知识,但罕见有人公开招生,然后教授学生如何真正的带兵打仗。”
“所以,只有叫人读书写字的学校,没有教人带兵打仗的军校。”
李笠说着说着,打了个哈欠,赶紧喝茶提神,继续说下去。
“当然了,各类兵法之所以能传世,说明自古以来,基本的军事教育是存在的。”
“不过,没有哪个名将是单纯靠读书读出来的,原因,你也知道,打仗这种事,靠单纯的纸上谈兵根本就不行。”
“理论当然傲要学,但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要有实际的带兵经验。”
“原因,当然是因为军队是人组成的,打仗,其实就是组织一群人,去做某件事,只不过这件事是杀人,而且是集体杀人。”
“既然是组织大量的人去办事,那就免不了和人打交道,要知道自己手下的能力,知道这些人的长处、短处,以及性格。”
“也就是说,将要知兵,不知兵,光知道理论,靠着单纯的理论去打仗,理论脱离实际,除非运气极好,否则容易兵败身亡。”
“就像学游泳,光在岸上动嘴皮子、练动作,没有用,不下水扑腾、不呛几口水,根本就学不会。”
“所以,朝廷要实施军事教育,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员在课堂上学习理论,还要下基层带兵,积累实际带兵经验。”
“那些将门,培养子弟的方法就是长辈带着随军作战长见识,让这些子弟从少年时就熟悉军旅生活,积累带兵打仗的经验。”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类似私学、族学,外人想学,了不起学个兵法,懂些理论,具体怎么用,全看悟性。”
“朝廷要办军校,目的是让从未接触过军事的人,或者寻常兵卒,在数年时间里,具备合格的军事素养。”
“当然,正如学校分蒙学、县学、州学、国子学那样,军校也要分级别,由易到难,培养不同层次的军官。”
李笠阐述着军校的办学宗旨:“军校要如同作场批量生产机器零件那样,批量培养初级、中级军官,随时能补充到军队中去。”
“那么,朝廷的正规军...中军,就不怕吃败仗,若军队被打残了,重建、形成战斗力的速度,要比以往快。”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乱世栋梁 第四十二章 忠诚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淮阴,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来得有些猛烈,虽然是中午,但天空一片昏暗,雪花飞舞,北风冷冽。
风吹在窗户上,发出些许动静,使得李笠下意识望向窗口。
镶嵌着许多玻璃的窗户,能在防风的同时,保证透光度,但是因为天色昏暗,所以房间里还是点起了煤气灯。
煤气灯的光芒,让房间变得明亮起来,李笠收回视线,看向眼前书架。
书架为活动书架,虽然占据了一堵墙的位置,却可以沿着轨道前后移动,露出后面同样大小的其他书架。
书架上的书,放得满满当当,李笠走到书架前,伸手拿出一本,翻看起来。
书名《军事后勤知识》(上),很厚,不仅有文字,还有示意图,讲述的是军事行动中,后勤保障的各项知识,以及注意事项。
此书有目录,分章节,由浅入深,向读者介绍相关内容。
佐以示意图,以及大量的数据表格,可以让读者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军事后勤保障的各个环节,以及基本的实施方法。
学了理论,再佐以数年的基层实践,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就能真正掌握这项技能。
一个从未接触过军事后勤的人,只要识字,在军校经过学习和实践,数年内,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初级军需官。
若按传统的方式,要具备如此能力,得先跟着军吏做事,跑腿、打下手,闷头做事,做个几年。
“态度端正”了,“师傅”才会开始教授真本事。
譬如教算数(这个时代是筹算),教写字,教如何调配人力、物力,教如何管人,
再熬个几年,基本掌握相关知识,才算是出师。
这种“传统培养方式”,类似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和军校教育的差别,以厨艺来作比较,等于厨艺学校收学费培训学生与大厨带徒弟出师的区别。
李笠将书放回书架,看着琳琅满目的书籍,十分满意。
这些书籍,都是军校的教材,记录着各类军事知识,若是以往,可作为将门的家传绝学。
包括后勤保障、运输,行军、扎营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如何开展侦查以及反侦察,各类战术、阵型的使用等等,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
各级军校以此为教材,对学员进行培训,培训合格的学员,再到基层带兵实践,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就能成为合格的初级、中级军官。
然后在战争中成长,只要能活下来,并善于总结、归纳实战中的各种经验教训,或者进行下一级的深造,这些军官之中,就会诞生高级指挥人才。
所谓高级指挥人才,指的是能驾驭数万乃至十余万大军协同作战的将领,即所谓“帅才”。
这样的人,只有极少部分是无师自通的天才,绝大部分,都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宿将。
其大军团作战级别的指挥能力,是血和泪浸泡出来的。
若想仅凭学校教育就教出如此人才,那是妄想,但必要的理论学习,是培养高级指挥人才的办法之一。
因为有些苦和经验教训,不需要亲自经历;有些心得,并不是必须自己经历后才能总结。
大量的军事知识和经验,不需要通过时间来积累,有了系统化的教育,就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承,可以缩短一个人成才所需的时间。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然而,各级军校出现后,想要短时间内将军队改造成功,那是妄想。
因为这个时代,“传统”军队特点是部曲制大行其道,军队的真正战斗力,是各级将领的部曲私兵。
想要从整体上提升官军的战斗力,光靠军校培养初级、中级军官,还不行。
不一会,皇子们到,其中也包括皇太子李昉,李笠很快便开始了家庭教育:军事教育。
李家的根基是军功,所以不能忘本,皇族想要守住江山,也必须知兵。
李笠现在讲的课,是军队构成:
“一支军府营兵,兵力五千,那么,这支军队的构成,大致如下...”
李笠摊开一个示意图,向儿子们讲解眼下常见外军(地方镇守军队)的典型构成。
“五千人中,两千是缺额,实际只有三千兵。”
“三千人中,大概一千兵有基本的训练,其他两千人,平日里打杂,帮佣,赚钱养家糊口,给各级将领当干杂活,如同奴仆。”
“那一千有基本训练的兵当中,大概只有三百人左右,有胆量和敌兵肉搏。”
几个不太懂军队实际情况的皇子,听到这里目瞪口呆:账面上五千兵力的军府营兵,实际能打硬仗的,就只有三百人?
这还打什么仗啊!好像也就只能剿匪而已。
“注意,将领的部曲并不算在内,因为部曲是私兵,算是将领的私产。”
李笠说到这里,点出关键:将领自带的部曲,才是普通军队战斗力的保障。
将领想要掌军,也得靠部曲,否则说的话没人听,根本就指挥不动下面的兵。
至于部曲的数量,得看将领的财力。
将领的财力雄厚、家境优渥,就能养更多的部曲,兵力数百乃至数千,还能养马。
譬如梁国时,开国勋臣夏侯氏家族,聚居寿阳、合肥一带,自家部曲有数千,马匹上千。
作战时,夏侯家的部曲既能协助郎主管军,还能作为精锐骑兵担任突击任务,随着郎主冲锋陷阵。
普通军队,将领们依靠自带部曲保证战斗力,至于其他兵,全都是鸡肋。
既然是鸡肋,自然就不需要训练,待遇差、士气低也无所谓,这些兵平日里就给将领们使唤,当做免费劳动力用。
打仗时,督战的是部曲,跟着将领冲锋陷阵的是部曲,保护将领撤退的是部曲。
至于鸡肋兵,死了就死了,反正是“公家”的财物,和私人无关。
不仅如此,许多将领还故意克扣普通兵卒的军饷,然后趁机高息放债,利滚利之后,让还不起债的兵卒们沦为自己的奴仆。
将“公家”的财产,据为己有,再把其中骁勇善战者,编为部曲。
而这些鸡肋兵,最初是兵户,但随着世兵制的瓦解,许多军府营兵的来源都是募兵,最初,募兵的费用是朝廷(地方财政)调拨。
慢慢的,朝廷不能“全额”调拨募兵资金,于是部分费用由将领想办法凑。
或者,拉人“入伙”。
譬如,军府将军有了募兵的额度(譬如五千人)后,拿了朝廷拨的资金、加上自己凑的钱,能募三千人。
剩下两千名额,就吸收地方豪强“入伙”。
地方豪强“入伙”,带的当然是自己的部曲私兵,或者自己想办法凑起来的兵。
主将授予对方军府军职,将其引为自己的部将,于是其麾下的兵卒,自然就算入营兵当中。
然而,因为兵为将有,许多兵领的是自己直属将领的军饷,受的是直属将领的恩惠,处罚也是由直属将领实行,所以,整个军队的上下级关系十分混乱。
类似于“部下的部下,不是我的部下”这种情况。
所以,到了梁国后期,外军(地方镇守军队)各军府营兵,因为将领来源的关系,普遍部曲化,后果很严重:
打硬仗时,主将很难指挥好名义上的许多部将,还不好板脸,得和颜悦色与将领们讨价还价。
“诸将”不同意打的仗,不同意的军事行动,主将再不快,也没法让军队去实施。
甚至,面对强敌,是战是和,主将自己都做不了主。
“这样的军队构成,作战时的特点是什么呢?”李笠发问,见儿子们没一个主动回答,便自问自答:
“千人级别,或者数千人级别战斗,表现尚可。”
“而一旦战斗规模变成单方兵力过万,需要各部将领协同作战时,战斗力就随着兵力的增加,成反比下降。”
“这个时候,一旦要打硬仗,全军主帅指挥不动各部将领,各部将领又指挥不动各自部将。”
“军队部曲化的恶果,就是军队碎片化,人多没用,无法万众一心。”
“人越多,表现越拉胯,而对于地方治安的维持,这缺点倒是不明显,毕竟平定民乱、剿匪,兵力千余到数千就能完成了。”
“这就是外军的现状,想要改,耗时又耗财力,所以,朝廷现在以整顿中军为主。”
“确保中军各军,建立严格的上下级关系,确保指挥序列通畅。”
李昉听明白了:“所以,办军校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中军的战斗力,让中军各军,依靠团体的力量作战。”
“确保战斗力随着兵力增加而增加,而不是相反...”
“没错,部曲化的军队,不适合用军校毕业的军官来管,你们要记住这一点。”李笠做了总结。
然后加以扩展:“部曲制既然存在了那么多年,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强行消灭,得不偿失,也容易得罪人,引起众怒。”
“但中军必须是例外,各级将领要靠军士管兵,靠各级军官管军。”
“只有这样,中军才不容易哗变。”
说到最后,李笠把最关键的问题说出来:
“各级军校培养出来的士官、尉官、校官,构成的军官团,才是协助皇帝掌军最可靠的群体。”
“培养能打仗又忠诚的初级、中级军官,这才是办军校的真实目的,中军,必须由这样的军官团掌握,而不是自带部曲的将领。”
“如此一来,只要皇帝自己不乱搞,别人就很难染指兵权!”
乱世栋梁 第四十三章 意图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新年在即,家家户户忙着做准备过年,李笠也没闲着,抽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
研讨的内容是时局,参与者是各军校的预备学院,会议交流的形式类似于“策论”。
学员们提前一日到临时集体宿舍住下,然后抽签,以十人为一队,拿着事前准备好的资料,有一晚时间琢磨“对策”。
然后于今日开始“研讨”,提出策论。
策论的大题目有两个:一,灭齐,二,灭周。
其下,有各种小题目。
“主考官”是皇帝,以及几位武勋。
策论无所谓好与不好,关键是要有理有据,能说出自己的道理,并对时局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这看法十分肤浅、可笑。
能在皇帝面前露脸、表现一番,这可是极其难得的机会,所以学员们都很激动。
尤其那些以军士身份入军校深造、即将升为尉官的学员。
因为他们没想到自己有机会以及资格,在皇帝面前发表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很快,“研讨”开始,各小队按照序号,依次上台发表策论。
第一个上场的队伍,大题目是“灭齐”。
那么,该如何灭齐呢?
上场的学员慷慨陈词,下面的学员侧耳倾听,若有所思。
当今天下,三国鼎立,轮国力,齐国位居第一。
齐国拥有天下最为富庶的河北地区,物产丰饶,人口众多;
又有出强兵、战马的并朔地区,所以马也很多。
齐国因为立国前的渊源,分为邺城和晋阳两个权力核心,邺城为朝廷中枢所在,朝臣云集。
晋阳为高氏霸府所在,是武勋聚集的地方。
所以,齐军的特点是骑兵多,并州军(晋阳军队)战斗力及其强悍。
总体来说,齐军因为骑兵多,在平原地区十分厉害,不过,骑兵的构成,主要以鲜卑兵为主,汉兵主要是步兵。
当然,自古燕赵多慷慨之士,河北不缺马,所以河北汉人豪强的马队数量(总数)也不少,战斗力也不低。
那么,官军北伐,击破齐军主力后,还要面对一个问题:河北豪强是否归心,决定了民间马队的归降与否。
如果处置不当,河北烽烟四起,马贼到处流窜,官军会被弄得焦头烂额。
那么,对策是什么呢?
首先是进攻:北伐分三路,东路军从碻磝渡河北上,进入河北东部地区。
中路军从滑台附近白马津渡河,目标是北岸黎阳津,那里距离邺城不到二百里。
西路的北伐军从虎牢附近渡河,其实是佯攻,并提防西边洛阳方向周军的偷袭。
齐国必然严防黎阳津,所以,战争应该在冬天开始,待得黄河封冻,东路军、中路军直接过河,与齐军对攻。
中路军作为主攻,要在黎阳津附近与齐军决战,这是两国的大决战,战斗结果,决定了两国对决的结局。
所以,官军要集中主力在中路军。
若官军败,北伐结束,东、西两路北伐军回防,守住河南。
若官军胜,那就集中全力进攻邺城,齐国君臣大概率放弃邺城撤往晋阳,那么接下来,官军就要席卷河北。
对于河北豪强的招降要进行,但南北对峙两百多年,河北民心未必向着南方朝廷。
那些豪强、士族,短时间内未必肯合作,或者虚与委蛇,明面上归顺,暗地里搞鬼搞怪,所以...
要“除草”。
以绝对兵力优势,以及不可有效防御的攻城技术,攻破河北各地坞堡,把河北豪强、士族清理一番。
并取其存粮以供军用,缓解北伐军的后勤负担。
与此同时,卫所兵北上屯田,依靠卫所据点拱卫州郡县城,对河北各地实施军事占领。
至于逃到晋阳的齐国君臣以及军队,官军依托邺城,堵住太行山东麓各通道出口,确保对河北地区的军事占领和“消化”。
这期间,若周军趁火打劫,进攻河东,进攻晋阳,官军不用理会。
即便周军最后占领晋阳,全据太行山以北地区,也不要紧。
朝廷只要掌握了河北,就能位于不败之地。
过得几年,等河北稳了,便可西攻,灭周。
李笠听了这个策略,有些错愕:趁着北伐,杀掉大量河北豪强、士族,夺其土地、钱粮,真是够狠啊...
满清入主中原,可不像你们这么对大地主们赶尽杀绝...
腹诽归腹诽,李笠饶有趣味的提问。
问题有不少,最关键的就是为何采取“杀”的方式,来解决河北地区豪强和士族。
学员们的回答倒也简单明了:快刀斩乱麻。
他们认为,除非官军一战歼灭齐军主力,导致齐国灭亡成为河北豪强们的共识,否则当齐国国主、中枢逃到晋阳,河北各地肯定不会真心归降。
那么,对于这些首鼠两端的地方豪强,防也不是,不防也不是,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还不如快刀斩乱麻,省得留祸患。
只要除掉这些地头蛇,将来朝廷也好控制河北地区。
“快刀斩乱麻”这个典故,来自东魏,和高家父子有关,李笠见学员们能活用,很满意。
但是,该问的问题还得问:
这样杀,很容易直接逼反那些坐壁观望的河北地头蛇、导致河北各地烽烟四起,好多年都不得消停,怎么办?
一名学员回答:“把这些地头蛇清理了,才能腾出土地,才能让立功将士在河北分田地,安居乐业。”
“将士们和卫所兵在河北各地扎根,深入乡里,叛乱就不成气候了。”
李笠看其人文绉绉的,一脸斯文样,却没想到对方有如此“觉悟”,一语点破所谓“北伐”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要北伐?
从大义上说,是为了统一天下,结束数百年乱世,让中原重归太平。
但这种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没任何现实意义。
南方的地方豪强,对“中原”没有什么眷恋,反正中原在不在朝廷治下,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只关心北伐时,自己会被官府多征收多少租赋,有多少族人、子弟应征入伍去打仗。
对于北方豪强来说,什么“大家都是同胞”这种话都是虚的,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统一后,新朝廷能否保障自己的利益。
只要在新朝有官做,家族、个人利益得到保障,对于地方豪强来说,哪怕新朝皇帝是条狗都无所谓的。
对于普通百姓,更是不关心:皇帝老儿北伐,成功了莫非我家能免租赋、劳役?莫非日子能好过些?
不能?那我支持个什么?官军北伐,还得我们穷苦百姓分摊加派,家中男丁从军作战,坏处一大堆,我还高兴个什么。
所以,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抢钱,抢地,抢女人。
北伐的将士,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从军的,若北伐成功后,可以分田地,分女人,那不得一个个嗷嗷叫着往前冲?
真有这种好处,北伐才会得到将士们的支持,也会有大量没有土地的农民、无业流民踊跃从军。
玩命换军功,以此换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那么,若官军攻下富庶的河北,却一切照旧...
地还是地头蛇们的,女人也是地头蛇们的,参战将士流血又流泪,只换回来勋号和些许钱帛赏赐,却换不回土地和女人,这算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