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末当帝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星星草
因此这些朝臣的目光全部集中在宁完我身上,有愤怒的,有仇视的,还有准备看他倒霉幸灾乐祸的,心情各异,不一而足。
“中堂是要我大清与伪帝罢兵讲和?”多尔衮强压着怒火,耐着性子又问了一句,二目如火,带着随时都可能迸发的杀机。
“正是。”宁完我直言不讳。
“宁完我,你竟然让我大清与伪帝苟且求和,那么多八旗子弟,二十万大清勇士,他们都白死了吗?你到底是何居心?”没等多尔衮发怒,肃亲王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大臣索尼、谭泰、图赖等等皆怒目叱责,恨不得将宁完我给撕了。
宁完我泰然道:“‘鄙人之和非尔等之和也。骐骥之局促,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汉高祖屡败,何为而帝?项羽横行天下,何为而亡?袁绍拥河北之众,何为而败?昭烈屡遘困难,何为而终霸?无他,能用谋不能用谋,能乘机不能乘机而已。夫天下大器也,可以智取,不可以力争也。”
宁完我这番话,就连号称汉臣谋略第一的范文程也认为宁完我在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八旗武将更是不屑,甚至要对宁完我不敬了。
多尔衮一摆手制止了他们,尽量摆出一副从谏如流的样子,“愿闻中堂高论。”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369章 多尔衮出兵
宁完我道:“依卑职愚见,五大王之败绝非偶然,大明虽然名存实亡,但实力仍不可小觑,乃为大清强敌。九江之战,洛阳之役,便是铁证。人贵有自知之明,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大清刚刚入主中原,立足未稳,兵力有限,闯贼之乱尚未肃清,今又有五大王新败,形势对我们非常不利。伪帝朱由崧身为功夫帝王,又有两大王牌之师,实乃我大清之强敌。我大清犹如一拳手负伤,以负伤之身与强敌来战,难免会重蹈五大王的覆辙。卑职驽钝,言不知物,不到之处望王爷恕罪。”
宁完我的意思是简而言之,就是多尔衮现在不能出兵,出兵也打不过朱由崧,硬要出兵很可能会跟五大王一样的下场。
天呀,谁敢这样说?也只有他宁完我!
鞑子们本来就嚣张不可一世惯了,现在宁完我竟敢说欣欣向荣的大清国不是风雨飘摇残明的对手,这话谁听着都不会服气的。尽管宁完我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鞑子们对他嗤之以鼻。
多尔衮气得暴跳如雷了,若非顾及宁完我的身份地位和最后那句乞罪的谦辞,多尔衮真要拿他开刀祭旗了,他胸中的怒火三起三落,最后杀气腾腾地质问:“照中堂这么说,我大清只有向大明主动求和、俯首称臣了不成?”
宁完我看多尔衮真怒了,而且这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吓得赶紧施礼道:“王爷息怒,卑职绝无此意,想必是王爷误会了卑职,卑职所言乃以和代战,以守为攻之计也。”
“哦,中堂不妨详细道来。”多尔衮气色稍有缓和。
“大明朝千疮百孔,内有党争祸国,外有不听话的拥兵军将,天灾不断,流贼遍地,崇祯就是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中挣扎不下去了才自裁谢罪,福王朱由崧被推上帝位,此子与其父一样腐朽,称其为酒色帝王不为过,这样一个皇帝,这样一个烂摊子,还用得着王爷兴师动众吗?伪帝之所以打了几个胜仗,概以战争嫁祸于人,若不战,必自乱。因此卑职以为大清应姑且与大明讲和,乃至应姑且与李闯、献贼讲和,大明天生的敌人不应该是大清,而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讲和之计得成之后,大明必然不战自乱,我们再推波助澜,坐收渔人之利,时机成熟再起兵,江南可定矣。”
宁完我计策的实质就是以汉制汉,大清与大明暂且讲和罢战,不但大明与大清讲和,大清也须与李自成的大顺和张献忠的大西讲和,然后暗中支持一切反明势力,搅乱大明,再趁机取之。
在宁完我看来,大明朝已经无可救药,眼下不需要大清兴兵讨伐,兴兵会适得其反,让大明用战争的方向转嫁危机,自愈伤口,大清只需暗中扶植反明势力,大明必然自乱而亡,介时再兴兵,大明的江山唾手可得。
此计不可谓不毒辣。宁完我说到这里,多尔衮的怒气全消,多尔衮现在算是知道为什么皇太极如此倚重此人了,不是一般的高明,但他又问计议政大臣范文程。
“宁中堂之计,先生以为如何?”
刚才全是宁完我和多尔衮他们在表演,范文程根本没插嘴,只是静静地听着,脑子可没闲着,他与宁王我不同,虽是文官,却是一身的武艺,当然有武将刚强。
见多尔衮相问,范文程忙施礼道:“好一个以汉制汉之计,然公甫之言有些纸上谈兵了。伪帝连打胜仗,野心勃勃,妄图匡复大明,现在他已经亲自督师过了黄河,我大清想和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难不成还重新迁都退回关外吗?再有,李自成能与我们罢兵言和吗?”
说着范文程的三角眼瞄了一眼旁边的吴三桂,“因此,公甫之计无疑于与虎谋皮!以卑职愚见,王爷想兴兵也不是不可以,就看这仗具体怎么打了,五大王新败,我大清损失惨重,但未伤及元气,以王爷之虎威,诸王贝勒爷之骁勇,还有二十万八旗勇士,只要我们同仇敌忾,为五大王报仇雪耻,牧马江南指日可待。”
范文程这几句算是说到多尔衮等人的心坎上了,他现在做梦都想诛杀朱由崧为哥哥和兄弟报仇,另外要说大清的军队打不过大明的军队,说到天黑他们也不服气,至于说朱由崧连战皆捷不过是这几王轻敌贸进,中了朱由崧的奸计而已。
大明的军队打不赢李自成的军队,而李自成的军队又打不赢大清的军队,自然便可以得出大明的军队打不赢大清的军队,这样简单的逻辑推论,连脑袋长到屁股上的人都会,何况是这些嚣张不可一世的鞑子?
因此众皆赞成范文程之说,而不看好宁完我之计,但做决断的是多尔衮,因此目光全都盯向了摄政王。
多尔衮也从内心愿意接受范文程,但思忖之后来了个折中方案,决定双管齐下,让顺冶帝刷一道旨意,让宁完我为和谈使者,出使陕西与李自成和谈罢兵之事,然后再到四川联合张献忠,怂恿他立即出兵让大明后院起火,然后他亲自挂帅,与朱由崧决一雌雄。
议定之后,多尔衮调兵谴将,积极备战。
此时,各地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京师,朱由崧兵锋所至,弃关而逃者比比皆是,别说别地的告急文书,光唐通的就撂起一大撂。
唐通原是明将,李自成打进北京,唐通投降李自成,一片石之战后,李自成一败涂地,清军入关,唐通又投降了鞑子,奉命配合多铎南下伐明。
在山东遭遇上黄得功,被黄得功杀得大败,退过沧州不敢出战,河南战场连吃败仗,五大王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唐通耳朵里,唐通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连着往京师上奏折,请求救援。
多尔衮知道唐通是个无节操的顺风倒,就如墙头草,哪边风硬倒向哪边,暴跳如雷之后也不敢相逼,生怕他再倒戈投降朱由崧,因此回信安抚,并命他死守沧洲,他不日必率大军亲往。
经过半个多月的筹备,粮草兵马全部齐备,把洪承畴的兵马从槊州也撤回来了,以配合宁完我的和谈罢兵之策,仅留下马国柱带少量人马驻守吕梁一线,以防李自成东进。
让礼亲王代善坐镇京师,辅政大臣也是多尔衮的心腹巩阿岱留京,二人暂时协助顺治理政,摄政王多尔衮亲率大军十五万,以范文程为军师,英亲王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大臣索尼、谭泰、图赖、锡翰,还有汉臣降将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等全部随军出征,十五万人马浩浩荡荡离开京师,向朱由崧杀来。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370章 祖大寿请缨
初夏的大名府广平县(今天的河北省邯郸一带)西南一带的低山丘陵,迎来了高温时节,不过这里夏季雨水也很多,使气温降低了不少,夏雨连绵,草木如洗,使四周荒凉多了几分生机。
明军、流贼、鞑子,你方喝罢我方唱,连年的征战,百姓流离失所,大批难民背井离乡,使得村舍空穴,田园荒芜,人烟稀少,千里无鸡鸣。
现在两支军队又在这里摆开了战场。
以东西走向的一道浅谷为界,沟谷以北是一支清军,两万人马,这是多尔衮的前部,总兵官是祖大寿,副总兵是吴三桂,两万清军实上全是汉人,准确地说是明朝的军队,是吴三桂和祖大寿的嫡系,降清后被编入八旗,即汉人八旗,别看是汉人军队,但其战斗力丝毫不次于鞑子,因为这支队伍的根底是关宁铁骑。
沟谷以南,则是朱由崧的人马,人数有三万,领兵主将是大明朝五军都督府的中军大都督郑鸿逵。
自洛阳一战,大明军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短短数日,明军便打到了大名府地界。这几天,连日的降雨,明军的速度慢了下来,但天气却不那么热了。
离大名府还有几十地,朱由崧得报,多尔衮亲自统率大军十五万,要在大名府与明军决一死战。朱由崧早就期待这个鞑子中的战神级人物出马了,虽然期待,但却不敢轻敌,因此离大名府还有几十里时,朱由崧便找有利地势扎下营塞。
御营安正在营地正中的一高坡处,也算是中军大营,中军大营扎好以后,才是其他各营寨,二十万人马的大营当然没有扎在一起,方圆绵延上百里,工程兵挑沟挖壕,在营门口设置鹿角。
此时朱由崧正在御营中军大帐与诸将商议破大名府之事,明军的斥侯和锦衣卫已经摸清了,鞑子们这次来者不善,摄政王多尔衮亲自挂帅,以范文程为智囊团的团长,肃亲王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索尼、图赖、还有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等等,反正是能打的都来了,十五万清军,还有几十门红衣大炮,扬言要报洛阳之仇。
朱由崧还真不敢小瞧这些历史名人,营寨扎下来之后,与众将商议破敌之策。
正这时有人来报,说是营外来了一支清军,约有两万人马,在外面讨敌骂阵,口口声声让朱由崧临阵对敌。
众将被激怒了,黄得攻等纷纷请缨出战鞑子,特别是刘肇基、郑鸿逵、郑大木、马万年这些人经过与鞑子多次对阵,一次又一次打破了鞑子不可战胜的神话,现在他们的信心更足了。听说鞑子出主动出战摆开野外战场,要争着领兵出战。
而那些年轻气盛初到营中的小将们,因几次大战均未参加,闻知他们的陛下一次次的辉煌战果,同一批进士们都已经战功赫赫了,他们早就热血沸腾了,现在机会来了,哪肯相让,因此要争着出去小试牛刀。这主要是后来的那六名武进士。
营帐中很热烈,有的愿领兵一万杀退鞑子,有的说五千足矣,还有的甚至拍着胸脯只带三千兵马出战。
“陛下,末将不才,只需五百人,如若不胜,甘当军令!”小将张环出列施礼,刚刚十六岁的他,又瘦又低,一脸的滞气未脱,小号的甲衣穿在身上略显宽松。
跟半年前一样,张环还是不苟言笑,一脸的苦大仇深之相,谁也不理,因此到哪他的人缘都不好,不过朱由崧却非常喜欢他。看他如此轻狂,不由得把脸一沉,“张环,你可知道清军的主将是谁?”
“管他是谁,一箭洞穿!”张环不屑道。
“放肆!”朱由崧声音一高,张环把头一低赶紧退下去了。
朱由崧看了看众将:“外面是祖大寿的人马,虽然不是鞑子,但实力比鞑子有过无不及,更有吴三桂助阵,前者朕给他们下了个套,他们这次肯定是来为多尔衮立头名状来了,来者不善,骄兵必败。朕决定让郑鸿逵率兵出战,马宝、祖克勇、范进忠、张环四将随军听用,朕给你们三万人马应战祖大寿和吴三桂。”
“遵旨,遵旨!”四将纷纷施礼后,点兵去了。
“李全。”
“微臣在。参见陛下。”李全赶紧上前施礼。
“你派人盯紧了大名府的动静,多尔衮和范文程诡计多端,其余众将随时做好出战准备。”
李全答应一声带人出去了,朱由崧和刘肇基、马金花等继续商议军情,朱有松的二十万人马全摆在这里了,鞑子只派两万人马出战,而十几万大军躲在大名府按兵不动,不得不令朱由崧君臣起怀疑。
这也是朱由崧没有亲自列阵的一个原因,另外身为帝王,尽管他好武斗勇,但也须有帝王的范儿,不能阿狗阿猫谁叫阵都出战,与军将争功有失帝王的身份,现在他须得运筹如何对付大名府的多尔衮和范文程等人。
明军大营几里地以外的一道野外浅沟,成了两军的临时分界线,三万明军与两万清军对阵。相距不过百米,双方的弓箭手压住阵脚,马队步卒如砍斧剁,只等待主将一声令下,冲过浅沟,杀敌立功。
与鞑子野战,明军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眼前是三万对两万,何况对方并非真鞑子,因此明军将士个个信心十足,甚至有些迫不及待。
天上乌云滚滚,空气中丝丝凉意飞舞。
郑鸿逵立马横刀,凝视着对方的军阵,一言不发。而对方的祖大寿和吴三桂也在怒目而视对面的明军,他们俩也没有说话,但在寻找一个人,主帅大旗四周一个个搜寻,找了半天,没有发现目标。
他们要找的人当然是朱由崧,现在二人的一家老小全部在清军的软禁之中,这都是朱由崧害的,祖大寿和吴三桂现在都知道上了朱由崧的当,不是他们上当,而是多尔衮上当,朱由崧的离间计可把他们害苦了,险些全家上下全都掉脑袋。
他们这次出城也是主动请缨,而且也是立了军令状,要想让多尔衮信任他们,要想救他们全家老小的命,只有出城多杀汉人立功,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大清忠心耿耿。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371章 满饮此碗 你死我活
果然被朱由崧言中了,祖大寿和吴三桂今天出战就是来向多尔衮立投名状的,二将早就想出战了,对朱由崧恨之入骨,一直憋到今天。
不过按照范文程的安排,今天祖大寿和吴三桂是两套作战方案,他们往对面军阵中找了半天,也没有发现朱由崧的影子,却发现了祖克勇和马宝,二人知道只得安第二套作战方案了。
这也是双方对阵良久,清军没有主动进攻的原因。另外,清军并没有到明军的大营门口列阵,主要是顾及明军的炮火,曾经身为明臣的祖大寿和吴三桂对明军的打法太熟悉了,攻杀战守,可谓是了如指掌。
不过这次祖大寿和吴三桂有些自做多情了,现在明营的炮火不是一般的厉害,但弹药严重不足,炮营只是靠缴获多铎炮营的少量弹药勉强维持,朱由崧是用来破城攻坚,眼下除非万不得已朱由崧不会轻易动用炮火,也就是说,祖大寿和吴三桂他们想挨炮暂时还没这个资格。
此时的明军主将郑鸿逵也没有急着下令冲锋,原因是郑鸿逵对祖大寿和吴三桂非常了解,他们是袁崇焕的旧部,关宁铁骑的缔造者,这支队伍曾经令鞑子闻风丧胆,加上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威名,郑鸿逵一点儿也不敢轻敌大意,尽管朱由崧给了他三万大军,又配了四名得力干将,但郑鸿逵没有冒失,他在寻找对方的软肋,伺机出击。
因此,两军近在咫尺,剑拔弩张,却对峙了几分钟,全都无动于衷,这就好比两名凶悍的对决者,都在选择最佳的出招时机而不肯定贸然出招,授对方以柄一样。
越是这样对峙,空气越紧张。
当马宝、祖克勇、范进忠、张环等明军将士全都沉不住气的时候,对面的吴三桂把大刀挂好,马往前提,向他们高声喊喝:“大明陛下朱由崧到底在不在,何不出面答话?”
郑鸿逵手提大刀也把马往前提几步,冷笑道:“陛下乃万乘之躯,岂能与尔等汉奸国贼答话,贼了舌头怎么办?送尔等去见阎王爷,有郑某这些人足矣!”
“你?……”吴三桂脸红脖子粗,气得直翻白眼,要在往常他就直接摧马抡刀杀过来了,但今天不成,他尽量把火往下压了压了,“大都督莫要出言不逊,大将保明主,俊鸟登高枝。人各有志,你我各为其主,吴某今天来不是掰扯这个的,不管怎么说,当初吴某兵败遭擒,是大明陛下不杀反而放了吴某,吴某心存感激,想当面致谢,既然你们的陛下没有出阵,就烦请将军带个话,就说吴某感激不尽了,有了机会一定会加倍报答这份恩情的。”
吴三桂说到这里,不禁有些咬牙切齿了。
“哈哈哈……”郑鸿逵不禁仰面大笑了,“王爷你这平西王的帽子还戴着吗?陛下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王爷既然有一颗感之心何不向陛下负荆请降呢?小兄弟马宝弃暗投明已经为你做出了榜样,仍不失为英雄之举。王爷今天这阵势倒像兴师问罪恩将仇报,不过王爷真要是跪门请降,陛下也不一定能收,因为王爷毕竟跟小兄弟马宝不同,陛下最痛恨汉奸国贼!”
“吴某说了今天不掰扯这个,大都督怎么又扯到这上面去了?”吴三桂被羞臊得满脸通红,却也不敢发火。他现在的平西王连个虚职也没有了,被削职为将,他的舅舅祖大寿也在留用察看期间。
“好,本督不说这个。王爷既来要恩将仇报,何不放马过来杀个痛快,该不会害怕二次被擒吧,放心,真要那样郑某在陛下面前不妨美言几句,让陛下再次运筹一番还像上次一样放了王爷如何,哈哈哈……”
郑鸿逵说话也够气人的,连讽刺带挖苦,惹得明军将士也禁不住跟着哄笑起来,包括张环、吴进忠在内,他们现在都知道当初朱由崧欲擒故纵,施连环离间计释放吴三桂和马宝之事了。
吴三桂如受了奇耻大辱一般,他极力控制着自己,自始至终没有摘大刀,等郑鸿逵等人笑声散去,以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道:“郑将军有些得意忘形了吧,若非吴某看见了两个亲人朋友不忍心动手,恐怕你我早就用刀枪说话了,吴某有个不情之请,大都督能否给几分薄面,让吴某跟亲人朋友说句话道个别,然后我们就你死我活。”
吴三桂说到这里,看了看郑鸿逵身边的祖克勇和马宝,没等郑鸿逵回话把马又往前提了几步,对马宝抱拳拱手道:“马宝,小兄弟,自那日一别,吴某痛如割肉,一直担心小兄弟的安危,今天可算见着你了,小兄弟一向可好?”
吴三桂说得动情,眼睛发红,声音有些颤抖,他们俩的关系的确不一般。
马宝是个血性汉子,知恩不忘报,见吴三桂如此动情,鼻子一酸,把单刃戟挂上,把马也往前提了几步,双手向吴三桂一抱拳,“托王爷的福,马宝能苟活至今。王爷对马宝有知遇之恩,马宝这辈子恐怕报答不了,王爷刚才说得对,我们现在各为其主,王爷有苦衷马宝知道,因此也不敢相劝,只有下辈子做牛做马再报答王爷的恩情了,一会儿动手的时候王爷不必心慈手软,倘能死在王爷的刀下,我马宝这辈子也造化了……”
马宝说到这里,鼻子也有些发酸。
“好!够个英雄,吴某那不肖侄子吴应广若有小兄弟十之一二的气概,吴某也算是有福之人……唉,不说这个了……来呀,拿酒来!”
吴三桂这么一喊,军中还真有人把一坛子酒和两个碗送过来了,吴三桂接碗在手,飞给马宝一个,“小兄弟,吴某今生有不幸,但也有侥幸,最大的幸事就是结识了小兄弟这样的英雄好汉,今日我们满饮此碗,一切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一会儿动手的时候,吴某不会心慈手软,小兄弟也不必讲情面。”
说到这里吴三桂吩咐一声:“倒酒!”
清兵打开坛子给吴三桂倒了一满碗,又小心翼翼地跑到马宝马前,马宝虎目圆睁,心潮起伏,也把碗伸了过去,为名清兵也给他倒了一满碗然后跑回去了。
“小兄弟,请,吴某先干为敬!”说着,一饮而尽,然后啪嚓一声将空碗摔了个粉碎。
“英雄二字马宝实不敢当,王爷请!”与此同时,马宝说着也一仰脖把这碗酒也喝下去,然后含泪把碗也摔了个粉碎……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372章 谁和你是兄弟?
历史上吴三桂和马宝的确是一对最佳拍档,他与夏国相一文一武成就了吴三桂后期最辉煌的人生。
有人说大汉奸吴三桂是值得同情的,还专门拿他与范文程作了一番对比,同为人所不齿的大汉奸,同有刻骨铭心的夺妻之恨。
然而吴三桂与范文程不同,范文程被鞑子夺去娇妻之后,仍能以大局为重,继续当他的铁杆汉奸,对鞑子一如继往地献媚邀宠,献计献策,可以不夸张地说,他与大汉奸宁完我一唱一合,成就了皇太极的辉煌人生和大清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而吴三桂虽然也被夺妻,也成了千夫所指的大汉奸,却能够“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而不像范文程,还能够隐忍大度地为李自成和柳宗敏效力卖命。这是他与范文程最大的不同,也是受到一部分人同情的根本原因,毕竟他是因爱生恨,为捍卫人类千古不朽的爱情,有点儿这样的热血成分在里面而干起了叛国投敌之事,从而博得了一部分人的同情。
而且后来不管什么原因,吴三桂又扯起了反清复明大旗,不管真复明也好,假复明也罢,但至少是反清了,而且这一反反得非同凡响了,长达七八年之久,势力范围波及西南的好几个省,还如愿以偿地当了几天帝王。
而范文程一辈子也没有这样的辉煌记录,它的轰轰烈烈在于背叛祖宗,仰人鼻息,甘为下贱。
因此这两个大汉奸既有可比性,有无可比性。
历史上吴三桂之所以能当上露水帝王,有两个最重要的人功不可没。
一个就是夏国相,这是吴三桂的女婿兼相国,也是吴三桂集团战略级军政人才,文武双全,擅长谋划,军事指挥水平也比较高。
1...104105106107108...2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