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帝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星星草
只是后来大清奴役了朝鲜,灭亡了大明,建立了的统一的王朝政权,朝鲜的李氏王朝才不得不臣服于清王朝。
但是李氏王朝对胡人向来不服,暂时的臣服只能是表面现象,他们信奉的是大明王朝的汉人统治。
现在朱由崧的穿越,盘活了大明,大明朝复国之后,朝鲜的李氏王朝一边暗中招兵买马,扩军备战,一边偷偷的派使者,与大明交好,并且表示大明征伐大清的时候,朝鲜定然出兵协助。
这些事情朱由崧当然不会忘,也非常赞许他们不忘大明这个铁哥们。
现在这位刚刚继位不久的新君李淏秉承他父皇的遗志,打算一直与明朝修好,岁岁纳贡,年年称臣。对朝鲜的这种政策,朱由崧当然是欢迎的。
不过对于李淏朝拜,朱由崧打算弄的隆重一些,这也算是对李淏君王的一种重视和礼遇吧,更重要的是,朱由崧打算让城中的孝庄等人看看。
因此朱由崧加大宣传力度,在盛京城外的四周高处,打出了巨副宣传条幅,还让弓箭手往城中射信箭,信上面写的全是朝鲜君王李淏近日在盛京城外朝拜朱由崧的消息。
更有甚者,朱由崧还亲笔给孝庄太后写了一封信,朱由崧在信中很客气的告诉她,明军已经占领了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也已经臣服大明,现在朝鲜也要与明朝修好,新国王李淏最近要来朝拜,届时邀请她到城头观看这一隆重的仪式。怕太后看不到,朱由崧把这封信复制了好几份也命人射往城中。
接到朱由崧的旨意之后,朝鲜的几万军营也沸腾了,他们也组成了军乐队,整日里敲锣打鼓,围着他们的兵营转圈,他们用这种方法是让城中的清军知道,另外他们现在是真心祝贺胜利,祝贺他们又成了大明的附庸国,脱离了满清鞑子的奴役。
城外的明军和朝鲜军队联手如此折腾,城中的清军不可能不知道,现在他们更加人心惶惶了。
孝庄皇太后把朱由崧的亲笔信刺啦刺啦撕了个粉碎,但是撕完了一封,很快有人又送来了几封同样的信。
朱由崧在信中等于明确的告诉她,大清已经穷途末路了,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座城——盛京。弹尽粮绝,就在眼前,何去何从,这是摆在她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
这个女人咆哮之后再一次病倒了。
现在城中的粮食已经支撑不了几天了,城中的老百姓饥民遍地,这样下去,就算明军不攻城,也必然引起城中清军的哗变,这表明大清国真的要完蛋了,满清大臣冯铨和刚林,吴可善,满珠习礼等,心中也有了投降二字,但是就是不敢在孝庄面前说出口。
又过了3日,朝鲜刚继位一年的新君李淏果真来到了,盛京城外的朝鲜军营。
这一天太热闹了,先是朝鲜的几万军兵迎接国王,然后国王李淏带着朝鲜军中的高级将领来到了明营。
朝拜仪式就在盛京城的南门外一片开阔的空地上举行。
明军大营,旗幡招展,张灯结彩,锣鼓手敲锣打鼓,有的手臂都敲肿了。
仪式的现场,人山人海。鲜花和地毯格外显眼,观众当然都是明军远征军将士和朝鲜军将。
大明的文武百官和锦衣卫早就拉好了场子,临近午时的时候,一身滚龙袍,头戴八宝珍珠闹龙冠的朱由崧端坐在正中的龙椅上。大明的文武百官先行朝拜,山呼万岁之后列两厢。
这时朝鲜国王李淏穿着一身崭新的国王服,走上来对着朱由崧恭恭敬敬地行使君臣叩拜大礼。
这是不远处的,盛京城头上,数万只眼睛也盯着这个隆重的场面,其中也有病殃殃的孝庄皇太后。
身边的大臣冯铨,刚林,吴可善,满珠习礼等本不打算认太后上城观看,但是孝庄皇太后执意要这么做,他们也没有办法。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903章 孝庄之死(二更)
下城之后,孝庄皇太后到了自己的慈宁宫,太医跪倒在床榻之前,再次为孝庄太后把脉开方。
到了外面,吴克善和满珠习礼,截住了太医。
“二位大人,太后不能再操劳了,也不能再动怒了。”太医说完之后摇头而去。
吴克善和满珠习礼是孝庄太后的亲哥哥,两人相互看了一眼,一脸的苦相。
刚才在下城的时候,议政大臣兼内阁首辅冯铨,兵部尚书刚林,以及户部尚书拜尹图,吏部尚书冷僧机等几位朝堂大员,一再怂恿他们哥俩,去找太后商议一下议和之事,因为孝庄是他们俩的亲妹妹,他们是至亲骨肉,说话当然方便。
现在大清兵无斗志,文武百官人心惶惶。大清已经完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当大清的忠臣,与这座城池共存亡。要么就是认清形势,献城投降,以保得性命,因为明军现在给出的政策是“不杀降”。
谁都知道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是人人都有勇士引颈就戮的豪迈,就算能够重生的话,若干年以后的一条龙不如现在一条虫,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是大多数人的写照,满清鞑子也不例外。
除了孝庄之外,手下的文武百官十个有九个半都打算投降,只是不敢言表。
内阁的高官和六部的尚书,彼此心照不宣之后,也都同意,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但是这事须得有挑头者,吴克善和满珠习礼,也是六部尚书之一,这个重大的使命就落到了他们哥俩的身上。
听着太医的话,两个人硬着头皮走进了,慈宁宫的寝宫。
慈宁宫的内务总监小德子领着他们俩,一直来到孝庄皇太后的近前。
按照满勤的礼仪,这两位兄长先得跪倒给妹妹问安,然后把小德子等宫女太监,闲杂人等全都打发出去。
孝庄皇太后,半倚在床上,看到两位胞兄眼圈一红,委屈的落下了泪水。
吴克善和满珠习礼低垂着脑袋,好半天兄妹三人,谁都没有言语。
孝庄皇太后,哭了一阵,觉得心里痛快多了,擦干眼泪:“大哥,四哥,何事?”
“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来看看你的病……”这两位蒙古王官相互看了一眼,最终还是老大吴克善说明了来意,“眼前……何去何从,我们想听听妹妹的意见?”
“你们是来劝我献城投降的吧……”孝庄太后少气无力,“那么他们的意思呢?”
“现在全城上下人心惶惶,军将无斗志,百官之中主张献城者呼声一片,我大清大厦将倾,一柱难支……”
“二位兄长,先出去吧,让我静一静。”孝庄太后打断了他们哥俩的话,两个人躬身应诺,然后退出来了。
等太监宫女,在进去之后,就发现孝庄皇太后已经绝气身亡,脖子上插着长长的金簪,鲜血流到了凤床上,溅到了地上。
听到了尖叫声和哭喊声,在外面的吴克善和满珠习礼赶紧冲了进来,然后抱尸痛哭。
身后的宫女太监们都跪倒了一地,连大气也不敢哼哈一声。
在孝庄皇太后身下欲封血书,只有几句话,意思是哀家去了之后,余者皆可降,要告诫我爱新觉罗子孙,百年之内不可反明。
“太后尚且不偷生,我等岂能独活?”
吴可善和满珠习礼,痛不欲生,拔出蒙古刀在脖子上之一拉,鲜血飞溅,死尸轰然倒地,这一下慈宁宫就更乱了。
第二天,冯铨带着刚林,冷僧机,拜尹图等命令守城的兵将全部把手中的刀某器械扔到了城下,然后大开城门。以冯铨为首的残清高官,在城门两边跪下了,跪成了长长的两大排。
这次朱由崧兵不血刃,就得下了盛京城。
进城之后朱由崧传旨,让李自成和张献忠把城中的4万多大清军将,以及愿意投降归顺的文武百官先控制起来再说,不许杀戮,不许虐待,不许私自提审。
然后出榜安民,街上的人不管是汉人,还是蒙古人,还是满族人,都在竞相剪鞭子,就像是一下子从清朝回到了民国一样,把长长的辫子剪去,打算恢复明朝汉人的发型。
但是辫子可以剪,前面半个脑袋剃的光光的,说句话长不出头发,因此这样显得不伦不类。
朱由崧看在眼里,有些可笑,也没加阻止,这是他们自愿的行为,与自己无关。
但是想到了孝庄太后这个历史名人,也算是个贞洁烈女了,得了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也有些于心不忍。人死不结仇,朱由崧传旨,按照满洲人的规矩,将孝庄太后和吴克善,满珠习礼等三个人进行了厚葬。
对大清的4万多投降兵将,朱由崧既没杀也没关,也没有改编成军队,而是让他们脱了军装,到田庄里劳动几年再说,这几年只要没有作奸犯科者,可以恢复他们的自由身份,愿意继续当兵的,重新报名,愿意务农经商者,各随其道。
这其实相当于后世的劳动改造,这些人也算满意,虽然出些力,干些,但是活着总比砍他们的脑袋要强得多,朱由崧这也算是对他们实现了不杀降的诺言。
倒是对跪着的等朱由崧决定他们命运的以冯铨和刚林为首残清大员们,朱由崧思忖了一下,朱由崧传下这样一道旨意,满洲鞑子和蒙古鞑子这样的官员可以归顺大明,根据情况还可以给他们弄个五品以下的小官儿当当,这些具体的事宜回去以后有内阁安排。
但是有几个人例外,这就是以大清的弘文馆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内阁首辅的冯铨为首的几个。
这些人跟洪承畴一样,以前都是明朝的大臣,后来投降了清朝,现在又投降了明朝,说白了就是二臣,朱由崧看着他们,觉得有些反胃。
但是朱由崧也没有杀他们,不杀降的政策早就放出来了,犯不上因为这几个跳梁小丑,而让自己失信于天下。
不过朱由崧对他们也有办法:“朕不杀你们,但也不能就这么放了你们,跟洪承畴做伴去吧,你们的小主人顺治还在北京等着你们呢,既然不能在大明做忠臣,就对大清做个忠臣吧,朕得成全你们,免得罪加一等,再落个骂名千载。”
这些人听了朱由崧的话,当时如坠冰窟。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904章 四路大军挺进东北(一更)
朱由崧拿下盛京之后,就宣告了清政府的彻底灭亡。
这个由努尔哈赤奠基了几十年,由皇太极定鼎建立的大清王朝,从,1636年算起,到目前的1650年,也即是弘光六年,前后只存在了14年,如果以统一王朝的时间来看,他在北京不到一年,又龟缩到了东北老家直到灭亡,比李自成的大顺王朝也强不到哪里去,堪称是昙花一现的统一政权。
由于朱由崧的穿越,彻底改变了大清的命运,就这样提前结束了他原本270多年的寿命。
这样从朱由崧御驾亲征率领远征军打出山海关之日算起,到现在整整3个月零几天的时间,不足一百天,朱由崧的大明仅三个月就灭了大清,堪称历史之传奇,铸造了远征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神话。
朱由崧旨意下,20多万远征军一部分进城,一部分仍留在城外。
朱由崧传令,严肃军纪,对城中的百姓不管是汉人,还是满洲人,还是蒙古人全都做到秋毫无犯,不得擅闯民宅,更不准杀戮,奸淫和抢劫。不论是谁违纪者,格杀勿论。
有的明军看押俘虏,有的张榜安民,宣传明军的政策,那些对大明仍然怀有旧感情的老百姓上街欢庆胜利,这主要是当地的辽人。
早有人把皇宫清理好了,朱由崧带着众臣僚及侍卫来到皇宫一看,大清的京师修建的真心不错,这座古城历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的修建,特别是后来多尔衮带着顺治帝和孝庄皇太后,被赶出北京之后,又回到了这里定都,又对之进行了扩建。
现在这里跟大明的皇城宫城规格布局一般无二,规模上也没有多大区别。绿瓦红墙,亭台楼阁,装点得金碧辉煌,以至于朱由崧君臣到了这里跟到了家一样,特别是小柳是,好几次都把这里当成了北京的紫禁城。
对努尔哈和赤皇太极的牌位,以及顺治帝,还有孝庄皇太后,多尔衮等人起居用具,朱由崧没有进行破坏,可能是他后世受过高等教育,把他们视为文物,以留作纪念。
出于这样的目的,朱由崧把皇城的东北角的几座阁殿腾了出来,按照原来的设计和位置,把这些东西摆放进去,让后人观展。
朱由崧在盛京城住了20多天,尽管现在是六月了,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盛京城像春天一般温暖舒适,不冷不热的,估计又在十几度左右,这真是难得避暑胜地啊。
这20多天,朱由崧在盛京内外游览了个遍,盛京古城远非现在的沈阳城所能想象。没有沈阳城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明,却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积淀。
还用了几天的时间,朱由崧到盛京城外,游山玩水。这里有山地,有丘陵,还有平原,风光宜人,不管是当地的辽人,还是稍远一些的女真人,蒙古人,现在全都成了大明的顺民,朱由崧在投降将士的引领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特色。
但是朱由崧不能在这多耽搁,大清虽然灭亡了,但是他的残余势力还存在。就像历史上崇祯上吊,李自成进北京,明朝灭亡了,但是明朝的残余势力在江南又延续了四帝一监国,至少四十年,如果算上民间的反清复明势力,以及后来吴三桂无耻的反清复明,那时间就更长。
清朝的残余势力当然是在东北,主要是蒙古边境,吉林,黑龙江一带,必须得尽快肃清。
朱由崧给漠北作战的黄得功传下一道旨意,一是褒奖他们作战勇敢,行动迅速,二是告诉他大清已经完蛋了,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他们在内蒙古边境一带继续追歼大清残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把大明的疆域向北扩展。
下一步,他要进军吉林和黑龙江一带。
这里本来就隶属于大明的奴儿干都司辖区范围,包括辽宁在内,涵盖黑吉辽三省,大明早期在东北的管辖范围甚广,永乐大帝设置的这一努儿干都司几乎涵盖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嫩江等四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建州女真居住地和库页岛也全都包括在内。
只是近几十年来努尔哈赤父子的崛起,这里成了满清鞑子的摇篮,朱由崧现在通通要把它们收回来。
这一带有很多少数民族,似乎对大明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但是经过后金到大清,到大明这一个起伏,又是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俗话说得好,穷山恶水出刁民。
大清灭了,难免会有刁民对大清怀旧,占据偏远,啸聚山林,对抗大明,也未可知。
必须对一片广大的地区进行梳理,清洗,彻底肃清满清鞑子的影响,将灭清战争进行到底。
另外灭掉大清只是他远征的第一步。他要亲自统领他的远征军,实现的伟大的目标:日光所照,皆为朕土;人只所称,皆为朕臣。
这20多天,盛京之战的战后事宜处理完了。兵马也得以休整,人马的伤亡得到及时的补充,军需粮草弹药也得到了补给,另外,现在这个季节正是行军打仗的好时节。
而且这20多天,北京的内阁首辅高弘图在请示朱由崧之后,驻守盛京的首任知府已经定下来了,他带领着地方三司衙门幕僚正在奉命往这里赶。
朱由崧留下了一名总兵官带几千人马驻守盛京,维持秩序,等待盛京知府和三司衙门等官员的到任。
然后朱由崧继续统帅20多万远征军,水陆并进,往东北方向深入。
仍然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左路军和右路军大元帅,只是这次把远征军的马军和步军都一分为二,有李自成和张献忠各自统领一部分远征军的步军和马军。
2万远征军的特战兵,还有4000御营新军,由朱由崧亲自统领,作为中路军。三路人马离开盛京,向东北方向推进。5万水师营则沿松花江,牡丹江,嫩江和黑龙江等四江的主流和干流,配合岸上的三路大军向前推进。
四路大军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当地的少数民族纷纷朝贡称臣,有的一看到大明的军队还非常高兴。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905章 陆校阵亡(二更)
数天后,朱由崧的人马出现在长白山一带。
远山如屏,绵延起伏,蓝天白云下林木森森,锦绣的大好河山,真是令人陶醉。
朱由崧坐在马上,正欣赏着眼前如画的风光。
突然有人来报,李自成的人马在白山一带跟一伙山贼开战,战事不利,陆校将军阵亡。
朱由崧一听就吃了一惊,果然是穷山恶水出刁民。这里离盛京也不过六七百里的路程,难道就是藏龙卧虎之地?
朱由崧预感到这伙儿山贼绝不是一般的人,一般的打家劫舍的草寇凭李自成的威名,也得把他们吓跑。更何况李自成还统率着六七万远征军,有骑兵还有步兵,竟然被这一伙山贼阻住,这是什么样的一伙强人呢?应该是大清的余孽。
要不然一伙山贼怎么能够轻易阻挡住李自成的大军?
朱由崧决定带着御营新军和特战兵亲自前往。
小柳是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了,“陛下,区区一伙山贼,何劳陛下金身大驾?”
“是啊陛下,臣不才愿带本部人马端了他的山寨,烧了他的贼窝子,为二弟报仇雪恨。”国舅马万年一只眼睛瞪得溜圆。
马万年这次没有随李自成一同出征,而是编到了特战兵的白杆兵,任指挥使。
马万年,陆校,张环是磕头的把兄弟,这些年三个人视同生死。陆校阵亡了,马万年和张环都急红眼了。
“大哥,杀鸡焉用牛刀?小弟去为二哥报仇足矣。”张环咬牙切齿也来主动请缨。
朱由崧摇头,制止了他们:“各位爱卿稍安勿躁,据朕看来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能阻挡住李自成的远征军绝非善茬,陆校将军武艺不弱,那是当年朕御笔钦点的武进士,看来我们遇到了强劲的对手,绝不能轻敌冒进,陆将军阵亡,朕和你们一样伤悲,尔等随朕一同前往吧。”
张环和马万年不敢再多说了,冷静下来,仔细一想,觉得陛下说的非常有道理。
朱由崧亲自统率2万多人马赶往白山。
几十里的路程很快就到,李自成带着刘文秀,袁宗第等将官前来迎接圣驾。
一见面,李自成就跪下了。李自成这一跪,刘文秀,袁宗第等将官,跪倒一大片。
朱由崧给他们说过,训练场和战场可以免行君臣叩拜大礼。李自成等人这一跪明显是请罪来了。
果然,李自成不无沮丧道:“参见陛下,卑职无能,请陛下降罪。”
朱由崧下马,亲自把他扶了起来。
“鸿基请起,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何罪之有?”
接下来李自成把这里的详细经过给朱由崧说了一遍。
白山地形复杂,山高林密,绵延数百里,这一带就是原始森林。
李自成的部队先头部队到达山下的时候,正欲找一些当地的向导,看看怎么路过此山。
突然锣声响亮,也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伙喽啰兵,人数也不多,大概有二三百人的样子。
为首的一人相貌奇特,浑身上下毛茸茸的,就连脸上也长着长毛,跟个野人差不多。但是他会说人话,要陆校他们留下买路钱,而且还狮子大开口,不但要银子,还要刀枪,马匹,器械等等,总之要求他们净身出户,否则扬言要他们全把他们全部杀掉。
光天化日的要劫道,而且他们这二三百人要劫数倍于他们的远征军,这真是世上少有的奇葩事。
先锋营的统领正是陆校。他带着3000人马,在前面逢山开道,遇水叠桥,跟李自成的主力部队相差几十里。
陆校轻蔑的一笑,觉得对方口气太大,几个山野毛贼而已,敢拦住他的三千人马劫道,真是活腻歪了。
但是陆校强压怒火,对这些山贼先礼后兵,告诉他们,我们是大明的远征军,念你们山野无知,赶紧放火烧了山寨,就地解散,当一个顺民,是你们唯一的出路。你们在配合我们路过片山林,当今陛下乃有德的圣主,如果你们再立下点功劳,一定会既往不咎的,如果生活的确有困难,朝廷一定还会给予抚恤救济的。
如果不识时务,我们可要抄山灭寨了。
陆校这一招软硬兼施,打算把被对方拍住,岂知对方这一伙山贼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滚刀肉。
为首的野人哈哈大笑,口吐狂言,说他们别的人不劫,劫的就是大明的军队,劫的就是远征军,劫就是朱由崧的人马。让他们少啰嗦,如果不答应他们的条件,他们就要开杀了。
陆校勃然大怒,催马来战的野人头领。
哪知这个野人头领功夫怪异,连武器都没拿,别看没骑马,身法特快,如猿猴一般,突然飞起来,伸出两只毛茸茸的大手,荡开陆校的利刃,另一只手对着陆校的脖子掏来。
陆校没有见过如此打法,躲避不及,冷不丁把脖子一扭,脖子躲过去了,但肩头没躲过去,被这野人一把陶中左肩头。
别看陆校满身的甲衣,对方毛茸茸的大手如钢钩一般,一下子掏进了甲衣缝里,用力往下一扯,连甲衣带皮带肉撕下一大块肉来,血肉模糊,白骨嶙峋,鲜血飞溅。
陆校疼的大叫一声,栽落马下,野人快如闪电,没等陆校手下的人马来救,便骑到了陆校的身上。只一下便把陆校的脖子给扭断。
3000远征军冲上来了,300喽罗兵也冲过来了,双方混战在一起。虽然人数上,远征军占绝对优势。但是这些喽罗兵也都不是一般的山野蟊贼,个个身上都有两下子。他们使用什么武器的都有,还有不少人用的是连珠弩。
这种弩比弓箭可厉害多了,能够连发,这一下远征军吃了大亏,加上,主将阵亡,军心涣散。更有厉害的野人头领,杀人的方法恐怖,动不动就拧脑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