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小人物的英杰传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服部正成
事实上在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直到后来的隋唐时期,虽然是个败家子但也可以说是开疆拓土数千里的隋炀帝杨广从太子开始便不断征伐占据辽东的高句丽后裔建立的高丽政权,第一次征战便因为准备仓促导致经过了秋雨和漫长行军后的隋军完全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战力,令当时还是太子的杨广所统率的部队几乎是没有遭遇一场战斗便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
到了后来的唐朝时期。干脆转而以海路进军为主,这才突破了辽西走廊那条近乎于“天堑”一般的道路。由此便可以知晓从辽东进攻中原同样是多么坑爹的一种想法。
而且这个时代虽然已经有了足够先进的海运,辽东却没有能够运输超过五万人规模的海上船队。更找不到超过五万名经过漫长海上漂泊后还能够迅速投入战斗的士兵。这意味着假如李书实占领了辽东并将这一切准备好,那个时间足够中原的战事彻底分出胜负。
话说在家憋了半天科技,好容易把终极兵种造出来,把终极魔法学会了,结果出门一看原本大乱的天下已经重归太平,如果还继续挑事就要面对全大陆各路人马的围剿,话说这个时候的感觉何止吐血?尼玛简直直接自挂东南枝的心思都有了啊有木有!
可以说,比起长江对面的江东,辽东其实更加易守难攻,只不过这边的人口也实在是远远比不上江东,发展潜力也比不上气候更加适宜,或者说更热让植物可以更快成熟的江东,所以这里的割据政权对抗中央政权的成功率比起江东来才显得更加低下。
顺便一说,在这种战争年代,对于植物自然是收获的次数越多越好,产量越高越好,至于口感什么的也只有现代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才会去追求,对于古代人,甚至对于那些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老人们而言,现在的生活那是理所当然的宛若天堂。
就好像你让一个饿了三天的皇帝去吃烂白菜豆腐汤,照样能吃出珍珠翡翠白玉天仙味。
想了大半天却没有想出什么结果,但局势的变化却不会因为公孙度的思考而停止。
很快,鲜卑人和乌丸人便已经在辽东的边境附近聚集了超过十五万人的部队——这并不能算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到了后来。斥候和哨探根本无法靠近胡人的驻扎地,所得到的结果也不过是在外围根据一些情况做出的推测,准确性什么的显然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但就算如此,胡骑的总兵力也绝对只可能比这个数字少而不可能比这个数字多。
如果李书实在这里。或许会发出感叹——宇文拓提供的情报果然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且在那群“神秘人”的帮助下,就算魁头依旧有些不太甘心,但骞曼对鲜卑各部的整合显然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如今草原上除了宇文拓还带着一部分鲜卑部落拼死抵抗之外,就只剩下拓跋力微、阎柔和耶力达三个人抱团取暖。勉强算是站稳了脚根。
至于斗争的失败者魁头,不过是一个没有了权力的摆设而已,骞曼已经完全不再担心那个“垂垂老矣”的废物,他要在那些“神秘人”的帮助下,实现先祖的期望。达成就算是檀石槐也没能达成的伟业,一切挡在他面前的阻碍都将被摧毁,包括曾经的挚友宇文拓!
终于,当鲜卑人感到己方给予辽东的压力足够巨大的时候,在一个乌云密布,看起来似乎随时都会迎来一场倾盆暴雨的午后,一直耐心等待的骞曼终于在牙帐中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而面对由素利所率领的一万五千人的鲜卑军先锋,公孙度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
作为从小便在辽东半岛生活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公孙度对于辽东以及周边的局势虽不能说是了若指掌,但却也足可算得上洞若观火,面对鲜卑人可能的进攻。他立刻开足马力,动员起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而这其中最可以倚重的,便是来自濊貊的弓兵和扶余的支援。
扶余人与鲜卑人之间的关系一向不好。
按道理说一个来自草原,而另一个来自群山丛林之中,两者之间理应是井水不犯河水。但事实上作为两个同样攻击性很强的异族部落联合,两者之间的战斗从来都不曾减少。
只不过草原上的骑兵无法深入密林之间。而长于山地丛林作战的勇士也很难将势力延展到美丽的草原明珠,都相当能征善战的双方。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利优势,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如果一般的情况下,扶余人自然不可能跑过来帮助公孙度,就算公孙度给的钱粮再如何多,大不了将首付扣下来,至于尾款能不能骗到手那另说,反正扶余人不会跑到襄平附近的平原上去享受被鲜卑骑兵虐过来虐过去的待遇。
就算是找死也不会那么一种找法。
但是这一次的情况似乎与往常有些不太一样。
来势汹汹的鲜卑人看起来不仅仅打算解决到公孙氏这个格局辽东而且活的还挺滋润的家伙,而且看那做好的准备和摆出的架势,就算进入到深山里与扶余人再决高下也有着极大的可能——那些根本不骑马却似乎可以在任何地形健步如飞的鲜卑步兵虽然露面不多,但当公孙度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了扶余人并由扶余人证实之后,原本各怀鬼胎的两家势力在现实的压迫下不得不精诚协力,因为唇亡齿寒的他们如果还各自为政,各个击破将会是他们唯一的结果。
也因此,一直在为继承人的问题与辽东方面交涉的高句丽,也在思考再三后派出了以死了长子后自动晋升为“长子”的次子拔奇带领着大加优居和逐步然人率领高句丽的部队前来助拳。
当然了,比起从深山里走出来的扶余战士们,高句丽士兵的整体素质反而要差上不少。
作为常年与大汉为敌的也不知道应该算是东夷还是北狄政权,高句丽理应拥有一支不弱的部队,但一来这支部队需要包围丸都王城,尤其是在老国王随时有可能归天的时刻更是如此,二来也是因为之前的两场大战的确是让高句丽元气大伤。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优居是这么解释的。
反正现在强敌压境,公孙度倒也的确倒不出手来修理高句丽这个到现在依然算盘打得震天响的山猴子们,或者按照某些小道消息的说法,若不是高句丽几次私底下接触鲜卑人的使者都没能回到他们的祖国而是直接回老家结婚,高句丽显然已经做好了投入新主子怀抱的准备。
“战后再找你们算账!”这是咬牙切齿的公孙度心中所想。
“战后还有没有你公孙度还是个问题,我们怕个鸟”这是守在父亲身旁日夜服侍又或者说时刻准备着一旦父亲咽气就可以名正言顺接管政权的高句丽现任国王伯固三子伊夷模的想法。
显然,这位王子殿下显然并不看好公孙度,鲜卑人庞大的军队令这位王子感到震颤,并坚定了无论如何也要跪舔的决心——反正服从强者对于这些异族而言算不得什么大事。
说起来就算是那些讲究所谓的“礼义廉耻”的中原王朝治下的那些世家,面对强权的威逼时虽然也会象征性地抵抗一下,最终还是会从了那个强权而不是真的一抗到底,最多也不过是强权不用强的时候表现的高高在上,一用强之后便宛若荡漾,当真是口嫌体正直。
好吧,女神什么的其实都是这个调调,因为这样显然能够增加女神们的出台费,事实上如果没有力量的支持,也的确都是这样的结果,但大家族能够延续千年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着多少产业和多少人口,适当的节操也是十分重要的。
太过没节操有奶便是娘的那些家伙最多只能做狗,而没有成为心腹的可能。
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其会不会在一转身就因为更高的出价便出卖了你。
当然,公孙度这一次所要面对的形势也的确是极为的严峻。
草原上胡人军队的数量,对于那些与他们经常打交道的边关将领而言都是一个经常吃不太准的问题,因为草原部落可以说是全民皆兵的典范,不要说正规军和牧民之间的差距往往很难用肉眼分辨,就算是那些看起来应该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妇女,也往往作为辅兵承担各种后勤工作,或许平常的时候用不到这些女人杀敌建功,但在必要的时候,她们也可以拿起刀箭与敌人厮杀。
你还别说,一般的汉人男子面对这些骑马的女人还真不能说自己稳赢,甚至很大的可能会是这些同样擅长弓箭的胡人女子用放风筝的方式将一个两腿的郡兵折磨到死。
所以通常来说,斥候在汇报的时候,是会将入侵的胡人军队连战兵带辅兵加在一起的数量进行上报,不过通常来说参与战斗的胡人军队数量只有上报数字的一般左右——除非是城破进入到劫掠阶段,否则辅兵不会轻易出动,甚至就算是劫掠阶段,也很少有女人的参与。
可是这一次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同。
直到现在,斥候们都没有在鲜卑军的集结地发现明显的辅兵出没的痕迹,甚至当素利的部队深入到辽东郡境内,斥候们依然没有发现对方是否携带了辅兵。
素利所率领的整支部队远远看起来就好像笼罩于浓密的黑雾之中,让人忍不住心生恐惧的同时,也完全隔绝了斥候想要探查的可能,若不是可以根据队伍的规模大体上推断出素利所部的人数,或许斥候连回报的勇气都没有。
虽然说就算是这为数不多的一点点信息,所有人也不能完全确定。
这让那些斥候们从一开始就陷入到士气低迷的状态之中。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素利来了,那么就准备一战吧!(未完待续)





小人物的英杰传 10.英勇的初战
从位于蒙古高原东端的科尔沁草原向襄平进攻与中原地区从辽西走廊进攻辽东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线路。
后者首先需要跨越小凌河,然后攻取曾经的辽西郡治所阳乐县,才能取得进攻辽东地区所需要的前线基地,当然,也可以考虑南方的徒河和宾徒,但没人会愿意将阳乐这种辽西东部最大的城池放在自己身后——当其属于敌人的时候。
之后则需要渡过渝水,大体上便是今日大凌河的范围,然后还需要跨过辽东属国境内那受到海水侵蚀的湿地,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就需要面对可以算是辽东郡西部最大的一条河流——大辽水,沿辽东郡境内的大辽水一路向南,一共有三座县城,从北向南依次为望平、辽阳(并非今日之辽阳)和辽遂,望平远离襄平姑且不论,辽阳和辽遂距离襄平的距离大致相当,三者之间基本上可以说构成了一个近似于等边三角形的体系。
只不过对于从辽西走廊而来的军队,辽遂比起辽阳的重要性明显要高出一筹,因为这里是大辽水与其最重要的支流小辽水的交汇之处,夺取这里也就意味着能够同时渡过两条防卫襄平的重要河流天堑,同时也意味着襄平城可以说是近在眼前,再无遮拦。
至于辽阳,不但需要渡过大小辽水,想要到达襄平还需要渡过汇入小辽水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大梁水——事实上襄平城便是建立在大梁水与大梁水的支流室伪水交汇处附近的平原之上,也就是现如今辽阳市的位置,所以对于经由辽西走廊来此的军队,辽遂之地可谓是兵家必争。
反观从蒙古科尔沁草原南下。虽然同样需要跨过大辽水,但数百里的河道显然很难完全防守,甚至鲜卑人完全可以放弃直接进攻襄平,转而取道玄菟,广阔的辽河平原可以任由鲜卑骑兵去驰骋。就算有河道天堑,但是在鲜卑骑兵的调动下,辽东军队既不能沿河布阵,也无法集中防御,这让辽东军的防御难度凭空提高了无数倍。
唯一能指望的,或许只有扶余人在侧翼的牵制。但在来去如风的鲜卑骑兵的打击下,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实在是无人敢于给出肯定的答案。
更何况鲜卑军中还有那在群山之中如履平地,实力诡异莫测的鲜卑步兵,现在的群山,恐怕并不能被称为扶余人的“朋友”。反而称为对双方而言公平的场地,就算扶余人作为土著依然有着一定的优势,但相比较以前,这样的优势已经被无限的拉平。
这对鲜卑人而言就已足够。
“这一战,务必要取得足够的战果,最好能够搓动敌军锐气,否则我军想要撑过这一次就实在是太难了。”
“说得轻巧,敌军来去如风。我们根本捉不住他们,如果不能逼着他们在我们预设的战场战斗,我们会在他们绵延不断且完全无法预知的战斗中被彻底拖垮。”
“所以说一切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对方让他们在我们需要的战场上与我军一战么?”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将对方诱入我军预设好的战场内呢?这一次鲜卑人的表现很奇怪。看起来并不像是想要劫掠财货或者人口,我们私底下与之接触的人都是一去不回。”
“或许是因为骞曼统帅诸军,如素利那般曾经与之敌对之人必然小心谨慎,唯恐被其抓住把柄进而予以惩罚,可如今素利单独领兵,我们再诱之以重利。或许可能成功。”
虽然在青州柳毅这位公孙度最为信任的营州刺史表现着实不佳,但一来辽东与青州之间隔海相望。不论是信息交流还是物资运输和兵员投送都十分困难,所以营州之败倒也不能说完全就是柳毅的责任。而且辽东苦寒之地。若非中原内乱让大量流民从海路进入辽东,极大丰富了辽东的力量,或许公孙度还没有那个力量在周边异族的环伺之下割据一方。这也造成了公孙度手下可用之才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十分匮乏,那些来到辽东的士人绝大多数都不买公孙氏的账,就算偶尔有愿意出仕公孙氏之人却也还需考察,暂时无法委以心腹,又或者说没有投靠者拥有让公孙度无视其心思而用人不疑的人才。所以柳毅这位矬子里拔高个的“智谋之士”依然还是公孙度不得不依靠的左膀右臂。
除了柳毅之外,阳仪只擅长处理民政,公孙模战场调度还略有些本事
,其余如韩忠、张敞则不过是可以一用的将军而已。或许优居和然人也有些谋略,可是若是将己方的希望寄托在了那些高句丽人之手,公孙度还不如直接向骞曼投降,或许还能得到一个鲜卑大人的赏赐。
纵然还是觉得有些不安,但相较于其他人,能够提出建议的柳毅已经算得上难能可贵的存在,就算提出的主意就算公孙度自己都觉得有些漏洞,但在没有更好意见的时候,也只能努力将这个设想尽量变得完美一些。
要不然还能怎么样,难不成据城而守等着对方将辽东的土地彻底祸害掉,明年颗粒无收一起饿死?还是说在野战中被对方用战略级的放风筝技能将己方的部队彻底放死?
既然没有办法迟滞敌军骑兵的运动优势,那么也只能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了。
虽说这个方法的不可预知性实在是太强,毕竟这完全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布置,可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次的鲜卑人与以往只怕是完全不同,那么这个计策真的能起到作用么?
只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只盼望对方会因为过于贪婪而踏入到设好的陷阱之中吧。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公孙度派去与素利联络的人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那个叫做胡安辩的胡僧竟然真的说动了素利,让素利相信比起直接进攻襄平。进攻玄菟的治所高句丽城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而且还不需要付出那么多的人命——至少保证他在鲜卑的地位不会因为一场战争便一落千丈,尤其在这个鲜卑内部正在经历大洗牌的情况下。
当然,就算如此,这位叫做胡安辩的胡僧的口才依旧令人侧目。
说起来胡这个“姓氏”在汉代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存在。汉人之中有胡广这位来自南阳的东汉名臣,不但做过司徒、太尉和太傅这样显贵的官职,还得到了“文恭”这样在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宋代也算得上极好的谥号,就连死后的葬礼规格也被誉为东汉中兴以来文臣之最。也有胡轸这位就算是在西凉军中也颇受鄙视,或许体内有着异族的血脉带依然还应该算是汉人的胡风战将,在战场上也还是有些颇为勇猛的表现。
就连胡人之中也有胡车儿和胡赤儿这两位汉末有名的胡将。自然还有一些以胡为名字开头的胡僧,这些人不但通晓多国语言,而且学问也都相当不错,而且面目上也大多与中原人有着明显的差别,让中原人看到很容易便联想到“外国人”这个名词。
听起来就好像是还没有改革开放或者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人社会。甚至需要明令“禁止围观外国人”才能阻止国人那永无止境的围观爱好。
再顺便一说,某个孙家老二碧眼紫须,长相明显与中原人不同,然后他的母亲又是梦见太阳飞入自己的梦中,貌似根据西方著名僧人弗氏的推断,应该是吴夫人对某些事情上有着很强烈的需求而不可得的缘故,再考虑到那些时日孙坚童鞋不断为了自己和家族的权势不断在外面打拼,那些外来的胡僧不但会念经。而且器大活好,所以……
咳咳,这些都是无责任的猜想。反正按照遗传学来说,父亲双方的基因差别越大,所能得到的孩子健康度也越高,更有利于下一代的优生优育,所以也未必不是一件坏事嘛。
而且孙坚晴儿“轻而无备”,死于宵小之手。孙策和孙翊作为儿子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反而孙家老二。哪怕受到父兄的影响也有这样的苗头,但被张昭劝了劝也就“改邪归正”。称为孙家几代皇帝中活的时间最长的那个。
好吧,话题有些歪了,拉回来拉回来。
其实严格算起来,“胡”这个字虽然被放在了名字的最前端,但这个字却完全不应该被认为是姓氏,事实上这个所谓的“胡”字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象征着名字所指之人的身份是非华夏子民的胡人,也就是说胡车儿的真正意思是“名叫车儿的胡人”。
同样又有些不太一样的是“安”这个字。
东汉有胡僧名安玄和安清,他们姓名的首字“安”既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姓氏,同样也可以被认为是与“胡”一样是身份的象征——安玄曾经是安息国的子民,而安清则更是据说曾经是安息国的太子——只不过因为喜欢佛法并想要到大汉求学才将继承权让给了自己的叔叔。
不管你信不信了,反正你就当真的听好了。
所以说虽然被称为胡安辨,但事实上这其实是一名叫做安辩的胡僧。
素利接受了胡安辨的说服,没有直奔襄平,而是将目标直指玄菟的治所高句丽县——事实上虽然看起来素利并没有按照骞曼的想法,不过胡人劫掠的时候军纪一贯不好,一线将领中途改变路线想要寻找更有价值的目标并不是什么令人意外的事情,只要不会对大军的主要目标造成重大的影响,主帅对于这样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这实在是一件法不责众的事情,甚至再如何严令禁止也根本禁止不绝。
不过素利毕竟是打过老仗的胡人将领,本性中除了贪婪之外还有着相当的狡猾,哪怕已经决定将目标定在了高句丽,但依然派出了大约三千人的兵马试探性的朝襄平方向进攻——自然是被准备充分的公孙度军击溃——不过与其说是试探性的进攻,还不如说是一种运动性的侦查行动,眼看辽东军沿河于要道处布下阵势而且不似虚张声势,在丢下了百余具尸体后边成功撤退并与主力部队会合。而带来的消息自然令素利心满意足下转而向高句丽进军。
这个时候作为玄菟郡治所的高句丽县以及与高句丽近在咫尺的候城县已经做好了动员——并非是做好了抵抗敌军的准备,而是将大部分的军民从高句丽撤出,只留下了少部分的部队以及一定数量的军资——为了能够引君入瓮,让素利确信高句丽有足够可以吸引他的资源,公孙度还是有着相当的魄力。或者说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么这些物资照样有可能进了鲜卑人的腰包,与其到那个时候捶胸顿足,倒还不如这个时候让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便在这种情况下,素利所率领的先遣大军便是即将到达这高句丽城外。
其中率领先锋军三千人一马当先的,是素利麾下最为信任的亲卫大将。也是他的亲族克巴日——正是这个人,前几日率领部队前往襄平方向试探公孙度所部的防守力度,而他如今所率领的这三千先锋军,也几乎便是由当初的三千别动队构成。
当初克巴日几乎很是“完美”的完成了素利交给他的任务,所以素利才会将如今率先攻入高句丽城的荣耀赐予自己这位忠诚且勇敢的心腹爱将。
此时正是日上三竿之时。克巴日带领着他的三千“铁甲军”浩浩荡荡杀奔这高句丽城,沿途或许还能看到一些早已经没有了什么人烟的村落,但“肩负重任”的克巴日自然不可能去理会那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他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前方的高句丽城。
只是距离高句丽城尚还有一点距离的时候,却见一支看起来多由老弱组成的部队列于密林之前,看起来就好像从城内匆匆逃离的守军一般——作为跟随素利不知道多少次南下劫掠,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自己率领别动队单独行动的老将。克巴日自然对这样的场景极为的熟悉,所以想也不需要多想,自然更不需要向身后的素利汇报。克巴日便大喝一声:
“儿郎们,随我拿下那些‘两脚羊’,为大人今天的行动开上一个好头!”
也正如克巴日所想的那样,听到隆隆的骑兵突击的声音,那些原本就在匆匆撤离的汉人老弱更是吓得四散奔逃,将他们的后背留给了实力强大且善于骑射的鲜卑人。
这可以说是没有经验的致命失误。
只是克巴日发现自己就算真的发现了敌人的确是出现了这样的失误。但却也无法予以利用——敌人虽然很是懦弱,但也同样十分狡猾。原本就距离城外密林十分接近的他们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似乎爆发出了本能的逃生意志,三步并作两步。没多久便四散逃进了密林之中,那速度之快甚至让鲜卑骑兵们没有机会射出手中的弓箭。
这当真是有够晦气的。
1...616617618619620...7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