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小人物的英杰传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服部正成
其实也不是所有袁绍军的士兵都会被皇帝那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所吓坏,还是有人能够顶着皇帝的光环不断向前冲,只是这些人毕竟只是袁绍大军中的一小部分,纵然拥有着敢于弑君的勇气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值得夸耀,堪称是袁绍的忠实铁杆,可是这样的一小撮在那些将刘协牢牢保护起来的部队面前并没能掀起多大的波澜。
毕竟护卫在刘协左右的,可是超级威猛无比的张三爷啊。
当然其实还是有其他人的,只不过就算是李典这样的猛将在更加威猛无匹的三爷面前也是如米粒之光比皓月,货比货要扔,更别说此时的三爷完全是在发泄自己内心的郁闷。
三爷为什么会如此郁闷?
无他,因为自家兄长要去益州商谈“要事”。但暂时来说还无法带着大军前往,故而只能带着十几亲随上路,还需要留下一位够重量的人物看家。否则若是前脚与益州内部达成合作的意向,结果后脚自己所依仗的部队便被人整编走。那刘备岂不是要哭晕在厕所里?
刘备可以信赖的人里,简雍、糜竺、孙乾等人不过文士,自然镇不住部队里的那些大头兵,而武将中真正能够被刘备完全信任的也只不过潘宫和张飞两位弟弟,前思后想,刘备最终还是将三爷给留了下来——潘宫走南闯北许多年,对于各种路上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能够有更好地应对,而且他为人稳重。就算遇到了什么挫折也不会轻易发火冲动。
反观三爷,风风火火的性格倒也颇受大家喜爱,但那是在彼此比较熟悉的情况下,若是彼此之间都很陌生,那么三爷那如同火药桶的性格显然有可能坏了刘备的大事,毕竟刘备此次入川主要以结交各方人物,试探各方态度为第一要务,还用不到三爷这枚战略威慑武器。
于是给三爷留下“除了陛下的命令,否则哪里都不要去”这样的命令,刘备就一路小跑跑路走也。反正就算三爷在家喝酒误事,不论是皇帝刘协,还是曹操。都能看在他刘备的面子上宽恕一二,陈宫更是不会将他手下的这支唯一可以对抗曹操在军中影响力的部队轻易送入虎口,这样想来刘备也就觉得自己当真不需要有什么后顾之忧。
也正因为如此,当曹操率兵前往偷袭乌巢的时候,刘协才能通过一纸调令将张三爷和刘备的部队调往官渡大营——这自然便宜了随后不久就跑到官渡的并州军。
说起来李书实会出现在这里并成功整合刘协、曹操等人的势力多少也有一点偶然的因素——最初李书实接到的有关于袁绍行动的消息的的确确直指袁绍将攻击并州军“支援”曹操的物资集散地敖仓,里面完全没有提到袁绍会有一个庞大的计划要对付曹操。
原本李书实是并不打算介入到袁曹之间的战争,毕竟就像之前所说,李书实和他的谋士们都很担心并州军的介入会让原本正在互相争斗的袁曹双方产生某种默契,在关中还有强敌的情况下。就算是并州军面对三股势力的夹击恐怕也要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更别说北方那些草原上的胡人也仅仅只是慑于并州军的强大军力而暂时性的臣服,没有足够的经济渗透和其他方面的渗透。只要并州军露出什么疲态,他们也一定不会介意在并州军的身上咬下一块。不管怎么说他们之间可是互相争斗了十余年的时间,也算得上是老仇人。
如果不是因为消息的来源相当可靠,而且被作为目标的地方是与并州关系密切的敖仓,或许就算知道袁绍会有什么大动作,李书实也不会提醒那只黑皮矮子,更不要说出兵。
而且由于关中的战局暂时陷入到僵持之中,这种“静坐”战争也从一个侧面给了李书实分心的机会,不过区区七八千人的离开,对于几万人的部队显然并不是什么很敏感的数字,就算敌军主帅真的已经敏感到那种程度,沮授手中的人马也足够抵御敌人的大部分手段。
只不过在赶往河南的路上,贾诩和郭嘉,以及跟随黄忠也一起混入这支部队的荀攸经过商议,却给了李书实一个新的建议,一个相当大胆却又似乎理所当然的建议。
不要去管敌人对敖仓可能的进攻,干脆玩一把大的,去官渡主战场转一圈。
而且这几个家伙给李书实的选择之一,也是首选推荐,便是那乌巢袁绍囤积粮草之处。
几位谋士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主要考虑到敖仓附近不但有着曹操军中属于精锐的夏侯惇和于禁所部,曹仁也在那里留下了一定数量的亲信人马,同时那些来自并州的商队也会自带一些武装护卫,可以说如果袁绍以偏师进攻,只要整合的好,守军完全可以击退敌人。
至于袁绍倾全力进攻敖仓。守军固然很难抵挡,但也不至于立刻便会战败失守,那么到时候完全可以留给曹操足够的反应时间并作出抉择——多半就是要偷袭袁绍军的大营或者其他战略目标。让袁绍就算截断曹操军与并州军之间的联系,最后也占不到太大便宜。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计算。对于并州军来说完全可以趁着敌人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时候将自己隐藏起来,根据袁绍的动作来决定自己的选择——到底是打酱油,还是配合曹操来一下狠的。
只不过当这个提议提交到李书实面前的时候,这位并州军的主帅想都没想便把那个偷袭乌巢的提议大笔一挥给否决掉,完全无视了郭嘉翻起的白眼。
开什么玩笑!
李书实固然是知道乌巢之于整个官渡之战的意义,尤其是听到袁绍依然将淳于琼发配到那个地方之后更是明白乌巢是多么的容易被人烧成白地,可也恰恰是这样,才让他在第一时间便否定了这个诱人的想法。毕竟现在的官渡可是袁曹两位好基友之间清算他们感情的时候,你说李书实一介外人参与进去算是个什么事,尤其他的举动还让他成为万众瞩目的主角。
不好,这真真是极为不好的。
其实这个时候的李书实还没有注意到袁绍军那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攸那可怜的一家子已经疑似因为某个家伙的谋划而死光光,完全不需要他去抢戏。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没有发生许攸那档子事,而曹操还没有注意到乌巢这个战役的关节点,那么李书实也不介意通过自己的渠道令曹操注意到这一点——比如让曹纯给自家老哥写封信什么的,又或者是让子龙酱给某位独眼天然呆写封信刺激刺激?
总而言之方法很多嘛。至于这样的行动会不会刺激到曹操某根敏感的神经什么的……反正都是曹家亲戚,再怎么砍,也砍不到自家亲戚的头上吧。又没有非要他们说是并州这边告诉他们的嘛……
好吧,这么一想果然还是让曹仁说比较合适,毕竟夏侯惇那可是个天然呆啊。
给你讲一个笑话:夏侯惇可以在曹操面前保守任何秘密。
至于这样的行为会不会坑到曹仁什么的,李书实觉得这完全就是互惠互利嘛。
当然,考虑到敖仓毕竟囤积着的是并州人的财富,如果真的出了什么问题对于并州的gdp和gnp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也还是给了身在河内的麴义一道命令,让他将一部分部队换防到敖仓北部黄河对岸的隰城——这里曾经隰成县的县治所在地,虽然这里因为地势低洼。一旦黄河出现洪水很容易便淹没这里的田地,但因此而让这里的土地变得肥沃。哪怕到了东汉的时候被裁撤合并,但隰城的城池依然保持的颇为完好。可以供部队驻屯。
而并州军则跑到官渡曹军大营附近——这是一个既不会太过引人注意,也方便并州军打酱油,但是如果真的发生什么大事却也能立刻赶得上的位置。
事实上也恰是如此,刚到官渡曹操军大营附近,便发现留守的曹操军和张三爷统帅的刘备军正与在袁绍的命令下进攻曹操军大营的高览所部对峙。结果没等李书实正式下令,仅仅只是露出坏笑的表情,小强等人便纷纷鼓噪前行,打了正在对峙的一群人一个措手不及。
而最先反应过来的自然便是曾和李书实身边那一票战争贩子们并肩作战多年的曹子孝,第二个反应过来的则是原本就觉得很是无聊的张三爷。至于作为被攻击对象的高览,直到他的部队被击溃,自己也被张颌生擒,看起来还是有些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刚才都发生了什么。
不过也恰恰因为有了高览的透露——虽然只是只鳞片爪,可是在几位谋士的抽丝剥茧之下,却也基本上分析出了事情的全貌,尤其许攸对于那位袁家庶子颇为关注,又是事关自身,自然透露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让曹家班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虽然刘协身为皇帝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众人的领袖,可谁都清楚就算他再如何努力到现在为止也依然只能算是一个还算合格的精神领袖。除了张飞和自己手上那点部队,他什么人都无法命令,而且在这样重大的决策上。张三爷是否真的愿意心甘情愿听从刘协的命令还要两说。
毕竟三爷信任他的大哥刘备,并愿意为刘备的事业而投下重注。可也恰是如此,他可不会因为刘协轻飘飘的几句话就浪费掉刘备好容易攒下来的家底,而刘备之所以将三爷留下来,也是因为张飞大事不糊涂,而且他可以用他那惯常有些犯浑的脾气将很多比例的局面混过去。
事实上刘协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大家都在第一时间将目光投向这些人当中不论是资历还是地位都绝对有资格发号施令的李书实身上,就算紧皱着眉头的陈宫,和同样脸色难看的李典。最后都没有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
“子孝,很久没有并肩一战,如何,还敢和我比试比试么?”
以赤兔马的速度,吕布很快便从李书实的身边跑到了正在不断前冲的曹仁身边,虽然分别多年,各自的经历也多有不同,可以说得上物是人非,可当两个人再一次并肩站在沙场上的时候,却依然还能够找到当初并肩作战时的那股激情。虽然比起纯粹是享受战争乐趣的小强。曹子孝的心里还多了一份对曹操情况的担忧,但却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他心中的那股豪情。
虽然袁绍在乌巢外布置了天罗地网,但一来那是为了防备曹操逃跑。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竟然会被人爆了菊花,事实上在袁绍的计算中,就算高览的部队无法拿下曹操军大营,但至少拖上足够长的时间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这也当真不能怪袁绍,毕竟若不是并州军的突然出现,原本大眼瞪小眼的两边当真是能够将时间拖到地老天荒,如果这是一部动画的话,那么绝对是能够从片头曲过后一直拖到片尾曲,那长度简直比eva还要感人。
这二来嘛。自然是因为刘协的存在让很多袁绍军的官兵都心有顾忌,他们可不愿意背上弑君的名头。就算有些军官高呼对面的皇帝是假冒的,可是大部分人依旧顾虑重重——皇帝就在曹操军那边其实早就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刘协还曾经在阵前公开露过面,直斥袁绍的行为是谋逆也曾经一度令袁绍军上下产生了不小的动摇,让袁绍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让自己的部队没有因为刘协的出现而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
顺便一说,袁绍不是没想过再一次另立新君,反正都已经与刘协撕破脸,可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卵用,不管怎么说刘协作为大汉的正牌皇帝也是在位了许多年,甚至他袁绍那引以为傲的大将军的名号也是刘协所封,可以说袁绍能够统领冀州除了他自身的能力和家世之外,在很多普通士兵和下级官吏眼中,也是源于他身为大汉官员的正统性。
想要在旦夕之间改变人们对于正统性的看法,袁绍这种想法当真是有些太过天真,而事实上他的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基本上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赞同,虽然他们同样认为刘协的存在已经成为他们这一边的大麻烦,可想来想去也只能做出“清君侧”和“皇帝的那些话是被逆贼曹操裹挟不得不说”这样的宣传,虽然明眼人都不会相信,但也还是有些用处的。
可这样的宣传终究还是承认了刘协的正统性,这也使得当刘协真的冲在第一线的时候,很少有人敢于将手中的兵器直指这位皇帝,就算不是畏惧于天赐的皇权,也是在畏惧一旦自己杀了皇帝,不但得不到什么封赏,而且还会在舆论压力下成为那替罪羔羊。
士兵们在彼此间提醒着,于是他们看起来好像很是畏惧似的不断后退。
将军们也在嘀嘀咕咕,然后在关心他们的亲卫们的“挟持”下后退的更多。
见到这样的结果,刘协更是兴奋不已,高举着宝剑用自己觉得最为严厉的语气高声呵道:
“朕乃大汉天子,尔等莫要跟随袁逆继续负隅顽抗,只要尔等放下武器,朕愿在此承诺,赦免尔等之罪!如若执迷不悟,继续负隅顽抗,必格杀勿论!”
结果却吓得皇帝的亲卫更是将这个出风头的年轻人牢牢保护起来,毕竟谁也不知道是否会有一支天外飞箭就让这真的可以算是“柔弱”的皇帝出大问题。
到那个时候他们可就百死也难辞其咎。
“真想看到啊,袁绍看到这样的一个大汉皇帝出现在她眼前的样子。”李书实看起来不无恶趣味地说道,脸上那糟糕的表请令一旁的某只萝莉都忍不住捂脸不愿看他。
“主公放心,会看到的。”
能在这个时候用同样语气回答他的,也只有李书实的另一位连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难被世俗所束缚的那位浪子郭奉孝。(未完待续)





小人物的英杰传 74.那一箭的风情
袁绍已经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或许“我勒个艹”是个比较贴切的形容词?
话说那玩意真的可以被算作是形容词么,虽然用来形容心理活动的话或许也算贴切,不过考虑到为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也为了不至于像是那位用“我靠”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却被同为身为执法部门的同僚扔进局子里和自己亲手擒获的小偷一起带上20个小时,果然还是将这种如此贴切传神形容心理活动的词汇删除出袁绍这样身为文化人的脑海吧。
可惜除了那样的词汇,袁绍就觉得自己读书太少,完全找不到合适的词汇。
嗯,这种状态或许用“理屈词穷”来形容也可以?
#放学后不要跑,我保证不打死你!#
——如果这个年代也有弹幕的话,估计袁本初童鞋此时已经将弹幕刷到飞起。
可惜就算是刷弹幕对于眼前的局面也没有一点卵用。
其实如果只需要对付那只袁绍熟悉的黑皮更黑心的矮子,袁绍倒是一点也不打怵,虽然说从小到大某只黑皮矮子可是没少坑袁绍,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袁绍对于某只黑皮矮子的行为模式可是相当的熟悉,对手会有怎样的反应就算不是闭着眼睛想出来,但也差不多八九不离十吧。
事实上就算背后又被爆菊的危险,可是对面的曹操却完全被困在了袁绍精心设计的蛛网之中,一点点被包围,一点点被紧紧缠绕,虽然不断在挣扎,可是却越陷越深。
果然,这就是袁本初对于曾经陪伴自己度过一个个无眠之夜的好基友的爱啊!
(某谜之黑皮矮子:此处纯属袁绍yy。与事实完全没有一毛钱关系!)
可惜的是,虽然曹操的部队被围得如同铁桶一般,战士们对于围攻曹操的战斗那一个个简直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勇猛且疯狂,死战不退。令拼死求生的曹操军难以寸进。但在另外的一片战场,那以汉帝刘协为主帅(至少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的援军却势如破竹,即使是袁绍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可是大部分士兵依旧还是不愿与这支队伍交战,甚至有的人还扔掉了武器掉头就跑,这样决绝的态度甚至就连袁绍军的执法队一时之间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不管袁绍如何向士兵们保证就算刘协因为士兵们的举动而不幸受伤,他也绝对不会追究士兵们的责任,然而这样的命令传达下去也遭遇到极大的抵制——除了一小部分袁家的死忠之外。不论是那些将军,还是他们手下的士兵都极为抗拒这条命令,而且军中不断流传着“谁碰了皇帝依旧谁就是替死鬼”之类的说法,尤其在看到那些跃跃欲试的少数派在敌军面前根本无法阻挡多久便被“碾碎”,大家对于继续进攻这种事情便更加没了兴趣。
士兵们受到流言的影响,而将军们则大多不需要流言挑拨也知道执行命令的后果,而这些将军们对命令极为抗拒的表现也进一步证明了那些流言的准确性。
的确有的人是袁家死忠,也有的人并没有将那个没有权势的天子放在眼里,但刘协终究还是已经坐稳了江山十余载的皇帝,一位天下大多数信息交流通常之地公认的大汉皇帝。经历大汉将近四百年的辉煌,你可以藐视君权,但你却不能亵渎君权。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哪怕现在看起来争夺天下的袁绍允许你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可是当他登上那个位置之后,重新建立秩序的袁绍同样有很大可能要拿那些曾经的胆大妄为者开刀,一来这是作为曾经汉室“忠臣”,又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应有的姿态,而另外的原因也在于对这种藐视君权行为的恐惧——你既然敢杀一个皇帝,那么第二个什么的就更没有心理负担了。
而且退一步考虑,在这个已经无法确定袁绍军是否真的能够胜利而归的时刻。对于绝大多数冀州本土出身的将军们而言,他们反而并不急于用那种激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或者说他们已经开始考虑自己和家族的后路——袁绍在颜良和文丑战死后所表现出的态度,还有他暗地里对外来派压制本土派的纵容。无一不让本土派感到丝丝不安和担忧。
如果袁绍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那么纵然分得蛋糕的比例有所缩减,但在蛋糕变得更大更多的情况下,分到的数量却不降反增,那么也多少能够弥补冀州本土派的失落感。
可是现如今的局面看起来可并没有完全倒向袁绍军,那么冀州本土派自然也没有了全力以赴的理由,甚至还会担心如果对刘协和他的部队出手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自己和家族被抄家灭族的因由,就好像许攸那样,明明前一天还是高高在上的袁绍座上宾,家族在信都也是数一数二的强势家族,可是第二天便被抄家,随后尸体就齐齐被扔到乱坟岗……想一想都觉得心寒,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这些“聪明人”保持中立,消极避战的决心。
或许在他们看来,此时此刻他们没有立刻改弦更张,改旗易帜加入到皇帝陛下的旗帜之下已经算得上相当对得起袁绍,话说这得需要怎样的坚定的意志才能在大汉皇帝的威压光环下做到这一点啊,想一想就算是他们自己都觉得这一时刻的自己真的是好伟大好伟大。
好吧,找借口什么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那简直是天赋技能一样的事情,不过不管是因为怎样的借口,但大多数袁绍军兵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的所谓“中立”立场对于袁绍而言是完全无法接受的结果,如果这些人还有机会回到河北的话,他们所要迎接的或许会是一场大清洗。
当然,袁绍是否有机会回到河北老巢去舔舐伤口还是一个巨大的疑问来着。
毕竟,现在的情况看起来就算袁绍有十万之众,但真正愿意为他拼命的似乎并不多。
无奈之下。将那些不愿意与皇帝为敌的部队调往那边围剿曹操的战斗,将那些真正忠于自己的部属安排在自己身边,虽然敌人很难缠。但袁绍却也不会坐以待毙。
而就在袁绍大致做好相应准备之后没多久,他的视线里就已经出现了敌人奔驰而来的身影。
恰好。竟然还是老熟人。
“袁本初,纳命来!”
正在不顾一切向袁绍冲过来的这个家伙的确是袁绍的“老熟人”,甚至可以说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他都扮演着与袁绍相爱相杀的角色,甚至一度还成功将袁绍压在身下动弹不得,可以说若非四面树敌最终陷入到四面楚歌的范围内,恐怕就算是袁绍最开始的时候也不会愿意与这个家伙对敌吧。
虽然说这些话都不过是旧日的老黄历,如今的袁绍已经不是当初的袁绍。而如今的对手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率领着白马军团驰骋北疆的好男儿。
是的,现如今的公孙瓒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雄心,虽然依靠着对袁绍的恨意支撑到现在,可是两鬓斑白,体力上明显感觉力有未逮的他如今更多地却是靠自己的经验和眼光来只会战斗,事实上若非今天可以说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恐怕这位老将军根本不会只身越过一众兵将冲到了战线的最前方。
不过稍稍令人欣慰的,却是公孙瓒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至少三爷便很给面子的让除了自己亲卫的刘备军精锐前往支援。虽说公孙瓒脾气暴躁,待人处事上着实没有多少可以称道的地方,但一来双方也算得上是并肩作战多年的友军。二来三爷也的确非常喜欢这样的豪侠型的人物,对于公孙瓒对于北疆安定作出的贡献也很钦佩,自然愿意助其一臂之力。
从背后取下弓箭,公孙瓒光看姿势确实是威风不减当年,一弓三矢这种技能就算是现如今的很多年轻人也完全无法驾驭,可偏偏公孙瓒这个看起来气力已衰的老将军却似乎毫不费力一般,更为关键的是,准头飞凡,几乎是在抬手之间。两名护卫在袁绍左右两边的亲卫便已经中箭,至于最后那支。则被袁绍身边的亲信将领,老将韩莒子一刀挡下。
“公孙瓒。也不过如此,当真是令人失望。”
可惜纵有满腔的信念,但当真是心力衰竭,虽说技艺上没有问题,可是羽箭上附带的力量对于与之有过对抗的韩莒子而言却是再清晰明显不过,完全无法瞒过对方。
“就算老夫真的已经不复昔日之勇,但是也誓要将袁贼的首级取下以告慰吾儿在天之魂!”
虽说这场战争看起来好像是刘协在领兵冲锋,一切的风头都被这位皇帝陛下抢走,可是对于包括曹操军和刘备军的众将而言,指挥这场战斗的人依然还是不紧不慢跟在后面的李书实。
或者更准确来说是李书实的参谋团队制定一个大概的目标,然后李书实让前线的将领们根据各自的目标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华,而无论战斗取得怎样的结果,除了并州军本部兵马之外李书实也不会过多的干涉。
1...707708709710711...7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