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末世到1973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万里飘香
他越想越觉得,现在谈感情太不踏实了,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姚海波梗了一下,手松了开来,挠了挠自己脑袋,这问题,不好回答。
扪心自问,如果他在这里找了本地人安了家,将来有回城机会,他能舍得放弃?不论是放弃还是不放,都会是一个艰难的不能两全的选择,原本一个完美的家庭,即使不破裂,也会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裂痕。
“可我们真有回城的机会吗?”姚海波不自信的问。
“会的!”这次许言森的回答却坚信无比,“国家迟早会改变,不会一直如此下去!”
一届届的知识青年,不可能一直安排到农村去,那是增加广大农村和农民的负担,迟早会出现不稳定,便是知青也越来越人心浮动,而滞留在城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这次卫国和珊珊他们碰上的劫匪的事就可窥一斑,那些劫匪不是农村青年,而是县里城里的一些游手好闲的人,这样的现象如果不发生改变,只会变得更多,他从公社里县里了解到的情况越多,越有信心了。
“好,我信你的,你说可以,那一定可以。”姚海波咧嘴笑了,反正许言森这家伙脑袋比他聪明,他只需要跟着许言森走就行了,省得自己动脑筋还动不出结果。
……
天越来越冷,袁珊珊和袁卫彬都穿起了她做的新棉鞋,烧起了火笼。
郑大奶奶这里只有一个很旧的火笼子,袁珊珊跟着队里上工的时候也学了些编织的手工活,发现火笼这样的取暖神器后,专门请教了手艺好的老师傅,除了将家里旧的换成新的外,一人房间里还放了一个。除了需要烧的木炭外,外面的竹笼子本身是劈得极薄的竹片编成的,就地取材,可花不了什么成本,讲究的一些人外面还会刷上清漆和桐油,看上去美观又大方。
家里没烧什么木炭,袁珊珊特地去镇上买了一批回来,她不用担心冻着,可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特别是两个小的一直不放松学习,她也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
冬日不需要天天上工,时间最充分,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候,有时候罗晓桐和孟佳华过来,也会碰上袁卫彬和郑学军围绕着《数理化自学丛书》上的一道题目争论,两人的认真精神让她们看了也汗颜。
孟佳华说:“这套书我记得早卖废品站去了,现在年纪大了,越来越看不进去了,不过小彬和军军正是学习的年纪,应该多花些时间。”她这个冬天弄来了毛线,便是来到袁珊珊这里也带着毛线编织,袁珊珊看了那颜色,就知道不是织了她自己穿的,而是件男式毛衣。
唐芸两手空空地来,烤火烤得打磕睡,罗晓桐则从袁珊珊房里找了本书看着,一室温馨。
“唐姐别睡了,小心冻着,吃栗子和核桃吧。”袁珊珊取来了栗子和核桃,家里还有花生,栗子和花生都可以丢火笼里烤了吃,是冬日烤火打发时间的极好方式。
唐芸被孟佳华推醒了,起来活动了一下筋骨,探头往外看了看,说:“这天连着下了几天雨,阴冷阴冷的,不会要下雪了吧?哎,你们说,王春丽现在在水库那边的滋味如何啊?”
孟佳华笑了起来:“你啊,咋跟凤林学上了,我记得昨天她就说过这样的话吧。”语气跟唐芸一样幸灾乐祸,“今年我们村还好,前两年不也要干活,大冬天的去清河道挖淤泥,可冷得够呛,不过今年不挖,明后年就逃不过了吧。其实我们这边日子还是很不错的,我有认识的知青去了最北边,还有西边的,那日子可比我们这边艰苦得多。”
大家说着闲话,火笼里栗子花生也发出了响声,边上又倒上了热腾腾的茶,大黄也趴在火笼旁啃着袁珊珊丢给它的栗子玩,虽然外面下着细雨,可日子并不难打发。
下午雨势止住了,可天依旧阴沉,袁珊珊也懒得进山了,去后院摘些青菜准备晚上用。
袁卫彬和郑学军在院子里活动身体,没一会儿将棉衣都脱了,忽然大黄冲外面叫了起来,袁卫彬往外一看,顿时欢喜地叫起来:“许大哥,你回来了!姐,许大哥回来了!”
袁珊珊拎了一篮子青菜从后面走出来,看到刚进院子的许言森,笑道:“听到了,别叫了,许大哥,你这是走路过来的?”没看到自行车,不过许言森看上去精神很不错,这说明他父母那里的情况不算糟糕吧。
“彬彬,接着。”许言森将手里提的东西交给袁卫彬,抬头冲袁珊珊笑道,“是啊,走路过来的,路上太湿不太好骑车,反正时间多。前天就回来了,这不一直下雨,雨停了就过来看看你们。”
也许是想通了,心也沉静多了,不再像个毛头小伙似的急躁,许言森现在的心态平和多了。
袁珊珊自然发现了这点变化,她以为是许言森刚见过了父母,一颗心踏实了的缘故,招呼他进屋,又对袁卫彬说:“彬彬你和军军赶紧把外套穿上,别逞能!”
“哎,知道了。”两人异口同声回道。
“小许来了。”郑大奶奶含笑道,“快进屋烤烤火。”
“好。”
许言森过来,大家都很高兴,包括袁珊珊,原本想简单弄点热腾的晚饭,也因为他的到来改成吃火锅了。将为吃火锅特地从镇上弄来的炉子烧起来,大家围着炉子坐下来,汤底是大骨头和鱼头鱼尾,汤色炖得雪白,上面飘着红色的辣子,看着极为诱人。
荤的素的,袁珊珊和郑大奶奶准备了一大堆,都堆放在一旁的桌子上面。
“这是鱼片,这是肉片,是什么肉,你吃了猜猜看。”袁珊珊指着面前切得薄薄的肉片说。
锅里咕嘟咕嘟在翻滚,许言森挟起一片放锅里涮了涮,肉片立即翻卷起来,蘸了点调料,送嘴里嚼了嚼,他迟疑道:“这是……鹿肉?”他还是没下乡之前吃过,有好些年头了,不太确定。
袁珊珊忙“嘘”了一声:“自己人吃,别让外人知道。”
郑大奶奶笑着用手点点袁珊珊,这丫头越来越鬼精灵,好在现在不用担心什么人随便往家里闯了。
许言森脸上笑意加深:“我什么也不知道,只管吃。”
大黄在旁边打转,袁卫彬挟了根大骨头丢出来,大黄立即啊呜扑了过去,又因为烫摇头摆尾的,看得大家好笑。
这一顿火锅吃得极为热闹,屋里也热腾腾的,有袁珊珊这大胃王在,准备的菜没一点剩的,郑大奶奶和许言森都乐呵呵地看着她吃,最后还烫了些面条,总算把肚子填饱了。
火锅收拾掉,炉子没有撤掉,上面放了水壶烧着热水,袁珊珊泡了自制的山楂茶,大家一起喝了消食。
没一会儿,袁卫彬和郑学军回他们房间看书去了,郑大奶奶床上放了烫焐子,也早早回房间到床上躺着去了,屋里就剩下袁珊珊和许言森,一边拔着山核桃吃一边喝茶,听许言森说去许父那里的情况。
“……情况比我想的要好一些,临走前他们一再叮嘱我,叫我好好谢谢你,多亏了你,叫二老生活改善了许多,我妈说生个姑娘就是比小子好,懂得照顾人,事事都比我这个儿子想得周全。”也许这次最叫他高兴的是他妈的态度吧,许多东西都是珊珊经的手,让他妈夸了又夸。
袁珊珊噗哧一乐,跟袁家比起来,许家人口就单薄多了,只有许言森这一个儿子,不过她记得貌似许家的亲戚还是不少的,她笑眯眯地说:“那就没办法了,虽说我哥从小跟你一块玩大的,跟许伯伯也亲得很,”可以说相当于半个儿子了,“可也不是姑娘,等你以后娶上媳妇,伯母就能享上福了。”
许言森接口道:“是啊,我也跟我妈这么说的,我妈捶了我一顿,我爸也很严肃地告诉我,不管我做什么决定,都不能只图眼前,如果我做了什么不负责任的事,我爸先头一个打断我的腿,不许我进家门,虽然我年纪不小了,但他们并不希望我在没稳定下来之前找对象,我向他们保证过了,等稳定下来有了基础再说。”
两人互视一眼,一起笑了,相处的气氛又回到了过去,变得轻松起来。
袁珊珊觉得像缷掉了一个包袱一样,她觉得应该是许言森察觉到了她的意思,主动澄清了两人的关系,不否认许言森是个极好的谈话对象,他学识丰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很有深度,这下她不需要再避讳什么。
许言森看袁珊珊像松了口气的模样,眼里闪过笑意,果然是他操之过急给珊珊带来压力了,一年不行,两年三年,他不信一直守着珊珊会敲不开她的心门。
他看得出,袁珊珊是个慢性子,虽然看上去随和好说话,但想要走进她的心里并不容易,也许循序渐进的方法更适合她,所以还是先从朋友做起。
从这次所谓的澄清后,许言森便也恢复了之前的模样,隔一段时间便会来坡头村走动,俨然将坡头村当成了他在这里的第二个家,姚海波也常跟着来,依旧一口一个小袁妹子,与唐芸也常常针锋相对唇枪舌战一番,谁也不肯退让一步,颇有点冤家的架式。
冬日的坡头村平静多了,少了许多纷争吵闹,如果不是路上偶尔碰见桂花婶子和他儿子,袁珊珊几乎忘了这家人,这对母子俩,每回远远看见她,恨不得将自己缩成一团让她不要看见他们,袁珊珊便也如了他们愿,无视之。
说老实话,以前桂花婶的儿子叫什么名长什么模样,她几乎没多少印象,反而是现在要深刻得多,不知是不是因为身上缺少了某样东西,整个人变得畏缩起来,腰也挺不直,人阴沉阴沉的,很难得才能见到他的身影一晃而过,等见到那位郑常发时,袁珊珊才明白为何这副模样让她印象稍微深了些,如今的郑狗子可不正和他父亲一模一样么。
袁珊珊无意中听罗婶提过一次,郑常发已经打算在郑家人里过继一个儿子了,袁珊珊对之嗤之以鼻,如此愚昧,活到最后也不过是场笑话,有个能传宗接代的儿子,就好像是他们活着的全部意义了。
末世里有个姐妹也是这种不幸的受害者,在那种环境里依旧有人将儿子当成一切,为了让儿子有口吃的活下去,就将女儿卖给见不得光的地方,幸好那姐妹在危险关头爆发了异能逃了出来。
进了腊月,坡头村的年味越来越重了,袁珊珊也刚将一个包裹寄了出去,有亲手做的棉鞋,有皮毛做成的穿里面的衣服和护膝手套,还有一些药材,包括让袁父捎给周老爷子的,她也认认真真地给老爷子做了一身保暖护身的皮毛衣裳,用的也尽量是一些不打眼的毛色。
“珊珊!”许言森骑了自行车冲到坡头村,从后面叫住刚从罗婶家出来的袁珊珊。
袁珊珊转过身:“许大哥,有事?”因为前两天才过来了一趟,不该这么快又来的,而且脑门上都有汗了,看上去骑得很急很赶的样子。
许言森刹住自行车,说:“上次你救过的两位苏同志,现在正在镇子上,我从公社里出来的时候碰上了,他们是来找你的,我过来接你的。”
“你说是苏叔和苏大哥他们?他们跟你说了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吗?”袁珊珊一听是他们,心里一喜,因为受过一次教训,她这次根本没敢往袁父那里寄什么吃食,基本是穿的用的,年前已请了两次假,在知青请探中算是频率非常高的,所以这次过年她没打算再去青祁农场。
“说了,”许言森笑了起来,“和你想的一样,你上车,我带你回去,你要准备多长时间?”
“好咧。”袁珊珊跳上自行车后座,“我要回去看看,会抓紧时间不让苏叔他们待太久的。”
从末世到1973 第47章
第47章
袁珊珊冲回去赶紧收拾顺车捎去青祁农场的东西,后面许言森跟好奇的袁卫彬以及郑大奶奶他们解释了一下,郑大奶奶忙说:“这是好事,丫头好心有好报,我也去看看,让丫头给彬彬他爸多捎点吃的,对了,我晒了不少菜干,也捎去。”
袁卫彬开心地跟了进去打下手,许言森看得笑起来,如今郑大奶奶将珊珊姐弟俩当孙子孙女看待,这也是珊珊的好心有好报。
幸好袁珊珊昨天进了趟山,取了些肉食下来放进了地窑里,准备吃上一阵子的,否则她现在就得冲进山里。因为军军和彬彬都喜欢吃油炒面,她自己平时觉得肚子空了也爱冲一碗,所以家里做好的油炒面也不缺,再加上晒的菜干和其他的山货,装起了也满满一袋,又拿布袋子装了半袋的白面和半袋的大米,这些应该足够让袁父他们过上一个比较富足的年了。
东西多,份量不轻,只得又跟罗婶家借了自行车,袁珊珊将东西绑后座上时说:“看来年后我也要想办法弄辆自行车了,否则老是跟别人借也不太好,像这年底了,用到自行车的地方多着呢。”
“是有必要,出行会方便得多,我去搞张自行车票,要是钱不够,我这里先垫上。”许言森附和道。
“好啊,”袁珊珊没推辞,外面她可没多少门路,到时候还是要拜托许言森的,“钱够的,我不是采了不少草药了么,之前去镇上县里看了下,有地方收购的,正好可以清空一些。”
其中有不少是她用来辨识草药以及练习炮制的,于是越积越多,送到那些药店里,既空了地方,又能赚些钱,这年头虽然有钱有时也没地方花,但没钱也是万万不行的,现在用不上,也得为以后攒上。
于是许言森又发现一项他不及袁珊珊的地方,没她能挣钱,之前拿的野物,大部分换成了物资,但也有一些是兑换成钱和票证的,现在又加上卖草药,珊珊以后在钱财上绝对比他宽裕,许言森觉得自己身后有根鞭子时常抽着,督促他时时不能懈怠。
这样的情况也挺好的,他不是容不得女人超过自己的男人,在他看来那才是真正的封建遗毒,互相督促着共同进步会更有意义,除非自己无能,才会用性别作为借口迁怒到女人身上。
两人一起骑到镇上,找到了苏河昌与苏国飞叔侄,双方再次见面都很高兴,见到他们带来的东西,大手一挥说:“放车上去吧,保证帮你完好无损地送到袁国柱同志手上,我跟国飞本来就要在这县里采购些货物,算不上特地为你们跑一趟。”
袁珊珊让许言森将带给袁父的袋子送上车,自己手里另提了个袋子递给苏国飞:“不管怎么说,都要谢谢苏叔和苏大哥,这是自家里山里弄来的山货,苏叔和苏大哥带回去让婶子嫂子还有孩子们尝尝,喜欢吃下次苏叔再来。”
里面也有几只风干野鸡野兔,虽然苏河昌这么说,可袁珊珊却不能认为理所当然,这事摆明了就是苏河昌叔侄记住她的情,特地帮她捎东西的,她很感念,有来有往才能长久。
“哈哈,这话你就说对了,上次带回去的山货,可早被家里的人抢着分光了,留在叔手里的也没多少了,这次叔得多留点,正好过年吃。”苏河昌笑道。
“那正好,下次我给苏叔苏大哥多备点。”袁珊珊也很高兴。
“那叔可不能白吃你的,小袁,下次山货多,叔给你算价钱。”
大家说了会话,苏河昌和苏国飞便要启程了,他们是真的特意为袁珊珊绕过来的,所以也不能多作停留。
大卡车消失在路上,袁珊珊和许言森在镇上转了一圈,既然来了,看有什么东西要采购的,一起买了带回去,碰上供销社的陶大姐,又一起说了会儿话。
回去路上,袁珊珊问许言森:“许大哥,你说苏叔说的事能不能做?”
许言森自然听得出苏河昌话里透露出来的意思,苏河昌不仅感激袁珊珊兄妹的救命之情,他想还看中了袁珊珊手里的野味山货吧:“我觉得可以,一直在镇上县里出手,次数多了难免要被人盯上,他们却不同,他们开车做长途运输的,有时会在车上挟带一个地方的东西,带到另一个地方脱手,挣一个中间差价,他们是聪明人,只要能长期做下去,不会主动将这货源掐断了,东西带出去又分散了,不容易让人盯上。”
通过上回送锦旗的事,许言森看得出苏河昌脑子聪明又不失本心,他对珊珊兄妹的感激没一点掺假,否则没必要兴事动众地往这边跑,做了最能回报珊珊兄妹的事,所以这样的人品还是很可靠的,而且他们和珊珊之间又没有利益冲突,属于合则双赢的情形。
袁珊珊也挺心动的,这年头城里的知识青年还要靠广大农村养活,所以能有什么赚钱的门路?这件事对她更为有利,毕竟她做的可是无本买卖,不,最多花些调料钱。而且她比许言森更看得出,这苏家叔侄都不是奸滑之辈,再说她本身也有精神力异能这个杀手锏,随着异能等级的上升,有些能力也会回来了。
“许大哥你说的有道理,那等苏叔他们下次来吧。其实苏叔还是挺谨慎的,要是早把这件事提出来,这年底的时候可以挣上好一笔买卖呢。”年底什么东西最紧销,这年头自然是肉食了,她的那些野味拿出去,绝对会是抢手货。
许言森也笑了起来,谨慎是好事,说明这样的人更可靠一些,而不是被眼前的利益迷花了眼。
想到明后天这些物品就能送到袁父手里,袁珊珊心情很愉快,包括袁卫彬和郑大奶奶他们也是,郑大奶奶和军军将姐弟俩当成了自家人,对袁父的情况自然也非常关心。这样的好心情让年底的气氛也愈浓,看着奶奶和珊珊姐准备的年货,郑学军告诉袁卫彬,这是他记忆中最丰盛的年节了。
郑学军话不多,虽被袁卫彬带得活跃了些,但很多时候他还是不会用话语来表达他的心情,他默默看着珊珊姐做的一切,看着奶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身体也比以前强,心里也越发感激珊珊姐和彬彬,这一切都是他们带来的,值得他记上一辈子。
知青院里有一半知青请假回家过年了,也有知青去了其他队里跟老乡团聚去了,坡头村这边也就剩下唐芸和苏凤林,以及吴威。
孟佳华不在了,唐芸便常往袁珊珊这里跑,她可不爱跟苏凤林待一块儿,否则会忍不住跟她呛起来,她不知从哪里弄来的《红楼梦》,靠在火笼旁看得津津有味,没人理睬她也能待上一天,后来更是索性将自己的口粮也带了过来,中午晚上就在这里吃了。
孟佳华离开时跟袁珊珊提过,说唐芸不会回去,以前就听王春丽曝过,唐芸的对象被人抢了,只是这是唐芸的私事,袁珊珊也没向别人特意打听过,这回听孟佳华稍稍提了一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难怪她宁愿忍受跟苏凤林待一个院子里,也不愿意回城团圆去。
唐芸以前有个已经谈婚论嫁的对象,对方和她一样下乡插队了,同在一个安平县,离得不算远,起初常往这边跑,所以孟佳华和苏凤林都认得这男人,谁都认为他们会走到一起,毕竟他们从同一个城里来的,结婚后可以向知青办申请调到同一个队里,几乎没什么阻碍,可谁想到最后就出了变故。
那男知青看上去是比唐芸还能吃得了苦头的男人,可实际上正相反,就在唐芸准备跟那男人打结婚报告的时候,那男人却突然不告而别离开了,去了县知青办查问,才知这人被调回了城里,唐芸当即就追回了城里,却失魂落魄地返回。
后来才知,她赶回去,看到的正是那男知青跟另一个女人办酒席结婚的场面,从那以后,唐芸再没回过城。因为两家离得很近,家人互相认识,回去了难免会碰上那人。
这结果让袁珊珊听得也唏嘘,爱情最后屈服于现实,只是未免太过现实,那男人连当面说清的勇气都没有,落荒而逃,害人不浅。
没过两天,唐芸手里的《红楼梦》又换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袁珊珊随口问了句:“那一本看完了?”好像才翻了一半吧,难不成回去通宵看的?
唐芸放下手里的书说:“其实那本早看过了,有些章节段落都能背出来了,只是这一回再看,忽然觉得不爽了,你说那贾宝玉,真不是个好东西,没担当的男人,林妹妹就是喜欢上这样的男人才把一辈子的眼泪流尽了,要真喜欢林妹妹,哪里舍得她流半滴眼泪。咦?你怎不捧你那些医书看了?亏你看得下去,那么晦涩难懂的内容,我看几眼就要眼花了。”
这回袁珊珊手里捧的是数理化自学丛书,亮了亮封面解释道:“彬彬和军军快赶上我的进度了,我得在他们前面将这些内容吃下,到时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问起来,我也好回答,实在解决不了的,让他们等着许大哥过来再解答了。”她就这么把进度始终保持在比两小稍快的线上。
唐芸认真地打量着袁珊珊,说:“你可真是个好姐姐,小彬有你这样的姐姐,是他的福气。”她见过城里多少像袁卫彬这样大的少年,有多少能有袁卫彬这样的,不仅生活上不愁吃穿,就连学业也有姐姐亲自盯着。
袁珊珊愣了一下,失笑道:“我是他姐,难道不是应该的?”
唐芸心说夫妻还能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姐弟,没看这坡头村里,像郑狗子跟他前头几个姐姐的关系,也不属于特例:“我还是挺佩服你的,当初你刚来咱坡头村时,我还以为你这样的待不了几天就要叫苦连天的,没想到你能做得这样好,你说说你还有什么做不到的?怎会有你这样的女人的?还让不让其他女人活下去了?”
“噗!”起初还挺正经的,听到后面袁珊珊实在受不了了,这一脸忿忿不平的是干什么呢?
“我做不到的多了,你不能只看到别人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啊,你看你还能将红楼梦一些章节段落背出来,我就不行,不爱看,更别说背了,我宁愿看几本实用的。”说到底,袁珊珊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如唐芸以及许言森这样的知青身上,还保留着许多时代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们心里有信仰有理想,比袁珊珊这样的高尚得多。
“这种书实用?”唐芸较上劲了,非要跟袁珊珊辩个明白。
袁珊珊干脆把书放下,说:“知道我看这些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吗?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学习需要,目的只有一个,等着国家什么时候再开放高考政策,我等着参加高考读大学,将来借此在社会上获得一份比较好的身份和地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