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富贵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双方争斗的核心要义,就是先要说对方不行,至于自己能不能行,等掌握了大权再说,反正吹牛也不需要交税。
可朱厚熜万万没有料到,这事情竟然真的做成了。
“小富贵,你,你没有骗我吧?”
王岳道:“很难说不会有一个遗漏,但是这段时间,京城上下,集中全力,针对所有流民,登记造册,给他们寻找工作,安顿救济,重修房舍,解决住宿问题……对于一些愿意回乡务农的百姓,我们也提供了方便,总而言之,现在的情况的确变好了很多。”王岳说到这里,脸上洋溢着微笑,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能干出让世人认可的成绩,的确比什么庸俗的荣华富贵,更让人满足自豪。
朱厚熜听着王岳的话,十分好奇,他不满足于粗略的介绍,朱厚熜要听更详细的内容,越仔细越好,毕竟那是十几万人,还有不断的外来移民,王岳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实在是让人好奇。
而且这种方法若是能够复制推广,是不是意味着,大明再也没有流民了?那是多大的成就啊!
他们坐在马车的太师椅上,开始耐心交流,准确说,是王岳讲述,朱厚熜耐心听从……王岳最初在外城的办法就是招募工人,利用他们修路建房。
在这个过程中,流民锻炼了技能,有了工作的能力。
然后朝廷以较低的价钱,给他们授予房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只要按月偿还,就能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试问谁不想有个安身立命的所在,而且这可是京城啊,天子脚下!
多少人跑到这里,宁可睡在桥下,破庙,为的不就是那一线生机吗?
现在机会就摆在面前,朝廷也没有骗大家伙,甚至房价还有相当的优惠……这要是不拼命,子孙后代都会埋怨的,你们错过了拿到最好学区的天赐良机啊!
随着正阳门以外城区的成功,王岳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行他的方案。
结果就是有超过十万人,加入了建城开发的行列,其中有五万多流民,几乎解决了一大半。
不过更精彩的还在后面,那就是西山煤矿大规模开采之后,几乎变成了吸纳劳动力的黑洞。
最直接的,就是采煤工人,这些都是最青壮的小伙子。
不只是流民,在经历了清丈之后,很多老实勤恳的农家子弟也加入进来。
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挣一笔钱,补贴家用,拿回去盖房子,娶媳妇……为此,他们愿意吃任何的苦!
劳动力聚集起来,工作机会就像是吹气球似的,迅速膨胀。别的不说,光是给这些矿工洗衣服,就吸纳了上千人,流民之中,老弱妇孺,全都有了生计。
浆洗,缝补……白天干,晚上干,挫得手指脱皮,熬得眼睛通红……尽管疲惫,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叫苦。
开采煤炭,需要更多的工具,因此冶金发展起来,王岳还弄出了煤球、煤饼、蜂窝煤,这些产业也发展起来。
物资人员越来越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上来了。
王岳很清醒,他可没有本事一下子弄出蒸汽机车来,修铁路更是不现实的。但是却不妨碍他建铁轨,在上面用驮马拉车。
在王岳前往蓟镇之前,这些事情就已经布局了,祝枝山全权负责,平整道路,铺设铁轨,然后制造适合在铁轨上运行的车厢……
从西山的矿区,向京城输送煤炭和蜂窝煤,基本上是下坡,因此使用铁轨之后,车辆的运量提高了五倍,速度还快了一倍,使用的人工也大大减少。
在个别路段,甚至不需要驮马牵引,就能直接向前行进。
驮马的最大作用,就是当返回的时候,牵引着空车回去。
当然了,在这时候,也可以让乘客和矿工搭乘,免除疲劳。
这套有轨马车系统建立起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煤炭价格迅速下降,使用蜂窝煤,甚至比木材还要便宜。
整个京城,一百多万人,迅速普及,势不可挡。不说别的,就拿宫中来说,除了给少数贵人,用昂贵的木炭,大多数都使用无烟煤和蜂窝煤。
煤炭推广开,王岳还趁机弄出了新的灶台,新的炉子……针对贫困家庭,免费提供蜂窝煤。
有大约三千户,每家得到了五百块蜂窝煤。
王岳告诉朱厚熜,没有人冻死,就是这个原因。
除此之外,王岳还给学堂提供了免费的蜂窝煤,读书的孩童,可以有取暖的火炉。
这些事情,都相当琐碎,和独山堡的大捷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但是对于王岳来说,一样自豪骄傲。
作为帝国的都城,天子脚下的首善之地,如果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实在是太丢大明朝的脸了。
“陛下,眼下京城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钢铁,冶金,军工,运输……这几项核心支柱产业,如果再算上建筑,家具这些,已经吸纳了超过五十万的劳动力,其中既包括男人,也有女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京城有序,高效,绝对可以算是大明所有城市的表率,臣这个县令也算可以交差了。”
王岳说这话的时候,既有轻松,也透着骄傲。
朱厚熜认真听着,他沉默良久,满心感叹,小富贵要筹谋那么多的事情,还要整军打仗,结果连县令的政务都不放松,做得这么好。
“朕知道了,朕都知道了……难怪你都没有心思娶个媳妇,都是在为了朕奔忙啊!”
皇帝陛下动容的感慨,差点没让王岳喷了,这不是事情的重点,人家还是个孩子好不好?
“陛下,其实臣只提出了规划,真正落实的是祝参议。”王岳将话题引向了祝枝山,“陛下,他们做的还不止这些。”
“哦?”
朱厚熜大惊,这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能更好吗?
祝胖胖过来,躬身道:“启奏陛下,臣等还在宛平推动了清洁运动,打扫城中积累的废物污物,在清理干净的地方,种上了树木花草……另外还打了二百多处水井,给百姓解决饮水困难。对了,臣等还秉承县尊的意思,提倡饮用烧开的热水,不要喝生水。”
朱厚熜频频点头,“都是关乎百姓生活的事情,你们有心了。”
祝枝山道:“承蒙天恩,鞠躬尽瘁而已。其实臣等都是文人,说到底还是看重教化之事……自从整顿了财税之后,宛平县衙有了积蓄,臣等做主,拿出钱财,办了二十多处蒙学。”
朱厚熜表示赞同,“应该的,天子脚下,就该遍地读书之声。”
话说到这里,朱厚熜突然发现,祝枝山的神色黯淡,难掩淡淡的悲伤。
“到底是怎么回事?莫非有什么不尽如意的地方?”
祝枝山忙道:“启奏陛下,唐寅负责兴学,在去岁的时候,他曾经去几个村子,劝说村子里的乡老,同意办学。结果在回来的路上,被人推倒,摔伤膝盖,他的病情已经颇为严重了。”
什么?
朱厚熜大惊失色,唐寅可是他钦点的状元,而且在这个大礼议之中,唐寅同样出力不小。朱厚熜还记得,在左顺门,就是这些新科进士,挺身而出,帮着他战胜了那些老臣。
事后唐寅一直在帮忙安顿流民……以他状元的身份,议礼功臣加上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完全可以升任更高的位置,可是他全都拒绝了。
在安顿流民之后,唐寅又把注意力放在了兴学上面,并且还为此受伤,病重……朱厚熜的心突然被抓了一把。
原来在大明朝,还有如此忠心耿耿,实心用事的臣子,相比之下,他这个天子,似乎有点惭愧啊!
“我要去看看唐寅,现在就去!”朱厚熜焦急道。
我是王富贵 第334章 大才子的大愿望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我是王富贵最新章节!
唐寅住的地方不是城里,而是西山的一处山坳,抽巧的是房舍周围,竟然有许多桃树,此时桃花将开未开,一股勃然的生机,蕴藏其中,深吸一口气,尽是草木芳香,真不愧是大才子挑选的地方,有情调。
王岳,朱厚熜,祝允明,他们骑着毛驴而来。
朱厚熜就埋怨道:“都受伤重病,怎么不进城,安排几个名医诊治,这不是胡闹吗?”
祝允明无奈道:“陛下,唐寅这个犟种,谁能管得了他。这是他挑选的学堂所在,他跟我说,若是能再修一处学堂,也就死而无憾了。”
朱厚熜深深吸口气,很不痛快,“不就是学堂吗?朕一道旨意的事情,用得着这么费事吗?”
祝胖胖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来什么。
“陛下,要不听他说说其中道理?”
朱厚熜哼道:“都过来了,自然要听听了。”
说话之间,他们踏着石板路,已经到了小院门口,此刻是下午时分,院子里空荡荡的,只有在桃树下面,放着两排木凳。
“这是唐寅给学生上课的地方。”
朱厚熜更加不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受伤的人,还不好好养病,上什么课啊?他下意识看了看王岳,王岳面色凝重,似有猜测,但是却不好说什么,还是等见了唐寅,一切明晓……
君臣步入了草庐,四处看去,发现在东边书房,有个人正在桌案上挥动笔墨,在写着什么。
“伯虎兄!”
祝允明低声呼唤,唐寅头也没抬,叹道:“你不用给我费什么心思了,生死有命,我看得开的……”他说着,一抬头,正好看到了祝允明身后的王岳和朱厚熜,唐寅的眼神已经不那么好了,但他无论如何,也忘不了天子啊!
这个该死的祝枝山,惊动陛下干什么?
他挣扎着要行礼,王岳和祝允明急忙过来,扶住了他。
朱厚熜道:“朕是微服过来的,不用那些虚礼了。你可是朕钦点的状元,怎么就不知道爱护身体?”
被天子责备,唐寅竟然红了鼻子。
“臣,臣微末之人,何其之幸,竟能得陛下青睐,亲自探望,臣惶恐感激之至。”
唐寅这般感激涕零,铭感五内的模样,让朱厚熜颇为感动,“朕不停这些虚的……你到底是怎么受伤的,朕要听真话!”
唐寅迟疑,苦笑道:“陛下,事情都过去了,又何必在乎,臣,臣都是小事,不敢劳烦陛下……”
这时候王岳突然道:“唐寅,你不必抹不开,有什么想说的,就畅所欲言。这段时间以来,天津那边发展不错,朝廷即将对漠南动手,无论人力,还是财力,都已经有些模样了,虽然还是穷,但好歹能弄到钱了。”
唐寅眼睛一亮,忍不住赞道:“大人鬼斧神工,理财有道,真是国之大幸,百姓之幸啊!”
唐寅扭头,对朱厚熜道:“陛下,臣,臣想恳请陛下降旨,能够广设蒙学,教化天下学子,若是能人人读书,臣就算摔死,也心甘情愿了。”
朱厚熜何等敏锐,怎么听不出来,唐寅的伤就跟兴学有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让他殊为好奇。
“兴学的事情朕肯定会不遗余力,你来说说,到底难在哪里?”
事到如今,唐寅也不好吞吞吐吐,能面对面,跟皇帝仔细谈这件事情,对他来说,绝对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或许这辈子就有这么一次机会了,不说痛快了,还要带着遗憾进棺材吗?
前面提到过,唐寅在外城住了很久,也观察了很久。
后来他更是组织一批流民,去火药厂当工人。
自从有了稳定收入,这些流民才彻底安居下来。
而安定之后的百姓,首先的需求就是上学,送自己的孩子读书!
这也是王岳在城外大力推动学堂的原因所在。
百姓们追求的东西真的很简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是乱世才能说的。太平年景,大家想的无非是过得更好一点,说白了,就是阶层跃升。
中华大地,从来不是顽固不化,一成不变的蛮夷之地。
从招贤纳士,到唯才是举,再着落到科举取士上面,一条向上的路,始终打开着,区别不过是宽窄而已,却从来不用寄希望来世。
安稳下来的流民,手里有了一点点积累,就迫不及待想要送孩子上学读书……要说他们希望孩子考进士,当大官,光宗耀祖,改换门庭……说实话,想的人还真不多。
但是在修建外城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发现了,那些读过一点书,哪怕只是认识一点字,能稍微写写算算的人,他们也能比普通人多赚许多。
而且飞速发展的商业,更是需要太多的人才。
有人甚至主动找上了那些心学大佬,想要跟他们商量,将一些不那么优秀,不是那么热衷科举的学生匀给他们。
为了得到人才,他们都愿意出大价钱。
激动人心的收入摆在面前,谁能不眼红心动……家里的人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去学堂。
唐寅靠着自己的名望,联络了不少朋友,请他们过来,充当老师,帮着兴学。
开端非常美好,唐寅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多,因此就把目光投向了京城之外,投向了那些村镇。
可唐寅很快发现,在乡村推行教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村镇,推行很顺利,可有些村镇,竟然不是这样。
比如说,刚刚还答应让孩子上学,可转过天,就反悔了。
难道谈孩子读书还不好吗?
唐寅怀着极大地疑惑,亲自去下面走访,渐渐的,他终于了解了内情。
在乡村,老百姓遇到事情,更愿意请教家族长者,尤其是那些年高有德的族老,让他们给拿主意。
毕竟上学读书,改换门庭的事情,可马虎不得。
只是令人诧异的是,许多族老乡贤居然都反对读书……读什么书?就凭你家孩子的脑筋,还能读出一个状元公吗?
还不是白花钱,白受苦!
孩子不小了,都能下地干活了,跑去学堂读书,岂不是亏了!
再说了,朝廷害人的事情还干得少了?
这才过去几年,好了伤疤忘了疼,你把孩子送去了,那就落到了人家手里,到时候管你要什么,你能不给?
好嘛,在这些人的嘴里,朝廷成了绑票的土匪山大王了。
唐寅也不傻,乡村推不动,自然是有原因的,除了少部分百姓愚昧顽固之外,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这些乡贤老爷!
读书?
读什么书?
你们家的崽子,只怕老老实实耕田种地,读书,出人头地,那是我们上等人才能干的事情。
以前村子里没法上学,只能出去读书,自然把穷鬼挡住了。
现在居然有人要在乡下兴学,这不是犯了天条吗?
你们也想逆天?
地方上不断有人散播谣言,甚至还有造谣,说是城里人想吃孩子,那些达官显贵用孩子炼药,还记得刘瑾不?
就是那个无恶不作的刘公公,他不就是因为挨了一刀,为了能重新长出来,吃了多少孩子的命根子?
现在办学,就是为了把孩子骗过去,然后炼成药,什么读书,根本是吃人!
面对流言蜚语,唐寅也受不了了,他下去不断解释,可谁能想到,有一次返回的时候,竟然跑出来一群妇人,指着唐寅一行痛骂。
唐寅只有两个随从,对方十几个人,不由分说,不光是骂,竟然还追打,唐寅在躲避的时候,不下心摔下护坡,摔伤了腿。
朱厚熜听完前因后果,简直气炸了肺!
“这些愚夫蠢妇,竟然敢袭击朝廷命官,简直死不足惜!”他扭头看了眼祝枝山,“怎么样?查出来是谁干的吗?”
祝枝山道:“陛下,当天去的都是一些媒婆,道姑,这些三姑六婆,最是泼皮无赖,贪财好利,是有人花钱买泼,暗害伯虎兄!宛平县已经追查,不会放过他们!”
“杀!”
朱厚熜恶狠狠道:“那些媒婆道姑,也不要客气,这帮人一贯搬弄是非,颠倒黑白。她们仗着妇人的身份,便为所欲为,以为朝廷不能把她们怎么样!错了!大错特错!在朕这里,没有不能杀的人!”
皇帝暴怒,唐寅越发感激涕零。
“陛下,那些妇人已经送入煤矿,做苦力了,更何况微臣只是受伤,并没有怎么样,就不要追究了。”
王岳冷冷道:“即便不杀,也不能留在西山做苦役,送去蓟镇铁矿,让她们跟那些蒙古妇人一起干活,瞧瞧她们还怎么搬弄是非?”
朱厚熜颇为赞同,“以后凡是这类的三姑六婆,统统如此处理,简直无法无天了!”
唐寅挣扎着,让祝允明帮忙,一定要跪在地上,涕泪横流。
“陛下,臣不过是蒙冤受屈之人,陛下给臣清白,点臣状元,受臣官职,天高地厚,洪恩巍巍。臣无以为报,只求一腔热血,鞠躬尽瘁。臣才疏学浅,本事有限。安顿流民,若非得王大人帮助,根本做不成。又想着推动兴学,结果遭遇阻挠,不自量力。说来说去,臣不过是百无一用之书生,没有本事,安邦定国,报答皇恩于万一!”
唐寅说到了激动处,已经是泣不成声,额头上青筋凸起,下巴上花白的胡须,不停颤抖,看得人心酸无比。
“陛下,臣无德无能,但是臣有一个想法,越是艰难,就越是要推动。唯有读书人越来越多,人才越来越多……大明江山才会真正中兴。吾皇圣德,泽被天下,正在此时。臣斗胆谏言,陛下能颁行圣旨,大力兴学,臣,臣替天下学子,拜谢天恩!”
朱厚熜一听,微微迟疑,下意识看向王岳,兴学可是要花钱的,能行吗?“
王岳略微沉吟,“陛下,臣以为可以将义务教育列为朝廷的使命之一,即便暂时做不到,早晚有一天,也要让所有孩童都能读书!”
我是王富贵 第335章 为君死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我是王富贵最新章节!
尽管王岳的语气坚定,可唐寅依旧想得到朱厚熜的回答,为此他努力挺直腰背,让身体更加笔直一些,离皇帝也更近一寸。
只是他摔伤了膝盖和腿骨,根本没法受力,才短短的一瞬,就已经冒了汗。但唐寅却不肯放弃,他努力梗着脖子,等候着天子的回答,他深信自己忠心的陛下,不会让他失望的,就像一直以来,他都没有让自己的支持者失望一样。
“朕立刻就会下旨,兴学要列到每一个地方衙门的考评之列,朕还会拿出专款,总而言之,朕会尽力的!”
唰!
眼泪顺着唐寅的双目涌出,他拜倒地上,不停磕头谢恩。
果然,果然是他仰望的嘉靖天子,大明的中兴之主,太祖和太宗之后,最大的圣明天子,从今往后,天下的年轻人有福了。
唐寅感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哪怕就在这一刻死了,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不过还不可以,还有一件事,他要做完,唐寅在送别天子之后,就立刻着手,将自己这段时间撰写的兴学疏翻了出来,他要仔细酝酿,把这封奏疏彻底完善,然后递上去,推行天下。
唐寅酝酿了太久,做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做为一个从巅峰跌落,一蹶不振几十年的苦命人,大起大落,让他十分了解民间穷苦人读书的艰难。
以江南之富,最多也只能支应三成学童入学读书。
因此兴学绝对不能只靠民间的力量……朝廷必须要广泛,公平,建立学堂,不只是现有的官学体系,包括蒙学。
按照各地人口比例,设立学堂,然后通过考试,逐步向上升级。
比如在蒙学表现好,通过了考核,才能进入县学,县学表现好,可以升入府学,乃至升入京城的太学。
针对目前官学流于形式的弊端,唐寅提议,要求学生必须念满三年,才准升学。
而且唐寅还提出了一个最关键的事情,光是下令兴学还不够,必须要有足够的名师才行,因此他提议,各地要设立培养老师的专门学堂。
兴学的核心在于保证财税支持,因此唐寅提议,要单独编列预算,户部给的款项,要直接交给学堂,不许地方挪用,占用!
唐寅奋笔疾书,洋洋洒洒,超过一万言,这是他这辈子,最想做好的一篇文章了。
“唐大人,陛下已经安排了几位名医,就等着大人进京,赶快诊治,大人,快跟小的们走吧!”
看过唐寅之后,朱厚熜就安排了太医,要给他诊治外伤。
唐寅顿了顿,看着送信的人,突然道:“你读过书没有?”
送信的差役愣了,不知道什么意思。
“大人,小的是穷苦人出身,哪有福气读书啊!”
“那你想不想读书?”
“这个……小人年纪大了,怕是不行了。”
唐寅温润笑道:“那就是想让你的孩子读书了?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写完,接下来我都听你们的。”
送信之人略微迟疑,可是见唐寅目光明亮,精气神十足,这个精神头,绝对没问题,估计比他活得都要长哩!
他们不说什么,只是等待。
唐寅奋笔疾书,足足过了两个时辰,他才把这份兴学文章做好,最后确认无误,用火漆封好。
“交给陛下吧,臣此生无憾了!”
唐寅说完,身躯直挺挺倒了下去!
过来接唐寅的差役都吓傻了!
我的唐大人,我的祖宗!
你可不能有事啊!
不然我们怎么跟天子交代啊!
他们急忙带着将唐寅抬上马车,又带着他的奏疏,急匆匆进京,将唐寅送给了那几位太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