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乘龙佳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府天
有他这一句吩咐,当阿六亲自把朱家下人送来的早饭端进屋子时,邓小呆还好,齐良那是口中念念有词,一点吃东西的心情都没有。当四个人这一顿早饭终于吃完时,门外传来了李妈妈的声音。
“寿公子,太夫人让我进来给您传个消息。”
“妈妈进来吧。”张寿答应了一声,下一刻,李妈妈便打起门帘进来了。
“刚传来的消息,有人在早朝之前讥讽王府尹,说顺天府试名次不公,要请都察院派人覆试。顺天府尹王大人反唇相讥,说是小小的府试都能被人闹得满城风云,不就是觉得他上任以来动了太多胥吏,不就是觉得他查田亩动了真格,不就是觉得葛太师的徒孙上了榜?”
“是不是要满朝尚书和大学士也一块参与进来?干脆再进一步,今天朝会上,他就直接在皇上面前这么提出,请皇上御前裁断,也当是个乐子,大家见真章!”
怪不得王府尹和他老师葛雍似乎挺亲近的,这“耿直”的脾气挺像啊!
张寿一边想,一边笑了起来:“我还以为朝廷官员,定然都很有风仪气度,没想到早朝之前竟然还会和菜市场上寻常俗人似的争执讽刺。后来呢?结果如何?”
李妈妈见齐良在最初听闻消息时震惊了一下,随即慌忙凝神默背着什么,而张寿却仿佛事不关己似的,听得津津有味,甚至还有心思打趣,她不禁心生赞许。
“哪有结果,后来就上朝了,会不会继续吵到朝会上去,那就说不好了。皇上之前被临海大营那件事给气病了,朝会停了两天,今天肯定会先议定这件事,再论其他。”
“至于这些官儿和贩夫走卒似的吵架,那算什么,大学士和尚书们还有动手的呢!读书人撒泼,斯文扫地,哪里还有什么体面!太夫人特意打听了这个,是想请您有个预备。”
“好,有劳她老人家费心了,我一会就去当面道谢。”
见张寿礼数周到,李妈妈又对邓小呆笑着点了点头:“另外,昨晚融水村的人卖完粮食紧赶着回去了,寿公子既然暂时不回去,身边也不能只有阿六一个人照应。府里已经派人去顺天府衙给邓郎君请假了。太夫人说,难得寿公子进城,邓郎君随侍左右,总有个照应。”
邓小呆之前正寻思着自己是不是告辞,也好去顺天府衙当值,没想到朱家人却已经抢在了前头,他愣了一愣方才想到昨夜没回去却忘了提前知会舅舅,不禁懊恼地轻轻捶了捶脑门。
只希望舅舅在赵国公府的人去帮他请假之后,别得意忘形四处宣扬,那就丢死人了!
见李妈妈说完屈膝福礼,似乎是准备走,张寿正想出声叫住她,却不想门帘一动,却是朱莹风风火火地进来。比起在乡村时,回到家的朱莹在美艳之外,更添了几分恣意,她微微抬起下巴,笑着说道:“阿寿,我二哥给你赔礼来了!”
见张寿愣了一愣,李妈妈看到朱莹背后那个垂头丧气,还背着荆条,不少荆条上甚至真有刺的二少爷,只觉得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要知道,相比大少爷和大小姐,二少爷那就是块顽石,打也打不好,骂更骂不好,别看昨天太夫人似乎气得要提剑杀人,老爷在时,提剑追杀这种事何止一次!
可二少爷低头认错当成家常便饭,隔天就忘了,这次赔礼之后到底会不会长记性?





乘龙佳婿 第七十一章 公主的邀约
赤着上身背着带刺的荆条,垂头丧气的朱二不再像是昨天晚上那头神气活现的公鸡,反倒很像是老老实实的鹌鹑,只有眼珠子还在四处乱转。见此情景,张寿觉得,朱莹的这个二哥,别说比不上陆三郎,甚至比某些时候自诩正义公子的张琛还差得很远。
见朱二抬起眼睛迅速瞥了他一眼,眼圈发黑,分明被人捶过,估摸着是朱莹干的,张寿不禁莞尔。他这一笑,朱二顿时恼火地怒瞪他,但瞅见朱莹看过来,又赶紧满脸赔笑。
“莹莹,你让我来赔礼,你看我这不是来了吗?瞧瞧这荆条,还有刺呢,我可是心诚得很……”
朱二这样想当然的纨绔子弟,翠筠间里一抓一大把,张寿对人这幅做派并不奇怪,当下就若无其事地说:“二少爷怎么也不该来我这儿,应该先去太夫人面前诚恳赔罪才是。”
“我说先去祖母那儿的,他非要先上你这儿来。”朱莹说到这里,突然顿了一顿,看向自家二哥的眼神便有些不善。
怪不得她刚刚就觉得不对,好你个二哥,连先后顺序还想算计我,这是想让祖母觉得阿寿自大无礼吗?
朱莹立刻重重冷哼一声,随即一把拽起朱二就往外走:“阿寿,我先带他去给祖母磕头,一会再过来!”
见朱莹和来时一样,再次风风火火地出去,张寿见李妈妈眼神微妙,笑着行礼之后就连忙追了出去,他便耸了耸肩,随即扭头看了一眼齐良和邓小呆。
“昨天你们俩估计一晚上没睡好,今天是跟我出门去走走,还是留在这儿补眠?”
“当然是出去!”
齐良和邓小呆几乎异口同声迸出了五个字,随即又对视了一眼。
开什么玩笑,如果小先生出门,他们却留在这赵国公府,万一那位太夫人把他们俩叫过去问话,他们谁能扛得住?反正就是一晚上没睡而已,顶多犯困,总比留在这坐立不安的好!
张寿也希望邓小呆和齐良带自己逛逛京城,至于朱莹,大小姐目标太大,无论女装还是女扮男装,那都太显眼了。然而,还没等他想好今天要怎么说服那对祖孙,放他师生三人出去走一走,李妈妈却去而复返,脸上的笑容却显得有些勉强。
“寿公子,永平公主的月华楼文会就在今日,她特意给您送来了帖子。”
永平公主这个名字,张寿曾经听朱莹提过一次——在大小姐的讲述中,那个与其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公主是个完全的反面角色,不但踩坏了她的莲花灯,还嘲讽她,结果遭到大小姐怒而反击,没落着好。而他对这些宫中人事不大感兴趣,也从来没向陆三郎等人打听过。
可如今刚到京城第二天就接到了这种莫名其妙的帖子,他是又意外又无奈,当下就淡淡地说:“我一个无名之辈,永平公主怎么会给我送帖子?我昨天答应了老师,要带小齐和小呆去他那儿算几道题,文会这样的事情,就有劳李妈妈替我回绝了吧。”
李妈妈没想到张寿拒绝得这样简单直接,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比刚刚要诚挚许多的笑意。即便如此,她还是双手呈上了那份帖子,见邓小呆连忙主动过来接了,又送到张寿面前,她到底还是解说了两句。
“永平公主自幼才思敏捷,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诗词歌赋也颇为了得,再加上本朝风气素来开放,她一次随着皇上微服出巡,在月华楼遇上了三个才子,一番诘问说得那三人甘拜下风,名声传了出去,她也就顺势求了皇上,每月在月华楼开文会,自己在楼上观摩。”
“当然,楼上垂帘,她不会和与会的才子士人见面,外人也不能登楼。”
说到这里,她顿了一顿,又垂下了眼睑:“皇上常常会派出身边的大太监随行,所以得到帖子的士子无不视之为天大的荣耀。毕竟,能够在科举之前就先名达天听,这种诱惑谁能抵挡得了?要不是帖子全都是具名的,有些人为了得到一张帖子,什么事都做得出。”
封号只差一个字,眼下做的事情居然还挺像的,那位金枝玉叶是想当太平公主吗?
张寿心中呵呵,嘴上却调侃道:“李妈妈说永平公主诗词歌赋颇为了得,可在月华楼上开的,居然不是诗社,而是文会?”
“因为永平公主说,诗词歌赋固然能看出文采,但诗做得再好,也未必能做得好官,未必对朝廷有益,不如文章能看得出一个人的品行才学。”
对于李妈妈转述的永平公主这说法,张寿不禁置之一笑:“虽然我不会什么诗词歌赋,但我不得不说一句,写好诗的人,真要下工夫,有几个写不出好文章的?”
“再说了,文章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才学?能看得出一个人是否能当好官?大多数贪官那也是看科场文章,然后选出来的吧?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章做得好,做官却一窍不通的人难道就没有?”
“开文会就开文会,选出能写出好文章的才子而已,何必鄙薄诗词歌赋,抬高文章?”
“阿寿你说得好!”他刚说到这,外头就传来了一声赞叹,紧跟着,却是面色微妙的朱二一个踉跄跨进了屋子,紧随其后的才是朱莹。
朱大小姐的脸上此时满是悦人的红色,也不知道是急急忙忙跑的,还是因为张寿这话而高兴的:“永平公主还老觉得陆放翁的诗太浅显,要我说,那是她自己太浅薄!那个女人送帖子来你就要去?偏不!我陪你和小齐还有小呆去见葛爷爷!”
事情到此,张寿以为便算是一个结束了。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太夫人得知他要去葛雍那儿,坚持要他再换一身行头,随即竟让丫头送来了衣服。
直到这时,张寿才发现,除却曾经送给他当作生辰贺礼的那一套青莲纱衫之外,太夫人竟然还预备了其他尺寸正合他的衣裳,而且不止一身,是颜色不同的好几身。
对于这样的做派,张寿着实无话可说,只能选了一套相对朴素的靛青色衣衫。他才刚穿戴好,朱莹已经拖着衣衫整齐的朱二再次来了,道是要带人一块去葛爷爷那儿受受熏陶。
见朱莹一面说一面拼命朝自己打眼色,张寿哪里不知道,朱莹希望二哥受的熏陶,那是让翠筠间里一群贵介子弟叫苦连天的算学题海轰炸?他没好气地瞥了一眼这个坑哥哥的大小姐,没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只是简简单单地说:“好了,时候不早,出门吧。”
“咳,大小姐和寿公子可在?奴婢有事禀告。”
偏就在这时候,外头却是咳嗽一声,紧跟着,江妈妈进了屋子。她环视众人一眼,随即屈膝行了个礼。
“裕妃娘娘刚刚派人来了,说是好久不见大小姐了,今天午间,她也到月华楼,还请大小姐去见见她。”
见朱莹大吃一惊,随即懊恼地使劲一甩袖子,她这才叹气道:“裕妃娘娘说,若是可以,请寿公子带上两个学生一同与会,也好让人好好瞻仰一下葛门弟子的风采。太夫人说,原本不去也没什么,但公主先送来帖子,裕妃娘娘又特地传话,去就去吧。”
“她派人去知会葛太师了,免得他干等。她静极思动,索性也陪你们一块去月华楼!”
张寿本来只是懒得去赴这种明显带着鸿门宴意味的邀约,此时见似乎推脱不了,他就笑呵呵地说:“那好,去就去吧。我这乡下人,就当见识一下京城顶尖的文会好了。”




乘龙佳婿 第七十二章 八股文大会?
“月华楼楼高三层,每层檐角用的都是特质琉璃,每当月上中天之际,楼上灯光全灭,四角在月光照耀下,会散发出朦朦光彩,正合了月华之名。”
虽说今天要去月华楼的人足足一大堆,但张寿最终说服了太夫人和朱莹祖孙,大家分两路。一路先在月华楼四周转转,看看热闹,另外一路直接上月华楼,如此正好可以避免目标过大。他虽没说怎么分,但太夫人自然心领神会,直接把朱莹给提溜走了。
此时,听着一旁闲人在那解释月华楼的由来,张寿不由得心想,那位永平公主挑这地方开文会,是不是因为生于八月十五,所以对月华二字有特别的好感?
如果不是先头李妈妈挑明,他简直要觉得,这种每月一次的文会是她的选婿大会……
月华楼附近早早竖起了木栅栏,四处入口都有全副武装的卫士把守,但凡有士子拿出请柬进去,全都会引来一阵喝彩声,而沐浴在喝彩声中的士子们,往往会更加昂首挺胸,神采飞扬。当然,张寿也能清清楚楚地听到,四周围某些没能收到帖子的人说些酸溜溜的话。
他今天再次戴上了斗笠和面纱,再加上有齐良和邓小呆当跟班,阿六保驾护航,在这拥挤的人流当中,总算是保有一片靠墙的空闲之地。可即便如此,他却没有立刻亮出帖子,去那宽松许多的月华楼下,和那些志得意满的中选者为伍,而是饶有兴致地听着四周围人说话。
很快,一溜五六个年轻士子结伴而来,四周围的人纷纷给他们让路。而这些人却也高谈阔论,旁若无人。
“上次的题目是‘夫子之文章’。就不知道这次永平公主会出何题!”
“上次破题最好的国子监谢万权,这次居然被个乡下小子气得闭门不出,怕是不能来了。哼,就算葛太师弟子,只精研算学算什么能耐,葛太师当年还不是因为时文第一扬名天下?”
“哎,每月永平公主开如此文会,大家切磋四书经义,追思复古,也好叫那些数典忘祖的家伙好好看看,那些番邦的鬼画符哪比得上我们的圣贤大道!科场只考时文,这是祖宗制度,哪能更易?”
“听说每月被永平公主邀来月华楼的时文选家也越来越多了。只要长此以往形成制度,每月那些出类拔萃的时文立刻能结集成书,名扬京城,甚至名扬天下,真真是善政。皇上既然派人亲临,足可见也是支持时文的!”
张寿听齐良说过所谓时文选家。时文选家,也就是八股文选家,简单来说,就如同是后世优秀作文选编辑,负责在科举考试之后选录优秀八股文,加以评点,结集成册出书,最终卖给应考的儒童。当然,要做这种事,这些选家当然大多顶着时文大佬的名声。
如果不是斗笠和面纱遮挡,他可以保证,听到这些高声谈论的话,四周人肯定能看到自己眼下那极度不以为然的脸色。
他之前在朱家随口玩笑时,只不过觉得把文章看得比诗词歌赋重要,这种态度有失偏颇,但现在……他觉得自己在李妈妈面前还是把话说轻了。
今天这月华楼文会是比拼八股文的大会,而且是比拼、评点、出书的一条龙服务,怪不得能吸引这么多文人趋之若鹜。
三五学子为了过科举这个独木桥,好好切磋一下八股文求个进步,这很正常。
书院私塾为了考出更多的秀才举人进士,把八股文当成主要科目,这也很正常。
一群专门四处搜罗优秀八股文结集成册卖给儒童赚钱的选家,口口声声推崇八股文,这更是很正常。
朝廷的各级科举考试毕竟还在用这样的文体来遴选人才呢!
可你堂堂一个公主,一个月来一次八股文大赛,听四周众人议论的口气,居然还成了高举复古潮流的号召?成了对抗某些“数典忘祖”新派官员的中坚?
开什么玩笑,这算什么复古,商周没八股,春秋战国没八股,汉唐更没八股!
八股文写得好确实很厉害,可你去问问那些名臣,谁会拍胸脯说我平生最自豪的就是八股文写得好!过了科举这道关,大多数人立刻就把八股文扔了!葛老师现在八股文写得怎么样,他都不知道……
张寿转头看了一眼齐良,见人面色凝重,而邓小呆却在那撇嘴,至于阿六,少年正一如既往没有表情,他就呵呵一笑,随即摘下了斗笠和面纱。
就是这样轻轻巧巧一个动作,立时吸引了周遭无数目光。毕竟,斗笠面纱在这种场合不足为奇,不少权贵幕僚,乃至于即将去往地方的低品官员,都会悄悄到这边搜罗人才。
可张寿这年纪已经把这种可能性全都灭杀了,而他那清俊闲雅的容貌,则是激起了许多人同仇敌忾。
“哼,这又是一个仗着生得好,想来撞大运的!”
“谁不知道永平公主素来只重才学人品,不重形貌!”
“这么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也想学那些才子名士?”
在这些从窃窃私语变成大肆非议的声音中,张寿旁若无人地对身后齐良和邓小呆招呼了一声,随即不慌不忙地往月华楼入口走去。
眼见两个卫士齐齐上前来,听到四周围那些嘲笑讥讽越发肆无忌惮,张寿冲着齐良微微颔首,当齐良上前拿出那样式古朴,打磨光滑的毛竹帖子时,那些非议的人便仿佛被什么东西卡住了脖子,瞬间鸦雀无声。
那两个卫士对视一眼,其中一个便小心翼翼地接过帖子,看了一眼后,他眼神一闪,随即恭敬敬敬地说:“这位公子,公主所发帖子,一帖一人,您一人进去可以,但从者……”
听到身后又传来了阵阵嗡嗡嗡的声音,张寿便若无其事地笑道:“哦,原来如此。但送帖子的人说是让我带学生过来,既然不能,那就算了,齐良,你代我去,我本来就要去老师那儿算几道题,先走了。”
见张寿对齐良一点头,随即招呼了邓小呆和阿六,竟是转身便走,两个卫士顿时傻了眼。而比他们更加瞠目结舌的,还有围观的那些士人和闲汉。
这看上去就一张脸长得好的小子这才多大年纪,就能有学生了?就算有学生吧,就为了人不能进去,人就随手把帖子给了学生,自己转身就走,一点都不给永平公主留面子?
齐良拿着那沉甸甸的毛竹帖子,同样目瞪口呆,非常纠结是该劝小先生呢,还是直接就听小先生的。好在他很快就不纠结了,因为里头有人一溜烟冲了出来。
“寿公子留步,留步!”
一个身材肥硕的中年人满脸堆笑追了出来,见张寿果然停步转身,他这才恼火地冲着那两个卫士喝道:“你们这眼睛怎么长的,看清楚那帖子没有?公主邀请的是寿公子及其弟子,这弟子两个字你们看不见吗?差点得罪了贵客,该当何罪!”
张寿不禁暗自哂然。那帖子上,什么时候写了弟子两个字了?那分明是裕妃的口信!
一番劈头盖脸的痛斥训得两个卫士连头都不敢抬,来人这才笑容可掬地上前对着张寿拱手作揖:“寿公子千万包涵,都是下头人不懂事。来来,这三位公子也是,里面情!”
见阿六也被来人有意无意归入弟子这一行列,张寿不禁暗自叹息。
说实在的,他是想借着刚刚两个卫士阻拦自己的由头,拔腿就走的。
至于留下齐良,很简单,太夫人和朱莹,怎么都会照应一下这小子。可如今里头人反应这么快,看来就算这月华楼文会是龙潭虎穴,他也只能走一遭再说了……




乘龙佳婿 第七十三章 谁误人子弟?
“寿公子千万别和这些卫士一般计较,他们这些人,就是死板,愚不可及……”
见这圆滚滚的中年人一面赔笑带路,一面还不忘使劲埋怨那两个死脑筋的卫士,张寿便若无其事地说:“他们也是职责所在,毕竟永平公主乃是金枝玉叶,怎么小心都不为过,不能怪他们。其实,公主的帖子太贵重了,外人求之不得,送给我实在是浪费了。”
说到这里,不等那圆滚滚中年人搭话,他就突然问道:“对了,还没有请教贵官名姓?”
“咳,我一介宫中内宦,哪里就贵了。”圆滚滚中年人听到贵官两个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如果说刚刚的口气只是恭敬殷勤,那此时就多了几分热络,“我只不过是在裕妃娘娘跟前跑跑腿的小小管事,寿公子直呼我名字常宁就行了。”
如今的明宫宦官数量相对汉唐宋,数量并不多,相对历史上的明朝那就更少了,总共竟是不超过三百人。可人少不代表权位低,虽说大多数职司都分给了四十就必须退休出宫的女官,但司礼监却从开国太祖时延续至今,自小在内书堂中读书后,便拣选最优秀的随侍皇帝。
剩下的,便是各宫管事牌子。
但因为人数少,各家王府又严禁使用宦官,所以对于如今这大明朝的百姓来说,宦官相对罕见,寻常官员基本上看不到这些人的影子,民间就更不要说了,各种妖魔化的传言。
然而,从小长在乡下的张寿没机会打听这些。就算之前和朱莹以及那些贵介子弟朝夕相处时,那也没人会提到宦官,他就更加不可能好奇心过剩地去询问这个了。
所以,本着此大明朝非彼大明朝的原则,他也不知道这年头大太监该不该叫公公,干脆就客气一点儿:“原来是常总管,劳烦你刚刚这么跑一趟了。”
“不麻烦不麻烦。”常宁眉开眼笑,仿佛对张寿这称呼很满意似的,随即又解说道,“寿公子不必担心,也不是受邀来的人就都要下场做文章比试,您和那些寻常士子不同,一会儿您就坐着随便听听,评判一下。”
此时已经接近月华楼下的会场,张寿有常宁陪着,本来就显得显眼,再加上身后亦步亦趋如同跟班的邓小呆和齐良,还有面色沉静的阿六,自然有众多人朝他看了过来。
有幸被请到这里来的士人,自然都抱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自信,再加上不许带随从,纵使有些人属于同一书社诗社,在这种场合也绝对不愿意为人附庸。所以,不免就有人觉得张寿后头那三人分外刺眼。
等到听清楚常宁的话,不免有认识的人三三两两互相打眼色。
居然是邀请来评判的,这莫非是哪位新崛起的选家?不对,看那少年的年纪,也不像是能评点士人制艺时文的选家啊?那么,是哪位名扬天下的选家嫡传子弟?
可京城之内有这样连永平公主也需要礼敬其子弟的选家吗?
又或者是哪家大儒子弟?
难不成,号称从来只重才学不重品貌的永平公主,居然也……看脸?
张寿只当那些恨不得犹如针刺的目光完全不存在,哂然一笑道:“我对时文一窍不通,也从没打算下科场考个功名,倒是我这个学生才刚考过了县试府试,比我这个说是老师的还强些。劳烦常总管替我禀告永平公主,我今天只带了眼睛和耳朵,评判两个字就不要再提了。”
没料到张寿竟然再次坚称不懂时文,齐良不禁暗自犯嘀咕。下一刻,他就只见前头那位圆滚滚的常总管突然转过身来瞥了自己一眼,甚至还笑吟吟点了点头。
1...2324252627...449
猜你喜欢